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精的传说小说阅读
㈠ 历史上狐狸精如何从“瑞兽”变成“淫兽”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有青丘狐狸洞的说法,当然这是一种影视的虚构,但是虚构也是有一些历史线索和依据的,据说大禹的妻子,涂山的女娇,就是狐族,可能是以狐狸为图腾的氏族传人。这个号称九尾白狐的女人,也给大禹生了个儿子,就是夏朝的开国者启。
这个时候的狐狸精,还是一种瑞兽,九尾白狐是一种祥瑞的象征,正所谓:“白
狐狸在先秦两汉地位尊崇,与龙、麒麟、凤凰并列四大祥瑞。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祥瑞。而且是以男性为主,也就是说狐狸精可都是帅哥,在干宝写的《搜神记》里。就描写了一个“男性”老狐狸复仇的故事。
而明清的女狐狸都是报恩。不过有一点都一样,无论男狐狸还是女狐狸都生活在墓地。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㈡ 妖狐(民间俗称)详细资料大全
妖狐,在民间通常被称为狐妖、狐仙或狐狸精,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由狐狸修炼而成的妖精。关于妖狐的传说在东方地区广泛流传。在中国,九尾妖狐妲己是最为人熟知的狐妖形象,而在日本,则有“玉藻前”这样的狐女传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妖狐
- 身份:精怪
- 地区:中国
- 别名:狐妖、狐仙或狐狸精
**相关记载**
在中国,传说妖狐的尾巴是储存灵气的地方,当妖狐吸收了足够的灵气,尾巴就会一分裂成为二,最终裂变成为九条尾巴。拥有九条尾巴的妖狐将获得不死之身。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妖狐有九条生命,九条尾巴,这在《封神演义》等作品中有所描述。
夏朝时期,妖狐的传说就已经存在。夏朝第七代君王予(又称杼或季杼)在位期间,传说他发明了一种用兽皮制作的甲,被称为中国战甲的起源。在《竹书纪年》中记载,予曾获得九尾狐。
《封神演义》中的妖狐故事广为人知。商纣王的妃子妲己被化为“九尾灵狐”,她的美丽和魅力据说导致纣王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周书》及《太平广记》中的记载**
《周书》和《太平广记》中,九尾妖狐被描绘成天界派遣来的神兽,象征着平安世间,被视为带来幸福的象征。
**《聊斋志异》中的记载**
在《聊斋志异》中,狐狸精的形象较为正面,经常叙述善良的狐仙与人类相恋的故事。
**日本的妖狐传说**
在日本,受中国影响,妖狐传说也很普及。著名的“玉藻前”传说中,她是一位能魅惑他人的才女,夺取了鸟羽天皇的精气,最终被安倍晴明收伏。日本的妖狐分类包括空狐、天狐、金狐、银狐、白狐、黑狐、赤狐、善狐和野狐等。
**见解差异**
中、日两国对妖狐的侧重不同。在中国,狸猫在传说中的重视程度不及妖狐。而在朝鲜,妖狐故事由中国传入后,被称为九尾狐狸。在埃及,有些妖狐实际上是山神变化而成,因其与动物合体而呈现狐狸形态。
**相关作品**
- 影视作品:《倩女幽魂》、《画皮》、《武林外传》、《九尾狐外传》、《我女友是九尾狐》等。
- 文学作品:《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南康白起的小说《狐妖》等。
- 动漫及游戏:《元气少女缘结神》、《犬夜叉》、《妖狐×仆ss》等。
妖狐的传说和形象在中、日、韩等国的文化作品中广泛流传,展示了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㈢ 聊斋志异中一句话什么狐狸精啊
原话是:"都是千年的狐狸,跟我玩什么聊斋啊",意思是:你我都是心知肚明的事,不必装什么神秘,做什么故弄玄虚,都是道上的人,意在对彼此的伎俩非常了解。
《聊斋》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也叫《鬼狐传》,里面讲的都是鬼狐类的传说,千年狐狸精道行已经非常高深,既然都是千年的狐狸,那就不要再闲聊互相欺骗了。蒲松龄的聊斋中的故事都非常悬疑莫测,所以用聊斋一词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关于《聊斋》:
《聊斋》的全称也叫《聊斋志异》,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㈣ 历史上真的存在妲己这个人物吗
历史记载,确有此人。
妲己,是苏氏部落之女,世称“苏妲己”。根据《左传》中的记载,公元前1047年,商纣王征讨苏氏部落,苏氏部落无力抗拒便献出牛羊、珍宝和绝世美女妲己,以求自保。
妲己于是乎来到了商纣王身边,《史记》中更是描绘了商纣王得妲己之后的表现,可见商纣王对妲己十分宠溺,征重税兴建楼阁,创作淫荡的乐曲舞蹈,收罗天下的奇珍异宝,创酒池肉林,只为与妲己共享奢靡之乐。
(4)狐狸精的传说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关于妲己的种种记载及传说,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
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历史状况的认识,远较孔子、司马迁当时所能接触的资料为多时,才对妲己和商王帝辛的真实面貌,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帝辛”。
帝辛性情刚猛,好自用,帝辛三十余岁嗣位,当时商朝开国已经六百年,国力雄厚。物阜民丰,帝辛血气方刚,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而且能言善辩,还兼通音律,性好美色。
更刚愎自用,于是凭丰沛的国力与自己过剩的精力,大举向东南方发展,征服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
帝辛在位的第三十年,即前1047年,他对有苏部落发动进攻。这时他已年过六十。征伐有苏部落,载回的战利品之一就是妲己,当时帝辛已经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女,骨肉婷匀,眉宇清秀,浑身充满几近爆炸性的火热气韵,迅速地在帝辛的内心深处,重新点燃起他生命的火焰。当时的商朝,十分迷信鬼神巫卜。
为了酬神祭祀,时常载战载舞,饮酒欢唱,甚至作长夜之饮,几至醉死。渐强盛,诸侯很多都归顺了他。商王文丁时,季历受封为“牧师”,成为西伯。因权重遭忌,季历被文丁软禁绝食死,自此周与商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季历去世后,其子姬昌继位,力行仁政,国力日盛,附近的部族都非常信服,遭到商朝的忌惮。
姬昌就是后世所称的周文王,当时他的长子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质,担任为帝辛驾车之职。后因事触怒帝辛,帝辛烹杀伯邑考,并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姬昌吃,并把姬昌囚禁在羑里两年,由于周部族的臣子们多方营救,并向帝辛行贿,才获得释放,由此周与商的仇恨越积越深。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发继位,姬发以姜子牙做的军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遗业,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帝辛日益昏乱暴虐,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
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孟津观兵以试探商军并座并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状,于是联合天下诸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商都朝歌。帝辛的哥哥微子启率领一批东南夷人组成的十七万大军,把周武王的联军拒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
想不到这些夷人组成的军队,忽然一夜之间哗变,溃不成军。周人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帝辛死后,周武王象征性的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妲己也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