九十年代经典短篇小说推荐
❶ 求五十到九十年代的中国小说
巴金的《家》《春》《秋》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陈忠实的《白鹿原》
曲波的《林海雪原》、《桥隆飙》,都是战争年代的,都改编了电视剧,我最近看了桥隆飙电视剧,很好看,小说应该更加精彩,推荐
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同样改编了电视剧,战争年代的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不是很长
余华的《现实一种》《鲜血梅花》《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❷ 言情小说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至今,一直是广大女性读者最喜爱的小说种类之一。
红袖添香。这个网站网页干净。在最近十年发展特别神速。而且里面写手多。对新人很是重视的。
❸ 文笔好质量高的短篇小说(类似高考阅读题里的小说),散文也可
你热爱小说、散文创作,很好。现推荐名家写的一篇小说《泪洒珠江》,该小说创作的背景是九十年代。该作品属反映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故事情节曲折复杂,人物形象突出,细节描写打动人心到位。文笔简洁、语言通畅,曾经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原创小说一等奖;散文《故乡的罗猛塘》,文笔简洁优美,语言通畅,主题思想好,曾经被评为“中华情”全国散文一等奖。有空的话,点击看看。祝你进步。
❹ 历史上有哪些写短篇小说的高手﹖
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
世界三大小说家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欧·亨利(欧·亨利(O. Henry)是其笔名,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契诃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三个人的短篇小说颇负盛名,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三人出生的年月相似,皆是十九世纪末的资本主义露出许多破绽的时期。三人写作风格也极为相似,但在相似中亦不乏他们三人特殊的风格,都是以谐谑的话语讽刺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还有人们那些趋炎附势与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中国短篇小说家
鲁迅
(1936年10月19日病逝)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域外小说集》、《狂人日记》。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家
当代短篇小说以刘心武《班主任》开反思先河为发端,成为当代文学极其重要的一种创作体裁,而阿城的《棋王》、李国文的《月蚀》则使短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大幅提升,一时间短篇小说的影响里甚至超过长篇,王蒙、铁凝、张贤亮、张承志、池莉、方方、等一批小说名家涉足短篇创作,诞生了大量精品,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繁花似锦,其中以王阿成、陈村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新结构主义等作家,成为短篇创作主流,世纪之交短篇小说作为主流文学渗入网络时代的轻骑兵,最先得到网络读者群的接受,在传统期刊发表的优秀短篇如贾平凹《废都》(短篇,与其长篇小说《废都》同名)、徐坤《狗日的足球》、唐伟《我脑有病》、王安忆《月色撩人》等被网络版《建国后小说999篇》以及《当代优秀小说选》等网友自编集收录、传播,并获得超过传统期刊效应的广泛影响,这使得以前对网络不屑一顾的纯文学队伍认识到网络的巨大传播和影响能力,众多传统媒介作家开始进入了期刊、网络的双轨创作并因此获得成功。
7
❺ 求推荐1950年以后,有影响力的,最好是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作家及文学作品。
八十年代的经典文学作品——
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老鬼《血色黄昏》
改革小说: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贤亮《龙种》
柯云路《新星》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路遥《人生》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
矫健《老人仓》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短篇)
刘真《黑旗》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叶文玲《心香》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古华《芙蓉镇》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王蒙《布礼》和《蝴蝶》
谌容《人到中年》
李国文《月食》和《冬天里的春天》
张贤亮《灵与肉》和《绿化树》
韦君宜《洗礼》等
寻根文学:
刘心武《钟鼓楼》、《四牌楼》等,(长篇)
陆文夫《美食家》(中篇)
阿城《棋王》
还有韩少功、贾平凹、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则是——
《长恨歌》(王安忆著)
《白鹿原》(陈忠实著)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九月寓言》(张炜著)
《心灵史》(张承志著)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活着》(余华著)
《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❻ 求一套九十年代科幻小说集的书名
科幻21世纪丛书 找不到了 我只找到其中一本 拯救地球 还有几本忘了名字就不好找了
❼ 有谁知道90年代的女性小说家有哪些急!!
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坛出现了另一些女作家。在开始,她们被称为“新写实”作
家(池莉、方方),“先锋作家”(陈染、林白、海男、徐坤),“新都市”小说家(张欣)
,“新言情”小说家(须兰)等。但她们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明确的性别态度,使她
们很快被纳入“女性文学”范畴加以讨论。
林白、陈染、徐小斌是在90年代引起较大争议的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代表。林
白(注:林白,1958年生于广西。原名林白薇。中学毕业后做过“知青”。1978年考入武
汉大学图书馆系。曾做过图书管理员、电影厂编辑和报社记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战争》、《守望空心岁月》、《说吧,房间》,小说集《子弹穿过苹果》、《
致命的飞翔》,散文集《德尔沃的月光》。另有《林白文集》。)出生于广西一个小镇,
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热带小镇的生活和童年经验成为林白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背景)
。8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小说,80年代末90后代初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和《子弹穿过
苹果》,确立了她此后的叙述风格和女性主题。她的小说以诗化和抒情化的笔调,通过
一个认同感极强的女性叙述人之口,描述孤立于于庸、杂乱的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这些完美的女性形象与男性中心的社会处境之间的对比和悲剧性冲突,营造出一种强烈
的情绪化风格。《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一个名叫多米的女孩的成长经历,小说中关于女
性的性体验和身体感受的描写引起过很大争议。
陈染(注:陈染,1962年生于北京。幼年学过音乐。1982年考入大学中文系,毕业后
做过大学教师、报社记者和出版社编辑。出版有小说集《纸片儿》、《嘴唇里的阳光》
、《潜性逸事》,散文集《断简残篇》,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另有《陈染文集》。)
的创作经历了多次转变。大学期间曾写诗,自8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说。早期的小说主要
表现校园中现代青年的精神状态,以1986年发表的《世纪病》为代表。其后,她以一个
名为“乱流镇”的小镇上人们怪异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写了一系列带有“魔幻”与象征
色彩的小说。自1990年的《与往事干杯》起,她的创作转向现代都市的女性生活和女性
经验,尤其擅长表现独居的知识女性的生活历程和情绪体验。这类小说往往以女性第一
人称形式,叙述一个在家庭、婚姻和社会处境中有着创伤体验的知识女性在幽居生活中
的情绪感受。由于小说采取的叙述方式带有自传色彩,而表现的内容往往是女性个体成
长经历中的涉及性别问题的部分,陈染的小说被称为“私人写作”。她的长篇《私人生
活》是她的女性成长主题、反讽性叙述和反叛性立场的一次集中体现。陈染对小说文体
频为精心,注重“陌生化”的表达形式。
徐小斌(注:徐小斌,1951年生,北京人。1978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毕业后曾
任教于中央电视大学。现为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海火》、《敦
煌遗梦》、《羽蛇》,小说集《迷幻花园》、《如影随形》、《蓝毗尼城》等。)80年代
初开始发表小说。1989年发表的短篇《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写一个被视为精神
病患者的女孩独特的精神感受和神秘的心理幻象,引起人们的注目。90年代主要的作品
是《迷幻花园》、《双鱼星座——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古老故事》、《羽蛇》等。她
的小说在人物的心理体验和叙述内容上,都带有神秘色彩,往往以一个可读性的故事包
裹着作家关于命运、生命和文化的思考。她的小说取材上刻意的神秘化,是她创作的特
色,表现她对于某些不可知情景进行探索的强烈兴趣。
海男(注:海男,原名苏丽华,云南人。1991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从事杂
志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诗集《风琴与女人》、《虚构的玫瑰》,长篇小说《我的情人
们》,小说集《香气》、《疯狂的石榴树》,散文随笔集《屏风的声音》。)1982年开始
文学创作,开始主要写诗,后转入小说创作。她的小说在主题意象、结构、语言等上都
有较强的诗的色彩。她往往从某种带有原型色彩的关于死亡的记忆进入小说,一般没有
完整的故事和对话,将小说组织起来的是死亡、诗意、生命等形而上的抽象主题。小说
中充满着片断性的情境和意象情绪的描绘,而构造了明显的“零散化”的小说特征。
张欣(注:张欣,1954年生于北京。1969年入伍。1984年转业,从事专业创作。主要
作品有《真纯依旧》等。另有《张欣文集》。)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她的创作分为前
后两个阶段。早期的作品缺乏独特色彩;自1992年发表《绝非偶然》开始,她主要以言
情小说的形式讲述南方都市的职业女性面对事业、婚姻、家庭、爱情的处境与选择。她
的作品表现出对都市文化趣味和流行时尚的熟谙,能够机敏地将南方都市流行语转入小
说的叙述语言之中。小说的可读性、浪漫色彩和对“姐妹情谊”的信任,合成了一种新
的言情小说形态,而拥有较多的读者。但在情节和人物类型上常有雷同和重复。
迟子建(注: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漠河。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
晨钟响彻黄昏》,小说集《北极村童话》、《向着白夜的旅行》、《白雪的墓园》。)出
生于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小说主要取材于她生长的东北农村。与萧红的小说在表现内
容和叙述风格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她的《秧歌》、《东坊》等小说,借助于一种儿童视
角,讲述东北农村的风俗和人的生存状态,常常传达出一种人在漫长时间中的沧桑感。
女作家还有徐坤、须兰等。徐坤(注:徐坤,1965年生于沈阳。1989年获文学硕士学
位。从事文学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先锋》、《女娲》、《游行》、《行者妩
媚》。)的《先锋》、《白话》、《游行》等小说较为引人注目。她的小说注重对既有的
小说材料的再处理,尤其重视以一种调侃的方式消解80年代形成的诸种中心话语。须兰(
注:须兰,1968年生,上海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须兰小说选》、《思凡》。)的《仿
佛》、《红檀板》、《纪念乐师良宵》等,则擅长于对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物心态和命
运的再叙述,刻画一种遭受深刻创痛的精神状态。她将自己叙述的故事称为“听来的故
事”。
--
❽ 求关于知青的优秀小说。
小说:张承志的<<黑骏马>>张贤亮的<<绿化树>>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老鬼的<<血色浪漫>>也值得一看,近期比较吸引人的是都梁的<<血色黄昏>>风趣幽默中带着感伤.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梁晓声是知青小说的典型作家,他的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他的作品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学作品开始增多,而且与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显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乡阴暗面及知青的悲惨遭遇。这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说《生活的路》,叶辛的小说《蹉跎岁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学的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怀旧的作品。这些作品可分三类。第一是写知青与农民,牧民等的情谊。代表作有张蔓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陈村的《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现知青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代表作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及晓剑的《世界》和《青春梦幻曲》。张承志的作品《金牧场》等兼有以上两类的内容。第三是写知青回城后感到不尽如意而怀念乡村或兵团生活,如陆星儿的《达紫香悄悄的开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乡运动及知青历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树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以及李晓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说。然而,把知青文学的发展概括为从伤痕到到旧到反思等是过于简单化了。很多作品不能归入这些类别,能归入的作品也远远非这些类别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黄昏》既有强烈的"伤痕"特点又表现了知青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即使同是表现知青理想主义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强调的是不同的侧面,表现的是不同的主题。另外如乔雪竹的《寻麻崖》,彭瑞高的《贼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极有特色又比较深刻的作品,但无法归入以上任何类别。知青文学的内容实际相当丰富,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了知青的独特生活体验,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书远远不可能囊括的。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比如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赵维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刘军的《噩恋》韩乃寅的《远离太阳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体验。还有一些中短篇也极具独特视角。比如王小坡的《黄金时代》解剖了知青所处的政治环境,李锐的《黑白》表现了知青理想主义的虚幻成份,刘醒龙的《大树还小》从老乡的角度写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颇有内容,然而都没引起大陆评论界特别注意。就连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专着,姚新勇的《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主要论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较有名气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在大陆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写改革,反贪,性爱,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 九十年代更受瞩目的是大量涌现的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后者最出名的是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该书揭露了大量云南农场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实。此外还有白描的《苍凉青春》和结集出版的系列书-《中国知青情恋报告》等。回忆录有姜昆主编的《中国知青回忆录》三卷本。其它较出名的有专写北大荒兵团的《北大荒风云录》,专写内蒙兵团的《草原启示录》,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土地》和《回首黄土地》,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话当年》,女知青回忆录--《青春方程式》以及《辉煌的青春梦》,《我们曾经年轻》,《苦难与风流》等等,举不胜举。回忆录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学的作品,比如王新华的《野草》(载《回首黄土地》)。但大多数比较简单,粗糙。这些报告和回忆录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乡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为知青一代百年之后的知青文学提供了素材。有人总结知青文学的三大主题是:青春无悔,蹉跎岁月,劫后辉煌。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忆录,但远远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学作品。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是仅仅表现这三大主题的。有人认为知青回忆录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很多知青不满意知青文学对知青生活的歪曲。这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回忆录可能有记忆误差,严肃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倒可能更真实,更本质,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总的说来,已发表的知青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份量的长篇不多。表现插队生活的文学作品数量相对来说远远不足。当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队,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农场。但比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写农场知青的。知青文学的最新发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国民间备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虚构长篇著作。其中《羊油灯》和《落荒》实际上是自传体小说,两部书写的是在同一地点插队的同一拨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现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无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写青海兵团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学中从未涉及的。纪实小说《泣红传》写文革前下乡知青在文革中的经历。《审问灵魂》是知青作家根据别人经历写的纪实小说。这套书还在不断扩充充发展。今年年底将出第二批书。据说,第二批书的质量更高。这套由著名知青编辑岳建一策划编辑的丛书,对推动知青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知青文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套书的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知青文学再度引起人们注意。并且这套书的继续发展也鼓励知青中的非专业作家从事知青文学的写作。有强烈使命感的岳编辑特别强调这套书的历史、政治意义。他希望知青文学真实反映历史,在进行深刻的历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为重铸民族灵魂而作出贡献。这套纪实文学丛书虽然着重再现历史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但其意义远远超出历史、政治的范畴。因为文学作品与历史书不同,是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主,并着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这套丛书中的一些著作相当深刻地表现出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现出知青对上山下乡那段经历的复杂感受
❾ 推荐点经典小说
经典小说???推荐两本杂志给你吧<十月><收获>,期期基本都有很经典的小说,很值得去读的两个刊物. 你留言给我或者发邮件给我,我给你传吧,[email protected].推荐嘛,恩,八九十年代的,像<满月儿><哦,香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绿化树><棋王>(阿城的)<高山下的花环>……都是很经典很感人的的,然后外国文学里面呢,就更多了.唉,经典嘛,太多了……
❿ 八九十年代有什么文学作品
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有路遥的《人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现代作家老鬼《血色黄昏》,现代作家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矫健的《老人仓》等。具体介绍如下:
1、《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
2、《冬天里的春天》1981年出版,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以革命干部于而尤重返故乡石湖的三天两夜经历,回溯、对照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17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帮”长达40年的斗争生活。
3、《血色黄昏》,现代作家老鬼1989年写的《血色黄昏》中,林胡作为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切身的反映了作家老鬼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受的各种各样的苦难。
4、《沉重的翅膀》是现代作家张洁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1年。《沉重的翅膀》是中国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
5、《老人仓》,作者矫健。首刊于《文汇》 月刊1984年第5期。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大胆地触及了当代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