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说阅读分析情节
⑴ 小说阅读中问情节安排的特点一般是指哪些特点
正叙,倒叙,插叙
⑵ 如何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主题
阅读小说,宜从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⑶ 浅谈初中生怎样阅读长篇小说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长篇小说是最璀璨的珍宝之一。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适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能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在篇章结构上,一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成许多章节;篇幅特别长的,还可以分为若干卷或部、集等。如《红楼梦》、《人间喜剧》等等。因此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称为“时代的网络全书”。长篇名著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广泛传播,虽沧桑变迁,但这些伟大的作品却千古流芳,得到人们永远的喜爱。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长篇名著至少有两个积极意义: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一是认识社会生活。小说的阅读能够帮助初中生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正确地阅读长篇小说呢?
初中生阅读长篇小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读懂小说创作的背景
长篇小说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通常称之为背景。背景,简而言之就是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例如舞台演出时的天幕、布景就是戏剧艺术的背景。长篇小说中的背景,为人物提供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说明人物活动与事件的意义。
读懂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例如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读懂这些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二、明确小说作品中的人物特征
长篇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人。
阅读小说塑造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便是在学习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阅读时要把握人物的性格。
一旦学生能够分析出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对于小说主题的把握就很容易了。
人物性格,通常是指作品中描写的一定时代的阶级或阶层人物所表现出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首先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广泛代表性。人物都从属于一定历史时期的阶级或阶层,个人行为代表他那个群体的价值利益。例如《水浒传》的梁山泊英雄好汉与高俅等封建官僚统治者,黑白分明地属于不同的营垒。同一群体中的人,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如武松与他的哥哥。武大老实胆小,与世无争,事事逆来顺受,最后冤屈而死;而武松艺高胆大,正义,容不得半点不平,最后走上起义造反的道路。
其次要注意人物性格的鲜明的个性。所谓个性,即人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他自身的性格特点,是与其他人不同的特定的这一个人。比如,《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桃园结义三人,莽撞但粗中有细的张飞,仗义而光明磊落的关羽,大度但别无所长的刘备,他们的个性特征绝不相同。
阅读人物还要注意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长篇小说往往人物众多,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阅读前应先看人物表,没有人物表的则应在阅读中理清。搞清楚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读懂人物。
三、理清小说作品的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人物活动事件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对一部小说如何把握,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理清小说所描写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初中生进行小说作品的阅读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把握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
长篇小说的情节千变万化,但一般总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长篇小说往往运用两条或多条线索交错发展情节,使情节变化多端,还运用悬念、巧合、误会等各种手法,使情节变化别开生面。因此,阅读长篇小说常常会被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阅读情节还要懂得,情节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的。
四、掌握小说的主题
对于初中生来说,梳理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人物形象都很容易,但是要能够掌握小说的主题就略微偏难。通常来说,把握小说的主题都是从整体上进行的,在小说阅读时认真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变化、人物在故事中的特征、形象变化,再加上小说描写的社会背景,就不难总结出小说的主题。
我国古代小说有很多主题就是为了讽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当今社会也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作者在进行小说的撰写时就会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反映一些现实。当然,也有些小说只是纯粹地表达小说所描写的主题,如沈从文的《边城》,其通过描写解放前在湘西淳朴的社会环境中生长的一位苗族姑娘的爱情故事,来表达当时湘西地区纯洁的爱情。这样的主题把握并不难,只需要初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就能够很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
阅读长篇小说还可以把小说的语言、构思等等作为阅读的重点,但主要从上述的四个方面展开。可以说,只有读懂了背景、人物、情节、主题,才能说阅读了这部长篇小说。
总之,多读名著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按照正确的小说阅读技巧,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更好地进行小说作品的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技巧和语文表达水平。更多文章http://286940.com
⑷ 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做小说阅读中有关情节的试题
高考小说类文本比较少吧,情节其实简单可以理解为矛盾冲突,无外乎动作、语言,结合网上到处都可以找得到的语文答题公式去套就可以了。
可以给个范文具体分析下下
⑸ 小说阅读理解文段作用分析,答题技巧
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⑹ 赏析小说情节题一般都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小说特别是高考阅读上出现的通常是篇幅较短字数较少的微型小说,其作品主题比较单一,要么是反映生活要么是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表明人生态度,不管题型怎样千变万化,出题人的意图是逃不掉这种模式的,所以你回答问题时尽量往主旨上扯,同时兼顾一下结构,因为有时候情节设置跟文章结构有关。
1.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2.与上下情节的关系:铺垫,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
3.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直接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4.对读者的感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⑺ 怎样分析小说中的情节
师答:同学们都知道,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是文学的四种样式之一,它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所以,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小说中的情节不是现实生活的原本照抄,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总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的,并有一定发展过程,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过程的。小说情节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时在前面可以有序幕,在后面有尾声。下面我们以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第八册)为例,谈谈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故事开端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五口时常去码头等待于勒归来,然后交代故事发展的起因:菲利普夫妇一家生活拮据,弟弟于勒和他们一起生活,由于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把自己和本应属于菲利普夫妇的遗产挥霍一空,被菲利普夫妇送到美洲去冒险。接着,故事向前发展了:于勒来信说他在外面发了大财,愿意偿还哥哥的损失,同哥哥一起过上好日子。曾经使菲利普夫妇及至全家恐怖的于勒,这个时候成为全家的“救命稻草”,成为通向有钱人生活的福音。于是,菲利普一家盼望着他早日回来,并且拟定了上千种花于勒钱的计划。故事的高潮是他们一家在往哲尔赛岛的船上遇见了于勒,读者本以为菲利普夫妇与于勒会热情拥抱,但故事至此,情节却陡然一转:此时的于勒已沦为形似乞丐的卖牡蛎的穷老头,菲利普夫妇大为惊恐,菲利普夫人还咒骂于勒,怕于勒认出来,连忙躲开。故事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菲利普一家在回来的时候改乘了另一条船,以免再遇见于勒。
菲利普夫妇对来信说有了钱的于勒朝思暮想,望眼欲穿。随着情节的发展,菲利普夫妇与于勒邂逅相遇了,但见到的于勒却穷困潦倒,菲利普夫妇如躲瘟疫般躲避着曾经朝思暮想的人。小说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引人入胜。通过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无情无义的品性。
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以追叙的手法,为小说情节设置悬念,进而刻画人物。另外,分析小说情节,不一定按上面这四个步骤去生搬硬套,因为有些小说,是把情节的发展和情节的高潮结合起来写的。
生问:小说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初三课文里精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很多省市也将小说作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首选,请介绍一下小说阅读的要领。
师答: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所以在三个要素里,人物最为重要。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近年来中考小说阅读的题型稳步发展,从命题范围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塑造人物方法的考查;②对文章情节结构的分析;③对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④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分析;
⑤对词语及句子含义和作用的品析;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等。天津市2003年和2004年中考分别考查了小说《华威先生》和《孔乙己》。
概括来讲,阅读小说不仅要了解小说中所写人物、情节,还要把握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思想,阅读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阅读时要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一篇小说中可以写一个人物,也可以写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物,但其中必定有一个或几个集中体现作品主题的主要人物。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我”、菲利普夫妇、于勒、船长、姐姐、姐夫等人物,但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小说通过他们对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表现了他们自私、庸俗、冷酷、势利的性格特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
第二,阅读时要抓住主要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由人物活动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生活事件。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现,都是通过故事情节实现的。因此,抓住了主要情节,也就抓住了理解作品的钥匙。例如,《变色龙》中,围绕奥楚蔑洛夫根据狗的主人不同,其态度前后六次翻来覆去地变化,通过这个主要情节的展现,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忠实走狗形象。
第三,理解环境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深刻意义
。例如,《孔乙己》开头对鲁镇酒店格局的介绍,巧妙地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使读者了解到孔乙己生活在阶级对立、贫富悬殊,人与人关系十分冷漠的环境中,这种环境造成了孔乙己最后悲惨的结局。因此,孔乙己的命运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人们才会嘲笑孔乙己,没有同情,没有怜悯,无情地鞭挞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制度。
总之,阅读小说要从分析它的三要素入手,仔细揣摩,就能深刻理解小说的内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