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的玄幻小說
1. 我也有一個大困擾 依據上帝的聖徒史威登堡先生之說 上帝管理三個天堂 各有等差 但是我認為 這就是元
天堂只有一個,不要想的太復雜,也不要真假摻雜。將來是這樣的:
20:1 我又看見一位天使從天降下,手裡拿著無底坑的鑰匙和一條大鏈子。
20:2 他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它捆綁一千年,
20:3 扔在無底坑裡,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後必須暫時釋放它。
20:4 我又看見幾個寶座,也有坐在上面的,並有審判的權柄賜給他們。我又看見那些因為給耶穌作見證,並為神之道被斬者的靈魂,和那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它印記之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20:5 這是頭一次的復活。其餘的死人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
20:6 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有福了、聖潔了!第二次的死在他們身上沒有權柄。他們必作神和基督的祭司,並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20:7 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從監牢里被釋放,
20:8 出來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國(註:「方」原文作「角」),就是歌革和瑪各,叫他們聚集爭戰。他們的人數多如海沙。
20:9 他們上來遍滿了全地,圍住聖徒的營與蒙愛的城,就有火從天降下,燒滅了他們。
20:10 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
20:11 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無可見之處了。
20:12 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
20:13 於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陰間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們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審判。
20:14 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20:15 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
21:1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21:2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21:3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21:4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21:5 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
21:6 他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
21:7 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
21:8 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
21:9 拿著七個金碗、盛滿末後七災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來對我說:「你到這里來,我要將新婦,就是羔羊的妻,指給你看。」
21:10 我被聖靈感動,天使就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將那由神那裡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21:11 城中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21:12 有高大的牆,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
21:13 東邊有三門,北邊有三門,南邊有三門,西邊有三門。
21:14 城牆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21:15 對我說話的,拿著金葦子當尺,要量那城和城門、城牆。
21:16 城是四方的,長寬一樣。天使用葦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長、寬、高都是一樣;
21:17 又量了城牆,按著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21:18 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凈的玻璃。
21:19 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藍寶石,第三是綠瑪瑙,第四是綠寶石,
21:20 第五是紅瑪瑙,第六是紅寶石,第七是黃璧璽,第八是水蒼玉,第九是紅璧璽,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瑪瑙,第十二是紫晶。
21:21 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每門是一顆珍珠。城內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21:22 我未見城內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
21:23 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
21:24 列國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
21:25 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裡原沒有黑夜。
21:26 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
21:27 凡不潔凈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
22:1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
22:2 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註:「樣」或作「回」),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
22:3 以後再沒有咒詛。在城裡有神和羔羊的寶座,他的僕人都要事奉他,
22:4 也要見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
22:5 不再有黑夜,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因為主神要光照他們。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22:6 天使又對我說:「這些話是真實可信的。主就是眾先知被感之靈的神,差遣他的使者,將那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僕人。」
22:7 「看哪,我必快來!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
22:8 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我既聽見、看見了,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腳前俯伏要拜他。
22:9 他對我說:「千萬不可!我與你和你的弟兄眾先知,並那些守這書上言語的人,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神。」
22:10 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
22:11 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
22:12 「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
22:13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
22:14 那些洗凈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也能從門進城。
22:15 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
22:16 我耶穌差遣我的使者為眾教會將這些事向你們證明。我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
22:17 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22:18 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甚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
22:19 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甚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22:20 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22:21 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
2. 求一本古羅馬背景奇幻小說
乃是不是說的 征服天國 啊?
名字什麼的我不是很清楚了,反正也是沒有魔法,沒有斗氣,不過我看得是發生在拜占庭時期的故事,十字軍東征前期,女主角隱隱約約是那個女海盜?
3. 關於六芒星的傳說
六角星成為猶太人的統一標志,則是在17世紀。六芒星是美麗是神聖純潔的象徵,不容玷污!六芒星的起源,是印度教的Tantrism派,在這個派系裡,六芒星被認為是吉祥的圖案,代表的是具有雙性特徵的偉大神靈。最後發展成猶太人的象徵圖案,被稱為所羅門封印,也是代表猶太人信奉的神靈,表示雙性緊密結合。所以常常被認為是邪教的標志,又有一說六芒星是用於召喚惡魔。
Tantrism派認為,六芒星形中尖端向下的三角形是卡利·瑪的象徵物「女陰」的符號,除了倒三角形之外,它也表示為魚、兩端尖銳的橢圓形、馬蹄、蛋等圖形。因此這個倒三角被稱為「女陰的圖象」即「Yoni Yantra」,其中「Yantra」是Tantrism派所認為的「冥想的圖象」,是適用於眼睛的圖象,和「適用於耳的圖象」-「真言」(Mantra -曼荼羅,象徵為八葉蓮花)互為表裡。倒三角形代表了萬物之源-宇宙之母,表示盛滿宇宙之母體液(力量)的容器。(Yoni和中國的「陰」同源,在中國神話中女陰的象徵為桃,桃果上凹陷的部分被認為是女陰的表象) 六芒星形是男根-女陰結合體的象徵符號。如上所述,尖端向下的三角形代表宇宙伊始的「女陰的圖象」,經過無限的時間,在這個三角形中孕育了 「生命的火種」(Bin)。最後,生命的火種成熟、降生,為最初的男性。尖端向上的三角形代表男性性器,兩個三角形的交匯代表男性和自己母親的交合、從而成為最初的「兩性具有者」(Androgyne),代表了融合和圓滿。因此六芒星形在Tantrism派的教義中被稱為「吉祥的圖象」或「偉大的圖象」,其中正三角表示男根、是男性的象徵-也被稱為「火」(Vahni)。六芒星形也被神化為「聖娼」,是Tantrism派的神女。而歐洲和印度許多神話中的創始神都是兩性具有者,特點為一個軀體、兩個頭、四隻手臂,表示「緊緊相擁的男女」(即六芒星形的表象化)、在無盡的性行為中達到精神的合一。(汗) Tantrism教派在近現代仍存在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和中國西藏。 而現今猶太人的象徵圖形六角星,則稱為「Magen David」,原意為「大衛之盾」,現也稱為大衛星或「所羅門封印」。不過它和大衛、所羅門沒有關系,六角星最初出現在12世紀的猶太文獻中,由於十字軍東征的關系,在西班牙(被摩爾人統治)的猶太人接觸到這個符號,並且被運用到拉比們提倡的神秘主義(Cabala,也作Kabbalah-喀巴拉,聖典為《光輝之書》-《Sefer ha-Zohar》)中,作為男性和女性能量的象徵-女神Shekina結合的標志,Shekina的名字來源於Kali Ma的Tantrism派冠名Shakti Kali,因此六角星被猶太人理解為「神」(上帝)和自己的女性的一面Shekina完全結合的神聖標志。為了加強宣傳的力度,拉比們也宣稱在約櫃中兩塊 「十戒」石版旁放有「繪制一對男女以六角星形姿態緊緊相擁的圖樣」,這是一種宗教欺騙。
個人認為,六芒星是五芒星的雛形,現在仍用於宗教的各類儀式中,是具有強大威力的符號。
4.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文學特點和騎士文學的特點
英國:
諾曼征服和英國封建制度的確立 |q 8N$m
大約25萬年以前,在泰晤士河谷斯萬斯康地區已經有最早的人類居住。公元前4000—3400年,許多不同種族的地中海居民(長顱人和圓顱人)渡海來到不列顛,這些矮小而黝黑的游牧者多定居在不列顛的石灰石高地、海岸附近的砂質地帶和南部草原。公元前2500年,來自萊茵河流域的比克人(BeakerFolk)進入不列顛,征服處於新石器時代的土著人,並帶來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今天,在英國南部索爾茲伯里白堊質的平原上,留下了作為歷史見證的史前巨型石柱群(Stonehenge)80多處,多數建在低地近水的地方。①這些巨石群始建於公元前2900—2500年,許多石柱高達四五米,重約數十噸。一般認為,土著人和比克人共同創造了這些無畏而神秘的巨石文化,而英國的歷史就開始於巨石文化時代。公元前800年,凱爾特人(Celts)從今法國和德國地區進入不列顛,他們比當地居民高大,膚色白皙,頭發金黃。凱爾特人最初居住在萊茵河和多瑙河上游,後來向四周侵襲,遍布西歐各地。公元前一世紀,當最後一批凱爾特人來到時,不列顛島已經完全過渡到了鐵器時代。② -*MY7t3
eBs.RR ]O
ZJQFn
征服不列顛的凱爾特人,用自己的語言影響土著人,於是在愛爾蘭和蘇格蘭形成蓋耳語,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形成布列吞語。南部凱爾特人的一支布列吞人(Britons)用自己的語言給各地命名,這種影響仍然存在於今天英國的一些山脈、河流名稱和地名中。公元前55年和54年,羅馬高盧總督愷撒率領羅馬軍團兩度攻入不列顛,遭到凱爾特人的抵抗。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命令羅馬軍團重新渡海入侵不列顛,並把不列顛變成羅馬的一個海外行省,派總督治理。為了鞏固統治,羅馬人在不列顛島上修建了橫貫英格蘭北部的「哈德良長城」以及「安東尼長城」。他們還以泰晤士畔的倫敦為中心,修建通往各地羅馬駐軍城鎮若干條通衢大道,稱「羅馬大道」,共長約5000英里。公元3世紀,薩克遜人(Saxons)開始騷擾不列顛東部海岸。4世紀,羅馬皇帝設立「薩克遜海岸伯爵」,以抵禦日耳曼人的劫掠。410年,西羅馬皇帝霍諾里烏斯寫信給不列顛人,勸他們自己努力防禦。442年,羅馬軍團全部撤回大陸,羅馬人統治不列顛400年的歷史終結。 :i4(cap&}F
vdAd@Z~\
M TZCI}
盎格魯·撒克遜人屬於日耳曼民族,按英國早期歷史學家比德(673—735年)的劃分,他們來自三個不同部落:由丹麥半島盎格恩(Angeln)來的盎格魯人(Angles),由易北河下游來的薩克遜人和由丹麥日德蘭半島來的朱特人(Jutes)。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不列顛的征服開始於449年,遇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公元500年,凱爾特人贏得巴頓山戰役的勝利,半傳奇式的亞瑟王就是率領凱爾特不列顛人抵禦入侵的民族英雄。①在整個中世紀,圍繞著亞瑟王形成了亞瑟王的宮殿、魔劍、圓桌騎士等等傳奇。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不列顛以後,相繼建立10來個小王國,經過合並剩下7個:3個撒克遜人王國——威撒克斯、蘇撒克斯、埃撒克斯;3個盎格魯人王國——東盎格利亞、諾森布里、麥西亞;1個朱特人王國叫肯特。英國史上稱這七個王國並存的局面為「七國時代」(600—870年)。「英格蘭」(England)來源於Englaland,意即盎格魯人的土地。7個王國中以威撒克斯為最強,國王愛格伯特(802—839年)於829年初步統一英格蘭。 0bM_EC
YCh`V[0
l^nvwm`f#:
當威撒克斯王國統一英格蘭的時候,從海上來了大批的諾曼人。諾曼人(Norman,Northmen)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日耳曼人的北支,包括丹麥人、瑞典人和挪威人等。戰爭和海上劫掠是諾曼人的職業,因而他們又有「北歐海盜」之稱。入侵英格蘭的諾曼人以丹麥人為主,所以英國人把諾曼人統稱為丹麥人。從789年第一次入侵,到1066年威廉征服英國,丹麥人蹂躪英格蘭達270年之久。851年,丹麥人攻下坎特伯雷城,不久攻下倫敦,並逐漸征服泰晤士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大有席捲全國之勢。但是,威撒克斯國王阿爾弗烈德(871—899年)扼制住丹麥人的入侵,並迫使其媾和,規定沿沃林大道到徹斯特一線(從倫敦向西北延伸到徹斯特),在這條線的北邊按丹麥法律進行統治,稱「丹麥區」(Danelaw);威撒克斯王國則統治這條線以南地區。阿爾弗烈德是愛格伯特的孫子,他廢除義務兵役制,建立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並創建了海軍。他注重研究歷史,主持編纂《撒克遜編年史》,記述本民族的光輝業績。他像查理大帝一樣,從英格蘭、威爾士和大陸歐洲廣攬學者,將拉丁文古典文學譯成盎格魯·撒克遜語,繁榮文化事業。 2m:K %Em6u
CYgokS\=,
(k #xF"yI
10世紀後半期,不列顛島上的丹麥人逐漸同當地居民融合。10世紀末,大陸上的丹麥人重新侵入英格蘭,卡紐特(1014—1035年)建立起一個囊括丹麥、挪威、瑞典和英格蘭的大帝國。1042年,帝國崩潰,英格蘭恢復獨立,「賢人會議」擁立先王埃塞爾列德之子懺悔者愛德華為王(1042—1066年)。愛德華死後無嗣,賢人會議把愛德華的內兄弟哈羅德推上王位。正當哈羅德欣喜之際,挪威人開始入侵約克郡,諾曼底公爵威廉又在佩文塞登陸。威廉是愛德華的表兄弟,在愛德華與其岳父戈德溫伯爵發生爭執時站在愛德華一邊,愛德華則允以繼承英國王位相回報。但是,戈德溫之子哈羅德伯爵在愛德華臨終前被指定為繼承人,威廉感到受騙,便揮戈而來。1066年10月,剛剛打退挪威人的哈羅德軍隊還沒有來得及喘息,就在英國東南角的哈斯丁斯(Hastings)同以逸待勞的諾曼底軍隊展開決戰。結果,哈羅德國王和許多英格蘭貴族戰死,哈斯丁斯戰役為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奠定了基礎。 n19A>,m
ub-e!{
.Iqqjk
諾曼底公國地處法國西北部濱海一帶,由諾曼人酋長於911年建立。威廉是諾曼底公國的第七位公爵,他對英格蘭的征服被稱為「諾曼征服」,因而被稱為「征服者。」從此,英國結束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統治時期,開始了諾曼王朝(1066—1154年)的統治。諾曼征服以前,不列顛島已經開始了階級分化過程。直到8世紀,農村公社始終是英格蘭社會的基礎,但封建化過程業已開始。9—11世紀是英格蘭封建庄園的形成時期。庄園內的主要勞動者一部分是破產的農村公社自由民,他門從領主那裡取得份地耕種,史家稱其為「佃戶」(tenant)。佃戶向領主繳納實物地租和服勞役,還須為國王服兵役,這一點與大陸上的農奴不同。另一部分是寄居於領主土地上的農奴,被稱為「維蘭」(Villein)他們有為領主每周服3—5天勞役和繳納貢賦的義務。還有一種「茅舍農」或稱「棚戶」,他們僅有一小塊土地或一所小茅草屋,生活難以為繼。 vw;a L#PP
sIf]e'@AC
Y Z+G7D>
諾曼底公國比盎格魯·撒克遜英國更早地形成了一整套以采邑為紐帶的封君封臣制度,男爵領受采邑必須率領騎士為公爵征戰服務。11世紀的諾曼征服,加速了不列顛的封建化過程,確立了英國的封建制度。威廉一世(1066—1087年)沒收大部分戰敗、逃亡和被殺死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土地,然後分封給自己的親兵、近臣和諾曼底來的僧侶貴族。他效法大陸歐洲的做法,制訂一套封建等級制度。1086年8月1日,威廉在索爾茲伯里召開效忠宣誓大會,要求英國所有領主對他行「臣服禮」。他本人佔有全國耕地1/7、全國森林的1/3。威廉又把征服前幾千個領地合並成180個,其中10個領地約占總面積的一半,5個授予他的兄弟和堂兄弟,另外5個封給從諾曼底來的大貴族。 E#:!&{O
[(x*!,=
g{6jN
為摸清國家的經濟狀況、確定土地稅額和封臣的封建義務,威廉於1086年任命一個專門委員會,在全英范圍內調查土地、戶籍人口、封建主和農奴、庄園等的情況,於第二年編成《土地賦役調查手冊》。由於調查過程進行得嚴厲,清查項目細致無遺,人們把它比做面臨「末日審判」一樣,稱調查冊為《末日審判書》(DomesdayBook)。它將各種依附者簡化為維蘭和邊地農(包括矛舍農),即農奴階級的主要成分。維蘭是擁有約30英畝份地的農奴,可以使用庄園的牧場和林地,每周為領主服勞役3—4天,須交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負擔包括遺產稅、結婚稅、大小什一稅等在內的各種苛捐雜稅。他們的民事案件必須在庄園法庭上審理。維蘭佔英國人口總數的38%。邊地農佔32%,約擁有五英畝土地,他們每周須服勞役一天,農忙時增加,同樣要負擔各種租稅義務。
英國王權加強和議會君主制的形成 G$TO'Ciu:
諾曼征服的後果是英國王權的加強,威廉一世不僅鎮壓英國貴族的叛亂,而且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根據《末日審判書》提供的材料,享有170個貴族爵位的諾曼底人外來者,佔有英格蘭全部地租的將近一半(7.3萬鎊中的3萬鎊)。這些貴族,加上他們的屬下、附庸、侍從,共約一萬人。國王威廉與大小封建主之間建立了主從關系,因而成為整個封建統治結構的核心。他不但依靠諾曼底貴族加強王權,而且大量任用諾曼底人充當英格蘭教會的高級職位,並把全國1/4的土地賞賜給教會。於此同時,高級教士還承擔為國王提供兵役、祈禱和咨詢等義務。每當他提名一位新主教時,就首先接受主教的臣服與效忠,然後授予象徵宗教權力的權戒與權仗,再正式就職。 ^zV_ vB)n
T}^3Re`i
N gF7$@S
威廉二世(1087—1100年)同樣加強對教會的控制。亨利一世(1100—1135年)則把沒收西部叛亂貴族的土地分封給中小封建主,使之成為王權進一步加強的支柱。諾曼底人征服了英國以後,仍然沿用並發展了英格蘭人的主要制度。例如,郡(shire)和區(district)是英格蘭的基本行政區劃,形成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統治時期。County(郡)一詞來源於諾曼底人。諾曼王朝統治時期,郡由郡長治理,郡長由王室官員擔任,負責執行國王的命令,這個命令由大法官法庭以文書令形式下達。郡法庭也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制度,它保存了古代法律。郡法庭由郡長主持。它的成員多是當地的名流。郡法庭發揮的作用和人員組成一樣,帶有地方色彩。它處理事務一般按照地方傳統習俗,而不是依據王室法令,因而被稱為民間法庭。而國王法庭是一個新創設的中央機構,其成員有根據封建義務奉召出庭的大領主,也有國王身邊的官員。亨利一世又設立巡迴法官,聽取郡法庭審訊案例,主持審理重大刑事案件,是溝通地方與中央之間聯系的紐帶。他還將英格蘭金庫的管理權部分地轉給新設立的管理王室歲入並審理有關案件的民事法庭,地方執法官每年兩度向它呈報收支情況。 e&ysj:W5 "
/J-'[Mc'D[
[k%hl`}
1154年,威廉—世的孫女瑪提爾達的兒子、法國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史稱亨利二世(1154—1189年),開始了英國史上的安茹王朝(1154—1399年),或稱金雀花王朝(得名於傑弗利所喜歡戴的金雀花)。由於封建繼承關系,亨利二世成為英國和大部分法國土地的統治者,他的帝國從蘇格蘭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相當於法王路易七世直轄領地的七倍。亨利二世不但是西歐最有勢力的君主,而且是一個頗有建樹的政治家。亨利是諾曼征服以來第一個受過充分教育的國王,他說拉丁語和說法語一樣流利,並對歷史和文學有濃厚的興趣。在政治上,他整頓中央行政機構,恢復諾曼王朝的御前貴族會議,作為國王的咨詢機構。他重建國王宮廷和財政部,設置樞密大臣和財政大臣等官職。在軍事上,附庸繳納「盾牌錢」後可以免服兵役,國王用這部分錢僱傭騎士服役,自由民則必須按財產狀況自備裝備為國王服軍役。亨利二世的最大建樹是司法改革。他任用一批法律專家,參照羅馬法律、法國(諾曼底)法律和英國各地的習慣法,統一英國法律,並將亨利一世時期的巡迴法官改成巡迴法庭。巡迴法庭按期巡遊各地,接受民間訴訟,加強中央的司法權和對地方的控制。他設立陪審團制度,用誓證法代替原始落後的「神命裁判法」和決斗。①1166年在克拉倫敦,亨利及其顧問委員會發布決定,命令每區出12個人和每個市鎮出4個人組成陪審團。陪審團有權在郡執法官和巡迴法庭面前揭發搶劫、偷盜、謀殺嫌疑犯的姓名。陪審團制度是英國司法制度的核心,也是同以羅馬法為基礎的大陸法系的重要差別。亨利二世享有「英國習慣法之父」之稱,可見習慣法在這個時期獲得了迅速發展。據說亨利的最高司法官格蘭維爾寫過一篇題為《英格蘭王國的法律與習慣》的論文,1250年巡迴法官亨利·布雷克頓完成巨著《英格蘭習慣與法律之探索》,對英國習慣法作了全面而權威的解釋。 (CIcM3|9C
_x(hlHFk
#< [&Lw
亨利二世的一系列改革大大強化了王權,但與大封建主的利益發生矛盾。在亨利晚年,他的兒子理查和法王菲利普·奧古斯都聯合起來打敗了他。亨利二世臨終時悲嘆道:「可恥!這是對完全征服大業的國王所加的恥辱!」1189年11月理查加冕為英王,稱理查一世(1189—1199年)。他以窮兵黷武和兇狠殘暴聞名,歷史上稱之為「獅心王」。理查生於法國的阿奎丹,在其統治的10年中僅有兩次共6個月時間在英國渡過,其餘時間除參加十字軍東侵外,主要住在法國的領地上。從理查一世開始,英國王權逐漸削弱。1199年,理查的弟弟約翰登基稱王,在他統治時期(1199—1216年),喪失了英國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從而加劇了國內的不滿情緒。他利用乃父建立的有力王權橫施壓力,不得人心。他以封建習慣法所不允許的方式,任意沒收附庸的領地,干涉領主法庭的審判權力,激起大封建主的憤怒。為籌措對法戰費,他加征額外捐稅,如兵役免除稅從1154到1199年間增加11倍,而到1216年又增加了11倍,①使過去一向支持國王的騎士和市民倒向諸侯。教會也因國王干涉其選舉、增加稅收而站在諸侯一邊。 /5Qh*.(S
RD[P|4eY
8WQ#)
1213年8月25日,在聖保羅教堂召開的貴族會議上,坎特伯雷大主教斯提芬·朗頓宣讀亨利一世加冕時頒布的緩和教俗矛盾的《特權令》。1214年,北方貴族拒絕交付約翰王勒索的兵役免除稅。1215年初,他們在斯坦福集會,並向倫敦武裝進軍。教會、小封建主和市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各階層的聯合行動壓力下,約翰王同意在蘭尼米德草地舉行會談。1215年6月中旬,約翰王被迫在朗頓和貴族們擬定的《大憲章》上簽字。 "|Q.{(|kO1
|OCiq|#
W8^A{l4
大憲章是一個典型的封建法律文獻,全文共63條,旨在限制王權,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權不受侵犯。大憲章開宗明義地宣稱,「英國教會當享有自由,其權利將不受干擾,其自由將不受侵犯。」(第1條)「國王直接封臣的後嗣享有封土繼承權,國王只可按照舊日定額向他們徵收繼承稅。」(第2條)第12條和第14條明確規定:除下列三項稅金外,如無全國公意許可,國王不得徵收任何免役稅與貢金。即:(一)贖回國王之贖金;(二)策封國王長子為騎士之費用;(三)國王長女的出嫁費用——但以一次為限。「凡在上述徵收范圍之外,予如徵收貢金和免役稅,應用加蓋印信之詔書致送各大主教、主教、住持、伯爵與顯貴男爵,指明時間與地點召集會議,以期獲得全國公意。此項詔書之送達,至少應在開會以前40日」,並說明其召集理由。 H(.9tu A
wicsf<]
x`7Le&4f
在司法方面,大憲章規定:「伯爵與男爵,非經其同級貴族陪審,並按照罪行程度外,不得科以罰金。」(第21條)「神甫犯罪時,僅能按照處罰上述諸人之法,就其在俗之財產科以罰金;不得按其教士采地之收益為標准科以罰金。」(第22條)「任何人凡未經其同級貴族之合法裁決而被余奪去其土地、城堡、自由或合法權利者,余應立即歸還之。」(第52條)亨利二世、理查一世所非法沒收的財產,現仍在國王手中者也應照此辦理。 ^V;r
%TN$
Y<W9LF
享有自由身份的騎士、市民和自由農民也得到了一些好處,如第15條規定除上述三項固定稅金外,國王「不得准許任何人向其自由人征取貢金。」第35條規定「全國應有統一之度、量、衡。」第39條規定「任何自由人,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未經國法判決,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但是,大憲章條文並沒有涉及農奴,因為亨利二世改革適用的對象只是自由人。為保障大憲章的有效實施,防止國王反悔,第61條規定由25名大貴族組成委員會負責監督憲章的執行。一旦發現國王有破壞憲章條款的行為,委員會有權要求國王立即改正。如在40天內不見其有改正的表示,它可採取包括奪取國王城堡、土地與財產等在內的一切手段,但不得侵犯國王、王後與子女的人身,直到破壞憲章的行為得到改正為止。① bTeuOpp
p9i7<X2&
.CEC g*f
大憲章是亨利二世以來地方分權勢力與中央集權之間斗爭的產物而且其主要內容是迫使王權向貴族讓步。大憲章共63個條款,每一個條款都涉及封建統治和封建習慣的細節問題。大憲章的簽訂,表明各階層的聯合行動成為當時政治斗爭的一種新形式,為英國議會君主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重要經驗。大憲章表明,在反對封建暴政斗爭中,騎士和市民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如果說亨利二世時期是英國封建習慣法形成的開端,那麼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大憲章的基本原則——法律至上和保障人權——逐漸被承認為英國立憲政治的基礎,仍有某些積極意義。 aK6dy\
Nk -xnTZ"
-]KgLgJ
約翰簽訂大憲章本想爭取時間,擺脫困境,可是他在1216年的內亂中死去,由其年僅九歲的孩子繼承王位,是為亨利三世(1216—1272年)。到亨利成年時,社會秩序已漸恢復。但他效法其祖父亨利二世,奉行勒索巨額捐稅、重用法國寵臣、容忍教廷榨取的政策,因而招致普遍不滿。為了獲得急需的財政支持,1258年,亨利三世被迫接以西蒙·德·孟福(約1206—1265年)為首的貴族草擬好的《牛津條例》,它要求國王按照習慣及與重臣協商的原則治理國家。由國王的12名宮廷會議成員和15名諸侯代表組成的聯席會議在牛津舉行,共商國是。這個會議後來被稱為「狂暴的」議會。牛津會議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少數貴族,實際實行貴族寡頭統治。 ("=q-6$G
AUF[hzA
.6[8$8c
與約翰王無意遵守大憲章一樣,亨利三世也於1262年取消《牛津條例》,導致貴族公開叛亂。劉易斯一仗,貴族領袖孟福俘虜國王,並以國王的名義治理英國。1265年1月,孟福在倫敦召開議會,除5名伯爵、18名男爵與會外,還有每郡兩名騎士代表和每個大城市兩名市民代表參加會議。一般認為,它是英國議會制的開端,議會君主制形成的標志。孟福是法國諾曼底人,曾娶英王亨利三世的妹妹為妻,並在英國屬地加斯科尼擔任過總督。他提出「英格蘭屬於英吉利人」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口號,使英格蘭真正擺脫法國人的長期影響。1265年8月,亨利三世之子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伊夫夏姆戰勝並殺死了他的姑父孟福,但卻吸收了他的積極思想。1295年,他為籌措對威爾士、蘇格蘭和法國進行戰爭的費用而召開議會,其形式同1265年的議會一樣。自此以後,議會按1295年的模式經常召開,所以人稱1295年的議會為「模範議會」。 (&*Bl\YoX
.&]3wB~
FB?V<x
「議會」(Parliament)一詞來自法文,意思是「談話」,13世紀時普遍使用。英國議會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有勢力的「賢人議事會」(Witan)。賢人議事會具有極高的權威,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祖先那兒是由部落議事會行使的。肯特王愛斯伯特,諾森伯利亞王艾德溫、威薩克斯王英納和阿爾弗雷德都是通過賢人議事會來制定法律的。①在1086年進行財產登記之前,威廉一世就同大議事會成員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會談」(Colloquium)。12世紀,國王和要人商討問題被通稱為「討論事務」而專門舉行的討論可被稱為「議會。」② 'Sd+CXS
~g[D!HV|yu
Ro$*bN6p
13世紀的議會,是英國議會君主制形成的標志。議會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在《牛津條例》中,貴族曾要求一年召集三次議會,目的是給國王以忠告。在司法上,議會是最高法庭,它可以審判一切重要案件。在立法上,愛德華一世在頒布成文法時,事先取得了議會同意。國王只能通過議會頒布法律,廢除法律也必須得到議會批准,從14世紀起,國王為籌措對法百年戰爭費用而經常召開議會,議會的作用和權力不斷增加。在愛德華三世時期(1327—1377年),議會形成上下兩院,上院(HouseofLords)由教俗封建主組成,有權審理重要的司法案件,糾正下級法庭的錯誤,有權進諫國王,批准稅收和制定法律。下院(HouseofCommons)由騎士和市民的代表共同組成。下院在13世紀很少召開,即如召開也僅僅是回答國王顧問的詢問,上院起主導作用。1399年,下院才定期召開,並與上院分別集會,商討和提出一般請願書,但已取得投票決定稅收和批准法律的權利。早在1376年,議會下上兩院曾一度獲得彈劾權,有權彈劾大臣,但被彈劾者又很快得勢。
5. 第二代吸血鬼與第三代之間的戰爭
這就是革命 新的東西會代替老的 至於關於戰爭記載的少是因為主要為了突出「新的東西會代替老的」這個主題
如果是魔幻大片(小說)為了增加視覺效果與文章的看性才會有龐大的戰爭內容
6. 玄幻小說的素材
玄幻小說分類
【魔法校園】【西方奇幻】【吸血家族】【變身情緣】【東方玄幻】【王朝爭霸】【異世大陸】【異術超能】【遠古神話】【轉世重生】【仙俠奇術】其中以【魔法校園】【西方奇幻】【東方玄幻】最廣為人所知。
個人認為【西方奇幻】【東方玄幻】最好寫,【異世大陸】【異術超能】【遠古神話】的提綱要先寫好。(我也寫過,但提綱沒寫好,寫不下去了)
中世紀之類的嘛,歷史不需要完全真的。中世紀其實可以寫英國的,好寫些。
嘛~我比較喜歡騎士之類的。狼人吸血鬼也不錯。
家族的名字,玄幻的話 破曉、末央、瞳、幻都可以。
↑這幾個是我比較喜歡的名字。
中世紀名字......我無能。
魔法招數我也無能。可以看看別人怎麼寫的。
於是~就這樣了~
如果寫了,可以跟我說一下,去捧場~
7. 歐洲和中國的面積差不多,為何沒能實現統一呢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歲月中,不同大洲的人們都通過自己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璀璨的文明。在亞洲東部,自秦始皇開始華夏大地一直遵循著大一統的傳統,依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制度之一,形成了古代歷史上最龐大也可能是最統一的民族。
平時或許可以,但是在關鍵的時刻絕對不可能,如今疫情之下歐洲各國相互截留防疫物資就是如今的證據。
歐洲沒有曾經的團結(統一),以後也無法真正的團結(統一),因為各國在危機發生時,眼裡只有利益,就像疫情來臨時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所說的那樣——歐洲團結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個美麗童話。
8. 聖殿騎士團現在還存在嗎
聖殿騎士團(法語:Ordre Temple),又譯神廟騎士團,正式全名為「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拉丁語:Pauperes commilitones Christi Templique Solomonici)[1],是法國中世紀時期天主教軍事組織,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成員大多是法蘭西人,被稱為「聖殿騎士」,特徵是白色長袍繪上紅色十字。
1119年,雨果·德·帕英和格弗雷·德·聖歐莫以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作為根據地成立一個修士會,以保衛朝聖者的安全,並攻擊異教徒。該寺建於昔日所羅門聖殿的廢墟之上,修士會因此得名,成員起初九人。
1129年,聖殿騎士團得到羅馬教廷正式支持,擁有諸多特權,遂迅速增長其規模、勢力和財富,甚至發展出最早的銀行業。
1307年,其眾多成員在法國被捕,殘酷審訊後以異端罪名處以火刑。1312年,身處亞維農教廷的教宗克雷芒五世被腓力四世施壓,宣布解散聖殿騎士團。
9. 教廷下屬團隊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團都是披著羅馬教廷的外衣
騎士團
--歷史上歐洲三大騎士團的崛起與演變--
他們在外表上像修士僧侶,但其實質卻是軍人,他們腦子里裝的不是《聖經》,也不是祈禱詞,而是"戰斗"!他們身穿半修士式的外衣,而外衣下面仍舊穿著騎士的甲胄。他們的武器不是說教、而是利劍和長矛!
騎士團的建立及其鼎盛時期
騎士團出現於中世紀的十字軍東侵期間,系西歐封建主為保衛他們在東方所侵佔的領地而建立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結束後,十字軍陸續佔領了地中海東岸最富庶的地區和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並在這一帶建立起4個十字軍國家,其所佔領地首尾相接從南到北竟有1200公里長。由於這一帶地處沿海,地勢平坦,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時刻有遭受進攻的可能,在穆斯林虎視眈眈的威脅之下,十字軍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
為鞏固這些國家,亟需建立一支常備武裝力量。於是,羅馬教皇又組織起幾個僧侶騎士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即善堂騎士團(12世紀初)、聖殿騎士團(約118年)和條頓騎士團(1198年)。其使命是鎮壓十字軍國家中人民的反抗,與毗鄰的穆斯林國家作戰,保衛並擴大十字軍領地。這三個騎士團不久便發展為精銳的職業軍,能夠在任何地方與敵人交手。他們在歐洲大規模招兵買馬,其實力日漸強大。
就表面上的形式和性質而論,騎士團是一種僧侶幫會,其宗教方面的約束類似於修道士。這些僧侶騎士絕大部分是西歐各國破落貴族出身的亡命徒,他們被按照修道會方式組織起來,為"保衛基督教"而奉獻一生。騎士團的成員不得娶妻生子,不得謀求財富,不可違背上級(天主教會)的旨意,決不可因迷戀世俗生活而動搖自己"獻身基督教"的意志。
騎士團內部實行嚴格的集權制。每個團的最高首領是"總團長",歸其管轄的支團首領稱"支團長",再往下還設有司令、馬廄長等,支團長以下的軍官組成總會,從屬於總團長。而總團長則直接聽命於羅馬教皇,必須唯教皇之命是從。
羅馬教皇給予騎士團各種特權,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是:不受十字軍國家的僧俗統治者管轄。盡管耶路撒冷王國的總主教是教皇的國使,但他也無權支配調遣騎士團。
在名義上,騎士團必須恪守安貧、守貞和聽命三大戒律。但是,騎士們朝思暮想並且為之忙得不可開交的,卻是積累財富。他們根本做不到安貧樂道。而且,十字軍國家的僧侶封建主為了借其力量使西歐人長期占據地中海東岸,也給予騎士團以優厚的待遇。因此,騎士團的生活方式極端世俗化。
騎士團斂財的途徑
其一,進行"募捐"和接受饋贈。西方的貴族朝聖者請騎士團在十字軍國家代購宮殿、房屋和土地,作為到達"聖地"後的住所,朝聖完畢則悉歸騎士團所有。1168年,聖殿騎士團收到匈牙利統治者的10000貝桑,其中的6000用來在阿克購買1座宮殿和4所房屋,以備匈牙利統治者到來後享用,後來這些房產全都落入騎士團手中。在12世紀,聖殿騎士團還與法國、捷克的王公顯貴簽訂過類似的協議。善堂騎士團也是如此。英王亨利二世臨終前曾贈給它4.2萬銀馬克和500金馬克,作為它的活動經費。
其二,經營商業。以聖殿騎士團為例,它擁有自己的船隊,參加地中海地區的貿易,並收取高額費用運送朝聖者東來西去。同時,騎士團還經營高利貸和銀行業務。因此,當時的人說,在騎士團里"契約賬簿比宗教書籍多得多"。
其三,搶劫。這類行為對於騎士團來說是屢見不鮮的。例如,1153年,十字軍國家與埃及人交戰,攻克阿斯卡隆之後,聖殿騎士團首先沖進城內,在城牆缺口處派40名士兵把守,不讓其他騎士進入,而團員們則在城內挨門逐戶地搜索金銀。
騎士團的"世俗事業"大獲成功,幾十年之後,騎士團不僅在東方有領地,而且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匈牙利、捷克、英國等地也有為數不少的屬地。
同時,騎士團在十字軍國家中的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擁有許多要塞和城堡。到12世紀末,僧侶騎士團成為東西方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團員人數也大大增加,因為許多一般騎士看到,在十字架的庇護下,便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12世紀末期,僅聖殿騎士團已經擁有15000名團員。
後來,隨著十字軍國家的衰落與崩潰,騎士團在東方已無法立足,但它們並沒有解散,而是身著修道服、披盔戴甲地回到歐洲,繼續效力於教皇。條頓騎士團甚至還在歐洲建立起騎士團國家,對歐洲的政治和軍事生活發揮了長時期的影響。
聖殿騎士團:福禍相繼終滅亡
聖殿騎士團的正式名稱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貧苦騎士團",始創於1118年前後,其團員主要是來自法國的十字軍騎士。這個騎士團的創始者最初住在毗鄰救世主教堂的耶路撒冷王宮的一角,而救世主教堂的原址是阿拉伯伊斯蘭教的一個清真寺,據傳此地原是所羅門國王的神殿。"聖殿騎士團"的名稱由此而來,有時也譯為"神殿騎士團"。另一種說法是:據說當時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把猶太教聖殿內一部分院落劃予法國騎士們作為駐地,因而得名。
這個獨立的教團內分三個等級:騎士、軍士和教士。他們的徽記是一枚紅十字章,騎士佩戴在白色外衣上,軍士佩戴在黑色外衣上。隨後該團迅速發展成為強大的軍事力量。教皇給予的特權、君主王侯的捐贈以及他們的搶劫,使其迅速聚集了大量財富。在東方和西歐佔有大量地產,還在西歐從事高利貸和銀錢業。聖殿騎士團逐漸變成了天主教會內最強大、最富有的僧團之一。
然而正所謂樹大招風,福兮禍所倚,正是這些財富和權勢給聖殿騎士團帶來了毀滅之災。13世紀末,西歐封建主在東方所建的殖民地全部被消滅殆盡之後,聖殿騎士團被迫離開巴勒斯坦,轉入法國、英國及西班牙等國活動。而當時統治法國的腓力四世,正陷於財政極其困難的窘境之中。出於覬覦騎士團財產的目的,他暗中與受他保護的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合謀,指控聖殿騎士團為異端,於1307年9月13日發出了逮捕法國境內全體聖殿騎士的密令。結果,這個騎士團的幾乎全部成員,包括總團長雅克.德.莫萊及其副手雨果.德.佩羅,統統被關進了宗教裁判所的拷問室,大批聖殿騎士在偵訊過程中被折磨死去,騎士團的組織也隨之瓦解。1312年,教皇克萊門特五世下令,正式解散了聖殿騎士團。
有人統計,腓力四世靠取締聖殿騎士團掠奪到142萬利弗爾巨款。不過令人驚奇的是,聖殿騎士團異端案的炮製者此後也相繼死於非命。1314年4月20日,就在莫萊被燒死的次月,克萊門特五世死於紅斑狼瘡。同年11月29日,腓力四世在打獵時喪命。當時的人紛紛傳言是莫萊把他們勾到地獄受神的審判去了。然而還有更加辛辣的報應: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監禁的地方,恰巧是聖殿騎士團在法國的總部--塔姆佩爾神廟,並且他就是從這里被送往斷頭台的。
條頓騎士團:從輝煌到消亡
條頓騎士團是三大騎士團中建立時間最晚的一個,但卻是影響最大的一個。它於1198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主要由德意志騎士組成,著白色外衣,佩戴黑色十字章,白色斗篷上繪有紅色寶劍和十字。13世紀初,在總團長馮.薩爾扎領導下,該團將活動中心自中東轉移到東歐。1226年,應波蘭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之召,條頓騎士團前往波蘭,攻擊波蘭的宿敵普魯士人。康拉德同條頓騎士團立約:騎士團負責進攻普魯士,康拉德簽應把托倫和赫翁諾之間一塊領地劃給騎士團作為報酬。康拉德的這種引狼入室、目光短淺的政策,給日後的波蘭造成了很大的禍患。1237年,條頓騎士團與駐在波羅的海東岸的聖劍騎士團合並之後,勢力猛增,成為東歐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此後的50年間,條頓騎士團又牢牢地控制了普魯士,這樣便形成了從東西兩方鉗制波蘭領土,直接威脅波蘭國家安全的態勢。
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是條頓騎士團的鼎盛時期。他已不滿足於對波蘭的滲透,同時還將侵略之手伸向立陶宛那片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的區域。1346年,條頓騎士團又從丹麥人手裡奪得了愛沙尼亞。除此之外,條頓騎士團在南部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法國都有自己的屬地,最大的屬地則在德國。條頓騎士團在歐洲東北的屬地堵塞了波蘭、立陶宛和俄羅斯向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於是波蘭、俄羅斯和立陶宛各民族的力量都聯合起來,同他們的共同敵人--條頓騎士團進行斗爭。
1410年,波蘭和立陶宛組成聯軍,向占據波蘭領土的條頓騎士團進軍。7月15日,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格林瓦爾德會戰(德國文獻中稱為坦南貝格會戰,中文又譯作坦能堡會戰)。會戰的一方是由波蘭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亞蓋洛率領的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以及捷克和匈牙利的志願部隊,共3.2萬人,以步兵為主;另一方是得到德國、匈牙利支持的條頓騎士團,共投入2.7萬人,以身穿甲胃的重裝騎兵為主。會戰結果,騎士團的大部分軍隊被殲滅,總團長雲金根以下所有指揮官全部戰死。聯軍取得了戰役的全勝。
此後,條頓騎士團轉向衰落。1454年,波蘭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戰端再起。1462年,在決定性的帕克會戰中,條頓騎士團再次失敗,總團長也被俘。1466年,騎士團第三次敗於波蘭,被迫與波蘭簽訂了托倫和約,東普魯士雖然仍在騎士團的統治之下,但在法律上已附屬於波蘭王國。條頓騎士團成為波蘭王國的藩屬,它的成員中已經有一半是波蘭人。1525年,騎士團總團長阿爾布列赫特將東普魯士改為世俗的普魯士公國,騎士團遂失去其原有的顯赫地位,但它仍一直保留到1809年才宣告解散。後來曾於1834年一度恢復,但此後的條頓騎士團與原來意義上的強大的條頓騎士團國家已經完全是兩碼事了。
善堂騎士團:歷史上的光榮與現狀
善堂騎士團的雛型出現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尚未開始的1070年左右,它的任務是進行一些"慈善"工作,比如保護來"聖地"朝聖的西方基督徒,供給朝聖者食宿,醫治生病的基督徒等等,故得此名。它的成員是以耶路撒冷的"聖約翰聖殿"為中心而聚集起來的,故又稱為"約翰騎士團"。
但是,第一次十字軍遠征結束後,善堂騎士團的宗旨開始發生變化,他們的首領決定:一部分教友繼續為飢餓和染病的朝聖者從事慈善工作,但其中心任務是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騎士軍,從而逐步變成了純粹的封建騎士軍事團體,並在巴勒斯坦地區存在了將近200年。其服裝是綴有白色十字架的黑色外套,後來又改為紅色外套。
14世紀初,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進逼之下,騎士團不得不於1310年移到地中海東部的羅得島。1522年,奧斯曼蘇丹蘇里曼一世為了解除進犯歐洲的後顧之憂,大舉進攻羅得島,雖然騎士團只有500多名騎士和6000多名士兵,但他們面對20萬強敵,毫不畏懼,英勇抵抗,進行了整整半年多的頑強防禦戰,雖然最終被迫投降,但土軍卻付出了至少5萬人喪生的慘重代價。蘇里曼一世對騎士團的勇氣頗為贊賞,於是特許這支敵軍在1523年1月1日安全撤離了該島。
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同意把馬爾他島及其附近的戈佐島交給善堂騎士團管轄。於是,騎士團就在馬爾他島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正式稱為"馬爾他騎士國"。
此後,善堂騎士團進入了鼎盛時期,船帆上標有馬爾他八角十字的戰船橫行於地中海。18世紀,騎士團的疆域遠達美洲西印度群島的聖克魯瓦。1794年,美國獨立後不久,這個騎士國就很快對它予以承認,並同它建立了外交關系。在當時,馬爾他騎士國比美國還要強大得多呢。
1798年,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遠征埃及的途中,將騎士團從馬爾他島上趕了出去,騎士團再度淪落天涯,填到1834年才在義大利的羅馬扎了根。此後,它們再度轉向經營慈善事業,一直延續到今天,其名稱也改為"耶路撒冷、羅得島和馬爾他聖約翰軍事護理人員騎士團"。
今天,騎士團的總部設有羅馬商業街的馬爾他大廈,其標志為縮寫字母S.M.O.M。像夢蒂岡一樣,這塊土地是屬於他們自己的。雖然騎士團的正式公民只有幾十人,土地也只有這一幢1.2萬平方米的大廈,但它卻與世界上8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目前,騎士團在全世界范圍內經營著幾十所教會醫院和診所,收取會員費和慈善捐款;發行自己的護照、貨幣和郵票。不過,在世界貿易活動中,人們看不到騎士團貨幣"斯庫多"。此外,騎士團郵票只能在向非洲的布吉納法索及中國澳門發信時使用。實際上,騎士團的貨幣和郵票,絕大多數被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們購買收藏了。
今天的騎士團非常富有,它的收入來源於戰爭和自然災害發生時它所組織的戰地救護和救濟工作。而且,它還擁有眾多的飛機,當然,都得且用外國機場,因為騎士團自己那塊巴掌大的地盤還不及一個普通的飛機場大呢。
騎士團目前在世界各地共有12000多名騎士,其中包括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義大利前總理弗朗西斯科.科西嘉,美國前財政部長威廉.西蒙,紐約天主教特倫斯.庫克等名人。騎士團的騎士爵位是可以出售的,價格則因國家而有所不同。比如在美國,每個爵位要賣到5萬美元,而在馬爾他只需2000美元,但以後每年要繳納1250美元。沒有貴族傳統的美國人,為使自己顯得尊貴些,特別熱衷於像騎士這樣的貴族頭銜。目前美國共有2300名騎士,是除義大利之外騎士數量最多的一個國家。
聖劍騎士團的由來及解體
聖劍騎士團雖然不屬於三大騎士團之列,但它在歷史上也曾發揮過相當大的影響,而且還曾合並到條頓騎士團之內,因此,這里也簡單敘述一下它的產生及結局。
聖劍騎士團系德意志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1202年由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支持建立。因其所屬騎士的白色斗篷上繪有紅色寶劍和十字,故名。它在13世紀初以傳播基督教為名,侵入波羅的海東岸立窩尼亞地區,故又稱"立窩尼亞騎士團"。1240年,騎士團又夥同丹麥、瑞典封建主入侵俄羅斯,佔領普斯科夫城,並繼續東進,進逼諾夫哥羅德城。1242年4月5日,在冰封的楚德湖上爆發了著名的"冰上交戰",結果諾夫哥羅德軍隊獲勝,騎士團被逐出俄羅斯,此後再不敢向東擴張。到16世紀初,騎士團由於內部矛盾逐漸分崩離析,分裂為若干不同的領地。
圍繞著爭奪騎士團遺產的斗爭,又演變成為一場國際性的爭奪波羅的海統治權的戰爭--立窩尼亞戰爭。1558年1月,俄國沙皇伊凡四世借口立窩尼亞騎士團與立陶宛聯合反俄,挑起立窩尼亞戰爭。1560年8月,騎士團主力被俄軍擊攻,總團長菲爾斯滕堡被俘。1561年11月28日,新任騎士團總團長戈塔爾德.克特萊爾同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二世在維爾紐斯簽約,把立窩尼亞交給立陶宛,騎士團還俗,在庫爾蘭和塞米加利亞建立公國,從屬波蘭和立陶宛。次年3月,存在了360年之久的立窩尼亞騎士團正式解體。
網路里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