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祈雨
『壹』 求雨阅读答案
是汪曾祺的么?
1、文章在下雨前后都写到人们的眼睛,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下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的,表现了他们盼雨的急切心情.下雨后,眼睛是黑亮的,映着火光,说明了雨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与希望.(或两处对眼睛的特写,都是从望儿的视角来写的,表现了孩子机灵、纯真的美好品性.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人们盼雨的逼切心情,雨后人们的眼睛是黑亮的,表达了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2、汪曾琪小说记叙的大多是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意在反应什么?
答案:(1)通过以望儿为首的小孩子求雨这样一小故事,提示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2)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具有安身立命的坚忍,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赞美.(3)通过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来表现一种生活的真实与平淡.(4)作者意在通过小孩子“求雨”这样一件看似游戏的小故事,表现一种风俗、一份温情,一种爱与美.(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
『贰』 急求~~帮忙做一下封面~~~~~~~ 作品名字:惹上冷酷坏坏杀手殿下 作者:雨泪酱 小说阅读网的~~~拜托了~~~
『叁』 求雨的阅读答案
是汪曾祺的么??
1、文章在下雨前后都写到人们的眼睛,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下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的,表现了他们盼雨的急切心情。下雨后,眼睛是黑亮的,映着火光,说明了雨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与希望。(或两处对眼睛的特写,都是从望儿的视角来写的,表现了孩子机灵、纯真的美好品性。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人们盼雨的逼切心情,雨后人们的眼睛是黑亮的,表达了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2、汪曾琪小说记叙的大多是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意在反应什么?
答案:(1)通过以望儿为首的小孩子求雨这样一小故事,提示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2)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具有安身立命的坚忍,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赞美。(3)通过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来表现一种生活的真实与平淡。(4)作者意在通过小孩子“求雨”这样一件看似游戏的小故事,表现一种风俗、一份温情,一种爱与美。(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
『肆』 苏轼求雨青词
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夏在徐州任知州时,正逢徐州春旱,他曾去石潭谢雨。苏轼依当时惯例还撰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词》.全文如下:“河失故道,遗患及于东方;徐居下流,受害甲与他郡。田庐漂荡,父子流离饥寒顿仆与沟坑。盗贼充盈于犴狱,人穷计迫,理极词危。望二麦之一登,救饥民于垂死。而天未悔祸,岁仍大荒。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臣等恭循旧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数,非鬼神之得专。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臣实有罪,罚其敢辞。小民无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朝阶齐寸云,暮洽千里。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太白山位于渭河南面,虽然山很高,可山顶道观前的大水塘却装满了水,这确也增添了太白山的神奇。人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所以不明白在这样高的大山上,水又怎么能流得上高山顶的水塘中呢?所以当地人才深信水塘中住有龙王。苏轼为民求雨很认真,他先叫衙役摆上祭品,然后亲自点燃香蜡跪拜山神与龙王。行过拜祭礼之后,苏轼便开始大声朗读"祈雨文"。他在祈文中首先把山神、龙王赞誉了一番后,便转入正题理直气壮地说:"乃者至冬徂春雨雪不至,细民之所持以为生者麦禾而己,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也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不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苏轼这篇"祈雨文",并非在向龙王求情,而是与龙王辩论事非,讲道理。其论据充分,文字精辟,不愧为大文学家之杰作。文中的大意是:百姓就靠种点庄稼为生,却从冬至春不降雨雪,如果还不降雨,今年的灾情就会很严重!倘若今后百姓们无粮充饥,无疑会盗贼四起。作为地方官能不为百姓之苦忧虑么?面对百姓之苦难,神也不能熟视无睹吧?皇帝为了关怀百姓之疾苦,都认真安排备礼求雨,百姓更不说了,更把今日求雨作为最大的期望!神应该有所了解,上不要辜负皇帝关怀百姓之心,下不要使老百姓失望啊!从这篇祈雨文中,可见苏轼信神而不惧神和以理服"神"的思想,更体现了他正直豪爽的性格。
『伍』 小说《美人谋》的结局如何
第十三章江北事歇(14)
李写意又是一阵发怔,转头看向卫津,卫津却早已离开,留她一个人对付突然热心紧张起来的王子情。
李写意简直头都大了,少不得又解释了一番。
好容易安抚了王子情,回到房间,仍然觉得古怪得紧。
子情这几日,真的太反常了。
正思索着,小兰捧了一只信鸽过来,递给她道:“药谷来的。”
李写意神色微动,风随溪自那日离去后便一直没有消息,会是他吗?
从鸽子脚下取了一张纸条,一点点展开,上面却只写了极简单的一行字:“江北将雨,小鱼”。
李写意心念一动,突然想起方才那个老农说的话:井水涨了,大旱要过了。
得民心……得民心……
她收起纸条,猛地推开门,王子情果然在不远处徘徊。
“殿下,请进来一下。”她轻声唤道。
齐王亲自设坛,为江北祈雨。
这个消息传出去后,震惊一片,既为齐王殿下的忧国忧民所感,又为这与天借雨的行为所惊。
在祁洋城外设了高台,那日日在城门口等着施粥的人多达几十万,此刻密密集集地聚在一起,在城楼上望下去,如百万大军压境,黑压压一片,蔚为壮观。
“你真的信我吗?”看到这个场景,连提议的李写意也心生怯意。
王子情锦袍玉带,眉眼舒缓祥和,“若是连你都不信,我还能信谁呢?”
李写意深深地望着他,良久才说:“好,下楼吧,我会在下面看着殿下的。”
王子情微微一笑,似有光彩从眉梢眼角逸出来,异常夺目。
是啊,你在看着我,所以我必须变强。
烈日炎炎,王子情登台,诵文,默立祈雨。
有清风袭来,吹起他袍带飘飘,发丝轻扬,俊雅华贵的脸庞,始终沉静。
阳光愈烈,底下早已浮起了一阵窃窃私语声,王子情始终如常,出奇镇定,诵文不止。
自始至终,他对她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如果你都能活着回来,世上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发生。
“少庄主,今天真的会下雨吗?”小梅有点担忧地问。
“心诚则灵。”李写意很不负责地丢下四个字,让小梅立刻呆在原地。
酷热难耐,起先还兴致勃勃的人立刻挤得满头大汗,三三两两地散开了。
私语声越来越大,江潭正暗暗思量,万一不下雨,要不要带兵去保护齐王殿下?
高台之上,那人白衣鲜亮,身姿挺直。
在场那么多人,几十万双眼睛,几十万种心思。
他只知道她在看着他,她要他信她。
骚动声越来越大,有几个成心捣乱的人甚至怪叫他故弄玄虚,炎热与闷热,让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他们围着高台抱怨,这个临时搭建的高台,便如人海里孤独的岛屿,艰难地撑起凝重的大地。
就在现场濒临失控的边缘,天边,终于来了乌云。
隐隐的雷声,从云后透出,将整座祁洋城震得鸦雀无声。
王子情睁开眼,淡淡一笑。
大雨,落下。
死一般的寂静后,人们开始欢呼,开始尖叫,开始狂奔。
三月未雨的大地,饥渴地吞下了这久违的甘霖。
有人开始喊“齐王”,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齐王千岁……”
“齐王千岁……”
几十万人的吼叫比任何战鼓都要高昂,比任何暴雨都要猛烈。
“齐王千岁……”
“齐王千岁……”
发自肺腑的声响,不是感谢,而是敬仰,是崇拜,是无法言传的信心的代表,希望的象征!
一时间,那呼喊直达天庭,与风雨声交织成一片,绵延不知几百里。
一时间,整个江北,都在回荡着一个名字。
楚国的齐王殿下,王子情。
裴钟始终神色不豫地望着高台,如果说李姑娘是为秦王做事才帮齐王的,此番举动,却分明是为齐王拉拢人心。
看来回京后,有必要向秦王好好“汇报”一番了。
正思量着,后面的百姓已经忍不住往高台涌去,裴钟被推搡得站立不稳,只得在人群中挤来挤去。
高台之上,王子情沐浴在淋漓的雨中,顾盼生华,傲然挺立,直可与天边的闪电争辉。
那一刻,他成了江北众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子。
李写意也站在台下,由四女护卫着,旁人暂近不了身。
她一直静静地看着他,纵然雷声轰鸣,纵然群情激越,纵然脚步纷沓,她的眼中,只有他,天地间唯此一人。
王子情也朝她望了下来,只是一笑,于是千言万语都失去了力量,只此一笑,冷暖心知。
狂欢的人们,一扫死亡线挣扎的阴霾,沸腾了许久,许久。
大雨过后,又是绵延几日的小雨。
聚集在城外的灾民陆陆续续地散去了,他们要赶着时节,重新在土地上种植,耕作,收获。
奏折早已递了上去,现在便等着朝廷通知回京的日期了。
又推掉了一批求见齐王的官员,王子情漫步行到雨中,回头向李写意轻然一笑,“陪我在江北最后一游吧。”
李写意愣了愣,然后随之踏进雨里。
司徒南与四女则远远地跟在后面。
走了一会,司徒南抬起头,莫名地感叹了一句,“真美。”
小梅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齐王与少庄主两人比肩同行,白衣翠衫,隐约在层层雨幕后,各显风华,又如此和谐,真如一幅绝美的烟雨图。
行到一个泥塘处,王子情自然地伸出手,扶了她一下,于是相视一笑,又自若地将手收回。
他们来到江北后,便一直马不停蹄地工作,这般悠闲地走在路上,却还是第一次。
一路上,他们都没有说话,可是有一种东西已经不同,那便是信任。
可托生死的信任。
“我曾问你,为什么要帮我。”又走过一片田野,王子情终于开口。
李写意侧头望向他,细密的雨濡湿了他的鬓角,发丝贴在他瘦削的脸颊上,依旧俊朗,只是少了从前的忧郁,反而有丝喜色从眼角里散出来。
“写意,你放心。”不等她回答,他又没头没脑地说了五个字。
李写意又是疑惑,又是震动,百味陈杂,心绪万千,一时不知说什么。
又到了一处田埂,两个身穿汗衫的汉子正坐在树下吹牛,一个人说:“我见过齐王殿下,足足有六尺高,眼睛和铃铛一样大。那次庆国人要打过来的时候,齐王往江边一站,大吼一声,地动山摇,乌云密布,庆国人就乖乖撤兵了。”
“就是就是,齐王登台祈雨的时候,我可是亲眼看见他了,拔剑就那么一砍,天就开了一个口子,水哗啦啦就流了下来,真真是,天神下凡啊。”另一人附和。
“听说齐王出生的时候,天降祥瑞,金龙出世……”
“可不是吗,我听我家秀才说,齐王十岁的时候,就吟诗把那个翰……翰林!对,把翰林镇住了……”这句是过路人加上的。
似乎在江北,只要提到齐王这个话题,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聚到一起,转眼,又来了好几人。
“齐王……”
“齐王……”
……
他们便这般你一句我一句地乱扯着,越说越离谱,越说越神话,直把王子情说成天上有,地上无。
王子情与李写意面面相觑,最后一起失笑出声。
民心可用。
“不过写意,你到底是怎么知道会下雨的?”声音从深深的雨幕后传来。
“猜的。”
“……”
“殿下!你的脸怎么白了!”
……
离开祁洋城的时候,江潭恨不得将心都掏出来,这次不仅没有掉脑袋,搞不好还能加官进爵,对李写意他们自然感恩戴德。
卫津的山寨寨员已经全部编入了正规的军队,因为上次一战立威,其他兵对他们也推崇得很,断不敢随意轻视了。
还有十几个不愿意离开卫津的人,李写意决定全部带上,训练成王府的亲兵。
为了不惊动百姓,他们出发得很早,天蒙蒙亮,飘着细雨。
素素还是一身火红,一马当先,骑在队伍的前面。
裴钟沉着脸,跟在队伍后面。
王子情引马不远不近地跟在李写意的马车边。
卫津则若有所思地望着王子情。
各尽心思。
马车驶开的时候,李写意掀开帘子,悠然回头,西水之畔,柳丹青撑着一把淡青色的油纸伞,静静地站在柳树下,烟波如画,画中人亦梦亦真。
转眼不见。
——————————————————————————
柳丹青番外——
放下长笛,从鸽子上取下纸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江北”。
我随口问身边的人,朝廷派谁去江北?
他回答道:“齐王王子情。”
脑中搜寻着关于王子情的一切资料,少年才华,书生意气,却并不怎么管理政事,这次任务,似乎出奇简单。
我的马车几乎与齐王一同出发,一路同行,傍晚听到驿馆传来的笛声,我以为是齐王,寻声望去,却见到一个异常单薄的身影,笼在薄雾里,脆弱得像一触即碎的瓷器。
听到她与齐王的谈话,我知道她叫李写意。
她竟是主上提醒要小心对付的李写意?
心中疑惑顿生,好奇顿生,突然很想看看那脆弱表面后,到底是怎样一个真实的人。
很快,我见识到了。
嘉兴城里,我看着她运筹指挥,将赵知秋从死牢里救了出来,又施救问供。
我看见了她的冷,她的强势。
多么矛盾的人,依稀记得那晚的月下,斯人如仙似梦,转眼,便是一位决策千里的铁腕少庄主了。
我顿了顿,准备离去。却不经意地,被她发现了踪迹。
不得已现身,第一次这么近地观察她,清淡若雾的眉眼,满是深不可测的和气。
她说,你身上有股兰花的味道。
我愕然了片刻,一个对花香如此敏感的人,定然是一个极用心对待生活的人。
李写意,李写意,你越来越让我感兴趣了。
终于到了谈判的时候,她的坚决又让我叹为观止。
好像在她面前,谈判是没必要的,因为她说一便是一,说二便是二,如此坚定的人。
略施小计,打算用仓库无粮的事情逼迫她就范,却无意将她带入了屠杀百姓的窘境。
站在远处,看着她颓然地立于鲜血之中,那么无助,我几乎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了?
在那个时候接近她,确实有点乘虚而入的意味。可是即便在那种情况下,她的回答,依旧是断然的“不”。
然后我看见了她的泪水和哀伤,却并不柔弱,如此炙热,让我措手不及……怦然心动。
接下来的一整串斗智斗勇,她每每给了我不少惊奇,不小心听到卫津与她的谈话,更被她的身世所震撼。
看不透,始终看不透,她便如那杯极品龙井,每次的味道都不同,每次,都让人余香满口。
三日相处,也许是计谋,也许,是我的私心。
不是为了困住她三天,而是真的想让她陪我三天。
不问世事,不再谋算的她,就像一个最普通最清雅的少女,会巧笑,也善驳论。
看她一口一赞地吃下我做的菜,心中竟有种无法言语的充实,只想时间就停在那一刻,永世不变。
我从不知道时间可以过得那么快,匆如流水。
三天之后,她再次恢复睿智英明的形象,佳期如梦,渐远。
失落缠绕了许久,然后她说:“你是我的朋友”,语气很真诚。
我点头不语,突然觉得这次任务失败,也是值得的。
虽然得到的,只是一句话而已。
她说要铲除汇通,我非但没有焦急,反而异常欣喜。
这样,我们便还可以继续,无论是敌是友,无论最终结局怎样,我都希望能再次见到她。
即使针锋相对,也必是酣畅淋漓的。
我们京城再见。
(《美人谋》上册_完结)+(番外完)
我可以吧这书传给你的
『陆』 求雨 阅读答案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求雨》,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中的一件事。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一4自然段),介绍“求雨”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文章从旱灾和龙王庙的历史写起,引到金斗坪村的龙王庙,:之是交代地点。第3段介绍求雨的组织和方式,第4段揭露了地主利
『柒』 求 雨 汪曾祺 阅读答案
1.答案:下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的,表现了他们盼雨的急切心情。下雨后,眼睛是黑亮的,映着火光,说明了雨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与希望。(或两处对眼睛的特写,都是从望儿的视角来写的,表现了孩子机灵、纯真的美好品性。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人们盼雨的逼切心情,雨后人们的眼睛是黑亮的,表达了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2.
3.答案:(1)通过以望儿为首的小孩子求雨这样一小故事,提示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2)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具有安身立命的坚忍,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赞美。(3)通过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来表现一种生活的真实与平淡。(4)作者意在通过小孩子“求雨”这样一件看似游戏的小故事,表现一种风俗、一份温情,一种爱与美。(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
『捌』 小说西游记中与唐僧比试祈雨的是以下,哪个人物
第一次:车迟国比武。求雨斗败了虎力大仙。 第二次:孙猴巧行医。弄来了无根水,救了朱紫国国王。第三次:祈雨凤仙郡。解救了三年无雨之难。
『玖』 汪曾祺 求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求 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干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狮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
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包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下雨了!”
“下雨了!”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16.小说以“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开篇,联系下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
17.小说多次写到人的眼睛是蓝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8.为什么说望儿的队伍是“神圣的队伍”?他们的求雨歌出现了两次,第二次可以删去吗?为什么?(4分)
答:
19.文章结尾说“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的,请就此发表一下自己评论。不少于100字。(6分)
答:
『拾』 古代求雨的过程中都说些什么
翻开史籍,天下大旱,耕地干裂,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这些触目惊心的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经常发生。十年即有九旱,农民们多以为天旱是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这就是求雨。
那么,为什么要用龙求雨呢?龙是什么时间成为雨神的呢?
龙是中国人发挥想象力幻想出来的动物神,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受到格外的重视,后来又成了国人象征祥瑞的“四灵”——麟、凤、龟、龙之一。由于龙的叱咤风云和独特的威力,它能够化身为天子和伟人,因而又是天子和帝王的象征,富有神力,威风无比。
其实龙在古代神话中,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如《山海经》中的应龙和烛龙就是这样,汉代祈雨也常用土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佛经称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有雨”,随着《华严经》的流行,后人求雨也就专祈龙王了。
《晋书·僧涉传》:“僧涉者,西域人,不知何姓。少为沙门,苻坚时入长安……能以秘祝下神龙,每旱,坚常使之咒龙请雨。俄而龙下中天辄大雨。” 由此看来,晋代就有请龙祈雨。不过这是胡僧咒语而来的,并不是烧香磕头的去请雨。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玄宗曾辛东郡,天大旱烈暑,时圣善寺有天竺僧无畏,号三藏,善召龙致雨之述,上遣力士,疾召无畏……”这是胡僧咒龙入钵致雨。
上述,我们不难看出祀龙的心理的转化经过,是与胡僧与龙的关系是逐渐的崇拜、崇敬而扩大起来。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后,把佛经中的龙和中国古代的龙相融合起来,然后再产生祈雨之举。
海州地区的求雨的习俗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每年春季常常发生旱灾。所以,从城镇到乡村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求雨仪式。城镇居民自发组织“保号会”,筹备求雨事宜;有专门烧香拜佛的组织“盂兰会”,热心操办求雨活动。广大的乡村在盼情的形式下,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发动,群众立即响应,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各地有自己不同的雨神,所以求雨的方法也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祭龙求雨法
求雨仪式与龙是分不开的;求雨前七天内,不准杀生,否则求雨不灵。
城内的神庙所供奉的“玄天大帝”,又叫“北极大帝”,在诸神中的地位较高,能调遣龙王,所以求雨最大的动作就是请它出坛,即将它的塑像抬到求雨现场,命龙布雨。求雨时街道两则的墙上贴满彩色的标语,叫“雨帖子”,意为对雨下请贴;空中横拉三角形彩旗串,叫“雨吊子”,意为天上的雨掉下来。雨帖子和雨吊子上面写着“风调雨顺”、“沛然下雨”、“大雨倾盆”等等。求雨人要敞头赤脚,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呈现出一派下雨的景色。求雨的队伍最前面的是锣鼓开道(只准两鼓一锣,击鼓多于鸣金),随后抬着北极大帝的神像,神像前放一个瓷瓶,神像后是保号会的求雨队伍,边走边击磬木鱼并唱“求雨歌”;“小人求雨,万民得济;神灵慈悲,赐雨湿地;生灵获救,雨住水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向着“龙潭”(民间把大旱不干的渊子称为潭)进发。到龙潭边,用空瓶在潭内装满水,叫“取水”;抓一条泥鳅放在瓶内,叫“请龙王”再把北极大帝和装泥鳅的水瓶,一起抬回神庙院内,露天让太阳暴晒,直到下雨,才把北极大帝抬进殿内归座,并把瓷瓶内的水和泥鳅送回龙潭内,叫“送龙王”、“还水”,否则下次求雨就不灵了。此中求雨的形式,不仅耗资大、用人多,更主要是北极大帝仅此一尊,只能在城里进行,且知州以下的各级官员都要参加。
另外在集镇和大村庄求雨,一般都是在门板上用烂泥塑一条龙,鸡蛋壳作龙眼树枝杈作龙角,小蚌壳嵌在龙身上作龙鳞,泥龙塑好后,搭起一席蓬,把它放在蓬内“正位”,头前摆设香案,点烛焚香磕头祈祷,请求老龙显灵,大发慈悲,行云布雨,挽救生灵。然后求雨队伍敞头赤脚,打着三角形黄龙旗,敲锣打鼓,或配以乐队,抬着泥龙游行,每次停放休息,均要烧香磕头。最后把泥龙抬到有水的河边,烧香、磕头、祈祷,然后推入河内,要它戏水作雨。
二是:女性求雨法
在海州地区的求雨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七个大姐扒阴沟”。在无力抬龙求雨的庄子,可组织七名童女,每人头戴雨帽,手拿锄头,到人家庭院内的阴沟上作象征性的扒掘,意为扒通阴沟准备下雨淌水,边扒边说:“七个大姐扒阴沟,下雨下的漫海州,大河满,小河溜,今年庄稼大丰收”,连扒七家阴沟,连说七遍。
利用女性,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作为牺牲,贡献给神灵作为祭品,这在中国是有传说的。因为神灵多为男性,人们便根据现世间男性喜欢年轻女性的奉献而常常施用于神界。古时候中国有所谓河伯娶妻,人们把年轻女性投于江中献于河神的传说。宗教中的尼姑,修女之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子牺牲自己在现世间的青春,把自己奉献给上帝及宗教的产物。利用女子求雨,反映了人们这样一种心迹,似乎也是历史上上述作法的某些遗传。
三是:扒旱魃。
旱魃能兴妖作邪,迷惑老龙,不让天下雨,造成一方旱灾,而且只旱别人家的地,自己后代人家的地不旱。必须把有旱魃的坟墓扒开,将尸体烧掉,天才能下雨。清末民初,赣榆县夹谷山(孔子会齐侯处)一带,连年春旱成灾,树死禾焦。人们认为旱灾是离海不远的黑林地方某家坟墓内的旱魃作怪。山前山后的八大“黄谷峪”和十二“小洪爽”(夹谷山后边有八个庄名叫黄谷峪,山前有十二个庄名叫小洪爽),共二十个庄子的居民,自发联合到黑林扒旱魃,把一个坟墓内的尸体扒出烧掉。
那么,旱魃是怎么来的呢?相传黄帝有个女儿,名叫“魃”,住在昆仑山的共工之台上,常穿一件青衣服,摸样不漂亮,据说还是秃头。(《山海经?大漠北经》毕元注:“《玉篇》云,女,秃无发,同魃”)。但是她的身体里面装满了大量的炎热,在一次帮助父亲的重大战役中,消耗的能量太多。可怜的天女魃,只能留在地上,不能上天了。她居留的地方,总是旱云千里,颗雨全无。人民受她的灾害极大,都非常恨她,叫她“旱魃”。总想方法来赶逐她。
“扒旱魃”的习俗在中国很多地区都存在,明人杨循吉《蓬轩别记》写道:“河南、山东愚民,遭亢旱,辄指新葬尸骸为旱魃,必聚众发掘,磔烂以祷,名曰‘打旱骨桩’。沿习已久。”虽然明王朝已经下令禁止此风流行,但是,实际上直到清代,这一旱时发墓磔骨的礼俗在民间依然盛行。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载:“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清代法律有严禁这种风习的条文。袁枚《子不语》中“旱魃”条也可见发墓启棺,“获而焚之,足以致雨”的说法。“旱骨桩”又写作“旱孤桩”。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可以看到有关的文字,可见直到近世中原民间依然保留着这种礼俗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