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鞭记小说阅读
A. 山东吕剧有哪些,吕剧经典目录列表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
早期剧目
早期剧目有《王小赶脚》、《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王天宝下苏州》、《白蛇传》等。早期的班社,为时殿元组建的共和班。之后,相继组成的有文明书社、黄家班、高家班、张家班、车里班、顺和班等化装扬琴班社。
长期活动在广饶、博兴、利津、滨县、惠民、无棣、阳信、张店、博山、章丘、潍县和胶东一带的城镇农村。通过与其他剧种同台演出,吸收学习了一些表演程式,在唱腔上由曲牌联缀体逐步转为以唱[四平]、[二板]为主的板式变化体,并扩充乐队,配搭行当,化装扬琴得以迅速发展和提高。
1918年,广饶县车里村张凤辉等组班进入济南风顺茶园演出。早期表演艺术家有时殿元、孙中新、谭明伦、崔心庆、薛金田等。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吕剧发展迅速,李同庆、时克远、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等着名表演艺术家出现,吕剧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1951年,山东省鲁声琴剧团成立。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开始演出《小姑贤》《拾玉镯》《王小赶脚》《刘海砍樵》等剧目。
1954年,吕剧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炮打响。1955年,吕剧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吕剧艺术家郎咸芬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代表中国戏曲界随团出访东欧六国。1957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响了大半个中国。1963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
1965年,《两陇地》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为电影。1966年3月,《沂河两岸》、《两陇地》等剧参加广交会演出,并赴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这一时期,《逼婚记》、《搜书院》、《龙凤面》等剧目也在全国很有影响力。1976年,吕剧《半边天》、《管得好》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吕剧获得新生,出现了吴萍、郭爱琴、董家岭、刘玉凤、高静、李萍、杨春梅、荆延国、李肖江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回家》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B. 什么是吕剧
1、吕剧的代表作有姊妹易嫁、画龙点睛、苦菜花。
2、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
3、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C. 呼延庆叫什么书
在清代兴起的小市民文学世界里,呼延庆的名气可能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人
描写呼家故事的小说和评书很多:如《说呼全传》(又名《金鞭记》、《呼家将》)、《呼杨合兵》、《小将呼延庆》、《呼延庆上坟》、《呼延庆打擂》、《呼延庆出世》、《呼延庆征北》、《呼延庆征西》、《呼延庆进京》、《呼延庆挂帅》、《杨家将》等,
D. 古籍绣像金鞭记一套多少钱
如果是石印本《金鞭记》不到一千元,因为这种石印小说在民国的时候发行量比较大,好几家书局都印刷过。价格要看品相而定。
E. 呼延庆的小说形象
评书中的呼延庆是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后,生活于北宋仁宗(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在世,1023年—1063年在位)至宋徽宗(慈云太子)时期,祖父呼延丕显(呼延必显),父亲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叔父呼延守信。呼家曾因庞文太师陷害而惨遭灭门之灾,全家族三百余口埋在一处,筑成了一座巨大的“肉丘坟”,只逃了呼延守用、呼延守信两兄弟,为除掉庞文一伙卖国害民的奸臣贼子以及报全家被害的血海深仇,呼延守用之子呼延庆(《说呼全传》中说呼延庆乃魁罡星转世)及其兄弟呼延平(又称崔三儿)、呼延明(呼延守信之子)等在结拜兄弟孟强、焦玉(孟良、焦赞之后)、岳鹏(花刀岳胜之后)、杨文广、朋友袁智、李能(袁天罡、李淳风之后)的帮助下,以及包拯、寇准、杨家将等爱国忠臣的支持下,与奸党展开了曲折、激烈、长期的斗争,最后终于积蓄力量击败了庞家奸党势力,报仇雪恨后,呼延庆被封为忠孝王。呼延庆的事迹和历史上同时期的折家将中的大将折克行比较相似,呼延庆在书中大破连环阵威震塞外诸国,而历史上的折克行大破西夏也是威震塞外诸国。
在清代兴起的小市民文学世界里,呼延庆的名气可能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人。描写呼家故事的小说和评书很多:如《说呼全传》(又名《金鞭记》、《呼家将》)、《呼杨合兵》、《小将呼延庆》、《呼延庆上坟》、《呼延庆打擂》、《呼延庆出世》、《呼延庆征北》、《呼延庆征西》、《呼延庆进京》、《呼延庆挂帅》、《杨家将》等,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和“呼杨高郑”之说。
《呼延庆上坟》呼延丕显之子呼延守用逃离京城时,于大王庄招亲,生子名曰呼延庆。为免被奸臣所害,唤母为姐,唤外公为父,取名王三汉。时年九岁,王三汉随二哥王二汉进京卖马。听闻西街呼延家族肉丘坟一事。后归。于清明随父扫墓,中途而归。闻哭声于姐房内。遂至,见房内有暗室。见王氏烧纸痛苦。上前见灵位,乃先父呼延丕显。王氏见状,遂告以实情。呼延庆抱母痛哭。有感祖父冤屈,亦于清明之际,无人祭扫,遂借口出门骑马,独自上京。卖马买纸钱,纸铺老板敬仰双王为人,遂挽留至晚夜深之时方可行。时值三更时分,路无人,夜无声,呼延庆翻墙至双王府,院内杂草丛生,风声鹤唳,好不凄凉。观之,呼延庆便放声痛哭,其声可感日月,哭罢便将整车纸钱炮竹点燃,瞬时,火光满天。守坟官兵闻之,急来缉拿。少年英雄呼延庆,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斩杀庞文亲信数名。终究是孩童之躯,怎敌千军万马。小英雄顺势夺马便逃。逃至一麻杆胡同,前无路,后有追兵,便翻身入院。原是高猛府邸。在高猛、寇准、包拯等人的搭救下逃离京城。 第一代
太保呼延晏(西晋时期前赵名臣,担任过太傅、太保、太子太保、前锋大都督、前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使侍节)、呼延谟(前赵名臣镇东将军)。
第二代
呼延谟之子:靠山侯呼延寿廷(呼延琮、呼延凤(后周时为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廷)、呼延凤英(呼延兰玉)(女)(评书戏文中《下河东》、《河东刺驾》、《斩呼延寿廷》、《大战白龙》、《白龙关》、《龙虎斗》、《边塞诗》呼延赞父亲和姑姑)。
第三代
呼延寿廷之子: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呼延云(呼延秀英)(女)(评书戏文中《白龙关》、《龙虎斗》、《下河东》、《边塞诗》呼延赞之姐)、呼延蓉(女)(评书戏文中《真假八王》呼延赞之妹)。
第四代
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子: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呼必显、呼延显、胡必显)、呼延丕达(呼必达呼延达呼延丕嗼)、呼延赤金(女) 。
第五代
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之子: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
第六代
(1)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子:忠孝王呼延庆、镇殿王呼延平、呼延登、呼延唤、呼延昭(《杨家神枪》中呼延庆兄弟)、呼延凯、呼延广、呼延寿、呼延威(后宋慈云走国全传里呼延庆的儿子)、呼延碧桃(女)、呼延梅仙(女)、呼延瑞珠(女)、呼延采鸾(女)。
(2)忠勇王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子:仁义王呼延明、呼延亮、呼延豹、呼延龙、定疆侯呼延兆。
第七代
(1)忠孝王呼延庆之子:呼延云龙(《曹家将》里呼延庆的大儿子。《铁伞怪侠》里铁伞门开派祖师,创铁伞流云,通天八卦六十四掌,轻功鬼影附形等绝世武功,后被三徒弟盖九霄用毒刀暗害致死,有徒孙岳飞之子岳霆,儿子呼延三绝,徒弟神刀仙剑古凤春、盖九霄。)、震京虎呼延云飞、呼延云威。
(2)定疆侯呼延兆之子:金锤小将呼延云灵。
第八代
震京虎呼延云飞之子:忠孝王双锤将呼延豹、呼延傕。
第九代
忠孝王双锤将呼延豹之子:呼延飞龙。
第十代
(1)呼延飞龙之子:呼延启鹏
(2)呼延灼(呼延绰)
第十一代
呼延灼之子:呼延钰、呼延玉英(女)。 第一代:
(1)呼延晏之妻:刘缕红
(2)呼延谟之妻:沈心玉
第二代:
(1)呼延寿廷之妻:施兰英(罗兰英刘兰英骆兰英刘兰英)
(2)其他:呼延凤英
第三代:
(1)双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妻:老阴五女之一安乐侯马秀英(马太君金头马氏)
(2)其他:呼延云、呼延蓉
第四代:
(1)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之妻:杨延琼
(2)其他:呼延赤金
第五代:
(1)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妻:王金莲、崔玉容、铁叶梅、赵凤奴、平西侯肖赛红、马花蕊(花花公主)
(2)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妻:齐美容、齐月娥、肖玉镜
第六代:
(1)忠孝王呼延庆之妻:芦凤英、祝素娟、刘定金、梁胜金、鲍赛金、张金定、花瑞莲、柳迎烟、翠桃姐、苗凤英、童凤英
(2)镇殿王呼延平之妻:邓玉红
(3)呼延寿之妻:仙山金龙
(4)仁义王呼延明之妻:刘玉萍、铁金娥
(5)呼延豹之妻:仙山迎凤
(6)呼延龙之妻:赵文姬
(7)定疆侯呼延兆之妻:侬赛花
(8)其他:呼延碧桃、呼延梅仙、呼延瑞珠、呼延采鸾
第七代:呼延云飞之妻:魏金红
第八代:呼延灼之妻:薛恭茹
第九代:呼延玉英及其他
参考资料:《历史上的呼延庆》(八一网)
《呼家将》(刘书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cHtIDKGLXuEXE0hFo_U-2A
书名:呼家将
作者:刘书琴
豆瓣评分:7.1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4
页数:1036
内容简介:
《呼家将》又名《金鞭记》,写宋朝仁宗时,忠臣呼延赞之子呼丕显被庞妃之父庞文所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呼丕显之子呼守用、呼守信因未在家中而幸免。为躲避庞文的搜捕,呼守信去北国投亲避难,呼守用在大王庄招亲,得子呼延庆。呼延庆随王敖老祖学成高超武艺后,曾三次大闹东京,弄得庞文心惊肉跳。庞文为实现做皇帝的野心,暗中与外国勾结,企图与外来势力平分疆土;对内则依仗权势,欺上压下,大肆搜刮,作恶多端。为除掉庞文这伙卖国害民的奸臣,为报全家被害的深仇大恨,呼延庆、呼延平、呼延明等在包公、寇准、杨家将等人的帮助下,同奸臣展开了曲折、激烈、长斯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G. 评书小说《金鞭记》
《金鞭记》我大概十年前听过评书,张贺芳先生说的,前几个月偶尔又在马路边听过几句,但是很可惜网上没有音频资源。
记得有前辈说过,这部书又叫《呼杨合兵》,但下了一直没来及阅读,分享一下文档你看看是不是吧~
H. 小说《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作者是谁
《杨家将》的作者是熊大木;《薛家将》的作者是单田芳;《呼家将》的作者是刘林仙。
I. 小说《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作者
《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1、“薛家将”,就是以讲述薛仁贵及其子孙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和评书。著名的有《薛仁贵征东全传》《说唐后传》《说唐三传》《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薛雷扫北》等。
作者:(清)如莲居士
2、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3、《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呼家后代全传》《金鞭记》,是一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全书四十回,作者名已佚,目前保存版本为清代乾隆年间的金阊书业堂刊本。《呼家将》以描写北宋名将呼延赞后人呼延得模一门英杰,于宋仁宗时代与国戚庞氏家族之间的抗争为故事主线。这些故事和人物早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群众的喜怒哀乐;其情节结构与叙述方式,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其内容始终能够激动人心,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大书。
注:
《杨家将》是讲史类的“袍带书”,其中有些事实有史可查,有些则真假相掺。
明代初年,产生了第一部描写杨家将的中篇小说。明代中期,又有文人把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编成长篇小说。现存作品两种,一种是《北宋志传》,后易名《杨家将演义》,五十回,描写了杨继业祖孙三代的事迹;另一种是《杨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义》,五十八节,描写了杨家五代的功勋,在前书的基础上续写了杨文广、杨怀玉两代英雄。此外,《四游记》里的《东游记》中穿插了“杨家将大破天门阵”的神怪故事;《水浒传》中也有杨门后代青面兽杨志的记述。
清代以来,根据《杨家将演义》改编的还有《北宋金枪全传》、《两狼山》、《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平闵十八洞》(即《杨文广征南》)等中长篇小说。此外,《说呼全传》、《万花楼》、《说岳全传》诸书中也穿插了一些杨家将人物的故事。清末民初,许多说书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改编成评书、鼓书,代代说唱。评、鼓书中的《杨家将》,又名《盗马金枪》,主要描写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三代英雄的传奇故事,多从“金沙滩”起,至“天门阵”止,有评书名家刘兰芳的《杨家将全传》(109回)与评书名家田连元的《杨家将》(102回)。 其中梅兰芳以演“穆桂英挂帅”得以出名,说明其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J. 吕剧是什么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这一时期出现了闻名全国的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市。滨州市吕艺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
高静、焦黎版吕剧《小姑贤》
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最能代表山东风格,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广泛共识。不过,吕剧作为戏剧形式,最早发源于哪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是广饶县,有的人认为是博兴县,还有的人认为是胶东地区。普遍人认为是起源于广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