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新课标2小说阅读解析
『壹』 新课标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
文章线索
①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③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的发展变化;⑤时间。
2. 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 表达方式的分类
①记叙;②议论;③说明;④抒情;⑤描写。
4. 描写的种类
①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人物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③正面/侧面描写; ④细节描写。
5. 外貌(肖像)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性格等;
②表现了文中的“我”(作者)的心理感受。
6. 神态描写的作用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思想性格等。
7.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②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 心理描写的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9.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的时间和地点; 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
④预示人物的××命运;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0.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
11. 其它常用的描写方法
①从视、听、味、嗅、触觉来描写;
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12. 说明的顺序
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由表及里,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③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由特点到用途等)。
13. 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人们更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更信服;
③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④分类别;⑤打比方;⑥下定义;⑦引资料;
⑧画图表。(只考前三种。)
14. 议论句或议论段的作用
①引发读者思考;②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③突出中心;④升华主题;⑤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5. 论证的方法
①摆事实;②讲道理;③正反论证;④比喻论证。
16. 论据的作用
①道理论据:通过XX的话,证明(强调)了……的观点;
②事实论据:通过……的具体事例,说明了……的观点;
③反面论据:通过……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的观点,是论证更严密,更全面;
④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17.寻找论点的方法
①察看文章标题是否本文论点。标题要注意,是文章讨论的话题还是论点;如果是论点,表述是否完整;
②划分层次,区别引论、本论、结论部分;
③在文章标题、本论和结论部分找出有可能的句子;
④本论和结论中有可能的语句,排除作为论点分析、提出倡议和补充论点的语句;
⑤在最有可能的语句中,选出表述内容作完整,语言最简捷的作为论点;
⑥原文句子内容都不完整的,将有关语句重新组织完整。
附:议论文一般结构:引论(提出论点;是什么)+本论(分析论点;为什么)+结论(总结论点;怎么办)。
引论的结构:①直接提出论点;②通过具体事例、生动比喻或引用名言引出论点;③通过反面引出论点。
本论的结构:①“事例+分析”或“分析+事例”;②正反论证;③并列式的分论点。
结论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补充论点,使论证更严密;③提出倡议。
18.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 语段的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衬托、象征、悬念、铺垫、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等。
20. 衬托(侧面烘托)的作用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1. 欲扬先抑的作用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2.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作用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3. 悬念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24. 文章使用第一人称的作用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5. 文章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
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26.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 在内容上:通过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在结构上:
⑴ 文章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⑵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
(过渡);②为下文埋下伏笔;③照应上文某个句子或细节。
⑶ 文章结尾——①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②升华/深化文章中心(主题);③首尾呼应。
27. 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①先看句子本身:有无修辞手法(什么修辞,修辞的作用);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没有关键性的
词语。
②看这句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讨论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③联系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④联系自己,谈谈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28.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29. 概括层意的方法
①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 概括法:记叙段落:记叙××人××时××地何种情况下做××。(注意原文强调的什么);描
写段落:描写+××景物+××特征。抒情的段落:抒发怎么样的感情。
③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30. 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概括。
31. 概括文章主旨
强调:①文章内容;②主题思想;③作者感情。
文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附:概括一件事:时间+地点+(怎样的)主人公+事件。(如果有特殊重要的细节/情节需要强调,则必须在概括中有所反映。)
32. XX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①对词语意思进行解释;
②判断该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③说明去掉该词后可能引发的歧义;
④小结(该词语使语言更准确)。
形容词或副词类的词语在句中一般作用有:表修饰;表限制;表强调。
动词的作用:该词准确的写出(表现)了对象……的特点。
关键词的作用:为中心服务。
33. 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
①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②分析句式之美;
③分析句子包含的哲理;
④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为表现人物性格或文章中心服务)。
34. 修辞方法的作用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35. 整句(对偶句)的作用
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充满美感,形象地写出了……
36. 疑问句的作用
造成悬念。
37. 分析具有哲理的句子
①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
②具有……的言外之意;
③富有哲理;
④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38. 给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
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39. 以……为标题的好处
①标题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标题是凝结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
40.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文言文中,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可能就是选择文中恰当的句子翻译。
41. 标点符号的作用
破折号:①补充/解释说明;
②表示意思的递进;
③表示意思的转折;
④表示声音的延长。
省略号:①表示内容的省略;
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垂死或者不忍心说下去);
③表示思维的跳跃(或心情激动);
句号、逗号:表示一般陈述的语气。
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号:①表示引用;
②表示强调;
③表示特殊含义(反语或讽刺)。
冒号:①提示下文;
②总结上文。
42. 分析XX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对于要分层分析的问题,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话,每一层次回答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该词语(句子)是贯穿全文的中心词(中心句),在分析它的几层含义时,应考虑将全文分段以后再回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
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
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贰』 Close:3am.Fri.——Sat.nights 其中,nights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014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2卷,阅读D,
关闭:凌晨3点。周五-周六, 夜间
『叁』 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
你是哪的考生。
这是全国卷得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a (5)b (6)d
(7)b
(8)d
(9)c
(10)a
(11)a
(12)d
二、填空题
(13)-6 (14) (15) (16)
三、解答题
(18)解:
(ⅰ)因为
,
由余弦定理得
从而bd
2
+ad
2
=
ab
2
,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故
pa
bd
(ⅱ)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ad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为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则
,
,
,
。
设平面pab的法向量为n=(x,y,z),则
即
因此可取n=
设平面pbc的法向量为m,则
可取m=(0,-1,
)
故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为
(19)解
(ⅰ)由试验结果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的平率为
,所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3。
由试验结果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品的频率为
,所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42
(ⅱ)用b配方生产的100件产品中,其质量指标值落入区间
的频率分别为0.04,,054,0.42,因此
p(x=-2)=0.04, p(x=2)=0.54,
p(x=4)=0.42,
即x的分布列为
x的数学期望值ex=-2×0.04+2×0.54+4×0.42=2.68
(20)
解
:
(ⅰ)设m(x,y),由已知得b(x,-3),a(0,-1).
所以
=(-x,-1-y),
=(0,-3-y),
=(x,-2).
再由题意可知(
+
)•
=0,
即(-x,-4-2y)• (x,-2)=0.
所以曲线c的方程式为y=
x
-2.
(i)设
,由
知,当
时,
。而
,故
当
时,
,可得
;
当x
(1,+
)时,h(x)<0,可得
h(x)>0
从而当x>0,且x
1时,f(x)-(
+
)>0,即f(x)>
+
.
(ii)设0<k<1.由于当x
(1,
)时,(k-1)(x
2
+1)+2x>0,故
(x)>0,而
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iii)设k
1.此时
(x)>0,而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综合得,k的取值范围为(-
,0]
(22)
解:
(i)连接de,根据题意在△ade和△acb中,
ad×ab=mn=ae×ac,
即
.又∠dae=∠cab,从而△ade∽△acb
因此∠ade=∠acb
所以c,b,d,e四点共圆。
(ⅱ)m=4,
n=6时,方程x
2
-14x+mn=0的两根为x
1
=2,x
2
=12.
故
ad=2,ab=12.
取ce的中点g,db的中点f,分别过g,f作ac,ab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h点,连接dh.因为c,b,d,e四点共圆,所以c,b,d,e四点所在圆的圆心为h,半径为dh.
由于∠a=90
0
,故gh∥ab,
hf∥ac.
hf=ag=5,df=
(12-2)=5.
故c,b,d,e四点所在圆的半径为5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6-13
11:07
恩,谢谢。那二卷呢?检举
我的补充
2011-06-13
18:46
一、选择题
bbadc
cbaad
da
二、填空题
(13)0 (14)-4/3
(15)6
(16)三分之根号2
三、简答题
(17)c=15°
(18)0.8 20
(20)an=1-1/n
历史选择题:江苏卷
cddba
abccd
acabc
dbada
『肆』 作文立意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2
动物喂食象征着,父母过度溺爱子女,老师过度喂题等。
『伍』 201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作文题目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适用于: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海南 辽宁综合)
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你”从动物的角度,也就是孩子的角度,写优越的条件是可以利用的,要在此条件下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觅食“,当然可以这么写,但是由于选取的角度具有局限性,使得这个立意不够深刻,虽然你觉得自圆其说了,但是这样的文章很难拿到高分。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陆』 2014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立意是什么
2014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两人过独木桥
(适用于:河南 河北 山西 湖北综合 江西综合 湖南综合 陕西语文及综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过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主要是:1.支持变革,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合作才能共赢,等
2.不支持变革,要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
……………………………………………………………………………………………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
(适用于: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海南 辽宁综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主要是:1.支持喂食,我喜欢我做主,跟着感觉走,等
2.不支持喂食,要自食其力,不经磨难怎能成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柒』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英语试卷答案!!!!!
去学科网 可以在线估分 最下面可以点击显示答案 我看过了 还挺靠谱 剩下的在网站上

希望被采纳ing.......
『捌』 2014语文全国高考卷文字版全卷 谢谢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 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世;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 ,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 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是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较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从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珐上路一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骂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收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炅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
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一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 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荨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検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_____,从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做起。
②即使现有的产品畅销,也要_____,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③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_____,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货。
A.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B.防患未然未雨触缪防微杜渐
C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未然D.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防徽杜渐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 —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己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 324156 B.361452
C.532614 D.542316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大家都知道,(1)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2) 呼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壌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3)的过程。
17、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玖』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2短文改错。。。求详解,我是学渣,麻烦您了。。。
1.dreamful2.There3.didn`t-don`t4.many-much5.with-for6.hours7.looks8.把花前面的the去掉9.sat-sit10.helpf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