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⑴ 预习课文理解小说情节要做什么
摘要 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当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⑵ 周进中举(节选) 阅读题答案 1.根据短文内容,梳理小说情节,填写下表.2
树拦腰砍断,以后的新枝就会从四周抽出来.”于是,我们砍下了主枝,这一根主枝就一直被妈妈放阳台没动过.
过了一个月,妈妈又买了一盆花放在阳台,看到这根树枝很占地方,就让我扔掉.我一看,只见这根树枝上的叶子都还碧绿碧绿的,扔了真是可惜.于是,我和爸爸就将这根树枝栽在了楼下草坪的角落里,而那时已是深秋季节.
过了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我突然发现这根树枝上原本耷拉下来的叶子又竖了起来.并且也长高了不少,里面有新芽抽了出来.
有一天放学后,我发现这棵小树从中间被折断了,而前几天又没什么大风大雨,可能是园丁认为这不是他栽的树便把它折断了.挖出这棵树,只见原来光秃秃的底部已经长出了许多刺猬一样的根.“可惜啊.”爸爸说,“看来这棵树生命力还挺强的,我们重新种回去说不定还能活.”于是,爸爸又把这棵小树种到了灌木丛旁.
也许是春姑娘的召唤,加上它自身的努力,这棵小树竟又神奇般地“起死回生”了,一阵微风吹过,小树又摇着它那绿油油的叶子向我招手,好像在感谢我们给了它生命. 如今,这棵小树已经长得更加茂盛了.而在这期间,它又经历了一个严冬、三场台风,可它都挺了下来,顽强地战胜了这些自然灾害.
我爱这棵小树,因为它的顽强,正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我们从小到大,从大到老,历经了无数艰辛和挫折,如果我们在困难年前屈服的话,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不会是灿烂的明天,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一次又一次在困难面前重新站起来,一次比一次坚强,只有不停地锻炼自己,美好的未来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⑶ 请梳理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情节,并简要地概括出来
主人公鲁宾逊在青年时代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违背父亲的劝告,私自逃走,到海外经商。在途中他被摩尔人所掳,做了几年奴隶,后来他逃亡巴西,成了种植园主,因为缺乏劳动力,他于是到非洲去购买奴隶。途中遇难,他独自漂流到南美洲附近的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在岛上,他生活了28年,他首先战胜了忧郁失望的心情,从破船上搬来枪械和工具,依靠劳动改善了自己的环境。他猎取食物,修建住所,制造各种工具,种植谷类,驯养山羊,表现出不知疲倦,百折不挠的毅力。独自生活多年后,他遇见一些土人到岛上来举行人肉宴,他从他们手中就出一个将要被杀的土人,把他收为自己的奴隶,取名星期五。最后,他帮助一个舰长制服了叛变的水手,搭乘舰长的船返国。他又获得历次冒险所积累的财物,成为巨富,并派人到他所经营的荒岛,继续垦殖和经营。
⑷ 认真梳理小说《草房子》的故事情节,并简要的概括出来
《草房子》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小学度过了六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校园生活,亲眼目睹或直接演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纯洁无瑕的情意,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垂暮老人在人生的最后瞬间闪耀出的人格光辉,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清楚而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⑸ 《装在套子里的人》梳理小说的情节,概括其内容
一、关于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来源于现实生活更高出现实生活,其中虚构和想象是重要的艺术手法。在课文的第一段,作者已经明白晓畅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首先是“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显然这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夸张;接着是更进一步向细节延伸: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这也是在照应题目。然后作者总结到: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到第一段结束,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已经非常明显,那就是胆小、怯懦、保守……而这种明显的人物性格特征正是通过作者的层层精心设计、不断反复地虚构和想象形成的。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突出鲜明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脸谱化、单一化缺少丰富性。
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卡西莫多显然也是虚构的人物形象,但与课本不同的是,雨果形成了卡西莫多身体与灵魂的巨大反差,通过这种对比使得敲钟人的形象更有血有肉,也更震撼人心。
二、主旨与为什么
课后研讨与练习中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个题目并不容易,第一段中有“现实生活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从外在的原因分析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使他难以接受。从内在的原因来看第五段写出了别里科夫的极端胆小,这是内在的性格原因,教参里提起的沙皇专治,在文本中难以直接找到,因而介绍就可,不必强求学生上纲上线。通过这一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来表现一类人的整体特征,因而在结尾才会如此结尾。
三、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与情节安排
课文以“我”为角度展开叙述。“我”是别里科夫的室友、同事。“我”这一叙事角度有以下优点:
①虽然是有限视角,但符合读者了解人物的真实情况,更容易营造讲故事的叙述氛围。
②“我”作为与主人公不同的存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例如课文中的“我”显然是作者意图的表现。
情节安排上,课文有意识地营造了突转。
课文第六段: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这个情节设计是匠心独运之处。因为有个这个设计,才有了后文与科瓦连科的冲突,才使得前面由“我”叙述的略显枯燥的交代转入了丰富细腻的描写。才使得别里科夫在与新派老师的对抗有了象征意义。才使得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细腻。
这都是学生习作中可以借鉴之处
⑹ 如何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
第一:了解背景时代,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可以用小说的背景来概括;
第二:了解主要人物,例如男主角和女主角,以及一些较重要的配角们;
第三:了解主要讲的什么事,用几句话概括,
这样基本上按照这条线索,就可以梳理出小说的大概情节了
⑺ 如何梳理故事情节
情节类的具体题目类型
1 情节梳理: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 情节鉴赏: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3 情节探究: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1 、关于情节的概括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温馨提示
(1)解题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
(2)用主谓句,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叙述。
(3)模式,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关于情节的鉴赏--作用题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温馨提示: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现三个角度思考。
知识储备:情节的作用
⑴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
照应前文XX情节;
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⑵对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的作用:
或刻画了人物XX更加鲜明的性格,
或表现了XX的人物性格;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升华主题。
3 关于情节探究题基本内容
(1)关于某个情节设置或安排的处理,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2)探究作者情节如此安排的理由。
温馨提示: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的安排技巧、人物的塑造方法、主题的表现三个角度思考探究。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⑻ “界河”语文阅读短文: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脉络
他违抗禁令下河洗澡,发现敌人后两人争相上岸,他先上岸却不忍心开枪,反而被对方击中
⑼ 小学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
方式一:根据结构来梳理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2
方式二:根据场面来梳理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3
方式三:根据线索来梳理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比如:根据事物线索来梳理,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