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論文3000字
Ⅰ 求金庸小說論文一篇,題目:從韋小寶看金庸小說中俠的演變
金庸筆下有反清大俠陳家洛、粗獷豪放的大俠胡一刀甚至是上升到民族氣節層面的郭靖、楊過,其中楊過已經比較人性化了,塑造出這樣的俠之後,金庸還能塑造出俠嗎?
不能了,物極必反,所以他塑造了一個市井小混混——韋小寶,和楊過不一樣,楊過的是叛逆,環境造成的叛逆,韋小寶的是滑頭,一個市井小混混的無賴,但是這樣一個人去深得讀者、觀眾的喜愛,為什麼?
這是因為韋小寶不再是一個具有俠的精神的活標本,他是一個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生活,不必要什麼大俠的清高,他就是一個小混混,是一個普通人,是一次回歸,只不過,這個小混混掌握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生存之道,這就是一次飛躍!俠之大者,不是捨本逐末的追求表面,而是要看本質和精神,因此韋小寶成了金庸筆下最大的俠!
淺談金庸小說對俠文化的漸進式詮釋
不記得誰說了句「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家正是造夢的人,自新派武俠小說崛起至今,已經影響了幾代華人的成長,是現代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大家百花齊放,或古典,或現代,或沉穩,或輕靈,但武俠小說的本質卻始終沒變,那就是「武」和「俠」,俠是夢的主角,武是表現俠的方式,究其輕重,俠在武俠小說中的重要性應更甚於武。放眼新派武俠名家,將「俠」這個字的層次、意義闡述得最完整的當屬金庸,何出此言,請看下文。
金庸的「俠」始於《書劍恩仇錄》,在這部金大師的開山之作里,俠是後天的教化,是教育在人性的白紙上留下的墨跡。且看陳家洛,此人除了在「反清」的大節上能站住腳外,其他方面絲毫未表露出俠的本色,不敢向翠羽黃裳表露真情,輕易相信乾隆的花言巧語,將心愛的女人拱手相讓,決不是敢做敢為或者說有做為有所不為的俠客。陳的那點俠氣實際來自袁士霄的教誨和紅花會群雄的耳濡目染,若不是大環境如此,他在大是大非的關頭恐怕很難穩得住。對陳來說,骨子裡的貴公子氣質是無法改變的,心氣高而浮躁,自以為是,心胸便如江南的水道般九曲十八彎,若不是有個成長的好環境,恐怕也只是個紈絝子弟。一套「百花錯拳」便顯露了陳的本質--華而不實,也意味他一生的決定多數都是「錯」,百花又如何,終究是表面的東西,陳有無數提升自己「俠層次」的機會,卻一一將其浪費,他這個俠做得夠可憐的,甚至不如其他紅花會的兄弟--如文泰來。估計金老的本意是將陳塑造為與凡人一般有著內心爭雜的俠客,但並未成功,讀者根本無法從自身出發理解陳做出的錯誤選擇。這個俠,姑且稱之為「山是山,水是水」。
到《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里,俠已進化為一種本質,無需培養,天生便存在。胡一刀年輕時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不得而知,但背負家族冤屈卻依然能嚴守秘密,依舊豪爽,博得「遼東大俠」的美譽,想來是因為胡家歷代傳下來的俠氣,在任何時候都不改本色。胡斐更是如此,自幼父母雙亡,由平四撫養長大,一個灶下燒火的小廝能教他多少做人的道理,胡斐之所以成為大俠,乃是骨子裡便有俠氣,在商家堡就開始發光,其後更是大放異彩,他這個俠與讀書識字無關,與周邊環境無關,胡家的子弟一生下來就是俠客。再到金庸奠定新派武俠宗師的《射鵰英雄傳》,俠依然是天生的,只是郭靖更多了分民族大義。胡斐雖不喜與朝廷中人結交,但並不是反清的鬥士,郭靖則不同,為國為民戰至流盡最後一滴血,不愧「俠之大者」的名號。其實,兩者都面對外來豪強,只是清朝已打進了關內而元朝還在襄樊城外而已,在面對外族侵略的態度上,郭靖比胡斐更高出一個層次。這幾本書中的俠,我將其稱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因為他們只存在於理想中,現實社會里很難找到,尤其是郭靖,對俠之一字的詮釋簡直完美無缺,已經有些神化了,難怪倪匡對他不予置評。
再來看《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楊過和令狐沖都屬於後天的俠。楊過是遺腹子,母親也死得早,初一露面便是個地道的小無賴,好在還有郭靖的教誨。連他自己也承認,如果不是有郭靖引路,只怕早已入了歧途,楊過成為俠的轉折點就是在蒙古軍營中郭靖拚死相救的時候,是郭靖的俠氣感染了他,使之成為一代「神鵰大俠」。令狐沖則自幼為君子劍岳不群收歸門下,雖然岳是個徹底的偽君子,但很懂得掩飾,所以教出來的弟子還是不差的,門下不乏有骨氣的好漢,令狐沖就是其中的代表,只是在正邪之間經過艱難的選擇後,終於放棄了師父而選擇了俠義。其實令狐沖並不能算完全的俠客,他是個散人,如果不是涉及師門和自己的諾言,恐怕很多事情他不會管,他從頭到尾都被外界所逼迫,包括這個「俠」字也是被逼出來的。楊過和令狐沖依然「山是山,水是水」,只是這山非那山,所有心理的轉變都合情合理,完全為讀者理解和喜愛,這兩人也是金老小說中最受歡迎的兩個俠客。
接下來是《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又是個天生的俠客,他幼年的成長環境在極北的冰火島,在父母和義父的教導下長大,張翠山固然是一身俠氣,殷素素就難免有些邪味,即使與張翠山成婚後有所改變,但還是有點邪,而謝遜就完全是個邪派人物,再這三個人里,似乎張翠山的地位最低,所以張無忌的幼年教育應該是正邪交雜,但全書中他都是一派俠義本色,不能不說是天生的。只是張無忌這個俠雖是天生的,情感卻更類似於普通人,更貼近現實生活。這也叫「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不過看起來已經有點像山水了。
到《天龍八部》和《俠客行》金庸來了個大突變,將俠又提到一個更遙不可極的高度。蕭峰不僅是大俠,更是金庸書中第一英雄,如果說郭靖是民族主義的衛士,那蕭峰就是國際主義的英雄,他已不限於以殺止殺,而是為和平和戰斗。固然,他身世的復雜性使他無法選擇遼還是宋,但最後他將斷箭插入胸口而不是置身事外兩不相幫時,所憑的仍是一貫的俠義精神,一貫的英雄氣概。段譽、虛竹和石破天的境界就更高,已經將俠與佛拉近了距離,個人的血海深仇都可以不計較,自己的存在完全是為了他人的幸福,段譽和虛竹是有相之佛俠,而混混沌沌的石破天則是無相之佛俠。「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在此已達最高境界,因為山高不見峰,水深不見底,是完全的理想化產物,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有。
經歷了以上幾個階段後,俠始終要回到生活中來,但如何再有突破呢?在《鹿鼎記》中可以找到答案。韋小寶,一個小流氓,將俠的概念帶進了真實的世界。在現實世界裡,做俠客比做什麼都難,外界的因素太多了,時刻在影響俠客的抉擇,一不小心,俠客就成了狗熊。但韋小寶不怕,他本來就是狗熊,什麼都做得出來,社會上他這種人到處都有,只是他集中了許多小人的長處,掌握了更多有效的手段,對他來說,俠義僅僅只是不背叛朋友而已,除了這點很堅決,其他都無所謂。而這點殘存的俠義是從哪裡來的?聽說書聽的。極大的諷刺,俠只存在於書中,韋小寶此人實際上是對「俠」存在的環境--中國幾千年文化和歷史的反思。在這樣的歷史文化里,真正的俠客只是個理想,人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做點有利於他人的事,為「俠」保留一件殘破的外衣。
山依舊是山,水依舊是水,這等山水四處可見,經歷了出世和入世的「俠」再如何發展,金庸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所以他封筆了。
Ⅱ 論文 金庸新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評析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31371.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9a2d5010001bt.html
Ⅲ 求論文 金庸小說的敘事藝術
金庸小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朵奇葩.作為小說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敘事結構呈現出獨特的藝術景觀.它不拘泥於現成的敘事模式,而是不斷地進行創新改造.本文從固定模式的創新運用、"建築框架式"的敘事結構、設置懸念的結構藝術和演繹人性的情節驅動模式四個層面入手,對金庸小說的情節結構藝術作一粗略的探索.
討論金庸小說的與眾不同之處,武非武、俠非俠、奇非奇,這是金庸小說的藝術特點,當然也涉及了金庸小說的藝術成就。為什麼王一川博士會將金庸列入「20世紀文學大師」之四?為什麼北大嚴家炎教授說金庸小說標志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問題值得我們深究的。我們還必須說明,金庸小說是怎樣將俗文學的形式提升到高雅而又精深的境界;金庸小說又是怎樣突破了武俠小說的固有模式及文類的局限,而獲得創造性的藝術成就?我們還要說明,金庸小說是怎樣超越了武俠小說及其通俗文學的極限,從而看是武俠小說,而從更深的層次上看卻又不是武俠小說——別的作家,包括武俠小說的另兩位大師梁羽生和古龍,他們的小說僅僅是寫得好的武俠小說而已;只有金庸的小說不能在武俠小說的概念范疇內獲得充分的解釋,必須突破這一概念的局限,才能真正地理解金庸小說。——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金庸才有可能與魯迅、沈從文、巴金等文學大師並列。
金庸小說的敘事方法及其作品的結構形式的與眾不同,不僅與所有的武俠小說作家作品不同,而且對非武俠類型的小說作家也大有啟發。
金庸小說除少數幾部如《連城訣》、《白馬嘯西風》、《俠客行》及《笑傲江湖》等外,其餘都有或深或淺的歷史背景。——《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寫的是清乾隆年間事;《鹿鼎記》寫的是清康熙年間事;《鴛鴦刀》的時代背景也是在清代;《碧血劍》寫的是明末清初事;《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寫的是南宋末年間事;《倚天屠龍記》寫元末年間事;《天龍八部》寫的是北宋年間事;《越女劍》寫的是春秋時期事。這些小說的歷史背景、看上去各不相同,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多為民族矛盾沖突激烈,或諸侯爭霸、或改朝換代的「動亂時代」。金庸的小說取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以及宋遼矛盾、宋金矛盾、元明矛盾、明清矛盾、漢滿矛盾這樣的分裂、動盪與民族矛盾激化的時代為小說的背景,這不難理解。一是「亂世出英雄」;二是沖突出奇聞;三是可以寫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主題;這些之外,還有,四是金庸不想寫純粹的江湖——武林故事,而是要想辦法提升小說的主題意義,並施展作者獨特的藝術才華。之所以要這樣寫,表面的原因是要使讀者感到可信;再是要改變武俠小說的傳統模式,開拓新的路子。
金庸達到了真正的文學層次及美學層次。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一出,不僅轟動一時,而且被認為是「真命天子已出世。」是因為,金庸正是從這一部小說開始,完全找到了自己獨特的敘事方法及結構,即上述的三維世界。——《射鵰英雄傳》不僅寫了,(1)江南七怪、全真七子、乾坤五絕及其徒子徒孫的江湖世界中的奇人奇事;(2)宋金對峙時代,南宋君臣苟且偷安、卑恭屈膝及昏庸無能;金國君臣的狼子野心、傲慢橫行;以及蒙古大草原上成吉思汗逐步統一蒙古部落,並東征西討,又試圖滅金伐宋;(3)前兩種背景交織,目的是寫小說主人公郭靖的成長:他的父母從山東移居臨安,未「安」多日,又被金國王爺弄得家破人亡,母親懷著郭靖逃到蒙古苦苦掙扎,這才使孩子出生,並一天一天地長大,這些都是「歷史」造成的;而丘處機與江南七怪打一場賭,又決定了郭靖此後的人生道路,這又是「江湖」造成的:郭靖從一個訥、遲鈍、憨直的小孩,成長為一個勇敢、剛毅、正直、淳厚的大英雄,成長為一個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這才是本書當中最為人稱道、讓人激動的因素。也正是小說中最獨特的東西。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特殊的身世,及他的極為特殊的形象,他甚至連平凡的孩子也比不上,怎麼能成為一個蓋世英雄、俠之大者?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筆,令人信服地敘述了這一奇特的、激動人心的人生歷程。他的成長——成才(練武)——成功(保國)的每一步,都充滿了玄機巧妙而又真實可信,都牽動了讀者的心。
《射鵰英雄傳》成了一部經典性的作品。它不僅是武俠故事的經典,也是小說藝術的經典,因為它開創了一種新的敘事方法及結構形式。《射鵰英雄傳》當然也成了金庸小說創作的一個新的起點,一個分界線。以前的《書劍恩仇錄》還沒有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陳家洛這個人上,而是集中到傳奇情節上;《碧血劍》稍好一些,寫了袁承志的童年、學藝的一些經歷,但也仍是匆匆而過;《雪山飛狐》則又回到說故事及其「怎樣說」(這當然也很重要)上面去了,直至《射鵰英雄傳》才將敘事重點真正地轉移到人上來。圍繞人物的成長來結構小說、發展情節,這就像高爾基所說:情節是人物性格的展開形式。《神鵰俠侶》敘述了楊康之子楊過的人生故事,比《射鵰英雄傳》更為精彩生動、曲折動人。《倚天屠龍記》敘述了張無忌這一人物的不幸經歷,我們已經說過張無忌的父親是武當派的弟子,而母親則是魔教的殷素素,正邪結合,非災即禍,因為正邪不兩立,仇怨極難消。所以在回到武當山不久,張翠山、殷素素便雙雙自殺,張無忌從此成為孤兒。更不幸的是他還身中寒冰毒掌,祖師爺張三豐束手無策,張無忌生命危在旦夕,只得讓他到當地名醫胡青牛那兒去碰運氣……此後張無忌便開始了他孤苦飄零的人生,當然少不了一次又一次的奇遇,一次又一次的磨練和考驗。這些,不僅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而且還能深深地打動我們。有時我們會覺得「張無忌就是我」,或者是我們極親近的朋友,我們可以在他的人生故事中受到更多的啟迪。這樣的三維結構,不僅提高了武俠小說的檔次,而且也使小說的結構形
式更加嚴密,因為它圍繞主人公的人生來寫,既可保證「人學」的重點,又可保證「小說」的完整嚴謹。而利用這樣的三維結構,在敘事操作上,也有了極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地發揮作者的想像力、創造性;而另一方面卻又有「法」可依,那就是以人為主。可以簡單地說:它比一般武俠小說多了藝術品味;而比純文學創作多了傳奇性及其想像與創造的自由度;它比歷史小說更神奇;而又比一般的武俠故事更深厚。
Ⅳ 我要寫畢業論文了論金庸小說的情節藝術
讀金庸的許多作品,我們都有一種相同的經驗:拿起來就放不下,總想一口氣看完,有時簡直到了廢寢忘食、通宵達旦、欲罷不能的地步。他的小說沒有看了頭就知道尾的毛病。情節曲折,波瀾迭起,層層遞進,變幻莫測,猶如精神的磁石,藝術的迷宮,具有吸引讀者的強大魅力。金庸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他創作的15部小說,就情節設計而言,沒有多少雷同的地方。這同樣非常難能可貴。
金庸小說情節如此引人入勝的秘密何在?
有人認為,金庸武俠小說吸引人,是因為故事情節特別神奇。這種看法並不確切。武俠小說當然會有許多神奇的情節,但在武俠小說當中,金庸的故事情節遠不是最神異的。金庸小說既沒有還珠樓主作品裡的劍仙鬥法、口吐白光,也沒有平江不肖生作品裡的呼風喚雨、役鬼驅神。與過去的武俠小說相比,金庸小說情節要平實很多,神魔色彩少得多,最神異的也只是黑風雙煞練的「九陰白骨爪」和任我行吸取別人內氣的「吸星大法」之類。顯然,金庸並沒有把他超常豐富的藝術想像力運用到誕妄情節的設計上。另外,金庸小說也不依靠誤會之類取巧的辦法來支撐自己的情節。像雙胞胎,兩人容貌相似,因此造成誤會,金庸偶爾也用《射鵬英雄傳》里有真假裘千例,《俠客行》里有石中玉、石破天),但絕不靠這種方法來支撐作品情節的主要骨架。金庸自己在《俠客行》的《後記》中說:「由於兩個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種種誤會,這種古老的傳奇故事,決不能成為小說的堅實結構。雖然莎士比亞也曾一再使用孿生兄弟、孿生姊妹的題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戲劇。在《俠客行》這部小說中,我所想寫的,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所以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並不是重心之所在。」①可見,金庸在情節構思上不想走捷徑。
那麼,金庸小說能夠吸引人,抓住人,靠的是什麼呢?我認為,靠的是藝術想像的大膽、豐富而又合理,情節組織的緊湊、曲折而又嚴密。也就是說,他靠的是藝術本身。
金庸確實是設計情節的好手。他的小說情節有以下長處和特點:
一曰跳出模式,不拘一格
一般武俠小說總有一套模式化的東西:人物分成兩類,一類是正義的英雄,滿身正氣,另一類則是邪惡的化身,陰險好邪;而總體模式是「邪不壓正」:惡人雖有武功很高的,但最後總要被正義力量所消滅。這種小說看多了,是會倒胃口,使人厭倦的。金庸小說突破了這一種框子。(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中,那個武藝高強、大義凜然的英雄胡一刀,恰恰中了小人暗算,冤枉地把性命丟在被塗了毒的刀上;而那個最缺德的田歸農,偏偏生就了一副英俊的外貌,害得畝人風的妻子為他著迷,跟著他私奔。《射鵬英雄傳》里那個邪惡狠毒的歐陽鋒,並沒有被代表正義方面的九指神丐洪七公所戰勝,反而使計重傷了洪七公,直到最後第二次華山比武中,還以反常、怪異的武功,打得供七公、黃葯師無法對付。書里其他一些重要的壞人,像歐陽克、楊康;也都不是被正義力量所消滅,而是死於壞人們自己手中——歐陽剋死在楊康之手,而楊康又死在歐陽鋒之手。郭靖的師父們——仗義行俠、非常正派的江南七怪,反而七人中有六人全都被壞人所殺害。這都是小說審美觀念不一般化的地方。作者把故事鑲嵌在歷史的大背景上來寫,寫出歷史有它非常嚴酷的一面——並不按照任何善良人的善良願望去發展。成吉思汗窮兵黷武,常常殘暴地整城整城地屠殺百姓;他還逼郭靖去攻打來朝,迫使郭靖的母親當場自殺。可就是這樣一位並不代表正義方面的成吉思汗,畢竟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空前規模的蒙古大帝國。而郭靖這樣的平民,雖然盡了最大努力也無法挽救大局。同樣,完顏洪烈狡詐狠毒,卻在很長時期內一直得勢。這些都增強了《射鵰英雄傳》、《神鵬俠侶》的曲折性與悲壯性,使小說帶上了一種悲劇氣氛。
金庸是注意研究小說的情節模式的。但他研究模式是為了跳出模式,推陳出新。模式畢竟只是外在的現成形式,金庸更看重的是內在的生活情理。他在《韋小寶這小傢伙》一文中說過:「西洋戲劇的研究者分析,戲劇與小說的情節,基本上只有三十六種。也可以說,人生的戲劇很難越得出這三十六種變型。然而過去已有千千萬萬種戲劇與小說寫了出來,今後仍會有千千萬萬種新的戲劇上演,有千千萬萬種小說發表。人們並不會因情節的重復而感到厭倦。因為戲劇與小說中人物的個性並不相同。當然,作者表現的方式和手法也各有不同。」②
武俠小說作為通俗小說的一種,有它自己的敘事模式。最常見的是「復仇模式」和「搶寶模式」。所謂「復仇模式」,就是正派人物突然遇上一場滅門慘禍,然後遺孤刻苦學藝,掌握高強武功之後尋訪仇人,實現報仇雪恨的願望。曲折一點的,又加上報仇過程中主人公愛上了仇人的兒女或徒弟。所謂「搶寶模式」,這「寶」可能是財富,也可能是極厲害的兵器或武學典籍,還可能是靈丹妙葯之類。另外再有「伏魔」或「爭雄」模式:武林中一股邪惡勢力崛起,屢屢殘害正派人物,大有稱霸江湖之勢,英雄主人公充當盟主,率領群雄與邪派決戰取勝。還有一種是「抗暴模式」,即主持正義,抵抗暴政,反對侵凌弱小。金庸小說里,大體上這幾種模式都有。像《碧血劍》,就是寫袁承志為他父親袁崇煥復仇,還隱伏著金蛇郎君復仇的副線。像《連城訣》和《倚天屠龍記》,就以「搶寶模式」為主。像《笑做江湖》,近於「伏魔模式」。像最早的《書劍恩仇錄》以反異族統治為背景,接近「抗暴模式」。金庸的高明之處在於借用某種模式,又不簡單落入某種模式。他總是不斷變換,盡可能不讓模式捆住自己手腳,經常把武俠小說的不同模式綜合起來運用,甚至還吸取偵探小說、推理小說或言情小說的某些模式(例如「情變模式」)用到自己的武俠小說中。即使早年寫的《射鵰英雄傳》,也是綜合了多種模式,兼取不同的長處。像郭嘯天、楊鐵心兩家家破人亡,他們的孩子郭靖、楊康長大了要報仇,應該算「復仇模式」吧。但中間插入郭靖、楊康分別由江南七怪和長春子丘處機教習武功,約定十八年後比武決勝,作為故事的主要線索,又展現了各幫各派武林人物的神奇功夫以及他們之間為爭奪《武穆遺書》和《九明真經》展開的斗爭。這就突破了「復仇模式」,又像是「爭雄」、「抗暴」和「搶寶」了。至於「江南七怪」六人遭害之謎的揭破,更有點偵探推理小說的味道。《神鵰俠侶》集中寫楊過的曲折成長道路,以及他與小龍女之間誓死不渝的愛情故事,卻也貫穿了爭奪所謂《玉女心經》、《九陽真經》之類武功秘籍的情節,而且放在抗元抗暴的背景上,也是多種模式都有。作者真正注意的不是模式,而是人物性格。故事線索和情節焦點,都是從人物性格著眼來設置的。金庸曾說:「我個人寫武俠小說的理想是塑造人物。……我構思的時候,亦是以主角為中心,先想幾個主要人物的個性是如何,情節也是配合主角的個性,這個人有怎樣的性格,才會發生怎樣的事情。」③因而,這些情節在自己的范圍內比較堅實,經得住推敲。而且越到後來,小說情節的設計也越加嚴整和圓熟。
二曰復式懸念,環環相套
小說,尤其以故事擅長的武俠偵探類小說,都要設置和利用懸念。然而其間成就的高低上下,卻不可以道里計。中國古典小說常用懸念,擔較多用在兩回之間或故事中間,這與說書人吊聽眾胃口有關。金庸的懸念是近代小說家的用法:不僅用在故事中間,更用在小說開頭。《俠客行》、《天龍八部》都是一開頭就進入矛盾,令人關切。《笑傲江湖》更是一上來就有異常緊張的場面:福威嫖局的少爺林平之與人斗毆,在被迫無奈殺死一個姓余的四川人之後,當夜,漂局裡就不斷死人,一個個嫖師被人殺死,而且全身沒有一點傷痕。全嫖局竟接連死了二十多人。敵人在地上寫血字:「出門十步者死!」一片恐怖氣氛。總嫖頭林震南解剖死者屍體,才發現對手原來是青城派高手,使用了很厲害的「摧心掌」:能在不傷皮膚外表的情況下,把心臟震成許多碎片。林震南夫婦在這種情況下只得棄家外逃,很快就被青城派抓了起來,只剩下少爺林平之被人救出後逃走。小說第一章就擺出了一大堆懸念:林家嫖局這種悲慘局面的出現,到底是怎麼回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林平之逃走以後結果又怎樣?他能夠在將來練就武功,報仇雪很嗎?——這一些懸念促使讀者迫不及待地要讀下去,想了解事情的究竟。而在故事展開的過程中,原有的懸念尚未完全解開,小說作者又製造和安排了一連串新的懸念:大名鼎鼎的衡山派高手劉正風金盆洗手,想擺脫江湖上的是非,卻受到嵩山派等五嶽劍派的堅決阻攔,甚至劉正風全家都會被殺,這到底因為什麼?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救了遇難的小尼姑,自己身受重傷,幾乎性命不保,為什麼還有人要中傷他?等等。這樣一環緊扣一環,使讀者不得不緊張地讀下去。所以,善於設置懸念,是金庸小說在情節上的一大特點。有的作品直到結束,懸念還保留著。有讀者問金庸:「《雪山飛狐》中胡斐那一刀究竟砍下去沒有?」金庸笑笑說:「連我自己也不知道。」
金庸似乎還特別善於通過突然轉折來提出懸念。《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謝遜等歷盡艱險,好不容易從海外乘船將歸,一夜之間情況忽然變化:屠龍刀、倚天劍突然不見,趙敏與波斯船亦已亡散,張無忌、謝遜都變得虛弱無力。這是情節上突如其來的一次重大轉折。究竟是誰盜去了屠龍刀、倚天劍?這件事跟趙敏或者波斯船究竟有些什麼關系?張無忌、謝遜又怎麼會變得虛弱無力的?從此,小說進入了撲朔迷離的偵探破案的境界,令人慾罷而不能。
金庸作品中的懸念,有時是以「謎」的方式存在的。謎,其實也屬懸念,只是有時已經明朗有時未被挑明或未被讀者意識到罷了。金庸小說中的謎往往是多重的:有暗有明,有大有小,相互結合,環環相套。以《俠客行》為例,就是大謎中套著小謎。俠客島石壁上那首《俠客行》詩和《太玄經》圖譜中包含著一套絕頂武功,無人能夠破譯,這是大謎。這個謎又產生一個副謎:由於俠客島主每年都要派人懲惡勸善,幾年一次請各幫派的幫主到島上喝臘人粥,去的人都是有去無回,因而在武林各幫派中引起恐慌,誰都害怕當幫主丟了性命,長樂幫就在這種情況下英名其妙的搶了個小乞丐出身的人物來當幫主。再下面還套著一個謎:長樂幫為什麼要搶這小乞丐來當幫主呢?原來他長得和以前失蹤的那個幫主石中玉非常相像。這石中玉原本是個花花公子,他被人捧做幫主以後,正好得其所哉,獵取女色。他在失蹤前已經閣下很多禍亂,其惡果就讓和他面貌十分相像的小乞丐出身的人物來承擔了,弄出許多尷尬的事。而這小乞丐又有自己的身世之謎,這謎慢慢牽出石清、閩柔夫婦年輕時的三角戀愛矛盾,白自在、史婆婆夫婦的愛情矛盾,等等。情節如此復雜,可又層層剝筍似的,組織得十分緊湊、嚴整。直到結尾,採取的是半開放的結局:由於小乞丐養母梅芳姑的自殺,謎底已經清楚,但作者並未站出來點破。
《天龍八部》的情節構成方法相似而又有不同。這里三位主人公,就有三個身世之謎。它們是三個環,互相構成三個連環套。段譽的父親段正淳到處留情,以致段譽接連碰到幾個喜歡的姑娘後來發現卻都是他的妹妹,這是一個大謎。其中又包容著一些小謎,像段正淳妻子刀白鳳為了報復丈夫,怨憤中與段延慶發生關系,這就解答了段譽的身世之謎。喬峰的身世之謎及其帶來的悲劇結局,最為動人,包含著宋遼矛盾尖銳時期的許多社會內容。它是通過段譽與喬峰的結拜,段譽的異母妹阿朱、阿紫與喬峰的關系,特別是通過段正淳與馬夫人康敏的關系,而和前一個大謎套聯在一起的,它本身又包含著阿朱、阿紫等若干較小的謎。第三個大謎虛竹的身世又是通過其結拜兄長喬峰之謎逐漸解開而得到揭示的,所謂「無惡不作」的葉二娘的變態性格以及虛竹何以生下來就是和尚這時才得到交代;它又包聯著天山童姥、西夏國公主等幾個小謎。這樣,全書最初看起來似乎有點散的結構,到後來認真回顧就覺得相當緊湊,而且確實體現出比較深廣豐富的思想內涵,真所謂「有情皆孽,無人不冤」④。一部小說而能具有如此復雜的情節結構,這也許真是只有金庸才能實現的出色創造,是其他武俠小說家所難以做到的。
Ⅳ 論文:武俠小說發端於何時
論點:武俠小說不僅僅是一種文體,一種小說,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方式
1、誰能說武俠小說中的勾戟刀劍鞭、宮商角徵羽不是中國歷代文化的結晶?
2、武俠小說中一段關於市集的描寫便可以從側面見證著這個時代的興衰;一行美如畫卷的文字時時刻刻流露出中國文化的精髓
3、正義、亦或是執著,這種武俠小說中不變的話題,難道不是我們歷代傳承著並深入骨髓的一種精神文化嗎?
自己寫的……不知道行不行啊,希望能幫到你吧~
如果還可以的話,別忘了給分哦~
Ⅵ 金庸小說武俠精神畢業論文
如果要我寫的話 首先是俠的起源,這要從墨家思想開始談起. 然後是俠的定義 金庸對俠的認識及其轉變 金庸筆下人物的俠之表現 俠之大者 武俠精神在日本及西方的發展 武俠精神與自我滿足心理的論述. 書目的話,有一本《十家論墨》很不錯。討論金庸的書和文章就太多了。另外百家講壇之類的節目討論武俠的也很多。
記得採納啊
Ⅶ 我的畢業論文是寫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誰能給我篇範文
武俠小說應該予以現代化
不過,現代化,並不是指遣辭用字的「現代化」,或夾雜俚語、粗話、「現代」或「無厘頭」 的句式,而是泛指對「俠」精神推陳出新的概念里,以及內容與形式的糅合上,文學經典與通俗讀物層面的對流下,更重要的是其內容不妨對「今之俠者」加以考察、實驗、試煉。「武俠」如果僅止於對古人的思慕之情,而在現代和現實全無兌現、應合、提倡、立足和寓言、警世的能力,那是「武俠」小說僅淪於「成人童話」的失敗,真正武俠精神的淪亡。我們可以在傳統中吸收養分,再回饋滋潤這塊沃土,也不妨顛覆、transgress(侵越)、重建,把這武俠文學的領域拓寬、深化和解構,鑄鐫它的多維性、歧義性,好像把一把好劍煉鑄成自己就是一把好劍。
一向以為除了「俠之大者」,應該「為國為民」之外,今之俠者也不妨「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沒錯,安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未必人人能掌天下大權,沒有必要人人好高騖遠為萬世太平、為萬民福祉,要人人動輒行止都要為國為民,恐怕不符實際,而且流於說就天下第一,做就無能為力。但只要能盡其本分,為自己的朋友、親人、鄰居、同事,乃至同胞、同志、同是人類,以及親情、友情、愛情、同情做一些對得起良知的好事,那已是一個「俠者」的新定義。
Ⅷ 求一篇有關金庸小說的論文
庸筆下有反清大俠陳家洛、粗獷豪放的大俠胡一刀甚至是上升到民族氣節層面的郭靖、楊過,其中楊過已經比較人性化了,塑造出這樣的俠之後,金庸還能塑造出俠嗎?不能了,物極必反,所以他塑造了一個市井小混混——韋小寶,和楊過不一樣,楊過的是叛逆,環境造成的叛逆,韋小寶的是滑頭,一個市井小混混的無賴,但是這樣一個人去深得讀者、觀眾的喜愛,為什麼?這是因為韋小寶不再是一個具有俠的精神的活標本,他是一個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生活,不必要什麼大俠的清高,他就是一個小混混,是一個普通人,是一次回歸,只不過,這個小混混掌握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生存之道,這就是一次飛躍!俠之大者,不是捨本逐末的追求表面,而是要看本質和精神,因此韋小寶成了金庸筆下最大的俠!淺談金庸小說對俠文化的漸進式詮釋 不記得誰說了句「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家正是造夢的人,自新派武俠小說崛起至今,已經影響了幾代華人的成長,是現代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大家百花齊放,或古典,或現代,或沉穩,或輕靈,但武俠小說的本質卻始終沒變,那就是「武」和「俠」,俠是夢的主角,武是表現俠的方式,究其輕重,俠在武俠小說中的重要性應更甚於武。放眼新派武俠名家,將「俠」這個字的層次、意義闡述得最完整的當屬金庸,何出此言,請看下文。 金庸的「俠」始於《書劍恩仇錄》,在這部金大師的開山之作里,俠是後天的教化,是教育在人性的白紙上留下的墨跡。且看陳家洛,此人除了在「反清」的大節上能站住腳外,其他方面絲毫未表露出俠的本色,不敢向翠羽黃裳表露真情,輕易相信乾隆的花言巧語,將心愛的女人拱手相讓,決不是敢做敢為或者說有做為有所不為的俠客。陳的那點俠氣實際來自袁士霄的教誨和紅花會群雄的耳濡目染,若不是大環境如此,他在大是大非的關頭恐怕很難穩得住。對陳來說,骨子裡的貴公子氣質是無法改變的,心氣高而浮躁,自以為是,心胸便如江南的水道般九曲十八彎,若不是有個成長的好環境,恐怕也只是個紈絝子弟。一套「百花錯拳」便顯露了陳的本質--華而不實,也意味他一生的決定多數都是「錯」,百花又如何,終究是表面的東西,陳有無數提升自己「俠層次」的機會,卻一一將其浪費,他這個俠做得夠可憐的,甚至不如其他紅花會的兄弟--如文泰來。估計金老的本意是將陳塑造為與凡人一般有著內心爭雜的俠客,但並未成功,讀者根本無法從自身出發理解陳做出的錯誤選擇。這個俠,姑且稱之為「山是山,水是水」。 到《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里,俠已進化為一種本質,無需培養,天生便存在。胡一刀年輕時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不得而知,但背負家族冤屈卻依然能嚴守秘密,依舊豪爽,博得「遼東大俠」的美譽,想來是因為胡家歷代傳下來的俠氣,在任何時候都不改本色。胡斐更是如此,自幼父母雙亡,由平四撫養長大,一個灶下燒火的小廝能教他多少做人的道理,胡斐之所以成為大俠,乃是骨子裡便有俠氣,在商家堡就開始發光,其後更是大放異彩,他這個俠與讀書識字無關,與周邊環境無關,胡家的子弟一生下來就是俠客。再到金庸奠定新派武俠宗師的《射鵰英雄傳》,俠依然是天生的,只是郭靖更多了分民族大義。胡斐雖不喜與朝廷中人結交,但並不是反清的鬥士,郭靖則不同,為國為民戰至流盡最後一滴血,不愧「俠之大者」的名號。其實,兩者都面對外來豪強,只是清朝已打進了關內而元朝還在襄樊城外而已,在面對外族侵略的態度上,郭靖比胡斐更高出一個層次。這幾本書中的俠,我將其稱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因為他們只存在於理想中,現實社會里很難找到,尤其是郭靖,對俠之一字的詮釋簡直完美無缺,已經有些神化了,難怪倪匡對他不予置評。 再來看《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楊過和令狐沖都屬於後天的俠。楊過是遺腹子,母親也死得早,初一露面便是個地道的小無賴,好在還有郭靖的教誨。連他自己也承認,如果不是有郭靖引路,只怕早已入了歧途,楊過成為俠的轉折點就是在蒙古軍營中郭靖拚死相救的時候,是郭靖的俠氣感染了他,使之成為一代「神鵰大俠」。令狐沖則自幼為君子劍岳不群收歸門下,雖然岳是個徹底的偽君子,但很懂得掩飾,所以教出來的弟子還是不差的,門下不乏
Ⅸ 求一篇論文,關於金庸的小說的,要求如下:字數2000左右,針對金庸的n部小說,從這些小說中
附上一篇相關論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忠善仁義真豪傑 大惡大恨亦英雄
——賞析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惡人美
摘要: 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塑造了眾多性格飽滿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類被稱作「惡人」的人物形象,尤其得作者的筆墨所大力描畫,從中能夠品味出獨到的藝術魅力,挖掘出以「大義豪俠」、「愛恨情恨」、「自我完善」為代表的三種審美意蘊,成為金庸小說中一道獨特的審美風景!
關鍵字: 金庸《天龍八部》「惡人」獨特美
摘自http://www.jiaoyuda.com/WenXue/
引言
金庸,全球華人界最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他憑借自身廣博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底蘊和文學創作功底,創作出十五部長短不一的武俠小說,將眾多讀者帶入一個亦真亦幻的武俠小說世界,構建起一個浪漫唯美的獨特文學境界。在他的引領下,中國傳統武俠小說被提到一個歷史的新高度,武俠小說有了更多的可讀性,並且作為通俗文學與高雅文學不相上下,共同促進著中國文學的發展。
以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創的「新武俠小說」,不僅繼承了傳統武俠小說中以俠為主、以武為技的特點,更融合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博精髓和更多的文學特性,使得新武俠小說一下子風靡全球華人,金庸也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武林盟主」。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中國大陸極為特殊的歷史階段,武俠小說一直是被禁止發行出版的,直到八十年代後才流傳開來。「精英教育」時期的大學生更是迷戀和喜愛金庸武俠小說,或許從未有過一部文學作品會像金庸武俠小說這樣被眾人借閱傳抄得如此破爛,被無數讀者的手指翻得陳舊泛黑的紙張之中,融入進了每一位讀者的美好幻想和愛恨情愁,從這一點上說,金庸是一位贏得最多讀者的成功作家。
金庸小說中的武,金庸小說中的俠,金庸以眾多美輪美奐的武功招式和著性格獨特個性強烈的江湖俠客,將讀者帶進一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底蘊的奇特世界,愛恨情仇、生離死別、國家歷史、風土人情,任何一位讀者信手拈來的一讀都會被吸引進這個亦真亦假的武俠江湖。這就是金庸武俠小說的獨特魅力!
Ⅹ 求三篇「金庸武俠小說賞析結課論文」(1500字左右/篇)
金庸小說人物評論之張無忌
《神鵰俠侶》是金庸緊接著《射鵰英雄傳》的小說,但我認為這部小說及小說的主角楊 過應分別處理,因為《神鵰》的主題完全不同。有些人或會覺得武俠小說是寫故事、寫人 物,不是探討什麼主題,我很同意這個見解,以主題論金庸小說的人物,並不是強說這些主 題是作者原意,而是純粹讀者自己的體會出來的東西,但是一部完成了的作品,是有它自己 的生命的,因此讀者看小說,或者旁人要評論,也不必事事追究作者原來的用意是什麼。我 的意見是,暫時不談《神鵰》而跳到下一部小說,可以得出較連貫的看法。 在《倚天屠龍記》,金庸又回復到袁承志式的主角來。張無忌的身世比袁承志復雜得 多,遭遇遠比袁承志傳奇,但張無忌的個性跟袁承志完全不同,他隨和得多,也被動得多 了。
金庸在《倚天》的後記說,張無忌不是政治領袖材料,因為他不能剋制自己,對敵人殘 忍,不能當機立斷,也沒有權力欲,但是,張無忌隨和良善,可以與他成為好朋友。 張無忌最大的特色是他的良善心腸。他並不很重視分辨是非善惡,也可說是不大重視公 正的賞善罰惡,而是習慣性的得饒人處且饒人,他是個感性的人,很容易受人感動,要威脅 他做什麼未必成功,但懇求他什麼,他多半會答應,就算自己吃虧,也不計較。 他的良善心腸,自小已看得出來。謝遜在冰火島上談往事,說到以七傷拳打空見神僧, 十三拳打了十拳,小元忌插口說:「義父,下面還有三拳,你就不要打了罷,這老和尚為人 很好,你打傷了他,心中過意不去。倘若傷了自己,那也不好。」
他頭十年的生命,在父母及義父慈愛保護之下度過,後來的一連串苦難,始終沒有改變 他對別人的信任和善心。他父母在一日內相繼自殺而死,殷素素臨死時叮囑他記著上武當山 逼死他父母的各門各派中的人,慢慢報仇,他記是記住了這些人,但最後沒有向他們之中任 何一人報仇。金庸的男主角之中,似乎只有張無忌從來沒有以為什麼人報仇為目的。 另一方面,張無忌記恩,周芷若在舟中喂飯之恩,他一生都沒有忘記,後來她兩番累他 幾乎喪命,他也一點不放在心上。記起她時,總想到她的恩情,不想她負他之處。 他是個溫情的人,對父母義父的愛、對張三豐的愛、對武當六俠的愛時時洋溢在胸中, 甚至對殷離感到親近,對殷野王、殷天正感到深切親情。他保護楊不悔萬里尋父,絕不是基 於「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原則,而是出乎自然的愛護弱小。在光明頂秘道之中,他以自身為 小昭擋災,小昭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但是於張無忌而言,這卻是最自然不過:「你是個小姑 娘,我自是要護著你些兒。」
在情愛事上,張無忌也是隨和被動、容易受感動、容易受人擺布。他以愛還愛,周芷若 愛他,他對她愛憐備至;趙敏對他迷戀,為他拋棄榮華。不顧生命,他也自然「刻骨銘心」 地愛她了。她們兩個都是美人,金庸在書中三番四次刻畫她們白雪紅玫之美,一加上良辰美 景。花前月下,張無忌的反應便是「心中一盪」、意亂情迷了。
張無忌不能成為政治領袖,隨和被動而缺乏野心是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 他毫無主見,亦心無城府,容易信人。他之所以成為明教教主,全是湊巧,後來中朱元璋之 計退出,亦沒有什麼可惜。他根本沒有多大的領袖指揮才能,更不懂謀略,就算當時沒有中 計,也不是長久的教主材料。他甚至沒有什麼志願理想,他對世界看法單純,最接近理想志 願的,只是空泛地希望人人忘記仇恨,結成朋友,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此,他最適合做醫 生。他在蝶谷學醫,後來運用醫術救人的情節,是他表現得最主動的地方,也是他最令人欣 賞的時候。武功在他是次要,醫術才是最主要的。
我始終不大喜歡張無忌,真正原因可能只是他的個性與我恰好相反。我對張無忌這個人 物頗有偏見。但我仍認為這樣的人,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他們心地良善,絕不苛刻,也 絕不自以為是,道貌岸然;壞處是他們容易被人利用,他們往往明知被人利用而甘心被人利 用,雖然這是他們的寬大為懷,但這也令到愛護他們的人感到不快,因為對於對他好與對他 不好的人都一樣好,其實就是對於對他好的人不公平了,這種心態或許可稱為小心眼,但也是人之常情。
金庸小說人物評論之梅超風
讀過《射鵰英雄傳》的人,沒有不記得「黑風雙煞」的。
江南七怪黑夜在荒山惡戰黑風雙煞的驚心動魄之處,像人與鬼怪之間的搏鬥多於武林人 物之間的打鬥,梅超風長發飛舞、在月下荒山以「九陰白骨爪」插入活人靶子的頭頂,滿手 鮮血腦漿,令人想起吸血僵屍。童年的恐怖經歷印象分外難以磨滅,惡戰「鐵屍」梅超風、 慌亂中刺死「銅屍」陳玄風,是郭靖童年最可怕的經歷。
荒山一戰,「銅屍」喪命,被江南七怪打瞎的「鐵屍」卻逃脫,她到處追尋殺夫仇人報 仇。梅超風是《射鵰英雄傳》最殘忍可怖的人物,但同時又是最可悲可憐的人物。她突然在 完顏烈王府花園出現,被黃蓉一口喝住,讀者才知道原來這妖魔似的「鐵屍」以前有一個美 麗的名字叫做「梅若華」,拜在桃花島黃葯師門下學藝,才改為「梅超風」。同門的師兄弟 都以「風」字排,陳玄風原是師兄,兩人成為情侶,此外還有陸乘風、曲靈風等人。黃葯師 的夫人為他從周怕通處騙得一部「九陰真經」,梅超風與陳玄風偷了逃去躲起來練習,黃葯 師大怒之餘打斷了徒弟的腿,把他們逐出師門,馮蘅為黃葯師苦苦再努力追憶經文默出,終 於心力交瘁,難產而死。梅超風,陳玄風便成了相依為命的一對夫妻,陳玄風死後,十多年 來梅超風便瞭然一人,過著孤獨、痛苦而黑暗的日子。
把梅超風比作自悔偷靈葯的媳娥,未免有點怪誕,然而梅超風的確是懷念師父、後悔偷 經。在歸雲庄無意重見恩師,她掩不住渴望重歸師門的心情,寧願自己斬去雙掌,以廢掉從 「九陰真經」上學回來的高強武功。終於,黃葯師與全真七子搏鬥,歐陽鋒在背後施襲,她 奮身撲在黃葯師背上,為護他舍棄了生命,臨終之際,黃葯師讓她得償心願,她死後,黃葯 師以她的屍首為「武器」,為她報仇。無論是否同情這兩個人物的所為,讀者都會被他們之 間的感情感動。更值得指出的是,梅超風這個人物的完整。她的故事一早便有伏線,正好顯 示《射鵰英雄傳》的結構比較嚴密。
金庸小說人物評論之黃葯師
金庸小說所有女子之中,最幸福的一定是黃蓉的母親馮蘅女士了,因為她有黃葯師這樣 的人做丈夫(馮蘅因黃葯師而亡,不知有何可幸之處?--東方劍)。
黃葯師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博覽群書,精通陰陽五行、奇門八卦數術,琴棋書畫,更 是無一不精,黃蓉隨便亂學些皮毛,已經十分可觀,黃葯師本人如何聰明及有才學,就不難 想像得到了,何況他還武功蓋世,臍身一流高手之列?
黃葯師本人風流瀟灑,口味高雅,單從他的武功已可見端倪。他的「落英掌」、「蘭花 拂穴手」追求姿態優美,「碧海潮生曲」更是寓武功於音樂。桃花島的布局符合防衛,但表 面上不露痕跡,但覺花木幽深,竟是園林藝術的上品。
看他的布置,便知他的生活充滿撫琴、吹蕭、烹茶、觀畫、鑽研學問種種情趣,「桃花 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多麼令人神往!
他不落俗套,不為世俗思想所規限,他任性痴情而極度浪漫。妻子亡故,他戀戀不忘, 十幾年中,夜夜在她墓旁吹簫相伴,墓中供著的是他親筆所繪的小像及最精巧的珍玩,他做 了花船,思算攜了她的玉棺,月夜出航,讓海浪打碎船身,與她一同葬身大海,這是何等痴 情,又何等浪漫。
而且他的浪漫,不是做夢的少年的浪漫,而是一個懂得愛也懂得欲的成熟男子的浪漫。 他的重視真情,一生渴望思念也在所不計。所以,他看見黃蓉深愛郭靖,難舍難分,他便共 鳴而發出悲吟:「且乎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有這樣的父親而 思嫁郭靖,黃蓉的口味實在不高貴。
這樣的人自是驕傲的,所以是「東邪」,而黃葯師的缺點也太多太多,「偉大」、「英 雄」、「完美」的這些字眼不能用到他身上,但這么多才多藝多令人傾心之處的人,有缺點 又有什麼關系?馮蘅雖然早死,但也應是值得的。
金庸小說人物評論之洪七公
洪七公若非貪吃,必然是個偉大而無趣的人。他正義凜然的告訴裘千仞,他手下殺過二 百三十一人,但個個都是惡徒,死有餘辜,他平生沒有殺過一個好人;就算這是事實,這等 自信道德上從來沒有錯,而進一步結論因此他有資格殺裘千仞,真是使人不寒而傈。世上最 專橫的獨裁者,總是以為自己是對的。
洪七公毫不專橫,也絕非獨裁者,他是一個典型的大節一絲不苟,其餘便不拘小節的人 物,不犯大錯,不給他作大義凜然指責的理由,洪七公是個可愛的長者。他的貪吃及美食當 前的猴急姿態,令人感到好笑,洪七公有此弱點,便不會變得不近人情了。
事實上,他很有人情味,他明知黃蓉故意討好他,使他答應教郭靖武功,但也不在意, 照教如儀,讓這對小兒女遂了心願。他並不是一味出自好心,教穆念慈是出自好心,報答她 好心救了一名丐幫弟子,但只教了她兩三招,黃蓉郭靖學了這么多功夫去,一來因為他貪吃 黃蓉的小菜,二來因為他著實喜愛他二人,而兩人之中,他又喜愛黃蓉更多,因為她聰明伶 俐,這樣的徒弟,往往吸引師父一套一套功夫的教下去,欲罷不能。若洪七公正義感大於人 情味,他就會欣賞正直的郭靖,多過古靈精怪的黃蓉了。為了郭靖,他大概不會承擔這樣大 的麻煩,親自跑到桃花島去代郭靖求親,但為了黃蓉,見她那麼喜歡這傻小子,他就扮演郭 家大媒去了。
他喜愛黃蓉,黃蓉也是真心愛他,他被老毒物暗襲,身受重傷,明霞島上,黃蓉悉心照 料維護,猶如小孫女照料老祖父,親情深厚,令人感動。
其實,正是因為他是這么可親可愛的一個人,所以他的正義凜然才分外使人肅然起敬, 所以在他跟前,施以偷襲的歐陽鋒,乘人之危的歐陽克,才顯得那麼卑鄙不堪。洪七公對裘 千仞說的那段話那麼有力,原因不在於洪七公是永遠不會錯的聖人,而是在於他極少板起臉 孔教訓人,連洪七公這么寬容的人也提出指責,裘千仞就不能不感到慚愧了。
金庸小說人物評論之黃蓉
金庸小說多妖女,黃蓉一露面便讓郭靖的師父罵稱「小妖女」;殷素素是「妖女」。任 盈盈是「魔教妖女」,何鐵手、藍鳳凰之流自然更是妖女,連蒙古郡主趙敏,也被人叫做 「小妖女」。
金庸小說多妖女,無非是因為金庸小說多美女。美得驚人而又「來路不正」的女子,活 色生香,不肯像淑女那樣守本分,太令正人君子抵抗不了,衛道之士就不能不罵以「妖女」 了。從這個角度看,黃蓉當然是「小妖女」。
許多人不喜歡黃蓉,特別是《神鵰俠侶》中的中年黃蓉,嫌她聰明得過分厲害,有點近 乎陰沉。我卻十分欣賞黃蓉,認為是金庸寫得最好的女角。特別欣賞他處理黃蓉從《射鵰英 雄傳》的青春少女到《神鵰俠侶》的中年婦人的個性發展。其他女角大多是形象化的人物, 但黃蓉卻是活生生的、有優點、有缺點。會長大。會變。會衰老的真人,音容體態歷歷在 目,思想個性貫徹分明,熟讀這兩套小說,覺得了解黃蓉的一生,這是在金庸成功的角色中 也不可多得的。
寫黃蓉的筆觸之准確,不像創造一個角色,倒像描述一個作者很熟悉很喜愛的人。 其實,黃蓉沒有什麼「厲害」;除了特別聰明美麗之外,她只不過是一個尋常女子。少 女時愛玩,遇到了喜歡的少年郎,但願與他日夜相從、一生廝守,一心要嫁給他做妻子。 結婚之後,又一心助他事業成功,為他養兒育女。她可沒有什麼胸懷大志,不過事事以 丈夫為重。為兒女操心。
即使論聰明才智,黃蓉的聰明才智也只限於心思敏捷。記性特別好而已。詩詞歌賦。對 聯謎語她過目不忘,武功算術一點即通,但她沒有超凡的智慧,一燈大師的禪機她便茫然不 知所對。她不夠耐性。缺乏恆心,也不見得特別有同情心,南琴的凄涼、穆念慈為情所困, 她只覺好奇好玩。(金庸說,聰明的人未免缺少同情心。)直至與郭靖無奈分離,才開始了 解愁滋味,是失意苦難強迫黃蓉長大的。
但黃蓉就是娛樂性強。特別喜歡她在岳王廟拆穿歐陽鋒和楊康在桃花島殺江南六怪那段 情節,由她在柯鎮惡手掌心寫:「告我父何人殺我」開始,到逼歐陽鋒讓終於明白了內情的 柯鎮惡走,分析推理,步步洞悉先機,緊張刺激,像看最曲折奇情的偵探小說。但這段己開 始見黃蓉以機智面對凶險。不復只輕松鬥智,漸漸踏入後來《神鵰俠侶》的「智者慮」的苦 澀境地。
精靈嬌美的黃蓉,為什麼樂意嫁與既笨拙而又不見得長得多俊的郭靖?一個解釋是「蘿 卜白菜,各有所愛」。這個解釋,等於說情之為物沒有什麼可解釋的。有一個新派解釋是, 黃蓉就是看中了郭靖笨,容易控制,不怕他鬧花樣,這又未免太理性了。
黃蓉初識郭靖,不過盈盈十五,刁蠻任性,父親又大有來頭,她才不怕被什麼人欺負。 而且她不但任性,更是痴情,真的是一往情深。發現郭靖原來已是「金刀附馬」時,她對父 親說,他另娶別人,我也要另嫁別個;他心中只有我,我心中也只有他,我是你的女兒,別 人不高興也拿我沒法,但是他這樣對我,我也活不到多久。黃葯師見女兒眼神是纏綿萬狀, 難舍難分,知道情根深種,根本無可挽回,只能陪她傷心。
不是的,黃蓉是真心愛慕依戀郭靖,若要解釋,那也毫無難處。一般男以色愛女,女子 愛男子,卻是基於道德或本領上的崇拜,郭靖覺得蓉兒「說不出的可愛」,但黃蓉愛郭靖, 是因為「世間上不可能有比他更好的人了」,是因為他是好人,是君子,是個有清楚原則而 嚴格遵守這些原則的人。
甩一點現代心理學的術語說,郭靖是黃蓉的道德范疇,他給黃蓉的,是她一向匱乏的精 神上的安全感,換句話說,郭靖是銜蓉心底渴望的「父親人物」。黃葯師與女兒的關系,素 來是好友的關系多於父女的關系,尤其是妻子早死,女兒便在精神上代替了妻子的地位;他 教她學問武功,與她談詩論文,但從不以父親地位管教她。正因為關系是這樣,他才對郭靖 諸多不滿,其中有許多是喝醋成分,到後來郭靖黃蓉結婚生子,他更看不入眼,不但與他們 疏遠,跟楊過談起黃蓉,還是十分酸溜溜的。
但是黃蓉不是「小東邪」,個性上她只是個尋常女子,跟郭靖過著「正常」的家庭生 活,接受他的道德倫理價值,同時得到社會接受,她十分滿足樂意,她要人間的快樂,不要 孤標傲世,黃葯師對她失望,那也沒有法子。
黃蓉為什麼跟郭靖好。即使看《射鵰英雄傳》不明白,看《神鵰俠侶》也會明白。楊過 是黃蓉的翻版,這個金庸已多次暗示過,黃蓉自己也再三說了出來,一般的刁鑽古怪,聰明 伶俐,痴情任性,一個是嬌美無倚,一個是清秀俊俏,所不同的,是兩人的身世。 黃蓉初識郭靖時扮成個骯臟襤褸的小叫化,楊過根本就與小叫化差不多。黃蓉後來約郭 靖到湖邊相見時,恢復她本來面目,郭靖只覺她宛若仙子下凡,黃蓉說,她穿這樣的衣服, 人人都會同她好,但她扮作小叫化的時候他待她好,那才見得是真心。
楊過的小叫化可不是扮的,無怪人人都待他不好,黃蓉與楊過的分別基本是這樣。 黃蓉與楊過這樣相似的人,為什麼一直關系十分差?金庸說成是中央隔了個楊康的陰 影,其實不是的,真正的原因是愛的基礎在於信任,而兩個心比比干多一竅的人要互相信 任,真是難乎其難。聰明人可以看到一百個懷疑的理由,而信任往往不是建立在理性的考慮 之上。黃蓉與楊過在桃花島有過一次真情流露的交流,是黃蓉不知為了什麼緣故,對楊過坦 白誠懇他說,她知道他有許多事瞞著她,不過她很了解,因為自己小時也是一般怪僻。楊過 大是感動,在她懷里哭了起來。這就是以愛報信任的自然反應。可惜,信任沒支持多久,楊 過一見傻姑,逼問出楊康死因,馬上認定黃蓉是殺父仇人,而對他種種好處,都是別有用 心。傻姑斷續不全的話又怎信得過?楊過是個聰明人,縱然偏激,也必能問得明白,但是由 於一早便對聰明的黃蓉不信任,所以一想到她存心作假,便堅信已找到答案。
聰明人太聰明時,就會草木皆兵,沒有人可信任,因此,也沒有人可以愛,但偏是黃蓉 楊過都是極需要愛的人,因此碰上一個全心全意愛自己的率直的人、笨人,因其笨而可信 任,便如獲救星,一心相愛,到死相隨。郭靖是笨人,小龍女是笨人,楊過愛小龍女而黃蓉 愛郭靖,黃蓉與楊過始終不能相親相愛,就是性格的關系。
數年前看過倪匡先生批評黃蓉,他說,少女時代的黃蓉那麼可愛,一到中年就非常不可 愛了。我很不同意,納悶了幾年,老是想翻案,一直想到現在,忽然明白,原來中年黃蓉果 然不可愛。
一燈大師贊美中年黃蓉大智大勇,怎樣叫做「智」,似乎不必解釋了,但是「勇」是有 多種的。不知畏懼的「當頭勇」,被蕭伯納在《兵器與軍人》之中挖苦得不成樣子,比較值 得敬佩的是感到恐懼仍不退縮的勇。郭靖聽見都史拉豹子去找拖雷,要去叫拖雷逃,韓小瑩 問他怕不怕連他也吃掉,他說:「我怕。」韓小瑩問:「那你去不去?」郭靖答:「我 去。」就是這種勇。這種勇氣,是感情鼓勵之下的勇氣。第三種勇,是經過理性分析策劃而 後採取行動的勇。
黃蓉為了取得僅存的情花解毒丹去救楊過性命,說服裘千尺打她三枚棗核釘,若然她不 閃不避不格接了,裘千尺便把丹葯給她。這棗核釘十分厲害,黃蓉雖是策定計謀,但仍須冒 性命之險進行。一燈大師贊她大智大勇,就是指這種勇。
另一次是她潛下絕情谷底的寒潭去尋楊過。雖說黃蓉水性最好,但其時她已年近五十, 而潭底有什麼凶險,誰也不知,她再三盡力潛至可潛到的最深處,以致上來時頭發也結了薄 冰,不可謂不勇敢。
這種沉著的勇,並不遜於第一,二種勇,剛相反,把危險看得清清楚楚而全力以赴,需 要的勇氣更大。然而,需要最大勇氣的勇,也是最沒有人感激欣賞的勇。黃蓉兩番捨命救楊 過,他何嘗感動?又有多少讀者感動?倒是傻里傻氣的亂打一通,無端一齊送命,大家都感 到敬仰無比。快意無比。
說破了。原因也很簡單,人心底最害怕的是自己太過渺小無力,居然有人不顧後果拚命 為自己做一件事,那就證明自己重要,有左右別人行動的力量。令人放棄理智的力量,常常 使自己有這種勝利感的人自然十分可愛,黃蓉連面對生死都由理性控制,當然極「不可愛」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