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2分)雄浑/放肆/狂放/恢宏清丽/舒缓/婉转/恬静(每空1分)
小题2:(3分)不能删去。因为这里用静谧的夜景(1分)来衬托(1分)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宏伟声势(1分)。(意近即可)
小题3:(3分)答案示例:第6段“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把黄河的涛声比喻成突奔的马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涛声的波澜壮阔(2分) 第8段“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把摇橹击水的声音比喻成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轻柔。(例句1分,赏析2分)
小题4:(3分)答案示例:倾听黄河时可以通过种种声音进行联想(1分),那种联想有更深远的意境、更广阔的时空、更优美的画面(1分),因此比仅仅看到画面更加具有震撼力。(1分)(直接摘抄原文“虽然看不到……更优美”,得1分。表达合理即可。)
小题5:(2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贰』 大鼓书的河南大鼓书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流行河南全省。主要演出形式为一人打鼓击板而歌。但具体演唱时各地艺人有站有坐,所用书鼓有大有小。板既有木质的匀板或简板。也育用铁质或铜质月牙板的。唱腔曲调亦不尽相同,因而,在各地有多种称谓:如豫东叫单大鼓或豫东大鼓;豫西南的南阳和省内其他地方叫鼓词或鼓儿词。有的唱腔尾带哼音者,又叫鼓儿哼;豫北等地艺人以北方口音说唱,又叫大鼓京腔或打鼓京腔;豫南叫豫南大鼓或光州大鼓,其中流行在淮河以北的。又称北口、侉口或淮八鼓。流行在淮河以南的,又称南口、蛮口或淮南大鼓。
河南大鼓书与河南渔鼓道情(灵宝道情除外》的唱腔有诸多相似,井严格按道教龙门派的一百个字号论师排辈。因此,多数大鼓书艺人认为道情是其前身。近人徐柯在《清稗类钞》中说:“今俚俗之鼓儿词,有寓劝戒之语,亦谓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为多。而郑州则有妇女唱之者。每在茶室手摇铁板,口中喃喃然。”
清乾隆时,宝丰举人李绿园在其长篇小说《歧路灯》中,写有祥符县(今开封》说唱鼓儿词的活动,可作为当时河南已有这一曲种的佐证。但就现有的调查所知,河南最早的大鼓演唱者。为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豫西汝阳县铁炉营村的刘登云。继至道光年间(1821―1850),该村李干荣也成为大鼓书名家。此时,豫南的大鼓书艺人,如正阳的陈黑皮、商城的常和斌、新蔡的李永明等,也均仁噪一方,并课徒传艺。其中陈黑皮的弟子,罗山具的孙立金在当地亦颇有影响。道光年间,先后有山东鼓词艺人张万年、丁海州来河南演出,张以匀板击节,称“木板鼓词”:丁则以铁板击节,用北方口音说唱,被称之为“大鼓京腔”。咸丰年间,豫南的大鼓书艺人魏元宗、刘元巾、刘元鹏曾涉足湖北演唱,并授徒传艺。安徽大鼓艺人高教濡也曾到淮滨县进行演唱活动。时,南阳县的张小个己在该县唱木板鼓词享名。豫北较知名的艺人有林具的原平、赵米贵、郝同保和傅安邦等。他们中有不少为二人班,即一人击鼓板演唱,一人弹小鼓三弦伴奏,人称“小鼓弦”。后因收入微薄,难维生计,便弃去三弦,仍由一人击鼓演唱。
光绪年间(1875一1908),豫东、豫东南地区的大鼓书艺人与相邻的山东、安徽等地的同行之间交流频繁。其中豫东夏邑县的大鼓书艺人大部分为山东大鼓的传人。睢县、拓城、永城一带亦常有山东大鼓及安徽大鼓艺人的足迹。光绪二十二年(1896),山东大鼓艺人杨明坤随师到豫东南正阳县行艺,后来不仅落户于该县油坊店乡,还广收门徒,精心传艺,成为该县大鼓艺人的一代宗师。此时,豫南固始、息县等地的大鼓艺人除在当地演出外,还常到邻省湖北的麻城、大悟、黄安(今红安)和安徽的金寨、六安、霍邱、阜南一带献艺。南阳的鼓词艺人也与安徽淮北、湖北北部的大鼓艺人经常交流演出。所以,他们所使用的鼓和鼓架子的尺寸都较为统一,即“三寸鼓(鼓高),七寸面儿(鼓面直径),鼓架二尺七寸半儿”。就在这种相互交流演出、彼此互为影响之中,河南大鼓书的队伍逐步壮大和发展。清末民初,南阳镇平县的鼓词艺人赵文秀,因演技高超,受人爱戴,其扶鼓演唱的形象被人画于该县城隍庙东廊房的墙壁上,画像左侧还题有“劝善警恶”四个大字。此时,商城县的大鼓艺人常和斌广收门徒,精心传艺,巳成为豫南大鼓中的一大门派,号曰“常门”。民国初年。有山东大鼓女艺人到开封相国寺及郑州、信阳等地演出,但其他地方尚无大鼓书女艺人出现。
自民国八年(1919)起,河南大鼓书在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特色。如豫南常门传人张明元,自江浙回到光山县,除带回《永庆升平》、《三门街》和《刘公案》三部长篇大书外。还吸收大别山山歌和南方语音,改革了唱腔,被称之为南口唱法,恢得了听众。自此,豫南大鼓逐渐形成北口、南日两个地域支派。北口,用北方语音说唱,是豫南大鼓的传统唱法,又叫倚口或淮北大鼓。唱腔刚健有力,浑厚粗犷,重说少唱;南口,是在北口基础上逐渐形成,又叫蛮口或淮南大鼓。唱腔委婉柔美,有浓郁的大别山山歌风味,重唱少说。在曲(书)目上,有“北口唱案(公案书)南口唱传(《水浒传》、《白蛇传》等)”之说。豫东夏邑县的周治信、张治信以及唐东彪、唐志修、唐志军等,对流入的山东大鼓进行改革,去掉山东语言,融入河南地方音乐曲调和方言俚语,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唐氏三兄弟,更是名嗓一时,被誉为“唐家三盘鼓”。豫西南一带的鼓词艺人则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及其他曲种唱腔为己所用,如唐河、社旗、南阳县东的鼓词艺人唱腔中吸收河南坠子因素较多,称“坠子口”,镇平及南阳县西的鼓词艺人唱腔中吸收大调曲子因素较多,称“曲子口”。此外,还有吸收河南越调、河南梆子及汉调二簧的,分别被称为“越调口”、“梆子口”和“二簧口”等。
河南大鼓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艺人有“一人一腔,百人百调”之说。但在演唱中大都由一种板式为主,有的叫〔平腔〕,有的叫〔平板〕或〔二八板〕,在此基础上。又发展衍化出一些附属性的板式,如“引子”(亦称“引腔”)、〔起腔〕、〔落腔〕、“寒韵”、〔滚口白〕、〔三字锦〕、〔五字坎〕等。演唱中所用的鼓点,有长鼓点、短鼓点、散鼓点和行腔鼓点四种。在大鼓书的艺术革新中,这时又出现了部分艺人试用弦乐器伴腔。如豫北有的大鼓京腔艺人,不仅增加了大鼓三弦伴腔,还仿照坠子的脚梆,将书鼓和单钹置于一个木架上,艺人怀抱三弦,一边蹬击鼓、拔,一边自弹自唱。另外,黄河以南也出现了一人击鼓板并演唱、另一人弹三弦或拉坠琴伴腔的“二人班”,在豫东南新蔡、上蔡一带叫“大鼓弦”;而豫西南的南阳、镇平一带则称“鼓碰弦”。但就全省来说,如上所述,大鼓演唱中使用弦乐器伴腔的,仍属少数。
民国十四年(1925)以后,河南各地又涌现出不少大鼓书名家,汜水(今荣阳县)的程至宽,新安的董金秀,光山的张明元和蔡明玉,信阳的何士林,汝南的王成功,睢县的高成彬,永城的刘福昌以及林县的侯石喜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豫南的一些大鼓书艺人积极投身革命。如光山县大鼓艺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张进霞、娄良成等,在当地爆发的“殷区农民武装起义”中。借演唱行艺作掩护,进行起义的宣传和联络工作。经扶具(今新县)的大鼓艺人还编演了反映白沙关暴动的曲目《三打白沙关》。1936年国共二次合作,豫南苏区的大鼓艺人又编演了宣传抗日的曲目《半篮花生》,应邀到国共两党驻军营地演唱,受到欢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光山县大鼓艺人张祖常、李明山、殷仲理等投身于刘明榜同志领导的光山抗日游击队,一边战斗,一边宣传演出。豫西叶县、宝丰一带的大鼓艺人还编演了《白朗起义》、《芦沟桥事变》等曲目。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多数大鼓艺人仍沿旧习,出师后先唱“拍门”(即沿门乞唱),然后“点棚打场”(即撂地)演唱。一些技艺较高的艺人则到城镇码头演出,叫“干明地”,唱夜场叫“咬灯花”。为适应城镇观众的需要,艺人们在致力于说唱的同时,均加强了表演,有的还改变传统的坐唱为站唱。所演唱曲(书)目,除豫北大鼓京腔艺人仍以小段为主外,其余多演唱中长篇书。因而,艺人们极为重视“条子”、“赞子”和“书串”的使用,如“十八景”、“三十六歌”、“七十二赞”等。此时期,武侠、传奇类的书目,如《三侠五义》、《五剑三侠十六义》、《水战泅州》、《人头案》等,明显地增多。1946年至1948年,河南大鼓书的不少艺人改唱河南坠子。也有一些艺人投身于革命的宣传活动,如南阳的鼓词艺人杜长川等所编演的《王凌云罪行》、《白毛女》等新书,就曾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东、豫南以及豫西南等地,还拥有较多的大鼓书艺人。他们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相继挖掘整理出一批传统曲(书)目,其中有的经过推陈出新,使其内容起了质的变化。如新县的大鼓艺人将原来封建迷信色彩很浓的《白龟记》。整理改编为别有新趣的《三树奇花》,深受群众欢迎。同时,还有不少艺人根据小说等改编了一批现代曲(书)目,如《肖老汉翻身记》、《不能走那条路》、《小二黑结婚》等。1964年后,在说新书唱新书的高潮中,又有一批根据长篇书目改编的书目问世。如《红岩》、《山乡巨变》、《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烈火金钢》等,被广为传唱。与此同时,各地曲艺演出场所的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当大鼓艺人纷纷进入城镇曲艺厅及固定的书场演出后。不少人在唱腔和演出形式上又作了程度不同的革新,如豫东永城县的大鼓艺人革除了以往惯用的在拖腔时抖动嗓音的“绵羊腔”,井吸收坠子、像剧、柳琴及山东琴书的优美旋律,丰富自己的唱腔。1964年。在河南省现代曲艺会演中。该县十五岁的女演员牛秀丽所唱的大鼓《三催劳模》以其新颖的唱腔与表演轰动一时。豫南的大鼓艺人刘明星、芦学林等,则在南口、北口的基础上,吸收民歌及皮影戏丑角的唱腔,逐渐形成了一种俏皮轻快、幽默风趣的“花口”唱法,在同行中很快流传开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鼓艺人曾一度停止演唱。1970年后,有些艺人开始演唱根据“革命样板戏”改编的曲(书)目。商城县文化馆曾把女声群口“鼓曲联唱”的形式搬上舞台演出,并且加用了二胡、秦琴等乐器伴奏。平顶山矿区的大鼓艺人唐甲申边击鼓边弹三弦自唱。曾参加全国煤矿系统文艺调演。
1978年后,传统曲(书)目开放,大鼓书演出活动迅速恢夏并有所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不少家庭班组,如豫东拓城出现了一个“曲艺村”,全村大鼓艺人超百人。此时,一些专业曲艺团队演员的艺术与文化素质较过去有明显的提高。词曲创作也有了专业人员,如南阳市说唱团的李国全与方城县大鼓演员刘建民合作,改革唱腔,增加大三弦伴奏。伴奏者采用三弦书中“说二话”的形式,与主唱者一唱一和,插科打诨,大大强化了演出的艺术效果。他们创作并演出的新曲目《粉碎江青女皇梦》、《吃饺子》、《滚油桶》等,被一些专业曲艺团队广为传唱。豫南息县说唱团的作者鲁成贵,在豫南大鼓”花口”的基础上编创新腔,并加入三弦伴奏,由青年女演员邹红演唱的《计划生育好》,演出百余场,到处受欢迎。到1985年,大鼓艺人仍多在广大农村活动。其中半职业艺人占多数。如豫南的息县、光山、新蔡等县,都还有近百名的河南大鼓书艺人。

『叁』 《鼓神》的阅读答案
鼓神 王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5.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4分)
答: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1)
(2)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分)
( )句点评:
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6分)
答:
15 4 参考示例:“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16 6 参考示例:(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每点2分)
17 4 参考示例: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8 6 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各2分)
『肆』 苏北大鼓书
更多图片(2张)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也称睢宁大鼓,宿迁大鼓等,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是一种江苏宿迁的汉族戏曲剧种。流布于苏北的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
『伍』 大鼓走马春秋,吴越春秋紧接着是什么书
摘要
大鼓-吴越春秋(30集,全)
『陆』 张志云大鼓书全集
张志云大鼓书全集http://www.xiqu5.com/qs/28814/
基本介绍:
张志云,京剧艺术家,自幼酷爱京剧,13岁学戏、练功,初学花旦,师从瑞曼云、陆蕊芬、赵丽秋先生,学演了《拾玉镯》、《铁弓缘》、《金玉奴》、《荷珠配》、《小放牛》、《十三妹》等剧;后于1960年拜师张贯珠(王瑶卿先生大弟子)学演了《贵妃醉酒》、《穆柯寨》、《大保国》、《二进宫》、《红鬃烈马》等戏;1963年曾向李丽芳先生学习《秋江》、《佘赛花》等戏,得到领导培养成为剧团青年主演,得到观众喜爱;1979年被选调到中国人名解放军战旗京剧团成为一名文艺战士,服务于边防哨所第一线。常演出剧目《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戏,深受广大战士的欢迎喜爱,同时虚心学习了声乐的发音技巧,并把它科学的融入到京剧的演唱,所以尽管年过花甲,声音仍然悦耳动听,同时还帮助许多同行和票友朋友提高演唱技巧,在吐字归韵、用气发声等方面,使他们受益匪浅。于1980年转业回到天津是京剧团。
『柒』 张廷秀私访大鼓书全集下载
直接传到网络上传附件,绝对无码、免费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