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京派小说阅读题

京派小说阅读题

发布时间: 2022-07-05 19:09:34

A. 程勇真《京派文学与中国美学》的现代文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1)太康犯人因家里没人看他,给家里发出了“绝交信”(2分);
(4)看到父母留给自己的一大麻袋大小不一的晾干的馒头,太康犯人决定改邪归正(2分)
2.太康犯人的下跪,表现了他看到父母一路艰辛的徒步百里之外赶来看自己的自责和感动(2分);我和在场所有犯人的下跪,则写出了我们看到太康犯人的父母为他留下的大小不一的一麻袋讨来的馒头时深深的触动(2分)。
3.(1)探出,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太康犯人的父母长途跋涉后鞋子被磨破了露出了脚趾的落魄的外貌(1分),表现了太康犯人父母一路奔波的艰辛(1分)。
(2)撕心裂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康犯人看到父母的一麻袋讨来的馒头时呼喊的声嘶力竭(1分),表达了他深深的愧疚,心痛和改邪归正的决心(1分)。
4.A运用语言描写(1分),生动形象(1分)地写出了太康犯人父母对儿子临走前的叮嘱(期待和不舍)(1分),表达了其父母对儿子的爱(1分)。

B. 大学语文,急求。

50.B 49.B 48.C 47.C 46.C 45.C 44.B 43.B 42.B 41.C 40.A 39.C 38.C 37.C 36.B
35.A 34.C 33.A 32.B 31.C 30.C
我只是初二的娃纸一名,虽然算是语文学神,但还是才疏学浅。以上多为度娘所得,希望能帮助到您~

C. 1:京派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2:为什么鲁迅说萧红在《生死场》等小说中写出了“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

1、京派文学
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D. 京派小说的理论主张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写作特点萧红小说的文体特点

美学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
一,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
二,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
二,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李劼人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方言写作,真实记录成都地区生活百态。
李劼人小说中关于川剧的描述甚多,他的“大河三部曲”被称为“小说的晚清川剧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中,往往一段对话,一段场景,就把当年川剧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出来。川剧艺术中那简练而经典的对白、丰富的方言以及浓郁的乡土氛围,也都自然融入到李劼人先生的作品中,从而增加了他作品的艺术魅力。
李劼人先生一生热爱川剧。他的小说中到处都有关于川剧的描述。川剧研究员蒋维明先生曾化用郭沫若的评语,称“大河三部曲”是“小说的晚清川剧史”。
既然是“史”,当然就有对川剧的全方位描写。川剧的演变,川剧、唱腔、演员、观众,川剧演出的环境等等,在李劼人笔下都有生动而亲切的记述。《死水微澜》写邓幺姑对成都的向往就是从川戏开始的:“她知道(成都)有很多会馆,每个会馆里,单是戏台就有三四处,都是金碧辉煌的;江南馆顶阔绰了,一年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戏,一天总有两三台戏在唱。”对于川剧的剧目和演员,作家借书中人物之口,随意就拈出一大串:“悦来茶园三庆会的川班,老角色也多,新角色也好。杨素兰的《大劈棺》,刘文玉、周名超的《柴市节》,李翠香的《三巧挂画》,邓少怀、康子林的《放裴》,蒋润堂的《飞龙寺》,还有游泽芳的《痴儿配》,小群芳的《花仙剑》。这才是高尚娱乐啊,好不安逸!”诸如此类的文字,在《暴风雨前》《大波》中也比比皆是。往往一段对话,一段场景,就把当年川剧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出来。
一、 创造了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一种新形式"大河小说"。
在这个形式中,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大变动,被有声有色地以风俗史的面貌再现出来,而探讨社会历史变动的原因,也成为小说隐含的主题。郭沫若曾经称赞李劼人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史"、"小说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江源(四川崇庆县)人常璩写以四川为中心的方域史,李劼人在民国史还没有问世之时,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地域史料征之于野,集中描绘历史转折时期一个多事的内地省份的政治风云和人情世态,带有地方域史小说的色彩。所以,称他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是恰到好处的。
二、 注重细节刻画及环境描写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追求客观、冷静地再现现实。
这一点体现着对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借鉴,而与中国现代小说主流现实主义,即不避主观抒情的、表现手法开放的现实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
三、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福楼拜、左拉作品女性形象刻画的某种特征。
《死水微澜》中的邓幺姑,《暴风雨前》中的伍大嫂,《大波》中的龙兰君(黄澜生太太),以及后来写的《天魔舞》中的陈莉华等人一起,构成了李劼人小说的女性形象系列,而在注重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法国文学对李劼人的影响是明显的。
总之,在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具体形态中,李劼人代表了一种古典的、法国式的追求客观真实的风格。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完成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相对于《马伯乐》的未完成而言),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颠峰之作。萧红对小说文体的追求,萧红小说风格的建树,都见之于这部作品。而我认为,萧红小说风格最重要的特质,远非所谓抒情的、感性细腻的,而是在于戏剧性的讽刺。适应这种想像方式,萧红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发展了一系列反讽手段,从而建立了她个人的成熟的小说文体形式。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最重要的特质,我们也就忽略了这位女作家孜孜以求的艺术建树,我们也就会错过在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传统中如此可贵的一个新要素。
文字,是文学作品诉诸读者的审美情感和认知活动的最原初的物质形态。它直接体现着作家的情感心理和作品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女作家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如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沉郁……,均各呈异彩,各有千秋。而萧红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别具一格,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读萧红的小说,最初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她超常规的文体语言。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借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九一八致弟弟书》)。比如《王阿嫂的死》中的首段文字: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这里,不说霜覆盖了草叶和菜叶。而说草叶和菜叶都盖上霜;不说山上的树黄了叶子,而用一个修饰语来修饰中心词“树”,让它去“等候”太阳;不说太阳被朝霞挡住,而说它“走进朝霞去”。显然,前者都是日常的语言,而后者则多少都超乎规范了。这就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生疏感和新鲜感——一种“明丽和新鲜”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里有《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有《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有《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等,它们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毫不雕饰,秀韵天成。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因为直率,毋庸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在萧红的文学语言中,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萧红在本质上是一位自传型和情感型的作家,她认为“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33】正是基于这样的审美意识,自传式叙事方法才成为萧红自觉的选择与追求。在她的小说中,这种自传式叙事方法主要体现在下述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
萧红最成功、最富艺术魅力的作品,大多是那些融进她个人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如《后花园》、《家族以外的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它们均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自传性的怀旧笔调,通过回忆的方式,“以我观物”叙事记人,写景状物。
萧红之所以如此执着地运用自传性的怀旧笔调,缘于其一种自觉的创作观。一般说来,与现实贴得太近,常常不容易把握住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适当的审美心理距离以后,才有可能看清它的全部价值。因此,萧红非常重视“思索的时间”,她曾以雷马克的创作为例强调了这种时间距离的重要性【34】。正是这种心理距离,使她有充分观照和反思的时间,从而为她深入地揭示生活以至人生的真实底蕴创造了条件,她的自传性怀旧作品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外,这种适度的心理距离不但为萧红提供了一种“思索的时间”,而且也为她提供了一个题材与她的情感熟习的时间。萧红也是这样认为的,题材与情感的熟习,“这多少是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够把握的。”【35】而这里所说的情感不再是简单的原始情绪,而是较高层次上的审美情感。由于萧红在时空上已远离故事中的题材、人物和环境,过去的一切已经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沉淀,这就使她能够抽身事外,而以一种审美静观的态度去回忆,用怀旧的笔调将自己的原始情绪升华为一种审美情绪,并进而与题材溶为一体。《呼兰河传》回忆的是故乡呼兰河的平庸的生活,刻画的是动物般生存着的人们,但这里“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36】

E. 什么是京派京派小说有什么特点老舍属不属于京派为什么试结合京派和老舍的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梦幻乡土。
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京派作家是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潜所谓“理想界”与“现实界”二元对立的观念中建构着他们的乡土梦幻的。基于此,他们对宗法制乡风民俗多取宁静认同的态度,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老向的河北农村,汪曾棋的苏北乡镇,萧乾的京华贫民区等无不表现了这一特色。两部《新编》同样继承了这一风格,比如潭柘寺、戒台寺的描写;母矮脚虎回乡的描写;保定府的描写;客栈的描写;青楼的描写;批八字的描写,母矮脚虎出嫁的描写,颠轿的描写等等。总之,不论是对强悍生命力的描摹,还是表现女性的温婉纯美、儿童的纯洁稚嫩,都突出地牵动着作者的一种梦幻之情,用沈从文在《旧作选集·代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悲悯人生 。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丽的死亡,并借此使情爱升华到崇高境界。这些作品在对爱、美遭罹毁灭的无可奈何的叹息、悲悯中,表现出京派作家“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说中尚有一类表现美丑、善恶对立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鲜明的爱憎取舍的人生悲剧,如沈从文的《菜园》、《丈夫》等;萧乾的作品这种特点更明显,他崇尚虽败尤荣的人与命运的搏战,因此,他的悲剧中具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因素,这在《邓山东》、《小蒋》、《印子车的命运》中都可以看到。
诗意抒写 。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京派作家往往都有着意境营造的自觉。他们的小说或以景结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灵构成立体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两部《新编》很多处运用诗歌、歌曲、散文、舞蹈,其中“母矮脚虎与老马聊斋的爱情、婚事”“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这一情节从多个视角描摹了西柏坡的自然风光和人性之美,从而为主人公“母矮脚虎与老马聊斋” 设置了一个“恰当”、“和谐”的生活背景,于是古朴宁静的自然脱化出了西柏坡人的达观自如与世无争的生存观念,这样母矮脚虎就成为了整篇小说的核心,而且作者还把禅境中的静观、顿悟等引入到小说中,进一步推动了小说的意境化。伴随诗性意境而来的是京派作品结构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倾向。京派小说往往取一种形散而神聚的结构,而这正是典范的散文体结构,人们称京派作家都是遗像文体家,主要就是指这一方面而言。

F. 以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为例,试论京派小说的创作特点(简答)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而这种对峙体现在文学中,就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学团体。京派和海派,在30年代分别活跃在京津和上海它们介于左翼和国民党文化之间,持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
京派和海派的对峙和冲突,是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从而折射出了古老的农业中国,在向现代文明转换过程中的丰富景观。

一、"京派"小说

(一)京 派(定义):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二)京派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三)文学观念

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其次,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四)艺术特征

京派小说家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多带有乡土气息,具有来自乡野的质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风格,并由于对本土经验的眷恋和回归的渴望,其文体都具有一种抒情性。如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芦焚的《果园城记》等。

(五)京派代表作家

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说著称的,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他们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共同特质以外,每个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风格,关于废名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关于沈从文我们以后将列为专章讲述,下面介绍一下其他作家。

1、萧 乾(1910-1999)

青年时代及晚年时代的萧乾
①、创作概况

萧乾生于北京东直门里城墙根一带的贫民区里,是蒙古族的后裔,父母先后早逝,沦为孤儿,自幼饱经人生炎凉,这些经历,日后成为他全部小说创作的诱因。在创作上,受到过杨振声、沈从文、林徽因等人的指导。著有短篇集《篱下集》、《栗子》、《落日》,还有长篇小说《梦之谷》等。

②创作分析

萧乾的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成人的世界,抒发人间的世态炎凉、冷热和不平等的遭遇。这类作品有《篱下》、《矮檐》等,小说中都有坚忍的妈妈形象(寡妇或者弃妇),包含着作者对自己母亲的回忆。
第二类是宗教题材小说,把锋芒直接指向了教会的伪善和冷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基督教在中国当时社会条件下与殖民主义相似的历史作用。这一类作品有《皈依》、《鹏程》、《昙》等。
第三类是爱情小说,代表作就是著名的长篇小说《梦之谷》(1938年)。《梦之谷》是一部自传体成长小说,依据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次流浪和爱情经历,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的是一个18岁的北京青年一个人流浪到岭东,在一家中学教国语,深受语言隔阂之苦。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他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盈",她也能说一口纯正的国语,但是却有着不幸的遭际,两个人同病相连,于是产生了爱情,在"梦之谷"中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但是姑娘后来却被一个恶霸劣绅霸占,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恋情就以悲剧而告终。这个小说取材于萧乾的自身经历,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是失落者所倾诉的美丽的挽歌。但小说出版时已经是1938年,在那种战争的环境中,"梦之谷"超尘脱俗的品质与时代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并没有在文坛引起太大的反响。

2、芦 焚 (1910-1988) ① 创作概况

芦焚也就是师陀,师陀是他1946年之后使用的笔名。30年代的芦焚虽然没有后来成熟,但是却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创作势头,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等。其中的短篇小说集《谷》与曹禺的《日出》,何其芳的《画梦录》一起,获得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芦焚具有悲哀的抒情气质,善于描写场景,其小说深切地表现了北方农村的衰败。抗战前芦焚去了上海,后来陷入孤岛而长期蛰居。

芦焚(师陀)

② 艺术特点

芦焚象沈从文一样,也自称为乡下人、土人,但是两个人的风格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比之沈从文,芦焚笔下的乡土世界少了几分想象,多了几分真实,远离了田园牧歌的拟想,代替的是中原农村的衰败与荒凉,是活脱脱的现实世界,他不是从人性中升华出神性,而是在崩溃着的内地乡村风习中散发出类似李贺诗篇的阴沉的鬼气。

3、林徽因(1904―1955) ①作家简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音乐的"音",是京派中的文学沙龙女主人,一代才女。她曾经留学英美,兼通中西文学,又熟悉绘画、戏剧、和雕刻,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林徽音的才气、容貌、诗名,令许多文人倾倒。她秀丽聪颖、性格热情,有着非同凡响的审美气质,当时她和梁思成的家,是京派文人聚会的场所。由于是名门闺秀,优越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使她有条件把文学真正作为独立而自由的人生与艺术理想,从而是天然的"为艺术而艺术派"。

② 创作分析

林徽因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九十九度中》。这部作品被京派的批评家李健吾看作是最富有现代性的实验性作品,写的是一个酷暑天北京胡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林徽因更有性别特征的作品还是描绘大家闺秀心态和体验的小说,如《钟绿》、《文珍》、《绣绣》等篇,这些是她更本色的作品,寄托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从命运不好的人们身上反转到自身,而感悟到年华易逝,美的短暂,渗透了小说家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悟。但是沙龙的格局最终也划定了林徽因的小说世界,造成了其作品的局限。

京派其他的作家还有杨振声、李健吾等人

G. 2011年3月份河北自考汉语言文学综合毕业考试资料 复习资料 好的话追加100分,谢谢了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综合考核复习指导

考核总体说明
一、毕业综合考核的性质
毕业综合考核是一种实践性环节考核,是该专业考试计划中规定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的一项替代考试。也就是说,考生通过了综合考核,就不再进行毕业论文撰写、答辩了;申请学士学位的考生综合考核成绩须在70分以上(含70分)。由毕业论文撰写答辩改为毕业综合考核是考虑到自考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是更全面地检查考生对该专业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而进行的一项课程计划调整,是经省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实施的。
二、毕业综合考核的内容和形式
毕业综合考核的内容涵盖了该专业的6门主干课程。即“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每门课程命一道主观性试题,不出客观性试题。考试采用现场开卷的形式,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考虑到时间有限,考生可从6个试题中选答4个题,但必须选答一个语言类试题(即“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试题)。
三、教材说明
毕业综合考核对教材和参考书的版本不做统一要求。

文 学 理 论
文学理论是一门阐述文学基本原理及知识的课程。学习本门课程主要是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作为这门课的综合考试,从目的上讲与上述要求是一致的。但是,既然是一种综合考试,与一般考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表现在:内容上它是毕业论文的替代形式,性质相当于毕业论文;形式上它是开卷的,要求写成500字左右的小文章完成答题。因此,这一考试考查的不是对文学理论的识记、了解和简单应用,而是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要求,如下几点需要了解和注意:
一、教材和复习范围
教材最好使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著的《文学概论》。这部教材由童庆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它的优点是观点较新,内容丰富,论述全面,讲述比较通俗。如果由于条件所限不能找到这部教材,其他教材也可替代,不过要注意用稍微新一点的教材。需要指出的是,不管使用何种教材复习都要全面,整部教材的内容都是考试的对象。具体地说文学概论的五论的内容(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都要复习到,不能顾此失彼。在整部教材中本质论是重点,复习时尤其要给予重视。同时对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效果与功能?怎样理解文学的精神享受与情感宣泻的特点?文学的认识功能与提高人格境界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包含什么内容?如何理解典型的特征性?什么是典型的历史意蕴?文学创作典型化的特征是什么?等具体问题也应结合教材进行思考复习。
二、命题原则和题型
由综合考试的性质所决定,其命题原则突出灵活性、实践性、应用性。题型如下:
(一)论题写作 即给考生一个论题,由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作答,观点不做限制,言之成理即可。这类命题一般取经典观点、名言或时下流行观点为对象,要求考生阐释其蕴涵、意义,作出评价,展开论述。如:
1、有人认为:作家既是生活的奴隶,又是生活的主宰。试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有个老作家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文学活动最主要的是社会生活。请谈你对这一观点的意见。
以上例题只给出论述范围,没有现成答案,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题意含义,然后再用自己熟悉的理论以及事实进行分析阐发。以第1小题为例,其题意是在说创作问题的,认为创作既要深入生活,又要加工、提炼生活,观点是正确的。如果考试时能够理解这一问题的含义,并且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参考教材进行发挥、写成文章是不成问题的。
(二)辨析写作 即以文学理论中有歧义性的或错误、片面的观点为对象,让考生根据一定的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展开论述。如:
1、“艺术和科学的根本差别不在内容,而在处理特定内容时所使用的方法。”请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谈看法。
以上例题性质上与第一个题型没有根本区别,不同在于它的观点或者错误或者片面,答题时仍要遵循上述原则。以第2小题为例,它的观点是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这就显得有些片面了。文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为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但是,在创作中作家还要对生活加工改造,还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表现的。因此,文学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仅强调一个方面是错误的。
(三)评论写作 即以短小的作品为对象,由考生运用理论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评论。如:谈杜甫《石壕吏》的现实主义特征。
评论写作要求把理论与作品结合起来,抓住一个和理论契合的方面进行分析评论,不求面面俱到。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以上几种命题方式和题型可见,综合测试灵活性、应用性是很强的。面对这种考试应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审题。综合测试的试题一般只提供可论述的材料,没有现成答案,而且题意也较为隐蔽含蓄。考生在展开分析论述之前一定要反复审题,直到弄清题意再作回答,切忌盲目答题。这几年考试中因题意不清、答非所问而丢分的现象是很严重的,应引起注意。二是注意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综合测试的题型尽管灵活多样,但都与基本原理有联系,都是基本原理的展开或延伸。基本原理是解决和回答问题的理论依据。熟悉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原理,对于回答任何题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中国古代文学综合测试要求考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成就,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对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进行分析,并熟练掌握教材中所重点论析的经典作品。
本课程的综合测考试主要是以论述题的形式,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述;或针对名家名作进行艺术特色的分析。因此,除论述题或作品分析中涉及到之外,不专门考察具体或零散的文史知识、文体常识,而是主要考察学生对重大问题、经典作品的把握程度。考生的答案应不少于500字。
考生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形成清楚的认识。考生不仅要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代表文体、代表作家的特色等宏观问题,如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还应该将这种把握落实到更加具体的层面。比如,在代表性的文体中,既要从整体上认识诗、小说、散文、词、曲等体裁的总体特征,还要落实到律诗、乐府诗、文言小说、长篇小说、骈文、古文、豪放词、婉约词以及南曲、北曲等更细的层次;在经典主题中,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如爱情主题、生死主题、山水田园主题、边塞主题等的发展阶段、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作家,还要能对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的特点进行对比,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形成深刻的理解。
考生要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成就形成有一定的了解。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既是文学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能推动文学的发展,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考生要熟悉不同时期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整体状况、理论主张、形成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并能对时期不同但形式相似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进行一定的比较。例如,唐代古文运动与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两次文学革新运动,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但两者又有很大的差别。如何理解这两次革新运动的同异,会有助于我们对唐宋文学发展的不同方向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诗歌发展史上,汉魏六朝时多有文学集团,明清时则多文学流派,两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该如何理解;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词自是一家”和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形式非常相似,但实质大为不同;在明清戏曲界,“临川派”与“吴江派”针锋相对,其背后的理论支持各是什么等。考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较多的了解。
考生要能对古代优秀作品的思想以及艺术特色进行细致的分析。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考生应该对不同作家的艺术个性有所把握。如陶渊明的朴素真诚、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考生也应该能对文学史上大量经典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所体会,并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考生不仅应该能对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还应该能对相似作家、作品的风格形成一定的比较。例如,考生不仅应该能对王维、孟浩然以及高适与岑参这些有很大相似性的作家有深入的认识和判断,而且应该能把握同类主题、风格的作品之间存在的内在差别,并结合不同时期诗歌风貌的整体特点对这些差别进行理解。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至1949年这一时段的文学。本课程的综合测试主要通过考生对这一时段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的综合梳理、分析论述来达到考试目的。
一、要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有总体性的把握和认识。比如为什么说现代文学是“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要回答这样的题目,就必须结合现代文学主题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来论述。“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就与近代以来进步人士探索挽救中国的出路的思考相联系,因而才有第一个十年文学的启蒙主题,即以人的发现、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为核心内容的文学;随着社会斗争、阶级斗争的加剧,文学被空前地政治化,配合社会革命成了第二个十年文学的主流形态;抗日战争爆发后,文学因战争形成的地缘政治区域而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除汉奸文学外,三个不同区域的文学都在尽自己的可能为民族解放战服务。经过如上的分析论述,便不难得出现代文学是有使命感的文学这样的结论。考生也应能就某一阶段文学的文学现象与社会文化思潮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和论述。如试论周作人“人的文学”主张对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论述这一问题涉及“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艺术”;鲁迅的创作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创作社的“自我小说”等。这都是在创作上对周作人理论的呼应。
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最重要的作家。他的《呐喊》、《彷徨》以思想的深邃、艺术的上达而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学的典范。其成就表现为: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深刻揭示人物灵魂与中国文化的深层联系及其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借鉴传统戏曲和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重在“神似”“诗意”的美学追求;多方吸收其他文体样式的长处,丰富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表现力。考生要能够结合《呐喊》《彷徨》中的重要作品就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
三、沈从文是三十年代的重要小说作家,湘西乡民世界支撑了他小说艺术世界的大厦,并与“都市”世界相对立。他的小说远政治而近人性,对文化道德重建和生命意义的探寻既体现了他的政治文化立场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念。无论主题内容还是艺术风格,沈从文在“京派”作家中都最具代表性。要能够结合代表性作品,如《边城》、《丈夫》《萧萧》等,梳理论述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和流派意义。
四、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一是创作中以文化批判意识使作品显示出独特魅力;二是对市民阶层命运、思想和心理的成功表现,这不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题材方面的独特贡献,其深度与广度在现代作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三是对现代小说民族化、个性化追求的突破。老舍小说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是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个性化追求中的一种难得的突破。要能够结合具体作品,对以上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论述。
五、巴金的小说创作以表现家庭生活的系列作品成就最高,包括《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巴金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家族”题材小说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要能够从“暴露家庭和礼教弊害”的角度,梳理巴金以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六、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突出,不仅有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重要诗人,而且有新格律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以及新月社、湖畔诗社、中国诗歌会等社团流派,有大量名诗名作。要能够梳理如上重要诗人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并结合作品进行论述;要能够对不同社团、诗歌流派在诗歌史上的贡献地位、前后关联及发展流变进行梳理。
七、话剧是“泊来”的剧种,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文明戏”,到“五四”时期的“爱美剧”,再经过二、三十年代的拓展,到曹禺时则成熟了。要能结合中国话剧发展史,对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梳理,对曹禺剧作成就及其话剧史意义有充分认识。
八、要能对具有同质文学现象流派进行梳理评价。比如,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的发展变迁。二十年代是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流派,三十年代是“京派”与“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农村题材成就最高且各有不同风貌,四十年代以解放区成就最高,赵树理和孙犁是代表。要能够结合时代政治、文化在对比中谈发展深化。再比如:三十年代的都市文学,以老舍对皇城帝都的描写、茅盾从社会政治视角对大上海的检验和新感觉派笔下的都市人生描绘成就最高,要能够梳理论述其异同。“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社会剖析派小说也共同以现实主义为特色并呈现逐步发展成熟的逻辑性。
九、解放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区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无疑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要能够结合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实际,谈毛泽东讲话对解放区文学在小说、诗歌、戏剧及文艺运动不同方面的影响。

外 国 文 学
首先,作为替代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综合测试,首先要体现综合性原则,即同一题目下综合了作家、作品与文学史知识,并强调各成份间的有机联系。这就意味着,综合测试不再是仅对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考察,而是在文学史的背景下,对一个时期的作家、作品做综合性考察,要能够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对特定时期文学的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例如,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考生不仅要能够答出教材上已经集中归纳的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若干特点,更要结合这一章涉及的重要作家(包括笛福、理查生、菲尔丁等)的创作,对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进行具体的阐述,从而能够体现考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综合性。
综合性还体现在对一个国家的文学史知识的系统掌握上。比如,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的戏剧、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上看,是一脉相承的,但各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把握和归纳。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比较,可以有多个角度。比如从题材方面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和传说,而批判现实主义强调题材的现实性,即取材于作家熟悉的当代、日常生活。
其次,综合测试答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命题原则明确了不以现成的结论作为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在命题上能够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特别是有自己的见地,即予以充分肯定。在考场上学生可以参考自考教材,答题时多数材料可能来自教材,甚至有大量抄教材上现成结论的。但在命题时,已经考虑到这种情况,既要使考生在给定材料里能找到答题线索,又不鼓励单纯抄材料,因此在题目设计上给考生留出了进一步发挥的余地,包括对教材上散在材料的进一步归纳整理上。如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小说的心理描写,除了教材已经提供的针对两位作家的这方面的结论外,还需要你找出他们在心理描写方面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尤其是对不同的方面进行更具体的论述,而不是把两位作家心理描写的特点分别列出就算完成任务了。
第三,重视比较性。比较性是外国文学学科的特点,因为它涉及到众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而在比较中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是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引导学生以比较文学的方法深入学习外国文学,是综合测试应该体现出来的特点之一。所谓比较文学,不是一国之内不同作家和作品的比较研究,而是不同国家之间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在近代欧洲文学史上,传统的文学大国包括英国、法国、俄国等,对这些国家的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更清晰地呈现不同国家文学的特点,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国,但由于两国国情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导致两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例如英国文学对工业资产阶级的批判,法国文学对金融资本的批判。同样,作为人道主义伟大作家,狄更斯和雨果分属英法,他们的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既有很大的共性,又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他们对待暴力革命的态度上就是不一样的。
第四,注重原著阅读。外国文学既注重考生对文学史知识的把握,也重视对文学原著的阅读。希望通过综合测试,引导考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原著的阅读上,进而能够运用在中文专业所学的相关知识,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论述。在要求学生对原著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从最著名的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里选取一些段落,要求考生能够任选角度,结合所给材料展开分析。例如,《简爱》里有一段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话:“你以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对你无足轻重的人么?你以为我是架机器——毫无感情的机器么?可以任人从我口中夺去属于我的一口面包,抢走我杯子里的一滴生命之水么?你以为我贫穷、卑微、矮小、不美,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肝么?你错了!——我的灵魂跟你同样重要,我的心肠跟你同样勇敢。假若上帝赐给我几分美貌,许多财富,我就会使你对我难以割舍,正像我离不开你一样。我不是通过习俗、传统,甚至血肉之躯与你谈话——而是我的灵魂在与你的灵魂谈话。恰似我们都已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现在也平等!”通过会要求考生结合这段话对简爱的思想和性格进行分析。但真正深刻的分析不仅仅是从这段话来的,同时要求考生了解《简爱》这部作品,了解简爱与罗切斯特关系的来龙去脉。

现 代 汉 语
一、基本要求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讲述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基本知识,既有理论性,也有的实践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学员学完本科阶段的课程之后,全面系统地复习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把所学的知识理性化、系统化,增强运用语言规律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解释常见的语言现象,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二、教材与考查重点
现代汉语教材是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出版社出版。目前的考生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考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他们学过现代汉语这门课。这一部分人又分三类,一是专科阶段通过自学考试过来的,他们使用的就是这本教材;二是专科阶段是在专科学校里读的,他们使用的教材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三是专科阶段是在电大读的,他们使用的是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或《简明现代汉语》,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有一部分考生,他们专科阶段学的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是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政治、体育等专业,是升本之后才走到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条路上的,根本就没有学过现代汉语这门课,得从头到尾认真的学习。学过现代汉语这门课的,尽量使用自己学过的教材,这样复习起来容易一些;根本没有学过现代汉语这门课的,应该从头学习一遍,教材可选用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教材包括绪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六部分,词汇、语法、修辞三部分是考核重点,需要认真对待。下面是各章节的复习要求和考核点,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绪论部分
(一) 复习要求:
了解现代汉语的含义、特点和地域分支。
(二) 考核点:
1、 现代汉语的含义。
2、 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
3、 普通话与方言。
语音部分
(一) 复习要求:
熟记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构造、音变规律;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正确拼写和认读;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普通话的一些基本的语音现象。
(二) 考核点:
1、 语音的性质、语音单位和记音符号。
2、 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的结构与四呼,声母、韵母与辅音、元音的关系,调值和调类,平仄与押韵。
3、 音节的构造(韵头、韵腹、韵尾),拼合规律。
4、 轻声、儿化、连读音变。
5、 音位归纳的原则及应用。
6、 轻声儿化、异读词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规范。
文字部分
(一) 复习要求:
了解汉字的性质、特点、字体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汉字应用整理的知识,熟悉常用汉字的形体结构,掌握用字规范。
(二) 考核点:
1、 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2、 偏旁和部首。
3、 分析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和构造方法。
4、能够识别、纠正错别字。
词汇部分
(一) 复习要求:
1、 能够区分词和其他语言单位。
2、 了解词的构造、词义性质特点、词汇的构成等知识。
3、 会辨析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正确运用词语。
4、能熟练地查检一种词典。
(二) 考核点:
1、 语素与词、字的关系。
2、 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的构造、词根和词缀,分析合成词的构造,区别字面形式相同的词根和词缀。
3、 词义的性质,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4、 同音词和多义词。
5、 同义词、反义词及其在语言中的运用,辨析同义词。
6、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词汇的发展。
7、 成语、惯用语、谚语
语法部分
(一) 复习要求:
了解词的语法特点,能给实词词归类,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能正确的分析单句的句子成分、复句的层次与关系;了解各类句型、句式的结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能够识别和纠正常见的语法错误。
(二) 考核点:
1、 各类实词的语法特点、词的兼类。
2、 常用虚词“都、也、就、再、还、不、没、没有、别,把、被、对于、关于、和、在、连、比,和、或、还是、不管、况且、何况、而、而且、否则、只有、只要、由于、因为,的、地、得、着、了、过、所、似的”等的用法。
3、 识别纠正词性误用的语法错误。
4、 分析短语的结构层次 。

H.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 简答题 京派为什么与京味无关反而与乡土文学有关

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都是和北京城有关的地域文学,两个概念经常会被混淆。

京味文学是指洋溢着浓郁北京风情的文学作品,突出北京城自己的“味”,用北京口语,写北京城的风俗文化与人情事态,展现出浓郁的京华色彩。开创鼻祖是老舍,其后的代表作家有老向、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刘恒、王朔等。

京派文学是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活跃在京津一带的文学流派,主要有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废名、李健吾、萧乾、凌淑华等。他们的创作远离当时的政治斗争,也远离商业氛围。他们的作品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古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甚至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京派乡土文学特点是秀美。京派小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述中,形成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这种乡土抒情小说,结构上以舒卷自如代替严谨拘束,情节上以故事的疏淡代替因果的坐实,它把小说的传统特征的一部分让位给诗和散文的因素,因而削减了小说的史诗力度,却增添了小说的抒情神韵。

I. 简述京派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悲悯人生 。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丽的死亡,并借此使情爱升华到崇高境界。这些作品在对爱、美遭罹毁灭的无可奈何的叹息、悲悯中,表现出京派作家“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说中尚有一类表现美丑、善恶对立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鲜明的爱憎取舍的人生悲剧,如沈从文的《菜园》、《丈夫》等;萧乾的作品这种特点更明显,他崇尚虽败尤荣的人与命运的搏战,因此,他的悲剧中具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因素,这在《邓山东》、《小蒋》、《印子车的命运》中都可以看到。

希望采纳

J. 结合<<边城>>分析京派小说的特点

京派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三:
京派作家既继承了乡土小说的乡村题材,又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但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围的诗意抒写。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1、梦幻乡土
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京派作家是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潜所谓“理想界”与“现实界”二元对立的观念中建构着他们的乡土梦幻的。基于此,他们对宗法制乡风民俗多取宁静认同的态度,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老向的河北农村,汪曾棋的苏北乡镇,萧乾的京华贫民区等构成了庞大的“乡村中国”的身影。在京派小说中,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是一个主要内容。在京派作家看来,现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虚伪,人性异化,压抑束缚着自然生命的发展,于是他们在回归自然的企图中以梦幻般的心态描绘着一幅幅自在自足的乡土图景。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菱荡》等作品写了乡村中翁妪男女自然相处的和谐情景,勾勒出一派“世外桃源”图。沈从文的《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通过对原始态的生活与“文明社会”的契约分工和政治状态的生活相对立隔膜的述说,表现出作者对“乡下人”自然、热情、勇敢、诚实等高贵性格的讴歌。与乡土民间和谐纯真的人性民情相联,京派作家或热衷于不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生命力的强盛,如沈从文《柏子》中的水手任意而快活,林徽因《文珍》里的丫头大胆地求生,萧乾《邓山东》中的小贩憨厚而刚直;或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对优美纯洁女性的关注,如沈从文的翠翠(《边城》)、三三(《三三》),废名的阿毛(《桃园》)、琴子、细竹(《桥》),林徽因的钟绿(《钟绿》)、绣绣(《绣绣》);或在飘忽的回忆中追寻着儿时的天真烂漫,如萧乾的《篱下》、《放逐》,凌叔华的《弟弟》、《小哥儿俩》,汪曾棋的《戴车匠》。总之,不论是对强悍生命力的描摹,还是表现女性的温婉纯美、儿童的纯洁稚嫩,都突出地牵动着作家们的一种共同的梦幻之情,用沈从文在《旧作选集·代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2、悲悯人生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凌叔华的《小刘》、《李先生》、《春天》等描写女性的作品中,都有一种由对人性的反讽而产生的轻曼的悯惜和忧伤的悲剧审美效果。京派作家还善写残缺的美的命运悲剧,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中父亲在一片远暧的自然宁静中悄然而逝,而三姑娘只能在自然光色的轻抚中长成一个乖巧美丽的姑娘。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丽的死亡,并借此使情爱升华到崇高境界。这些作品在对爱、美遭罹毁灭的无可奈何的叹息、悲悯中,表现出京派作家“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说中尚有一类表现美丑、善恶对立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鲜明的爱憎取舍的人生悲剧,如沈从文的《菜园》、《丈夫》等;萧乾的作品这种特点更明显,他崇尚虽败尤荣的人与命运的搏战,因此,他的悲剧中具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因素,这在《邓山东》、《小蒋》、《印子车的命运》中都可以看到。
3、诗意抒写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与诗性追求相应,京派作家往往都有着意境营造的自觉。他们的小说或以景结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灵构成立体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废名的《菱荡》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从多个视角描摹了陶家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性之美,从而为主人公“菱荡人”设置了一个“恰当”、“和谐”的生活背景,于是古朴宁静的自然脱化出了菱荡人的达观自如与世无争的生存观念,这样菱荡意境就成为了整篇小说的核心,而且作者还把禅境中的静观、顿悟等引入到小说中,进一步推动了小说的意境化。伴随诗性意境而来的是京派作品结构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倾向。京派小说往往取一种形散而神聚的结构,而这正是典范的散文体结构,人们称京派作家都是遗像文体家,主要就是指这一方面而言。废名的《四大》等难于区分出是小说还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说笔致活络自由,于看似平淡松散中见出功力。后起的汪曾祺的作品亦无波澜,几乎全无高潮,反映了他对“不像小说的小说”最早期的追求。
总之,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很有特色同时又是在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一个流派。它疏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在获得较大文学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某种在追踪社会时代脉搏上的滞后特点。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在追寻人文理想、承接文学传统、融合艺术新机、开拓小说新文体等方面为现代小说走向成熟提供了多样的发展途径。http://210.41.4.20/course/09/9/03130203.html

热点内容
世上最强师兄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15 02:14:05 浏览:377
言情小说我不需要守护 发布:2025-07-15 02:09:07 浏览:370
重生带着超市的完结小说 发布:2025-07-15 01:59:21 浏览:687
牛的小说阅读器 发布:2025-07-15 01:57:38 浏览:670
穿越男主是反派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5 01:49:42 浏览:187
重生校园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5 01:40:38 浏览:127
类似年少的小说bl校园 发布:2025-07-15 01:35:50 浏览:911
2019在线听书 发布:2025-07-15 01:32:16 浏览:362
攻略变态的快穿完结小说 发布:2025-07-15 01:14:35 浏览:862
阅读小说阅器 发布:2025-07-15 01:12:57 浏览: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