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鲁迅小说魔方格
1. 《书癖》读后感 魔方格作文
但凡是真的喜欢一样东西便容易成癖,比如是我。
我喜欢书,尤其喜欢读书和藏书。对书的最早的记忆,就是我七岁那年的夏天父亲在山外为我带回的那本一年级《语文》书。记得在那些个夜晚,我常常端个小板凳,抱着那本书吵着要晚归的父亲给我讲述里面的内容,父亲的讲解极易懂动听,听得我完全忽视了身上蚊虫的叮咬,当时物质条件落后,那些被蚊虫制造出来的包块因为感染留下的疤痕,到现在都还没有消去。那一段日子,我几乎是每天夜里都抱着那本书,做了许多个有关书的香甜的梦。可惜的是后来经历几次搬迁,那本在我启蒙之前就早早闯入梦乡的书不慎弄丢了,成了我一直隐在心中的不小的遗憾。
我读书沉迷是出了名的。喧天的高分贝噪音基本不影响我的阅读,频繁的打断也妨碍不了我立即回归文字中的宁静。同事惊讶于我的这种“特异功能”,好几次趁我看书时玩恶作剧,不是冷不丁一声尖叫吓我个冷汗淋漓,就是趁我不注意时猛然拽翻座椅,害得我四仰八叉斯文扫地,为此在同事们中留下了许多笑柄。
我读书还有“恶习”。比如,我把通俗类杂志放在厅堂供吃饭时翻阅;小说、专业类书籍作为枕边书堆在床头;报纸、副刊、《新华字典》、《辞海》一类被我放在卫生间,好在“方便”的时候随意查阅;只要是出差,无论数天半日短途长途我必得带上一两本书打发夜晚时光;坐车时尤其是倚在长长的列车的窗前捧一本书阅读,窗外不断闪过的风景和眼前溢着芬芳的文字该是最美的享受……妻子常常埋怨我睡前看书忘了关灯;因看书忘记挟菜生生咽下一碗又一碗老干饭的亏我也吃得太多;在卫生间的异味里阅读到忘记起身一定也是别有一番乐趣的。我不断地看书,不停地买书,加上文朋诗友的馈赠,我家的大厅里、写字台上、床头、卫生间里到处都是书籍,三个书柜也塞得满满当当,两次搬家整理时,光是书就要拉满满一汽车。妻子对此自是颇有微词,儿子也常因此向我“喊话”,甚至好几次在我父母面前“告御状”。骂归骂,怪归怪,如今我依然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死不悔改——我只是一次次地打着呵呵,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如何去“改邪归正”。
我爱书,对不爱惜书的人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有一次我的一个同事在朋友送我的新书上涂鸦,洁白的扉页上留下了几处杂乱的墨痕。气得我对着他砸掉了一只茶杯——这明摆着就是糟蹋书本、亵渎我写书的朋友嘛!后来那同事几次向我借书看,我都毫无余地地拒绝了。
朋友常出书。出了书,必有朋友得到新书,点名索要的,慕名求购的,签名馈赠的,不一而足。可赠书也要看对象:爱书是假贪图热闹是真、动机不纯只为装潢脸面者,大可不必舍书相赠——饱含汗水的文字得不到承认且不说,束之高阁、心存不屑也无所谓,说不准转背就被扔被进了垃圾堆,或着成了孩童手中的玩具,那真是文字的极大悲哀。这种情况以前肯定有,且将来依然还会发生。
而今社会已经与我求学时代大不相同了,书本也渐渐失去了翰墨的清香,奇闻小报、网络虚幻、情爱人欲的读本暗流汹涌大行其道,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正大张旗鼓地炒作并美其名曰“市场化”——市场化是对的,但这样的价值庸俗的读物的“市场化”,我不敢苟同。世界嘈杂了,功利了,周围甚至有了把“书”与“输”相关联的谬论,人为地把书本和生活对立起来。在信息化社会里,电脑手机无处不在,网络上电子书籍和音像制品随处可见,老师们上课也开始使用时髦的幻灯片和激光笔,不再需要粉笔和纸质课本了,书的命运会不会最终走向没落和消失呢?这年头,书也失去了神圣和芳香的味道。
然而,我依旧还是喜欢纸质的书页,因为那里有清风翻书的快感,有淡淡油墨的清香……
2. 请设计一个阅读鲁迅作品的计划,研究鲁迅作品
鲁迅的作品我基本读完了。并不是太多。
你先读散文集《朝花夕拾》,有助于了解其家庭生活经历。再读《故事新编》,可能开始读不懂其深刻含义,但是这本小说集很幽默有趣,有助于提高你的兴趣。然后读《呐喊》《彷徨》两本,其他的就是16本杂文集了。散文诗集《野草》很难理解,可以放在最后读。
其实阅读的顺序没有一定之规,按自己的兴趣去读好了。因为你要想深刻理解鲁迅,读一遍是不够的,你要是真对其产生了兴趣,自然会不断地去反复阅读。
当你对其作品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可以转而阅读鲁迅传记。
我推荐两本,一是林贤治的《人间鲁迅》,是最好的鲁迅传记。还有一本是王晓明的鲁迅传,可以参阅。
国内研究鲁迅的专家,最让我佩服的有两位,一位就是林贤治,此君沉着踏实,坚韧不拔,满腔热血,思虑深刻。还有一位是王富仁教授。王富仁原是北师大的博导,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虽然是会长,他可不是官僚,他是凭自己的成就,他是鲁迅研究界最具理论家气质的一位,后来被汕头大学以200万重金挖走,现在汕头大学组建新国学研究中心,他的鲁迅研究系统性很强,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如长江大可,浩浩汤汤。代表作《呐喊彷徨综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等等。
国内研究鲁迅的专家,吃鲁迅饭的人很多,多多少少都有些成就吧,你渐渐地就会接触到的。
日本的鲁迅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甚至比中国还要先进,伊藤虎丸、木山英雄、丸山升等学者的作品,都有其深刻的价值。
陈丹青先生的几篇谈鲁迅的文章,迥异那些专家学者,更多感性,读来使人深受启发。
鄙人不学无术,信口雌黄,抛砖之言,请君斟酌。 就是5分实在太少了。。。。。
3.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是什么最美中国阅读答案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宣告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在艺术方法上,明显地具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白话体诗歌和散文已经出现,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学革命的风貌,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完美的艺术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作品,则是这篇《狂人日记》。也可以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4. 阅读鲁迅《高老夫子》,以此为例谈谈你对小说特点的理解
《孤独者》,《肥皂》,《高老夫子》选自鲁迅1926年出版的《彷徨》。
鲁迅所写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有各种类型,其中有以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孔乙己》,《白光》,有以封建卫道士为讽刺对象的《高老夫子》,《肥皂》,但鲁迅着力描写的,倾注了更多艺术心血的,是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对于最后一类知识分子,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
《在酒楼上》
【1】“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对立;
《呐喊》中,独异个人大声呐喊,《彷徨》中独异个人走向失败。
【2】在不被庸众理解所制造的危机下,中国知识分子走向失中的魏连殳败;
表达了对启蒙的深深怀疑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曾经是一位“独战多数”的英雄,是一个使人害怕的“新党”,即使在五四高潮之后,也还敢于发表一些“无所顾忌的议论”,他在世人的侮辱,诽谤中顽强的活着。然而他只是孤独地挣扎,终而失去了理想,最后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甚至躬行起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成了一个真正的失败者。
《肥皂》刻画了一个反对旧文化、维护旧道德的假道学家形象。
小说通过四铭见孝女、买肥皂的事件,以及由肥皂掀起的家庭风波,集中揭露了封建复古派政治上的极端反动、道德上的极端堕落,戳穿了他们关心世道人心、国家命运的画皮,把封建复古派的反动本质和肮脏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这伙丑类于“麒麟皮下露出马脚”。
【1】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非人性,是另一种吃人,一种精神的扭曲;
【2】精神分析的初步运用;
【3】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和国民性批判。
《高老夫子》
《理水》选自《故事新编》,在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改造和发展,将现代人的生活精神融入古人古事中。
《理水》是歌颂性的小说,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人物——大禹。大禹辛苦踏实,与大自然斗。大禹在与黑暗官僚统治的论战中力排众议,大胆革新的精神和那些官员们的昏聩顽固,墨守成规成为鲜明的对比。
《理水》对反面形象的描写也有特点,文化山上学者们趾高气扬的无聊争论,水利局大官脑满肥肠,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都被鲁迅以讽刺的笔触一一写来,在嬉笑怒骂中报以极度的轻蔑和严厉的鞭挞。
《幸福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http://ke..com/view/1632414.htmlwtp=tt
这些是我自己打上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哈!
5. 阅读鲁迅的小说《药》,试概述其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深刻主题】: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们漠不关心,冷淡到以他的血来作为治病的药,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剐,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题目立意】:
《药》的题目含义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2.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3.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6. 鲁迅小说的看与被看模式体现在哪些文章中
很多啊。在《呐喊》《彷徨》里体现的是比较充分的。
《示众》《孔乙己》《药》等都体验了。
解释一下吧,比如说《示众》,没有故事情节,不像传统小说一样有头有尾,但是,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具体的你一读就知道了。不知还满意否?
7. 求鲁迅小说杂文在线阅读。
从网络上就可以看了:
http://ke..com/view/1436262.htm
8. 鲁迅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鲁迅一生并没有创作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是《阿Q正传》,
短篇小说包括《呐喊》中的:《白光》、《故乡》、《孔乙己》、《端午节》、《明天》、《风波》、《社戏》、《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鸭的喜剧》、《一件小事》、《药》、《兔和猫》十三部短篇小说;
包括《彷徨》中的:《祝福》、《示众》、《弟兄》、《肥皂》、《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伤势》、《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长明灯》十一部;
还包括《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理水》、《起死》、《奔月》、《补天》、《出关》、《非攻》、《采薇》八部。
(8)阅读鲁迅小说魔方格扩展阅读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
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9. 【鲁迅小说集】怎么写阅读心得啊
通过阅读作品,可以初步窥探出鲁迅的小说观。可以分两方面阐述(比较深刻,需要自己体味,列举的每一条都可以成篇成章,就不细说了):(一)创作的动因:1,苦闷的象征2.为人生,改良这人生3.文学参与历史的法则(二)创作的方法与文学的审美追求:1.现在生活的感受2.杂取种种人3.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
要知道,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这是深究鲁迅小说需要明白的宏观前提。具体原因可以结合小说来找答案。可以分两个大方面。第一,“表现的深切”:题材的开创性与思想意蕴的深刻性。(1)体现在新的题材上:关注农民和知识分子,为新文学开创了两个新的形象体系。体现了与传统文学内容上的变化。(2)思想方面表现在思想意蕴的深刻性。鲁迅站在时代的至高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文学性的表达。其对其小说可进行对读,有限篇幅建构了博大的精神。第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与文体上的独创性。(1)创作方法上,鲁迅具有与其新的小说观念相一致的多样创作方法。写实、浪漫和象征创作手法均有广泛应用。鲁迅调整了叙事视角,便全知叙事为限制叙事,采用了纯客观的叙述形式。如小说《肥皂》。这是现代小说所确立的叙述模式。(2)文体的独创性:既有传统的传记体式,如《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也有现代小说文体,如《彷徨》是纯粹的现代小说文体。《故事新编》是对传统故事、传说、神话的日常化讲述,也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其文体的独创联系了他审视生活的独特方式,开创了两个叙述的基本模式:一是“看——被看”。反映了鲁迅认识中国人精神和人生的方式,在以农民、城市平民为表现对象时共同采用。二是“还乡”,这表现了知识分子是注定的精神漂泊者,是鲁迅对他和他所处的时代新型知识分子灵魂和命运的表现。
然后可以通过解析个别代表作来写体会。现以《阿Q正传》为例:(思想成就)小说塑造的阿Q具有出奇良好的自我感觉,又有惊人的麻木与健忘和无意义的自尊与可悲的自轻自贱,他始终没有人的意识的觉醒和革命意识的觉醒。精神胜利法是阿Q形象的核心,通过塑造这一典型形象也就表现了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对于中国人身和中国历史上遭受多次挫折后形成的国民性的集中表现。这是阿Q形象显示的由内到外的意义。(艺术成就)第一,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阿Q的典型形象是通过其生活的各种特征和精神胜利法来刻画的。关于阿Q具体情况的不可考使其具有了中国人普遍生命形态的代表性。一系列在典型环境中发生内涵丰富的事件既反映了潦倒的阿Q,有体现了国民性。第二,细节描写的精彩传神。这些细节显示了人的灵魂内涵的丰富,如阿Q跪地式的求爱,不圆满的画圆等。第三,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批判的一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二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释放出来的过程。小说对于时代、文人的文人病,特别是对人们病态性格反映的病态灵魂逐渐展露,对生活在陈腐时代的人们在精神上呈现的状态进行了深刻讽刺。第四,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精炼与幽默,好用反语与喜欢夸张。准确体现在惜墨如金的语言里,鲜明生动使细节传神。而鲁迅“冷”的幽默是由反语和夸张创造出来的。
可以关注打破传统叙述模式的《故事新编》(这本小说集的思考升值空间巨大,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写心得):第一,古今杂糅的表现手法。采用了“以古例今,以今推古”的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知法,以对现代人的、现代生活的发现来推论传说、神话或历史中的人物的生存处境和生存状态,作品里充斥了现代语言,即鲁迅自评的“油滑”。“油滑”将英雄置于日常的环境中,达到了古今的互证。第二, 人物性格与气质的漫画化描写用漫画的笔法描写了“中国的脊梁”和被批判讽刺的人。如《非攻》中描写墨子像“长脚的鹭鸶”等。在这样的描写中也影射的三十年代的文人和文学状态。这样就在古今杂糅中完成了对人物性格和气质的漫画化描写。第三, 强烈的喜剧色彩与浓重的荒诞色彩。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
此外,还可以从“吃人”的主题、关注妇女命运的主题、启蒙者的精神困境等方面分别来谈鲁迅小说的内涵所在。
10. 举例分析鲁迅小说最常用的两种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看与被看的模式,细分两种,一是除了群众中的看与被看外,还有作者在看,看着看客们的麻木;二是群众与先驱者之间的看,如《药》中看杀夏瑜。第二个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即“归乡模式”。如在《故乡》里,“我”由希望到绝望,最终完成了“归乡模式”(在外表现为始于篷船,终于篷船)。这就是主要内容了,稍加扩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