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小说阅读
❶ 聊斋志异.于成龙 中的于成龙如何判断被抓的两个人是真正的盗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广东省珠海市附加题,1-4,10分)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 ②窬:yú,洞,窟窿。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l|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1)盗贼:(2)于成龙:
参考答案
1、(1)恰好(1分)(2)告知(1分)2、C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4、(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1分)(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1分)
❷ 于成龙这个两江总督到底有没有权利杀赫里这个江宁大将军
这件事情其实也只能够在电视剧当中才能出现了。从现实出发,这件事情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虽然说于成龙作为两江总督,他的官衔已经达到了从一品。可是对于这一位大将军来讲,于成龙仍然没有权利去将他斩杀。因此这件事情只能发生在影视剧当中,在清朝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一类官员之间相互斩杀的事件。
因此,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于成龙并没有权利去处死赫里。所以说这样的事情只能出现在电视剧当中,形成一种对主角人物形象的刻画。在现实社会当中,尤其是在清朝的制度当中,并不存在这种情况。
❸ 聊斋于成龙的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广东省珠海市附加题,1-4,10分)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 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l|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 (2)于成龙:
❹ 文言文翻译于成龙传
翻译: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
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
他向上级写文书请求放宽徭役制度,又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凡是应当兴办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全县治理得很好。总督卢兴祖等人以政绩“卓异”为理由把他推荐给朝廷。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四川在大乱之后,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赋税和劳役却很繁重。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
又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
原文: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
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
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百姓叹服。
此文出自清·赵尔巽所写的《清史稿·于成龙传》
(4)于成龙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清史稿》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
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披露”,「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尽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
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此书的刊印,是由袁金铠主持,金梁经办,于一九二八年出书,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运往东北发行,这批书我们称为「关外一次本」。
后来清史馆的人发现金梁对原稿私自做了改动,他们不同意金梁的增删,于是把北京的存书又做了一些抽换,这批书通称「关内本」。以后东北又印过一次,内容也有所改动,我们称为「关外二次本」。
这三种版本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一、全篇的增删。关内本删去关外一次本原有的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以及金梁所写的校刻记。关外二次本只删去关外一次本的张彪附传,抽掉公主表序和时宪志中的八缐对数表,增加了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
作者简介:
赵尔巽(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镶,号次珊,又名次山,又号旡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人(今辽宁铁岭市),祖籍山东蓬莱。
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止革命。
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辞职。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1925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
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lián)甚富,夜被穿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①帮助②变换③辞谢④给……看 小题1:⑴如果有从城门中出出进进达到两次的人,就把他抓住。(①设:如果;②再:两次;) ⑵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你)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①以:凭②反问语气:?) ❻ 于成龙要杀赫里,他作为江宁大将军,为何不出兵阻挡 我首先说一下历史上是没有赫里这个人的,这是电视剧虚构出来的人物,为了引起观众的内心的强烈共鸣,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表现于大人的刚正不阿。 ❼ 于成龙智破盗窃案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于成龙破案】译文 ❽ 清白如水的阅读答案
因未提供题目,网上也没有相关题目,故提供相关内容参考: ❾ 作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于成龙,为何几乎被人所忘记 没有宣传,没有宣传于成龙的事迹,也没有影视作品以及戏曲作品深入人心的,向广大老百姓推广,就算是再大的清官,也只是喜欢历史的人,而且还得是研究清史的人才知道,清代有这样一位天下第一清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检索,而不是在通过学习得到的,于成龙作为清朝的贫苦读书人,参加科考中了举人混入官场,一辈子明镜高悬,两袖清风,但就是没人知道这个人的事迹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大吗? 既然都有了抗拒,当然就不会被人所铭记,我觉得有关方面有关部门真的应该大力弘扬一下这些历史的天下第一清官,要形成一个圈层,要形成一种风气,要形成一种范围,有了这种圈层,有个这种风气,有个这种范围,人们才会永远铭记这位历史上大清朝的天下第一情,于成龙,事迹不被人铭记,人自然会被别人忘记。 ❿ 于成龙断案阅读答案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