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有关钱钟书小说的阅读理解

有关钱钟书小说的阅读理解

发布时间: 2022-05-06 05:51:35

⑴ 说笑钱钟书阅读答案

1.根据文意,概括说明某些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发笑在生理方面的主要差别。(4分)

2.关于动物是否具有“幽默感”,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对此你怎样理解?(4分)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4.“许多科学家对此课题的研究乐此不疲”,你认为这样做的价值何在?

参考答案:

1.①发声方式和声音特点不同:一是吸气,一是呼气;一是爆发式,一是共振式。②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不同:人发笑时大脑的古老区域和较晚出现的高级区域都很活跃,而动物的大脑皮质并不活跃。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说“肯定”,是指发笑包含愉悦的生理体验和低级的社交体验。说“否定”,是指并非高级社交体验,没有一定水平认知能力的参与。

评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①如“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母亲抚摸身体时的咿呀声或被挑逗时的咯咯笑声”,运用作比较,浅显易懂地写出了二者发笑的相同之处。②如“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运用打比方,形象说明人类对动物情绪的研究是肤浅、幼稚、片面和荒谬的。③如介绍斯查梅塔特的实验,通过举例子,说明人类与大鼠发笑的生理机制的不同,令人信服。

评分:举例1分,答对说明方法和作用2分,共3分。只举出例句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4.①人类对动物情绪表达的研究还非常肤浅、幼稚、片面甚至荒谬;②动物发笑可能隐藏着 “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 ③可以认识事物真相,创造新的地球文明。

评分: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⑵ 《性情钱钟书》的阅读答案

1、写其他几位作家,是为了引出并反衬钱钟书先生作品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幽默辛辣的个性特点。
2、具体表现钱钟书作品里所展现出来的幽默辛辣。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的表达“假如你觉得作品好,欣赏作品好了,何必要认识作者呢”这层意思。具体表现了生活中钱钟书先生幽默辛辣的风格,呼应上文“最厌浮名虚誉”的评价。
5、没有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先有或肯定或否定的看法,然后加上理由。

⑶ 钱钟书的《围城》,内容梗概及讽刺意味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不学无术、性格有点善良、有点小聪明和浪荡气的懦夫。上大学时就由父母包办婚姻,他既不情愿,又不敢反抗,幸而这女子“不知趣”地死去,他却糊涂地得到女孩的父亲点金银行周老板的资助而出国留学。然而在国外并无专长,游荡各地,没学到一点实际的东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到一张博士文凭(这一点倒显示了他的“聪明”),在回国途中与鲍小姐调情却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回国后,他在家庭、社会处处碰壁,使他领略到世态的冷酷,从十里洋场到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都教训和打击他,而跑回上海又毫无出路。就如关在铁笼中的野兽,拼命地挣扎。最后想到重庆去,然而重庆又未必不是另一个“围城”。
《围城》以方鸿渐这个时时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广泛地触及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和众生相,尖锐地揭露和讽刺、抨击当时种种社会弊端和人生病态,并着力探讨人际间的基本关系、人的基本处境和人生的基本意义,并就这些问题作出了形象而富有哲理的阐释。在20世纪中国现代作家中,“唯有钱钟书的《围城》对于现代化途中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在这样一种范围下,“展示了传统对于现代中国自我围困的主题”。
而在个人层面上,它展示了在社会动荡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所以作者写出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寻觅理想、寻求突破的精神追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鸿渐以充满希望的追求开始,然后却在幻灭中结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突破“围城”也不是一下子的事。
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方鸿渐自己也感叹:“他们讲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种感想。”纵观整部《围城》也可见作者对此的深刻思考。在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只把自己关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是不会有出路的,只有投身到伟大的时代洪流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宽广的前途”。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发行,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增加了作者补写的“重印前记”一篇。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作有《记钱钟书与〈围城〉》,对《围城》的写作情况及小说中某些人物与原型的关系,有很风趣的记述,可以参看。

⑷ 钱钟书的《围城》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一部好的小说,一部意蕴深刻的小说,是可以不断地被解读,不断地进行剖析,见仁见智。我们读小说,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一定阅读之前就抱着一个受教育的姿态。
1,社会反映的层面
第一层我用比较常见的社会学的批评,也就是常说的反映论。中学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同学概括,这是必要的,是一种训练嘛。概括是“通过什么什么,反映了什么什么”,它的主题是表达了什么什么。这种批评的方法来看,《围城》确实有它写实的一面,就是说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写呀,确实能够体现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确实,我认为通过读《围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教育界的情况,比如说城市里面的情况,知识分子的状态。就是说它描写了现代中国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实呀,钱钟书在他小说的开头序言里面就说了,他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那就可以说是世态人情嘛。这是我们读《围城》时应该注意的。有个批评家写过一篇文章,说《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漩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议。对这种说法现在有的年轻的评论家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我认为《围城》是有这层意思,就是说《围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写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上那种陋习,精神上的落后,有些描写呢,是非常真实的。
如果我们从社会学批评这个层面理解,《围城》确实是有认识的作用,这个层面叫生活描写的层面。生活描写层面可以帮助了解现代中国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东西,有认识历史的价值。通常我们说“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比如通过这个描写反映了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这个话大家不要一听就讨厌,它还是有它的道理。这种批评以前是主流批评,有它的功能、特色,比较重教化,重意识形态,把作品看成是一个镜子,就是社会学批评经常容易导致的一种状态。它有它的功能,刚才说的,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这是这类批评的一个常见的公式,第一个层面可以用社会学的批评来认识。这个《围城》确实有对中国社会40年代那种落后、闭塞、混乱的提示,这是读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注意到的。但是这个生活描写的层面,一般小说都有,是比较浅层的。比较好的小说,比较深的小说,可能还有第二层,第三层,甚至是无数的层。《围城》起码还有二层,那么第二层是什么呢?是文化批判的层面。

2,文化批判的层面
《围城》所构筑的文学世界,包含有钱钟书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是带有他的文化立场的。他写这个小说,有他的出发点,或者叫“视点”,好的小说,往往都有独特的“视点”。钱钟书是以他的视点来构筑这个文学世界的,那就是文化批判,或者批判文化。钱钟书更多的时候是批判文化,他对现代中国的文化,不管是残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从外国进来的新文化,是老的还是新的,是流行的不流行的,一概批判。而且批判是非常辛辣。他把他的《围城》,整个写成是一个“新儒林”。我们知道古代有个《儒林外史》的小说,揭露科举制度丑恶的现象。那么钱钟书写的《围城》第二个层面,实际上是新的“儒林”。“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大都是英雄,先躯桥梁,是社会发展的先知先觉的人,知识分子位置是很高的。但是《围城》里面不是这样,《围城》里面知识分子是处在一个被讽刺、被批判的位置。
钱钟书的批判呢,确实有他的特色,他的批判对象都是新式的知识分子。他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弱点,他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新”,来看他们身上最旧的、最可怜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这个“新儒林”是怎么来写的。他主要通过人物的文化心态剖析,第一号人物就是方鸿渐。方鸿渐不见得是一个坏蛋或者不好的人,他挺善良的。他也骗人,但是好像是有限度的,他挺老实,不切实际,聪明而没有勇气,没有什么用处,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有句话叫博闻识浅,他知道的东西太多,能侃,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识;能言善道,没有自己主意,碰到什么事都优柔寡断,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来批评他。像苏文纨批评他,说他大地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认真。赵辛楣是他的好朋友,所谓“同情兄”也批评他,说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另外有一个人叫刘东方的批评他说,本质太坏,人还算伶俐。他的老婆孙柔嘉呢,批评他说,喜欢自做聪明,但是最终弄巧成拙。总之,方兄是善良而没有用处,聪明但是优柔寡断。在生活面前呢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怯懦,碰到事拿不定主意,喜欢乱说,所以呢他不断地失去机会。
方鸿渐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新式恋爱他很羡慕,但是老父亲一吓他,就缩回去了,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对苏文纨的态度也这样:不喜欢苏文纨,那就明说好了,但是他非常怯懦,结果自己落到那个套里边了。小说里边写一个情节,说方鸿渐虽然并不喜欢老姑娘苏文纨,但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就跟苏小姐约会,在花前月下,不能自持啊,就吻了苏文纨。吻的面积非常小,轻轻地一点,就像清朝,场面上喝大盖碗的大碗茶,轻轻地拿嘴在茶杯的边上这样碰一下,表示意思了。明明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别做了,做了就要负责,结果呢,方兄就落了这个套了。最终苏文纨知道了真相,就在方鸿渐所相思的另一个女孩子唐晓芙跟前中伤方鸿渐,把方跟唐晓芙的关系给破坏了。
但是不要把它看成就是一般的三角恋爱,并不只是青年男女玩过家家,里面有一种文化批判。方鸿渐爱情问题上所代表这种性格,这种处世的原则,就出于一种文化批判。方鸿渐爱情问题上所代表这种性格,这种处世的原则,就出于一种文化。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就是中西文化的合璧,结晶了这样的一个方鸿渐,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另外对方鸿渐的一些描写,很显然钱钟书是批判的。比如说方鸿渐非常懒,不想做事,喜欢得过且过,自我安慰,有点像阿Q,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惰性呢。我想这个是钱钟书的看法,认为传统文化再加上西洋文明,结合以后所形成的一种慵懒的性格,名份上很新,也喝牛奶喝咖啡吃面包,跳舞,但骨子里很旧,或者说是新旧杂拌,实际上就带有批判。钱钟书笔下很多人物啊,都可以找到文化批判的意图,像船上疯玩“杯水主义”肉欲游戏的那个鲍小姐,钱钟书明显在批判,方鸿渐当然更是一个批判的中心了。方鸿渐对传统文化是看不起的,但又很留恋,所以说他的心态啊实际上是中外文化冲突所产生的那种矛盾的心态,无所依持,没有主心骨。
我读这个《围城》也联想到,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生活里面,现在好些人的精神状态啊,有时又多少有点回到方鸿渐,也好像无所依持,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挣钱就是目标吗?钱挣到以后又觉得没意思,方鸿渐就是这样的。钱也是一个“围城”啊。比如说我现在没钱,在做梦,梦到哪一天我有一百万,二百万,买房子买车子,也许我就成为天下最快乐的人。但目标都达到以后,可能你快乐的程度还比不上现在。无所依持,没有生活的目标,方鸿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在方鸿渐的身上呢,就带有钱钟书对文化的一种思考,一种批判。所以说钱钟书他这种批判呢,是很个别的,很尖刻的。他不像当时一般作家,认为反正是“五四”所带出来的一切都好,个性解放就是好的,民主就是好的,西方来的就是好的,他不是这样看的,他都有批判,写方鸿渐实际上就是写一种文化现象。
另外小说里面大量地描写那些最新式的知识分子,其实都带有某种乡村都市化特点,所谓落后的时髦。现在北京不也看到很多乡村都市化吗?钱钟书用一个比喻,也是很“损人”的,他说就像是一个中国的裁缝做了仿造的第一件西装,乡村都市化,什么都学外国,但学的又不像;表面上还去批评人家西方,事实上又不断地滴水穿石,学了又不像。钱钟书在小说里对这个有批评。这种批评当然主要是针对40年代的,但对现在也还有启示意义的。比如他讽刺的那些假博士假文凭,在这种讽刺的背后,就带有钱钟书的一种批判的眼光。干嘛什么事都要崇洋呢,崇洋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当然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文明科学技术,一些好的制度,是可以学习的。但一切都好,往往学的又是一种皮毛的东西,那么就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是乡村都市化的心态。这都是批判,对方鸿渐包括他周围的那些人物都带有这种文化批判。
下面我还要讲到一个人物,我认为是小说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就是孙柔嘉。在孙柔嘉身上,钱钟书又带有他很深刻的思考。本来这个大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但是钱钟书眼中啊,把这个小女孩写得特别的老练,特别有城府。方鸿渐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孙柔嘉这个人物是左右了方鸿渐一切的。小说一开头就写这个少女啊,是那么的柔弱,那么天真,那么温顺,怕生得说一句话脸腾的就红了;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做作,矫饰。钱钟书对此给予尖锐的批评。结婚以前哪,孙是很温顺的,很柔弱的;结婚以后完全换了一个人,就变得非常专横,妒嫉自私,很刻薄,不容许方鸿渐跟外面任何人结交。不光是不能跟女的结交啊,连跟男的结交也不行。从心理学来分析呢,也可以谅解,但是钱钟书是从文化批评角度来写的。孙柔嘉本来也是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教育,但是骨子里面是很旧的,她也不是什么东方女性美,完全是刻薄的,在家庭生活里面纯粹是一种占有欲。这个人物写得非常成功。
但是我又觉得作者是否有点过火,女孩有时候有点撒娇啊,是特定身份的一种显现,也许在她的男朋友或者她的长辈看来这是很正常、很美好的一种东西,虽然有点做作。但钱钟书不能容许。钱钟书是为了作文化批判,所以我说有时候他也写得有点过火。但是总的来说,他为什么要这样来写孙小姐呢?就是一种文化反思,像方鸿渐、孙柔嘉这些都不是坏人,都是生活区中普通的人物,是“非英雄”。回顾我们的现代文学啊,“五四”以后英雄太多了,写英雄的人太多,所以说为什么一看到钱钟书的小说我老想起老舍。老舍先生的笔下呢,也是很多“非英雄”,“五四”以后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笔下呢都“非英雄”化了。这“非英雄”带有一种新的文化视点,一种批评,这些“非英雄”,这些普通的人呢,就构成了作者所要审视批判的新的“儒林”。实际上是在新旧文明、中外文明的冲突之下的这样一群人物。
刚才我们讲了“视点”,就是写作的视点,钱钟书的视点很特别,他要通过这些新式的知识分子、留学生、大学生,通过对他们的心态的刻画,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评,同时对新文化也进行批评。他认为新文化也有很多毛病,特别是从西方照搬过来的。这种角度跟其它作家不一样,是批判,但并非巅覆一切。这跟当下的王朔也不一样。王朔什么都批,无所不批,钱钟书当然也是无所不批,但是站得比较高,写作比较从容。王朔呢他自己说他是“码字”,一天要码五千字,都是计算好的,什么都写,他有时写电视剧也可以,写得很好,老百姓也可以接受,但不断地向前卫向精英挑战、骂人。现在连鲁迅也骂了嘛,这不见得是什么文化批评。钱钟书确实是用了一个很特殊的写作角度,刚才也说第一层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批评来看钱钟书作品里面写到一些什么生活表面情况,有没有揭露性批判性,有没有认识价值。那么第二层就比较深了,他通过这群人哪,写他们骨子里边的东西,写中外文化,确实有钱钟书自己特殊的眼光。

3,哲理思考的层面
那么还有没有第三层主题或作品意蕴呢?还可以往下挖,那么我们现在正在试图在挖一下,就挖到第三层。第三层就是哲理思考的层面,抽象一点,是哲理性的思考,很特别的。透过前面两层可以挖到第三层,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挖呢?刚才说第一层用社会学批评,第二层用文化心理的批评,那么第三层我们试图用一下结构主义,或者符号学的方法。当然这不是一个很本色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而是变通一下,看能不能部分地用在我们读《围城》上。我们先说一下结构主义的方法,这个结构主义是不考虑具体描写的细节,这里描写怎么好啊,怎么抒情啊,怎么讽刺,他不考虑这个。对人物有什么意义啊,有什么心理活动,它也不考虑,它是把一部作品啊非常粗略的、宏观的进行来分析,看它里边有几个组成部分,化繁为简,充分地简化,非常简练地把一部作品最基本的元素给抽离出来,然后看作家他要写什么?他的盲点是什么?这是结构主义的大致的方法,我是用一种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讲的这种方法,就是说结构主义有时候跟西方符号学也有关系,只关注作品里边的基本元素,不太考虑艺术性怎么样啊,思想是不是深刻啊,不考虑这些。我们现在用的并不是本原的结构主义,只是取其一点,可以说是仿结构主义,或者仿符号学,来试一试能不能挖掘《围城》第三个层面。
刚才我们述介《围城》的故事,如果把它展开来读,是没什么意思的,很平淡的,很琐碎的,没有什么英雄,没有很大的冲突,也没有像武侠小说那样激烈的血淋淋的刀光剑影和传奇的东西,只有很平凡的一些人,都是吃饭啊,婚姻啊,结婚啊,离婚啊这些;而且所有人都“失败”了,都无可奈何了。到底钱钟书要写什么,如果你读完这个小说以后,把它充分的简化,抽出几条来,我想呢可以注意两个词,或两个动作,一个动作呢叫“进城”,一个动作叫“出城”。这两个动作反复出现的,进城然后又出城,然后又进城,再进再出,整个小说就写这个。所以如果说把《围城》的结构,简化成类似于一个公式,那就是方鸿渐=进城+出城+进城+出城……。小说一开头那条船实际上就是围城。四周围都是大海,就剩下一个船在海上,坐船的人希望下船啊,坐累了以后都希望早点靠岸,从船上下来,是不是出城啊?到了上海呢又进城了。再说方鸿渐在上海待不住了,他又到湖南,到内地乡下去,他不是出城了吗?那么到了这个三闾大学一看哪,比上海差不了多少,甚至更糟糕,那又进城了。所以说整个方鸿渐的这个动作啊,他的经历啊,就是进城出城,出城进城。再说他们的爱情婚姻也是,方鸿渐没有结婚的时候想结婚,当然孙柔嘉不太理想,苏小姐是不太理想的,唐小姐理想但是没成,最终还是与孙结合了,没有结婚想结婚这是正常人的愿望。结了婚又后又想离婚。而且小说里很多这个描写,没有结婚想结婚,结了婚以后想离婚。那么婚姻在小说里面也变成一个围城。在外边的人想进去,进去以后想出来。西方有一个批评家说《围城》就是写了婚姻、爱情问题上的人性的弱点,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不完全同意他这个意见,因为很多婚姻也很美满啊。不过,不美满的婚姻的确也很多,所以结婚以后就想离婚啊,或者虽然没有离婚,总是想着城外的事,这大概可以说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所以整个《围城》啊就是这样,进城、出城、进城,好像呢这种进和出啊,不断重复的这个动作都是盲目的,受一种本能支配的,甚至可以说神差鬼使的,进来又想出,出去又要进,那么就是三个字:“无用功”。好像人生哪,往往就是这样:无用功。整个小说给人的一种感觉呢,如果你往深里分析,就说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想进,城里的想出,冲进去又出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整个人生啊,处处都是围城,但是每个人都是本能的驱使,要去寻找,要去寻梦,每个人都在寻梦,到哪一天你完全没有梦了,什么梦都没有了,特别清醒了,清醒得简直是那个境界一般人达不到,我看这也就没有意思了。
所以整个《围城》呢,如果把它抽象、高度地概括性,结构化,那就是发现写的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叫“围城”。一般人读这个小说啊,不太注意的,以为这个围城区抗日战争被围之城,当然这也是一个生活的场面。实际上看完以后啊,小说的秘密,就写在这书的封面上,就是书名。要看完整本书以后,透过刚才说的那两个层面再来思考,才发现钱钟书是一个智者,他有对人生的思考,就写了《围城》。
事实上钱钟书在该书一个情节描写中已点明了这个小说的含义。有一天,方鸿渐呢,跟朋友们一块喝酒,方鸿渐这个没有酒量的人,喝一点就先醉了。他就渐渐觉得好像灵魂啊离开自己的身子在说话,他同时也听到别人说话。有个哲学家叫褚慎明就说,关于你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她谈过,我想引用一句英国的古话说,结婚仿佛是一个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进去,笼子里边的鸟想飞出来,结果结了离,离了结,没有了局。苏小姐呢也描上一句话,她说法国也有这样一句话,不过说的不是鸟笼,是困境,是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出,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这时已经喝醉了,不知道,对这些谈话糊里糊涂的。其实这里呢就点明了整本书的秘密,所谓密码藏在这里,不仔细阅读,不透过刚才那两层,可能发现不了,这是更深一层哲理性意蕴的挖掘。
这小说确实写出了作为人都有弱点,说来也就有一种苦涩感,就是活着干什么呢?是不是就是做无用功啊,就是进城出城啊,人是不是就是受这个本能的支配,老是要做些什么事?当然这种世界观不一定对啊,但钱钟书确实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思考。他不是讨论政治问题,或者讨论一般的做人哲学问题,他在更深地思考人类的某些弱点,人类的盲目性。所以看过这部小说,有时候我也觉得有一种苦涩感,一种隔膜感。当然在座有一些比较年轻的孩子,我们不希望你们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读懂了《围城》的第三层面,你们读第二层就差不多了。这个《围城》主要不是写给年轻人看的,它是中年人的小说,它要有一些人生的历炼以后,才能有体会。刚才我讲了三个层面,三种批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呢,可能还有,比如刚才我说,心里分析批评,甚至现在很时髦的女性主义批评,可以不可以用来分析《围城》?我想都可以试试。不过如果用女性主义批评呢,这个《围城》就可能站不住了,为什么呢?钱钟书的写作姿态在女性主义看来,就是非常典型的大男权主义,你看看他写的小说啊,方鸿渐周围围着他转的,唐晓芙、苏文纨、孙柔嘉等等,还加上鲍小姐,好像这周围都是为他而存在的,这是不是男性中心呢?如果他方鸿渐比较能够有一种对妇女的酋重,他们的婚姻生活是不会那么糟糕吧?
所以我们讨论问题啊,千万不要把小说当成人生哲学来看,比如说方鸿渐,或者是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对人生有一种非常深的看法,觉得人生甚至是没有意思,人生就是进城出城,就是盲目的这种无用功。这只是一种认识,一种感受性的或诗性的哲学,但是这样的哲学呢,不一定用来干预、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毕竟是小说。还是回到刚才我们说的,一部好的小说,一部意蕴深刻的小说,是可以不断地被解读,不断地进行剖析,见仁见智。我们读小说,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一定阅读之前就抱着一个受教育的姿态。当然学生要受教育,但是老是有一种这样心态,好像世界一切都是为了教育而存在的,这也很可悲。

⑸ 钱钟书围城赏析

赏析: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

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原文:

苏小姐领了个二十左右的娇小女孩子出来,介绍道:“这是我表妹唐晓芙。”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

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

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是装模做样的早熟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

方鸿渐立刻想在她心上造个好印象。唐小姐尊称他为“同学老前辈”,他抗议道:“这可不成!你叫我‘前辈’,我已经觉得像史前猿人的遗骸了。

出处:出自当代作家钱钟书的《围城》。

(5)有关钱钟书小说的阅读理解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年10月20日—1998年12月19日),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⑹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5分)有一次,一位英国女记者读了文学大师钱钟书的作品,对钱钟书非常仰慕,

(1)比喻(1分)(2)你觉得作品好就可以了(2分),不一定要认识我(2分)。

⑺ 钱锺书 佚名 阅读答案

亲,你没有上传题目,我自己找了题目和答案,不知对否?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钟书》阅读答案

内容摘要: 《钱钟书》阅读答案 钱钟书
钱先生幼时,家人为他"抓周",他抱起一本书不忍便释,于是得名为"钟书"。 先生在事业上有几个惊人..

《钱钟书》阅读答案
钱钟书
钱先生幼时,家人为他"抓周",他抱起一本书不忍便释,于是得名为"钟书"。
先生在事业上有几个惊人之绩:其一,_______其二,_____。其三,______
读过《写在人生边上》的人可能不多。而看过并称道电视剧《围城》的观众则难以数计。
先生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才情、眼光和趣味,被杨绛先生称为"痴气";有人把这个词理解为钱先生在生活中偶尔一现的"迁阔之气",其实,那才是洞见真理的大智慧呢。
能够通读《管锥篇》的人肯定不多。这不仅是因为它评说了十大部古籍(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引用著作达
1800种之多,而且还因为先生精通拉丁、法、英、德等数种外语,以及全书纯以典奥文言写就。
现在"钱学"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而钱钟书本人仍像从前那样淡泊宁静,据说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有两个目的:一是看长城,二是希图能拜见钱钟书。一次英国某女士在电话中求见,钱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从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且不说他曾被吴宓先生指为"人中之龙",也不说他的《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政,就论其空灵大方的幽默,也令人叹为观止。
钱钟书少时喜读《三国》、《水游》,能熟记各种兵器的斤两,但却常常认不清阿拉伯数字l、2.3,穿鞋也会不分左右。有人说先生的幽默出自真情性,嗯,看来确实如此。
1.顾名思义,钱先生的名字"钟书"二字应理解为

2."淡泊宁静"是捐钱先生的

3.第二段的横线上,原文有以下几句话,你认为怎样排列才恰当?(写出各句的序码,不必抄录原文)
①其巨著《管锥篇》问世以后,四海学子竞相拜服,称之为"古今奇书"。
②早年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纵谈生活哲理,不久,论者便以"大散文家"名号相赠。
③据说仅仅是因为对"学者不宜作小说"之语不满,便起笔试写出一本《围城》,而此书被誉为"最伟大的中国现代小说"。

4.你根据什么确定第3题中的三句话的排列顺序?

5.从钱先生在事业上的几个惊人之绩来看,钱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6.第五段写"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有两个目的"与写钱先生的"惊人之绩"有什么关系?

7.钱先生的作品如何"惊人",作者没有只言片语的评价,而是借助_______来力陈"惊人",这样写可以收到____的效果。
8.试从"得体"的角度分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这句话,并指出它表现了钱先生的什么性格。

《钱钟书》答案
1.钟爱书籍

2.不追求名利,心情安静

3. (2)③①

4.根据第三、第四段先后提到的三本书的书名:《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编》。习惯上,先提到的应该先写,后提到的应该后写。

5.钱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学者。

6.说明钱先生的"惊人之绩"可以和万里长城媲美。

7.他人的热情赞语言简意丰

8.钱先生用这句话委婉地(而不是生硬地)谢绝了外国学人的求见,表现了他"空灵大方的幽默"。

⑻ 文章《钱钟书》的阅读答案

《钱钟书》阅读答案
钱钟书
钱先生幼时,家人为他"抓周",他抱起一本书不忍便释,于是得名为"钟书"。
先生在事业上有几个惊人之绩:其一,_______其二,_____。其三,______
读过《写在人生边上》的人可能不多。而看过并称道电视剧《围城》的观众则难以数计。
先生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才情、眼光和趣味,被杨绛先生称为"痴气";有人把这个词理解为钱先生在生活中偶尔一现的"迁阔之气",其实,那才是洞见真理的大智慧呢。
能够通读《管锥篇》的人肯定不多。这不仅是因为它评说了十大部古籍(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引用著作达 1800种之多,而且还因为先生精通拉丁、法、英、德等数种外语,以及全书纯以典奥文言写就。
现在"钱学"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而钱钟书本人仍像从前那样淡泊宁静,据说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有两个目的:一是看长城,二是希图能拜见钱钟书。一次英国某女士在电话中求见,钱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从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且不说他曾被吴宓先生指为"人中之龙",也不说他的《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政,就论其空灵大方的幽默,也令人叹为观止。
钱钟书少时喜读《三国》、《水游》,能熟记各种兵器的斤两,但却常常认不清阿拉伯数字l、2.3,穿鞋也会不分左右。有人说先生的幽默出自真情性,嗯,看来确实如此。
1.顾名思义,钱先生的名字"钟书"二字应理解为

2."淡泊宁静"是捐钱先生的

3.第二段的横线上,原文有以下几句话,你认为怎样排列才恰当?(写出各句的序码,不必抄录原文)
①其巨著《管锥篇》问世以后,四海学子竞相拜服,称之为"古今奇书"。
②早年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纵谈生活哲理,不久,论者便以"大散文家"名号相赠。
③据说仅仅是因为对"学者不宜作小说"之语不满,便起笔试写出一本《围城》,而此书被誉为"最伟大的中国现代小说"。

4.你根据什么确定第3题中的三句话的排列顺序?

5.从钱先生在事业上的几个惊人之绩来看,钱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6.第五段写"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有两个目的"与写钱先生的"惊人之绩"有什么关系?

7.钱先生的作品如何"惊人",作者没有只言片语的评价,而是借助_______来力陈"惊人",这样写可以收到____的效果。
8.试从"得体"的角度分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这句话,并指出它表现了钱先生的什么性格。

《钱钟书》答案
1.钟爱书籍
2.不追求名利,心情安静
3. (2)③①
4.根据第三、第四段先后提到的三本书的书名:《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编》。习惯上,先提到的应该先写,后提到的应该后写。
5.钱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学者。
6.说明钱先生的"惊人之绩"可以和万里长城媲美。
7.他人的热情赞语言简意丰
8.钱先生用这句话委婉地(而不是生硬地)谢绝了外国学人的求见,表现了他"空灵大方的幽默"。
祝学习进步

⑼ 现代文阅读《窗》钱钟书答案

  1. 其含义指的是(1)阳光、风到处都是鸟语琐碎而单调。

(2)有阴深、沉闷、寂静作衬托春天更美。

2. 其含义指的是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让我们安坐了享受窗,代表着更高的人类进化阶

段(或窗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之一,是文明的象征)窗意味着坦诚。

⑽ 窗钱钟书阅读理解答案

1.窗,是春天取景的镜框,屋外春天太贱了:阳光泛滥风懒洋洋鸟语琐碎.屋里春天:阳光明亮风有生气鸟语婉转,有阴深、沉闷、寂静作衬托,春天显得更美.只有经过窗子的取舍和切割,阳光才显得明亮风才有生气,鸟语才更动人....

热点内容
言情小说中舞会现场描写 发布:2025-08-13 04:29:30 浏览:70
小说孤岛排行 发布:2025-08-13 04:08:05 浏览:907
意林新阅读系列小说 发布:2025-08-13 04:01:17 浏览:405
官场完本小说免费下载txt电子书 发布:2025-08-13 03:38:37 浏览:333
文笔超美的古代言情短篇小说 发布:2025-08-13 03:36:28 浏览:221
变身重生娱乐圈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13 03:23:43 浏览:458
傲慢与偏见是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13 03:23:42 浏览:456
秘密乐园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8-13 03:09:20 浏览:687
豪门言情小说压缩包 发布:2025-08-13 03:09:18 浏览:964
喜马拉雅听书找不到 发布:2025-08-13 03:05:08 浏览: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