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姓武俠小說家
① 男主角姓柳的武俠小說
這是雪雁的《風虎雲龍》,也曾用名《丹鐵神功》,這個小孩名叫「龍淵」,他的父親叔伯一共九個,只有他一脈單傳。在海中被鯨吞服後,在鯨肚子里得到一個鐵匣,內載一本「丹書鐵卷」,還有一把「丹血劍」,是前輩高人所留,後從鯨口脫身,被一名小姑娘所救,這名小姑娘是天下第一劍客「孤獨客」的傳人,葡國人氏,為躲難來到中國,卻被海盜襲擊,父母雙亡,為「孤獨客」所救,從小撫養長大,名叫「雲惠」。雲惠救了小龍兒後在「黑石礁」小島上練功生活,這其間機緣巧合,還在一處海底洞府獲得另一前輩高人的絕學,武功蓋世。後龍淵返家與家人團聚後,闖盪江湖,又得到另外幾名紅顏知己的傾情,最後,與雲惠等幾位美女結成神仙眷侶,成就一段武林佳話。
這本書非常好看,我已回答了好幾個人的提問了,你是第四、五個問此問題的人了。
② 柳下惠是什麼人,怎麼看到好多小說都出現過這個名字
柳下惠
(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
本姓展,名獲,字禽,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姬姓周朝(前1046~前256)建立後,武王分封開國元勛,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於魯國,都曲阜,但留朝執政,由長子禽父(字伯禽)代為就封,史稱魯公。其五代孫名「稱」,即第十二位魯君魯孝公(前?~前769),有季子字子展(或稱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孫曰無駭。公元前715年,無駭卒。當時諸侯以字為謚,魯隱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為無駭之子,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為始祖的歷史淵源。
【事跡】
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和聖」,但是史書關於他的生平的記載很少。這些記載散見於《左傳》、《國語》、《論語》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記載有明確的時間,部分記載則更接近一種對他的評價。
《論語》
《論語》記載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時。這是一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小官。當時魯國公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權貴,竟接連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後的孔子在談到這事時還十分氣憤,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有人問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意識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到了哪裡也難免被黜免的結果;如果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呢?
《國語》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麼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於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展喜,在魯為大夫。齊孝公領兵伐魯。魯僖公派展喜去慰勞士兵以便迎戰。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讓他到齊營去見齊孝公。孝公問,「我齊國在軍壓境,你們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會害怕呢,君子是不會害怕的!」孝公不解地問為什麼。展喜說,「憑先王之命。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的始封國君太公曾共同輔佐周成王。成王曾賜以盟書,說齊魯兩國今後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殘殺。現在盟約尚藏在內府,載於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誌不忘。你才即位幾天,怎麼能把這事拋在了腦後?」齊孝公無言可對,自知理虧,只好撤兵。
齊國的國君派人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魯庄公捨不得,卻又怕得罪強橫無禮的齊國,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齊國人說:「我們不相信你們,只相信以真誠正直聞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說這個鼎是真的,我們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說:「信譽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寶,我如果說假話,那就是自毀我珍寶。以毀我的珍寶為代價來保住你的珍寶,這樣的事我怎麼干?」庄公無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齊國。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一隻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於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聖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後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後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穀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麼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麼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注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裡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里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里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後世流傳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死後
柳下惠退居柳下後,則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死後,弟子要為他議謚號。其妻說:「將誄夫子之德耶,則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誄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不強察兮。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遇難三黜,終不弊兮。愷悌君子,永能厲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幾遐年,今遂逝兮。嗚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謚,宜為惠兮』」(《烈女傳》)展禽故謚為「惠」。
柳下惠死後葬在汶水之陽,其墓歷來受到人們的保護。秦伐齊,道經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無赦。」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縣毛蜀雲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為防汶水沖蝕,在墓南、西、北各築土堤,東南壘石壩三十丈加以保護,並植楊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樹,青絲萬條」的古風重現。
【評價】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後只能去官隱遁,成為「逸民」。《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台,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柳姓始祖】
據唐朝的《元和姓纂》記載:「周公孫魯孝公子展,展孫無駭以王父之字為展氏,至展禽食采於柳下,遂姓柳氏。魯滅仕楚,秦並天下,柳氏遂遷於河東,河東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孫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後人魯孝公有個兒子「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用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後來展禽以柳下為食邑,於是展禽的後人開始以「柳」為姓氏。柳氏在秦國兼並諸侯國之後則遷居到河東(今山西永濟),然後從河東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據當時存在的私家姓氏譜諜編撰而成的,可見在唐朝時柳姓族人就認為柳下惠是他們的得姓始祖。後來河東成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學家柳宗元是河東人,因此人稱「柳河東」。
【年表】
公元前720 周平王五十一年、魯隱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時,火光入室,文鳥鼓舞,禽生於魯地。
公元前715 魯隱公八年,禽六歲。其父魯大夫司空無駭卒。
公元前701 魯桓公十一年,禽二十歲。娶妻姜氏。
公元前695 魯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歲。遠行歸,夜宿郭外。時天大寒,有一女子趨託,恐其凍死,乃令坐於懷中,以衣覆之,至曉不亂。
公元前694 魯桓公十八年,禽二十七歲。仕魯參末議。
公元前693 魯庄公元年,禽二十八歲。仕魯上大夫士師。一仕。
公元前692 魯庄公二年,禽二十九歲。黜士師職。一黜。同年。生長子
公元前691 魯庄公三年,禽三十歲。其母卒。
公元前687 魯庄公七年,禽三十四歲。春三月,復用為士師。二仕。
公元前685 魯庄公九年,禽三十六歲。黜士師職。二黜。
公元前684 魯庄公十年,禽三十七歲。生次子。
公元前681 魯庄公十三年,禽四十歲。復為士師。三仕。
公元前680 魯庄公十四年,禽四十一歲。復黜士師職。三黜。
公元前672 魯庄公二十二年,禽四十九歲。春,復為士師。四仕。至五月,復黜士師職。四黜。
公元前671 魯庄公二十三年,禽五十歲。鄰人見魯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謂之曰:「魯聘夫子三黜,無憂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風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時之悲欣,榮辱豈吾心之憂喜?」
公元前667 魯庄公二十七年,禽五十四歲。在魯教育門人。
公元前665 魯庄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歲。常與鄉人油油然聚首言歡,不墮厥節,時雖欲去,止之復留。
公元前662 魯庄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歲。魯用委吏,就之不辭。
公元前657 魯僖公三年,禽六十四歲。教育門人日眾。
公元前650 魯僖公十年,禽七十一歲。孫生。
公元前648 魯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歲。僖公欲大用之,臧文仲阻止,終止。
公元前646 魯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歲。齊師攻魯,求魯岑鼎。魯予贗鼎,齊人知其誑也,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為岑鼎以免國也,棄臣之信以免君之國,亦臣之所難也。」
公元前645 魯僖公十五年,禽七十六歲。子椿卒
公元前643 魯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歲。臧文仲使國人祭海鳥爰居,禽力辨其非。
公元前636 魯僖公二十四年,禽八十五歲。食邑柳下,廣種柳樹。
公元前634 魯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歲。夏,齊孝公伐魯北鄙。臧文仲欲以辭告病焉,問於展禽。對曰:「獲聞之,處大教小,處小事大,所以御亂也,不聞以辭。若為小而崇以怒大國,使加己亂,亂在前矣,辭其何益?」 文仲曰:「國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將無不趨也。願以子之辭行賂焉,其可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於弊邑之野,敢犒輿師。」齊侯見使者曰:「魯國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公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二先君之所職業。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君今來討弊邑之罪,其亦使聽從而釋之,必不泯�其社稷;豈其貪壤地而棄先王之命?其何以鎮撫諸侯?恃此以不恐。」齊侯乃許為平而還。
公元前632 魯僖公二十八年,禽八十九歲。從游者逾眾,擔簦負笈而來者不下百餘人。
公元前625 魯文公二年,禽九十六歲。八月丁卯,祭太廟,夏父弗忌為宗伯,將躋僖公於閔(閔)公之上,宗有司諫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
公元前621 周襄王三十一年、魯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禽卒於魯地故趙村,享年百歲。
編輯本段中國古代才子-柳下惠
拒邪淫者的抱負——柳下惠的節操
柳下惠(亦稱柳下季),姓展,名獲,字子禽。余展無駭為魯國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師(掌管監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也有傳 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裡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於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注。廟內婦女發覺,躲在門後,忙著濕衣。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柳下惠「坐懷不亂」,這還是小事情,歷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標榜,我們也不必再另外舉別人的例子了,而坐懷不亂並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這里: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於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罷免下台,於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別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復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並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祖宗都在這里,一樣可以做事。換句話說,隨便在哪裡,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里,為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為了貫徹傳統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於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並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這里先記載他的事情,後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為什麼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記載後面?柳下惠並不是殷紂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國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一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里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所以中國的古文,如《論語》的文章一看起來好像是法律的條文,一條一條,好像連不起來,實際上仔細一讀,它是長篇文章,連接得非常好。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干、有的願殺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為奴就為奴,如箕子。為什麼他們不彎一彎呢?態度稍微改變一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可是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隨便哪裡都可以干,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於是為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一個註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本姓展,名獲,字禽,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1]。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2]。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聖人,但是史書關於他的生平的記載很少。這些記載散見於《左傳》、《國語》、《論語》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記載有明確的時間,部分記載則更接近一種對他的評價。
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論語》記載中孔子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為柳下惠沒有得到任用鳴不平。後來柳下惠做了「士師」(掌管監獄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罷免,人們勸他離開,他卻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認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對待人,到哪裡都回被排擠,但是如果要用歪門邪道的方法去對待人,在哪裡都可以實行,也沒有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麼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於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一隻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於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聖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後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後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穀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麼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麼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後只能去官隱遁,成為「逸民」。《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台,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③ 武俠小說主人公叫柳
這本書叫《小子風流采偷雙聖》。
④ 武俠小說主人公好像姓柳
最近在起點上無意中看到一本武俠小說,名字叫做《縱明》,寫的相當精彩,很有金庸的風格。主人公聰明絕姦猾,做事亦正亦邪,全憑一己好惡。內有盪氣回腸,扣人心弦的江湖仇殺,纏綿凄惻,感人至深的上離死別,俱都描寫的精彩絕倫,有時間可以去看看。
⑤ 百家姓柳姓起源
百家姓柳姓起源
柳姓最早的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一帶。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柳姓起源,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一、姓氏源流
柳(Liǔ)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展禽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廣韻》所載,春秋時魯國有展禽,食采於柳下(今河南省濮陽縣城東柳下屯鎮),其子孫後代遂以邑名為氏,稱為柳姓。又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周公的裔孫魯孝公的兒子叫展,展的孫子無駭,以王父字為姓,稱為展氏,傳至展禽這一代,食采於柳下這個地方,子孫就以柳為姓,世稱柳氏。也就是說,柳下惠是周公之後魯孝公的後裔,原來姓展名禽,由於食采於柳下,就改以柳為姓。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懷王孫子心之後,以都城名為氏。春秋時,楚懷王之孫心,秦末大起義時被各路義軍共推為首領,號義帝,建都於柳,其子孫有的以都城名柳為氏,稱為柳姓。
3、出自改姓及少數民族中柳姓:
③ 明末有曹逢春改姓柳,即柳敬亭是也,又有柳如是,本楊姓。
② 另滿、蒙、彝、苗、水等族均有柳姓。
得姓始祖:柳下惠。周公旦之子伯禽之裔孫,西周初年,伯禽代父就封,為第一代魯公,下傳至春秋魯孝公時,生有一子叫展,展之孫無駭以王父字為氏,始姓展。無駭生子展禽,名獲,字禽或季,魯國大夫,曾掌管刑獄,食邑於柳下。據說他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為亂。展禽死後,因其有坐懷不亂之美德,故謚曰「惠」,史稱「柳下惠」。(《淮南子》說展禽門前種有很多棵柳樹,由於他講究惠德而被人稱之為「柳下惠」)。孟子贊之為「聖之和」的聖賢君子,柳下惠的後人以其封邑為氏,稱柳氏。「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個著名典故。這位被孟子贊譽為「聖之和」的聖賢君子,正是中國柳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柳姓最早的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一帶。公元前二五六年,魯國被楚國所滅,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滅六國後,又有入居山西省境者,後漸在河東(今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地區)形成名門望族。此後相當長時期內,河東一直是柳姓的發展繁衍中心,柳姓的許多名人也大都出自河東。《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載,秦末,柳下惠的裔孫柳安始居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解州鎮),柳安之孫柳隗,西漢時任齊相,隗六世孫柳豐,任東漢光祿勛。豐之六世孫柳軌,任晉吏部尚書,其子柳景猷,為晉侍中。景猷之子純任晉太常卿、平陽太守,景猷之孫恭任後魏河東郡守。另有劉宋時武威將軍柳世隆,系河東分支,其有五子,均為南朝顯官:長子柳悅,官中書郎,次子忄炎,官至尚書僕射,兄弟二人齊名,時有「柳氏二龍,可謂一日千里」之評語。三子惲,終官右將軍,四子澄,官至蜀郡太守,五子忱,官光祿大夫,五人皆曾領州牧。此支柳姓,榮耀顯赫之勢,可見一斑。唐代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廣西、福建等地,唐代以後,柳姓稱盛於南方,且分布極廣。唐代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河南柳姓軍校隨同前往。另有柳公權,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一代書法家,封河東郡公,與其兄柳公綽(時任吏部尚書)、其侄柳仲郢並稱「一門三傑」,柳姓一族,由此生輝。宋元明清時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北方柳姓多沉寂,由此,柳姓稱盛於南方的狀況不言而喻。明代柳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清代居閩、粵之地的柳姓有入台、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柳姓尤以山東、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柳姓約佔全國漢族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三、歷史名人
柳 庄:春秋時衛國人,為衛獻公之臣。以賢德著於朝野。他死後。衛獻公哭祭時說:「在臣柳庄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認為他對國家非學重要。
柳 亨:字嘉禮,隋大業末,為王屋長,陷李密,已而歸京師。姿貌魁異,高祖奇之,以外孫竇妻之。三遷左衛中郎將,壽陵縣男。以罪貶邛州刺史,進散騎常侍。代還,數年不得調。持兄喪,方葬,會太宗幸南山,因得召見,哀之。數日,入對北門,拜光祿少卿。亨射獵無檢,帝謂曰:「卿於朕舊且親,然多交遊,自今宜少戒。」亨由是痛飭厲,謝賓客,身安靜素,力吏事。終檢校岐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幽州都督,謚曰恭。
柳 彧:字幼文,柳卓七世孫,柳仲禮之子。柳彧自幼好學,被北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記室,後出為寧州總管掾,自薦為司武中士,轉遷鄭州守令。隋文帝時,遷升至尚書虞部侍郎、屯田侍郎、持書侍御史。正直聞於朝,百官敬服。巡省黃河以北52州,奏免不稱職長史200餘人,州縣官吏震懼,官場風氣為之清肅。典故有「威劾二百吏;德被五十州」之說。他因此受嘉獎,賜絹布200匹,氈30領,加封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隋室篡權,受誣被削職,後楊諒欲結柳彧謀反,柳彧不與為伍,被囚,楊諒敗後,隋煬帝召其還京,死於途中。
柳 澤:蒲州解(今山西省運城解州鎮)人,唐代政論家。哲學上,堅持老子「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的觀點;政治上,提出若干改革措施,極富進取精神。
柳 奭:河東解人,字子邵,唐高宗宰相,累遷中書舍人,拜兵部侍郎,再遷中書侍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拜相,任中書侍郎,翌年改任中書令,兼修國史。永徽五年,晉升皇後的外孫女漸被疏遠,柳奭,請辭被免,左遷吏部尚書。皇後廢,累貶愛州刺史。後以大逆罪被誅。柳則子。
柳 冕:字敬叔,唐代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西)人,官御史中丞、福建觀察使等職,主張文章必須闡發「六經」之道,為韓愈文論之先驅。
柳 永:崇安(今屬福建省)人,北宋詞人。作品多寫離愁別緒和城市風光,詞句通俗,音律諧婉,廣為流傳,著有《樂章集》等。
柳 貫:元浦江(今屬浙江省)人,著名文學家,官至翰林待制。通經史,散文長於議論,詩善寫景物變化之態。著有《柳待制文集》。
柳 遇:吳縣(今屬江蘇省)人,清代畫家,工人物、樹石。
柳世隆:南朝齊蒲州解人,仕宋,官任武威將軍、尚書右僕射等職,入齊,官至尚書令。好讀書,善彈琴,通術數,著《黽經秘要》。
柳下惠:春秋時代的魯國人,是制禮作樂的周公的後裔,原來姓展名禽,由於食采於柳下,就改以柳為姓,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原居魯國的柳氏後人並且遷居到河東,子孫世代綿延,終於成了河東的`望族,然後再從這里繁衍到全國各地。當時的河東,是指現在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一大片地方,是為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元景:字孝仁,河東解縣(今山東省臨猗西南)人,南北朝時期宋朝名將。自幼善於騎馬射箭,多次隨父親討伐北地少數民族,以勇猛而著稱。柳元景為人「寡言有器質」。荊州刺史謝晦聞其名,便請柳元景為其效力。但柳元景未至,謝晦便兵敗被殺。雍州刺史劉道產也非常喜歡柳元景的才能,但柳元景因父親剛去世,正在守喪,所以也沒去成。恰好荊州刺史江夏王劉義恭召柳元景,劉道產遺憾地說:「久規相屈。今貴王有召,難輒相留,乖意以為惘惘」柳元景服喪期滿後,便應召到劉義恭部下,任中軍將軍,遷殿中將軍,司空行參軍,又升為司徒太尉城局參軍,宋文帝劉義隆見了他也非常贊許。
柳公權: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結體勁媚,法度謹嚴。世稱「顏筋柳骨」。所書碑刻,傳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剛經》、《神策軍碑》。
柳公權: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結體勁媚,法度謹嚴。世稱「顏筋柳骨」。所書碑刻,傳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剛經》、《神策軍碑》。
柳公綽:字寬,京兆華原人。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武元衡節度劍南,與裴度俱為判官,相引重,召為吏部郎中。元和初,進太醫箴,遷御史中丞,歷六鎮。太和中,終兵部尚書。性耿介,有大臣節。為文不尚浮靡,所取士如許康佐、鄭郎、盧簡辭、崔玙、夏侯孜、李拭、韋長,皆知名顯貴。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稱柳河東。柳宗元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與韓愈齊名,並稱「 韓柳」,詩文皆工,尤擅長散文,峭拔矯健,寓意深刻。後人因其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紀念。傳世有《柳河東集》,也稱《唐柳先生集》。
柳敬亭:江蘇泰州人,明末清初民間說書藝人。其表演生動形象,人物刻畫有血有肉,真摯動人,尤以《水滸傳》為長。
柳如是:吳江(今屬江蘇省)人,一說嘉興人,清初女詩人、畫家。明末曾為江南名妓,後嫁與文學家錢廉益為妾。其善畫,白描花卉,雅秀絕倫,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覽群書,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詩》等。
柳土育: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清代畫家。其所繪山水遒逸蒼茫,亦工書,善詩。
柳亞子:原名慰高,又名人權、棄疾,字安如,一字亞廬。江蘇省吳江人。同盟會會員,主編《復報》第一至十一期。宣統元年(1909年)冬與陳去病、高天梅創辦南社,被舉為主任。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總統府秘書。旋託病至上海,任《天鋒報》、《民聲報》、《太平洋報》主筆。民國2年起致力於新劇運動,出版《春航集》和《子美集》。抗日戰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從事抗日民主活動,被民國政府開除黨籍。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58年逝世,終年71 歲。著有《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柳亞子詩詞選》,輯有《蘇曼殊全集》、《孫竹丹烈士遺集》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廣韻》記載:「魯展禽食采於柳,後因為氏」望出河東。
河東郡:柳姓郡望主要是河東郡。此郡秦初置,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治所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2、堂號
柳姓堂號主要有:「河東堂」、「愈思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柳姓名人以唐代以後居多,且多出南方。如唐代有書法家柳公權,文學家柳宗元;宋代有詞人柳永;元代有文學家柳貫;明代有藝人柳敬亭;清代有畫家柳土育。
2、柳姓堂號出之有典,如河東堂因柳宗元為河東人,一生著述頗豐,有「河東有子」之說,故柳姓族人以「河東」作堂號,紀念這位偉人。
【柳姓宗祠通用對聯】
〖柳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河東世澤;
筆正家聲。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柳宗元,河東解(今山西省運城解州鎮)人。下聯典指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穆宗嘗問書法,柳答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二龍騰躍;
五馬參差。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梁河東解人柳悅、柳惔兄弟。柳悅,字文殊,官中書郎;柳惔,字文通,好學能文,通曉音律,武帝時官至尚書右僕射(副相)。南朝齊大臣王儉稱他們兄弟為「柳氏二龍」。下聯說南朝齊河東解人柳世隆(官至宰相)的五個兒子:柳悅、柳惔、柳惲、柳憕、柳忱。柳惲,字文暢,歷官秘書監、吳興太守,以詩聞名,又擅長下棋、彈琴,著有文集十二卷及《清調論》、《棋品》;柳憕,字文深,曾官蜀郡太守,通《老子》、《周易》;柳忱,字文若,歷官西中郎主簿功曹史、寧朔將軍、侍中,封州陵伯。「五馬」,指漢代太守的車駕,後用作太守的代稱,這里說柳世隆的五個兒子都做到太守一級的官。
垂露在手;
清風入懷。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此為佚名集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773-819)集句聯。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西南)。貞元進士,授校書郎,後升監察御史。參與王叔文等人的革新運動,擢禮部員外郎。叔文敗,被貶為邵州刺史。元和十年(815年),遷柳州刺史,在貶謫期中,寫作大量詩文,抒發個人情感及進步的政治、哲學見解。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和十四年(819年)死於柳州,有《河東先生集》。
心正筆正;
人清詞清。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書法家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元和進士,歷仕穆、敬、文、武、宣諸朝,官至諫議大夫、太子詹事等職,封河東郡公。工書,正楷尤知名,自成一家,也稱「柳體」,與顏真卿齊名,並稱「顏柳」。帝嘗問公權用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下聯典指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景佑進士,曾任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精通音律。善呈吸取民間詞精華,創作多長調。所作慢詞作多,很有影響。有《樂章集》。
公權筆正;
子厚文卓。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出指唐·柳公權筆諫穆宗典故。下聯典指唐·柳宗元,字子厚,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熊丸教子;
龍女諧姻。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柳仲郢之母善教子,以黃連、熊膽為丸使郢夜咀嚼以助勤讀,後郢累官至刑部尚書。下聯典出民間故事,傳說唐·柳毅為龍女傳書。
〖柳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威劾二百吏;
德被五十州。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隋代治書侍御柳彧,字幼文。解縣人。隋承喪亂之後,風俗頹壞,彧多所矯正。嘗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職者二百餘人。
〖柳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子厚文才卓絕;
公權筆諫忠忱。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貞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藍田尉、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等人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後官柳州刺史。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列「唐宋八大家」。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底,結構謹嚴;又工詩,風格清峭。有《河東先生集》。下聯典指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少師。工書法,正楷尤其著名,骨力遒健,結構緊湊,自成面目,對後世影響很大,與顏真卿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的說法。「筆諫」,借用書法運筆的道理諷喻勸諫。《舊唐書·柳公權傳》記載:唐穆宗曾問他用筆何盡善盡美,他回答:「用筆在心,心正了筆就會正。
〖柳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失賢臣如失社稷;
得愛卿勝得河東。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股肱之臣柳庄。以賢德著於朝野。他死後。衛獻公哭祭時說:「在臣柳庄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認為他對國家非學重要。下聯典指北周上大將軍柳敏,字白澤。北周攻佔河東,文帝對他說:「不喜河東,喜得卿也。」
山靜日長仁者壽;
荷香風善聖之清。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唐代大臣、書法家柳公權。玄秘塔銘集字聯。
和丸世澤馨香永;
正筆家聲蕃衍長。
——柳受萬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鳳陽縣柳家圩柳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唐代華原人柳仲郢,字諭蒙,元和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諫議大夫、刑部尚書,封河東縣男,咸通年間官天平節度使。他母親韓氏,教子有方,曾用苦參、黃連、熊但和為葯丸,讓他夜裡服用,以助勤學。下聯典指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筆諫」故事。
和丸教子仲郢母;
用筆正心公權書。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進士柳仲郢母,善訓子,嘗命粉苦參、黃連熊膽和為丸,使夜咀以助勤學。下聯典指唐代大臣、書法家柳公權書法藝術。
夷曠篤學登高第;
柳永工詞詠太平。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進士兵柳渾,字夷曠。十餘歲時,有巫告曰:「血相夭且踐,為浮屠右緩死。渾不聽,力學愈篤,後登天寶進士。下聯典指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
〖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潔廉為心,忠信為仗;
文章在冊,功德在民。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文學家柳子厚(宗元)祠聯。
五馬參差,河東眾稱有於;
二龍騰躍,山南人謂難兄。
——佚名撰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前句典指柳世隆的五個兒子:柳悅、柳惔、柳惲、柳憕、柳忱;後句指柳宗元。下聯前句典指柳悅兄弟;後句指柳公權及公綽兄弟。
附錄:【柳姓典故、趣事】
〖柳下惠坐懷不亂〗
柳下惠即展獲。鴈時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字子禽,食邑柳下,一稱柳下季,「惠」是謚號。
余展無駭為魯國司空。子禽官拜士師(掌管監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河南省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女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也有傳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裡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於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注。廟內婦女發覺,躲在門後,忙著濕衣。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柳冕忌諱〗
柳冕秀才很忌諱。應舉時,周圍的人和他說話時,准說個「落」字同音的字,他就會生氣地大聲作責。僕人誤犯,往往挨他的打。他自己常把「安樂」說成「安康」。
當他聽到發榜的消息,立即派僕人去看。一會兒,僕人回來了。柳冕問:「我中了嗎?」
仆入應道:「秀才康了」
——宋·范正敏《遁齋閑覽》
(根據陸君雲文整理)
;⑥ 歷史大考場:下列柳姓名人,生活在宋朝的有哪些﹖
柳開和柳永
柳敬亭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柳敬亭(1587年-1670年),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評話藝術家。
柳如是,本姓楊,名愛,號影憐,又號聞我居士、河東君,浙江嘉興人,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艷之一,夫錢謙益東林黨首領,南明禮部尚書,後降清,仍為禮部侍郎。
:柳亞子,原名慰高,字稼軒,號亞子。創辦並主持南社。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代著名書法家,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陝西省吳堡縣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他早年從事革命活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柳開(947~1000)北宋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紹先(一作紹元),號東郊野夫;後改名開,字仲塗,號補亡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
⑦ 男子寫了本武俠小說,無數男人以為他是女的要非她不娶,結果怎樣
在當今時代,追星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很多粉絲會搶在自家偶像主演的電影上映第一天去支持,更瘋狂的還會在機場一蹲好幾天,只為了見自己的偶像一面。不過關於追星,今天的這些行為看起來太瘋狂了,實際上追星這件事情很早就有,只不過那時候人們的舉止要收斂許多。
原來當時潘小璜的資料全都是編撰的,《聶隱娘傳》的真是作者是一位柳姓男子,也就是柳慰高。他胸懷家國天下,眼見著祖國受辱,他將自己的家國情懷傾注在武俠小說里,藉以喚醒更多的社會反響。
不想大家誤以為他是位美貌女子,紛紛向他表達愛意。作為一個正常男人,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柳慰高只好推出文壇,再也不發表任何作品。
⑧ 如何練內力
內功: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功夫。內功是通過氣的練習而成的,練氣講究呼吸吐納,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目的。武術中可以提高耐力、戰鬥力和極強的自我保護作用等。
說起內功,大家可能會想到《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里那些玄妙的東西。又有不少人說內功根本是胡說八道。那麼到底有沒有內功這種東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這篇小文就叫內功簡介嘛,沒有內功還簡介個X啊~~那麼我來說一說吧。先來澄清一個事實,輕功和硬氣功不算內功。這兩種功夫雖然用氣,但用得不系統。較之內在的力道來說,更傾向於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輕功重在腰腿。它們的氣是在長期的鍛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專門練出來的。我來逐一說明:
一,輕功。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著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內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你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不過大家不要嘗試,因為你怎麼練也不太可能達到標准,因為這裡面還有用氣的訣竅是不能說出來的。如果有誰知道這些用氣的訣竅的話,運用這些訣竅,並勤加苦練的話,最多1年,可以達到身輕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產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內力。
也許這些東西你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內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內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內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於內功講解來源於書籍及民間的傳說,尚無考證及科學依據 內功來源於中華武術,尚有許多的深奧之處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中國內功應該誕生於1932年,它的「發明」人叫做李壽民。李壽民還有一個筆名叫「還珠樓主」,他與張恨水等人都是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李壽民的代表作是《蜀山劍俠傳》,但他最為著名的成就是開創了「武俠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將古代傳說中的神話、志怪、劍仙、武俠融合於一體,創作出繁盛的武俠小說,開一代先河。 李壽民是在《青城十九俠》中首先提到「內功」的,而後,他在《武當七女》、《長眉真人傳》等書中將「內功」「學說」進一步完善。並在書中提出武當派是「內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學說」。解放後,李壽民改名李紅,並於1956年開始,奉上級指示在報紙上對自己創作的「封資修大毒草」,做出深刻的自我批判。五年後,他被革命小將「批判」致死。 在李壽民接受批鬥的同時,港台作家金庸等人開始接過李壽民的旗幟,深化他的內功「學說」,並開始創立各種武林門派,由此,李壽民創立的這種小說流派發展壯大,並從鴛鴦蝴蝶派中獨立出來,成為後來為大陸津津樂道的「武俠小說」。 李壽民死時,武俠小說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有好事者根據那些著名武俠作家所創立的武林門派,或者他們書中設定的主角所偏好的門派,把他們封為各大門派掌門人。比如梁羽生,他在書中創立了一個天山派,並喜歡把主角或者正面人物設定為天山派弟子,故而被人稱作是「天山派掌門人」。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武俠作家八大門派掌門人,十大門派,十八大門派掌門人的濫斛。 據說,有一位柳姓武俠作家,老是偏好在書中給主角喂一些古代蔬菜——比如古代西紅柿(書中常被寫為赤霞珠,或者朱果),或者古代茄子(昆侖紫瓜)等等,所以他在被定為某派掌門人後,又被人戲稱為「野果派掌門人」,也稱「古代蔬菜派掌門人」。而後,那些也偏好給書中「豬腳」猛喂古代蔬菜的作家,也都被統稱為「野果派弟子」。 李壽民出生前,或者說《青城十九俠》誕生前,中國決不會有「內功」存在。在此之前的中國古代小說中從未提起過「內功」之說,所以在誕生於明初的《三國演義》里,關羽張飛沒有內功。甚至連《封神演義》、《西遊記》里的神仙也不會內功,那可是武當張三豐活著的時代啊!
一直到了清代,《新兒女英雄傳》里的俠客也不會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