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小说论要程毅中在线阅读
⑴ 程毅中的介绍
程毅中,笔名程弘。江苏苏州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西安石油学校语文教师,中华书局助理编辑、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编审。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宋元话本》、《古小说简目》、《唐代小说史》、《宋元小说研究》、《中国诗体流变》、《古代小说史料简论》、《古籍整理浅谈》等,整理古籍《玄怪录》、《古体小说钞》、《宋元小说家话本》等。
⑵ 中华书局的相关情况
中华书局 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的出版机构之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初系合资经营,资本二万五千元,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13年设编辑所,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童子界》等杂志和大型汉语工具书《中华大字典》。1915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自办印刷所,增设发行所;翌年资本增至一百六十万元,职工达千余人,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17年,因资金周转不灵,几至停业。经多方设法,营业重获发展。此后,除编印出版教科书和各种图书杂志外,还于1929年创办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制造教学文具仪器;1932年扩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龙新建印刷分厂,1935年在上海澳门路建成印刷总厂,购置先进印刷设备,既印本版图书,也承印地图、邮票、香烟壳子以及政府的有价证券、钞票、公债券等。
到1937年春,资本扩充至四百万元,在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开设四十余个分局,年营业额约一千万元,进入全盛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陆费逵赴香港,成立驻港办事处,掌握全局重要事务;上海方面由常务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务,设在公共租界的印刷总厂以“美商永宁公司”的名义维持营业。1941年7月9日,陆费逵在九龙病逝。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核心内迁,在重庆设立总管理处。此间,仍然印制教科书,编辑出版各种图书杂志。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上海,印制教科书的业务虽迅速恢复,但图书杂志出版业务逐渐陷入困境。
从创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卢梭《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等重要译著,以及几十种杂志,在学术界颇有声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月,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迁至北京,同时在上海留有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历经20年时间,组织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继编辑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陆续推出的重点丛书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新编诸子集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道教典籍选刊”、“理学丛书”、“学术笔记丛刊”、“古逸丛书三编”、“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顾颉刚、陈垣、王力、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文史类期刊《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在学术界、读书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通鉴故事百篇》、《新编千家诗》、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增订本《全唐诗》、《全宋词》,以及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1998年复刊《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等,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
在传统学术和古籍整理方面,中华书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已故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杨伯峻、马宗霍、金灿然、赵守俨等,在中华书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现有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人,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上均卓有建树。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
⑶ 中国评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是什么
评书是中国民间优秀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学术界对评书的研究相当有限。相对于诗歌、小说、戏曲的研究,评书研究显得更加寥落。正统的学术界和艺术界并没有给它应有的地位,偶有学者涉及,也是在研究小说、戏曲、曲艺时顺便提及。如倪钟之的《中国曲艺史》①,蔡源莉、吴文科的《中国曲艺史》②,姜昆等主编的《中国曲艺通史》③、《中国曲艺概论》④,他们在梳理源远流长而又纷杂旁乱的曲艺的起源、发展、流变、分类时,是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涉及曲艺中的评书这一较大的门类。
早在20世纪30年代,连阔如发表了《评书的起源》一文,引发了一场学术争鸣。1934年8月9日《新北平报》文艺版刊登了署名金禅雨的文章《与阔如先生研讨“评书”的发源》,在一个月内分五次连载,连阔如又以《答禅雨先生研讨的“评书发源”》为题,也分五次在报纸上连载,给予回应。他们的辩论,使评书艺术的起源研究走向深入。“这是距今整整70年前,媒体上第一次公开探讨、争论评书理论问题,可以说开了中国评书理论研究、探讨之先河。”⑤但这种良好的开端并没有引发评书研究的热潮,之后,学术界对评书的理论研究依然冷寂。
笔者搜罗各种和评书有关的研究,发现只有几部专著:
孙楷第在1953年《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一文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⑥,收入了五篇论文,其中《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对从唐代“转变”、宋代“说话”到明代“短篇小说”的演变轨迹及其艺术特点作了系统的论述与分析;《宋朝说话人的家数问题》讨论了宋代说话四家的门类;《说话考》、《词话考》论述了宋代说话、元明词话的渊源、沿革以及因承关系,点明元明词话即宋代说话,并论述了词话的体制和词话之“词”的三种解释。《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主要探讨了唐代讲唱经文中的唱经、吟词、吟唱与说解之人、押座文与开题、表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书对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发展、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郑振铎在此书第一版《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序言中称赞此书:“许多见解是很精辟的,许多材料是第一手的,足以供研究者作为依据的。”⑦
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⑧,1957年出版。宋元明讲唱文学在曲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唐代的俗讲,下开近代说唱艺术的先河。该书对宋元明讲唱文学的系统论述,受到后代曲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全文分“讲唱文学的一般情形”、“乐曲系讲唱文学”、“诗赞系讲唱文学”三个大部分。“讲唱文学的一般情形”说明了乐曲系和诗赞系讲唱文学的特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乐曲系讲唱文学》论述了乐曲系讲唱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介绍了宋元以来的小说、叙事鼓子词、覆赚和诸宫调、驭说、说唱货郎儿的情况,也分析了当时流行的陶真、叙事乐曲道情、叙事莲花落等的特殊情况。《诗赞系讲唱文学》论述了诗赞系讲唱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介绍了宋代的涯词和陶真,并以主要篇幅论述了词话的体裁特点,以及从词话到弹词、鼓词的发展过程,指出明代诗赞系讲唱文学主要是南北通行的词话和流行于南方的陶真,陶真一系嘉靖年间改名为弹词,词话一系在明清之际的北方称为鼓词。
陈汝衡早在1936年用文言文写过《说书小史》⑨,1958年在《说书小史》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写成《说书史话》⑩,本书和《说书小史》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提高。陈汝衡的主要贡献在于详尽地描述了说书艺术的历史轨迹,从先秦到隋代做了简要的勾勒,但对于“唐代说书”、“北宋说书”、“南宋说书”、“元明说书”、“清代说书”则有较为详尽的说明,脉络清楚,论证严密,在很多地方都有独到的见解,后世学者凡要阐述说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轨迹的,大都要参照此书。不过这里的说书不单包含现代意义上只说不唱的评书,更包含只唱不说或又说又唱的弹词、鼓词、子弟书、快书、河南坠子、道情、四川竹琴、广东的龙舟和南音等。1979年陈汝衡又出版了《宋代说书史》B11,按照《说书史话》划分的几个阶段“断代”去写,原计划分别写成《宋代说书史》、《元明说书史》、《清代说书史》之类,可惜只完成了《宋代说书史》。陈汝衡还关注说书艺人,写成《大说书家柳敬亭》B12、《说书艺人柳敬亭》B13两书。作为几十年来一直对说书艺术倾心研究的理论家,陈汝衡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
程毅中于1964年出版了《宋元话本》B14一书,该书介绍了说话的渊源、宋元的说话、话本的编写和流传;对“讲史”的名目、体制、题材、主题思想、讲史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小说”的题材、篇目、本制、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说经”的诸多问题作了精当的分析,本书还从话本的历史意义、话本在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话本对其他文学作品的影响诸方面来强调宋元话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出版的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B15追溯了说话的起源和演变,辨析了“话”、“说话”、“话本”的概念,说明了话本与小说、话本与平话、话本与诗话、话本与词话的关系,唐传奇、通俗文学与话本的关系,元、明的说书与话本的关系,清代说书与拟话本的关系。该书也考证了宋代说话的家数,点明了宋代话本的政治倾向和艺术特色,对公案小说和讲史也有专章论述。该书作者从六十年代起四易其稿,至1980年才出版,可谓精心结撰。全书十八章,作者旁搜博引,资料翔实,研究透彻,使得内容非常丰厚,赵景深先生曾评价此书是“研究话本的网络全书”。
以上介绍的几位学人在评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就其研究的对象来说,基本上是“古代说书”,用广义的说唱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还不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评书的研究。严格地说,现代意义上的“评书”研究只有以下三部专著:
一是谭达先的《中国评书(评话)研究》B16。
谭达先是著名的民间文学专家,他自1953年开始研究中国民间文学,1982年出版了《中国评书(评话)研究》。他一生出版专著40余部,《中国评书(评话)研究》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探讨“评书的特点”,“评书的作用”,“评书的产生、发展”,“评书的种类”,“评书的传统艺术形式:无韵评书”,“评书的新创艺术形式:有韵评书”,“评书的情节结构”,“评书的人物描写”,“评书的语言特色”,“评书的表现手法”,“评书的套语、赞赋、韵语”共11个部分;下篇收有中国近代评书传统作品选:《武松大闹石家庄》(山西有韵评书)、《李太白赶考》(四川评书)、《古城相会》(苏州评话《三国志》的一回)、《打黄盖》(扬州长篇评话《三国》的一回)、《天波府比武》(苏州长篇评话《杨家将》的一回)、《武松打虎》(扬州评话)、《西门豹治邺》(吉林评书)等,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南北方评书、评话作品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录了八个城市评书(评话)的活动资料选:1914年北平的书馆和艺人简况、20年代北平的评书和唱曲、20年代的江苏无锡书场、20年代苏州书场和名家一览、30年代上海说书场、30年代的福州说书场、30年代的山西太原说书场、30年代安徽芜湖说书简况、20年代以来广州粤语说书简介等。这些资料虽为一鳞半爪,但勾勒了当时书场说书的概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南北评书和南方评书的演出状况。作者还介绍了扬州评话的流派,广州粤语说书的“十忌”、“十要”、“八法”、“七情”。作者用功甚勤,搜集颇细,资料翔实,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把评书归为有韵评书和无韵评书两大类似有不当。比如狄来珍是著名的竹板书演员,他的《武松大闹石家庄》乃是竹板书作品,竹板书和评书乃是两个不同的曲艺曲种,不宜把竹板书和评书混为一谈。
二是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于1997年出版的《中国评书艺术论》B17。
该书侧重于北方评书,对于南方评书和南方评话则不作论述。全书用十二章——“历史源流”、“发展过程”、“美学意蕴”、“艺术特色”、“龙蛇笔法”、“结构手段”、“表演手段”、“杰作赏析”、“书目评介”、“名家评点”、“新人点将”、“前景展望”——来论述北方评书艺术。全书最有分量的是对“梁子”、“柁子”、“扣子”、“开脸”、“赋赞”、“摆砌末子”、“拨口”、“定场、收场”的结构手段的具体论述,对“说”、“演”、“评”、“噱”、“学”等表演手段也有具体分析。此书还挖掘了评书的美学意蕴,把评书的艺术特色归结为细腻、逼真、传神、幽默。对《岳飞传》、《三国演义》、《兴唐传》、《三侠五义》、《聊斋》等著名书目也有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此书是迄今为止评书研究中比较有分量的著作。
三是张啸涛于2008年出版的《评书——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全书分为“可溯之源长——评书溯源篇”、“遗失的龙票——形成发展篇”、“江山代有才人出——繁荣兴盛篇”、“吐故纳新——改革创新篇”、“评书界的新生代——晨光熹微篇”、“评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历久弥新篇”六大部分,以时代发展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评书艺术的形成、发展、繁荣、革新和现状,线索清晰,简单明了;以说书艺人为重点,介绍了莫后光、柳敬亭、双厚坪、石玉昆、潘诚立、连阔如、王少堂、王杰魁、陈士和、袁杰英、品正三、固桐晟、陈荫荣、马连登、袁阔成、李鑫荃、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连丽如、何祚欢、田战义、刘朝、张少佐等各个时代杰出的评书艺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旨在“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播我们传统的民族艺术,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B18,因此,该书也就带有介绍性、描述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学术性不足。
相隔十年甚至二十年才出一本专著,可见评书研究的寥落。这种局面相对于诗文、戏曲、小说的研究不能不令人慨叹。
近年来有关评书的论著很少有对评书的本质特征、评书的文本文学、评书的表演技巧等内部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对评书艺术家的关注上,成果则多为传记,如宫钦科的《刘兰芳说书的故事》B19、李微的《刘兰芳评传——中国说唱艺术丛书》B20、萨仁图娅的《声贯九州田连元》B21、徐勍的《口舌人生:评书艺术家徐勍自述》B22、单田芳口述、奚青汶编的《单田芳说单田芳:磨难篇》B23、邢绍忠、王成禄的《单田芳评书艺术研究》B24、簔笠翁的《醒木惊天连阔如》B25、张继合的《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B26和《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传奇一生》B27等。
专著如此,有关评书的单篇论文也集中在对评书艺术家的生平介绍或艺术评价上,如王满仓、牛双喜的《叛逆者——访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B28、郝衞群的《连氏父女的评书缘》B29、李小娟的《著名评书家何祚欢笑说人生》B30、徐勍的《评书少年闯江湖》B31、崔金生的《评书大家连阔如》B32、陈连升的《献身曲艺无怨无悔——忆恩师王决》B33、苏运生的《刘兰芳:曲艺幽兰声名流芳》B34、马岐的《忆恩师——评书艺术家陈荣启》B35、程汪红的《献身评书痴情不悔——徐勍从艺60周年研讨会综述》B36、王池良的《南北评书评话交流的使者——我的老师刘兰芳》B37等。当然,对评书演员本身的关注是应该的,对他们的研究有助于让我们了解他们如何成长为著名的评书艺术家。他们的出身、经历、对人生磨难的正确对待等,都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他们对评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艺术上的转益多师、精益求精,更值得后人学习。不过,对评书艺术本身研究的缺乏却是不应该的。
对评书作品本身、评书的内容和风格的研究比较少,只有下列论文有所涉及:杨佩琴的《单田芳评书的艺术风格》B38从干净利落的快节奏、融汇情理的知识、跌宕起伏的情节、通俗简练的语言四个方面高度评价了单田芳的艺术才华。方珍平、詹秀华的《单田芳说书艺术风格——兼谈评书的特征》B39从语言艺术独具的魅力、声情并茂的现场表演、借今说古的时代色彩三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单田芳说书的高超的艺术造诣。潘伊川的《民本思想与民族意识是传统评书的底色——与曲艺专家戴宏森一席谈》B40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评书的起源、评书题材的变化、怎样看待传统评书“脸谱化”、评书怎样表现老百姓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评书中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以及评书对国民价值体系的建构的影响等,虽然涉及问题很多,但因是谈话形式,显得不够深入和透彻。吴文科的《刘兰芳评书说演的声韵美及其当下意义》B41多方面分析了刘兰芳激情洋溢、豪迈雄浑的声韵美特点,认为这种特点对目前不够重视声韵美的曲艺舞台是一个启示,并能给更多从事评书表演的女评书演员增添信心。
2000年后,探讨评书传播的文章逐渐增多。史艳芳的《电视评书的形式开拓》B42以大型电视评书《辽沈战役》为例,说明“三说一评”和声画结合的形式使得电视和评书达到了双赢,这是拓展电视评书表现功能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蔡连卫的《“杨家将”故事传播情况综述》B43从历史上的杨家将到正史、野史中的杨家将,从通俗小说中的杨家将到戏曲、评书中的杨家将,再到电视、电影乃至网络中的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并认为目前杨家将故事的传播相对萧条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张扬个性的功利时代,使得人们不再关注杨家将故事承载的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李春瑜的《单田芳“三卖”评书与商业模式》B44虽然是站在经济管理的立场上谈商业模式,但对评书如何与市场经济挂钩、评书如何适应现代传媒手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评书表面“火爆”的背后,评书艺术的濒危,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他们把评书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王晨波的《当评书成为往事》B45描述了评书危机的现状,现在的评书演员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从事评书工作,有的评书演员甚至改行,冲进影视圈,评书的断层不只断了一代,而且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也很罕见。王晨波的另一篇文章《田连元:“评书不会死”》B46则让人稍微有点乐观,田连元认为评书主要通过一个人、一人多角的形式讲述故事,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因而评书具有不可取代性,评书自有它固定的受众群,只要人类存在,评书就会存在,因为人不能不听故事。吴文科的《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B47认为缺少具有经典品格的新节目、缺少高素质的创演人才、艺术传承的传统机制被破坏、对曲艺传统的误读和专业知识的缺失、对曲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不够、曲艺理论和评论的薄弱等是包括评书在内的曲艺目前面临的大问题,并提出了国家政策扶持、兴办各级各类曲艺学校、营造正确舆论等一系列的措施。吴文科的《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曲艺曲种的保护为例》B48、庆遂增的《学会念曲艺生意经——曲艺走向市场之我见》B49、冯光钰《曲艺学学科建设与曲艺音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感言》B50、蒋慧明的《传播与传承——略谈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促进传统曲艺的保护与发展》B51都在为曲艺的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不过这大多是就整个曲艺而言,并非针对评书。
至于评书与姊妹艺术之间的关系,更是少有人关注。翁偶虹的《北京话旧》B52一书中有《评书与戏曲》一文,认为评书的“最忠实的听众,当属戏曲演员。他们对于听书的爱好,不仅是娱乐消遣,而是汲取营养、解疑求知。”B53他还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评书与戏曲,可以说是血缘相依的姊妹艺术。戏曲演员能于评书中吸取营养,而评书艺人也能于戏曲中吸取营养。”B54这是目前笔者所见唯一一篇把戏曲和评书相提并论的文章。作者本身是戏曲剧作家,所述之事均为自己亲身经历,此文有很重要的价值。蒋方才的《论评书与小说的联系及区别》B55认为:小说与评书有相同的渊源,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评书艺术,评书从明末清初的小说中分离出来;小说与评书又是两个不同的艺术概念,它们在欣赏方式、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方法、环境描写、语言等方面都有区别。无论他的论述是否准确,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样的文章数量极少。
总之,曲艺理论的研究非常薄弱,全国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所一个专门研究曲艺的机构,曲艺所的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只有蔡源莉和吴文科两个人,况且蔡源莉已经退休。专门发表曲艺文章的刊物也只有《曲艺》一家。大学校园里也很少有开设曲艺课的。曲艺如此,评书更是如此。评书作为曲艺中比较大的曲种之一,虽然依然活跃,但面临很多困境。对它的研究,除了评书演员的传记之外,专著只有三部,单篇论文也不很多,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不过,这种局面也让我们后学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空间。
在我们对评书的研究现状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评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可以增进对社会史、文化史、曲艺史的认识和了解。
评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条件,对评书的研究,自然有助于对社会史的了解。在人类文化史的演进过程中,“雅”与“俗”始终扭结在一起,既对立又互相渗透,雅文化经常接纳俗文化中的雅化部分,俗文化时时转化为雅文化。评书是通俗文学,小说是被雅化了的俗文学,但它们一开始是扭结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大多由文人在“说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而这些小说形成之后,又影响着“说书”艺术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反应着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关系。评书作为曲艺中的一个大的门类,它的发展、变迁反映着曲艺史的发展变迁。因此,研究评书有助于对社会史、文化史、曲艺史的认识和了解。
(二)有助于推动评书艺术理论的建设。
目前,导致评书低迷的原因很多,其中学术界对评书艺术关注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学术领域的“缺席”和“失语”使得评书理论自身建设不足。评书艺术发展的不自觉和理论的不自觉不无关系。笔者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界高度关注评书理论的建设。
(三)有助于评书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评书长时间以来吸引着众多的听众,让人们如痴如醉,这和评书自身的优秀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但是,目前评书却遭遇了寒流。通过对评书的研究,尽可能多地发现评书艺术的优长,寻找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对于评书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四)可以树立并坚定评书艺术在未来社会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信心。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的科学技术不断产生,也不断催生新的艺术样式,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有变化和提高。作为传统文化的评书艺术在客观上受到严峻的挑战,评书目前的低迷状态,让人们怀疑它的生命力。评书是否可以长期存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成了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评书要想生存,就必须认识到时代的特征和自身的不足。评书如何充分表现自身的审美内涵,如何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口头文学是评书最本质的特征,它以讲故事为己任,通过对评书本质特征的挖掘,我们应该坚定评书可以继续存在的信心。评书是口头语言,只要人们用以交流和交际的口头语言不消失,评书就不会消失;只要人们还有听故事的愿望,评书就有存在的必要。
(五)可持续开发的研究项目。
对评书以及评书研究的现状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后,可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并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个时代的评书有一个时代的面貌,如“清末民初的评书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评书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评书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评书研究”等,都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做深刻的挖掘。对具有代表性的评书作品本身也可以作深入、细致、具体、系统的探讨,如对《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可以对比评书和小说的关系,发现它们的相同和差异,在对比中揭示评书与小说两种文学样式的内部特征以及它们的本质区别。而对《三侠五义》、《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可以结合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探讨它们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对评书演员的研究、对戏曲和曲艺的关系等问题,也有必要继续深入。
注释:
①倪钟之《中国曲艺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②蔡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③姜昆、倪钟之(主编)《中国曲艺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簑笠翁《醒目惊天连阔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⑥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⑦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2页。
⑧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后又被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收入,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⑨陈汝衡《说书小史》,中华书局,1936年版。
⑩陈汝衡《说书史话》,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B11陈汝衡《宋代说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B12陈汝衡《大说书家柳敬亭》,上海四联书店,1954年版。
B13陈汝衡《说书艺人柳敬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B14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64年版。
B15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B16谭达先《中国评书(评话)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版。
B17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中国评书艺术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B18白庚胜(主编)、张啸涛(编著)《评书——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B19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B20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B21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B22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B23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B24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B25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B2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B27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B28《当代电视》,1996年第5期。
B29《中华儿女》(海外版),1997年第7期。
B30《今日湖北》,1999年9月号。
B31《红岩春秋》,2002年第5期。
B32《北京档案》,2005年第11期。
B33《曲艺》,2007年第11期。
B34《党员干部之友》,2007年第12期。
B35《曲艺》,2008年第2期。
B36《曲艺》,2008年第2期。
B37《曲艺》,2009年第2期。
B38《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B39《阅读与写作》,1997年第2期。
B40《曲艺》,2008年第3期。
B41《曲艺》,2009年第3期。
B42《中国电视》,2000年第8期。
B43《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B44《中外管理》,2005年第8期。
B45《新闻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6《新闻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7《北京观察》,2004年第3期。
B48《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B49《曲艺》,2007年第1期。
B50《曲艺》,2007年第2期。
B51《曲艺》,2008年第4期。
B52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B53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B54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B55《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作者:李小红 来源:《艺术百家》
⑷ 程毅中的生平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到上海与父母亲重聚。1947年以同等学历考入苏州市有原中学高中部,1950年入燕京大学国文系。因家庭问题,想辍学就业,遂于1951年4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分配在数学教研室当资料员。1952年2月回到燕京大学复学。1952年9月院系调整,合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时曾写过一些古典文学的文章发表于报刊,195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石油学校任语文教师。?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初报到,学习中国文学史。 1973年1月,从“五七干校”分配到与商务印书馆联合的中华书局第二编辑室。恢复工作后接受了“中央交办”的重印《文选》的任务。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影印宋刻《文选》的方案,获通过。乘机把珍本尤袤刻本《李注文选》影印出来,公之于世,办了一件好事。嗣后,负责编发了大字本《李太白全集》和《杜诗详注》等书。
1978年8月,在拨乱反正之后,被任命为文学编辑室副主任,独立主持工作;1980年任主任。在主管文学编辑室工作期间,几次制定了古典文学的出版规划,并参与了1982—1990年国家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拟订。1981年被任命为中华书局副总编辑,1983年评定编审职称,仍主管文学编辑室,并一度兼管过影印组工作。在职时,制定了古代文学总集及《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古小说丛刊》、《明清传奇选刊》等书的整理出版规划,策划组织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辽文》、《金文最》、《宋诗钞》、《元诗选》、《全金元词》、《明文海》、《全清词钞》、《古本小说丛刊》及《管锥编》、《楚辞注疏长编》、《词话丛编》等书的出版。在工作中注意了总结经验,随时研究古籍整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些书评和论文,如《古籍整理浅谈》(收入《编辑理论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古籍新生四十年》(《瞭望》1989年40期)、《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第十二章《古籍的整理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等,已汇集为《古籍整理浅谈》一书(燕山出版社,2001年)。 1983年因病提出辞去行政职务的请求,未获批准,但减轻了一部分工作。1986年8月,获准免去副总编辑职务,仍留在总编室,协助文学编辑室工作。至1992年12月退休。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⑸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专业本科全部教材都有什么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专业本科全部教材有:
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汉语和汉语研究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
出版社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
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汉语方言学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两版均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订本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语言学概论
参考书目:
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理论语言学
参考书目: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文学类
中国当代文学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参考书目: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
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戴锦华:《隐形书写》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大陆的《“灰阑”中的叙述》是删节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1900~1937)》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金介甫:《沈从文传》
《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作品: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选》
《诗经》《楚辞》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
《唐诗别裁集》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张鸣《宋诗选》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西厢记》《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参考书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文学原理
教材: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还有小说理论著作,如: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略萨: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安伯托·艾柯《优游小说林》
张大春:《小说稗类》
曹文轩:《小说门》
西方文学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参考书目: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
东方文学史:
教材: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参考书目: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概论
教材:
《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民俗研究》 王 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作品选》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献
几本实用的工具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
全系必修:
《论语》导读
教材: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
《孟子导读》
教材: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
中文工具书
教材: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
教材:
无
参考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有插图本)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无
参考书:
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北京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⑹ 《玄怪__玄怪_玄怪录·续玄怪录》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玄怪录 续玄怪录》((唐)牛僧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t-7oQDdUbWc1EBV0Vw1m5g
书名:玄怪录 续玄怪录
作者:(唐)牛僧孺
译者:程毅中 注解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6-8
页数:212
内容简介:中国古典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内涵很广,类别很多,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古代小说限和分类,在目录上是一个有待研究论的问题。古人所谓的小说家言,如《四库全书》所列小说家杂事之属的作品,今人多国偏重史料性的笔记,中华书局已摘要编入《历代史料笔记丛刊》陆续出版。相当于古代的方文言小说。为了便于对举,参照古代诗体的发展,把文言小说称为古体,把“五四”之前的白话小说称为近体,这是一种粗略概括的分法。本丛刊选收历代比较重要或比较罕见的作品,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标点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则优先录用。个别已经散佚的书,也摘要作新的辑本。
牛僧孺《玄怪录》(宋人改称《幽怪录》),是唐代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长期以来见不到传本。《玄怪录》最早著录于《崇文总目》小说类,十卷。
根据初步的校勘,明刻本的四十四篇中,有《元无有》等二十五篇见于《太平广记》,其中《杜子春》、《张老》、《裴谌》、《尼妙寂》、《柳归舜》、《刘法师》、《刁俊朝》等七篇,《广记》引作《续玄怪录》;还有一篇《敦代公》,见于《说郛》。其于十八篇中,有七篇亦见于《类说》本《幽怪录》,但只是节要,文字极为简略。此外,还有许多篇用见于《异闻总录》和《古今说活》、《艶异编》、《广艶异编》、《逸史搜奇》等书。
《玄怪录 续玄怪录》为竖排繁体字。
⑺ 《玄怪__玄怪_玄怪录·续玄怪录》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玄怪__玄怪_玄怪录·续玄怪录》(牛僧孺李复言)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bruMOp8viyspR2CZ0_jz9Q
书名:玄怪__玄怪_玄怪录·续玄怪录
豆瓣评分:8.2
作者:(唐)牛僧孺/(唐)李复言
出版社:中华书局
译者:程毅中 注解
出版年:2006-8
页数:212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内涵很广,类别很多,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古代小说限和分类,在目录上是一个有待研究论的问题。古人所谓的小说家言,如《四库全书》所列小说家杂事之属的作品,今人多国偏重史料性的笔记,中华书局已摘要编入《历代史料笔记丛刊》陆续出版。相当于古代的方文言小说。为了便于对举,参照古代诗体的发展,把文言小说称为古体,把“五四”之前的白话小说称为近体,这是一种粗略概括的分法。本丛刊选收历代比较重要或比较罕见的作品,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标点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则优先录用。个别已经散佚的书,也摘要作新的辑本。
牛僧孺《玄怪录》(宋人改称《幽怪录》),是唐代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长期以来见不到传本。《玄怪录》最早著录于《崇文总目》小说类,十卷。
作者简介:
牛僧孺(780年~848年) ,唐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字思黯。晚唐大臣,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
居于长安。贞元进士。元和三年(808),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湜俱第一,因指斥时政,触怒宰相李吉甫(一说与李吉甫无关),不叙用。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相,清理冤狱,惩治贪贿赂,擢户部侍郎,以不受贿赂,得赏识。长庆三年(823),以本官同平章事,迁中书侍郎。敬宗立,出为鄂州刺史、武昌节度使。在任凡五年,修武昌城垣,除赋役积弊。大和四年(830),以李宗闵荐,还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次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纳吐蕃守将之降,并收复维州,他命以降将及维州还吐蕃,人多非议。六年,因罢相,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开成初,为东都留守,与白居易等交往吟咏。后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时,李德裕用事,累贬循州长史。其思想主张扬“人道”,抑“天道”,“兴衰由人”,反对“不务为政而务称天命”,批判阴骘果报之说。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著小说《玄怪录》十卷,《全唐文》存文二十一篇,《全唐诗》存诗四首。
⑻ 古“评书”研究有那些专著或者学者
孙楷第在1953年《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一文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⑥,收入了五篇论文,其中《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对从唐代“转变”、宋代“说话”到明代“短篇小说”的演变轨迹及其艺术特点作了系统的论述与分析;《宋朝说话人的家数问题》讨论了宋代说话四家的门类;《说话考》、《词话考》论述了宋代说话、元明词话的渊源、沿革以及因承关系,点明元明词话即宋代说话,并论述了词话的体制和词话之“词”的三种解释。《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主要探讨了唐代讲唱经文中的唱经、吟词、吟唱与说解之人、押座文与开题、表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书对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发展、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郑振铎在此书第一版《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序言中称赞此书:“许多见解是很精辟的,许多材料是第一手的,足以供研究者作为依据的。”⑦
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⑧,1957年出版。宋元明讲唱文学在曲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唐代的俗讲,下开近代说唱艺术的先河。该书对宋元明讲唱文学的系统论述,受到后代曲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全文分“讲唱文学的一般情形”、“乐曲系讲唱文学”、“诗赞系讲唱文学”三个大部分。“讲唱文学的一般情形”说明了乐曲系和诗赞系讲唱文学的特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乐曲系讲唱文学》论述了乐曲系讲唱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介绍了宋元以来的小说、叙事鼓子词、覆赚和诸宫调、驭说、说唱货郎儿的情况,也分析了当时流行的陶真、叙事乐曲道情、叙事莲花落等的特殊情况。《诗赞系讲唱文学》论述了诗赞系讲唱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介绍了宋代的涯词和陶真,并以主要篇幅论述了词话的体裁特点,以及从词话到弹词、鼓词的发展过程,指出明代诗赞系讲唱文学主要是南北通行的词话和流行于南方的陶真,陶真一系嘉靖年间改名为弹词,词话一系在明清之际的北方称为鼓词。
陈汝衡早在1936年用文言文写过《说书小史》⑨,1958年在《说书小史》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写成《说书史话》⑩,本书和《说书小史》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提高。陈汝衡的主要贡献在于详尽地描述了说书艺术的历史轨迹,从先秦到隋代做了简要的勾勒,但对于“唐代说书”、“北宋说书”、“南宋说书”、“元明说书”、“清代说书”则有较为详尽的说明,脉络清楚,论证严密,在很多地方都有独到的见解,后世学者凡要阐述说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轨迹的,大都要参照此书。不过这里的说书不单包含现代意义上只说不唱的评书,更包含只唱不说或又说又唱的弹词、鼓词、子弟书、快书、河南坠子、道情、四川竹琴、广东的龙舟和南音等。1979年陈汝衡又出版了《宋代说书史》B11,按照《说书史话》划分的几个阶段“断代”去写,原计划分别写成《宋代说书史》、《元明说书史》、《清代说书史》之类,可惜只完成了《宋代说书史》。陈汝衡还关注说书艺人,写成《大说书家柳敬亭》B12、《说书艺人柳敬亭》B13两书。作为几十年来一直对说书艺术倾心研究的理论家,陈汝衡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
程毅中于1964年出版了《宋元话本》B14一书,该书介绍了说话的渊源、宋元的说话、话本的编写和流传;对“讲史”的名目、体制、题材、主题思想、讲史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小说”的题材、篇目、本制、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说经”的诸多问题作了精当的分析,本书还从话本的历史意义、话本在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话本对其他文学作品的影响诸方面来强调宋元话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出版的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B15追溯了说话的起源和演变,辨析了“话”、“说话”、“话本”的概念,说明了话本与小说、话本与平话、话本与诗话、话本与词话的关系,唐传奇、通俗文学与话本的关系,元、明的说书与话本的关系,清代说书与拟话本的关系。该书也考证了宋代说话的家数,点明了宋代话本的政治倾向和艺术特色,对公案小说和讲史也有专章论述。该书作者从六十年代起四易其稿,至1980年才出版,可谓精心结撰。全书十八章,作者旁搜博引,资料翔实,研究透彻,使得内容非常丰厚,赵景深先生曾评价此书是“研究话本的网络全书”。
⑼ 求有关于宋朝的史籍
吕祖谦全集一文集
吕祖谦全集四读诗记
吕祖谦全集八大事记
朱子四书语类
元刊梦溪笔谈
本事诗.续本事诗
大将曹彬
古代中国札记 伊永文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上下)
草木子
、
岳飞传 邓广铭
陈龙川传 邓广铭
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 邓广铭
韩世忠年谱 邓广铭
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 赵冬梅
秦桧传 韩酉山
中国史学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卷 吴怀祺
说书史话 陈汝衡
宋金战争史略 沈起炜
仇泄笔记外十八种(东坡志林、珩璜新论、晁氏客话、师友谈记、杨公笔录、吕氏杂记、冷斋夜话、曲洧旧闻、元城语录解、嫩真子、春渚纪闻、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却扫编、五总志、紫微杂说、辩言)
元朝名臣事略 苏天爵
洗冤集录译释
中国制度史研究 杨联升
学林 王观国
宋辽金史 金毓黼
陔馀丛考一二三 赵翼
敬斋古今注 李冶
宋代疑经研究 杨新勋
宋代驿站制度 赵效宣
宋史研究论集 王德毅
宋史试析 林天蔚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杨树藩
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 孔东
两宋史研究汇编 刘子健
宋代经学之研究 汪惠敏
宋代说书史 陈汝衡
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
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郭正忠
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 梁太济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
探知集 漆侠
历史研究法 漆侠
吕东莱文集1-7
苏东坡轶事汇编
居家事用必备全集
吴家奖 杨倩描
欧阳修及其作品选 郭正忠等
野客丛书 王懋
五代会要 王溥
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
宋代歌舞剧曲录要 刘永济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黄宽重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 黄宽重
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 黄宽重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宋元学案1-4
宋代财政和文献探索 李伟国
澶渊之盟新论
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 李晓
荆公新学研究
细说宋朝 虞云国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长安客话
天水史胜
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 刘昭仁
大变法 叶坦
古今源流至论
宋代的隐士与文学 刘文刚
宋文鉴(一)(二)附回文类聚 古文关键
坦斋通编(外五种:考古质疑、经外杂抄、古今考、续古今考、颖川语小、宾退录)
宾退录(上古宋元笔记丛书)
沈括 张家驹
唐研究 第十一辑 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
江南文化研究 第一辑 吕祖谦与浙东学术研究专辑
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程遂营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版) 蔡崇榜
宋代史事质疑 林天蔚
宋史研究论文集 1984年会
西湖游览志余 田汝成
繁盛之阴——960-1365中国医学中的性 费侠莉
宋史丛考(下) 聂崇歧
叶适年谱 周梦江
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
夷坚志(全四册)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下)
宋代文化史 姚瀛艇等
宋代出版史研究 周宝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郑学檬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王曾瑜
宋夏史研究 李华瑞
金宋关系史研究 赵春
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
宋朝兵制初探 王曾瑜
贵耳集 张端义
茶山集.林泉结契
学斋占毕
珩璜新论.猗觉寥杂记
愧郯录
西清笔记.忆书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两宋孟学研究 杨淑萍
宋朝史话 吴泰
唐宋变革论 卢向前
郑樵评传
马端临评传
晁公武评传 陈振孙评传
唐宋笔记小说三种(剧谈录、贾氏谈录、目癸车志)
中国历史大辞典.随唐五代分册
宋代名画藻鉴
三苏全书第十九册.苏沈良方等
图说中国历史.昌文偃开的时代-——宋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
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
稽神录/括异志
科举与宋代社会 何忠礼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 林岩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刘子健
吕祖谦文学研究 杜海军
宋史全文(上中下) (元) 不著撰人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 方建新
蒙文通学记-蒙文通生平和学术(增补本) 蒙默编
仰素集 徐规
宋代物权关系研究 陈志英
唐宋下层士人研究 黄云鹤
皇帝与皇权 周良宵
宋元话本 程毅中
中国铁钱 刘森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风情图说 伊永文
苏魏公集(上下) (宋)苏颂
云笈七笺(1-5) (宋)张君房
宋诗与宋代商业 张金花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刘复生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上下) 张毅
宋代刑法史 周密
两宋货币史(上、下册) 汪圣铎
宋刑统研究 薛梅卿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下卷) 漆侠
宋人行第考录 邓子勉
宋代商品供给研究 张锦鹏
金泥玉屑丛考 王仲荦
岳飞研究:第五辑 龚延明 祖慧
邓广铭治史丛稿——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邓广铭
宋代商税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李景寿
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林文勋 谷更有
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 邹重华 粟品孝
宋代家庭研究 刑铁
四川书院史 胡昭曦
舆地广记(上下册) 欧阳忞 著,李勇先 王小红 校注
西夏简史(修订本) 钟侃 吴峰云 李范文
经学抉原 蒙文通
川大史学.蒙文通卷 蒙默
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金)好元问 撰,常振国 点校,无名氏 撰,金心 点校
宋代四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研究 魏华仙
宋代特殊群体研究 游彪
宋代矿冶业研究 王菱菱
宋代教育(精) 苗春德
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 史继刚
宋代法制研究 郭东旭
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 屈超立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包伟民
宋代海外贸易--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黄纯艳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李华瑞
宋代地域经济 程民生
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 高聪明
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 姜锡东
宋朝简史 包伟民
宋朝法律史论 郭东旭
王曾瑜卷:凝意斋集.当代著名者自选集 王曾瑜
金朝军制/宋史研究丛书 王曾瑜
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黄惠贤、陈锋主编
中国科举史
中国书院史
蔡京(奸臣传)
秦桧(奸臣传)
贾似道(奸臣传)
西夏经济史 杜建录
诗话总龟(前集) (宋) 阮阅编 周本淳校点
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
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 房锐
辽代社会史研究 张国庆
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
辽金西夏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李锡厚 白滨
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 赵益
王安石传 梁启超
宋徽宗 宋钦宗 任崇岳
宋仁宗 宋英宗 黄燕生
宋哲宗 王菡
宋神宗 仲伟民
宋太宗 张其凡
宋真宗 汪圣铎
南宋末三帝 曾庆瑛刘国荒
宋光宗、宋宁宗 虞云国
宋孝宗 陈国灿方如金
宋太祖 毛元佑
宋高宗 王曾瑜
宋理宗 宋度宗 胡昭曦蔡东洲
北宋名臣余靖 曹家齐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杨万里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陈戍国
塞北三朝(中国古代历史通览辽夏金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1-4) 黄以周
梁溪漫志 (宋)费衮 骆守中注
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
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 张伯伟编校
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
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
两京梦华(中国古代历史通宋代卷) 汪圣铎
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 李春棠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宋 韩志远
精湛的宋代绘画 徐士苹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 曹家齐
宋代监察制度 苗书梅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贾玉英
宋代地域文化 程民生
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哲学对话 高全喜
王云海文集
南宋的农村经济 梁庚尧
正说宋朝十八帝 游彪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邓小南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宋)孟元老 伊永文笺注
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 贾海涛
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 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
中韩关系史研究 魏志江
宋词与民俗 黄杰
赵匡胤传 张家驹
青琐高议 (宋)刘斧
宋词通论 薛砺若
二郑集(温州文献丛书) (宋)郑伯熊 郑伯谦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 撰 刘德权 李剑雄 点校
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 撰 李裕民 点校
渑水燕谈录 归田录 (宋)王辟之 撰 吕友仁 点校
北梦琐言 (五代)孙光宪 撰 贾二强 点校
游宦纪闻 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 撰 张茂鹏 点校 (宋)李心传 撰 崔文印 点校
癸辛杂识 (宋)周密 撰 吴企明 点校
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宋)姚宽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陆游 撰 孔凡礼 点校
清波杂志校注 (宋)周煇 撰 刘永翔 校注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 撰 李剑雄 刘德权 点校
泊宅编 (宋)方勺 撰 许沛藻、杨立扬 点校
涑水记闻 (宋)司马光 撰 邓广铭、张希清 点校
东轩笔录 (宋)魏泰 撰 李裕民 点校
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撰 冯惠民、沉锡麟 点校
龙川略志 龙川别志 (宋)苏辙 撰(民)俞宗宪 点校
东斋记事 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 撰 汝沛 点校(宋)宋敏求 撰 诚刚 点校
东坡志林 (宋)苏轼 撰 王松龄 点校
齐东野语 (宋)周密 撰 张茂鹏 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 撰、宇文绍奕 考异 侯忠义 点校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 撰 王瑞来 点校
范成大笔记六种 (宋)范成大 撰 孔凡礼 点校
云麓漫钞 (宋)赵彦卫 撰 傅根清 点校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撰 李剑雄、刘德权 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 撰( 张荣铮、秦呈瑞 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 撰 许德楠、李鼎霞 点校
默记 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 撰 朱杰人 点校 (宋)王栐 撰 诚刚 点校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 撰 沈锡麟、冯惠民 点校
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唐)刘餗 撰 程毅中 点校 (唐)张鷟 撰 赵守俨 点校
湘山野录 玉壶清话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墨庄漫录 过庭录 可书 (宋)张邦基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范公偁 撰 孔凡礼 点校(宋)张知甫
撰 孔凡礼 点校
春渚纪闻 (宋)何薳 撰 张明华 点校
鸡肋编 (宋)庄绰 撰 萧鲁阳 点校
桯史 (宋)岳珂 撰 吴企明 点校
师友谈记 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
南部新书
侯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
封氏闻见记校注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 徐规点校
麟台故事校证 (宋)程俱
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
(中华本唐宋史料笔记 缺唐语林校证、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容斋随笔)
挥廛录 (宋)王明清
会稽掇英总集点校 (宋)孔延之编 邹志方点校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程龙
秦观研究资料汇编 秦少游研究会编
帝学 (宋)范祖禹
东宫备对 (宋)陈模
唐代党(羌)项 周伟洲
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家牧业与环境 韩茂莉
玉海(1-5) (宋)王应麟
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视 陈峰
中国戏曲概论 吴梅
宋代“系官田产”研究 姜密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祝尚书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龚延明
续资治通鉴长编(1-20) (宋)李焘
宋会要辑稿(1-8)
中国井盐科技史
中国史学史 蒙文通
忘忧清东集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院 赵章超
汴京残梦 黄仁宇
中国城镇体系 顾朝林
叩开辽墓地宫之谜 盖之庸
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白滨
太平广记(1-4) (宋)李
宋代诗经文献研究 郝桂敏
宋代文献学 张富祥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曹刚华
宋代馆阁校勘研究 李更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 祝尚书
宋代古音学与吴木或《诗补音》研究
事林广记 (宋)陈元靓
宋代官制辞典 龚延明
大宋王朝之谜 杨师群
十驾斋养新录 (清)钱大昕
大金吊伐录校补 金少英
通制条格校注 方龄贵
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宋史研究 朱瑞熙
汴京遗迹志 (明)李濂
舆地纪胜(1-8) (宋)王象之
梁山泊——水浒一0八名豪杰 佐竹靖彦
郡斋读书志校证(上下) (宋)晁公武 赵希弁
大足石窟艺术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蒙文通文集(1-6)
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
推十书(1-3)
新五代史(1-3)
苏洵集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 陈元锋
程氏考古编 程氏考古续编 (宋)程大昌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贾志扬
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张邦炜
史学史研究(1981。1)
宋朝名相赵普 张其凡
历代纪事本末(两册。八种。含宋史、金史、通鉴)
宋诗 房开江
陆游传 朱东润
宋诗拾遗(一、二)
宋代佛教政策论稿 刘长东
婺学之宗——吕祖谦传 徐儒宗
宋诗选注 钱钟书
容斋随笔(岳麓本) (宋)洪迈
三字经辑刊
唐宋词选读 龙榆生
夷坚志(二) (宋)洪迈
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宋大诏令集 (宋)不著撰人
经义考 (清)朱彝尊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 贾敬颜
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 梁太济
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
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王承略 杨锦先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
巴蜀历史文化论集 胡昭曦
安丙研究 蔡东洲 胡宁
宋代民间巫术研究 刘黎明
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 徐吉军 方建新 方建 吕凤棠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
宋朝诸臣奏议(上下) (宋)赵汝愚
大理国史 段玉明
(田+戮左半)城集 朱瑞熙
南北宋陵
朱熹的终极关怀 赵峰
朱熹文学研究 莫厉锋
宋代诗学
二程集(上下) (宋)程颐程颢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六) 钱穆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 钱穆
朱子学提纲 钱穆
宋明理学 陈来
中国食物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余英时
七修类稿 (明)朗瑛
涌幢小品 (明)朱国祯
水东日记 (明)叶盛
宋元生活掠影 尚园子 陈维礼
南宋儒学建构 何俊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陈峰
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 张其凡 范立舟
朱熹的自然哲学 金永植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包伟民主编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游彪
归潜志 (金)刘祁
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 李仁群程梅花夏当英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李华瑞
宋代思想史论 田浩编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张邦炜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伊沛霞
宋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陈振
东京梦化录(外五种)
宋人轶事汇编(上下) 丁传靖
黄震与东发学派 张伟
南宋皇城探秘 傅伯星胡安森
朱子大传(上下) 束景南
方舆胜鉴(上中下) (宋)祝穆
新编醉翁谈录 (宋)罗烨
古今岁时杂咏 (一二) (宋)薄积中
东潜文稿 (清)赵一清
云麓漫抄(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宋)赵彦卫
通鉴胡注表微(一二) 陈垣
南村辍耢录(一二) (元)陶宗仪
史略 子略 (宋)高似孙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
岭外代答 (宋)周达观
荒淫无道宋高宗 王曾瑜
宋朝典章制度 张希清
名公书判清明集 (宋)不著撰人
石介事迹著作编年 陈植锷
文献通考(上下) (宋)马端临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漆侠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张帆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 吴怀祺
文海研究 白滨 史金波
中国经学史 本田诚之
中国史学史 金毓黼
中国经学史讲义 周予同
中国文化史 柳诒征
中国史学史纲要 王瑞明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
全宋诗(二四)
齐家四书(袁氏世范等)
东坡诗 山谷诗
中国古代绘画图录.宋辽金元(一二三)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诸葛忆兵
蒙元入侵前的中国日常生活 谢和耐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包弼德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斯波义信
续资治通鉴长编2、3册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宋)佚名
宋代市民生活 伊永文
东莱博议 吕祖谦
朱熹的史学思想 汤勤福
欧阳修全集(上下)
陆放翁全集(上中下)
宋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
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叶适评传 张义德
中国通史(七) 蔡美彪等
宋元佛教 郭朋
求实集 漆侠
韩儒林文集
朱熹与宋代蜀学 粟品孝
胡昭曦宋史论集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张邦炜蔡崇榜刘复生王曾瑜
吴天墀文史存稿
南宋馆阁录 续录 (宋)陈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田浩
宋代四川的史学 蔡崇榜
晚宋财政危机研究 张金岭
宋代文化研究(七)
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会、1994年会)
南宋金元的道教 詹石窗
宋元学案(十三、十九)
程颐程颢评传 潘富恩
朱熹评传 李更生平
陆九渊评传 陆玉林
司马光评传 宋衍申
宋刑统 庆元条法事类 唐明律合编
二程遗书 二程外书
蒙文通学记
宋会要辑稿考校 王云海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朱熹与宋代蜀学
朱子年谱附考异 王白田
魏了翁评传 蔡方鹿
宋代四川经济述论 贾大泉
宋代史学思想史 吴怀祺
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龙登高
宋代经济史研究
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 林文勋
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 来可泓
近思录(1-4) (宋)朱熹吕祖谦
论浙东学术
浙东学派溯源 何炳松
巴蜀丛书(一)
一代学者宗师——张木式及其哲学
辽史(1-5)
金史(1-8)
经学通论 皮锡瑞
荆公论议 张子正蒙
习学记言 叶适
颜氏家训 家范 (宋)司马光
朱子性理语类
朱子七经语类
王荆公年谱考略 (清)蔡上翔
两宋经(制)抚年表 吴廷燮
宋代皇亲与政治 张邦炜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宋代文化研究(二)
宋代文化研究(三)
宋代文化研究(四)
宋代文化研究(五)
宋代文化研究(六)
宋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四川大学学报53)
续资治通鉴长编(16、18、19、20)
朱子诸子语类
吕祖谦评传 潘富恩
宋史人名索引(1-4)
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
真西山先生集(一二)
太平治迹统类 (宋)彭百川
沧浪诗话校释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 邓广铭 张希清
宋史丛考(上) 聂崇歧
容斋随笔(丛书集成本) (宋)洪迈
朱熹哲学研究 陈来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六辑.苏轼研究专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18) (宋)李心传
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 中国社科院
朱熹集导读 王瑞明
宋史翼 (清)陆心源
宋史 (元)脱脱
百川学海 (宋)左圭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 何冠环
宋会辑稿考校 王云海
女真史
李觏生平及思想 谢继
西夏史稿(增订本) 吴天墀
王安石变法 漆侠
陆游
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唐会要(1-16)
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 裴汝诚 许沛藻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邓小南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
宋论 (清)王夫之
元朝史(上下) 韩儒林
两宋史论 关履权
宋代社会研究 朱瑞熙
简明宋史 陈振周宝珠
宋刻孝经
宋诗鉴赏辞典
两宋文学史 程千帆吴新雷
中国通史(五、六)
笔记小说大观(二、九、十、十一)
全宋词(二三四五)
包拯年谱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石林避暑录话
唐宋词鉴赏辞典(五代北宋、南宋辽金二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
理学纲要 吕思勉
黄山谷诗选注
网上找的
⑽ 古代文学必读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茅盾《神话研究》
(梁)萧统《文选》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陈延杰《诗品注》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孙望、郁贤皓主编《唐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钱钟书 《宋诗选注》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宋文选》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选注》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季思等《元杂剧选注选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章学诚《文史通义》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
钱钟书《谈艺录》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