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直稱名字是第幾人稱
『壹』 請問小說的寫法:1、何為第一人稱2、何為第二人稱3、何為第三人稱還有其他寫法嗎
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敘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它的優點是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從作者方面來說,它更便於直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師》記的是真人真事,通過第一人稱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對蔡雲芝先生「慈愛」「公平」之心的敬仰。《故鄉》是小說,文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過第一人稱手法,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深刻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衰敗和蕭條,表達了自己對新生活的渴望。
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
如"你"﹐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二人稱是較少見的敘述方式。
古文中「爾」也為第二人稱,意為"你"。或者「汝」也可做「你」看。
當然,還有另一種理解。第二人稱便是以配角來作為主角,將真正的主角(隱藏主角)作為配角來敘述,這便是以第二個人的思考模式與態度來評判主角,其實意在講述隱藏主角的故事。
第三人稱寫法的優點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地反映客觀內容。有比較廣闊的活動范圍,作者可以在這當中選擇最典型的事例來展開情節,而沒有第一人稱寫法所受的限制。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採用第三人稱寫法,自由、靈活地選取三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志願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這三個事例從不同側面集中表現了志願軍戰士最本質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戰斗」——對敵人的恨,體現出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貳』 寫小說用第幾人稱最好
看你擅長怎麼寫。第一人稱的話使讀者更能接近小說人物,並且有想像的空間可以思考作者的用意。用第三人稱的話帶有作者的一些想法,但是更能讓讀者有感觸。至於第二人稱..這個我比較喜歡用..不過會略顯空洞。
『叄』 請問小說主角用名字稱呼,還是第一人稱:「我」好呢
這個因人而異,這兩種形式的小說都各有各的好,不分優劣。有人喜歡看第三人稱,有人喜歡看第一人稱,而有人比如我兩種都OK,主要看文筆。
『肆』 寫小說一般用第幾人稱寫
在看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後,我在這周一預告的有關人稱視角的干貨文終於今天寫完了,什麼也不說了,希望能幫到大家吧!
正文開始
▼
當我們決定講述一個故事時,選擇採用什麼人稱,採用什麼視角,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通常,一提到人稱視角,我們下意識地就會想到「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以致於我們經常弄混人稱和視角,認為人稱和視角就是同一個概念。今天這篇文章,便是主要探討這個問題,人稱和視角,它們有何相關,又有何區別?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人稱和視角不是一回事,把人稱和視角等同的觀點已經被學術界推翻,在敘事學中,各個理論作者都有其觀點,而且有些學者提出的觀點真的夠復雜了,我個人認為還是簡單點說,寫網文夠用就可以了。
我把人稱和視角各分為三大主要方面,人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視角,則分為」全知視角,有限視角,純客觀敘事視角「。
一、人稱
1.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就是以」我「的口吻來敘事,要注意的是,這個」我「可以是故事中的主角,比如《甄嬛傳》,故事中的」我「是故事的主角甄嬛;也可以不是故事中的主角,比如魯迅《孔乙己》,故事中的」我「只是一個旁觀者伙計。
使用第一人稱的優缺點:
優點:1.具有親切感、代入感和真實感 2.沒有復雜的視角轉換問題,便於新手練筆。
缺點:不適合復雜的長篇故事,不能描寫」我「看不到、聽不到,感覺不到的事物。
2.第二人稱
以「你」的口吻講述,小說中鮮有用第二人稱的,但還是有的,如日本作家高行健的《靈山》,摘錄一段大家感受一下。
你於是來到了這烏伊鎮,一條鋪著青石板的長長的小街,你就走在印著一道深深的獨輪車轍的石板路上,一下子便走進了你的童年,你童年似乎待過的同樣古舊的山鄉小鎮。不過你已經見不到手推的獨輪車了,代替那抹上豆油的棗木軸的吱呀聲是滿街直響的自行車鈴聲。
第二人稱也有其優缺點:
優點:便於抒情,有親切感。
缺點:視野狹窄,寫長篇敘述難度大,讀者不容易接受。
3.第三人稱
以第三者」他「為敘述角度,第三人稱敘述的優缺點:
優點:便於講述復雜的長篇故事,能同時塑造不同的人物,比較自由靈活。
缺點:代入感較差,容易視角混亂。
二、視角
視角是根據作家主觀意圖所確定的觀察故事的角度。大致可分為三大視角:全知視角,有限視角,純客觀敘事視角,還有另一個比較特殊的pov視角,據說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就屬於這種視角,我個人了解不多,在日常寫作中應用得也不是很普遍,在這里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派友可自行了解。
1.全知視角
全知視角,又稱上帝視角,這種視角的特點就是敘述人就像上帝一樣在觀察整個故事,敘述人可以從所有的角度觀察被敘述的故事,並且可以自由移動,敘述人還可以發表評論。一般以第三人稱為主。
這里的敘述人,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作品中的某個人物。我們假設從整部作品來看,作者從各個角度,方方面面地在講述整個故事,那這里的敘述人就是作者,是絕對的上帝視角。比如
」切,拽什麼拽啊!「
"讓他退役是為他好,他還能幹什麼啊?「
」就是就是,算他識相,沒想著賴在俱樂部養老「。
葉秋和蘇沐橙離開了,留在會議室的眾人像是突然回過神來一樣,風言風語的討論又一次開始了。--選自蝴蝶藍《全職高手》
『伍』 什麼是第一人稱, 什麼是第二, 三人稱
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敘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中文中常用的表述為:我、俺、在下、吾等。
第二人稱: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中文中常用的表述為:你、爾、汝等。
第三人稱:指稱說話人與聽話人以外第三方的,為第三人稱。中文中常用的表述為:他﹑她﹑它﹑他們等。
(5)小說直稱名字是第幾人稱擴展閱讀:
【例句】:
一、第一人稱:
1、聽了昨天的課,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2、推開門,我呼吸著窗外新鮮的空氣,覺得心情平復了不少。
二、第二人稱:
1、你看了看手錶,已經12點過了五分,不知不覺你竟已等他超過半個小時。
2、你們雖然畢業後各自打拚,鮮少見面,這一次見面卻一點也沒覺得陌生。
三、第三人稱:
1、得了主人新買的球,小貓像是發現什麼新奇的物件,一直追著不肯放手。
2、他抬頭望著天空,生怕一不小心眼淚掉下來。
『陸』 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是什麼
第一人稱:我、朕等等……指說話者本身
第二人稱:你、豬頭等等……指你說的對方,直接對話的對方
第三人稱就是其他人稱了,比如敘事說的張三李四、她他它……
一般小說以第一人稱直述,或者第三人稱描述
『柒』 寫小說怎麼選擇第幾人稱
我也是作者就給個建議吧。
很多人都說第一人稱有代入感但是我卻不覺得,第一人稱適合小白小說而已列入:校園,總裁,靈異小白點的。大型男頻女頻小說都是第三人稱,建議直接用第三人稱人名吧。
『捌』 小說怎樣辨別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
只能說各有千秋。
第一人稱可以將主角的內心活動栩栩如生的反映出來,從主角的眼光看世界,主角的那種或者委屈或者曖昧或者自信的情感都能夠很清楚明了的反應出來。讀者也很容易接收到作者要表達的信息。
缺點第一個就是其他人內心活動無法得知。如果作者功力差點,沒有伏筆或者側面描寫,那很有可能會造成看不懂或者行文亂套的情況。
而且第一人稱的致命傷就是容易上帝視角瑪麗蘇,很容易寫出雷人的文來。例如:「我淡淡的移開我的眼睛,裝作什麼也不知道,輕輕地說:這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就顯得很雷。
第三人稱的好處就是每件事情每個人都可以交待的很客觀,從一個客觀的角度看世間,不會有所偏頗,主角或者個人的想法就不是那麼明顯的凸現出來。也不會影響讀者的判斷力。
壞處就是容易寫成流水賬,一些情感活動和矛盾的沖突不能很好的表現出來。但是這點可以寫番外里,這就是所謂的「正文不夠,番外補」。
綜上,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都有受眾群,關鍵還是看作者的發揮。但是我覺得初學寫小說的人來說,還是用第三人稱。至少你可以把這個故事明明白白的表達出來。你說你的寫的故事別人都看不懂,還談什麼文筆情感矛盾沖突呢?
『玖』 求解,小說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都是怎麼稱的
[第一人稱 / first person]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
敘述人稱的方式之一。
在記敘、抒情一類文章中,敘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現,以「我」自稱的即第一人稱。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虛構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須和作品中其他人物發生種種關系,並對人物\事件等起說明和見證作用。這種敘述方式常給人以親切真實之感,但筆觸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經歷或耳聞目見的范圍之內。
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敘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它的優點是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從作者方面來說,它更便於直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師》記的是真人真事,通過第一人稱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對蔡芸芝先生「慈愛」「公平」之心的敬仰。《故鄉》是小說,文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過第一人稱手法,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深刻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衰敗和蕭條,表達了自己對新生活的渴望。由於採用第一人稱,給人的感覺是真實、親切的,因而也為作者直接表達(或宣洩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寫的內容不能超過「我」耳聞目睹的范圍,所以不便於廣闊地反映現實生活。
第二人稱
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
如"你"﹐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二人稱是較少見的敘述方式。
古文中「爾」也為第二人稱,意為"你"。或者「汝」也可做「你」看。
作品理解
一部分人認為,文學作品根本不存在第二人稱的形式。即便是第二人稱,以「你」等來做敘述,也需要存在「我」的第一人稱敘述形式,所以從根本上講,依然是第一人稱。也有人認為是第一、二人稱兼用。
當然,還有另一種理解。第二人稱便是以配角來作為主角,將真正的主角(隱藏主角)作為配角來敘述,這便是以第二個人的思考模式與態度來評判主角,其實意在講述隱藏主角的故事。
第三人稱
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與聽話人以外第三方的﹐為第三人稱。如"他"﹑"她"﹑"它"﹑"他們"等﹐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三人稱是最常見的敘述方式。
第三人稱寫法的優點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地反映客觀內容。有比較廣闊的活動范圍,作者可以在這當中選擇最典型的事例來展開情節,而沒有第一人稱寫法所受的限制。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採用第三人稱寫法,自由、靈活地選取三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志願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這三個事例從不同側面集中表現了志願軍戰士最本質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戰斗」——對敵人的恨,體現出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火中救小孩」——對朝鮮人民的愛,體現了國際主義精神;「防空洞談話」——高尚的苦樂觀,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三個典型事例,有集體的,有個人的,有戰斗場面,有戰地日常生活。正是由於採用第三人稱寫法,作者才能這樣全方位地表現主題。但是,第三人稱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稱那樣使讀者感到親切。為了彌補第三人稱敘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發揮文章中人物對話或獨白的作用,通過他們的口,講出他們親身經歷的事或心理活動等。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里防空洞中戰士的對話,就很真實地展示了戰士的內心世界,讓人有親切感。
當然,在某些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將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糅合起來的敘述方法——平時用第三人稱敘述,而到了關鍵的內心描寫的時候就轉用第一人稱敘述。
另外,第二人稱敘述的作品相對很少,因為它比第一人稱敘述的限定范圍更加狹窄,舉例說明:
「又走了一段時間,當我來到碰面地點時,他已經在那待著了。」
「你不會做這么魯莽的事情。於是你果斷的啟用了腰帶上系著的毒葯瓶。」
這種表述方式比較適用於散文。
望採納
『拾』 小說里第三人稱是哪個第二人稱呢第一人稱呢直接寫人名的是第幾人稱
簡單點就是我 你 他,直接寫人名的是第三人稱,應該沒有第二人稱寫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