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考小说阅读题汇编
A. 小说的答题类型有哪些
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试题:07年全国(海南、宁夏卷)《林冲见柴拨》;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05年北京春考卷《狗娃》;04年辽宁卷《认识自我》等。
考试预测:可能为长篇小说中情节较为完整的节选或者是优秀的小小说(微型小说),大体字数在一千五百字以内。
命题研究: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2、前后照应;
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
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5、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命题角度(二)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命题角度(三)环境
常见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解题思路: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6、揭示或深化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的环境描写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找出环境描写的典型性句子,密切结合文意进行交待了(暗示了,揭示了,渲染了,推动了等)……或是续写一段文字。
命题角度(四)主题
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解题思路:
一要掌握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者背景看;
2、从人物特征看;
3、从情节发展看;
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
5、从整体倾向看。
二要掌握概括主题的基本答题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通过描……,表达了(赞扬了、鞭挞了、批判了、揭示了等)……
B.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一)
注:本文为熊猫先生教学过程中整理汇编,仅供参考。
小说表达技巧题答题思路
1、采用“技巧、内容、效果”三段式模式,即运用了什么技巧,表
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还可以从选
材、结构等方面去分析。
3、在小说中,表达技巧主要从结构是否巧妙、选材是否恰当和渲
染是否合理入手。
<p
C. 求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完美的猎物》阅读答案
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一句“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与小说的结尾年轻人成了她的猎物,对比呼应,相映成趣。
B.小说写萨莎“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融夸张、动作描写与心理刻画于一体,有鲜明的表达效果。
C.小说第七自然段的描写,不仅写了家具陈设的富丽堂皇,同时也突出了萨莎在面对唾手可得的财物时的沾沾自喜的心情。
D.小说叙述一个年轻的小偷萨莎试图摆平老妇人而窃取财物,反被“窃取”的喜剧故事,揭示了社会中的血腥与残酷。
E.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萨莎想要诈骗的对象“老妇人”竟然是个手段更加高明的反诈骗专家,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联系文本,简要回答作者以“完美的猎物”作为小说标题的含义。
3.请简要分析老妇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4.小说篇幅短小,但能“尺水兴波”,与作者妙用伏笔有关。请举例赏析。
答案:
1.A,3分;C,2分E,1分;(B 项没有“夸张与心理描写”;D项有意拔高主题,属于主观臆断;E老妇人是个诈骗惯犯,习惯于黑吃黑,不是所谓的反骗专家,而且事件也称不上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2.①对装扮成钟点工的小偷萨莎而言,“老妇人”就是“完美的猎物”:年老体弱,易于下手,容易受骗;家里存有大量现金,对银行卡不感兴趣。(2分)
②对老妇人而言,萨莎也是“完美的猎物”:自以为是,对人缺少警惕;年轻无知,只注重表象;疏于防范,不敢报警。(2分)
③“完美的猎物”结构上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情节设置更具波澜,从而突出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旨。(2分)
3.善于伪装,善于示弱;心思缜密,警惕性高;工于心计,经验丰富;行动果断,手法熟练。(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4.小说中多处运用伏笔。如“亲爱的,再加点茶?”即是典例。首先,老妇人用热情的语调、亲和的态度与慈祥的笑容用以松懈对方,从而为“下手”创造机会;其次,用再加点茶来实施计划,且能引发读者想像。此伏笔可谓妙手。
再如,小说中两次写老妇人步履艰难,一则是向萨莎示弱,消解她的防范心理;二则用老妇人的“步履艰难”与老妇人“枯枝般的手指”“飞快地摘下”且能“寻找猎物”的迅捷作对比,对人物进行辛辣讽刺。(只要举例恰当,且能简要分析,即可酌情给分)(8分)
沈阳华英高考复读学校网站有很多高考学习相关的文章,你可以常去看看,积累语文阅读经验,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D.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一)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三段式答题思路:
- 技巧:明确小说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技巧。
- 内容:阐述该技巧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或情节。
- 效果:分析该技巧在小说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或作用。
表达技巧的分类:
- 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 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象征、讽刺、联想、想象、照应、托物言志等。
-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从结构和选材角度分析:
- 结构: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线索设置、开头结尾等方面的巧妙之处。
- 选材:考察小说所选材料是否典型、恰当,是否能够突出主题或人物形象。
渲染与合理性:
- 渲染:分析小说在环境描写、氛围营造等方面的渲染手法,以及其对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影响。
- 合理性:考察小说在情节发展、人物行为等方面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以及这些方面对小说整体艺术效果的影响。
在回答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相关题目时,应综合运用以上知识点,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