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手小说阅读理解
1. 《鬼手》阅读理解答案
①商槐读书未成大器。而立之年,父亲慌了神,让他赶紧学门手艺自立。商槐长叹道,手艺倒是现成的,只是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落空了。
②原来商槐这些年泡在文物古董行,自信凭一双眼即可谋一碗饭。
③家人为他找了一家古玩店,叫怡雅斋,店面不大,只一间。商槐袖着手在门外,不肯进,嫌寒碜。东家本是看在世交份上,有意照顾他,谁料商槐竟不识抬举,就揶揄道,你要领大世面,何不去聚珍轩呢?
④商槐顺势拱拱手:麻烦您给引个路吧。
⑤聚珍轩店面三间,财大气粗。商槐伸着脖子往里一望,大声道,好画呀!聚珍轩老板周鼎听他这么一嚷,就知道夸的是板壁上的立轴,便叹道:是幅好画,可惜画家不落实,不好出手呀。
⑥商槐正经地说,此画粗墨浓笔,巧施杂彩,应是五代徐熙的“落墨花”笔法。这种笔法,后世摹仿者颇多,然无一能形神俱备。此画风格超逸峻拨,野趣横生,应是徐熙真迹无疑。
⑦识宝啊,慧眼!然而行里规矩摆着,若无题款,值不了钱。
⑧商槐笑笑,指着下面的一块污渍,这里就有徐熙之印,若去除污渍,不就水落石出了吗?
⑨哦?周鼎赶忙伸头细看,那污渍之中真有印迹吗?他疑惑。
⑩这好办。用火烧去污渍。
(11)用火?
(12)对。商槐从怀中掏出鼻烟壶,倒些粉末撒在污渍处,反复揉搓,及至粉末融入纸中,才笑道,点吧,坏了我赔。
(13)周鼎战战兢兢地划着火柴,画面上有一点靛蓝的火焰冒出来了,就像盛开的一朵花。过了一会儿,污渍褪尽,果真露出一方朱红的印记:臣徐熙印。
(14)商槐在聚珍轩掌柜十载,艺高胆大,从不失手,深得东家赏识。
(15)辛亥事变那年,商槐作主收了一个青铜鼎,然后翻倍倒给天津卫的一个玩家。周鼎高兴地请商槐小酌。酒至半酣,商槐内疚地说,东家啊,这次我办了件赝品。周鼎一愣。
(16) 商槐说,铜器入土两千年,如是真品,颜色会随时辰而变,午时纯青如铺翠,子时变淡似染绿……其实,当时我是心知肚明的。周鼎又一愣。
(17) 那你为什么明知故犯?
(18) 卖家据说是孙文的革 命党人,急等钱用。我是想帮衬他。
(19)周鼎大愣,十年相处,你平日处世何等谨慎,竟然这等杀头的事也敢干啊。两人无语了好一阵,周鼎换个话题安慰道,纵是赝品,业已出手,于我们何损?
(20)你是东家,挣钱就行。我可不同,我还爱惜这身羽毛呢!
(21)是夜,商槐归途失足,跌瞎了双眼,手也痉挛变形了。他仰天长叹,天意啊!侠义热肠,不假;睁眼说瞎话,也不假!
(22) 自此,商槐杜门谢客。偶尔有人破门求教,他便捧在手上摩挲。他说,手是人身最灵异之物,手手相抚即心心相印,是能与造物者交谈的。鉴别古物,眼睛最会走神。
(23) 民国二十年底,清江浦的两个日本浪人,带来了一只瓷瓶。商槐抚摸良久,叹息道,瓶上的画是真的,而瓶却是假的。日本浪人大吃一惊。
(24)商槐说,瓷瓶上的画是元代倪氏山水小品不假,但不是瓶胎成型后倪云林亲手所绘,而是窑工在瓶胎上贴了他的画,使用药液让画上的颜料渗透入瓶体后,涂釉烧制而成。
(25) 感觉对方楞着,商槐自言自语:自我失明,这双贱手便被人称为“鬼手”。它不仅能辨伪,还能补天。我摸了半天,确信这瓶是清末民初的,连烟火气都没消,里边还有些烫手呢。
(26)日本浪人不服。商槐笑笑,让人从里屋取出另一只。请看,是不是一对?日本浪人更加真假莫辨,便笑着说,既然是假,那就毁了吧。一挥手,两只瓷瓶成了四瓣。
(27) 事后周鼎顿足道,即使他拿来的是假的,你怎么连真的也赔上呢?形单影只总比玉石俱焚要好啊。
(28)商槐平静地说,祖宗留下的珍宝,一件都不能从我手里外流。
(29)整整一个月,商槐音信全无。
(30)岁末,传来商槐噩耗,周鼎登门吊唁,只见灵桌上并排着修复得天衣无缝的两只瓷瓶。细看,只是平添了几丝血痕,愈显其美……
【链接】
皇清乾隆年间,河朔古董行有呕心沥血而补玉石暴裂者,以针自刺十指,滴血和药以合缝,月余方成。所成器物或有血迹残痕,则愈显其美。此法伤身,以此丧身者十有八九,故道光以来试之者寡矣。(《司工拾遗录》)
1.第(25)段画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
2.第(15) 段到第(19)段写到商槐的举止反常让周鼎感到意外,究其原因:
3.本文由三个情节构成,请仔细阅读,填写下列内容:
4.请根据故事内容,作出对商槐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5.第(29)段“整整一个月,商槐音信全无”,你知道他在干什么呢?请结合链接,用80字左右的片段补写你的想象。
参考答案
1.夸张,表达效果是形象生动的写出瓷瓶烧制时间的短暂,意在表明瓷瓶不是元代的,是赝品。
2.⑴第(15)段“周鼎一愣”是因为:从不失手的他居然办了件赝品。
⑵第(16)段“周鼎又愣”是因……手补天
4.⑴品德高尚:不让珍宝外流 同情革 命党人 舍生修复国宝
⑵手艺高超:艺高胆大火烧徐熙真迹 巧手补天修复元代瓷瓶
2. 丰子恺手指阅读练习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2)对词语的理解。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建议
1.这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要注意小结。教学本文前,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转入本文的阅读。
本文的教学可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讨论的重点可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还可实践运用,进行小练笔。最后,小结本组课文的学习情况。
2.体会作家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3.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文中有许多很风趣的词句,引导学生积累。可以结合《白鹅》一课,体会作家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四、相关链接
1.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1941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3. 《手》阅读答案
⒇“公文包”用另一只没有流血的手轻轻抚摸了一下男孩的头,在大巴车再次打了饱嗝儿停下的时候,“公文包”夹着他的公文包和甩手青年就下车了。
1.本文故事情节简单,但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下人物的性格特征。(3分)
胖男人
小伙子
2.文章第⒄段写“公文包”发现了三种目光同时盯着自己,他清楚这些
“目光”的内涵各有不同,请为这三种目光的主人配上一句描写人物心理的语句来诠释它们各自的内涵。(3分)
①
②
③
3.小说的情节讲究有“伏”有“应”,请仔细阅读上下文,看看哪一个自然段藏有第⒂段划线句(A)的伏笔。(2分)
第 段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小说,是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请简析文章第⒅段划线句(B)的表达效果。(2分)
5.文章的题目“手”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通过“手”寄托了什么主题?(3分)
6.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发现“公文包”是个小偷?请结合你对小男孩形象的认识予以探究。(3分)
参考答案:
1.“胖男人” 怯懦怕事 “小伙子”明哲保身。(每条1.5分,共3分)
2.①叔叔,你停手吧!(或“叔叔,你回答我的问题呀!”)
②小子,你不想混了吗?
③你的不轨行为我们都已经看在眼里了,住手吧。(大意对即可,每条1分,共3分)
3.第⑽自然段(2分)
4.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公文包”在与小男孩的对话中有激烈的思想斗争,以致让刀片划破了手。(手法1分,效果1分,共2分,若只答“表现小男孩欣赏‘公文包’的手”
或“表明小男孩发现‘公文包’的手里藏有刀片”则只给1分)
5.线索。(1分)
主题:(答出以下任意一点即给2分)
⑴文章通过叙述“公文包”从演奏家的好苗子到后来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告诉我们,手可以用以弹奏美妙的音乐,也可以做出偷盗这样为人所不齿的事。我们要让自己的手像心灵一样向善向美,作出正确的选择。
⑵文章通过叙述小男孩频频夸赞“公文包”的手,最后使“公文包”中止犯罪的故事,赞美了小男孩的纯真可爱(或“智勇双全”)。
⑶文章通过对车厢众生态的描写,如胖男人束手受辱,小伙子出手有忍,乘客袖手旁观,批判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纵容。
⑷文章通过“公文包”离家出走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反思家庭教育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线索和主题共3分)
6.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发现了。小男孩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小英雄,他目睹“公文包”在前两次偷窃一无所获之后即将第三次行窃,用赞美“公文包”“手真好”的方式巧妙地使后者中止了偷窃行为。
示例二:没发现。小男孩天真无邪,率真可爱,他由衷地欣赏,赞美“公文包”的手“真好”,并真诚地与“公文包”攀谈,是小男孩的天真举止触动了“公文包”,从而使“公文包”中止了偷窃行为。(回答“发现了”或“没发现”1分,人物形象1分,说明理由1分,共3分;只回答“发现了”或“没发现”而没有分析人物且没有说明理由则不得分;只回答“发现了”或“没发现”和人物形象,没有说明理由得2分。)
4. 小说里描写男生美手的句子
修长有力,骨节分明。一看就是会弹钢琴的
5. 语文阅读理解原题
大年初一没下雪
去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突然静下来。时间还早,我买了份报纸,走向车厢。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个小女孩,对着车票仔细核对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象说:打搅了!
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书。晚上,餐车送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
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连摆着手,说不吃,不吃。小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只大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喝个痛快。
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看过雪,带她去看雪。”
“喔。”我嘴里应着,心想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农民。
没怎么说话,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主动收拾桌上的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看见过雪吗?”我很舒适地斜倚在椅背上,笑着说:“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池旁的过道,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哭泣。
在男人断断续续的哭泣中,我听到那女孩的故事。在她四岁时母亲去世了,九岁时她得了白血病,医生说今年可能是她最后一个春节了。爸爸问她想要啥,她说只想看看雪,生长在广东偏僻的山区,她从来没有见过雪。《济南的冬天》那篇文章激起了她看雪的愿望,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想象着真正冬天的模样。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的车回,再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店和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们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夜有一场大雪。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皮肤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她那双黑眼睛就像在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雪。我拿了三百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他们送我上了回家的中巴,在车旁拼命地摇着手。
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一天无雪,一夜无雪。初三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窗玻璃上响起了淅淅的声音。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
1、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
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
3、请梳理“我”对父女俩的情感变化过程?
、 、 、 。
4、对小说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雪时的种种趣事,激起了小女孩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也给了她父亲为女儿治好病的希望。
B、小说虽然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感染读者。
C、父女俩送“我”上中巴,并拼命摇着手,表明他们对“我”的留恋和感激。
D、文中所描写的男人是一个非常自尊、质朴、慈爱的父亲形象。
5、“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1、标题包含着我为父女俩没达成愿望而遗憾,对他们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2、作用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交代了小姑娘看雪愿望的由来,也是我后来情感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不屑,注意,关注(感动),担忧(牵挂) 4、A 5、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原文好,更加激起了读者对小女孩的同情,使文章更加深刻,更有感染力,也符合标题。
丁香赋
①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轮美奂。
③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像的驰骋。
④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⑤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⑥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⑦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⑧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⑨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⑩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11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哈尔滨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12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
1、认真阅读全文,然后从三个大的方面归纳:哈尔滨人为什么喜欢丁香花。
(1)(从①至④段中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⑤至⑥段中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⑦至12段中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香花在文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标题“丁香赋”改为“哈尔滨人的颂歌”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下面的句子,选择你熟悉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句话。
示例:蜡烛——站得最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苦。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香赋》:1、(1)因为丁香花鲜艳美丽,香气浓郁。(2)因为丁香花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3)因为丁香花凝聚了哈尔滨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2、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3、不好,原文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来赞颂哈尔滨人的精神,这样显得更生动更含蓄也更深刻。而改后太直白,达不到这一效果。 4、开放性试题,想像合理,表达精当,言之成理即可。
(我在网络里下的,中考阅读题,还有,你要不?)
6. 美厨娘小写手大天后_by简茶茶_txt全文免费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Jvqh-od8eD0VMmtU90764Q
这是一个前世饿死的灰姑娘,重生蜕变、想扑男神反被扑、变身美厨娘、勇闯娱乐圈的故事。
7. 阅读理解答案
1、本篇小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 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2分)
2、小说第②小节加点的“那个”能否换成“洋激凌”?第⑾节加点处作者为什么用“拍”不用“打”?请分别说出理由。(4分)
不可以。因为这个是孩子的表达方式。
因为打比拍严重,孩子只是闹别扭,想要冰淇淋。可是因为她母亲生活困窘,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看得人多了,她就心急起来。而且她又疼爱孩子,孩子没有错,只是提出他想要的要求,不是做错什么事情。所以不应该用打,否则是真的伤害了孩子。
3、第⑨节和第⑿节中都写到了周围人的反应,这些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不可以,因为这是说明当今的人,态度如何冷谈,如何刻薄!也为后面的妇人出场做铺垫对比。
4、请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说说这篇小说结尾的作用。(3分)
这个社会仍然存在爱,虽然举动很小,可世界因为这种爱的小事而美丽!
5、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但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有待关注和帮助。文中这位妇人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不少于30字)(4分)
我们要热心助人,而且助人的时候,要体谅对方的心情,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可以施舍的口吻或者怜悯的语气去帮助别人,否则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同情他,看不起他。虽然他需要爱护和帮助,但是这样他就会失去自尊!
8. 纪伯伦 美阅读答案
该方法和规范和规范化个规范化规范化股份合人都感到给人打工如果到更多人的人格工人让更多人个人观点大概如果人的个人如果让国人格和规范化规划法规和规范和非官方,
9. 语文阅读理解
这用来做说明和铺垫,说明了作者对香格里拉向往的来源,点出了题目中寻梦香格里拉中的寻是为什么寻,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引出“从那时起,香格里拉便时时入梦,让我夜不能寐。”和“深秋时节,我终于踏上了寻梦之旅。”这些句子,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当然,这也描述出了作者对香格里拉最初的印象,也方便继续深化下文亲临旅游中对香格里拉的描述。
平和而自然、大度而悠远,精致而清新,生机而诗意。
这些句子很好得诠释了“那显然是不该属于人间的,一切都像是用画笔精心点染”。作者用一连串的排比语句写白云,村庄,群山和阳光,视角自上而下,由近及远,配合排比的气势以及不断切换的视角,非常形象生动得表达出作者那种惊喜赞叹喜爱之情,那云那村那山,那种和谐恰当的美丽是那么动人心魄,简直要让人喘不过起来,深深地陶醉在眼前的景色里。这样的句子不仅写出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香格里拉景色的恰到好处,精致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