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花冠小说在线阅读
㈠ 巴黎圣母院内容简介(100字以内)
1、《巴黎圣母院》的内容简介如下: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爱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
2、《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圣母院》面世之后,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戏剧等。
(1)荆棘花冠小说在线阅读扩展阅读
在法国,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直到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巴黎圣母院》标题所指正是故事的发生地——巴黎圣母院。1829年维克多·雨果着手创作《巴黎圣母院》,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这座哥特式建筑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巴黎圣母院
㈡ 有没有小说《何处不言爱》
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我推荐你几本:奈何桥前有孟婆的《我重生在千年后》我个人非常喜欢。
还有叶冰伦的《雨季不言爱》:我们的18岁,美得像一个童话,痛的像一曲离歌。
叶冰伦的《再见,小时候》
明晓溪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
轻吟、al疼的《冷血公主vs冰山王子》
猫小白的《千夜星侦探社》、《荆棘花冠》
艾可乐的《观月学院秘密社之美杜莎之泪》
vivibear的《寻找前世之旅》
叶冰伦的《浅浅》、《琴音》、《线偶》、《我们就这样》、《逆蝶》:五个没有尽头的故事,沉浮着青春的人生,五个虚实难分的谎言,拥抱着一个个受伤的灵魂。
十四郎的《千香引·十二世花》其次还有《三千鸦杀》、《琉璃美人煞》、《斩春》
亲,想这些累死我了,我个人很喜欢,真的很好看,哦对了,再加个《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夏至末至》、《明若晓溪》、《蓝漠的花》,都很好看哦!
㈢ 有什么好看的小说大家推荐下谢谢了
这些都很不错的,有一些看了真的觉得意犹未尽啊,写的真的很不错,类型很多,男主聪明腹黑,女主性格各样:
《你笑不笑都倾城》经典校园
《喝粥求恋》美食爱情,细水长流,温馨隽永
《你是我的学生又怎样》
《重生之墨华灼灼》重生校园
《花开淡墨痕》很不错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觊觎兄长大人》伪兄妹
《难耐老公狂野》很喜欢女主的性格
《冤家宜结不宜解》伪姐弟,女主母亲是男主继母
《咱俩不熟》搞笑青梅竹马,腹黑竹马,呆萌青梅
《重生之夏日倾情》女主重生,超宠
《重生之幸福日常》军旅,女主重生有系统
《悠然夫人》天才女法官重生遇到绝世才子的故事
《兽妃》好看,强推,非穿越,《家有刁夫》、《火爆妖夫》差不多
《越姬》穿越很好看
《女配后宫升职记》
《不做皇后做宠妃》
《庶女宠妃》
《赠君一世荣华》
《江山为聘》强推,非穿越
《天后pk女皇》
《系统之宠妃》
《只爱妖孽父皇》
《皇上,我不好吃》
《盛宠皇后》
《”宠“妃》
《帝王画眉》
《迷心计》非穿越
《宫斗不如养条狗》
《继室难为》
《祸水夭夭》
《八宝妆》男主谋略家,女主人懒性慧,一个个都是演技派
《重生复仇:腹黑嫡女》超长的重生文,还不错
《如意书》
《林家碧玉》
《穿越之农家女御夫》
《萌妻养成》
《皇上,我不好吃》
《小村姑驯夫记》
《牡丹真国色》
《妖孽夫,桃花妻》
《吟咏风歌》
《食味记》
《至尊杀手妃:凤破九霄》
㈣ 好看的小说
嗜血狂后、千香引·十二世花、琉璃美人煞、浅浅、琴音、线偶、我们就这样、逆蝶、观月学院秘密社之美杜莎之泪、荆棘花冠、再见,小时候、蛮荒记、我重生在千年后、宅女桃恋、绝世唐门(你应该看过)、仙侠奇缘之花千骨、明若晓溪、左耳、悲伤逆流成河、雨季不言伤(或者是雨季不言爱,忘了)、蓝漠的花、寻找前世之旅。求采纳!
㈤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参考资料:http://resource.tengtu.kme.net/statics/jspx/czpd/xkjx/c1dl/c1dl24/Unit2/kzzl2.htm
㈥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
【中文名称】巴黎圣母院【法文名称】Notre-Dame de Paris 【英文名称】Notre-Dame Cathedral 巴黎圣母院【教堂所在地】法国巴黎,西岱岛(Cite)的东南端 【建造时间】1163年~1345年 【建筑风格】哥特式 【建筑师】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 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 尚·哈维(Jean Ravy ) 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 【简介】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圣母 巴黎圣母院照片(20张)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 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o勒o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 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 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 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 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 (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 (Navarre) 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
㈦ 巴黎圣母院的生发故事 有吗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另有小说,电影,音乐剧等以此为名。
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 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 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 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 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 (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 (Navarre) 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 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 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 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 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 (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 (Navarre) 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 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 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 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 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 (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 (Navarre) 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㈧ 聂姆曹娃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聂姆曹娃,1820年生于维也纳。在她年幼时,全家移居捷克斯卡利采城附近的农村。她靠刻苦自修获得丰富的知识。17岁时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5岁的男人。由于丈夫职业变动频繁,她随之辗转各地,从而有机会接触城乡劳动人民,了解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
1842年,聂姆曹娃迁居布拉格,积极参加爱国活动。1845年移居多马日利策,和社会下层有了更多的接触。她参加捷克进步组织“捷克摩拉维亚兄弟会”。当捷克爱国诗人哈夫利切克去世时,她不顾警察的禁令,向诗人献上荆棘花冠。由于受到奥匈帝国和捷克反动当局的监视,她被迫流亡在国外。
聂姆曹娃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创作。曾收集大量民间传说,编写了《民族传奇和故事集》(7卷,1845~1847)和《斯洛伐克童话和故事》(10卷,1857~1858)。她的中短篇小说如《山村》(1856)、《庄园内外》(1857)、《贫穷的人们》(1857)、《好人》(1858)以及《野姑娘芭拉》(1856)等,描写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穷人的遭遇和社会的阶级矛盾。作者认为穷人是捷克民族真正的代表,深情地赞颂了他们高贵的品德。在《庄园内外》中,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对立。《野姑娘芭拉》是描写一位智勇双全的姑娘如何帮助女友摆脱她所厌恶的求婚者的故事。芭拉这个动人的形象,体现了捷克劳动人民爱劳动、正直、淳朴的优良品质。
聂姆曹娃最为成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外祖母》(1855),小说刻画了一个捷克农村普通劳动妇女正直、乐观、聪颖,富于风趣的形象。小说描绘了捷克农村的风貌和自然景色,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㈨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沿革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
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
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 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
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南岸。 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1250-67年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维(Jean 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进入13世纪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师尚·哈维的手上才动工,并在1220年代时,由第四位建筑师维优雷·勒·杜克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
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
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