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阅读题及答案大全
A. 关于秦文军君的《一个走运的人》语文阅读题解析答案
精锐教育提醒你:
答案【一】一个走运的人六、(20分) 18.(4分)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19.(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
20.(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21.(4分)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精锐教育,因材施教
B. 小说《会说话的鸟儿》阅读题答案
一、《会“说话”的鸟儿》原文:
①人们常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那么,鸟类真的会“说话” 吗?
②动物一般都有模仿能力,特别是模仿能力比较高一些的鸣禽,常常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并且能与它们所模仿声音条件、地点、时间及不同的个体联系起来。它们甚至能学人“说话”。
③曾经有一只鹦鹉,当它看到主人拿起水瓶时,就学水流的“哗啦”声;当它看到蜜蜂飞到房间里,就发出蜜蜂飞行时的“嗡嗡”声;当它听到敲门声时,就会大喊“请进来”。
④这是不是说这只鹦鹉就会“说话”了呢?其实不然,鹦鹉的这些反应都是无意识产生的,是看见一件东西后对某种声音所起的条件反射。例如人们在训练一只鹦鹉时,把敲门与“请进来”二者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刺激鹦鹉,鹦鹉便把这些信号储存起来,经过反复刺激,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只要当它听到敲门声,接着就会大喊“请进来”。但有时外面在敲木板,它也会大喊“请进来”。
⑤由此可见,如果说这就是鹦鹉在“说话”,那就不确切了。因为人类的讲话是从后天中学得的,而鸟类的生活姿态、鸣叫、表情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是先天而得。它们的学舌,也只有在饲养的情况下,经人训练才能学会,而且都是无意识的。
⑥除了鹦鹉之外,百灵、八哥和鹩哥等也能学人“说话”。
⑦鹦鹉在鸟类中属于鹦形目,鹦鹉科。鹦鹉种类很多,世界上已知有300多种。鹦鹉有短而长的嘴,上嘴弯如钩,钩内有锉状构造,最适于钳破种子。而八哥和鹩哥是表兄弟,在鸟类中同属于雀形目,椋鸟科。
⑧八哥全身羽毛黑色,两翅和尾端点缀白色,展翅飞行时,从下面看,两面的翅膀刚好像“八”字,故得名八哥。八哥鸣声嘹亮,略具音韵,有时会变得沙哑。在野外喜欢结群觅食,爱吃昆虫和野果,是农业益鸟,也是分布于华南和西南一带最常见的留鸟,遍布平原村庄、田园和山林。八哥食性杂,不畏人,容易养,又会学舌,爱唱歌,是江南一带人喜欢养的笼鸟。
⑨总以为巧嘴学舌的仅是八哥和鹦鹉,实际上,鹩哥才是最善于学人语的一种鸟类。一只年轻的鹩哥,只需要一星期就能学会一句话。同时,它也是出色的歌唱家,鸣声嘹亮而且富于音韵,能发出各种有旋律和音调的声音,从低而粗的咯咯声至轻快如铃的吹哨声。它还能模仿杜鹃的叫声。它不但会学声,还会学调。如它学尖脆的女声和浑厚男声时,口齿清楚,惟妙惟肖。诗人白居易赞它:“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选自2007年《科学之友》第19期,王艳坤/文)
二、阅读题答案:
(1)鹦鹉、百灵、八哥和鹩哥等鸟类真的会“说话”吗?为什么?
答:不能。鸟类的鸣叫,是先天而得,它们的学舌是在饲养的情况下,经人训练才能学会,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说明鹦鹉并不是真的会“说话”,鹦鹉的反应只是条件反射,一种无意识行为。
(3)第⑤段运用了从( )到( )的逻辑说明顺序。
答:果,因。(或结果,原因。)
(4)第⑧段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八哥这种鸟类的?
答:外形、鸣声、生活习性、分布等。
(5)第⑨段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起何作用?
答:生动说明了鹩哥是最善于学人语的一种鸟类,使说明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6)语段中多处运用了过渡句(段),试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示例:总以为巧嘴学舌的仅是八哥和鹦鹉,实际上,鹩哥才是最善于学人语的一种鸟类。该句在上下文结构中起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总以为巧嘴学舌的仅是八哥和鹦鹉”是承接上面内容;“鹩哥才是最善于学人语的一种鸟类”领起下文。
(7)第②段“动物一般..都有模仿能力”中的“一般”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一般”表明大多数动物具有模仿能力。如果删去,就变成所有动物都具有模仿能力,与客观事实不相符,表达不准确。
C. 《尾巴》阅读答案
答案:内容上,直接点出事件,龚甲发现领导长有尾巴。结构上,开篇点题,并为下文龚甲对领导的尾巴猜疑、散播这一秘密做铺垫。这样写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5.(1)心里憋不住事。看到领导的尾巴后,“在心里憋了三天,憋得他心里难受”,终于告诉了同事。
(2)禁不住权力的诱惑,没有道德尺度。领导升了他做办公室主任,立刻维护领导,“领导怎会长尾巴呢?不要乱说”。
(3)掉进权力圈,很容易被同化。龚甲“每天跟在领导后边,吃香的喝辣的”,体会到权力的好处,就开始贪,逐渐被领导同化,所以他发现不了领导的尾巴。
(4)喜欢奉承、虚伪。许诺给龚甲升职后,“领导不愧是好领导”,体现了龚甲会奉承人。龚甲第二次发现领导的尾巴后,“我怎敢抓领导的尾巴?我啥都没看见”,体现了龚甲的虚伪。(答出3点即可)
16.(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第一次看到领导的尾巴,龚甲怀疑,在同事面前说道,传到领导那里,龚甲得以升迁。第二次看到领导的尾巴,确定事实,为下文梦中领导揭露尾巴的含义做铺垫,将小说推向高潮,发现自己也长了一条尾巴。
(2)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性格在情节发展中表现出来。两次发现领导的尾巴,可知领导是个贪官,而且是个大贪官,而龚甲在两次发现领导的尾巴后,自己也被同化,变成了一个小贪官。
(3)突出小说的主题,贪官会长出尾巴,会露出尾巴。
17.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用荒诞手法揭露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讽刺官场中的贪污现象。揭示出一个道理:只要贪就会长出尾巴,贪得越多,尾巴就越粗,体现了作者对社会清正的思考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