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小说阅读理解
⑴ 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导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推荐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201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⑵ 2017浙江高考语文中的一条鱼引热议,阅读理解到底该怎么做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方法主要在于深入理解文本主题和表现手法。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在这篇引起热议的小说中,主题是描写苦难,而且作者采用的是反讽的方式,这使得主题的表达相对隐晦。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细心体会作者的笔触,理解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其次,要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细节。比如小说结尾这一句突然逆转,就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一层是鱼的美味本身,这是表面的意思;另一层则是通过鱼未入锅的结局,揭示出在浅层次“美味”之外的思考,这是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样的关键语句和细节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所在。
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进行解读。阅读理解不仅仅是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还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做阅读理解题需要准确把握文章主题和表现手法,注意关键语句和细节,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⑶ 《贵客》莫言 阅读理解答案
1、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记忆的?
有酸苦的味道、有敲打的声音、有灰色的颜色的记忆,作者用写实的手法从母亲的神态举止描写出当时的苦难和艰难的窘迫处境。
2、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为何嘴里竟然哼着一支小歌曲?
因为母亲不愿意让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这样苦难的印象,她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强忍度住生活的悲凉,将歌曲传送到孩子的耳中、心中。
3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第四段开头划线句子的作用。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因为挨饿大家丢弃了尊严,而作者的父亲狠狠的批评了作者的这一做法,起到了强调主题的作用。
(3)2017高考小说阅读理解扩展阅读:
人物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4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短篇小说奖。2019年,创作的《等待摩西》获得第15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⑷ 历年高考小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中,小说阅读是必考的一部分。小说阅读不仅考察考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考察考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部分,本文将为大家汇总历年高考小说真题,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步骤。
2019年高考小说真题
题目: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问题。
“我”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住在乡下。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爷爷家的稻田里捉青蛙。我和爷爷一起,手里拿着一个网,蹲在稻田里,等待着青蛙的出现。
有一天,我和爷爷在稻田里抓青蛙,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她在稻田里玩耍。小女孩看到我们,就跑过来问我们在干什么。我和爷爷告诉她我们在抓青蛙,小女孩也很兴奋,想和我们一起抓青蛙。于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在稻田里捉青蛙,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问题:
1.“我”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2.“我”和爷爷在稻田里干什么?
3.小女孩看到我们在干什么后,想做什么?
4.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操作步骤:
1.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小说,理解故事情节。
2.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再次阅读小说,找到问题的答案。
3.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的答案。
2018年高考小说真题
题目: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问题。
我和奶奶住在一个小村庄里。奶奶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每天早上都会起得很早,去田里干活。我和奶奶一起吃早饭,然后奶奶就去田里了。
有一天,我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听到奶奶在田里大声呼救。我赶紧跑出去,看到奶奶被一只大母猪追着咬。我非常害怕,但是我知道我必须救奶奶。于是,我拿起手中的扫帚,冲向大母猪。大母猪见我来了,立刻停了下来,然后逃跑了。
问题:
1.故事发生在哪里?
2.奶奶每天早上都会去哪里?
3.为什么奶奶在田里呼救?
4.为什么大母猪会追着咬奶奶?
操作步骤:
1.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小说,理解故事情节。
2.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再次阅读小说,找到问题的答案。
3.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的答案。
2017年高考小说真题
题目: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问题。
我和妈妈住在一起,妈妈是一个很忙的人,经常加班到很晚。我每天都会等妈妈回来,然后一起吃晚饭。有一天,妈妈加班到很晚,我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她。我开始担心妈妈出了什么事情,于是打电话给她,但是电话一直没有人接。我越来越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突然,我听到门外有人敲门,我赶紧跑去开门。是一个陌生人,他问我是不是“XX”的孩子,我点了点头。他告诉我,他是妈妈的同事,妈妈加班到很晚了,他过来接我回家。我非常感激他,跟着他回家了。
问题:
1.我和谁住在一起?
2.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为什么我开始担心妈妈?
4.我是怎么回家的?
操作步骤:
1.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小说,理解故事情节。
2.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再次阅读小说,找到问题的答案。
3.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的答案。
结尾
以上是历年高考小说真题的汇总,通过做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在备战高考时,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小说阅读的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⑸ 2017语文高考阅读是二选一还是全做
高考的语文阅读
如果是全国卷的话,一般里面有两篇阅读,一篇的散文型的,一篇是短小说,二选一即可,看看自己比较擅长哪种
如果自己并不擅长写阅读题,那么建议先看题目,哪个题目好些,看得懂,就写那篇
⑹ 全国卷2高考语文难吗
高考题一般都题型新颖 难度比我们平时测试的会简单一点 但是灵活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