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短篇小说在线阅读
⑴ 《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乞力马扎罗的雪》([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wZJ8yiYWS9eW_FSEjNHTgw
书名:乞力马扎罗的雪
作者:[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汤永宽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8
页数:449
内容简介:
海明威是一百年来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最受我国广大学者推崇和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位。他的《老人与海》为广大教师推荐给学生,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但是海明威最早成名是靠他的开创一代文风的短篇小说。他以陈述句为主,以精确的描写和简短的对白给读者以直接生动的印象。可以说,自此以后,世界许多现当代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
本书精选他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如《乞力马扎罗的雪》,《大双心河》,《杀手》等,从中可以窥见海明威创作风格的全豹。译文全部经过认真校订,力求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原作。
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 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⑵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有哪些
多丽丝·莱辛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以多部鸿篇巨制而闻名于世,所得的奖项用莱辛自己的话说是:“得遍了欧洲所有的文学奖”。其实她的短篇小说也颇具特色,其中不乏名篇佳构。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五篇》曾获得1954年毛姆短篇小说奖。她的中短篇小说按体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洲故事,以作者早年的非洲经历为题材;另一类以当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生活为背景。这里选译的小说《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即属于前一类,而《穿过隧道》则属于后一类。
《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原载1955年2月26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后收入短篇小说集《爱的习惯》(1957),是莱辛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第二天,《纽约客》即在其网站重新刊登了这篇小说。这篇作品曾被选入多种英文系教材。在我国,复旦大学巫漪云教授主编的《高级英语》教材即选编了该篇。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出生于约翰内斯堡的城里姑娘,嫁给丈夫理查德后,搬到他父亲史蒂芬的农场上,过起了农妇的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把刚刚长出来的庄稼吃了精光,原来美丽如画的乡村转瞬间变成了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废墟。用玛格丽特的话说:这不是废墟,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然而饱经沧桑的老史蒂芬和儿子理查德却照吃照喝,非常乐观。 “‘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题目《一场并不算严重的蝗灾》和灾难的严重程度形成强烈的反差,是讽刺?还是乐观?恐怕一言难尽。多丽丝·莱辛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南非美丽的乡村景色,刻画了女主人公那微妙的心理变化,可谓入木三分。
《穿过隧道》原载1955年8月2日出版的《纽约客》杂志,两年后收入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集《爱的习惯》。该篇小说说明莱辛的一个最普通的主题之一:一个人在试图获得完整的过程中面临着对生活预先的假设。
十一岁的男主人公杰里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既不是大人又不是小孩儿。有一年夏天他和母亲去国外度假,遇到几个比他大的男孩子在游泳。当他们游泳穿过一个狭窄的地下通道,游到大海中的一块巨大的岩石的另一边的时候,他觉得遭到了冷落和排斥。杰里找到了那个地下通道,并游了过去,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尽管这意味着在水下待的时间太长就会被淹死。达到了这一目的,从某种形式上来说,他长大了,获得了独立,不再依靠母亲了。
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
那一年,雨下得还算不赖;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来了,下得不大也不小——或者当男人们说,雨下得不赖的时候,玛格丽特就是这么猜想的。在像天气一类的问题上,她从来没有自己的意见,因为即便要知道像天气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是需要经验的,而玛格丽特在约翰内斯堡出生,又在那里长大,所以就没有天气的经验。那些男人是她的丈夫理查德和他的父亲老史蒂芬,老史蒂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雨是毁灭性的还只是一般惹人烦的,他们两个人会就这个问题一争就是几个钟头。玛格丽特现在来这个农场已经三个年头了。她还是闹不明白,既然这些男人不管是说到天气、土地还是政府,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好话,他们怎么就不倾家荡产了呢。不过她渐渐地学会了这种语言。农民式的语言。她注意到,理查德和史蒂芬牢骚归牢骚,但他们并不会倾家荡产。他们也不会很有钱,他们就那么慢慢儿地溜跑着,日子过得还算舒适自在。
他们的庄稼是玉蜀黍。他们的农场有三千英亩,在一座座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①]河谷的山梁上——那是一片地势很高的干燥的农田,整年风吹日晒,一到冬天就寒冷无比,尘土飞扬;不过眼下这几个月天气湿润,连绵数英里是绿油油的叶子,一阵阵潮湿而柔和的热浪带着水汽。多美的景色啊!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天空宛若辉煌壮丽的湛蓝色的殿堂,山下是一层层的翠绿和一片一片空旷的乡野大地,二十英里开外,在河流的对岸,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峦直插云霄。天空把她的眼刺得生疼。她不习惯。城里的人是不大看天空的。所以,那天晚上理查德说:“政府发出预警说,要闹蝗灾了,从北方的滋生地下来。”她就本能地朝她周围的树上看看。蝗虫,成群结队蝗虫——太可怕了!然而理查德和老头子却抬起眼,朝最近的山顶上望去。“我们有七年都没闹蝗灾了,”一个说,另一个说:“它们是周期性的,闹蝗虫也是周期性的。”然后接着说:“我们这一季儿的庄稼算是完了!”
不过他们还是照常到农场去干活,直到有一天,他们在路上回家午休时,老史蒂芬停了下来,抬起手指头,指了指。“看,看哪!”他大喊:“它们在那儿!”
玛格丽特听见他的喊声,跑了出来,和他们一起朝山上望去。仆人们也从厨房里出来了。他们都站着,凝望着。在山的一层层岩石上空,是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蝗虫。它们到那里了。
理查德立即冲厨师吼。老史蒂芬朝家童叫。厨师跑过去敲打那张挂在一条树枝上的生锈的犁铧,敲犁铧是在危急的时刻,用来召集劳工的。家童朝商店跑去搜集罐头盒——只要是金属块儿就行。整个农场上响起了“嘡嘡”的锣声,劳工们从场院里涌出来,指着山,激动地喊叫。他们很快就来到了家里,理查德和老史蒂芬在向他们发布命令:快,快,快。
他们又跑着离开了,两个白人和他们在一起,几分钟之后,玛格丽特看到,农田四周都升起了烟火。政府的预警来的时候,每一块耕地都预备好了一堆堆的柴草。有七块耕地用栅栏围了起来,那里的玉蜀黍苗刚刚长出来,在浓厚的黑红色笼罩下,形成一片翠绿色的纱,每一块田地的四周都飘飘荡荡地升起了浓浓的烟云。男人们在往火里扔湿叶子,这样烟就又黑又呛人。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老史密斯家的庄稼已经给吃成平地了。快,你赶快点火吧!当然了,尽管每个农民都希望蝗虫能忽略掉他家的农场,接着去下一家,可是只有警告别人才是公平的;一个人做事要公平。连绵五十英里的乡野里,到处是浓烟,从无数的火堆里升起。玛格丽特在接电话,不接电话的空当里,就站着看蝗虫。空气在变黑——一种怪异的黑,因为太阳还在炽热地照射着。这像是一场黑色的草原大火,当浓烟把空气弄得很厚,阳光照下来是扭扭曲曲的——一种浓浓的炽热的桔黄色。空气也是压抑的,有一种暴风雨般的沉重。略带红色的帷幕前面是蝗虫的先头部队,后面是主力部队,从浓黑的云层里露出来,几乎顶到太阳那里去了。
玛格丽特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来帮上忙。她不知道。这时,老史蒂芬从地里走了上来。“我们完了,玛格丽特,我们完了!”他说。“那些个要饭的主儿半个钟头儿就能把农场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吃光!可是现在才是半下午啊。咱们要是能弄出足够多的烟,弄出足够多的声音,直到太阳落山,它们也许就会在别的地方落下来。”他接着说:“让水壶一直烧着。干这活儿,口渴。”
所以,玛格丽特就去厨房,往火里加煤,烧水。此刻,在厨房的铁皮房顶上,她听得见蝗虫落到房顶上发出沉闷的怦怦的声响,或是一只蝗虫顺着铁皮斜坡,擦着铁皮“刺啦”一声滑落下来。这才是头一批。从下面的田地里,传来上百个汽油桶和金属块儿的敲打声,丁丁丁,当当当。玛格丽特往一个汽油桶里灌水的时候,史蒂芬不耐烦地等着,一个桶里灌的是茶——是桔黄色的甜甜的热茶,另一个汽油桶里灌的是水。趁这点时间,他告诉她,大约二十年前,他被蝗虫大军吃光了,吃得是倾家荡产。然后,他还在说话,就提起沉重的汽油桶,一只手提一只,用一个木头架子在两头挑着,顺着道路,慢慢地朝那些口渴的劳工们走过去。
到了这会儿,蝗虫像是冰雹一样落在厨房的屋顶上。听起来像是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玛格丽特朝外面看看,看见空中的蝗虫遮天蔽日。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屋里则更像是在下大暴雨。铁皮屋顶在发出回响,而地里传来的敲打铁器的喧响则像是打雷。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树都是怪怪的,静静的,上面粘着蝗虫,枝丫都压得贴到了地上。到处爬的都是蝗虫,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动,田地她是一点儿都看不清了,蝗虫的大军黑压压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时候,猛地又冲来一群蝗虫,把太阳的光线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突然从灌木丛中传来清脆的“咔啪”一声响——一条树枝折断了。接着是另一条树枝折断了。一棵树顺着斜坡缓缓地倾斜下来,重重地摔到地上。从冰雹似的蝗虫群中,冲出一个人来。还是要茶,还是要水。玛格丽特给他们烧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现在是下午四点钟了,蝗虫在头顶上蜂拥而至,横扫过天空,已经有好几个钟头了。
老史蒂芬又走上来了——每走一步脚下都“咔吃咔吃”响,都要踩死蝗虫,他浑身上下粘的都是蝗虫——他一边咒骂,一边用他那顶旧帽子朝空中扑打。走到门口,他突然停下来,飞快地拉掉那粘着的蝗虫,把它们扔掉,接着急忙冲进免遭蝗虫侵袭的客厅。
“所有的庄稼全都完蛋了。一点儿都没剩下,”他说。
然而,锣还在敲响,男人们还在喊叫,玛格丽特问:“那,你们怎么还在干呢?”
“主要的蝗群还没有落下来。这些蝗虫带着很重的卵子。它们在寻找一个地方落下来产卵。我们要是能阻止主要的蝗群落到我们的农场上,一切就都好了。它们要是得到一个机会产卵,以后产的蚂蚱就会把我们的所有庄稼吃个精光。”他从衬衣上摘下一只跑散的蝗虫,用他的大拇指指甲掐成两段;蝗虫身体里面凝结着卵子。“想象一下,一繁殖就是几百万啊。你看见过蚂蚱群大摇大摆地爬行的场面吗?没见过?唉,你算是幸运了。”
玛格丽特心想,一群蝗虫成虫就够糟糕了。外面,地上的光这会儿是一种淡淡的浅黄色,移动的阴影使光线暗淡下来;移动着的蝗虫像云块似的忽而浓密,忽而稀疏,仿佛是暴风骤雨一样。老史蒂芬说:“蝗虫后面有风。那可不得了。”
“情况会很糟糕吗?”玛格丽特害怕地问。老人家语气重重地说:“我们全完了。这一群也许会过去,可是它们已经开始了,就会从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飞过来。然后就会有蚂蚱。这一闹恐怕就是三四年呐。”
玛格丽特无助地坐了下来,心里想,唉,要完,就完吧。现在怎么办?我们三个不得不回到城里。然而刚想到这一点,她飞快地看了一眼老史蒂芬,老人家在这乡下种了四十年地,有两次弄得倾家荡产,但她知道,什么东西都不可能使他去城里当一个职员。她为他感到心痛;他一脸的倦容,由于操劳,从鼻子到嘴唇都留下了深深的皱纹。可怜的老人家。有一只蝗虫不知怎么跑到他衣兜里了,他把蝗虫举起来,拿着蝗虫的一只腿。“你那些腿啊,真有劲儿,就像是钢弹簧一样,”他乐呵呵地对蝗虫说。在过去几个小时,他虽然一直在斗蝗虫,踩蝗虫,冲蝗虫喊叫,把蝗虫扫成一大堆一大堆的,然后放火烧掉,然而他却把这一只拿到门口,小心翼翼地扔了出去,让它找它的同伴儿去,仿佛连它的一根头发丝儿都不愿意伤害似的。这使玛格丽特感到很是安慰,她立刻感到高兴了起来,高兴得毫无道理。她想起来了,在过去的三年里,男人们说,他们给彻底毁掉了,再也无法挽回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闺女,给我弄杯喝的,”史蒂芬接着说,他把一瓶威士忌放到他身边。
与此同时,玛格丽特想到,她的丈夫就在外头,在滂沱大雨般的蝗虫群中,当当当地敲着锣,往火堆上扔树叶,浑身上下都粘满了蝗虫。想到这儿她不寒而栗。“您怎么能忍受让它们碰到您呢?”她问史蒂芬。他不满地看了她一眼。她就恰如其分地感到谦卑了,正像他们结过婚后,理查德带她回到农场上时那样感到谦卑一样。当时史蒂芬头一回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她那城里人的打扮——头发是金色的,烫成波浪形,指甲尖尖的,染得鲜红。现在,她完全是一个农民的妻子了,穿着朴实的鞋子和结实的裙子。说不定她最终甚至能让蝗虫落到她身上的。
灌下去几杯威士忌后,老史蒂芬又回去战斗了,现在像是趟水一样,在闪闪发光的棕色的蝗虫的波浪中穿行。
五点钟。再过一个钟头太阳就要落山了。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头顶上还是那么厚厚的一层。树木成了闪着棕色光芒的粗糙的大堆。
玛格丽特哭了起来。整个情况都是那么完全没有希望。不是年成不好,就是蝗灾;不是蝗灾,就是虫害或草原大火。总是有事儿。蝗虫大军那“唰唰”的响声颇似暴风雨中的一座大森林。地面是看不到了,到处是闪着光芒的棕红色的汹涌的波涛。大地像是被淹没在蝗虫里了,被可恶的棕色的洪水淹没了。屋顶在蝗虫的重压之下,好像是要沉没了一样;门在蝗虫的压力之下,像是要退缩了;屋子里像要灌满蝗虫了——天已经是那么黑了。她透过窗户看看天空。空气更加稀薄,飘荡的乌云间或露出些蓝色的缝隙,那蓝色的缝隙也是冷冷的,薄薄的;肯定是太阳就要落山了。透过蝗虫的浓雾,她看见几个人影走近了。先是老史蒂芬,勇敢地大步向前走着,接着是她的丈夫,疲惫不堪,面容憔悴的样子,他们身后是仆人们。他们都在和蝗虫一起爬行。锣声已经停了下来,玛格丽特什么都听不到了,只听得无数的翅膀“沙沙”地响个不停,。
两个男人拍打掉蝗虫,走进门来。
“哎,”理查德亲亲她的脸颊,说,“主要的蝗群已经过去了。”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玛格丽特愤愤不平,她半是哭,半是说:“这儿的情况糟糕透顶了,不是吗?”因为尽管夜晚的空气不再是浓浓的黑色,是清澈的蓝色了,一群昆虫在空中“嗖嗖”地上下翻飞,但别的一切东西——树木、建筑、丛林和大地——在涌动着的棕色的团块下面,都没有了。
“夜里要是不下雨,把它们困在这里,”史蒂芬说,“要是不下雨,用水把它们压下去的话,明天早上太阳一出来它们就走了。”
“我们一定会有一些蚂蚱的,”理查德说,“不过不是主要蝗群。那也是了不得的。”
玛格丽特自己警醒过来,擦擦眼睛,装作没有哭过的样子,给他们端来一些晚餐,因为仆人们累得都走不动了。她打发他们去场院里休息了。
她端了晚饭后,坐着倾听。她听说,玉蜀黍一棵都没有留下。一棵也没有。蝗虫一走,他们就要把栽植机弄出来了。他们必须重新开始。
玛格丽特心里想,如果整个农场上到处爬的都是蚂蚱,播种又有什么用呢?不过他们谈论政府发的新手册时,她还是听着。手册上讲解如何战胜蚂蚱。外面必须一直有人,在农场上巡逻,观察草丛中的动静。当你发现一片蚂蚱的时候——很小、很活泼的黑东西,像蟋蟀——就在这片蚂蚱周围挖个壕沟,或者使用政府提供的喷雾器对蚂蚱喷洒农药。政府要求,在这个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这种祸害的计划中,每一位农民都要配合。总而言之,你必须从根源上铲除蝗虫。这些男人说话,就像是在计划一场战争,玛格丽特都听呆了。
夜晚非常宁静,除了偶尔能听到树枝折断或者一棵树訇然倒下的声音,听不到蝗虫大军在外面安营扎寨的迹象。
玛格丽特睡在理查德旁边的一张床上,她睡得很不好,而理查德睡得跟死去了一样。早晨,她醒来就看到黄色的阳光照在对面的床上——清澈的阳光,偶尔有一块阴影从中移动过去。她走到窗户边。老史蒂芬站在她前面。他站在那里,站在外面,低头凝视着那片丛林。她凝视着,感到大吃一惊——又感到着迷,这完全违背她的意愿。因为每一棵树,每一棵灌木,整个大地,仿佛都点燃起了淡淡的火焰。蝗虫们在展开翅膀,抖掉夜晚落到身上的露珠。到处都微微闪耀着略带红色的金色的微光。
她走出去和老人家站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站在蝗虫堆里。两个人站着,看着。头顶上,天空是蓝色的——湛蓝而澄澈。
“好美啊,”老史蒂芬满意地说。
啊,玛格丽特想,我们可能是毁了。我们可能要倾家荡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见过一大群蝗虫在黎明时分展开翅膀的。
在远处的山坡上,天空中出现了一片淡红色的云块。云块加厚,散开。“它们往那里走了,”老史蒂芬说,“蝗虫的大部队往那里走了,往南走了。”
此刻,蝗虫从树上,从他们周围的地上,在抖动翅膀。它们试一试翅膀,看看翅膀是否足够干,这时候它们就像小飞机一样在谨慎地移动,准备起飞。它们飞走了。一阵红棕色的汽团从延绵几英里的丛林里、从农田里——从大地上升腾了起来。阳光又暗了下来。
粘满蝗虫的树枝伸展开来,它们身上的重量减轻了,但是除了树枝和树干上黑乎乎的骨架以外,什么都没有剩下。没有绿色——一点儿绿色都没有。他们整个早上都在看,他们三个人——理查德终于起床了——棕色的树冠变薄,分裂,散开,向上飞去,和大部队会合,现在,一片棕红色的云块出现在南方的天空里。原先新种的嫩玉蜀黍苗曾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纱,而今却是光秃秃的一片。一幅劫后余生的景象——没有绿色,哪里都没有绿色。
到了中午,淡红色的云团飘走了。偶尔,只有一个蝗虫蹦了下来。地上到处是死蝗虫或是受伤的蝗虫。那些非洲劳工们用树枝把它们扫到一起,收到罐子里。
“玛格丽特,吃过晒干的蝗虫吗?”老史蒂芬问。“二十年前那一次,我破产了,就靠吃玉蜀黍饭和干蝗虫过活,吃了仨月啊。蝗虫还真算是不赖——很像是熏鱼,你要是想想的话。”
可是玛格丽特倒宁肯不去想。
吃过了中午饭,男人们去地里了。所有的庄稼都得重种。要是运气还有点儿好的话,再来一群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不过他们希望不久能下场雨,这样能长出一些嫩草来,要不那些牛就会饿死;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蝗虫就像是天气一样了——随时都会发生。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如果这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不是废墟——唉,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
不过,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
“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
这是《外国文艺》上的,应该比较权威
⑶ 短篇小文章+小说
你说的第四是星空下的约定,我也找了好久全版,我下的都没有完整的。
http://book.qq.com/s/book/0/5/5229/
⑷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哪些主要内容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内容概述:莫泊桑的小说描绘了各色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法国社会生活的状况。莫泊桑的小说题材范围极为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类:(1)描写普法战争的。
(2)反映资产阶级世俗生活方面的内容和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
(3)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贫困、痛苦和反映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
在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莫泊桑揭露了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法国军队的腐败,还从正面歌颂了法国人民勇敢反抗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羊脂球》、《瓦尔特·施那夫斯的奇遇》、《米龙老爹》、《两个朋友》、《蛮子大妈》、《俘虏》等。在这几篇小说中,又以《羊脂球》最为经典。
《羊脂球》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珍品,这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自发表以后,它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篇小说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里昂城被敌军占领后,城里的10名居民同乘一辆马车逃走。这10名居民代表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主要阶层,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些人除了小说的主人公——外号为“羊脂球”的妓女外,还有资本家、暴发户、贵族地主及他们的妻子。
羊脂球因为不愿忍受普鲁士士兵的侮辱而逃走,而三位“上层人士”却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逃。一开始,这些“上层人士”看不起羊脂球,并悄声辱骂她。但到羊脂球分给他们食物吃时,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蔑视变成了亲昵,辱骂变成了夸奖。
在小说的高潮时刻,几位上层人士想出各种主意企图说服羊脂球,迫使羊脂球屈从普鲁士军官的无耻要求。最后老修女引用《圣经》里的故事来劝她就范。
《圣经》的故事打动了羊脂球善良的心,她为了同胞,答应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
但是,羊脂球这种牺牲自己的举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小说就在羊脂球的哭泣中结束。
莫泊桑大量的描写世俗生活、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小说中,有的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所带来的辛酸后果,如《项链》、《骑马》;有的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如《我的叔叔于勒》;有的讽刺了小职员的虚荣心,如《勋章到手了》;有的描写了小市民的吝啬、斤斤计较,如《伞》;有的揭露了利欲熏心的官员为了追求一笔巨额遗产而干尽无耻的勾当,如《遗产》。
在《项链》这篇小说中,莫泊桑写的是小职员之妻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向朋友借了一串项链去参加一次豪华的舞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不慎把这串项链给弄丢了,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他们没有将实情如实的告诉朋友,而是在珠宝店又重新买了一串,可他们的收入微薄,为此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10年之后他们知道所丢失的那串项链不过是假的而已。
《骑马》这篇小说中,莫泊桑写道,主人公格里勃兰先生为全家组织的唯一一次郊游,因其出风头的渴望而草草的收了场,因为他撞到了一个老妇人,这位被撞的老妇人声称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这样一来,格里勃兰先生被迫担当起了赡养老妇人终身生活的责任。这使得他们本来就很拮据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了。
⑸ 非洲民间故事简短
基库尤人的故事
关于非洲最著名的部落传说,或许要属生活在肯尼亚山的基库尤部落了,人死以后,魂魄会变得毛骨悚然,如果死者是被谋杀,死魂恩格玛会紧随杀人犯直至杀人犯被折磨得自投罗网!年纪越大的死者,越值得敬畏,他们死后,会为他们举办更为隆重的仪式,来取悦他们的魂魄,不过万幸的是,不太重要的人的魂魄,并不总是那么危险。
2. 大象的起源
大象拥有极高的智商,因此砍巴人认为他们一定是从人类而转变而来的。相传,一个十分贫穷的人去请教一个叫Ivonya-Ngia的善人如何减轻他的痛苦,他拒绝了善人救济他的礼物---牛与羊,而选择问他如何能使自己变得富有,那名善人给出了一个奇怪的回答,他给了那名穷人一瓶膏药让他涂在他妻子的虎牙上,然后等牙长长了拿来卖钱。他照着善人所说的去做了,果真他的妻子长出了一双硕大的牙,于是他拿到集市上卖,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用牙换回了一群的牛羊。可是他的妻子拒绝了他再次拔牙的请求,于是她的牙越长越大,她的身体也越长越大,皮肤变得也越来越糙,终于他们的草房容不下她,于是她冲出了他们的房间,而奔向森林,成为了一只大象。当他的丈夫找到她时,她已经繁殖了好多只健康的小象,在丛林中自在的游荡。
⑹ 兄弟在狮子腹中的是什么故事,最短小说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去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⑺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我们国家写书的作家有很多,但是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只有一个,他就是莫言。莫言的代表作是《红高粱》,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你知道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吗?
一.202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作品。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7日,也就是国庆节的最后一天,揭晓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就是来自坦桑尼亚的作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他的代表作品有《天堂》,《荒漠》,《海边》。评委给予的颁奖理由是“因为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你看过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吗?你觉得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吗?
⑻ 以前看过的一篇关于非洲角马迁徙的文章
我一开始以为是沈石溪的小说,结果看他作品列表没有,后来又用谷歌、网络查,查到三四十页也没见到合适的,忒绝望的。好歹找到一篇,但不是名家作品,也是以角马为原形,可是不是在非洲啊,链接如下,我看了看全文,蛮有意思的,呵呵。
http://bbs.novoland.com.cn/viewthread.php?tid=2266&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digest
附沈石溪博客
http://tag.blog.sohu.com/%C9%F2%CA%AF%CF%AA/
他的出版著作一览表
1、《第七条猎狗》,短篇动物小说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8万2千字,第一版发行10万2千册。
2、《弱女子与野汉子》,军事题材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24万字,第一版发行4万3千册。
3、《退役军犬黄狐》,中短篇动物小说集,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4万5千字。
4、《生命》,中篇小说集,天津百花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15万字。
5、《狼王梦》, 长篇动物小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10万字,已再四版,总印数达4万册。
6、《一只猎雕的遭遇》,长篇动物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16万字。
7、《猎狐》,短篇少年小说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8万5千字。
8、《盲童与弃狗》,长篇小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15万字。
9、《沈石溪动物小说自选集》,中短篇小说集,重庆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25万字。
10、《圣火:沈石溪获奖作品集》,中短篇小说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18万字。
11、《老鹿王哈克》,中篇动物小说集,台北国际少年村1993年2月出版,13万字。
12、《盲童与狗》,长篇小说,台北国际少年村1994年3月出版,15万字。
13、《一只猎雕的遭遇》,长篇动物小说,台北国际少年村1994年4月出版,16万字。
14、《狼王梦》,长篇动物小说,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4年9月出版,10万字。
15、《第七条猎狗》,短篇动物小说集,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4年9月出版,10万字。
16、《残狼灰满》,中篇动物小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7万字。
17、《象王泪》,中篇动物小说集,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14万字。
18、《红奶羊》,中篇动物小说集,天津新蕾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15万字。
19、《再被狐狸骗一次》,短篇小说集,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5年11月出版,7万字。
20、《保姆蟒》,短篇小说集,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5年11月出版,7万字。
21、《疯羊血顶儿》,中篇小说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14万字。
22、《混血豺王》,长篇动物小说,天津新蕾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28万字。
23、《野猪囚犯》,中短篇小说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19万字。
24、《沈石溪动物故事系列》4卷,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40万字。
25、《古剑.军犬.野鸽》,长篇小说,山东明天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18万字。
26、《混血豺王》,卡通彩绘本,共10卷,(各卷题目:认敌为友、苦难童年、蒙难受辱、被迫做贼、崭露头角、含泪出走、豺狼大战、登上王位、冤家路窄、慷慨赴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27、《沈石溪文集》,共10卷,(各卷书名:云豹布哈依、混血豺王、野牛传奇、一只猎雕的遭遇、象母怨、红奶羊、乞丐虎、盲孩与弃狗、和乌鸦做邻居、残狼灰满),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共180万字。
28、《宝牙母象》,中篇小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7万字。
29、《成丁礼》,中篇小说,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7年9月出版,6万字。
30、《狼妻》,短篇小说集,台北《国语日报》出版中心1997年9月出版,8万字。
31、《残狼灰满》,中短篇小说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37万字。
32、《牧羊犬阿甲》,短篇小说集,台湾光复书局1997年10月出版,8万字。
33、《爱情鸟》,短篇小说集,台湾光复书局1997年10月出版,8万字。
34、《第七条猎狗》,彩绘及中英文对照本,希望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
35、《少年.表哥.骷髅》,短篇小说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13万字。
36、《当保姆的蟒蛇》,短篇小说集,新蕾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共6万字。
37、《鸟奴》,中篇小说,台湾《国语日报》出版中心1998年11月出版,7万字。
38、《兔年话兔》,科普作品,台湾省政府教育厅1998年11月出版,3万字。
39、《沈石溪动物小说获奖作品集》,共三卷,(各卷书名:再被狐狸骗一次、狼妻、保姆蟒),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共45万字。
40、《灵灵漫游世博园》(与吴然先生合作),卡通童话系列故事彩绘本,共六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41、《小气鬼猴的诞生》,动物园随笔集,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18万字。
42、《豺狼虎豹狩猎故事》,共四卷,(各卷书名:火豺、老象恩仇记、狼妻、灾之犬),重庆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共40万字。
43、《两小有猜》,当代少年生活长篇小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16万字。
44、《残狼灰满》,中篇小说,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2000年1月出版,7万字。
45、《牧羊豹》,短篇小说集,台湾《国语日报》出版中心2000年5月出版,8万字。
46、《雄狮》,长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20万字。
47、《放生雪豹》,中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9万字。
48、《刀疤豺母》,中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9万字。
49、《骆驼王子》,中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9万字。
50、《鹩哥奴隶》,中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9万字。
51、《当你跃入太阳的运行轨道》,中篇小说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13万字。
52、《骆驼王子》,中篇小说,台湾幼狮少年文化公司2001年6月出版,9万字。
53、《刀疤豺母》,中篇小说,台湾幼狮少年文化公司2001年6月出版,9万字。
54、《雪豹悲歌》,中篇小说,台湾幼狮少年文化公司2001年6月出版,9万字。
⑼ 《基里尼亚加》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基里尼亚加》([美国] 迈克·雷斯尼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E8ENWpHBTyAtKB-2GqU6Jw
书名:基里尼亚加
作者:[美国] 迈克·雷斯尼克
译者:汪梅子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8
页数:304
内容简介:
二十二世纪,非洲肯尼亚的基里尼亚加圣山下,一座座现代文明城市污染严重,成群的野生动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广阔的热带草原上住满了来自欧洲的移民。
基库尤人后裔柯里巴决意在一个类地星球上建立属于本民族的“乌托邦”——基里尼亚加。他是基里尼亚加的巫医,是整个族群中天神恩迦的唯一代言人。柯里巴通过电脑与该星球的维护部联系,有呼风唤雨的通天神力。他讲了一个又一个让孩子们为之着迷的寓言故事,启迪了他们的智慧,但也给自己的权威带来了麻烦。
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挑战,柯里巴能否坚守古老的民族传统呢?
作者简介:
迈克·雷斯尼克(1942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从1989年至今,他获得过5次“雨果奖”(提名37次)、1次“星云奖”(提名11次)。此外,他还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克罗地亚和波兰获得了共64个科幻奖项。1993年,他获得科幻小说终身成就奖“云雀奖”。他的作品被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雷斯尼克创作有64部长篇小说,250多个短篇故事,2部剧本。他不仅是多产的作家,也是杰出的编辑,曾担任过40多本科幻选集的主编,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科幻作家,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