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匈奴人的名字
1. 匈奴有沒有文字
匈奴是古代中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其祖先在商周時期就和中原處於對峙狀態,曾多次建立了強大的正權,威脅中原的安全。後來一分為二,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還成為五胡亂中華的急先鋒。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也就是說匈奴人是沒有文字的。
但是蒙古國的研究者卻不以為然,認為匈奴人有自己的文字(蒙古國認為匈奴是蒙古的祖先,匈奴政權是蒙古國的一個朝代),例如東方學家蘇赫巴塔爾猜測匈奴人借用印度的婆羅米文,創造了原始的盧納文;考古學家道爾吉蘇榮認為匈奴使用突厥文字,理由是在匈奴古城發現了「Y」、「P」、「S」等符號,而這些符號在突厥文中也有,同時在承德的匈奴墓中也發現了一些符號,同時在蒙古高原的墓葬和岩畫上也發現類似符號。
不過要證明這些是文字,缺乏證據,因為西安的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也有類似的符號,均不能證明這是文字。
但是根據歷史的記載,匈奴又多次使用文書、賬簿和地圖,那麼這些書面文件上用的是什麼文字呢?根據考證,都是使用漢字記載的。
匈奴人發源於河套地區,離中原只有咫尺之遙。據《史記》記載,其祖先就是「夏侯氏」。秦國人移居到匈奴不少,秦統一之後流入匈奴的人就更多了,漢朝直接稱呼這些人為秦人。與此同時,周、秦的文字傳入匈奴。「凶奴相邦」就是匈奴自己刻制的。近年來在匈奴墓中均發現了不少漢字。例如准格爾北旗的西溝匈奴墓發現了幾十個漢字,屬於周秦時期字體。
到了漢朝,漢匈時戰時和,雙方交往密切,漢匈之間經常有書信往來,匈奴寫給漢朝的書信,都是用漢字表達,可見有不少留匈漢人,或者匈奴高層也使用漢字。到了漢朝後期,匈奴內附,使用漢字就更頻繁了。公元46年,南匈奴密送漢朝匈奴地圖,地圖就是用漢字標注。
到了三國,內附漢人普遍使用漢姓了,從事農耕。十六國前趙政權(先稱漢國後改趙國,史稱前趙)的創建者劉淵,就是匈奴人,史載他和家族的人,都熟讀漢文典籍,善於詩賦和書法了。
當然匈奴人使用漢字的情況,根據離中原的遠近不同,地位高低不同而有差異。但無論如何,這都是漢文化在蒙古高原傳播的證據。
2. 匈奴人有哪些姓氏
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下列為一些常見姓氏:先、聶、靳、安、盂、畢、隗、郁、次、郎、郭、李、張、陳、范、趙、乘、王、郝、高、都、馬、馮、秦、曹、伊、董、成、武、韓、黃、彭、劉、陸、路、姚、伏、封、蘭、金、公孫、何、義渠(渠)、烏氏(烏、鄔)、攣鞮(虛連鞮、欒)、呼延(呼衍、呼、胡掖、胡)、須卜(卜)、烏洛蘭(蘭)、丘林(喬)、隆(龍)、唯徐(徐)、仆固、滹毒(夫、復)、渾(昆)、稠(周)、沮渠(且渠、大且渠、渠、沮)、當於(當)、栗藉(利)、奧鞬(歐)、屍逐(史)、屍寇鞮(寇)、屍末螣(末、莫)、吟樂(樂)、賀蘭(賀賴、賀)宇文、綦母、赫連(鐵弗、鐵伐、弗、杜)、駒連(駒、車)、費連(費)、破六韓(破落汗、破六汗、潘六奚、步六汗、韓)、萬俟、拔列蘭(梁)、黜門(楚)、獨孤(劉)、賀遂(賀悅、賀術、忤城、賀)、蓋樓(蓋)、婁邱(婁)、仇末仇(仇)……
3. 匈奴名稱起源
「匈奴」之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此前中原稱其為「胡」、「山戎」、「獫允」、「獫狁」、「獯粥」、「葷粥」等。《史記·匈奴列傳》說,戰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匈奴與中原王朝交惡,互有勝負,並未成為中原王朝的奴隸,何來「凶惡的奴隸」之說?況且,如果給人當奴隸,還「凶惡」得起來嗎?顯然,把「匈」字詮釋為「凶惡」,是不妥當的。
雖然古代「匈」與「凶」相通,但漢人未必一開始接觸匈奴便認為他們是凶惡之人而稱其為「匈」。史學界認為「匈」字是從「葷」、「獫」等字演變而來,這倒是說得通的。「匈奴」作為族名,並無侮辱之意。把「匈奴」解釋為「凶惡的奴隸」,無疑是望文生義、郢書燕說。
匈奴之名源於摔跤說
已故學者何光岳在《匈奴族源漫議》(《尋根》2004年第6期)一文中認為,在商代卜辭中,「凶像二人摔跤之狀,摔跤為草原牧民的體育運動,今蒙古族的摔跤運動,聞名於世,乃起源於匈奴。可見匈奴原系善於摔跤而得名。在摔跤中氣勢洶洶,互相吆喝擾嚷以助威,故衍生為匈匈,即洶洶。洶與凶、凶同音義。如古羅馬貴族常使奴隸互相格鬥以為樂,而古匈奴貴族也有使奴隸互相摔跤以為樂者,這可能系匈奴名稱之由來」。
說「匈」與「洶」、「凶」同音義,這種解釋是對的。但是,說蒙古族的摔跤起源於匈奴,則於史無據。《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匈奴傳》均未言匈奴人擅長摔跤。陝西省長安縣灃西鄉客省庄第140號匈奴墓,曾出土顯示摔跤場面的透雕銅飾,與漢人摔跤並無不同。蒙古人於13世紀興起時,匈奴人早已消失於史冊之中,兩者不可能有直接傳承關系。雖然有學者主張蒙古族源出匈奴,但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尚未發現可以支撐此說的強有力證據,因而不被大多數學者認可。
摔跤即古代的角觝,起源甚早。南朝梁時任昉所撰《述異記》說,早在黃帝、炎帝、蚩尤時就有了角觝戲,「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觝,漢造角觝戲,蓋其遺制也」。《漢書·武帝本紀》載:元封三年(前108)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觀」。「觝」字今已簡化為「抵」,足見角抵濫觴於蚩尤時期,完善於西漢。匈奴與漢朝交往頻繁,在摔跤上可能借鑒了漢人角抵,又有自己的特色,絕不可能因為摔跤才有「匈奴」這一名稱。如果摔跤時吵鬧擾嚷就能定為一個民族的名稱,那麼漢人和其他喜歡摔跤的古代民族,豈不都應該稱為「匈奴」嗎?
「凶」與射箭有關說
方漢文在《匈族(Huns)西遷與羅馬帝國的崩潰》(《尋根》2004年第6期)一文中認為,「匈奴」這一名稱與弓箭有關,「甲骨文中,亞凶族的凶字是一個象形字,關於這個字是什麼,我的看法是,凶就是弓箭的象形字。匈奴向來以狩獵為生,使用弓箭是其不同於中原民族的特徵,對於農耕民族而言,以弓箭作為匈奴的代表是十分合理的」,「從文獻中還可以看出,匈奴的『奴』字也應當有其出處,中國異族雖多,但以民族而稱其為奴者並不多見。可見亞凶即匈奴民族可能在某一時期曾經被殷商所征服,成為殷商的臣僕,也就是奴隸……由於匈奴曾經被奴役,所以漢人一直稱其為匈奴」。按照這一解釋,匈奴是善於射箭並曾經給殷商當過奴隸的族群。
在《說文解字》中,「凶」字的象形字是凶,釋文是「惡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凡凶之屬皆從凶」,沒有射箭之意。《辭源》釋「凶」有惡、殺傷人、飢荒、不吉利、恐懼、吵嚷等含義,也都與射箭不相干。甲骨文中的「凶」字也許看上去像人在射箭,但也僅僅是相像而已,至少演變到漢代,無論象形或含義,均與射箭毫不相干。
至於匈奴曾被殷商奴役故被漢人稱作匈奴,也是想當然之說,羌無故實。甲骨文中記殷商時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數民族有「土方」、「鬼方」、「邛方」、「御方」、「狄」等,《詩經》、《左傳》、《國語》、《史記》等文獻中有「薰育」、「獫狁」、「鬼方」、「犬戎」、「畎夷」等,這些稱謂都是指殷商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殷人經常與這些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甲骨文中有不少「伐土方」、 「正土方」的記載。《易·既濟》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象》曰:三年克之,憊也。」姑且認為土方、御方、鬼方等是匈奴的先民,曾被殷朝打敗,但也僅此而已,未見他們被殷人俘虜當奴隸的記載。倘若他們真的因淪為殷商的奴隸而得名「匈奴」,為什麼這一名稱未見於殷商反而出現在戰國時期?正因為於史無征,方漢文自己也說「這只是一種推測」。既如此,就不足為據了。
匈奴之「匈」為「獫狁」的拼音
這種意見認為,匈牙利(Hungary)的「匈」(Hun)為種族名,「牙利」(gary)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之地。《詩經》中的「獫允」、《史記》中的「獫狁」均拼音作「匈」,那時還未出現「奴」音。《逸周書·王會篇》也只稱為「匈戎」。「匈奴」之名出現於公元前3—前2世紀。民國時期,何震亞在《匈奴與匈牙利》一文(《中外文化》1937年第1期)中認為,「中國古代稱邊疆民族及外人均有賤視之義在內,故於其名下多加『戎夷蠻狄』等字樣,《逸周書》之匈戎,戎字乃中原人所加。奴在中原釋為奴隸,亦可目為賤事,是『奴』字亦為中原人所加,如對日本人稱倭奴。如此,則匈奴去『奴』字,匈牙利去『牙利』二字,二者名稱完全相符。」
按照這種解釋,「匈」即「獫狁」二字拼音,這一民族原本稱「匈」,「奴」字是中原人後來加上去的,於是匈族便成為「匈奴」了。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夷、狄等字確有鄙視之義,不少學者均持這種見解,例如,民國時期民族史專家馮家升所撰《匈奴民族及其文化》(《禹貢》1937年第5期)認為:「所謂狄者遠也,固厭惡而驅之遠方之人之意,乃漢人所加之名也。」這種說法比較周嚴,比以上三說都有說服力。
「匈」與蒙古語的「人」有關說
這種意見以我國台灣學者朱學淵為代表。他在《匈奴民族的血緣與語言》(《文史知識》2005年第5期)一文中說:「匈奴之名何來,是頗難以回答的問題,至今沒有發現有北方民族族名與之相關。四、五世紀歐洲出現了Huns,南亞地區湧入了Huna,他們都是來自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故而『匈』確實是與Hun有關聯的。有人類學者認為,民族的族名往往是該民族語言中的『人』或『百姓』一字;因此,蒙古語中的『人』字Hun就是『匈奴』的『匈』,自然是一個較合理的猜測,但也僅僅是一個猜測而已。」他認為蒙古語中的「人」字寫作Hun,有「匈」的讀音,而「匈人」(Huns、Huna)也有「匈」的讀音,可見匈人與蒙古人有關,Hun在蒙語中含義是人,因而「匈」也有人的含義,推而廣之,一個民族的命名與該民族語言中的「人」或「百姓」中的一個字有關。
歷史事實並非如此。例如,烏桓族是因居住在烏桓山而得名;鮮卑族是因居住在鮮卑山而得名;高車族是因「乘高車,逐水草」而得名;突厥族居住在金山(今阿爾泰山),金山形狀如兜鍪,當地人稱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這些族名都與「人」、「百姓」毫不相干。匈奴從馳騁於漠北草原起,直到銷聲匿跡於史乘為止,「蒙古」一詞尚未出現,朱學淵卻說匈奴的「匈」字就是蒙古語中的「人」字,如何令人信服?
第四種說法較為可信
在上述五種意見中,筆者贊成第四種意見,即匈奴之「匈」為「獫狁」的拼音,但尚須加以補充。
匈與凶、凶、訩、胸通假,已是學界共識。《說文解字》:「匈,聲也,從勹,凶聲,匈,或從肉。」又解釋「凶」:「擾恐也,從人,在凶下,《春秋傳》曰:曹人凶懼。」這是說「凶」字有驚動紛擾之意,後來的片語「匈匈」、「訩訩」也都是這個意思。《史記·高祖本紀》載,蕭何為劉邦營建宮室,劉邦說:「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史記·項羽本紀》載,楚漢相持未決,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者數歲,徒以吾兩人耳。」公元前3世紀,匈奴人便與中原王朝有過交往,兵戎相見數百年,不免動亂紛擾。因此,漢人稱這個民族為匈人,的確不含侮辱之義。匈奴人也自稱胡,《漢書·匈奴傳》載:「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胡」字也不含輕賤之義。
至於「奴」字,是後來漢人加上去的,帶有歧視意味,《說文解字》:「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罪隸,女子入於舂藁,從女從又。」舂藁即舂人、藁人的統稱,舂人指祭祀時供應米面,藁人掌供應飲食,均是供役使奔走之人。長期的征戰殺伐,使漢人認為匈奴人是北方最大的邊患,動盪不安的生活都是匈奴人帶來的,霍去病就說過「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也」,表示對「匈奴」寇邊劫掠的憎惡和同仇敵愾、滅此朝食的決心。因此,漢人在「匈」字後面加一「奴」字,以示鄙夷不屑,這就是「匈奴」二字的由來。
4. 求言情小說,男主好像是匈奴人
可能是契丹王妃
5. 匈奴族有哪些姓氏
1、綦毋姓
綦毋氏,匈奴姓氏。原為氏族名,後成為姓氏。其族「多勇健」,晉代,屢聚眾反抗。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時,騎督綦毋俔邪隨軍伐吳有功,晉赤沙都尉。
2、蘭氏
蘭氏,匈奴姓氏。原為氏族名,後成為姓氏。
秦漢時期,除單於所出攣鞮氏(又作虛連題氏)外,與呼衍氏、須卜氏並為「國中名族」,「常與單於婚姻」,單於輔政大臣左右骨都侯、左右屍逐骨都侯等異姓大臣多出自該族,主斷獄訟,所裁決之案面報單於。晉代,在匈奴中地位亦尊,任左右當戶。
3、呼延姓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在史籍《漢書》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
4、宇文姓
來自匈奴族,出自魏、晉時期遼東匈奴南單於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魏、晉兩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來是漢朝時期南匈奴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晚期至三國初期形成一個部落群體,族人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
歷史上記載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書》,其中稱宇文部源自神農氏,因此應當來源姜姓。
5、提姓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族攣提氏大單於冒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漢朝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曾說匈奴人有名無姓,而班固則在史籍《漢書·匈奴傳》中卻又說單於姓攣鞮氏,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綦毋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蘭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呼延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宇文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提姓
6. 求好看的匈奴古言小說。
匈奴王妃
作者:端木搖
內容簡介
她是楊氏集團總裁,被人槍殺,以骷髏鏈子穿越到戰國末年;
他是縱橫大漠的曠世梟雄,在她瀕臨死亡之際出手相救,從此生死糾纏。
她容光清灧身負武藝膽識過人,他殘忍冷酷霸氣縱橫鐵骨柔腸;
鐵蹄踏血,血染草原,部落紛爭,單於之爭……漠北天寒地瘠,狀似平靜的草原,實則動盪不安、刀光劍影,她被捲入風起雲涌的草原爭霸。他們從互相傷害到相愛,並肩攜手,置身草原霸業的風口浪尖,踏上統一草原的權力征途。
她以柔弱之軀助他成就千古霸業,刀鋒凜凜,絕地求生,為了草原兒女毅然身入敵國。
金戈鐵馬,長河落日,他要美人也要江山,陰謀連環,殘酷殺戮,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7. 求些言情小說中人物的名字
漠淚、微沫、誨岩、韓邢、蕭柏
(希望能幫上忙,(*^__^*) )
8. 匈奴人的資料
中國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還有人認為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為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游牧民族,戰國末期之前,還未游牧至中國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為懸案。
就是蒙古草原上的人,與滿族女真無關
9. 求關於匈奴的小說
匈奴緣是寫冒頓的,還有匈奴王妃
10. 中國古代匈奴人如何起名
匈奴是我國古代一個強大而影響深遠的民族,其名始顯於戰國。自西漢以來,中國古代文籍記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獫狁。當今學術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來、北來等說。匈奴無文字,以語言為約束。留傳至今的少量古代漢語文記錄的匈奴語匯與氏族名,難於對其族屬與語族作出准確判斷,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也還有別的一些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