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语言阅读题
❶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有哪些
如下:
一、看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般我们看到一个题目,就能明白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也能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基本的了解。
二、通读全文。一篇短文,看完题目,接下来就是要通读一遍,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这可能是这篇短文的重要内容的总结。还要注意每段的第一句话,一般也是每段的总结,这样一遍读下来,基本上短文的大意和每段的段意就应该明白了。
三、带问题再读一遍。读完一遍后,我们就可以去读题目了,先不要着急做题,同样的把题目通读一遍,然后带着这些题目问题,再回去读一遍短文,这时候,有些简单的题目,比如直接可以从文章中,就能找出答案的,就可以直接写答案了。
四、确定区域,深入思考。这个就是阅读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了,题目问题不能直接在文中找出答案,需要孩子们自己总结中心思想,甚至要自己去延伸才能得出答案。
阅读现状分析:
IDC最近的报告预测称,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扩大50倍。这当然并不仅仅是数据的洪流越来越大,全新的支流也会越来越多,各种意想不到的来源都在产生着数据。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人们探索世界的方法,驱动产业间的融合。
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品位在海量信息时代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青灯黄卷式的传统模式被即时在线浏览所取代,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庞大的数据流背景下,人们寻找阅读内容的过程变得繁冗不堪,有价值信息如何被发现则成为更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推荐阅读的确能够为人们提供一定的选择性空间,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推荐来决定阅读内容,那么大多数人的阅读能力都只能维持在一个水平,因为他们阅读的内容相差无几。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需要的是更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❷ 小说,散文等类阅读有什么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解说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四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描写要抓住事物特点。“画眼睛”是形象的说法,指写人要写出人的心灵,写事要写出事件的本质,写景要写出人对景的感悟,景的个性。
描写要生动形象,这是描写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描写有别于叙述的地方。所谓生动形象,无非是使描写对象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描写要根据对象特点决定描写方法,描写时往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描写有白描与细描等等。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记叙文的议论是“画龙点睛”。记叙文的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阐发事物的意义
(二)表达作者的看法
(三)揭示文章的主题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不同情形下的术语:
评价主旨用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 意境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用语: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用语: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
语言风格用语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 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用语: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用语: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 琅琅上口
考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
⑴分析作品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
⑵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⑶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
⑴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⑵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⑶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⑷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⑸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题, 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 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 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❸ 小说语言特色答题技巧是什么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关于人物: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❹ 高考小说阅读有哪些题型
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包括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类型。
2、 阅读题解题时对于自然科学类的一般能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往往剩最后一个需要推敲。有的就是明显错误的。社科类的要读个两三遍,读完一遍应该就能解决几个问题,剩下几个有两个选项不能决定的,实在推不出来就按第一印象,别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❺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语文阅读问题,一般考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难一点的也就是分析,一般读明白了都能答明白的,大幅度提升的话,就需要不断的做练习,和阅读了,多读一些材料,文章会对考生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❻ 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方法
语文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如下: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答出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需要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答出描写人物。2、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3、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❼ 如何应对小说文本阅读题
一、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哪几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三、小说标题的作用
答题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是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是否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是否属于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小说“设疑法(悬念法)开头”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五、小说“写景法开头”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打基础。
六、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的作用
从结构安排上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结局自在情理之中。
七、小说“悲剧性结局”的作用
能更好地深化主题;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使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八、小说“喜剧性大团圆结局”的作用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九、小说“第一人称”的作用
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自然融入“我”这个角色;有利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小说更具真实性,便于读者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使情感更能打动人心。
十、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形象特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包括面容、神情、发型、身材、服饰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叫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十一、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奠定小说感情基调;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
十二、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
十三、小说心理描写的作用
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十四、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表现生活环境;增强小说故事的真实性;深化小说的主题。
❽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是什么
1、拿捏词义的轻重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
“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2、限定词义的范围
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
3、揣摩词义侧重
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4、分清词性和语法功能
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例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也有因词性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如“突然”(形容词),“猛然”(副词)。
5、语感与第一印象
选词填空题还考察学生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学生在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积累,不要耗费两大量时间迂回于一道试题。此外,有些词语习惯搭配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些就是考察学生的词语积累了。
❾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