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主题
A. 小说阅读 探究主题 主题有哪些
考查角度五:标题、主题及问题探究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探究题往往是要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能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阅读和探究。它包括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常见的标题有以下类型: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清兵卫与葫芦》。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在桥边》《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墙上的斑点》《项链》《药》等。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
2.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3.小说探究
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据此可知,所谓探究题型就是探寻(或追究)式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题型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阅读鉴赏中的思维品质,符合阅读学“读者参与文本效果的共建”的个体化阅读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评测考生语文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开放题将可能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对于小说文本意图的探究包括对小说表现出来的主题评价,对小说体现的价值观的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析,对小说传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讨,对小说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分析等。
探究文本意图,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小说本身的情节入手,发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二是从小说针对的社会现实入手,探讨小说故事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对于小说的个性化解读,包括对小说主题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对小说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的评析,对小说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对其态度的个性化分析,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方法的评判,对小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等。
个性解读文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小说本身的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说的各种艺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是联系小说细节,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四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经历和社会类似现象来谈自己的看法。
因为“探究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包含并可以涉及的考点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③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④生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⑤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⑥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
B. 如何做好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一、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1)概括景物的特点
首先要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概括。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技巧)
①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③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④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联系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
②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 (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③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④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世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
⑤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人物(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
③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1)内容作用 ①对环境: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③对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结构作用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三、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作用
①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突出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③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揭示、突出主题。
四、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答题基本格式表达技巧+具体内容+表达效果。
五、鉴赏小说的语言
(1)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角度: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②遣词造句角度: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
(2)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赏析语言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时,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一方面的艺术魅力。
六、鉴赏小说的标题
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C.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是什么
1、拿捏词义的轻重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
“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2、限定词义的范围
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
3、揣摩词义侧重
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4、分清词性和语法功能
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例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也有因词性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如“突然”(形容词),“猛然”(副词)。
5、语感与第一印象
选词填空题还考察学生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学生在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积累,不要耗费两大量时间迂回于一道试题。此外,有些词语习惯搭配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些就是考察学生的词语积累了。
D. 高考小说阅读有哪些题型
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包括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类型。
2、 阅读题解题时对于自然科学类的一般能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往往剩最后一个需要推敲。有的就是明显错误的。社科类的要读个两三遍,读完一遍应该就能解决几个问题,剩下几个有两个选项不能决定的,实在推不出来就按第一印象,别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E. 高考小说阅读换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这种题目一般回答:小说换标题不好。理由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
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某个人物形象。
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某个主题。
替代的题目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F. 历届高考小说阅读真题
http://wenku..com/view/080fb3116c175f0e7cd13787.html
近几年的高考题
http://wenku..com/view/18a45f649b6648d7c1c74671.html
一份参考资料,不少好题
G. 【高考】语文小说题目怎么把握文章多个主旨怎么回答小说类阅读理解呢觉得蛮难的
小说主旨题的趋向,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80年代以前,由于冷战的意识形态,主题多以表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或者控诉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为旨归。80年代以后,由于“人性论”、“人道主义”思潮,小说的主题多倾向于归纳到与“人性”有关的内容。根据历年高考小说阅读答案,将小说主旨归纳为“人性美”、“人性依然美(即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当中依然有光辉灿烂的人性)”、“人性不再美(即战争摧残了人性,或者官场腐蚀了人性)”三种,基本上就可以确保大方向的正确,剩下的就是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