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小说花生阅读
❶ 谁知道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全文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怪可惜的,你们那麼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裏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麼?」 我们争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❷ 帮我找阅读题~高分
长江水患与流域人口超载
①去年长江水灾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气象原因外,还应看到沿江严重的人口超载。目前长江流域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亚马孙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而那三条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过多的人口势必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远大于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显著下降。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 a 10%,水土流失面积却上升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目前的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甚至后来居上了。正是流域生态的破坏 b 了水患,去年长江洪峰流量虽大,但并非最大。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记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 6万立方米每秒的 c 有23次,去年洪峰流量虽不是最大,但却连续创下新的水位历史记录。这一现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积的 d 减少这一原因来解释。据水利专家调查、研究与测算,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②比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与湖争地,导致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湖群消失。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一湖群__________________。据统计记载: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若干年来,因围湖造田及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的面积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九百里洞庭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然而,鄱阳湖同样是厄运难逃,40年中湖水面积缩小了1/5以上。
③洞庭湖、鄱阳湖与江汉湖群,50年代以来丧失淡水贮量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正建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长江流域塘堰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减少库容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积,造成了荆江段的“悬河”。每到洪期,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几米。
④可见,人口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口超载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在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态破坏——灾难加剧的老路子。
1.在第①段中a、b、c、d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加剧 急剧 仅有 至少 B.仅有 加剧 至少 急剧
C.急剧 至少 仅有 加剧 D.至少 加剧 急剧 仅有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的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文意在第②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1)调节洪峰 (2)与长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3)容纳百川
A.(1)(2)(3) B.(2)(3)(1)
C.(3)(1)(2) D.(1)(3)(2)
4.为什么说人与湖争地是造成长江水患的原因之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举例列举本文所使用的三种主要的说明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长江流域的人口比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还多出许多。
B.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20.8%。
C.去年长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还要高。
D.洞庭湖的面积,1984年比19世纪初减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
7.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要根治长江水患应注意解决哪几个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8—11题。(10分)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有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本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8.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不只一项)(2分)【 】
A.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开始有人种树了。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9.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分)
10.“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3分)
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1分)
深刻含义:______________ 。(2分)
11.“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这表现了什么?(2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回答问题。(10分)
福州市郊寿山乡生产的寿山石,久已声名远播。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地》记述,宋时农民便已开采寿山石。寿山石应用于雕刻艺术是源远流长。1954年以后陆续在福州出土的一些南朝人的古墓,陪葬物中便发现有寿山石猪造型。
奇怪的是,寿山石雕在历史上长期不见经传,是否它在古时只被视作一种雕虫小枝呢?不过,据方宗 《寿山石志》引述施鸿宝《闽杂记》说:“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愍公见而奇赏之,遂著于时。”可知寿山石中之最佳品黄石(即田黄),当时还未被珍视,寿山石雕看来更未引起人们普遍的注意。到了清代,有关寿山石的著述日多,可寿山石真正名扬遐迩,还是近二百多年来的事。
有这么一个传说:清乾隆皇帝曾梦“福寿田”三字,拆字者指为福建寿山之田黄,便派人搜寻,果得田黄宝石。皇帝祭天时便将它供在案上祭筹,田黄由引身价飞腾,高贵至极。石雕艺人的高手亦从此得以进入宫廷,专事雕艺,称为御工。据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说,乾隆皇帝有一套“玺印”,用的就是田黄名石,是当时御工的佳作。出土文物发现,康熙宗室墓中,也有以寿山石章作为陪葬的。
田黄是寿山石的极品,因色带黄而得名。它娇小玲珑,到采掘后期,最大的不过上斤,常单独一块藏于水田下的一二米深处,很难找到。采掘者事前往往下定“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决心,有时把田土全部翻转也一无所获,难怪古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
寿山石雕十分讲究按材施艺。艺人一石在手,得先揣摩其形色,拟定其作品的内容,然后下刀,行家称之为“相石”。试看有些石雕作品,往往独一无二,原来就是艺人不愿过多切削原材,只凭巧思,相形度势在不同形色的石料上,雕出不同状态的景物。就是一些同样的作品,也可见其在色彩、纹理上的扬长避短,化弊为利,从而取得其大同中见小异之妙。最近福州石雕厂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的寿山石展览,人们便可见到石雕艺人用高超技法刻出的人物、花果、动物、印章等各种类型的石雕作品,端的千姿百态。
12.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不见经传( ) 相形度( )势
13.解词。(2分)
名扬遐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雕虫小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得出“可见寿山石真正名扬遐迩,还是近二百多年来的事”的结论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记述,宋时农民便已开采寿山石。
②1954年以后陆续在福州出土的一些南朝人的古墓,陪葬物中便发现有寿山石猪造型。
③清乾隆皇帝曾梦“福寿田”三字,便派人搜寻,果得田黄宝石。
④《闽杂记》有关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担的记述。
⑤到了清代,有关寿山石的著述日多。
⑥据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说,乾隆皇帝有一套“玺印”,用的就是田黄名石。
A.①② B.③⑥ C.④⑤ D.⑤⑥
15.文章写了一段美妙的传说,这对于介绍寿山石有什么作用?(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是怎样说明寿山石雕十分讲究按材施艺的特点的,请列点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回答问题
回报地球母亲
①母亲养育了子女,繁衍了人类。回报母亲,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和法制规律,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是,人类还有另一个母亲,需要回报,这就是地球。
②早在70多年之前,诗人郭沫若就以炽热的诗句歌唱着:《地球,我的母亲》。诗人真切地问:
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
③把地球比喻为母亲,十分恰切地表明了人类和地球的关系。没有地球的养育和呵护,就不可能有人类。地球以她丰富的资源无私地供养了人类所需的一切。而且,据现代科学所知,在迄今探明的宇宙星球里,地球只是一个偶然存在。因而,人类不得不十分惋惜地慨叹,只有一个地球!
④可是,对于地球母亲,人类都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回报?掠夺式地开发和浪费着各类资源,污染和破坏着从地面到空间的各种环境。水源枯竭、地表荒漠、森林滥伐、空气污染,我们曾经健壮美丽的地球母亲,日趋衰老和丑陋。在地球面前,人类有时更像一些不肖之子。
⑤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只在这里,因为地球是一个特殊的母亲,她养育的是全人类以及他们无数代的子孙,她是人类共有的永远的母亲,人类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孙面对的地球是一个衰竭苍老的老祖母。
⑥所幸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日渐认识到了“不孝”的恶果,把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当成了一件大事,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去为恢复地球母亲的青春而作出努力。治沙造林的恩格贝人响亮地喊出:“替祖宗还债,为子孙造福”,这正是有见识的人们共有的心声。
⑦如果,人类希望有一个健康、幸福的后代,就得首先保证地球永远是一个健康、年轻的母亲。那么,必须从现在就开始,从每一个人做起,以对生身母亲一样的孝心,对待地球母亲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⑧如果说回报,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请就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层次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等方面作一点评析。(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市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 答案
一
1.B
2.人口超载,过度索取森林资源,造成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了水患。
3.C
4.因为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群消失,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
5.列数字,如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22.2%……作比较,如目前长江流域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亚马孙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举例子,如: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记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至少有23次。
6.B
7.要点:1.控制人口 2.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3.退田还湖,增强湖泊的泄洪能力。
二
8.B D
9.对比 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10.照应句:“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含义: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11.形象地表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三
12.传(zhu4n)度($)
13.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闻名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14.C
15.使寿山石带上传奇色彩,以突出寿山石的名贵
16.①讲究“相石” ②在具体雕刻时不过多切削原材,凭巧思相形度势 ③同样的作品也因色彩纹理大同中见小异
四、本文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步骤,论证了回报地球母亲(“人类还有另一个母亲需要回报,这就是地球”)这一中心论点。全文分为三部分:第①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用比喻的方式提出了中心论点,属提出问题部分。第二部分由②③④⑤⑥五段构成,属分析问题部分。这一部分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严密地分析论证了回报地球母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部分一开始就引用了郭沫若的诗句作理论论据,阐明了地球与人类的联系。第③段紧承第②段的论述,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再次阐明人类和地球的关系以及地球对人类生存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然后,文章④⑤⑥段联系实际,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论证中,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⑦⑧段为第三部分,亦即解决问题部分。它以前一部分的分析论述为前提,以道理分析为基础,顺理成章地强调了回报地球母亲的最好方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再次点题,照应文首,论证严密,说服力强。
❸ 课文《落花生》全文
全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3)最好的我们小说花生阅读扩展阅读
一、赏析
《落花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二、创作背景
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 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三、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u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民国十三年(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民国十六年(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
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❹ 《落花生》阅读答案
1、反衬 以其他植物的高傲来衬托落花生的默默无闻的高尚品质。
2、落花生 飞絮、散钱、椿角、篷子
( 矮小) ( 高大。英姿 )
( 每一颗种子都是新生命 ) ( 要把它的种子铺满世界 )
( 种子埋在地下 ) ( 靠风传播种子 )
( 谦虚 ) ( 诱惑对方 )
3、拟人 比喻 生动形象写出落花生的特点。
4、答案:作用:进一步衬托落花生“可贵的德性”,有力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分析:充分表现了落花生“可贵的德性”,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体现了落花生的生命力很强,有伟大的适应力,安分守己、脚踏实地,顶谦虚、顶本分。
❺ 一包花生 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 3分)
① 学校被毁 —筹款遭拒— ② 种植花生 — ③准备材料 —富翁来访—得到善款
2、 阅读第⑥段,按要求答题( 3 分)
(1)加点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
答: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2)请结合语境,在横线处补写镇长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答:既然付出一点劳动就能使那一小包花生变成这样,那为什么不能自己动手造一所学校呢?
3、 文章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镇长,一个是富翁,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3 分)
答:镇长:着重谈他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关怀富翁:能捐资造学校,并且告诉我们真正改变。
<这是复制的,因为我也在抄答案就把它弄的整齐一些方便抄。。。。。。。。。。。。。。>
❻ 推荐几本好看的修真小说
在我看来我们国家的修真小说和韩国的修真小说最大的区别呢,就是他们书籍的作者,他们的国籍不一样,除此之外他们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也是不同的,这正是因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造成的原因。因此在我们观看这两个国家不同的修真小说的时候,会给我们呈现不同的体验,但是总的来说这些韩国的修真小说还是大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的影子,毕竟他们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总的来说,韩国小说和我们国内的修真小说其实大体上没有什么差别的,唯一的差别那就是书籍的作者不同,还有就是他们的语言文字不同,其实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套路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毕竟现在的文化交流是没有限制的。
❼ 落花生阅读答案
《落花生》(15分)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kōng kòng)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zhǒng zhòng),翻地,播种(zhǒng zhòng),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hái huán)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1、给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3分)
2、给下列词语排列顺序。(1分)
(1)浇水 收获 翻地 播种 买种
买种 翻地 播种 浇水 收获
(2)中秋 清明 除夕 元旦 国庆
元旦 清明 中秋 国庆 除夕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4分)
可惜——(惋惜) 开辟——(开垦) 居然——(竟然) 吩咐——(嘱咐)
4、从“居然”的意思是什么?你从这一词你体会到什么?请用“居然”造一个句子。(4分)
“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表现出我们收获花生的意外和喜悦。
例句:他一向很少举手发言的,今天居然举手发言。
5、妈妈让孩子们开荒地种花生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爱吃花生的愿望。(3分)
《落花生》(41分)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 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lǜ lù)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 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字。(3分)
2、给画线的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3、我会按要求写词语。(6分)
写出反义词:爱慕(厌恶 ) 有用(没用 ) 好处(坏处)
写出近义词:可贵(珍贵 ) 体面(气派 ) 爱慕( 喜爱 )
4、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2分)
5、用“要……不要”写一句话。(2分)
我要多吃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吃太多的零食。
6、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 、(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外表美) ,却具有( 内心美)。(5分)
7、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1分)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8、画横线的句子是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精神。(2分)
9、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有用的人),不要 (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4分)
10、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改为反问句)难道父亲的话没有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吗?
(2)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改为转述句)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11、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答: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只讲体面,而要做有真正本领和内心世界美的人,并赞扬那些默默无闻,为人民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12、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3分)
答: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如:清洁工人、农民、送报人、教师。
13、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你是想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呢?还是想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4分)(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成理即可。)
答:我想做花生一样的人,我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美的人更难,但如若仍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做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❽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阅读感悟
我们学了《落花生》一课后,觉得受益匪浅,懂得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
《落花生》这篇课文主要写“我”和父亲在茅亭里过花生收获节时交谈的内容。父亲问作者,花生的好处有哪些?又说“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作者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全文的中心,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只关注外表等外在的东西,实用的才是好的。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例子。有些人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再出去,可这种人在职场上很容易被淘汰;有些人平常穿着很朴素,干的工作也是最辛苦的,薪水也很低,可是他们很重要,人类不能没有他们。比如处处可见的环卫工人,他们每天早起贪黑地干活,在马路上,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扫净灰尘,扫尽最后一片落叶,却只能遭到人们的鄙视,唾骂和嫌弃。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家园将会被垃圾所覆盖,所掩埋。这些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花生让我想起了花生花。花生花和花生一样其貌不扬,可花生花在一株花生中占据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花生花很有用,没有一朵是空花,少一朵花生花就少一颗花生。可见,花生花也有花生的品格。
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吧!拥有花生品格的人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爱慕虚荣的人只会被淘汰!这就是我读了《落花生》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