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归隐录阅读答案
1. 求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3篇,带有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儿辈遂已破贼。”既累,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10.指出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兵逼肥水而陈
B.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C.秦兵遂溃
D.死者什七八
【答案】A(陈:同“阵”)
11.指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草行露宿,重以饥冻(严重)
B.执其淮南太守郭褒(遵照执行)
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
D.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边界)
【答案】C
1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兵遂退,不可复止。②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③众遂大奔。④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A.①与②同义,③与④不同义。
B.①与②同义,③与④也同义。
C.①与②不同义,③与④也不同义。
D.①与②不同义,③与④同义。
【答案】B
1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属同类的一项()
例句:皆以为秦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A.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B.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
C.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D.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
【答案】C
14.阅读下文,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两项()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A.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已:已经。
B.已而楚相亡璧 亡:同“无”,没有。
C.门下意张仪 意:意料。
D.仪贫无行 行:品行。
E.共执张仪 执:捉拿,拘捕。
F.掠笞数百 掠:抢掠。
【答案】DE(A项“已”:停止;B项“亡”:丢失;C项“意”:怀疑;F项“掠”:拷打)
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
汉世有老人,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俄死,田完没官,货财充于内帑(tǎng,收藏钱财的库房)矣。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侵夜而息 息:休息。
B.聚敛无厌 厌:满足。
C.或人从之求丐者 丐:乞求。
D.我倾家赡君 倾:全。
【答案】D(倾:尽,活用作动词,用尽)
1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恶衣蔬食”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B.荆王曰:“先王之衣,何其恶也?”
C.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
D.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答案】B(不好,坏。A项,年成不好;C项:丑,与“好”相反;D项:诋毁,说坏话)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与“复相效而来”的“相”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答案】C(偏指“他”,其余均偏指“你”)
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②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③,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当时楚国的上将军。②陈余:被围在钜鹿的赵国将军。③王离:与下文的苏角、涉间都是秦将。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皆沉船,破釜甑 釜:锅。
B.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军营。
C.莫敢纵兵 纵:纵容。
D.诸侯皆属焉 属:归属。
【答案】C(纵:放出)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C.当是时,楚兵冠诸侯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D.无不膝行而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答案】C(位居第一。A项“将”:带领;将军。B项“引”:带领;拿过来。D项“前”:上前;前面,先前)
20.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B.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
C.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D.楚兵呼声动天
【答案】D(“呼声”古今都是“呼喊的声音”(现代另有一义项:群众的意见)。A项“渡河”:渡过黄河。B项“甬道”,古指两边筑有墙的驰道或通道;今指走廊,过道。C项“烧杀”指烧死)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gaoyi/83964.htm?t=1312074141687
2. 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4 . 答: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②“海角” 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15 答: “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16 . 答: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 ,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3. 高中语文阅读题的问题
(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① 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 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 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 意象等。
例① 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 煎何太急?”,然后回答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 的迫害。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①阅读《长歌行》(节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步努力, 老大徒伤悲。”回答问题
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人生也有盛衰,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 果不抓紧大好时机,等到老年时徒然伤悲也没有什么用了。
4.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例①阅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 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回答问题
问:“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对混浊官场的鄙视。
5.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例①读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 暗香来。”回答
问:全诗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意?
答:作者赞美梅花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 自好的心态,是借物言志的一种方法。
例②阅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回答问题
问:本诗明写对项羽的赞扬,暗写了什么?
答:讽刺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君臣,是多么贪生怕死,懦弱无能。
例③阅读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回答问题
问:“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答: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
6.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例①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回答问题
问: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 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例②阅读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 月来相照。”回答问题
问:竹林、孤琴、长啸、明月这些普通景物能构成清幽意境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作者恬淡澄净的心情与此情此景相互融合。
(二)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
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例①阅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 在石棱中。”回答问题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 “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 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例②阅读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 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回答问题
问:“惜”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泉眼爱 惜,树荫爱恋,富有情趣。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例①阅读杨万里的《小池》(见上)一诗,回答问题
问:“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人们常用来赞美什么?
答:这句诗常被人们引用来赞美年轻人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初露头角,前程远大。
例②阅读苏轼的《惠崇 < 春江晚景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回答问题
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 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例③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回答问题
问:“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第三、四句是如何 体现作者对朋友深情的?
答:“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 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息。第三、四句写临江送别,帆影望尽,故人远去,仍久久 伫立远眺,挚爱之情含蕴无穷。
3.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见上)回答问题
问: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全诗清丽自然,意境开阔,含蕴无穷。
例②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清淡朴素,更加耐 人寻味。
(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1. 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 “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②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 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 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 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①读孟郊的《游子吟》(见上)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 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 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 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 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 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 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 生动、形象。
例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问题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 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 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 像。
例③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回答问题
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例④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见上)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 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 活。写景又透露出作者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⑤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 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 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四) 多角度综合设问(略)
二、古代诗歌题的解题技巧
1. 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诗歌意象;
2. 从情与境的结合上把握意境;
3. 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主体形象及作者意图;
4. 明确题干设问的角度与方式;
5. 标出题干对应的诗句中的采分点;
6. 针对采分点列明答题要点;
7. 借助已知的诗人风格知识修改后工整地誊入试卷。
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鉴赏题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
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飘树 B、弄吹片 C、拨刷伞 D、射掠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总之,在应试中,只要我们因题制宜,灵活运用上述技法、现代诗歌的赏析题就会自如应付了。
巩固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问作
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2.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从不青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923.8.27.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3.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4.对下列短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坚壁
田间
狗强盗,来,我告诉你:
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
"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1943年6月作
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A.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
B."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
C."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D.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5.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6.阅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完成后面赏析题(1)一(2)。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甲/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乙/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1)诗中甲、乙两处是诗句的位置,下面选填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B.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乙、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
C.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D.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附:参考答案
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B("直接点明"之说有误,作者在此并未明白说出,而是设置了悬念。)
3.A(主要是"叙事诗"一说有误,应为"抒情诗")
4.1)(未句分析有误。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
5.C(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6、(1)B(甲处应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是因为诗人成人后在大陆娶了新娘,是船票情系夫妻二人,而不是一条小路。乙处应填"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不应填"深深的"。因为"浅浅"比"深深"一句更具感情色彩。那么浅浅的一湾海峡竟分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的爱。)
(2)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4.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急求答案~~~~~
4.答案为B。冠:作动词,加成年冠礼。
5.答案为D。第一句写袁粲羞辱颜师伯,第二句写袁粲孤芳自赏,第六句写袁粲的儿子袁最用身体保护父亲袁粲,其他三句都能表现袁粲的忠心。
6.答案为C。皇帝加号卫将军,袁粲没有接受。废帝反复逼迫,宫中使者一个接一个,袁粲最终不接受。原文为“加卫将军,不受。敦逼备至,中使相望,粲终不受”。
5. 《回归阅读,从青年开始》语文阅读答案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
2、 答: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的力量。
3、 答:【甲】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其作用是通过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作者的观点,阅读的益处。【乙】运用的是对比论证,其作用是拿相反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可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4、 答:广告词是:全民一起读好书,齐享阅读的力量。
6.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其中文言文考的贾似道传,现代文阅读有《把灯光调亮》,请问谁有整套卷子和参考答案
三步走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7. 2021年高考语文答案是谁是什么
高考答案不会对外公布。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总体上较好地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从高考评价的指导原则上来看,体现了“五个坚持”,即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高考语文在引导评价改革的方向上,发挥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总的来说,2021年高考语文并不算难,客观题选择项表述准确;主观题设问清晰,要求明确。如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中,选用《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两个文本,前者紧扣小孩子喜欢的“放猖”,从小孩子的视角,用小孩子的口吻和语言,叙述、描写小孩子的情感世界;后者从理论的维度诠释了“什么是生活语文”、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道理。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立德树人贯穿所有试题,紧扣时代脉搏。无论是阅读题,还是写作题,在选材上都结合时代特征,比如新疆棉、网络空间,结合建党100周年,强调青年的时代责任与担当,等等。
第二,强调逻辑与思辨能力。逻辑是基本的能力要求,思辨要求更高,这些能力都应该是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基本能力。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突出地强调对学生逻辑与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中,全国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关于粮食问题的考题用了3个图表,需要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运用逻辑与思辨能力解决问题。
第三,强调语文能力。今年试题很好地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这一要求。
第四,作文题强调青年的时代责任与担当。今年无论是全国卷的作文题,还是4个省份自主命制的作文题,都体现了建党100周年这一主题下,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建党100周年的教育。
8. 三道高中语文选择题
通常采用三遍阅读法,即:第一遍:阅读全文,把握思路,领会主旨,勾画关键句;第二遍:结合题干,重点阅读,勾画相关信息;第三遍:对照题干和原文,辨明干扰项,找出选题依据。也可以先看题,再根据题目在文章中找相应答案,或者是排除错误答案。不过我一般用的方法是,直接读文章,一边读一边勾出解释性或者结论性的句子(其实就是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这个解释得比较纠结)然后再看题再读文章找答案… 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速度吧。
9. 高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笋。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贾平凹《对月》)1.第1、2段描写月亮的形象,其作用是什么?答:展示月亮的可贵品质,为表达作者的感悟作铺垫。2.文中“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一句中“冤枉”“曲解”表现了三种人生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种人生态度。答:⑴过于执迷,以为命该如此。⑵自以为觉悟,看破红尘。⑶怨天尤人,感情用事。(这三种人生态度见第4段)3.文章开头结尾都说月亮“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其含义是什么?至少从两个方面回答。答:⑴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月亮全能照出来。(见第2段)⑵给人们以启示:万事万物都要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见第5段)⑶启发自己端正人生态度,踏踏实实地走完自己的圆。(见第7段)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A散文描写了月亮明明白白、光光亮亮的形象,表现了对光明磊落品质的追求。B第4段借写人们对月亮的曲解和描写不同的人生态度,为后文描写“我”的对月之悟做了铺垫。C本文以“对月”为线索,运用直接与月亮对话的方式,有利于展示作者的心迹,突出主旨。D第5段由对月亮的描写转入作者的抒怀,既有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又有哲理性的升华。E第6段“活着就是一切……苦里也有乐”反映了作者的真实思想,流露出淡淡的消极情绪。(A项“对光明磊落品质的强烈追求”理解不当,本文表达了要像月亮一样“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小圆”的愿望;E项“消极情绪”理解不当,这里表现了作者不为喜怒哀乐生死所惑的大彻大悟,情绪并不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