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歌小说在线阅读
㈠ 阅读下列材料: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1)《毕业歌》。 (2)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大路歌》等。 (3)抗日战争时期。 |
㈡ 求音乐:毕业歌 田汉
再见了我最爱的人 水木年华
真心英雄 周华健
㈢ 《阅读》杂志单选题答案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金蛇狂舞》: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并亲自指挥灌成唱片。《倒八板》是《老六板》的变体。它将后者的尾部变化发展,作为乐曲的开始,故俗称《倒八板》。
第二段又将原曲中的“工”更换成“凡”,转入上四度宫调系统,情绪趋于明朗热烈,故也称它为《凡忘工》或《绝工板》。第三段则采用“螺蛳结顶”旋法,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乐曲配以激越的锣鼓,更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聂耳将其定名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的坚强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㈣ 聂耳的所有作品
作品:
1932年:《进行曲》(口琴曲),《圆舞曲》,《天伦之爱》(歌舞曲)。
1933年:《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
1934年:《走出摄影场》,《一个女明星》,《雪飞花》,《翠湖春晓》,《雪花飞》,《金蛇狂舞》,《昭君和番》,《卖报之声》,《小野猫》,《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
1935年:《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长江》,《采菱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小工人》,《伤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
生平:
1912年2月14日(农历辛亥年腊月廿七),聂耳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号。
1916年7月17日,聂耳的父亲病故,家庭经济立即陷入困境。后依靠他母亲的努力,通过了医生鉴定的考试,获得正式挂牌给人治病的资格,同时仍兼成春堂制药、卖药的经营,勉强负起全家的经济重担。
1919年,聂耳进入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初小结业后,因生活艰难,无法按学校的规定缴纳童子军服装费,被迫转学。
1922年春,进入昆明私立求实小学高小部学习,由于他的成绩优秀,得到减免学杂费的待遇。他从小就明显表露出对音乐的爱好,先后向其家人及邻居邱木匠学习民族乐器(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并对当地民间音乐(如滇戏、花灯、洞经调等)开始接触。
1925年,小学毕业,考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学习期间热情投入进步学生运动(如参加五卅惨案后援会等),并开始阅读进步书刊等。在其作文课业中表现出对时事的关注及鲜明的同情劳动人民的观点。
同时,每天晚上参加由法籍教师柏希文所开办的英语学会,进行英语的补习,并向柏氏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的弹奏,积极热情参与校内外的业余音乐活动。
1927年秋—1928年冬,历经三榜考试,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外国语组,主修英语,曾任市学生会宣传部长。结识后来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音乐教师的张庾候,开始随张学习小提琴。并与其三哥聂叙伦、友人李家鼎等经常在家里进行民乐合奏等活动。
参加学校里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所组织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开始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读物。参加由当地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济难会”,多次从事给被关押的革命同志进行接济等工作。
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及进行有关刻印、张贴传单以及参加示游行等活动。
1928年11月底,出于投入实际斗争的革命愿望,他瞒着家庭报名参加滇系军阀范石生所招收的“学生军”,秘密离开昆明,中经越南、香港等地,到达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谓新兵训练。当年底,离开新兵队,任特务连的上士文书。
1929年3月,随军官赴广州,4月8日被该部队遣散,流落广州。4月中旬,以聂紫艺的名字,考入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的音乐班,但入学后发现与其志愿不合,即离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乡。
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师范,插入原班继续学习。仍然作为学校的课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等活动。与张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组织九九音乐社。当年10月,开始参加该校的戏剧研究会所举办的一系列中文话剧的演出活动。
与其在云南的初恋女友袁春晖结识。在昆明发生大爆炸后积极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救济团的各项针对反动派的斗争,因而引起反动派的注意。在毕业(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险,在其家庭的帮助下于7月10日随云南一商人匆匆逃离昆明,绕道海防、香港、到达上海。
1930年7月18日,到达上海,在云丰申庄从事杂役性的工作,开始没有工资,于8月下旬,才给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经朋友介绍参加由上海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进步发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
1931年3月19日,云丰申庄倒闭。聂耳随即失业,开始四处寻找职业。4月,聂耳报考“明月歌剧社”,主考人黎锦晖慧眼识英才,破格录取他为乐队练习生,师从乐队首席王人艺、外籍教师普杜什卡刻苦学习小提琴,黎锦晖为他取名“聂耳”。
1932年4月,由田汉介绍加入左翼剧联及其剧评小组。8月10日,明月社刊登《启事》,宣布聂耳退出明月社。同月,聂耳来到北平,参加当地左翼剧联和音乐家联盟的活动与演出,并于次月报考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仅参加了文化公共课的笔答初试,未能通过。
以后他又报考过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小提琴选科,因为“没有拉好”未被录取。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一厂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
1933年,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聂耳于1934年底,聂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号三层阁楼居住,现聂耳旧居为民居。同年底,聂耳应聘为联华影片公司二厂的音乐部主任,为影片《新女性》作曲并配乐。
1935年初,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随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于1935年4月15日离开了上海,拟途经日本赴欧洲和苏联考察、学习。
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4)毕业歌小说在线阅读扩展阅读: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极富创造性的歌曲,作曲家聂耳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首先,他成功地把田汉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
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前奏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整个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
歌曲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曲处理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所形成的自由体结构。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各不相同,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
歌词第一、二句都是带有号召性的。作曲家把这两句旋律按“5—1—3—5”的上行趋势处理,特别是节奏的安排,采用了后半拍起句,更能给人以紧迫感。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歌词第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全部歌词中最重要的警句。聂耳在这里不仅运用了全曲中的最高、最强音,而且创造性地在“中华民族到了”之后,突然休止半拍,从而使“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得到突出的强调。
《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聂耳
㈤ 抖音上很火的毕业歌叫什么
截止至2021年4月26日,抖音上很火的毕业歌叫《不说再见》。
歌手:好妹妹乐队
作词:刘同
作曲:秦昊
歌词:
再见了,相互嫌弃的老同学
再见了,来不及说出的谢谢
再见了,不会再有的留堂作业
再见了,我留给你毕业册的最后一页
留在抽屉的纸条,是你约过谁和谁的画面
偷偷传阅的小说,背着老师家长读好几遍
没谈过几场恋爱,却相约伴娘伴郎的腼腆
青春发育那几年,还许着小孩干爹干妈的诺言
入学时想着毕业,毕业却因离开友谊失眠
那时几首流行歌,成了聚会
ktv,里的泪点
校服藏在衣柜底,很丑却再没机会穿着上学
运动会的进行曲,偶尔却比老情歌还让人怀念
再见了,相互嫌弃的老同学
再见了,来不及说出的谢谢
再见了,不会再有的留堂作业
再见了,我留给你毕业册的最后一页
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
我相信,我会一直想念
我相信,我们都会很好
我相信,我相信的一切
变成火焰,照耀彼此的脸
茫茫人海相互看见,刻桌上的都是答案
考试题和喜欢谁的答案,我们相互欠一些账
一顿午饭或两根火腿肠,为了拥抱那一个人
笑着哭着拥抱了整个班,毕业照总有些难看
每次看到却觉得特别的暖,再见了
相互嫌弃的老同学,再见了
来不及说出的谢谢,再见了
不会再有的留堂作业,再见了
我留给你毕业册的最后一页,再见了
相互嫌弃的老同学,再见了
来不及说出的谢谢,再见了
不会再有的留堂作业,再见了
我留给你毕业册的最后一页,我相信
我们还会再见,我相信
我会一直想念,我相信
我们都会很好,我相信
我相信的一切,变成火焰
照耀彼此的脸,茫茫人海相互看见
课桌上刻的我爱你还在,多少澎湃如海如今成了感慨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
歌曲《不说再见》的相关信息:
《不说再见》是好妹妹乐队演唱的歌曲,歌曲时长为04:56,发行于2015年12月31日,收录于同名专辑《不说再见》中。该歌曲的歌词更是朗朗上口,讲述了最单纯美好的青春记忆,一下子将记忆带回到影迷学生时代。
另外歌曲是根据刘同青春畅销书全新创作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发布毕业季主题曲《不说再见》,该主题曲由独立音乐人好妹妹乐队倾情献唱,通过这首毕业季主题曲诠释了他们对青春主题的理解。
㈥ 《毕业歌》的启示
www.AISTXT.COM
这是个小说下载网
你或者上www.BAIDU.COM
查找“某某小说+(下载)”
这样进了后有中文的下载!点击
后面你应该会了⊙﹏⊙b汗
㈦ 毕业歌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毕业歌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花州市虽说不是省会,但也是名闻天下的旅游城市,不仅仅因为在历史上做过几朝古都,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迹名胜,而且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非常适合花卉。
所以每年四五月份的花会期间,国内国外游人如织。每年的花会都要在位于古代都城遗址的花神公园举行。但要看整个花团锦簇的花州城,可以到比较高的两个地方:一个是西山,在市东郊,都说那个地方风水好许多帝王将相死后埋在这里,当然是有点荒凉了。另一个就是东山了,当然在花州东郊了,那地方倒有人烟的,当地名叫大桥村,还有一所没有什么名气的花州农林牧渔高等专科学校。东山本来地势就高,如果能站在学校的高高的教学楼上,整个花州市尽收眼底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全省各个小地方,农村的多,小县城的少,大城市来的也有但非常少。好象当时招生时考虑到这是农业院校,所以录的主要要的是农村的学生,他们每天虽离花州市中心较远,但每天都能看到高楼林立花的州市,看的时间长了,虽生出了感情,但他们也……
㈧ 聂耳《毕业歌》的音乐特点,音乐情绪以及音乐音素的表现特点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赏析]: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莲花的美丽别称
(1)芙蓉:《尔雅》:“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芙容。”
(2)芙蕖:《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
(3)藕花: 唐张籍《送从弟之苏州》诗:“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4)水芙蓉:《群芳谱》:“荷花亦称作芙蕖、水芙蓉。”
(5)草芙蓉:杜诗注云: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6) 水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莲花”释名:“芙蓉、芙蕖、水华。”
(7)净友又称净客。莲花洁净不染,因此人们称其为净友。
(8)水芝:普崔豹《古今注》下“草木”:“芙蓉一名荷华,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
(9)泽芝:《类聚》郭璞《尔雅图赞 ·芙蓉赞 》云:“芙蓉丽草,一曰泽芝,……”
(10) 灵草:吴闵鸿《芙蓉赋并序》:“乃有芙蓉灵草,栽育中川。”
(11)玉环:《本草经》载:“荷花又名玉芝。”
(12)君子花: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谓莲为花中君子,莲又称“君子花”。
(13) 水宫仙子: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
(14) 菡萏:《尔雅》:“荷,芙蕖……其华菡萏。”
莲花与佛教
据 说 ,释 迦 牟 尼 本 是 天 上 的 菩 萨 ,下 凡 降 生 到 迦 毗 罗 卫 国 净 饭 王 处 。 净 饭 王 的 王 妃 摩 耶 夫 人 , 长 得 象 天 仙 一 样 美 丽 , 性 情 温 和 贤 淑 , 与 国 王情 深 似 海 。摩 耶 夫 人 回 忆 新 婚 之 夜 , 她 朦 胧 中 看 到 远 处 有 一 个 人 骑 着 一头 白 象 向 她 走 来 并 且 逐 渐 变 小 , 从 她 的 右 肋 处 钻 入 她 的腹 中 。 她 心 中 模 模 糊 糊 地 预 感 到 菩 萨 化 作 一 头 白 象 入 胎。 日 后 , 身 怀 有 孕 的 摩 耶 夫 人 脸 上 , 微 微 泛 着 红 晕 , 那 色 彩 鲜 艳 的 绿 色 领 口 花 边 象 一 片 莲 叶 , 她 的 脸 儿 象 一 朵 绽 开 的 莲 花 。 后 来 摩 耶 夫 人 在 娑 罗 树 下 降 生 佛 祖 时 , 百 鸟 群 集 歌 唱 , 天 乐 鸣 空 相 和 , 四 季 里 的 花 木 都 一 同 盛 开, 尤 其 是 沼 泽 内 突 然 开 放 出 大 得 象 车 盖 一 样 的 莲 花 。 佛祖 一 出 世 , 便 站 在 莲 花 上 , 一 手 指 天 , 一 手 指 地 , 并 说: “ 天 上 天 下 , 惟 我 独 尊 ” 。
不 仅 如 此 , 莲 还 与 佛 教 医 学 有 着 密 切 关 系 。 莲 花 含 有 丰 富 的 营 养 , 既 可 食 用 又可 药 用 。 古 代 女 子 常 采 清 晨 带 露 的 莲 花 敷 面 美 容 , 或 服 食 莲 花 以 养 颜。 莲 花 含 有 皮 素 和 木 樨 素 ,能 润 泽 肤 色 。 初 放 鲜 嫩 的 莲 花 用 开 水 泡 饮 , 其 汁 翠 绿 清 香 , 有 清 暑 解 热 和 生 津 开 胃 之 功 效 。 莲 的 地 下 根 茎 称 为 莲 藕 。 相 传 佛 祖 的 十 大 弟 子之 一 舍 利 弗 患 有 肺 结 核 , 目 犍 连 来 探 望 他 , 并 得 知 舍 利 弗 喜 欢 吃 莲 藕 , 就 带 些 新 鲜 莲 藕 让 舍 利 弗 吃 , 舍 利 弗 吃 莲 藕 后 果 然 病 愈 。 后 来 , 佛 祖 弟 子 经 常 用 莲 藕 作 为 药 用来 治 病 , 并 发 现 了 莲 藕 的 许 多 药 用 价 值 。
莲花的美好品质
在千古第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为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要穿上用莲花做成的香气馥郁的衣服。在这里,莲花这一形象,不仅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修养,而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以及《离骚》这首不朽杰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极为清新优美的小诗。在这首小诗中,“莲”既指实物花卉莲花,又是爱怜的“怜”谐音,以鱼戏莲叶隐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极其生动形象。在秀美的江南水乡的大背景中,采莲的男女主人公摇着小舟,自由地歌唱着纯洁美丽的爱情,该是一幅多么清新的图画!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在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采莲少女的美丽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因为她们的身影已与风光秀丽、如诗如画的荷塘、莲花融为一体了。从这自然浑成、耐人寻味的意境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吧。
代表着南朝乐府民歌最高成就的《西洲曲》,更是对莲花和采莲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首诗中采莲的情形,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江南水乡人民的生活,而且写出了采莲女主人公对远行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明丽,意境悠远,情思缠绵。
以“诚斋体”闻名南宋诗坛的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首诗中,诗人撷取了“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两个典型景物,以通俗明快、流转圆活的风格,写出了六月里西湖的美丽风光,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弊端,极具自然灵性。
宋朝理学的创导者、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这样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在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写尽了莲花的高洁品质、优雅气质、优美的姿态和庄重的仪表,表达了封建士大夫高洁的情操和志趣。自此,莲花便有了灵性,步入花中君子之列。
明代的许仲琳,在其著名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莲花化身的少年英雄哪吒的形象,他纯真勇敢而又法力高强,敢于蔑视神权、打抱不平,极具正义和反抗精神,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透过哪吒这一神话人物形象,我们看到莲花又变成了正义和勇敢的化身。
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写出了月下荷塘素淡朦胧的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婀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下的荷叶、荷花和荷塘,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简直就像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㈨ 一首毕业歌,里面一句歌词是,再见了互相嫌弃的同学
歌曲:我可以抱你吗
歌手:李国祥 专辑:循环再唱
词曲:小虫(johnny chen)
外面下着雨犹如我心血在滴
爱你那么久其实算算不容易
就要分东西明天不再有关系
留在家里的衣服有空再来拿回去
不去想爱都结了果舍不得拼命找借口
不勉强你再为了我
心不在留不留都是痛
我可以抱你吗爱人让我在你肩膀哭泣
如果明天我们就要分离
让我痛快的哭出声音
我可以抱你吗宝贝
容我最后一次这样叫你
你也不得已我会笑笑的离去
外面下着雨犹如我心血在滴
爱你那么久其实算算不容易
就要分东西明天不再有关系
留在家里的衣服有空再来拿回去
不去想爱都结了果舍不得拼命找借口
不勉强你再为了我
心不在留不留都是痛
我可以抱你吗爱人让我在你肩膀哭泣
如果明天我们就要分离
让我痛快的哭出声音
我可以抱你吗宝贝
容我最后一次这样叫你
你也不得已我会笑笑的离去
我可以抱你吗爱人让我在你肩膀哭泣
如果明天我们就要分离
让我痛快的哭出声音
我可以抱你吗宝贝
容我最后一次这样叫你
你也不得已我会笑笑的离去
你也不得已我会笑笑的离去
㈩ 五四班的毕业歌读后感200字
读《五四班的毕业歌》有感700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就等于没有了智慧和知识。书对于人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看书时是快乐的,看完书时是欣慰的,就这样,我买了一本校园小说——《五四班的毕业歌》。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杨筱艳写的。她写的是曾经自己在类思学校的校园故事。“五四”班是她带过的班,“那些”事是她操心过的事,写的是和她每天朝夕相处的人。
类思老师笔下传说中类思学校的生活,所有孩子向往的巴学园就在这里。
在一个晴朗的六月的上午,他们在校园里拍了毕业照。这一天,花正红树正绿,鼻子里满满的都是初夏里植物芬芳的味道。
“五四”端正地蹲在绿绿老师身边的位置上,脖子上系着红领巾……专注地看着镜头。在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奇妙的故事:五四班升为六四班了,可大家还是叫顺了五四班。最后一个学年,五四班仍是精彩纷呈:团体操训练认识了“杏仁茶”和“芝麻糊”两个大帅哥,舞跳得超级棒;学校举行集体舞比赛,五四班的华尔兹艳惊四座;在学农基地,“汤司令”那三个坏小子差点惹了大祸,绿绿第一次失控大发脾气;苏剑老师得了癌症,同学们积极地为他义卖募捐……无论和绿绿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的快乐和不寻常,分别的一天还是来到了。小蜡烛们不舍地朝绿绿扑去,一一和他拥抱告别。
书中的绿绿是小蜡烛们在学校里最喜欢的人啦!绿绿为他们打理“家事”,只要他的学生有什么烦心的事,他都会帮他们疏心,抛开所有的烦恼。他还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是特别矮,还是特别笨,他都能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就是这样贴心的绿绿,不管小蜡烛们犯了多大的错误,他都能原谅,正是如此,小蜡烛们才会这样喜欢绿绿,舍不得离开他们心爱的绿绿。
我们的每一个老师都是这样,在我们身边为我们默默奉献,就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所以我们也像五四班的小蜡烛们一样,一样快乐茁壮成长,以此来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