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小说免费阅读
❶ 老舍的正红旗下是没写完的自传么一共有多少章
《正红旗下》是没有完成的作品,是自传体,共11章
一、简介《正红旗下》主要内容
全书共写十一章:
第一章写“我”出生的事儿(其间重点介绍了几个人物:大姐婆婆、大姐公公、大姐夫和“我”的姑母——文字主教材所选的片断之一就节选自这一章);
第二章介绍“我”的家庭情况、出身及清末皇城的一些民俗(妈妈、爸爸、大姐、二姐、姑妈,并且介绍了清末的皇城的民俗——妈妈为老儿子的出生“贺喜”而发愁);
第三章写大舅家二哥福海与大舅妈前来贺喜,福海精明地为“我”的“洗三”之礼进行筹划,解去“我”妈的一块心病(福海、大舅妈、大舅等人物出场——文字主教材所选片断之二的出处);
第四章写清末皇城民俗——“我”的“洗三”典礼在福海二哥的张罗下圆满成功、经济“合规”(引得“小六儿”白姥姥、尤其是老王掌柜地出场);
第五章写“我”们一家如何过了年;
第六章写“我”满月的喜气:意外得到了定禄定大爷的贺喜与贺礼;还有少数民族朋友的庆贺(很有人气与福气;也介绍了王掌柜和定大爷的交情,为后文定大爷出面摆平洋鬼子作铺垫);
第七章写王掌柜的儿子十成在山东打洋鬼子造反来京逃难,得到福海的暗地支持(引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清王朝的懦弱无能);
第八章写王掌柜与多老大交好却受崇洋媚外的多老二的欺负,引出洋鬼子牛牧师;
第九章写王掌柜求救于二哥福海来解决多老大的欺凌与讹诈,二哥又求助于有官职身份地位的旗人——自己的父亲和“我”大姐的公公,他们确是摆设无能无力也无意参与解决;
第十章写福海二哥找定大爷出面摆平洋鬼子牛牧师,并与其商议对策;
第十一章写牛牧师应定大爷之邀前来赴宴,宴前却遭遇狼狈而有气无言。据老舍妻子言称:《正红旗下》未完成的下几章很可能将结合老舍的悲惨家史(自己两岁那年,父亲被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打燃身上火药而烧死,墓冢中没有遗骨、只有父亲的一双布袜子)和其要写有关义和团内容的小说的心愿而进行创作。
二、解题:正红旗下——正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八旗是清代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以旗的颜色为号,有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旗(正即整字的简写),凡满族成员都隶属各旗。八旗成员,统称“旗人”。本文作者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 所以这篇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即取名为《正红旗下》。
三、赏析
老舍在这部作品中的追求:即以自传为线索,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的变迁,尤其与他过去的写作不同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对本民族的历史——清末旗人的生活习气作了出色的表现。对这一目的来说,自传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进入历史与审视民族风习的视角。
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创作的审视国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在不违背时代共名的前提下,他以个人所见所闻的民族风习及其变迁为叙述的中心,与本民族的历史保持一种亲熟的反省态度。这种态度与《茶馆》类似,是采取了一种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思想主题化人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的叙事策略,从而由时代共鸣走向对民族民间风习的诗意描绘。
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值得称道,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正红旗下》对福海行为、动作描写所体现的老舍小说语言洗练、传神的特点。
❷ 老舍的《正红旗下》简介!!!
1、内容简介
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一部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却没有完成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清末北京社会为背景的家传性质的历史小说,1962年老舍搁笔时留下11章8万文字,只描述了自己的降生,尽管只开了一个头,但已经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老舍晚年创作风格的成熟和发展。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他的笔名还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3、作品评价
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创作的审视国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在不违背时代共名的前提下,他以个人所见所闻的民族风习及其变迁为叙述的中心,与本民族的历史保持一种亲熟的反省态度。这种态度与《茶馆》类似,是采取了一种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思想主题化人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的叙事策略,从而由时代共鸣走向对民族民间风习的诗意描绘。
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值得回味,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❸ 《正红旗下》读后感
导语:若要说起文化大师们更是不胜枚举,可要说起我最喜欢的,还是老舍先生,没有之一。喜欢他诙谐幽默的文字,喜欢笔下那些鲜活的小人物,沿着他的文字总能清晰的嗅到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满族旗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五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一类是能够审时度势,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本人从头设想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或着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还有一类是当时依托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苍生,如多大爷等人;最初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觉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此外,书中还对清末满族社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初一本小说,无论言语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到达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本人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初一行只要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异乎寻常。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可惜,独一可惜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我想这不只是作者的`可惜,更是读者的可惜吧。
文章的言语文笔是简单诙谐的,但在此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败北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成天废寝忘食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软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步萌生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不断关心着我们的民族,关心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透过本人这个主角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嘲讽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阿谁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此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述还是所御寒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正红旗下》读后感
若要用八个字来形容老舍的文字,我觉得莫过于“哀而不伤,怒而不怨。”
老舍的文字不大钟情于大人物王侯将相,而是倾注于社会角落处的小人物,这些人在正史中不会有传记,即使偶有涉及也不过是用“某甲”一笔带过,若想看看他们的故事,听听他们的想法,或许老舍的文字是不二选择。
鲁迅笔下的老百姓往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比如孔乙己、阿Q等,这与老舍笔下的人物截然不同。老舍笔下的老百姓,比如《月牙儿》中的母女,《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悲凉的里子透着一种平静,这就是“哀而不伤怒而不怨”。
小老百姓在老舍的文字中是真真正正的过日子,不管这日子是好是坏,也不管明日天是否塌下来,总是那么或自然、或悲苦的活着。他们或人物猥琐,或秀色夺人;或鼠目寸光,或豁达大度;或勤恳老实,或好吃懒做。老舍总是用他那特有的不褒不贬、含蓄冷峻的幽默娓娓道来,让人感概“这就是老百姓。”
《正红旗下》是老舍于1961年开始动笔,写作手法已相当成熟,很有老舍式风格味道。他身为正红旗人,就是在写自己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特别是旗人的故事,这群小老百姓的日子就从老舍出生那天开始,在老舍笔下成为不朽。这类题材为小说在近现代是少有的,可惜这些努力因为某种原因而搁止,不仅是老舍的憾事,也是中国人的一幢憾事。
小说从老舍出生开始,那天是农历戊戌年腊月二十三日酉时,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维新变法是这年,戊戌政变也是这年,清王朝无可挽回走向败亡还是这年。
老舍不知是否有意在思考清王朝的垮台,文字没有提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大清王朝的余辉之下,八旗子弟们并没有意识到大清只剩十来年功夫即亡了,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铁杆庄稼,每个月有几两俸银,还能否吃上便宜坊赊欠的酱肉。
比如老舍大姐的婆婆,以赊欠为本事,其口头禅就是“听着!我是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铁杆儿庄稼!俸银俸米到时候就放下来,欠了日子欠不了钱,你着什么急呢!”不仅如此,大姐婆婆颇看不起那些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不赊东西,白作旗人!”
老舍的笔墨总是如此冷峻,没有只言片语的批判,大姐婆婆好吃懒惰还爱面子的旗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小说中与大姐婆婆相应的是另一个女性角色,老舍的姑姑,只有自己欺负人的理,没有别人欺负她的理,拿着不知怎么来的几份俸银,日子过的不算坏,这个大姑子,总以“欺负”兄弟媳妇为本事,倒也不是打骂,只是需要“伺候”着。
大姐公公与大姐夫两父子,一个佐领,一个骁骑尉。佐领不会打仗,骁骑尉不会骑马,可说到遛鸟、放鞭炮,可都自诩是北京九城里一等一的好手。这么一对父子,八旗兵的战斗力能高吗?所以瘸子补旗兵的缺额,罗锅可以领份兵差,也就再正常不过了。看到这里,我反正是哈哈了好几句。
若说八旗子弟尽是好吃懒作的主,也是不符合实情滴。老舍的父亲是一个旗兵,老实当差,每个月三两银子,不欺负人,不赊欠东西。其母亲会过日子,和亲友们相处和谐,在家亦是任劳任怨吧,可又能怎么样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大舅家的二哥福海,不同于纨绔的八旗子弟,他人很能干,不仅会骑马射箭,还是一个油漆匠。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常常去当枪手,为别人替考补旗兵,可就是不能自己补一个缺额。他也不抱怨,没有铁杆庄稼,学个油漆匠不也能活着嘛。可他这种活法却被八旗子弟看不起,因为他活的掉份。
一个旗人,若不会遛鸟,没有雅号,叫什么旗人?格调,身份,面子,是万万不能掉的,所以博胜之可以为了一对蓝乌头卖了媳妇[《茶馆》里松二爷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自己又不会自食其力]。清王朝大厦将倾,唯有变法才是出路,可他们认为变法是万万不好的,因为变了法,就没有铁杆庄稼,这可叫他们怎么活?所以他们认为杀了六君子,废除维新,大清不就又恢复太平了么!
虽说满汉不通婚,可彼此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于是他们在生活上又是朋友,逢年过节彼此往来,老舍的三天,老王掌柜这个老山东不也来送了礼,这就是人情。往上说大家的祖先可能不一样,可现在大家生活在一处,在一个北京城,哪能不往来?有了往来,就有了人情,这又是一个人情圈子。
面对外国列强的欺负,旗人们大多是有心无力,他们希望用文天祥、岳飞激励自己,显然没啥用。甚至还有多老大这类人,看到入洋教有利可图,就去入了教,借此还欺压便宜坊。老舍的文字没有骂他,连批评的词都没有,就那么写着写着,读者能否会心一笑、会心一痛呢?
当小说写到“二毛子”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后,估计义和团会是接下来的故事,文章戛然而止。八万字的《正红旗下》犹如断臂维纳斯,美美的放在那里供大家欣赏,意犹未尽,意犹未尽。
老舍的文字没有精美的辞藻堆砌,字里行间处处透着不正常,可又处处显得正常。他不批评,他不激愤。可我们又知道他再表达什么,这个什么我们又不知道是什么。或许他是在借二哥福海再说:
“也不至于!不至于!”他安慰自己。“出了事,花钱运动运动就能逢凶化吉!”这么一想,他又觉得他不是同情造反,而是理之当然了——什么事都可以营私舞弊,有银子就能买到官,赎出命来。这成何体统呢?他没读过经史,可是听过不少京戏和评书,哪一朝不是因为不成体统而垮了台呢?
八旗子弟不成体统而败啦,大清王朝不成体统亡啦,或许这就是老舍的幽默吧,他不伤,他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