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菊花小说阅读答案
Ⅰ 母亲的菊花阅读题答案
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的菊花”有什么含义。(3分)
2.从(2)(3)(4)段对母亲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拍照这件事的哪三种态度?(3分)
3.选文(5)段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4分)
4.选文(6)段中画横线的语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对表现菊花有什么作用?(4分)
5.选文(7)段空白处略去了母亲的神态描写,请结合语境补写在下面。(不超过30字)(3分)
6.选文(8)段中说“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 ,除了本文所表现的美好感情,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坚守?(至少写出三点)(3分)
1.是园中的菊花,1分;是父亲的象征,1分;是母亲对父亲的深情,1分。
2.推托、拒绝。1分。主动要求,1分。盼望,1分。
3.交代了母亲菊花开再拍照的原因。1分;写出了父亲的高洁品格。1分;揭示前文设置的悬念,1分;突出了选文的中心,1分。
4.写出了秋天万物凋零的特点,1分;起反衬作用,1分;突出了菊花耐寒、不萎落(或有风骨、执着)的特点。2分。
5.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浅浅的微笑先是在唇边,尔后,眉角、眼梢都有了笑意。内容符合语录境,1分;是神态描写,1分;语言通顺,1分。
6.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友情等美好的情感;理想、信念、追求;正确的观点,正义和真理;原则、守则、法律法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等。写出一点,1分。
Ⅱ 菊花魂 阅读及答案
菊花魂(12分) 一个秋日的周末,我迈进一对夫妻朋友的家门。这对夫妻刚刚人到中年,但已经在商海里拼搏了近十个春秋。他们双双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又掌握了银河弄潮的本领,所以跨进了先富起来的行列。令我钦佩的是这对夫妻搭档依然勤奋如初,质朴如昨,怀有一颗平常心。男主人极少西装革履,女主人也不曾珠光宝气。他们的住房没有装修,客厅里甚至找不到一件高档的豪华摆设,只有两盆新购的菊花摆在当门的醒目位置,替两位主人无言地叙说着迎客的热忱。 这是两盆初绽的菊花,如丝如缕的花瓣梦幻般地开放。每盆簇拥着十几朵鲜花,有的重瓣大张,有的香蕊半吐,有的含苞欲放,充满蓬勃的活力和朝气。一盆呈洁雅的乳白色,一盆是青淡的藕荷色,搭配得十分爽目。真是知客莫如友也!这两盆香心扉的秋菊所显示的雅趣,深厚了友谊的氛围,使我们之间的理解瞬间加深了几分。 菊花花期较长,花形极美,观赏价值很高。我爱菊由来已久,每逢金秋,像盼望故友重逢一样,期盼着和菊花的神交意会。个中原因,则很难一语道清:是萌生于儿时父母为清热解毒的菊花茶吗?是缘起于故乡的绣花女们绷上的菊花图案吗?是归结于童年伙伴中有许多名叫菊花、菊香、菊妹、秋菊、桂菊的小姐妹吗?是来自于盛开在田间地头的矢车菊和金盏菊吗?是触发于公园里频频举办的使人眼界大开的菊花展吗?是感怀于春花太娇、夏花过艳、冬花甚稀吗?…… 菊花是雅俗共赏的名花,贵可登堂入室,俗能露天野生。它的布区域极广,无论在长江南北、大河上下,到处能看到它清丽的姿影。 不管生存在哪里,耐寒傲霜的品性都始终如一。 菊花因其美而有诗质,它将冷艳的圣洁美和雍容的华贵美集于一身,历代诗人都喜欢流连花前,借菊咏怀。翻开任何一册古典诗词的选本,都能读到吟咏菊花的名篇佳作。 咏菊诗词中,我最垂青于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七言绝句。一首是《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另一首是《题菊花》:“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起开。”这两首个性鲜明的菊花诗,辞采壮伟,诗意瑰丽,设喻新奇,气概豪放,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格,可谓是前无古人,独树高标。也许恰恰因为受到这精彩纷呈的菊花诗的感染和熏陶,才真正造就了我对菊花的挚爱之情。近日上班,在街道两旁,常有花市的零售商,把黄、红、紫、白的盆菊摆在街头,撩人眼帘,摇人心旌,购买者非常踊跃。看着一个带着喜悦离去的情景,我仿佛觉得满城都是知音。 今日到知己朋友家里做客,我以主人的盛情自然感怀,在连声赞叹这两盆菊花之余,约定了明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聪颖的女主人应声称好,还约定明年不但赏花,而且要重阳登高。她不失时机地由此及彼,把话题从眼前的菊花引到我习作的菊花诗上来,说的是辑入《冷冰鑫咏陇诗选》里的一首五言诗——《菊》:“俗可唤黄花,贵能称金菊。常葆淡泊心,悠然恋东篱。”我告诉女主人,写完这首诗后觉得兴犹未尽,又于最近试作一首六言咏菊诗,题写在陇上著名国画家范有信先生专意为我绘制的一幅笔呈七彩,墨分五色的墨菊图上:“春兰不耐骄阳,夏荷怕临秋凉。且看金风起处,黄花傲对严霜。空山野菊斗艳,闲庭盆栽争芳。阶前偶拾残枝,犹觉柄端留香。”上述的两首借菊言志的自励之作,其实是人的兴致和心态的自然溢露,并不能体现自个有什么诗才。 赏菊、品菊、赞菊、论菊,成为这次朋友聚会的主题。大家言传心声,尽欢而散,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事后我想:菊花是有灵性的花,盛开时色彩鲜艳,馨香浓郁,开残后也可泡茶、入药、酿酒,继续造福于社会。 菊花有花魂,诗有精魂,人有灵魂。不要说灵魂是无形的,从菊花身上,我和我的朋友们不是都折射出自己灵魂的影子了吗? 31、阅读第一段,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两盆菊花为什么能“替两位主人无言地叙说着迎客的热忱”?(2分) 32、第三段中,作者说自己爱菊的个中原因,“很难一语道清”,作者道清了吗?为什么? (3分) 33、文中作者说自己的两首诗是“借菊言志”,“是人的兴致和心态的自然流露”。作者言的什么志? (2分) 34、最后一段写道:“从菊花身上,我和我的朋友们不是都折射出自己的灵魂的影子吗?”联系全文,说说“我”与“我的朋友们”的灵魂分别是什么?(2分) 35、你从文中“菊”的形象得到什么启迪?请展开联想谈一点看法。(3分) 31、两盆菊花象征两位主人勤劳如初、质朴如昨的平常心 32、道清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即一连串的问句所含的内容,全面地说明了爱菊的原因。 33、能雅能俗,心境淡泊,傲霜耐寒,性格坚强,即使枝残叶枯,也要留芳人间。 34、我的灵魂是淡泊宁静,全身心造福社会的心态和兴致;我的朋友们的灵魂是勤劳如初,质朴如昨的洁雅、清淡的志趣。 35、略
Ⅲ 那姐妹俩的阅读答案 。 2012年 出的题目,知道的回答吧!
1
、程思爱
程思晴
破铜烂铁和废纸张残器具随处可见,一个女孩忙着将各种废品分门别类地码整齐
2、姐妹俩轮流上学
奖状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3、她不想让别人知道,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不能一起去.所以她才脸红了
。
4、加油!思晴、思爱。你们姐妹姐妹那么优秀相信你们一定靠自己的力量使家里一切好起来的!
Ⅳ 母亲的菊花阅读题
1.文章以“母亲的菊花”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一是指家中的菊花,二是父亲的象征,三写出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并且为文章的线索
2.根据语境,推断第五段中“汲汲”一词的意思,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这里指热衷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十分爱菊花,并写出父亲有着与菊花一样的高尚品质
3.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第六段中“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悬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这句话。
答: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用万物凋零来反衬出菊花的凌霜傲骨和执着,不畏严寒的高尚品质。
4.第九段“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写出时光的流逝,并写出母亲对父亲的深情和菊花一样不会消失
5.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答:有象征的写作手法(用菊花象征父亲) 设悬念(母亲说再等等,在后文解释) 反衬(用万物凋零来反衬菊花的凌霜傲骨) 插叙(第五段为插叙,突出了父亲的高尚品质,并写出母亲与菊花照相的原因,揭示悬念)
Ⅳ 母亲的菊花 阅读答案
1.是园中的菊花,1分;是父亲的象征,1分;是母亲对父亲的深情,1分。
2.推托、拒绝。1分。主动要求,1分。盼望,1分。
3.交代了母亲菊花开再拍照的原因。1分;写出了父亲的高洁品格。1分;揭示前文设置的悬念,1分;突出了选文的中心,1分。
4.写出了秋天万物凋零的特点,1分;起反衬作用,1分;突出了菊花耐寒、不萎功乏哆何馨蛊鹅坍珐开落(或有风骨、执着)的特点。2分。
5.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浅浅的微笑先是在唇边,尔后,眉角、眼梢都有了笑意。
内容符合语录境,1分;是神态描写,1分;语言通顺,1分。
6.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友情等美好的情感;理想、信念、追求;正确的观点,正义和真理;原则、守则、法律法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等。写出一点,1分。
Ⅵ 母亲的菊花阅读答案
.是园中的菊花,1分;是父亲的象征,1分;是母亲对父亲的深情,1分。2.推托、拒绝。1分。主动要求,1分。盼望,1分。3.交代了母亲菊花开再拍照的原因。1分;写出了父亲的高洁品格。1分;揭示前文设置的悬念,1分;突出了选文的中心,1分。4.写出了秋天万物凋零的特点,1分;起反衬作用,1分;突出了菊花耐寒、不萎落(或有风骨、执着)的特点。2分。5.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浅浅的微笑先是在唇边,尔后,眉角、眼梢都有了笑意。
内容符合语录境,1分;是神态描写,1分;语言通顺,1分。6.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友情等美好的情感;理想、信念、追求;正确的观点,正义和真理;原则、守则、法律法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等。写出一点,1分。
Ⅶ 我爱菊花,阅读理解答案
题:
1、 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2、 第二自然段中用来描写菊花的动词有 。
3、 第三自然段是围绕 这句话写的。描写菊花的形状时,作者用 比喻龙须菊向上卷起的花瓣,用 比喻黄球菊的朵朵花儿。
4、 按要求摘录句子或词组。
描写菊花性格的:
描写菊花颜色的:
描写菊花形状的:
5、 我爱菊花,最主要的原因是:
(1)、菊花颜色艳、姿态多( )
(2)、菊花性格坚强。( )
(3)、菊花的品格使我奋发向上。( )
答:
1:画去落和飘、鼓励和勉励
2:挺立、伸长、张开、盛开。
3:第三自然段是围绕“菊花种类繁多,颜色鲜艳,姿态万千” 这句话写的。描写菊花的形状时,作者用 “小姑娘头上的卷发” 比喻龙须菊向上卷起的花瓣,用 “毛茸茸的小鸡”比喻黄球菊的朵朵花儿。
4:描写菊花性格的:可是菊花却挺立着干,伸长着枝,张开着叶,盛开着花,显示了它傲霜耐寒的性格。
描写菊花颜色的:就说我家院子里的菊花吧,那白菊白得象雪,黄球菊白里透黄,墨菊紫里透红,真是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描写菊花形状的:
龙须菊花瓣向上卷起,好象小姑娘头上的卷发,百菊花瓣很大,向外伸展着,大有展翅欲飞之势,黄球菊开放时,朵朵花儿就像毛茸茸的小鸡
5:(3)
望采纳!
Ⅷ 菊花往事阅读答案
1.本文题为"菊事",请概括文中围绕"菊"写了哪两件事。(2分)
答案: (1) 被“我”丢弃在屋旁的盆菊,一年后长出了一大丛菊花。 (2) 程爹在小区小径旁种菊,给人们带来温情。(每句1分,意近即可)
2.文章第③段中作者说菊花的"心竟是活的",这句话有哪两层含义?(3分)
答案;①表示菊花还没有死。②表示有活下去的信念/对生命的追求(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3.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请简析其作用。(3分)
答案:①交代了菊花生长环境的恶劣;②烘托/衬托了菊花顽强的生命力;③为下文写老人种菊花作铺垫。(每点1分)
4.从修辞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
答案:该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灿烂绽放/生机勃勃之态(1分)以及五彩缤纷之色。
5.阅读本文,你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2分)
答案: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总有出头之日;②面对荣誉,要有良好的心态/无论遭遇什么,安然相待,不急不躁;③人与人相处要有脉脉温情。(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Ⅸ 野菊花阅读答案
野菊花阅读答案 你见过生长在山坡野地上的野菊花吗?你喜爱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吗?也许,它们不惹人注目,但我特别喜爱野菊花。 记得小时候在南方的外婆家,一年秋天,外婆带我到野外去玩,来到一处山坡上,只见满山盛开着黄茸茸的野菊花。它那小小的绿色叶片衬托着黄色的花朵,好看极了。可当它们没有开花的时候,人们以为它们是一棵棵小草。秋天,盛开的野菊花虽然没有兰花的芬芳,也没有牡丹的富态华贵,但是,它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实。它的生命力很强,花期也长,到了深秋初冬时节,百花凋谢,它却依然开放。 外婆告诉我,野菊花还有许多用途。那天我爬上山坡摘野菊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脚上擦破皮,出血了,还真叫疼。这时,外婆马上摘下几朵盛开的野菊花,挤出汁后敷在我的伤口上,我觉得清凉清凉的。不几天,伤口就好了。外婆说,野菊花还有消毒止血的功能。解放穷人治伤买不起药,就用干的野菊花熬水洗伤口,还真管用。外婆又说,野菊花还能消毒败火,治感冒。我没有想到野菊花有这么多用途。 我长大回到北方上学以后,心里总是惦记着野菊花。假期去外婆家,总要摘不少带回家里来。妈妈总叫我把野菊花洗净晒干,泡茶喝。我喝过红茶、绿茶,可从没有喝过菊花茶。泡了一杯,尝了一口,只觉得浓郁的香气只入肺腑,真顶得上清凉饮料哩。 野菊花土生土长,朴实无华,无所需求,顽强生活,默默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着。我觉得人不应该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不应该像它们那样默默地生长,不求索取,只是给予,给予吗? 我愿做一朵小小的野菊花! 我爱你——菊花。1.秋天,盛开的野菊花有哪些特点? 2.第二自然段写了野菊花的哪些用途? 3.在原文上,用”———“画出概括野菊花品质的有关句子。用~~~~画出有实物引起的联想句子。 4.找出一处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5.短文表达了作者咋样的思想感情? 最佳答案 1、, , 。 , 。 ? , , 、 …… 2、(4) (4) 3、朴实(质朴) 依然(仍然) 普通(平凡) 顽强(坚强) 惦记(想念)奉献(贡献) 4、我觉得人不正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 改为:我觉得人正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5、我十分喜爱野菊花,特别爱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它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实。 6、(1) 保证对,我们老师都改过了
Ⅹ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