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春昼小说阅读

春昼小说阅读

发布时间: 2022-04-10 16:41:12

㈠ 著名散文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2、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3、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4、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5、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6、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7、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8、老 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9、柔 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10、萧 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化。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生死场》,短篇《小城三月》等。
11、沈从文(1904~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大家。尤其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的人情风土,被称作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人生形态。《边城》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此外,他还有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记》等。
供参考。

㈡ !!!写一篇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和《钓台的春昼》的短文

郁达夫《故都的秋》鉴赏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

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 ,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 有选择侧重而已。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86版),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说:“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以上引自《郁达夫自传》,江苏文艺96版)日本十年留学生活,使郁达夫的性格继续生长发育着,自伤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他在1920年写给新婚妻子孙荃的一首诗中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薄命,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芦荻花间结净庵。”其实,作者这时才24岁。回国后,他说:“1922年,在日本的大学毕了业,回国来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竟成了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对于艺术的志趣,也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鸡肋集〉题辞》)为了更明确地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郁达夫散文全编》浙江文艺90版)中的一段文字:
“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筛着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在送灵枢归去。小船上除舟子而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一个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这一段文字的意境,竟是如此的阴冷凄凉。
当然,郁达夫也有激进之时,1926年他撰《广州时事》揭露时弊,后来与鲁迅合编《奔流》,直至于1930年加入“左联”。(最后的从事抗日是更为人所知的)但他在1933年移居杭州(如前文所述),性情一仍其旧,从而在1934年写下《故都的秋》这样一篇散文,是很好理解的;这篇文章蕴含的情感,与他一生的身世命运及性格情趣也是很相符的。
二、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
唐人刘禹锡句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二首》)这只是偶唱反调而已,其实,反观历代中国文人的著述,可知他们写秋,确实是多为“悲寂寥”的。无论是屈原写“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杜甫写“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兴八首》)、“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还是苏轼在《赤壁赋》中“扣舷而歌”,言说人生岁月“逝者如斯”,直到近人王国维还写诗说:“苦觉秋风欺病骨,不堪宵梦续尘劳。”(《静庵诗稿·尘劳》他们在耳听秋风萧瑟,目睹木叶飘零之际,总是难以自抑,或哀身世,或叹家国,一想到韶华逝去,往往念及个人、国家的凋零,生命在消逝,事业却难成,内心自然是一幅悲戚图景。这一种伤逝情怀,是人类永恒性的悲哀,传统文人们由此习惯性地形成了一种悲秋情结,即便是旷达如苏轼,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罢了。
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于是,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亦引自《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
关于这一点,《故都的秋》一文中有明显的例证,下面举出三处,略作分析。
一是写北国槐树的落蕊。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扫街的扫这一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的情状,并说“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为何觉得落寞呢?因为他由槐树落蕊而想起了“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也就是说他内心此时正弥漫了传统的悲秋情绪,这正是文中所谓“深沉的地方”。
二是在写槐树落蕊后,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一节。他为什么要写这蝉声呢?因为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像郁达夫这样一个文人,心中怎会不联想到自身的悲哀呢?而且,写秋蝉残声也是古已有之的,比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西陆,指秋天。玄鬓影,指蝉。作者注),就是再也明显不过的例子。
三是文中的议论部分。在这里,作者不仅承认“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而且还举出了“秋士的成语”、“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例子,同时指出“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的事实,最后归结出凡“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的”这一句中心性话语。如果说作者开始写槐树落蕊时的落寞还只是“潜意识下的”,那么这一段议论则已升至意识层面了。
以上三处,说明作者自身就是很着意地表现这种传统的悲秋情结的。
最后我再指出一点,对于《故都的秋》这样一篇文章,对于这一种清静悲凉的心境,乃至对郁达夫,对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也许有人会认为析之太细对中学生是不适当的。其实,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的传统,所谓天行有常,春秋代序,意识到这一点,从而更加奋发进取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这已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山水与历史化为一炉,风景与人情合为一处

——赏郁达夫散文《钓台的春昼》

《钓台的春昼》是郁达夫写于三十年代的著名游记散文。所叙的是“一九三一,岁末辛末,暮春三月,春服未成”的作者自富阳溯江而上,过桐庐,上钓台严子陵故迹的一次旅行。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写桐君山“微茫的月色灯光”幽谧清寂,与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在文章开始处作者就交待了自己的处境为避政界纷扰与官府的追捕,因此作者于寄情山水中一边力图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忘却尘世纷扰;一边又晴不自禁地流露出不满现实的牢骚和关心民众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三分天下二分之,四海何人吊国殇”的哀叹。这也正是这篇游记文章的艺术鬼力所在:作者善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把水山与历史化为一炉,把风景与人情合为一处,景中含情,情融于景。 作品所展示的是一幅幅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因有仙,自然是灵”,“山虽不高”的桐君山融聚了人杰地灵之效,地处两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亦可“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村”,更有“十里长洲”和“花田课处”唐诗人方千的故居,“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作者于“淡云微月”“作雨时分”独自登临僻静的桐君山,别有一种清寂孤独的情趣。我论是船家冗慢出长的答话,山影树影交掩的小道,还是“最饶风趣”的“欲藏还露,将见似无的那半规月影”,以及江面上起风时,船光渔火的动静交合。作者便发自内心地称之为“神奇”。且认为“这江山的秀而且静,风景的确良整而不散,却非天下第一江山“所可比拟了。作者状物写景中时时把眼前之景主导随着时间变迁的历史信手拈来相比而赏,更有历史名人严子陵时伴文字左右,让此处山水更具内蕴。 但在作者纵情天光山色之中时,总汇聚了一丝丝抑或是浓浓的荒凉凄冷之感。“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不仅那声声鸟鸣,处处古迹,簇簇远山,点点落江作者情从中来,而文中亦不乏寄托了作者的春梦秋思,漫漫感怀,悠悠旧情,绵绵春恋。内心苦闷愤激情怀让一切美景黯然失色,眼见钩台的废垣残瓦,草木芜杂,天气也来得阴森,“吹来的阴飕飕的半箭儿山风”,心里竟然惶恐“在这荒山里要遇见一个干枯苍老的同丝瓜筋似的严先生的鬼魂。”觉得了“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这一切景物皆因作者感于社会的黑暗和政局的险恶而产生了共鸣,因此作者不是给“中央党帝”或地方“高官”或满洲国的的汉奸官僚,无耻文人以辛辣的讽刺,也偶尔露出了“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高官厚禄,还要什么浮名虚誉,”此类倦于抗争的情绪。 因此让读者领悟到只有这样萧疏幽谧的清境,才能融化作者胸中的那份苦闷和忧郁,所以他夜登桐君山,正是为了追求这样一种孤寂的境界。
全文写景没有铺陈绵密,但记叙、抒情、议论相间,并能以动写静,紧紧围绕作者的情感线索,点染成趣,着重状僻冷清幽的氛围,偶发喟叹,亦含愤懑苍茫之音,创造了一种浑融的诗的意境,以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色喻指了感情的变化。以景述情,缘情于景,舒展潇洒,意境深远,充分显示了一代名家独具慧眼领略自然的散文风范。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春寒 ① 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1.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意对即可)
2.答: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意对即可)

㈣ 《青团》阅读答案

青团》李晶:
旧时文人,对于珍馐美食,总不愿过多属意。一碟佳肴,本颇费人神思,竟不如无人理睬的老梅陋石、寒塘野舟来得隽永,似乎谁也不愿意用味觉感官这样的俗情来撩拨自己的高雅。对于这些,我却欲说还休。
我知道,在童年里,我永远地饿着。仿佛,我的手里满是一把把长在春昼里的甜草的蕊心,喉咙里却想正好咽下一些长在清圆荷叶上的水珠;我的怀里,兜满了从秋天的高枝上摇落的野果,嘴里却又想着含一枚从冬日屋檐上垂下的冰凌。我总是对世界细节处的美食情缘充满了默契,更不用说村子里不时升起的曼妙炊烟了。它们像动情的手绢在向我招摇的时候,我知道定是谁家又在做什么好吃的了。我得意地认为他们看到了我脸上永远不干的泪痕,于是要准备一些美食来抚慰我的无助。我一直意乱情迷地让这样细碎的幸福感在我心里穿行,等那些美食像小鱼一样游到我的面前——比如外婆的青团。
那必是一个雨天,外婆在河对岸呼唤我的母亲划船过去,她的手里是一只精致的竹篮。这条河,正是隔岸渔歌的宽度,河面平静。母亲的篙在岸边一点,水中一拨,船便到了对岸。我坐在船头,像只小小的鸭子。
外婆的篮子里便是青团了。
青团的绿色是让人一见就会爱上的,以至于一往而情深。这种绿色,是把山间过于浓密的绿色变得柔和了,又把水底过于清淡的绿色变得稠郁了一些。它是一种有香气又有甜味的绿色,却不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我的外婆需要到远处的野地里去,刈来一蓬蓬的初春的艾草,细细地切碎,用葛布滤出青绿的草汁来,然后敷上一层糖精粉,再糅进嫩白的糯米粉中,便有了青团。但这还不是真正的青团,须放到锅中,隔水慢慢地煮了,这时,绿色的山融化了,绿色的水凝固了,仿佛整个春天都溶解在这几个小小的丸子中间了。揭锅的那一个瞬间,像极了是漫天春风中最灵幻的那一阵,将湿润田野中最馥郁的那一缕花香带了进来,沁人心脾,不经意间将春天的绝美挥发到了极致。
在春天,我们那里的家家户户都愿意做青团,而且每家每户都能够做得很好。田里面的艾草多得割也割不完。穿着尚不肯脱下的冬天的棉衣,我们在田间寻找,原本以为真正是没有了,谁知向脚下一看,又有一大片。大人们经验更多,他们说先回去睡一觉,第二天一早来,就又会长许多出来的,都缀满了晶莹的露珠。春天的性情在于生长,谁都不愿把自己的能量收敛起来,艾草也是。
回到村子里,我们都把新鲜的艾草交给母亲,然后跑到豆腐店老板那里去借葛布。她总是不肯,似乎是怕腥甜的草汁玷污了她的葛布,从此做不出洁白的豆腐。但后来,渐渐地却肯了,又嘱咐一定要把做好的青团带几个给她吃吃。我们满口答应,却从来不曾记得。但第二年,老板还是愿意把葛布借给我们。我们这些孩子手里面拿着刚熟的青团,想跑到田野里去放风筝。但是我们没有风筝,杂货店的老板那里却有许多极漂亮的。我们买不起,就悄悄地把贰分钱硬币上的“2”的数字改成了“5”,然后就一脸正经地跑去买来了风筝。杂货店的老板从来不说什么,带着憨厚的笑靥把“5”分钱收下来。于是我们就顺利地来到了田野上,把风筝放到天空中,抬着头看着它渐渐远去。我们总望得出神,却不知道那些风筝有没有在望我们。我们在地上奔跑,就像风筝在天空中飞。天空一片蔚蓝,大地一片碧绿,那么地相似。我们从来都没有去分辨哪里是天空,哪里是大地。
我的外婆却极不愿意我跑远到田里去。她说田里那些不可一世的毒蛇,正渐渐醒来了,正等着我们去,好把我们吃掉。她每年都跟我说这些,在她眼里,我其实一直都是一只容易走失而回不了家的小鸭子。但是,有一年的春天,我的外婆自己却回不了家了,她去湖边割艾草,却倒在了回家的路上。我的外婆在床上不省人事了很久,后来她醒了,却神志不清。她不再认得艾草,误以为是细葱,切碎放进了煮熟的菜里;她也不认识青团了,误以为是鸡蛋,在桌上不停地敲打,想把它磕碎。
这个世界上果然没有了不变的东西,所有的永恒都被研磨成了时间的粉。我们的永恒即使不被忘却,也会给另外的东西给覆盖了。
春天的雨还是不约而至,继续给河面戴上一层轻纱,漫溢出暧昧而朦胧的半透明来。但是我的外婆已经不在对岸了,外婆的竹篮也不见了。孩子们已经不在田间奔跑,因为他们的幸福被另外的东西定义,而生存在了别的空间里。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去问杂货店的老板是不是还可以把“2”分钱的硬币当作“5”分的收下。
但是,家家户户还是坚持在做青团。我的母亲早上去地里做农活,晚上就会带回一些艾草来。这些艾草上没有湿漉漉的露水,却满是凉凉的暮色一般。到了第二天,更又瘦了一些。我的母亲于是改变做法。仍旧要滤出一些草汁来,糅成面团;但是她把面团先擀扁,放入一些馅料,再包好去煮。我们家里惯用的是素蓉,就是把笋丝、香干丝、木耳丝、金针菇、雪菜丝放到一起煮咸了,再包到青团里面去。别的人家有用肉馅和豆沙馅的,那样一来,绿色便油腻了许多。
青团显然地变了味道。春天变得多么含蓄啊,它藏到了一个角落里,或者是天空的一角,或者是大地的一角,我必须要细细地咀嚼才能体味。只是我母亲再也不能对我外婆说:“娘,我把青团带来了。你来吃一吃。”
分享

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浮躁风气的否定”不当;C项“端午节,挂艾草”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D项“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不准确,应为“以时空转换为线索”)
(2)这两段描写立春后节气的推移和大地回春焕然一新的面貌,烘托了明丽清新、生机盎然的氛围(2分),流露了作者对春天到来、艾草萌发的期盼、喜悦之情(2分),为下文写艾草发芽、外婆采艾叶包青团做了铺垫(2分)。
(3)①比喻。如“他把青团放在我手上,像是将春天送给了我”,这句话将“青团”比喻为“春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青团色泽青翠、清香滑润、富有春意的特点。②拟人。如艾草“被春雷惊醒,就率先张扬起嫩芽”“贪婪地沐浴着春风、春雨”,赋予“艾草”人的动作性情,传神地表现了艾草萌发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③排比。如“湿了土地,淋了蓑衣,涨了溪水,透了心绪,绿了艾草,染青了我手中的一团糯米”,突出了春雨润泽万物的力量,使文章气势通贯,音韵和谐。④对比。文章以江南的“青团”与北方“面团”相对比,突出了大江南北特色鲜明、各有千秋的文化风俗。⑤引用。文章引用古代遗训和诗句,印证了艾草除了包青团外,还有驱虫避邪的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6分;答出一种给3分,其中手法1分,举例正确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任意两种修辞手法即可)
(4)观点一:文章以“艾草青团”为题合适。理由:①从结构上说,“艾草青团”是文
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文章先写春天艾草发芽引出“青团”,再写“青团”的味道和制作,又由“青团”联想到“艾草”的其他功用及北方的习俗。②从内容上说,“艾草青团“是文章表现的主要内容。文章虽以较多笔墨写了北方“包面团”的习俗,但目的是为了与“艾草青团”形成对比。③从手法上说,“艾草青团”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它象征了春天气息、温馨的乡情、江南的习俗,意蕴丰富,令人回味。
观点一:文章以“艾草青团”为题不合适。理由:①从内容上看,文章不仅写了“艾草
青团”,还以较多笔墨写了“艾草”的功用和北方“包面团”的习俗,以“艾草青团”为题不能涵盖全文内容。②从结构上看,文章结尾以“青团、面团,江南、中原,都是我的牵挂”收束全文,以“艾草青团”为题无法很好与结尾呼应。③从主旨上看,文章表达了对江南中原不同习俗的赞美,对中华大地多元文化能相互包容的热爱,而“艾草青团”只是南方的习俗,以此为题,与文章主旨不吻合。

㈤ 慕城春昼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慕城春昼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慕城春昼
作者:子寂墨瑜
第一章
更新时间2009-8-6 19:37:03 字数:4976
第一章偶遇--------就是突然之恋的开始
“步瑶,你今天不是请假吗?”柳安安看着在换衣服的长发女孩,纳闷这个人怎么如此的热爱工作,竟然发着烧也要坚持上班。
“安安,才4个小时而已,我觉得我能够坚持。”烧了一整天,脑袋昏昏沉沉的,徐步瑶咬紧牙,无论如何都需要钱,妈妈住院的钱再拖下去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别看这4个小时,我们的场子那么大,跑来跑去的也不容易,再说这里环境那么吵杂,空气又不好,你看你是不是·····”柳安安担心道,更怕她万一晕倒还得照顾她。
“放心,安安,我能应付,我从来不勉强自己的。”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自己很清楚自己在逞强,一天的底薪是30,提成却不少,少一天工资就少不少钱。
徐步瑶刚开始接触这个工作时甚至有点鄙视,不就是个啤酒小妹么,被人呼来喝去的,在夜场里兜售啤酒,还要对那些色迷迷的男人笑得跟朵花一样灿烂,有什么好?但是看了工资提成时,徐步瑶还是咽了咽口水,毕竟还没有毕业的自己能够找到这种不影响白天上课的高新工作已经算是很幸运了。把头发盘好,背上工作用的小提包,一天的工作要开始了。
慕城——N城最大的娱乐场,拥有全城最高级的音响配置,技术一流的dj,全城最美艳的舞娘,数量庞大的妈妈桑跟小姐,它是疯狂与激情,它是金钱与酒精的诱惑,它是女人魅惑的红唇。没有人能够拒绝它……

㈥ 福建自考 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目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目录有以下作品:

鲁迅:

“我疑心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也会有将叛徒处死刑。”鲁迅对这个社会的洞察力透彻到可怕。今天读鲁迅,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社会里的种种现象鲁迅的书里早就都写了。鲁迅一生创作最多的是杂文,不过毕竟杂文是应时而作,现在理解起来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困难。

鲁迅的诗成就很高,不管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鲁迅的现代散文诗集叫《野草》,比较晦涩难懂,建议最后阅读。我觉得最值得读得是鲁迅的小说,鲁迅的小说并不多,只有三十多篇,且都是中短篇,只读情节的话一个半天就能读完,理解却需要一生。

如果只打算读几篇的话,我推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新编》,以前人们不太重视,不过的今天对其评价越来越高。

茅盾:

今天中国最权威的文学奖,叫“茅盾文学奖”,这个奖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只评选长篇小说。茅盾的一生都和政治密不可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真得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个人觉得茅盾最优秀的作品是《春蚕》,至于《子夜》,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过不得不说,当时在长篇小说的技巧运用上还有很多不足,今天读起来多少还是有些无趣。我觉得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教人怎么把一部模式化的作品写得好看

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春寒①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

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2分)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 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3分)
小题1: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1分)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2分)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2分)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1分)

㈧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父郁士贤曾为塾师兼中医,后在富阳县衙当小职员。郁达夫3岁丧父,家道衰贫。7岁开始在家乡受启蒙教育,继到嘉兴、杭州等地求学。1913年即随长兄郁华赴日本学习,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广泛涉猎了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从而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时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3年又完成第2本小说集《茑萝集》。两部小说的出版,震惊了国内文坛。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的编辑工作,并先后在安庆政法学校、北京大学任教。1925年又到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课。1926年3月,同郭沫若赴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同年12月回上海编辑《洪水》半月刊和《创造月刊》,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这时郁达夫的思想比较激进。1927年 1月,他在《洪水》半月刊上发表《广州事情》一文,揭露广州政府的窳败。3月,又发表《在方向转换的途中》一文,认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全民众的要求解放运动","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实现",并敏锐地感到隐藏在革命阵营内部的叛卖革命的危机,指出"足以破坏我们目下革命运动的最大危险",是"封建时代遗下来的英雄主义"。由于《广州事情》一文的发表,引起创造社内部的不同意见,复因整顿创造社出版部事务所产生的纠纷,郁达夫于1927年 8月脱离创造社。同年秋,参加革命政论性刊物《民众》的编辑工作。1928年 6月,郁达夫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又主编《大众文艺》,并与钱杏□一起为中国革命济难会编辑文艺性半月刊《白华》。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郁达夫是发起人之一;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又加入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民权保障同盟。在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威慑下,同年4月他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着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1936年 2月,就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又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时代的洪流,1936年冬应日本各社团及学校之聘去东京讲学,向日本朝野人士力陈侵华之非计;并专程探望亡命日本已近10年的郭沫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奔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末,由于国内政治气氛的逐渐逆转及家庭发生变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主编,在海外坚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撤退到荷属小岛石叻班让,后又辗转到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在该地以办酒厂为掩护,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为占领印尼的日军胁迫,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当翻译约达7、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华侨,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后,在9月17日被日本宪兵部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近郊荒野中。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期作品反映了中国留日学生身在异乡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国后又遭到社会歧视,为个人生计备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境遇,深刻描写了当时青年处于军阀统治下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理。《沉沦》、《茫茫夜》、《茑萝行》以及《采石矶》等小说问世后,引起广大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这些创作虽然充满感伤情调和变态性心理的描写,当时被认为有"颓废派"的倾向,但总的说来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他在思想上、创作上受到卢梭、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响,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表现自我的真挚感情。在倾诉对旧社会的反抗情绪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闷心理方面,充满大胆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浓厚的抒情色彩,使他在小说创作上成为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突出代表,并且为一些后起的作家所仿效,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影响,在20年代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艺术流派。1923到1927年间,他还写了《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和《微雪的早晨》等自己认为"多少带有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的小说。但在参加进步的文学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仍然在1927年写了《过去》、《迷羊》等刻画病态心理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1932年发表了《她是一个弱女子》(后改名《饶了她》),小说反映了从"五四"经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1931年日军在上海发动淞沪战争期间,在社会大变动中的三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分化和遭遇,并控诉了日军侵华的罪行;同年末又发表了在思想上艺术上最具有他晚期创作特色的小说《迟桂花》。以后,除在1935年发表最后一篇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小说《出奔》外,他主要以写作游记、随笔等散文小品为主,如《钓台的春昼》、《移家琐记》及《寂寞的春潮》等,以闲适的笔调寄托自己感时忧国的心情。和小说一样,他的散文表现出直抒胸臆的率真,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云流水,很有艺术魅力。晚年则主要写旧体诗抒发爱国的情感,其中《毁家诗纪》、《离乱杂诗》曾被海内外文坛传诵。在新文学作家中,他是以擅长写作旧体诗著称的。郁达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满浪漫主义感伤色彩的小说、散文和诗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创作历程,也表现出"五四"以来一个复杂而不平常的现代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一种单纯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挞自己,使这些作品对读者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又同意李初梨所说,"达夫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并把郁达夫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概括为"卑以自牧"(《论郁达夫》、《再谈郁达夫》)。郁达夫才华洋溢,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虽身为"五四"新文学健将,思想上属于激进的民主主义,但在文学创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纪末欧洲文学的影响,本人又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深深沾染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刘伶等竹林七贤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处世态度。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因此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富有才能、力求进步的知识分子艰苦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普遍的苦闷心理和关于人性解放的强烈的呼声。胡愈之曾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1928年起,郁达夫曾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全集》包括《寒灰集》、《鸡肋集》、《过去集》、《奇零集》、《敝帚集》、《薇蕨集》、《断线集》,加上《忏余集》共 8卷。还有《日记九种》、《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达夫自选集》、《达夫所译短篇集》、《徒然草》(所译日本兼好法师的随笔集之片断)、《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及《闲书》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长兄郁华(在日军占领上海时期为日伪杀害)均被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1981年起广州花城出版社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了《郁达夫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则出版了他在国内外大部分尚未公开发表过的《郁达夫诗词抄》。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郁达夫研究资料》2卷。在日本,则出版了有关郁达夫的资料性专著《郁达夫集》(上、下)等。

㈨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关于文本结构的赏析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写桐君山“微茫的月色灯光”幽谧清寂,与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

在文章开始处作者就交待了自己的处境为避政界纷扰与官府的追捕,因此作者于寄情山水中一边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忘却尘世纷扰。

一边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不满现实的牢骚和关心民众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的关心。这也正是这篇游记文章的艺术鬼力所在:作者善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把水山与历史化为一炉,把风景与人情合为一处,景中含情,情融于景。

背景

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1931年初,国民党加剧了对左翼文艺运动的文化“围剿”,“左联五烈士”被秘密杀害。郁达夫离沪避难浙江,“乡愁一动”,返乡游历。

因为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借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之情。1932年回忆旧游、感怀时政而成此文。

㈩ 《郁达夫孤独是一朵莲花》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郁达夫孤独是一朵莲花》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HUDKCi6tr6frNg1Z6KQLOg?pwd=udm0 提取码:udm0
简介:“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沈从文

完整收录郁达夫《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一个人在途上》《孤独者》等76篇传世之作。

在这本书中,“孤独大师”郁达夫用他浪漫的文字,描风月山水,写故人旧事;用他深情的语言,解读孤独,道破天机——孤独才是人生,独处激发成长。当你感到孤独、迷茫时,那是心灵在成长。

热点内容
豪婿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2 23:04:21 浏览:766
种田末世小说完结 发布:2025-07-12 23:04:20 浏览:351
逆后宫小说校园排行榜 发布:2025-07-12 23:02:25 浏览:600
好看的茅山的小说 发布:2025-07-12 22:59:04 浏览:891
金山听书 发布:2025-07-12 22:52:17 浏览:370
微信听书如何显示听完 发布:2025-07-12 22:48:43 浏览:29
听世界听书官网 发布:2025-07-12 22:46:13 浏览:397
听书网最后一个笑位 发布:2025-07-12 22:15:23 浏览:618
班主任林雨薇免费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12 21:59:16 浏览:922
免费言情长篇电子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2 21:52:24 浏览: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