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 2025-07-02 04:28:28

① 小说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一、 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好戏看开头”,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首要条件。良好的导入情境创设,往往象磁石一样紧紧地把学生吸引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知识。《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和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和人物的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可先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自己的童年的趣事,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 自读提示,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抓住文章总纲,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给予信任,适当点拨,指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

三、 利用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漫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读,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阅读不止是停留于表面,而是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才会有深度、有效果。巧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思维。例如,学习课文《范进中举》,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假设范进穿越历史,来到的现代,他经过了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他会发疯吗?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拓展思维,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把中举前,中举后,社会环境,人物表现等知识点穿针引线,连接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摧残的主题,从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四、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内心状态,不懂得开动学生脑筋,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问题情境创设作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但要懂得如何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还要知道何时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一般来说,学生乏味时,正是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良机。其次,根据重点、难点设置启发性问题,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② 儿童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活动有哪些

儿童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活动有哪些如下:

一、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则是汲取精华的学习方式,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通道。为了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进程,学校决定举办校园读书节。

通过活动,要让每一位师生亲近书本,养成爱读书、好读书的习惯;在实践中与大师对话,为人生奠基;引导师生共同读书,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视野,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二、活动目的

指导幼儿制订读好书计划,从“寻找一本好书”入手,培养幼儿爱读书的好习惯,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提高幼儿的内在素质修养。全校形成读书热潮,使校园充满浓浓的书香之气。

让幼儿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引导幼儿达到从“阅读”到“悦读”的境界,引导幼儿与书籍一生相伴,争做“读书之星”。

2、幼儿读书

开展绘本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画面,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看图书活动,各班级要做好让幼儿推荐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通过讲述图书的内容,带动班级幼儿喜欢图书,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图书漂流活动。各班级幼儿从家里带来一本图书,在班级进行互动交流后,各年段进行交换欣赏,增加图书的流动量。

3、亲子读书活动

建议家长带幼儿到书店、图书馆、网上购书,拓展读书渠道。每天睡觉前半小时定为亲子阅读时间,每天陪幼儿读一篇儿歌,看一篇经典故事。每周五家庭间开展家长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并进行好书推荐。

③ 【浅谈小学现代文小说阅读教学】小学科学1-6年级教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说体裁的课文不多,只有两篇中国古典名著选读――《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九册)、《三打白骨精》(第十二册)和两篇现代外国小说――《船长》、《爱之链》(第十一册)。它们和众多的故事、散文混杂在一起,很难区分。我是这样理解的:小说是写人的,坦册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进行的。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写实的。小说、散文和故事是不同的文学体裁,各自的要素不同。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在第二单元中选编了两篇小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船长》、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的《爱之链》。下面就针对小说的特点,结合单元训练要求谈谈现代文小说阅读教学可采取的一些教学思路: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样式,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出多种多样具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阅读小说可以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阅读小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情节结构

抓住情节发展的阶段,从人物活动的场面及人物事件的关系、人物性格发展、矛盾冲突过程等方面去理解作品,这是小说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通过分析情节结构,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比如,《船长》一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让手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这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爱之链》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姿迟地走了。这就要根据场面的流动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了。这篇课文的作者匠心独具,构思巧妙,故事从乔依说起,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结构上首尾呼应,尤其是结尾耐人寻味,既揭示了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又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回报。

二、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教学时要通过具体分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把握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比如,《船长》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个人的安全,唯独没有想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处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
2.运用语言动作,突出人物性格。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果断、坚决的性格。
3.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三、分析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而社会环境的描写则往往能揭示出作品的深刻内涵。
《船长》开头,“薄雾笼罩着大海”是一句很简单的环境描写,看似作者的随意之语,其实非常重要,它是撞船事故的导火索。“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这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很大,“突然”说明事情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猝不及防。“沉沉夜雾”遮蔽了人们的视线,“冒出”“阴森森”的“玛丽号”让我们感觉当时十分恐怖,让人不寒而栗,环境衬托心境。教学时可以抛给学生这两个问题: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2.这场海难的发生谁负主要责任?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新课标提出,高年级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课文中那些似乎是不经意的几笔,却是衬托人物品质的点睛之笔,这就是小说的独特魅力。

四、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主题的概括,要在分析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加以解决,做到水到渠成。以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语文(上)的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其中,《船长》塑造了船长在客轮被撞毁的危机时刻,指挥若定,视死如归,为旅客置生死于度外,为职守“与阵地共存亡”的崇高形象!《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这两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教学时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和把握小说中关键性题旨句,指导学生归纳主题。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接受美感教育,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学好语文奠定良好基础。■

④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率

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我觉得这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有一个适宜的阅读态度。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到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分析。二是要交给学生读小说方法,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小说的这两个教学目的,都需要“知识”的支持。过去我们反对语文教学中过多的传授知识,但语文本身并非不需要知识,恰恰相反,我们的许多教学目的,都需要知识教学这个载体,以知识教学为渠道来实现。我们不需要陈旧的知识,但我们迫切须要新知识。这新旧之别就在于,旧知识是客观的陈述教学对象的特征。新知识是从学生出发,帮助学生“阅读”的知识,帮助学生“实践”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是“管用”的知识。在小说教学中“叙事视角”知识就是这样的知识,它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小说的知识。

在不断的反思中我还有更多的体会。小说的教学还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从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有时候教师见了这种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从学生嘴里抢过来,自己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结果小说课成了老师人物形象的图解演说。小说教学要扎根语言教学就要把“说”的机会,“说”的权力交给学生。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还有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习如同登高,给学生一根绳子,让他们自己爬上去。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学中不光需要匠心独运的构思与设计,更要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教师要带着欣赏的眼光有区别的去肯定他们的每一个发现。真正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及个体性的充分而真诚的尊重与关怀。小说教学还要让学生读出他们的个性来。人们在现实中是有很多无奈的,无奈之一就是人在现实中的活法不只是一种。你选择了这种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千百种活化。小说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体验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精神享受的王国。因为文学是引领人走向真善美的艺术形式。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理想的小说阅读境界大抵如此。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就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2012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知识链接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2.小说的情节结构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1.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2.鉴赏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前文。5、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起线索作用。9、埋下伏笔。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

热点内容
有没免费看小说的APP2019 发布:2025-07-02 14:47:45 浏览:158
宠妻甜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02 14:43:02 浏览:652
小说推荐古文 发布:2025-07-02 14:40:20 浏览:585
今何在写的小说好看吗 发布:2025-07-02 14:37:07 浏览:217
谈判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02 14:16:50 浏览:327
楚月小说免费 发布:2025-07-02 14:07:38 浏览:228
我男配重生了小说全文 发布:2025-07-02 14:06:44 浏览:529
伤感的言情小说片段 发布:2025-07-02 14:04:08 浏览:214
杀性奴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02 13:50:12 浏览:387
外国经典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02 13:46:37 浏览: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