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猜金庸武俠小說
Ⅰ 武俠泰斗金庸的作品粉絲眾多,金庸小說順序順口溜你知道嗎
武俠大師金庸的作品裡有很多文學者,他把人生的悲歡離合,都寫了出來金庸曾經把他的15部小說中的14部的首字母連成一副對聯,飛雪拍白鹿原,笑書神人倚園。現在被稱為他作品的順口溜。那麼金庸的作品有哪些呢。
三、金庸先生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眾多讀者的歡迎,在全世界華人圈廣為流傳。長篇作品更受歡迎,幾乎每一部都被改編成電影或漫畫。第一部被搬上銀幕的電影香港峨眉電影公司拍攝的。金庸小說序列是叮當,金庸小說全集列表。金庸先生的作品不僅包含武俠、言情,還包含了許多古代文學、天文地理等知識元素,從而打破了武俠小說主人公必須英俊挺拔的格局因此,有評論稱他為俠之大者。
Ⅱ 看圖猜一猜
這是殷天正。
殷天正,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被稱為「白眉鷹王」,是明教四大護教法王之一,也是四大法王中最年長的一位。性格為人豪氣干雲,嚴己律己,剛正不阿,是個慷慨磊落的奇男子,性子偏激,為人行事一板一眼。
鷹爪擒拿手:白眉鷹王的拿手絕學,其鋒銳處可隨意拗斷鐵棍,若中人骨骼,則可斷之。
Ⅲ 金庸的15部小說的時間順序
按寫作出版時間順序:
《書劍恩仇錄》(1955 年)、《碧血劍》(1956 年)、《射鵰英雄傳》(1957-1959 年)、《雪山飛狐》(1959 年)、《神鵰俠侶》(1959-1961 年)、《飛狐外傳》 (1960 年)、《倚天屠龍記》(1961 年)、《白馬嘯西風》(1961 年)
《鴛鴦刀》(1961 年)、《連城訣》(1963 年)、《天龍八部》(1963-1966 年)、《俠客行》(1965 年)、《笑傲江湖》(1967 年)、《越女劍》(1970 年)、《鹿鼎記》(1969-1972 年)
按故事發生時間順序:
《越女劍》 東周、《天龍八部》 北宋、《射鵰英雄傳》 南宋、《神鵰俠侶》 宋末元初、《倚天屠龍記》 元末明初、《笑傲江湖》 明、《碧血劍》 明末清初、《鴛鴦刀》 清初、《白馬嘯西風》 清、《鹿鼎記》 清 康熙、《書劍恩仇錄》 清 乾隆、《飛狐外傳》 清 乾隆、《雪山飛狐》 清 乾隆
《俠客行》與《連城訣》發生時間未知。
(3)看圖猜金庸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14部武俠小說的首字,構成了這幅對聯。加上另一部短篇《越女劍》,「金庸作品集」風靡了整個華人世界。
北宋詞人柳永的詞作在當時流傳很廣,以致於「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而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及根據金庸作品改變的電視劇、電影的流傳,以今日傳媒業之發達,說其傳播程度遠超柳永當不為虛。在幾十年時間里,金庸作品被一再翻拍,牢牢占據電視機的熒屏,一批批明星因為主演金庸武俠劇而成名。
在圖書方面,金庸作品暢銷幾十年,銷售過億冊,大概也只有特殊時期下「毛選」所創造的記錄能與之相比。而其作品由「盜版」而正版,由單品種到全系列的引進出版,更伴隨著國人版權保護意識的萌芽和發展,與改革開放30年同步。
時至今日,金庸作品也從「成年人的童話」進入了各種版本的中國文學史,成為學者們的研究課題。
Ⅳ 金庸十四本小說分別是什麼
將每部小說的第一個字組成一幅對聯: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這些小說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俠客行。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記,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Ⅳ 求一個小說,金庸的絕版小說,五霸圖,南宮燕的,一佛二魔三翁四怪,有一張藏寶圖在五個人身上,
我知道這本小說,小時候黃頁面的,有好幾本,可惜我也沒看到結局,五霸圖其實是藏寶圖,刺在幾個人的身上,我很喜歡這本傳統武俠小說。記得當時和鄰居爭論過,這本書的封面標識好像是金庸寫的,其實翻開第一頁正楷可以明確看清是全庸,而不是金庸。封面用的是草體字連筆字,所以看成金庸是理所當然的。雖然是冒充的,不過這書是傳統武俠,文筆,劇情構思也不比那14部差,也不比絕代雙驕差。我想是當時老一輩台灣寫手的嘔心瀝血之作。不知道有台灣的武俠迷能找到當時的盜版嗎,大陸估計已經滅絕了,你去那個貧困災區的圖書館里也許能偶遇,我也好想看完它。
Ⅵ 金庸哪幾部小說中有「降龍十八掌」總共有幾個人會
Ⅶ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指金庸的哪十四部武俠小說
1、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指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共十五部。
2、出自金庸先生,金庸先生將自己的小說連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3、小說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
(7)看圖猜金庸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1、金庸是一個成功的報業巨子,更是一個成功的武俠小說創作家。將其定義為一代通俗文學大師是恰如其分的。既然稱做通俗文學大師,還是有必要通過他的小說進行一番文學雅俗觀的論辨(中國文學網評)。
2、金庸就像一個『黑洞』。把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任何人靠近他,就會化為烏有,根本沒法比(黃易評)。
3、金庸的作品所表現的深厚意蘊確非古龍、梁羽生所能及,他不僅是現代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代名家(鳳凰網評)。
主要成就:大英帝國官佐勛章勛銜
、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勛銜
、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
、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
、香港大紫荊勛章。
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除了《鹿鼎記》外,所有新版本均已完成。
參考資料:網路-金庸小說
Ⅷ 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金庸在連載完《鹿鼎記》之後,就決定封筆了,而這部小說也是成為了金庸的最後一部巨作,金庸成就了韋小寶。
《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8)看圖猜金庸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鹿鼎記》這部小說從1969年10月到1972年9月連載在金庸主辦的《明報》上,連載時間長達兩年零十一個月。
《鹿鼎記》是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小說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問鼎」的「鼎」,因此,從名字上看,《鹿鼎記》就和政治、權力斗爭是緊密相連的。可見,金庸在這部小說中仍然深深地關心著政治。《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中說:「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
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
《鹿鼎記》書後又特地附有《康熙朝的機密奏摺》,他說道:「我認為過去的歷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中華,大好山河淪亡於異族等等,這個觀念要改一改。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Ⅸ 能破解出金庸武俠小說里哪些未解之謎,才算資深金庸迷
金庸大師不虧位一代文學巨匠,他的小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武俠時代,每部作品都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確實讓人愛不釋手。這些作品中,隱藏許多微妙的細節,而這些細節的來龍去脈都有點迷,不知細心的你是否發現了。今天我為大家盤點金庸筆下六大未解之謎,全部破解才算資深金庸迷。
第一、太玄經的來歷之謎
太玄經,顧名思義,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部佛門功法,比易筋經都要高出兩個檔次,可以說是金庸武俠當中威力最強的一部武學,都快接近於修真的層次了。
俠客行的主角石破天在練成之後開掛逆襲,輕松成為劇中第一高手。但是太玄經這部檔次這么高的武俠到底是誰創造的?既然是佛門功法,為什麼不留在少林寺,反而刻在一座荒島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