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阅读小说
A. 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小说
《茶人三部曲》从1990年开始动笔,到1999年底改定,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全书以江南杭姓茶叶家庭六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1863年太平天国撤出杭州城写起,一直写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资修建的杭州国际和平馆揭幕为止,共130万字,写了60多个主要人物,堪称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
B. 中国茶文化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中国茶文化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中国茶文化
下一章 按左右键快速翻到上下章节,鼠标右键快速阅读功能
封面:
品味幽幽茶香,感悟浓浓茶蕴。
封底: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长期以来,我国人民把茶当成一种饮料。茶叶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京ICP证010590号新出网许(京)字045号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码:110 1081 500
17k小说阅读网所收录小说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17k小说阅读网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17k小说阅读网无关。
中国茶文化
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翻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画卷,随处可以看到茶的绿荫,随处都可闻到茶的馥郁芬芳,茶,已深深植入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给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打下了独特的烙印,也为之注入独异的文化特色,从而构成中国文化中一支韵致别具的交响乐。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
C. 《茶人三部曲(全三册)》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茶人三部曲(全三册)》(王旭烽)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HbdxL10-GzNCs2gSnA7NGw
书名:茶人三部曲(全三册)
作者:王旭烽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5
页数:539;526;522
内容简介: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D. 有关于茶道之类的小说吗
应该很多啊
比如:
《穿越之茶言观色》
《茶香四溢》
《清茶如温》
《茶道无道》
等等
E. 如果我想写一篇关于茶的小说,我该怎么开题目
我表示我写作文基本上都是由回忆入题,要诗意一点,可以在写的时候,多引用点名诗名句,如果是我,我会很俗的写这个题目,正是采茶时,哈哈哈,表示然后就说从我家茶园开始引发的一系列故事。那个像茶般清新的少年。或者,那个如茶般xx的xx。就是把茶的清香淡雅诗意套进去,然后赞美一个人,事,物,用一些事证明为什么说那个x清新淡雅诗意。好吧,我真的好俗啊。关键要内容美啦~
F. 文本阅读茶语李培俊
《茶语》是李培俊的作品,原刊载于《百花园》2014年10期,后被小小说月刊转载,原文如下:
茶 语
李培俊
走进那座寺院,他已经没有半点力气了。他是两天前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腹地迷路的,起初,他并不在意,鼻子里哼了一声,这点破玩艺能绊得住老子的脚吗?甚至,在踩断一根拦路的青冈树枝之后,他还冷笑一声。他相信,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去。一定!可渐渐的,他的自信消在遮天蔽日的林木之间、在饥渴难耐之中消失殆尽。几近绝望之际,他发现了这座寺庙!
倚在破旧的山门上,他机警地打量着这座隐在林木深处的寺庙。三间正殿坐北朝南,两边各有配殿两间,红墙,绿瓦,古松,颇有大象禅意。配殿旁约有半亩空地,几畦油青菜蔬,数株古旧茶树。
依然明丽的秋阳从树木缝隙间斜射过来,落在正殿屋瓦上,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为这个佛家静修之所平添几分肃穆庄严。前后左右打量一番之后,他踉跄着走向正殿洞开的殿门。那里人影晃动,诵经声若隐若现,梵香燎绕,袅袅飘出殿门,弥散在阳光之中。
方丈正在擦拭佛像,听到脚步声,回过头来,漫不经心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施主是打尖还是借宿?他粗声答道:打尖。他说,他误入深山,钱财被人劫掠一空,整整两天水米未进,请大师行个方便,舍他一餐斋饭,来日定当厚报。方丈又是一声阿弥陀佛,说,施主请随老衲来。
进入一间净室,方丈让他坐了,把铁锅坐到泥炉上,注入清水,在原木墩上摆上茶具:暗色紫砂壶,两只茶盏,一个竹制的茶罐。水烧开以后,方丈把茶壶茶盏里外烫了,放上茶叶,摇动茶壶,缓缓洗茶。
方丈老迈已极,一抹浓白的胡须,一脸深如沟壑的纹络,在茶香氤氲中组成一副模糊的影像。他说,方丈,在下实在太饿,能否让我先吃些东西?方丈轻浅一笑,有种父亲般的温软慈祥,在茶盏中默默注入茶汤。茶汤呈琥珀色,香味悠长,透着淡淡的青草苦味,他便有种心醉神迷的感觉。
他拈起茶盏,一口喝下。
方丈又为他斟上一盏,说,施主,人到了这个世界,万事随缘,行路,做事,为人,莫不如是,坡坡坎坎,均要徐缓图之,当你把世事看透了,想通了,你的坎也就迈过去了。
他端茶的手便有些许颤抖,头慢慢垂了下去。
方丈说,现在,咱们品的是三泡,一泡浊,二泡躁,三泡方为茶之上品,舌尖触到茶汤,淡香直冲脑门,随之也便钻进了心里。
方丈说,施主,请把舌头卷起,形成一个凹状的槽,对,就这样。把茶汤咽进喉咙。这时候,你的烦恼,焦躁,嗔念,功名,黄白之物全部化为乌有,剩下的唯有澄澈清明。施主,你感觉到了吗?
他说没有。没有感觉到,只觉得茶有点香,也有点苦,是我的味觉有问题吗?
方丈叹一口气,说,品茶不靠味觉,而在于领悟茶语。
茶语?茶语是啥东西?
方丈王顾左右而言他,问他,走进这个寺院的时候,你可曾注意到本寺寺名?
他说没有,没注意。
方丈说,从容。
他在从容寺住了下来,每天三顿粗蔬淡饭,饭后与方丈携手出门,在寺外随处浏览,观枯树昏鸦,听暮鼓晨钟。有时,方丈也邀他进入正殿,感受佛家青灯黄卷的日子。到了晚上,方丈邀他坐在柏树下泡茶,品茗,静听松涛阵阵,秋虫鸣啾。他心里便多了些宁静与平和,眼里那股戾气在茶香中慢慢消融。方丈没问他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也不问他家中景况,有无父母兄弟,更不问他为何来到人迹罕至的从容寺。只是陪他喝茶,聊天。
终于有一天,方丈把他送出山门,说,施主该走了。
他似乎不太情愿,也似乎眷恋着从容古寺,还有这个老迈慈祥的和尚。他说,方丈,能让我再住几天吗?方丈摇摇头,说,施主还是请回吧,污浊洗去,剩下的便只有归宿。
方丈,他说,能送我一些茶叶吗?
不能,方丈断然拒绝了,说,真的不能。
他笑笑说,为什么不能?
方丈也笑笑,说,天机不可泄露。
他走了,沿着那条狼狐出没的隐秘小路,从茶园间的小径穿过,爬上一座山头……
事隔不久,百丈峰盘踞了二十余年的山匪自行散伙,一把火烧去山寨,各自回家种田去。匪首黑七不知所踪。
G. 《喝茶》现代文阅读写了古代的沏茶和现代的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盛唐以前的茶是一种既辣且咸的菜汤。尽管有人已知碾末, 但如陆羽所说, 当时饮茶仍“ 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 煮之百沸, 或扬令滑, 或煮去沫, 斯沟渠间弃水耳, 而习俗不已。” 皮日休在《茶中杂咏· 序》中也说“ 季疵(陆羽)以前称茗饮者, 必浑以烹之, 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 把茶叶和这些、有的甚至是带刺激性的调味品煮在一起, 那种汤的味道肯定和后世的茶相去甚远。
……
至晚唐时, 又兴起了一种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于茶盏, 再持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的“ 点茶法” 。
……
宋代出现了两种斗茶法, 其中一种着重击拂的效果, 即晁补之诗所称“ 争新斗试夸击拂” , 是从其物理性状上作比较。另一种则着重品尝茶味, 即范仲淹诗所称“ 斗茶味兮轻醍醐” , 是从其化学成分上作比较。
用此法(第一种方法)斗茶的第一步是下末, 首先要将茶饼炙干、捶碎, 才便于碾出极细的末, 然后再入罗筛过。蔡襄在《茶录》中明确指出“ 罗细则茶浮, 粗则水浮。” 而茶末的浮沉又是斗茶胜负的关键。只有当茶末极细, 调膏极匀, 汤候适宜, 水温不高不低, 水与茶末的比例不多不少, 茶盏事先预热好, 冲点时又用筅搅得极透, 指旋腕活, 击拂得宜, 盏中的茶才能呈悬浮的胶体状态。这时茶面上银粟翻光, 浮雾汹涌, 泛起的沫饽积结在碗沿四旁, “ 周回旋而不动” 。“ 谓之咬盏”。这样的茶“ 着盏无水痕” , 也就是梅尧臣诗所说“ 烹新斗硬要咬盏”之意。如果烹点不得法, 末粗茶沉, 懈而不“ 硬” ,汤花散褪, 云脚涣乱, 茶、水游离, 从而粘附盏壁, 形成水痕, 茶就斗输了。
第二种斗茶法则如宋· 唐庚《斗茶记》所称“ 政和二年三月壬戌, 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 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 某次之, 某闽人所资, 宜尤高, 而又次之, 次之。然大较皆精绝。” 文后所附《在杭, 乔卿诸君见过, 试武夷、鼓山、支提、太姥、清源诸茶, 分赋》一诗中, 有“ 蟹眼煮水相续汲, 龙团别品不停尝” 之句, 可见是对各种茶进行品评, 鉴别高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也说“ 其间品第谁能欺, 十月视而十手指。” 更可证明这种斗茶法不以验水痕先后为标志, 而着重于品尝茶味。——孙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13.茶里不加葱姜盐果汁,让人怎么入口啊,掀桌!(1)
茶文化
唐穿美食团继续吃我们的宴席。
吃饭的时间地点讲清楚了,荤食蔬菜也说了不少。又是烤羊肉,又是生鱼片,又是蒸猪头,又是咸菜米饭的,一通胡吃海塞下来,您渴了吗?
什么?招呼小二上壶茶?
如果您现在正在玄宗开元年代之前的唐朝溜达观光,那么作者鹿奉劝您一句,出门最好自带茶水。而且,唐朝的服务员也不叫小二,您要招呼人家,应该高喊一声“博士”—对,这在唐朝是对服务行业从业者或者中低级技术人员的称呼,跟现在差很多。
所以,您可以这么喊:“博士,上壶茶!”
那店里的伙计过来了,一开口道:“郎君要什么?茶?茶是什么,能吃吗?”(瞪啥瞪,哥也是穿过来的行不行啊!)
您要是觉得这些干杂活的小博士既无礼又没见识,一怒叫来店主,店主八成会满脸赔笑地告诉您,贵人恕罪,他知道茶是一种很高贵、很有文化、很装十三的饮品,但是小店档次太低,日常不准备这种东西,建议您到寺庙里或者那几位南方来的高官贵人家里去装十三……啊呸,去品茗。
在唐玄宗时代以前,中国北方地区,不但街上的饮食店里没茶水,您就是跑去普通贵族官员或者平民百姓家里,也不要指望谁家能动不动给您端杯茶上来。您问为什么?唉,难道您以为我国人民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就开始喝茶一直至今的?
这么说吧,假如您在穿越之前已经养成了天天喝茶的习惯,那西汉之前的年代,您最好都不要穿过去,穿过去要想喝口茶,那得装病,求医生给您开药方的时候把一味叫“茶”或者“荼”或者“茗”的树叶子加进去,然后让家人花大价钱去药铺买来这味药,自己煮水喝。
如果您很想穿越到西汉,又要坚持天天喝茶,那我建议您落地时找好坐标,一定降落在西汉的蜀中,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里。伟大的味觉特别发达的四川人民,从西汉时代就开始全民饮茶了,但也仅限于此地。您要是落点不准,穿到了别的地方,就只能跟群众一起嘲笑“那些瓜娃子好好的,没事成天喝药干啥”。
您要是穿到南北朝,落点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南方,但最好是投胎上层贵族社会,跟乌衣巷的王谢子孙们一起挥挥拂尘,喝喝茶水,谈理想,谈人生,谈世界。顺便说,您如果爱喝酸奶,爱吃冰激凌,可以考虑穿越到这时候的北朝那边,那边日常饮料是以乳制品为主,而且保证纯天然,不添加人工化学成分。
回到正经的唐穿部分,必须说,如果您又想去围观李世民或武则天,又想在首都长安或者东都洛阳里喝到茶,那还真有点儿技术上的难度。您知道隋唐继承了北朝的政权和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的,对吧?所以在初唐社会里,乳制品的普及程度比茶类饮料高得多,您去人家里讨一杯酸奶酪或者米酒都比讨茶喝容易得多。
所以说要想喝茶的话,要么去那些保持了南方生活习惯的江东华族家里,要么去寺院里—僧人是普及饮茶习惯比较早的群体之一,因为茶水有兴奋作用,能帮助他们保持头脑清醒,多念几卷经。
H. 茶香阅读短文
1、(1)甘醇晶莹 悠然喜悦 (2)时间
2 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这里指带有茶的清新空气
中外闻名的意思
3 编织 点缀 弥漫 回荡
4 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里面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这句好,运用了比喻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既写出了采茶女手的灵巧,又把她们的劳动诗意化了
5 想起故乡那山山水水, 想起采茶女劳动的场面
I. 《南方有嘉木“茶人三部曲”第一部》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南方有嘉木》(王旭烽)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k4yowwJWuln8KIgXzFABeg
书名:南方有嘉木
作者:王旭烽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0-12
页数:549
内容简介:
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州市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作者简介:
王旭烽,1956年生于浙江平湖,祖籍江苏徐州,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文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自1980年开始发表处女作以来,共发表文学作品三百多万字。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旁及影视、纪实文学、散文;学术方面主要从事茶文化研究,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和专门著作出版。长篇三卷本小说《茶人三部曲》,其中第一部《南方有嘉木》,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浙江省第二届“鲁迅文艺”奖;《茶人三部曲》(一、二部)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影视方面,担任三十集大型专题系列片《浙江七千年》的总编导,担任反映浙江历史的五集专题片《大潮·星辰》及中央电视台十七集电视专题片《说话茶文化》的总策划、总编导和总撰稿。学术研究方面,《大象无形论中国茶艺形式》获国际茶文化学术论文二等奖,专著《饮茶说茶》为韩国有关茶文化的大学教材。多年来获各种文学奖项数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