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采桑子小说阅读答案

采桑子小说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2-04-08 02:52:58

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采桑子 阅读答案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3分)

(2)这首词运 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4分)

10.【古诗鉴赏】

(1)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网站 end#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答对任意4点得3分,3点得2分,2点得1分)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祐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采桑子 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小题1:上片第一句总领全词,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片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春光图。(3分)
小题1: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2分)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2分)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2分)(仅答比喻最多给2分)

④ 采桑子晏殊 答案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我搜的,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⑤ 《采桑子》欧阳修练习及答案

【评解】

这是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
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
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
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结,纯用白描,却颇耐寻
味。

【集评】

刘永济《词论》: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
韵。如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
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
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
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西湖在宋时,极游观之盛。此词独写静境,别有意
味。
-----------------------------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 笙歌散尽 ”,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 ,本是开帘待燕 ,“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 ,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 ,群芳凋零 ,残红狼藉。常人对此 ,当觉索然无味 ,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⑥ 纳兰容若《采桑子》全文

《采桑子》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H4Fo-ndW9zW3KY-jX3WqYA

提取码: 2343

《采桑子》是叶广芩所著历史小说,讲述民国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描绘出一幅饱含人物命运、充满时代意蕴的斑斓画卷,也如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⑦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如图,求阅读答案

12-C 13-B 14-D

⑧ 欧阳修的采桑子阅读答案

(一)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赏析 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颖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二)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 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赏析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前,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移守扬州,又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在仁宗嘉佑中,很顺利的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加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出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个人的感觉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后的生活。这一期间,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弱病残,更增添他的悲慨。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有因为对新法持有异议,收到王安石的弹劾。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至。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实无华,斩截有力。 此词下片成上片意脉,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逐渐变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他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感情却沉抑。词人一纵酒寻欢来慰藉余生,其中渗透着人生的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更突出豪迈的气概。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里,”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呼应,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此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⑨ 采桑子欧阳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阅读答案

采桑子
作者: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⑩ 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回答问题。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1.西湖好
2.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愈显西湖之幽静。
3.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意思对即可)

热点内容
龙有悔小说免费 发布:2025-07-10 16:54:01 浏览:429
好看完结的校园甜小说 发布:2025-07-10 16:54:00 浏览:186
女主重生有金手指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10 16:52:22 浏览:140
女主快穿男主腹黑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10 16:49:06 浏览:740
古代妹控专情完结小说 发布:2025-07-10 16:48:48 浏览:256
种田yy小说排行榜完本小说 发布:2025-07-10 16:47:27 浏览:364
将军的小宠医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0 16:42:09 浏览:973
小短裙与西装裤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0 16:32:06 浏览:951
火影完结后出的小说 发布:2025-07-10 16:32:00 浏览:619
求关于道士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0 16:29:41 浏览: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