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小说牛虻推荐理由

小说牛虻推荐理由

发布时间: 2022-07-25 18:58:07

㈠ 如何评价《牛虻》

《牛虻》评价如下:

生于爱尔兰的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无愧于“伟大”一词的称誉,她笔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时间已使它成为了经典。

关于《牛虻》,它对理想始终不渝的殉道精神;它爱情和责任的冲突;它由人伦引发的痛苦与悲剧各有不同的理解。

《牛虻》电影版本中的配乐堪称是杰作,此片于1955年由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出品。由A·法英齐姆密尔导演,奥列格·斯特里奇诺夫主演,俩人都是都是当时苏联电影界的艺术家。

相比起原著,电影中“牛虻”这一角色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影片着重刻划了他为追求自由和真理,不屈地战斗并奉献生命的精神,把小说中这一人物的不完美之处都略去了,但它仍是公认的佳作。

斯特里奇诺夫饰演的牛虻,以其充满忧郁和悲剧命运的目光及高贵傲然的气质,在人们心目中记忆鲜明,难以超越。

电影美化了“牛虻”身上人性的弱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艺术性,但肖斯塔柯维奇的电影配乐从另一方面弥补了这一不足。

主人公亚瑟(牛虻)的曲折命运和深邃情感还是让作曲家动了真情。只是限于影片的篇幅和叙述节奏,音乐未能充分展开,很多写好的音乐最终也未能用上。

此后,一位苏联作曲家列冯·阿托缅根据肖氏的手稿陆续整理出一些完整的曲子并将其编为《牛虻组曲》,这部作品近年来有很高的上演率。

这12支曲子正是肖斯塔柯维奇“用音乐来打动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情感”的作品。看过电影的人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配合着情节画面,音乐和谐完美地完成了剧中人物情感的映射,使牛虻作为一个“人”的心灵经历鲜活而动人。

《牛虻》的配乐并非只有这首《浪漫曲》出跳,其他如《序曲》的大气磅礴,《民间节日》的轻快明丽和《夜曲》中浓得化不开的浪漫,都大大超越了它作为电影配乐的初衷,完全具备了独立欣赏的条件。

尤其是这部红极一时的《牛虻》,用厚积薄发来解释似乎说不过去,老肖属于多产作家;1955年的创作环境已经进入了“解冻季节”,照理作曲家应该能写出更直抒胸臆的东西?但是却写出这样一部完全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配乐,可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谜。

㈡ 牛虻 书评

《牛虻》作品赏析

《牛虻》1897年在英国出版,在本国文学界一直默默无闻。但半个世纪后被译成中文时,深受中国广大青年的喜爱,先后发行一百多万册。造成这种比较文学中罕见的事例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青年所持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他们乐于阅读革命志士传奇式的故事,学习并且仿效那些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形象。

《牛虻》一书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小说主人公亚瑟的成长是通过各种矛盾冲突来表现的。这种矛盾冲突主要包括父子关系、宗教信仰两个方面,集中体现在亚瑟同神甫蒙太尼里的关系上。开始时,亚瑟并不知道蒙太尼里是自己的父亲,而只是把他当作慈爱可亲、堪予信任的神甫。当时的亚瑟受到了争取民族解放独立思想的影响,在跟神甫的讨论中坚持认为:做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与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并不矛盾。他不知道两者在当时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对这种天真的想法十分担心,他寄希望于将来能偷偷打消会导致亚瑟反教会统治的危险思想。然而亚瑟对神甫因父子私情而产生的宽容却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宗教与革命是可以统一的,并且不恰当地把神甫看作是教会统治的代表。由于这一错觉,当新神甫到来时,他立即遭受惩罚:他和所有的革命党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儿时女友琼玛给他一记耳光,人家告诉他新神甫告密,以及蒙太尼里就是他父亲时,他那天真的幻觉才痛苦地消散。他开始认识到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又是火中凤凰的新生。因此,亚瑟自杀这一情节安排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从此之后,亚瑟再也不是旧“亚瑟”了,他变成了“牛虻”。

“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果然,当“牛虻”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者对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结尾对牛虻慷慨就义的描写,则是特别精采的一笔。由柳洪平创建。

牛虻: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坦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

心承受了非人的炼狱般的折磨。他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该为什么活着。

牛虻最后在遗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至今成为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和处决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终生只爱一个人

她,琼玛——牛虻在亚瑟时代就对她心生爱慕,只可惜由于无意中泄露了组织秘密,被视为叛徒。琼玛的一记耳光打碎了亚瑟的心,他的爱情也从此暗淡下来。13年后,当亚瑟化作牛虻归来,身心俱已大变。他记恨琼玛对他的伤害,即使在她面前内心再次强烈地翻滚着爱情,也不承认自己就是曾经的亚瑟,这种残酷的折磨让琼玛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内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给琼玛留下一封告别信,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情让琼玛悲痛欲绝。“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

牛虻:也有另一场纠葛

她,吉达——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她在对牛虻的疯狂爱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牛虻并不把她放在眼里,她只是他在某些场合,某些需要时的陪衬。她怎么能甘心呢?她不仅要占有牛虻的肉体,还要争取他的灵魂。可是,牛虻的灵魂除了属于革命,属于自己的信仰,还属于暗恋的琼玛——他的同志和战友。这就注定了无论做什么,怎样做,吉达都是和悲剧连为一体的。但吉达就是愿意以这样的方式燃烧自己,直至化为灰烬。

牛虻:残酷“封锁”父爱

他,蒙坦里尼——曾是他的榜样和偶像,他曾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但他没想到他曾私通自己的母亲,而自己就是他的私生子。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让亚瑟的信仰彻底崩溃。这一事件也直接决定了亚瑟时代的结束。他留给这位“敬爱的神父”一个投海自杀的假象,让这位“父亲”的内心多年来一直浸泡在灵魂的煎熬里。13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但父子之情已经在各自信仰的极端冲突中痉挛与压抑。父亲最后目睹了儿子的死亡,但他的灵魂又怎可能得到安息,他很快也随儿子而去。由柳洪平创建。

㈢ 《牛虻》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

一个外号叫牛虻的男主人故事,一个坚强的硬汉,(The Gadfly)是英国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出版于1897年的歌颂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小说。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小说涉及了斗争、信仰、牺牲这些色彩浓重的主题。苏联的著名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都提到了伏尼契的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牛虻。1953年7月,由李俍民翻译的《牛虻》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感染了无数的年轻读者,革命者牛虻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形象之一。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㈣ 《牛虻》这本书好吗谁能介绍一下或介绍一本好书给我,谢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㈤ 保尔问什么会喜欢《牛虻》这本书书中令保尔和战友深有感触的是哪些事

保尔喜欢《牛虻》的原因是学到了像《牛虻》一样坚强、甘于献身革命事业。

事情:

是主角与儿子一样忠诚于自己信仰的父亲最后目睹了儿子的死亡,以他唯一爱子的生命向他的神祇献祭。但他的灵魂又怎可能得到安息,他很快也随儿子而去。

蒙泰尼里,红衣主教,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对世界充满着关爱,他反对战争,希望用宗教拯救世界,他渴望儿子的亲情却不能得到,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个可怜人,也是一个受害者。

《牛虻》相关章节的深度解析解析:

小说第6章中蒙太尼里主教在与狱中的牛虻多次交锋后,终于在最后一次谈话中得知牛虻就是亚瑟。这个为自己所深爱的儿子却与他毫不妥协地站在两个对立的立场上,而自己又无力说服他摆脱死亡的命运,父子二人都在爱与信仰中苦苦挣扎。人物的语言极富激情和个性,场面非常感人。

主人公牛虻的原名,英国富商博尔顿的养子,生父为后来担任红衣主教的蒙泰尼里。影响牛虻最初性格形成的是他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对于牛虻的身世,尽管那位宽宏大量的船主宽恕了他母亲的罪过,但正如圣经所讲述的那样,牛虻却是带着原罪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

为了保住牛虻的出生秘密,整个家庭始终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哥嫂的恶语相加,母亲的胆小怕事、忍气吞声,养父的装聋作哑、不闻不问,使年少的牛虻感到内心的压抑、不安和缺乏归属感。

推荐一本好书的理由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我最喜欢看啦。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理智论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㈦ 《牛虻》一书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由于作者的世界观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作品也有一些缺点,牛虻在对待其生父和爱情生活的态度上表现出很多不健康的思想。但这些缺点在小说中是瑕不掩瑜的,《牛虻》不失为一部具有进步思想和精湛艺术的优秀作品。作品主人公牛虻,是19世纪文学画廊中不可多见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他顽强战斗的性格,坚毅不屈的精神,为革命视死如归的气概,一直对全世界革命人民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㈧ 《牛虻》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牛虻》这本书表达的是: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写的,出版于1897年,歌颂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小说。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小说涉及了斗争、信仰、牺牲这些色彩浓重的主题。苏联的著名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都提到了伏尼契的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牛虻。1953年7月,由李俍民翻译的《牛虻》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感染了无数的年轻读者,革命者牛虻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形象之一。《牛虻》1897年在英国出版,在本国文学界一直默默无闻。但半个世纪后被译成中文时,深受中国广大青年的喜爱,先后发行一百多万册。造成这种比较文学中罕见的事例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青年所持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他们乐于阅读革命志士传奇式的故事,学习并且仿效那些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形象。

㈨ 牛虻有什么特殊的,为什么许多名人喜爱它

你可以去看这本书的,他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人,我觉得他跟保尔柯察金这种高大全的形象完全不同,又有英雄气概,又很感性。他很犀利(可以留意一下他的毒舌)口才文笔都相当好,说话的时候很自然地运用莎士比亚的名句;很有冒险精神,一个人闯南美丛林;情感真挚,很爱他的父亲,一生只爱一个女人;很有人格魅力,和土著人之类的都能打成一片,执行死刑的时候,士兵都不愿开枪打他(当然可能是被他的气势吓到了)·········我觉得名人喜爱他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他的大无畏精神,毕竟少有人有勇气自己执行自己的死刑。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英雄,又是一个性格特别鲜明的人物形象。

㈩ 我喜欢牛虻这个作品的几个原因

"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果然,当“牛虻”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者对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结尾对牛虻慷慨就义的描写,则是特别精彩的一笔。喜爱牛虻,自是因为牛虻的精神意志与他的革命意识相符合,激励着他为革命而献身,同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热点内容
优秀二次元同人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28 15:54:24 浏览:121
隋唐经典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7-28 15:43:17 浏览:716
2020年青春校园小说 发布:2025-07-28 15:38:04 浏览:182
没说不爱你小说免费 发布:2025-07-28 15:37:33 浏览:57
有关男变女的变身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28 15:27:59 浏览:675
一生何求小说酷红阅读 发布:2025-07-28 15:25:16 浏览:779
契诃夫高考小说阅读答案 发布:2025-07-28 15:18:22 浏览:356
都市主角逆袭系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28 15:03:23 浏览:996
震旦3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28 14:56:59 浏览:210
女主当兵的小说言情 发布:2025-07-28 14:56:57 浏览: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