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小说推荐理由
A. 作为一名老师为什么推荐学生看局外人(outsiders)这本小说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你就这样对他说
B. 优秀书目推荐,写出书名,出版社,作者,出版年月,主要内容,推荐理由(简短书评或读书感言等)
十本适合教师看的书1.薛涌:《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包括作者相关的书,如《精英的阶梯》。推荐理由:可以把“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作为一个类型,与之相关的推荐书目是:《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唯一的遗憾是“旧”了一点)、《我在美国教高中》(珊伊著)等等。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排外。如果有人在当今这样的时代竟然因害怕“全盘西化”而排斥“别国的教育”,那是可耻的。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推荐理由:《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杜威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并不是杜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一般认为杜威最有理论含量的书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杜威的系列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为一本《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特别适合现时代的教师阅读。3.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相关的图书包括《道德经》,二者虽然在很多观点上有冲突和张力,但可以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推荐理由:如果说第一紧的任务是为了理解“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不见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经典图书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选择,纵使不少后人对它提出批评,但它既然够格成为经典,自有它构成经典的力量。既理解“别国的教育”,又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这是比较开明的“文艺复兴”道路。4.[日]黑柳彻子著:《窗边的小豆豆》。推荐理由:对学者来说,可以直接经由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来研究“别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对大众而言,需要借助于“文艺”的道路。在教育领域,较少有“教育文艺”,但也不是没有,比如卢梭的《爱弥尔》、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爱弥尔》乃世界公认名著,但节奏太慢,教训口气太重,所以,我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若论“教育文艺”,自然包括教育小说和教育电影。后者如《春风化雨》(电影)、《音乐之声》(电影)、《大国崛起》(电视片),等等。除“教育小说”之外,尚有一部比较奇特的“动物小说”值得阅读,那就是姜戎的《狼图腾 》。它可能让某些读者热血沸腾,感受到生命本原的激情与力量。而这种品质,恰恰是某些教师所严重匮乏的。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相关图书包括“周国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相关“文章”)。推荐理由:依然看重的是“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意义。6.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修订本)推荐理由:如果说中国教师第一紧要的任务是理解和领会“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第三紧要的任务是进入“教育文艺”,那么,第四紧要的任务便是承担“教育启蒙”(包括“自我启蒙”与“启蒙他者”)。相关图书包括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可以从“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线索把这几本书找出来并推荐给老师。7.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相关的图书包括《鲁迅全集》、《胡适全集》)。推荐理由:就思想领域而言,这“两兄弟”几可以撑起整个近代中国。他们的思想在当今依然可以担当“启蒙”的大任。8.张文质著:《唇舌的授权》(以及作者相关的《幻想之眼》、《保卫童年》等等)。推荐理由:张文质老师的书几乎都可以视为“教育文艺”作品。好的“教育文艺”总是悄悄地不显山不显水地把“教育道理”隐含在作品中。按照这个标准,张文质老师的书堪称优秀的“教育文艺”作品。9.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相关的书包括《教育的真情与智慧》)。我们所憧憬的“教育启蒙”是指“对教育现实问题表达关注,并对真实问题勇敢地做出批判性思考,让中国教育更自由、更平等、更民主、更人性”。在这条道路上,肖川老师的作品是闪闪发光的灯塔(尽管也还只是一座微小的灯塔)。若“教育启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主题,那么,肖川教育博客、刘铁芳教育博客、许锡良教育博客三者便值得每日观看。三者之间,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等是值得阅读的;而许锡良老师的《教育观察》(我个人自做主张的命名,尚未出版,文章尚在他的博客中)会令老师们眼前豁然一亮,或许会在阅读许锡良老师的文章当下便发誓不再过“旧式的生活”。10.[美]亨特著:《心理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