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玉米阅读
1. 《玉米》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玉米》(毕飞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YNLozFkcpNIxEZ_xAZk02A
书名:玉米
作者:毕飞宇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10
页数:273
内容简介:
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70年代的乡土和城镇、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绝对地具体,因确凿直抵本质。
所以,这三个女人属于过去时代,那个时代塑造了她们的命运;但她们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她们来自“中国经验”中最令人伤痛、最具宿命意味的深处——在古老乡土和现代进程之间、在历史和生活之间,“个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责任何以成立?我们从《玉米》中、从那激越的挣扎和惨烈的幻灭中看到了“人”的困难,看到“人”在重压下的可能,看到“人”的勇气、悲怆和尊严。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
是的,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作家的古老姿态,毕飞宇把这种姿态视为写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毕飞宇,男,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等。现供职于《南京日报》。 近年来毕飞宇得奖众多,其中有: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 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毕飞宇说:《玉米》是他的最爱,是他为年青一代人写的,他希望他们喜欢。
2. 《玉米人》这部名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玉米人》简介
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玉米人》主要写为糊口和生存而种植玉米的印第安人同为牟取暴利而种玉米的土生白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具体地说就是以加斯巴尔·伊龙酋长为头领的印第安部落同以查洛·戈多伊上校为首的骑警队等白人势力之间发生的壁垒分明、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
伊龙首长富有反抗精神,毒药毒不死他,河水淹不死他,他痛苦修炼,终于成为“无故勇士”。他力大无穷,单枪匹马狙击种玉米的拉迪诺人,直到把他们全部赶出山去。
伊龙酋长被杀害后,特贡兄弟为他复仇,刀劈了出售毒品、杀人凶手上校的助手萨卡通后代一家8口。上校被神秘地烧死在腾夫拉德罗谷,背叛印第安人的马乔洪的独生子被萤火虫的冷火烧死,马乔洪痛苦欲绝,在玉米田里放火自焚。
《玉米人》是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重要代表作,出版于1949年。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和切身经验写成的一部具有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小说。
作品热情颂扬了印第安人誓死捍卫自己的土地和玉米的英勇斗争。小说同时描写了危地马拉山区、平原、城市、乡村的生活,以及圣克鲁斯迎神赛会、丘妮塔的婚礼、圣烛节朝圣等五光十色的社会风情画。
小说所刻画的军官、士兵、农夫、工匠、邮差、脚夫、神父、巫师、草药郎中、小贩、乞丐、酒肆老板等各种人物的群像也使读者大开眼界。身临其境般地目睹了不同阶层的人的面目和生活。
作品所展示的人物、事物、现象和事件为读者具体了解当时危地马拉城乡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环境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佐证。
在艺术上,《玉米人》的突出特点是结构复杂,风格奇特,充满象征和比喻,不讲究叙述的条理和顺序,笔触特别自由而洒脱。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骷髅乱舞,干尸大笑,有的人物忽而是人,忽而是狼,“人兽合一”,奇异怪诞到了极点。
作品展现的是一个充满神话和奇迹的王国。在那里,时间是循环的,过去和现实,真实和想像,以及梦境、神话、幻觉等等熔为一炉,共存于小说人物即印第安人的意识中。
举行典礼时人们的动作、表情和发生的事件不规则地重复,大自然的声音无所不在,不少场面如丰盛的宴席、热闹的节日、别致的婚礼、醉汉们的丑态、欢乐的舞会、宗教盛典、喧闹的集市以及守灵仪式和葬礼等等。都展示得异乎寻常,对那些在热带地区游荡的古怪的外国人如乌达涅斯神父等人的言谈举止描述得也往往令人忍俊不禁。
3. 《玉米人》全文
晚秋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买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患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考好的玉米很快背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的旁边,摊开了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我不由的心动了,可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去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一块五”他转动这牙签,头也不抬的说。
“我想买四穗”我说。
他抬起头,问了句:“你能吃得了四穗?”
“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他抽着鼻子,很干脆的说:“不卖!”
这让我大惑不解。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前给你。”
“那也不卖!”他坚决的说。
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帐来?”我开始有点不耐烦了。
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的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天哪,竟然为了这个理由,到手的钱都不要了!我生气的掉头而去,在心底骂道:真是个固执的家伙!
到了中山路与革新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的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吃好了再来啊;“
我提着生玉米向回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示威性地,得意的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颗手雷。他别过身去,连大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冲我淡淡地笑了笑,接着烤他的玉米,一脸的从容。
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暮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安闲,知足的神态。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他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显示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因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的可能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坚守着自己的炉子,坚守着炉子中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3.联系全文,谈谈小说标题“玉米人”的含义。(2分)
▲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句中加点字好在哪里?(2分)
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中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开篇写“我”遇见玉米人,“他似乎患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暗示了玉米人整天站在外面卖玉米受风吹烟熏,工作环境差,表现了他的辛苦劳累。
B.文章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表现玉米人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第12段写出摊主的精明,与前文对比,衬托出玉米人放弃眼前利益,为他人着想的品格。
D.从第14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又黑又冷,作者饥寒交迫,想买烤玉米来充饥。
16.根据文章第13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描写玉米人此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字。(3分)
▲
17. 玉米人拒绝利益,坚守一份关爱。其实,古今中外,很多人也常选择坚守,请选择人物仿照示例写一句话。(2分)
人物选择:李白、文天祥、贝多芬、托尔斯泰。
示例:陶渊明远离尘嚣,坚守一份自适;
▲ ,坚守 ▲ 。
《玉米人》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13.(2分)一方面是指文中买玉米的生意人,(1分)另一方面是指那种淳朴的像“玉米人”一样,勇于付出,坚持自己的信念,拒绝现实利益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1分)
14. (1)(2分)示例:(1)“沉”细腻的神态描写,(1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玉米人对“我”的嘲笑有力回击的样子,从而反映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温饱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1分)
(2)(2分)表达了作者决心向玉米人学习的愿望,(1分)舍弃眼前蝇头小利,不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宁愿选择冷清,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哪怕是只为了少数读者。(1分)
15.(3分)D
16.(3分)答案要点:要写出“他” 此时内心一开始惊恐、害怕、诧异(1分),后来转变为宽容、淡然(2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其实,我不卖给你的理由不也是为了他人吗?要是为了我自己,我怎么可能不卖给你?唉!算了吧!”
17.(2分)答案示例: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份自信;
文天祥拒绝降元,坚守一份节操;
贝多芬身残志坚,坚守一份信念;
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
4. 玉米的馨香阅读答案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3.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
1.(4分)(1)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2)推动情节,让三儿、老乡、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3)烘托人物美好的心灵。(答其中两点得满分)
2.(6分)从与领导的关系看:(1)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从与百姓的关系看:(2)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从与三儿的关系看:(3)利用下属私心,施展自己威风,(4)又被三儿行为感动,有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答其中三点且有适当分析得满分)
3.(5分)合乎情理。三儿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职位(1分),但作为农民,他更珍惜农民的利益(2分),所以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农民利益,放弃了自己的职位(2分)。
5. 毕飞宇有哪些作品
著有长中短篇小说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说:
《那个男孩是我》(1993年《作家》杂志)
《是谁在深夜说话》(1995年《人民文学》杂志)
《哺乳期的女人》(1996年《作家》杂志)
《白夜》(1998年)
《男人还剩下什么》(1998年)
《蛐蛐 蛐蛐》
《怀念妹妹小青》
《地球上的王家庄》
《彩虹》
《家事》
《相爱的日子》等
中篇小说: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学》杂志)
《青衣》(2000年)
《上海往事》
《推拿》
《玉米》
《玉秀》
《玉秧》
长篇小说:
《平原》
《推拿》
《玉米》
《相爱的日子》
短篇小说集:
《慌乱的指头》
《祖宗》
《操场》等。
《毕飞宇文集》(四卷本,按照时间顺序编排,200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这一半》
《冒失的脚印》
《轮子是圆的》
《黑衣裳》
6. 如何解读毕飞宇的玉米
我领悟到的主线是:男权。虽然小说以玉米、玉秀、玉秧等女士的爱情、性事为主线,实却以王连发、郭主任、班主任等男士的性事和做派为辅线,想表达的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小说背景如此)的男权主导的社会形态。小说中的男性角色总是控制或引导这女性角色的生活、爱情…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而不是从性的角度来表达此主题?虽然这个角度我还没看透,也还没想好。
7. 《玉米人》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玉米人》([危地马拉]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28nf1IESJxM40Qg6XpdAMQ
书名:玉米人
作者:[危地马拉]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译者:刘习良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2-1
页数:434
内容简介:
《玉米人》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开创人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品,堪称艺术精品。
故事的主线是印第安人与土生白人因为种植玉米而产生的矛盾与斗争。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是为了糊口和生存,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玉米是由人变化而成,同时人靠食用玉米而生存。而土生白人却并不这么想,他们种植玉米是为了牟取暴利。为此,以加斯帕尔•伊龙酋长为首的印第安人同白人势力之间发生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全书还讲述了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小故事。如马丘洪的传说和野狼邮差的传说。马乔洪在去寻找未婚妻的路上被一团萤火虫包围而消失。传说他变成了幽灵,全身闪闪发光,常常出现在被点燃的玉米田里。野狼邮差的妻子离奇失踪。失魂落魄的邮差在寻找妻子的路上迷失在了群山之中。村里派去找他的人说,他已经变成了一只丛林野狼。
作者简介: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是危地马拉著名作家、记者和外交官,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阿斯图里亚斯生于危地马拉城,父亲是位有名的法官,母亲是小学教师。由于父亲不满当时卡布雷拉的独裁统治遭到迫害,全家被迫迁入内地,这使他从小就受到反独裁思想的熏陶,并有机会接触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居民。193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集《危地马拉传说》在西班牙出版,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1946年,他的代表作《总统先生》在墨西哥出版,从此蜚声拉丁美洲文坛。1949年,长篇小说《玉米人》出版,以其丰富的内容、奇特的风格和神话的氛围而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仙的经典之作。1967年“由于出色的文学成就”、“作品深深植根于拉丁美洲的和印第安人的传统之中”,阿斯图里亚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8. 跪求长篇小说写作技巧(绝对追分)
推荐1.先看一些宗教的书,试一下佛学,了解人生世界你我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活着到底是怎么的?南怀瑾的一些讲三教传统文化的都很好理解,尤其要看楞严经大义。
写作,尤其是写长篇小说是需要你自身的心血由内到外持续供养的,痛苦压力永远多于收获和乐趣。那么你为了什么而写?你思考过吗?请看看三教始祖们都是秉持怎么的精神,为常人所不能为。或许这对很多人来说,莫名其妙。但写作写的就是痛苦与烦恼,人生的痛苦与烦恼,要不何来的超越与快乐。
推荐2.《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美】罗伯特.麦基 》《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美]约翰.盖里肖.》《 结构化小说写作流程.doc 》
不是空泛的理论研究,而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金玉之言。但其中有些微妙之处,是需要相当的文化底蕴才能入味的。抱住对自己口味的一本读上数遍,不刻意背述,也可铭记于心才好。人若要成功,唯有勘破荣辱,看淡生死,有舍我其谁的决心和意志,成就大的智慧和勇武,只为实现心中的终极理想,惠人惠己。
有趣才是最重要的。能吸引读者投入,一直读下去,才能换钱。
9. 毕飞宇个人成长经历
毕飞宇,男,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1月生于江苏省扬州兴化(郑板桥、施耐庵家乡。兴化市今属江苏泰州),1987年获得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文学士学位,从教五年。现供职于南京《雨花》杂志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法文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曾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中短篇小说最高奖项),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选2010年11月毕飞宇在南京医科大学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冯牧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2011年3月17日,毕飞宇的长篇小说《玉米》荣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成为该奖项2007年创立以来,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2005年是毕飞宇原创长篇小说的丰收年。在一众一线作家各自推出长篇新作之后,以中短篇小说知名的毕飞宇在时隔8年之后,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平原》。这本小说自然也被看成毕飞宇的转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说一样,《平原》关注的仍然是农村题材,描写的也仍然是上个世纪70年代,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平原》同样依然保持着对现实的强烈介入感,小说中“带菌者”的象征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现实。从这个意义看,所谓转型,只是就小说的规模而言,《平原》在毕飞宇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延续性要大于标志性。
继2006、2007年的短篇《彩虹》,《相爱的日子》和《家事》之后,毕飞宇又在2008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其个人写作生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推拿》。在这部作品中毕飞宇关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毕飞宇在年轻时曾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那时候起,他就和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涉及残疾人,似乎总也离不开同情与关爱。毕飞宇却认为,小说家不可以做同情与关爱的注射器,他坚称,人的立场是他唯一愿意坚守的立场,而不可能是残疾人立场。在毕飞宇写作过程中,时常想回避一些问题,他“下不去”手,但是,为了人物的饱和度与真实性,他勇敢地放弃了一些“婆婆妈妈”的念头。他说,这一切都来自于尊重。长篇小说《推拿》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3月17日,毕飞宇凭长篇小说《玉米》获得了在香港公布的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这是自姜戎和苏童之后第三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这个年轻的文学奖一共授予了四次奖,而此次奖项也是首次授予已出版的英文翻译作品(《玉米》英文版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 dbl att)教授、林丽君 (Syl via Lin) 教授夫妇合译)。《玉米》讲述了文革中三个姐妹的故事,评委评价其“生动地探索了文革中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通过环环入扣的家庭冲突和爱的故事,展现了个体和社会的面貌。”同时入围的还有印度作家曼努·约瑟夫和塔比什·卡伊尔,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和小川洋子。
毕飞宇得奖众多,其中有:
1、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
2、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
3、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4、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
5、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
6、《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电视连续剧《青衣》);
7、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
8、2011年3月,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玉米》长篇)。
9、2011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