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赏析小说形象教案
❶ 梳理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有哪些
一、根据写作重点,界定主次关系
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根据人物对主题的表现而确定的。一般来说,主要人物是作者要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而次要人物则是为了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作用而设置的。
在拿到一篇文章后,需要通过快速扫视,结合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区别出哪个人物是被重点刻画的,主要标志是看主题落在哪个人物身上,做好大的定位后,在之后的阅读中,对主要人物要进行重点关注。
在王愿坚的名篇《七根火柴》中,出现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两个人物,虽然无名战士没有名字,但是因为文章主体及主题都是围绕这个人物进行的,而卢进勇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交代关于无名战士的事情,是串联起故事的线索人物。因此,在阅读时,也要把无名战士作为主要人物进行探究,并进而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梳理整合事件,界定人物类型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就是指作品当中性格特征比较单一的人物形象,如《水浒传》中的李逵,从出场到死亡,性格鲁莽暴躁,没有变化。
而圆形人物,因为其具有性格的多变性,在他的身上往往交织表现出多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个体,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带刀刺杀董卓,具有正义一面;但又在明知已经误杀吕伯奢家人后仍然再杀吕伯奢,又有其残忍狡诈的一面;他能够在决胜袁绍之后烧毁所获信件来稳定军心,不咎下属通敌之过。
但又不能够忍受杨修说中心事,非要给其定个“惑乱军心”之罪,斩杀其于阵前……这样的曹操,因为其性格的多面性,反而让人觉得他真实可信。
定位主次人物后,通过梳理整合人物事件,进而归纳并定位人物的类型归属。如果是扁平人物,需要把能表现其性格特征的事件归纳出来,用关键词进行定位并加以凸显,主要是合并同类项的工作。
如果是圆形人物,则需要根据其在不同事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全方位地概括,不忽略其性格的任何一面,通过对不同事件进行归纳整合,进而形成对其人物形象和完整性格的概括。
三、研读细节、心理,界定人物特征
在对人物的形象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能够凸显人物性格。例如,《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突出她濒临死亡时精神状态的麻木,缺乏生气。在阅读中,就需要研读重点细节,通过概括细节,并给出能够凸显性格主要特征的词语来定位人物形象。
当然,还有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变化描写也很突出,这样的文章,就需要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进而对人物特征进行概括定位。
例如《阿Q正传》中阿Q在关于被抓画圆时的心理变化,最初是“羞愧自己画的不圆”,之后又“不十分懊恼”,随后又“释然”,最后他居然睡着了。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阿Q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
如果是静态人物,作者往往更强调用细节强化其特征,像李逵,因其突出特征就是狂暴、一言不合就斧头见血,无论什么场合均是如此。所以,只要锁定相关事件中关于李逵的描写,就能够进行分析了。
如果是动态人物,则需要捕捉其在不同环境、不同情况下的性格变化,这往往外显为一些行为,或者有作者的一些相关语句进行暗示,草蛇灰线,并不一定明显,这需要阅读者有一双慧眼,把这些地方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对一部作品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时,先定位好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再根据不同事件来区分人物性格类型,梳理概括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之后通过深入研读细节或人物心理变化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就能够轻松地做到理清人物关系、明晰人物类型、把握人物形象了。
❷ 如何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在初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如何深入分析人物性格?我们在探究小说教学分析人物形象时,先从文中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入手,结合小说时代背景,全面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还要深入挖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除此之外,围绕小说人物形象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使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征深入人心。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3661687.htm
【关键词】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方法 社会背景 社会意义 学生活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定义中突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见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情节影响人物性格的发展,但人物性格也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所以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 找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
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并试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作用。如: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主题。)如:神态语言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除此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主的刻画要运用心理描写,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弗朗士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真切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感情再他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长,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把小说中的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分析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选取了不少名家名篇,还有一些外国小说,这些小说中的故事、人物距离当今学生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想要真正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就必须还原那段社会历史,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刚接触到课文就要为学生补充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小说的讽刺性。作者吴敬梓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而追求功名利禄。吴敬梓反对这种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用讽刺手法写了《儒林外史》,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剥削阶级的罪恶。文中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抛开他生活的社会背景,学生会觉得这个人可笑而讨厌。而了解到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社会新沙皇加强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时候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奥楚蔑洛夫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这才是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创作小说的目的,才是对这个人物形象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广泛的社会意义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一般只是直观地对人物形象作表层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从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东西——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不仅代表这一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类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爱憎等方面,去领略作家的意图,体会人物形象中寄寓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是我儿时的好伙伴。几十年后中年闰土变化太大了,两个人再见面的情景实在出人意料,所以“我”“打了一个寒噤”,知道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当年的“豆腐西施”,在“我”的印象里显然同二十余年后重新见到的“细脚伶仃的圆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小说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前后巨大变化,更进一步透视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两个人代表了社会中农民阶层和小市民阶层。
四、围绕小说中人物形象组织开展多种学生活动
1.写人物评论。
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凸现主题反映社会现实的,因此,小说人物就成了重要的写作点,人物评论就成了主要的写作形式。学了《范进中举》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写作题:请你从小说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中任选一个或一群形象来写人物评论,要求评论有点有据,评价全面。这种通过写人物评论来学习小说的方法,更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更为深刻。
2.续写。
小说的结尾往往发人深思,我们可以用续写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讲讲主人公接下来的经历。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是遇到了将军的哥哥?又有一起新的狗咬人事件?找赫留金算账?在动手写之前要让学生明确,不论情节怎么发展,人物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续写时一定要围绕人物性格特征展开,也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如何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提纲挈领的方法?抓住人物形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结合小说特定的时代背景,深入挖掘人物广泛的社会意义,通过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各种学生活动,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
❸ 高二下册语文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实践教案设计
[目标设定]
1、引进研究性学习,在初步了解人物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大运动量的信息冲击,在实践中尝试应用有关人物形象鉴赏的要领与方法,拓展视野,促进人物形象鉴赏的能力的提高。
2、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同时,通过阅读、收集、摘录人物鉴赏文章的方法,在体验名家进行文学鉴赏实践的同时,学习鉴赏文章的写作。
3、把阅读和知识的积累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笔记等形式,注意积累有关作品的背景资料,通过交流等形式,落实文学常识教学任务。
4、辅助:①课外完成鉴赏文章的阅读与摘录;②完成怎样分析细节专题讲座。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听读《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布置拓展阅读的读书笔记要求。
第二课时:《红楼梦》专题阅读:《宝玉挨打》、《新语文读本》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写鉴赏笔记。
第三、四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每人2~3篇,写好读写日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听读《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布置拓展阅读的读书笔记要求。
课前准备
《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录音资料。
引入课题
明确最近四个课时的任务和总体安排(见上面目标栏)。
明确关于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用板书)
1、所读文章的常规内容(篇名、作者、出处、定评)
2、用100~150字左右概括所读作品的基本情节梗概
3、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的介绍(谁?对性格特点描述?为什么这样概括的理庆渗宏由?为什么打动你?)
4、反思:你的鉴赏过程你使用的方法是什么?是否有效?为什么?
5、还有什么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学生明确上述要求之后,进入学习状态
听读课文
播放:《欧也尼·葛朗台》,学生听读过程中,教师适当走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播放结束,要求学生围绕上述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准备怎样做笔记
播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间不足改为本周早自修的内容,但提示学生:对照着第五课阅读)
作业安排
完成两篇课文的阅读笔记;在书上完成阅读提示的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红楼梦》专题阅读①《宝玉挨打》;②《新语文读本》关于《红楼梦》的资料;③尝试写鉴赏笔记。
课前准备
借好《新语文读本》高中第一册50本。
引入课题
板书:宝玉;提问:谁知道这个人物?他的出处及相关的文学知识回顾。
了解一下看过此书的人有多少?请他们说说这部书的基本知识。
明确:喊桥《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毕其一生心血所写下的不朽名著。与另外三大名作一起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丰碑。与其他名作相比,《红楼梦》的特点在于深入到日常生活领域,注重描绘了众多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写的丰富多采,栩栩如生。从中展现出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网络全书(简要介绍红学的情况)。
阅读资料
请学生阅读《新语文读本》中所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节选)》对《红楼梦》的介绍和鉴赏评论(15分钟)。
提问:如果写读书笔记的常规部分,你会从鲁迅的文章中摘取哪些内容?(不必有统一答案)
备用:鲁迅评介要点:①《红楼梦》的成书经过;②《红楼梦》的人物关系;③《红楼梦》的基本情节(警幻仙梦紫誉册鹃试探秦雯之死贾府失势);④《红楼梦》的特点。(重点是①②④)
选读《新语文读本》所选的其他文章,补充一下自己的笔记。
作业安排
回家仔细阅读《宝玉挨打》和相关的评论文章,写一个读写笔记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每人2~3篇,写好读写日记。
课前准备
借出《新语文读本》的书(初中的第5、6册、高中的`1、2、3、4册)备用。
印发《人物形象鉴赏扩展阅读书目》
《人物形象鉴赏》扩展阅读书目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的鉴赏的规律,锻炼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我们从《新语文读本》所选入的小说中,选取了以下篇目,作为大家扩展阅读的内容。在接下去的二节课中,大家应至少读完其中的23篇(其中加*号的只要读完本篇即可)。读完后,要求:作一个500字左右的笔记,表现你读的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内容;写一篇对作品主人公的性格进行鉴赏的体会。
第五册:《政治经济学》;《在桥边》;《七个铜板》;《游戏》;《舞会以后》;《象棋的故事》;第六册:《哦,香雪》;《小男孩》;《寂寞》;《吴召儿》;《变形记》*;《熊》
第一册:《断魂枪》;《人物小记》;《英雄的舞蹈》;《李友才板话》;《受戒》第二册:《伊豆的舞女》*;《白痴阿达达》;《边城》*;《冬夜》;《将军族》;《婴宁》
第三册:《十八岁出远门》;《一天》;《溪鳗》;《宜兴壶》;《冈布利努斯》*第四册:《在乡下》;《苦恼》;《笛梦》;《第三条河流》;《老人与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节选);《快嘴李翠莲记》
引入课题
结合对《人物形象鉴赏扩展阅读书目》的简要说明,明确这两个课时的任务。
下发《新语文读本》(采用不对称方法,每册书一个班级不超过10本,允许学生自我选择,读完后交换)
学生阅读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作适当的组织和调节工作。
作业安排
完成读写笔记
继续收集、摘录有关小说鉴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