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人保護海瑞武俠小說
㈠ 歷史武俠小說
天蠶神功?蒼穹派?小子?
㈡ 關於海瑞後代的武俠小說
海瑞被抄斬過嗎?
㈢ 海瑞小說
一篇叫 芥子 的小說上面有一篇 忠臣墓 講的是海瑞
㈣ 令人敬而遠之的海瑞講的是什麼故事
海瑞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對他的生平行事應該如何評論,人們曾經發生過尖銳的爭執。和同時代的很多同僚不同,海瑞尊重法律,恪守原則,並且竭盡所能地按照最高限度去執行。即使朝廷發給官吏的薪水微薄到不夠吃飯,那也應該毫無怨言地接受。這種信念有他自己的行動作為證明:他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僅僅留下白銀20兩,不夠殮葬之資。
海瑞以舉人出身而進入仕途,開始被委任為福建一個縣的儒學教授,任期4年。到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縣的時候,他已經45歲。
這淳安縣,乃是往來三省的孔道,交通發達,本縣人民的負擔也隨之加重。原因是按照本朝立國時所訂立的財政制度,政府中的預算並無旅費一項,全國1040個驛站,名義上由兵部掌管,實際上一切費用,即過境官員本人及其隨從所需的食物、馬匹和船轎挑夫,全部由該地方負責。兵部只發給旅行人員一紙勘合:驛站所在之處,即須按照規定供應。七品官海瑞的聲名開始為人所知,就是因為他能夠嚴厲而巧妙地拒絕官員濫用這種權力而增加地方上的負擔。
有一段故事說,當日以文官而出任總督的胡宗憲,兼負防禦倭寇的職責,居官風厲,境內的官民無不凜然畏懼。一次,他的兒子道經淳安,隨帶大批人員和行李,作威作福,對驛站的款待百般挑剔,並且凌辱驛丞。縣令海瑞立即命令衙役皂隸拘捕這位公子並押解至總督衙門,還沒收了他攜帶的大量現銀。他在呈報總督的公文內聲稱,這個胡公子必系假冒,因為總督大人節望清高,不可能有這樣的不肖之子,也不可能擁有這么多的金銀財物。
1560年,左副都御史鄢懋卿被任命清理鹽法,南方「各省的食鹽徵收專賣都歸他節制,以期增加政府收入,加強抗擊倭寇的財力。對於這位欽差大臣,地方官自然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怠慢。而欽差大臣本人也不能避免標榜儉朴以沽名釣譽的時尚,先期發出通令,內稱本院「素性簡朴,不喜承迎。凡飲食供帳俱宜簡朴為尚,毋得過為華奢,耗費里甲」。這樣的官樣文章早已為人所司空見慣,不過視作一紙具文,即使欽差大人也沒想到會有人認真對待。
淳安縣縣令海瑞對這一通令可是毫不含糊。當鄢都院的節使尚未到達淳安,他已經接到一個稟帖。稟帖的一開頭規規矩矩地寫著「嚴州府淳安縣知縣海瑞稟」,緊接著就把通令的原文節錄於後,再接著就說台下奉命南下,浙之前路探聽者皆日,各處皆有酒席,每席費銀三四百兩,並有金花金緞在席間連續奉獻,其他供帳也極為華麗,雖溺器亦以銀為之雲雲。最後要求欽差大人摒棄奢華的排場和搜刮,並且說,如果不能拒絕地方官這樣的阿諛恭維,將來勢必無法做到公事公辦,完成皇上委託的任務。據說,鄢懋卿接到稟帖以後,就沒有敢進入淳安,而是繞道他去。
這種直言抗命的精神,可能使海瑞失掉了一個陞官的機會。他於1562年調任江西興國,官職仍是知縣,不升不降。以他這樣的性格和作風,上司當然懷恨在心,如果不是他本人言行如一,清廉正直,十個海瑞也早已被罷官免職。
1569年復天,海瑞被任命為南直隸巡撫,駐扎蘇州。且不說這里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即使是一般地區,任命這樣一位不由進士出身的人擔任巡撫,也已屬於罕見。但是這一地區歷來號為難治,以海瑞的性格而就任斯職,有識見的人早就料到必然引起不良的後果。事實不出所料,八個月之後,他遇到劾參而被迫退休。
海瑞的新職一經發表,南直隸的很多地方官就自己估計到將會不能見容於這位古怪的上司,因而自動離職或請求他調。縉紳之家紛紛把朱漆大門改漆黑色,以免炫人眼目而求韜光養晦。住在蘇州的一個宦官把他的轎夫由八人減至四人。舉出這些瑣事,就可以證明新巡撫大人聲勢之迅猛,足以使人震懾。
海瑞下車伊始,就把他的「督撫條約」三十六款在所治各府縣公布。條約規定:境內成年男子一律從速結婚成家,不願守節的寡婦應立即改嫁,溺殺嬰孩一律停止。巡撫出巡各地,府縣官不得出城迎接,但巡撫可以傳詢耆老聽取他們的控訴。巡撫在各府縣逗留,地方官供給的伙食標准為每天紋銀二錢至三錢,雞魚肉均可供應,但不得供應鵝及黃酒。境內的公文,今後一律使用廉價紙張;過去的公文習慣上在文後都留有空白,今後也一律廢止。自條約公布之日起,境內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製造,包括特殊的紡織品、頭飾、紙張文具以及甜食。
這些規定,有的不免失之瑣碎苛細,本來就會生問題的。而他最後的垮台,正是因為他干預了境內的農田所有權所致。
還在海瑞受理田產紛爭之前,他已經受到了監察官的參劾。參劾的理由是他不識大體,僅僅注意於節約紙張等細枝末節,有失巡撫的體統。隨後,給事中戴鳳翔以更嚴厲的措辭參劾海瑞,說他但憑一己的沖動隨意對百姓的產業做出判決,在他的治下,佃戶不敢向業主交租,借方不敢向貸方還款。這種明顯的誇大之辭不免使人懷疑這位給事中是否已經和高利貸者沆瀣一氣。更為聳人聽聞的是,戴鳳翔竟說,七個月之前,海瑞的一妻一妾在一個晚上一起死去,很可能出於謀殺。盡管海瑞答辯說他的侍妾在陰歷八月十四日自縊,而妻子則在八月二十五日病死,但是給事中的參劾已經起到了預期的效果,不論真相如何,許多人已經懷疑海瑞確系怪僻而不近人情,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家庭悲劇。
事情極為分明,戴鳳翔所代表的不僅是他自己。要求罷免海瑞的奏疏繼續送達御前。吏部根據各種參劾的奏疏提出意見,說南直隸巡撫海瑞實為「志大才疏」,應該調任閑曹。這情形是如此微妙,一年之前沒有人敢於非議這位朝廷上最正直的忠臣,一年之後他卻成了眾矢之的;一年之前文淵閣和吏部還因為海瑞的抗議,對他另眼相看,一年之後他們卻建議皇帝讓他去重新擔任不負實際責任的官職。
憤憤不平的海瑞終於在1570年春天被迫辭職回鄉,在提出辭職的奏疏中,他痛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這種一概罵倒的狷介之氣,使他在文官集團中失去了普遍的同情。
海瑞從政二十多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他的信條和個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這就是說,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樣,在情緒上感動大多數的觀眾;但是,當人們評論他的政治措施,卻不僅會意見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極大。在各種爭執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個共通的結論,就是他的所作所為無法被接受為全體文官們辦事的准則。
海瑞堪稱廉吏的典範,但就是這樣一個好官,不僅在當時為多數人所不容而見棄,後世也無幾人能真正以他為榜樣。原因恐怕在於海瑞過於拘泥於傳統的道德,而不通人情世故,他只是專制機器上一顆忠貞的螺絲釘而已。所以終其一生並無豐功偉績可言,惟有道德操守為後人敬仰,卻又不可效仿。
㈤ 海瑞怎麼死的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
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
(5)八人保護海瑞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海瑞出生在一個家道沒落的家族,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年輕的媽媽靠勤儉節約拉扯他長大。媽媽對他管教特別嚴格,希望他長大後能夠博取功名。
要想當官,正途是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才算進入體制內。但是海瑞在科舉之路上一直不順暢,到35歲才中舉人,接連兩次進京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
40歲那年,海瑞因為有舉人身份被授予福建南平縣教諭一職。他一上任就著手整頓學風,嚴抓紀律。用現在的眼光看,海瑞可以說是個偏執狂,他出了名的嚴苛。
上任不久就得罪了幾乎所有同事。雖然同僚都痛恨海瑞,但是上司還是很喜歡這種人——因為海瑞能給自己增添一點光彩。同僚們不喜歡海瑞,又見上司喜歡他,便紛紛舉薦。
就這樣,陰差陽錯,海瑞被提拔到另外一個縣當縣令。當了縣令,舞台擴大了,海瑞的嚴苛和偏執更進了一步。一上任就進行改革,一刀切斷了所在縣官員的灰色收入。
明朝官員工資本來就低,經海瑞這一改,整個縣的官吏都叫苦連天,紛紛向上級申請調離,能調走的都調走了。
海瑞自己過著苦行僧一般的清貧生活,他的這種生活已經遠遠脫離普官員的范疇,因而別人根本無法和他保持一致。海瑞成為當時官僚系統中的一朵奇葩。
官員們經常拿他開玩笑。有一次,浙江總督胡宗憲跟同事開玩笑說:「我聽說海瑞昨天給母親過生日,上街買了兩斤肉。好奢侈呀!連賣肉的都驚訝地說:想不到這輩子還有機會賺海縣令的錢。」
整個縣的官吏都受不了海瑞這種做派,但是海瑞又沒有任何劣跡,別人根本抓不到他的把柄。就這樣,他當教諭時的情景再一次上演。
全縣官員都紛紛向上頭舉薦,希望給海瑞陞官——升幾級都可以,只要他不管咱們縣。吏部果然給海瑞升職,提拔他為通判。
海瑞每到一處,都會有大批同僚推薦他,原因都是同事們實在受不了他,又抓不到他的把柄,只好用「聯名舉薦」的方式將他送走。最後他從地方縣令升到中央,任戶部主事,六品。
到了中央,他把「整治」的矛頭指向皇帝。1566年,海瑞給快要升天的嘉靖皇帝上了道奏疏。他在奏疏中毫不留情地大罵嘉靖皇帝奢侈迷信、荒淫墮落。
嘉靖氣得兩眼直冒金花,命人將海瑞下獄,立即斬首。但嘉靖被太監勸住了,太監說:「陛下你殺他,你就成了紂王,他就成了比干。幹嘛要成全他呢?」
嘉靖覺得也對,就沒再管監獄里的海瑞。海瑞在監獄里等著被處死,等來的卻是嘉靖的死訊。真令人哭笑不得。
新皇帝上任,萬象更新,大赦天下,海瑞就這樣活了下來。不但活下來,還又被陞官了。內閣首輔徐階想在新皇帝面前露一手,便著手提拔名聲好的人,利用他們整頓風氣。
海瑞這個「道德模範」就這樣進入他的視野。在徐階的大力推薦下,海瑞一路升遷,55歲時當了應天巡撫,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海瑞到了應天依然偏執如故。他大力整頓官場,整治土地兼並。應天是徐階的老家,海瑞整頓土地兼並,居然整到徐階頭上。他要求徐階把家裡的土地劃出一半給農民。
氣憤不過的徐階找人參了海瑞一本,海瑞的巡撫職位就被取消了,降職為南京總督糧儲。年過半百的海瑞絲毫沒有安享晚年的念頭,他不服氣,給皇帝寫奏摺,提出要辭職。
並且還在奏摺中說當今朝廷的官員都是婦人,陛下你不要聽他們的話。這下他把大明王朝的全部官員都得罪了。
當時的首輔李春芳跟同僚開玩笑說:「所有官員都是婦人,那我豈不是老婦人了?」這下沒人再保他,朝廷准許他辭職。海瑞便回海南老家,從此閑居。
當時尚未當首輔的張居正寫了封信安慰海瑞,讓他不要灰心。兩年後,張居正上台當首輔,海瑞滿以為張居正會提拔,可是等了很久也沒有提拔的消息。
吏部有人提議起用海瑞,張居正批示說:「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鯁之節,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鎮雅俗,不當重煩民事。」
意思很明確,海瑞品德高尚,但過於偏執嚴苛,缺乏變通,只能當道德模範,不適合參與政事。所以,張居正掌權期間,一直沒有起用海瑞。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萬曆皇帝親政,他清算了張居正的罪行,然後起用海瑞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這是個虛職,沒有任何實權。
萬曆十五年,73歲的海瑞死在任上。朝廷也給了他很高的榮耀:賜謚忠介,追贈太子太保。這就是清官海瑞的「另類升職」。
㈥ 《海瑞懲霸》的故事是什麼
《海瑞懲霸》的故事:
嘉靖三十七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縣。淳安境內山多地少,百姓清苦。然而,這里卻是往來三省的交通樞紐。朝廷使臣和過境官僚,都要地方負責接待,因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海瑞任淳安知縣期間,除了清丈土地,均平賦稅等惠政外,還有兩件事大快人心。其一是拿辦總督胡宗憲的兒子。有一次,這位少爺路經淳安縣,仗父欺人,作威作福,因嫌驛站招待不周,竟把驛吏捆吊在樹上。海瑞聞訊趕來,強令把胡公子帶的幾千兩銀子充公上交國庫,還向胡宗憲報告說:"這個人帶著大量銀兩,膽敢假冒總督大人的公子胡作非為,敗壞了大人您的官聲,真是可惡之極。"弄得胡總督有苦難訴,只好忍氣吞聲了事。其二是擋了都御史鄢懋卿的大駕。鄢氏是當朝宰相嚴嵩父子的親信,嘉靖三十九年,他以左副都御史的身份出京總理兩浙、兩淮、長蘆和河東鹽政。他在京掌握著進退升降官吏的建議權,出巡地方則是威風八面的欽差大臣,所以,地方官員對他莫不畢恭畢敬。而鄢懋卿還假惺惺地先發出通令,聲稱自己"素性簡朴,不喜奉迎。凡飲食供帳,俱宜儉朴為尚,毋得過於華侈,靡費里甲……"如此沽名釣譽的官腔無非一紙空文,誰也不敢當真對待。鄢氏每到一地,勒索賄賂,肆無忌憚,他的小老婆坐著十二個女子抬的五彩轎子,招搖過市。一天,鄢懋卿要巡查嚴州(今浙江建德),必經淳安境地。海瑞事先呈上一個稟帖,開頭節錄鄢氏通令標榜儉朴的原文,緊接著寫道:"聽說您以前所到過的地方,都置辦酒席,每席費銀三四百兩,平常伙食都是山禽野味,其他供應也極為華麗,連便壺都是用銀子做的。這些排場和您頒布的通令是大大相悖的。都察院長官出理鹽政,是我朝以來未曾有過的稀罕事。有鑒於此,有疾苦的人要來告狀,有貪酷行為的人要改邪歸正,百姓也會因此而得到益處。可現在的情況是,州縣恐怕接待不周致罪而極力鋪張接待;百姓因為害怕攤派,而怨聲載道。百姓非但沒有得到益處,反而苦於破財。大概是地方官屬奉承您,誤認為您喜歡阿諛恭維而不喜歡直言吧!我想,縱使您一並拒受,而東西已經置辦,因花錢而招致百姓怨恨,誰擔當得起?地方官屬以現在的俗例來猜度您,我擔心您將來會因為他們的瞎張羅,不利於執守禮法,而悔恨不及。這個危害比鹽法不通還要大,所以才敢把這些意見直言相告。"鄢氏看完稟帖,哭笑不得,只好繞道他去。但是,後來鄢氏卻銜恨誣告海瑞,使海瑞由已得朝命的嘉興通判(知府的副職)降為江西興國知縣。
海瑞簡介: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1587年(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㈦ 有一本小說,人物有九頭鳥張坤,故事是明朝的,嚴嵩未絆倒和絆倒後,海瑞手下的十八帶刀護衛和四十八俠的
主人公孫超和白龍是那部小說
㈧ 求人物海瑞的生平和事跡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的清官。字汝賢,自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省)人,出自小官僚家庭,家境貧寒。伏闕上《平黎策》,中為舉人。初任南平教諭,後升任浙江淳安知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戶部主事時,上疏批評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被逮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銳意改革,疏浚吳淞江、白茆河,推行一條鞭法,令徐階等退還民田。後被高拱、張居正先後排擠,在家閑居16年。萬曆十二年(1585年)再出,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時已72歲,還極力主張嚴懲貪污。兩年後病死任上。由於為官清廉,敢於鋤豪強撫窮弱,平反一些冤獄,所以深得民心,在民間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紅袍」、「生死牌」等傳說。有《海剛峰集》傳世。
少年清苦 南平教諭
海瑞,生於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祖籍福建,南宋時遷到廣東番禺,洪武初年又遷到海南島。海瑞的祖父海寬曾任福建松溪縣知縣,有子侄海澄、海瀾、海翰、海鵬、海邁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其他還有三人中過舉人。唯獨海瑞的父親海翰無所作為。
海翰娶妻謝氏,生下海瑞4年後,海翰便死去了。從此孤兒寡母相依為命。謝氏性格剛強,靠僅有的十多畝祖田,和她替人作些針線活,才能勉強維持生活。謝氏對海瑞要求很嚴格,在這位賢良母親的影響下,海瑞奮發讀書,年少有志,他發誓日後如果做官,就要做一個不謀取私利,不諂媚權貴,剛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號「剛峰」,取其做人要剛強正直,不畏邪惡的意思。綜觀他的一生是實踐了這個准則的。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赴鄉試時,以一篇《治黎策》的文章而中了舉人。海南島的五指山是黎族聚居的地方,為反對明政府的殘酷壓迫,黎民經常起而反抗。海瑞親眼看到明政府對黎族人民的血腥鎮壓,也看到黎族百姓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他們並沒有因為明政府的鎮壓而屈服。於是,海瑞認識到,政府對黎族主要是個政策問題,就寫了《治黎策》。可是,就在海瑞上《治黎策》這一年,明政府又派總兵陳圭、總督歐陽必率兵攻打黎峒,殺死黎族百姓五千餘人。海瑞非常憤慨,認為政府對他的《治黎策》根本未加註意。他再次上了《平黎疏》,認為政府屢次興動干戈,不但沒有徵服黎民,而且激起黎民更激烈的反抗。使居住在海南島的黎、漢兩族人民都不得安寧。因此,海瑞主張選派得力大員來負責治黎工作,如若選人有困難,他願自薦擔此重任。其辦法是在海南島開辟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大道,交通便利了,黎、漢兩族接觸多了,隔閡便會逐步消除。他還主張在黎民聚居的地方「設縣所城池」,並將黎民按甲編制起來,和漢人同等對待。《平黎疏》堅決反對政府實行武力征服,而提出一系列的治黎政策。第一次顯示出他理政的才能。但是,統治階級的上層,對他的《平黎疏》從來就未加註意,更談不上會由他來擔負治黎事務了。海瑞感到非常失望。但是這兩篇政論卻反映了海瑞卓越的政治見識和憂國憂民的勤政精神。
按照明朝科舉選士的規定,中了舉人之後,便可以被任命為教諭,如果有人舉薦,也可以被任命為知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月,海瑞被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當教諭,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這時他已經年近四十。海瑞辦事認真,因材施教,按學生程度不同分成四級,把《四書》作為基礎課,每人必讀,成績較好的或加《五經》,或加《通鑒》,或進行性理之學的研究。對學生的品行、成績進行了嚴格的記錄,以便考查。他反對學生寫文章照抄書本,應有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在他看來,如果文章盡是照抄書本,就無異於陳詞濫調。
海瑞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陳規陋習從來不買帳。他寫了一篇《嚴師教戒》的文章,提出了一個做人的標准,大意是:人不要白活著,要照著聖人的話去做。不白活著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去中高科,做大官。而是指,你如果到縣府衙門去當官,那時弄錢很容易,有好房子,也有漂亮的女人,你會動心嗎?金錢誘惑,你挺得住嗎?或者只會說不會做,只會對人說空話充當好人,見到大官就想巴結,有一點成績就驕傲起來,別人有什麼好的事,你便去搶先,自己的毛病,卻盡量掩蓋起來,干什麼事都存私心。至於國家的大事業,則連想也不敢去想。海瑞以此教人,也以此律己,認為上面這些事,哪怕佔有一條,就對不住自己,也對不住祖先。他說,「我海瑞要是犯了以上任何一條過錯,就不如死的好。」在南平當教諭時,海瑞認為教師有教師的尊嚴,不能隨便向上司磕頭。有一天,延平府知府率一班官員到縣學來視察,按習慣,縣學里從學生到教諭都要跪著迎接。而海瑞卻只作揖為禮,不肯下跪,站在他兩邊的訓導,自然沒有這個勇氣,早已跪下,三個人兩邊兩人都跪下,唯海瑞挺立著,很象是一個筆架。官員們對他不滿,又不好正面訓斥他,便稱他是「山字筆架」,以後便有人以此為外號,稱他筆架博士。又一次,巡按御史來南平,海瑞率學生到城門前迎接,縣里的官員都跪下了,海瑞仍以作揖為禮,沒有跪下。縣里許多官員都為海瑞捏了一把汗,他卻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邊。
海瑞的剛勁抗顏,自然得罪了上司,他看到這些官員威風張揚,對他很不客氣,心裡不高興,就要求辭去南平教諭的職務。延平府的一些官員對他也不滿,早就想把他趕走。就批准了他辭去了教諭職務。但當時的知府比較明達,認為海瑞並沒有錯,就把海瑞勸住了,沒有讓他走。後來朱衡任福建提學副使時,喜歡海瑞的剛直,就把他調到正陽書院修書。
痛打衙內 智斗御史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六月,海瑞被提升到浙江淳安縣任知縣。淳安山多地少,百姓十分窮困,稅役負擔很重,更不合理的,農民沒地和少地,卻要負擔虛數的土地的稅役,而大地主有權有勢,雖有土地幾百畝,卻無「分厘之稅」,海瑞對這種不合理現象,十分不平,決定重新清丈土地,按實際土地征稅、征役,從而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為淳安縣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海瑞在淳安任內,制定興革條例,在整頓社會治安,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政績為時人所稱許。但最使百姓稱快的有兩件事,一是搏擊權貴,二是斷案精細。
當時海端的上司,浙江總督胡宗憲是權相嚴嵩的羽黨,出巡時到處敲剝百姓。公開宣揚要節約驛費,減少百姓負擔。實為巧立名目敲詐勒索。他的兒子胡衙內依仗父親的權勢,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人們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胡衙內帶領隨從一行人路過淳安時,驛站招待過簡,胡衙內竟吊打驛吏。海瑞一聽,氣得七竅生煙,想收拾一下這個惡棍,就想了一條妙計,命令部下將胡公子抓起來痛打一頓,沒收其敲剝來的全部銀兩。然後修書一封,連同胡衙內一起送給胡宗憲,說此人冒充總督公子,招搖撞騙,敲詐勒索,違反了總督大人關於驛費從簡、體恤百姓的規定,敗壞大人的名聲。為維護大人的名節,本縣已予寧懲治,現押送府上,聽憑大人發落。胡宗憲看了信自是哭笑不得,也不敢聲張。
另一件事是,嚴嵩的另外一個黨羽鄢懋卿,奉命以都御史巡示鹽政,所過之處,百姓就慘遭一次浩劫。海瑞就將鄢懋卿牌告中的「素性儉朴,不喜承迎」一語摘錄出來,寫了一封信給這個都御史,指出「你所到之處,並不象牌告中規定的這樣儉朴,而是鋪張供應,怕是地方官員瞎張羅。我如照牌告辦事,怕有怠慢之罪,如鋪張招待,又怕違背你體恤民力的指示。」他在信中還問鄢懋卿該怎樣辦才好。鄢懋卿知道海瑞這個人很難對付,就決計不到嚴州府,繞道到別地去了。嚴州百姓因為有海瑞擋駕,免遭一場浩劫。
海瑞在淳安的另一項被人稱頌的政績,就是重視刑獄,辦案注重調查研究。因為他斷判了許多冤案,在嚴州府屬縣頗負青天之名。因此,嚴州府各縣遇有疑難案件,也移到淳安縣處理。如《吳吉祥人命參語》所記錄的,就是建德縣吳吉祥在義父吳湘家做工,堂叔吳鑭上山偷砍木柴,和吳吉祥互相扯打,吳吉祥用木棍將吳鑭打死。建德知縣問了吳吉祥斬首罪,但甲首吳拱翠因與吳湘有隙,就買通吳吉祥,一口咬定是吳湘讓吳吉祥打死吳鑭的,推官復審時,擬改判吳湘犯「主使人毆打」罪,處以絞刑。海瑞受嚴州府之委託辦理此案時,對吳吉祥先承認是他打死吳鑭,後來又翻供,說是吳湘主使。便從吳拱翠和吳湘之間的矛盾入手,進行了認真分析和調查研究,斷為吳鑭系吳吉祥打死,問以斬罪,與吳湘無關,案情大白。如是這種疑難案件,在淳安任內還有《徐繼人命參語》、《邵守愚人命參語》、《胡勝榮人命參語》、《吳萬人命參語》等多件記錄,說明海瑞辦案十分認真,人命關天的案件,絕不敢疏忽從事。
海瑞在淳安政績很好,為時人所稱贊。但他因為得罪了胡宗憲、鄢懋卿,原已調升嘉興通判的海瑞,還未上任,就被鄢懋卿的同黨袁淳捏造罪名彈劾而削去職務。後來經原任福建提學副吏的朱衡(此時已在京任吏部尚書)力薦,才重新委派海瑞任興國知縣。在興國一年半時間,編制了治理興國的《興國八議》,又清丈田畝、裁減冗官,減輕了人民群眾的負擔,政績卓著。
備棺上疏 議論朝政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海瑞被調入京城,擔任戶部主事。作為朝廷命官,海瑞不能不憂慮起國家大事。當時明王朝已趨於衰落,土地大量集中,官吏貪污成風,百姓困苦不堪,軍備不整,俺答(韃靼族首領)、倭寇不斷侵擾。然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明世宗朱厚熄,自嘉靖二十年(1541年)以來就不上朝理事,他拜方士陶仲文為師,求長生不老之術。國家興衰得失,全然不顧。
明世宗服食最久的則是「紅鉛」,這是一種以處女第一次經血煉制、再配以參茸等製成的丸葯。為收集少女經血煉制這種「不死葯」,大量從民間徵召少女入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冬,從京師地區采選8至14歲少女300人入宮;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采選10歲以下的少女160人。兩個月後又從湖廣、承天府選民女20人。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又選錄宮女300人。在採集經血的過程中,宮女們備受摧殘和侮辱。服食紅鉛,導致世宗更加縱欲,這那裡是長生之術?分明是一條速死之道。自詡為一代英主的明世宗竟昏聵愚痴到如此地步。
海瑞為使明王朝能長治久安,遂於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寫下了歷史上著名的奏疏。名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亦稱《治安疏》。他上疏的目的一開始就作了交代,即「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他在把朱厚熄和歷代賢君進行一一對比之後,尖銳地指出,由於皇帝不理國政,賢愚不分,獎罰不明,造成「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的嚴重局面,而皇帝卻一點也沒有覺察到。海瑞指出:現在賦役比平時增加許多,加上皇帝信佛,到處營造宮殿,百姓被弄得十分貧困。全國百姓都在罵皇帝,說「嘉靖者,言家家皆凈無錢用也。」
海瑞在疏中對皇帝是非曲直不明,也提出尖銳批評:「目今朝廷官員,以皇上求得天桃天葯,相率進香,相率表賀,並在全國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工部極力經營,取香進寶,戶部也派人四齣尋找天桃天葯。陛下誤舉,諸臣誤順,幾乎沒有一人敢對你說真話的。許多大臣大都迎你所好,而阿諛奉承,昧著良心,來歌頌陛下,這樣下去還了得啊!」對於朱厚熄求長生不老,海瑞指出,陛下的錯誤太多了,但最大的錯誤是在於修醮,求長生不老。你想想,堯、舜、禹、湯、文、武都是古代聖賢,也未能久世不終。自漢、唐以來也沒有見到一個方士能活到現在。你所尊崇的陶仲文,是教你長生之術的,然而,陶仲文不也死了嗎,陶仲文既然不能長生,陛下到哪裡去尋求長生不老呢?」海瑞對皇帝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之後,也提出不少具體建議,希望朱厚熄能潛心管理朝政,做到「敦本行以端士習,止上納以清仕途;久任吏將,以責成功,練選軍士,以免招募。」綜觀全部疏文,海瑞對皇帝是赤膽忠心的。不過,在封建專制極權的制度下,這樣指責皇帝,在封建社會是很少見的。海瑞確實是有過人的膽量的,為了本階級的利益,他冒死上了《治安疏》。
果然,皇帝看了這道疏文之後,十分生氣,把疏文丟在地上,表示對海瑞的憤慨。但想了一想,卻又撿了起來,覺得海瑞的言辭確是擊中了自己的要害,便嘆口氣說:「此人倒比得上比干,只是我並不是紂王啊!」但朱厚熄還是不能願諒他,下令「趕快把海瑞抓起來,不要讓他跑掉!」宦官黃錦佩服海瑞的骨氣,想袒護他點,就告訴朱厚熄,說海瑞是書獃子,上疏之後,連棺材都買好了,看樣子是不會逃跑的。朱厚熄愣住了,雖然沒有立即把他抓起來,但過了幾天,還是命令把海瑞交錦衣衛訊問,定了死罪。《治安疏》可能產生的後果,海瑞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在上疏之後,便將僅有的二十兩銀子送去給他的同鄉好友王宏誨,拜託辦理後事,回家以後,自己買了一口棺材,並把家中僮僕一一遣散。他知道,皇帝一定要治他死罪的。他曾經感慨地對王宏誨說:現在醫國的只有一味甘草,處世的只是一味鄉願。海瑞被判了死刑之後,朝中正直的大臣對他表以無限同情,但懾於封建帝王的淫威,誰也不敢公開出來打抱不平。當時有個廣西人何以尚在戶部當司務,也算是海瑞的同事,上疏要求釋放海瑞,朱厚熄立即命令將他逮捕入獄,嚴刑逼供。徐階當時在京任首輔大臣,他比較正直,有時乘工作之便,也勸朱厚熄不要加罪海瑞,朱厚熄也明白海瑞的話雖然刻薄,但也不得不承認海瑞說的都對。在這種情況下,海瑞雖然判了死刑,朱厚熄卻始終沒有命令執行。而掌握錦衣衛的太監,因為海瑞上疏矛頭是對准方士,多少也有點同情海瑞。皇帝不下令處斬海瑞,他們也絕不會去催辦。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冬天,朱厚熄病死了。獄吏知道海瑞不但要獲釋,而且還要當官的,就辦了酒席來請海瑞,並告訴他皇帝已死,海瑞聽了痛苦不已,把剛才吃的東西全都吐了出來,說明海瑞雖然罵皇帝卻是忠於皇帝的。不幾天,海瑞被釋放,復任戶部雲南司主事,隨後又改任兵部武庫司主事,隆慶元年(1567年),調任專管皇帝璽印的尚寶司司丞,之後又調任大理寺寺丞,專管平反冤獄。這一年冬天,調任南京右通政。海瑞出獄後被很快提升,這和徐階、朱衡等的提攜是有關系的。
應天巡撫 鋤強撫弱
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五月,海瑞升任應天巡撫。應天巡撫轄蘇州、常州、松江、鎮江、徽州、太平、寧國、安慶、池州、廣德等十府,為明王朝財賦之區,號稱全國最富庶的地方。
海瑞到任之前就發布一個通告,聲稱他上任以後決心「革黜貪官污吏,搏擊豪強,矯革浮淫,鱉正宿弊。」備棺上書的海瑞,朝廷內外無人不知,百姓稱這位不怕死的「海主事」為「海青天」。他的嚴令一頒布,有如烈日秋霜,風物頓易。十府百姓拍手稱快,劣紳貪官則惶惶不可終日。有個顯赫的權貴,把自己的門第漆成紅色的,以示招搖,聽說海瑞要來了,一夜之間就改漆成黑色的;一個太監任監江南織造,歷來驕橫侈縱,地方上無人敢管。聽說海瑞要來了,遂將八抬大轎,改成四人肩輿,車馬隨從也減少了許多。有的甚至棄官解綬,遠逃外省避風。海瑞在應天十府的官場中造成一種威懾的力量。海瑞到任後,吳淞江一帶正鬧水災,萬頃良田泡在水裡,收成無望。應天十府,所謂王朝財賦之區、全國富庶之地,已是名存實亡。由於貪官污吏的盤剝,加上連年受災,百姓糧、役負擔特重,家家窮得苦不堪言。
面對著絕收的莊稼,海瑞深知上任後的當務之急:一是治水,二是救災。
海瑞親自赴災區實地勘查。吳淞江是引太湖水經黃埔江人海的。但由於多年來水利官員曠職不修,吳淞江河床泥沙大量淤積,太湖的水流不出來,奔涌回溢,便造成了巨害。而地處常熟縣境內的白茆河,也因多年沒有疏浚,河床增高,以至水患不能流泄通過。他認為疏浚吳淞江、白茆河是「國計所需,民生所賴,修之舉之,不可一日之緩也。」
海瑞同時看到,當地飢民甚多,處於飢餓無食狀態。如果不修治江河,也不能看著百姓活活餓死,開倉賑濟勢所必然。於是他在奏疏中提出「興工之中,兼行賑濟」的以工代賑之策。
海瑞的以工代賑收到預期的效果,一方面是所有費用「不取之民,不損之官」,只用本來就應用作救濟的倉庫積儲就能解決;另一方面,也穩定了飢民的情緒,海瑞說因為實行「興工之中,兼行賑濟,千萬飢民,稍安戢矣。」更重要的是由於吳淞江、白茆河的治理,在一個時期內消除了三吳地區的水患。就連當時反對海瑞的大地主淞江人何良俊也不得不承認:「前年海剛峰任應天巡撫,遂一力開浚吳淞江。隆慶四年(1570年)、五年(1571年)這個地區皆有大水,百姓沒有遭受水害,即開吳淞江之力也。如果沒有海瑞倡開吳淞江,怎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功呢?」就連海瑞的政敵,也不得不私下驚嘆曰:「萬世功被他成了。」
海瑞到任後,仍然按照舊制,每逢初二、十六這兩天放告。但每次放告,都有三四千人次之多。針對這種情況,海瑞提出嚴禁誣告,告狀必須有事實為據。同時也為告狀人提供方便,他宣布除初二、十六以外,凡屬人命、強盜、貪官案件隨時都可來告。海瑞還規定凡是鄉官、舉人、監生到衙門拜見官員或派人投信投訴的,一律實行登記制度,以防止他們影響執法、干擾辦案。海瑞從大量的案件中發現,告狀內容大多是告鄉官奪產。他上任當年的十二月份,僅華亭縣告鄉官侵佔田產者就有幾千人。多年來地方官員對於百姓告狀,一直不敢受理,有的甚至偏袒保護。於是海瑞決定從逼鄉官退田入手。
而當時華亭最著名的鄉官要算徐階和他的弟弟徐陟了,徐階歷官禮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等職。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為高拱排擠,去首輔宰相之職,歸隱家鄉。他借「投獻」為名,大量兼並土地,其子弟橫行鄉里,無惡不作,極為當地百姓所痛恨。
但如上所述,徐階對海瑞有深恩厚情。當年海瑞因上「治安疏」,在朝房等死之時,徐階曾設法救過海瑞。世宗死後,海瑞的復出、升遷,乃至海瑞的現職都與徐階的提攜不無關系。如果循私當不可追究徐家的所作所為。但是,如果那樣做,要在淞江實行均田均稅,也就成了空話。海瑞畢竟是個剛勁不阿的人,他不為個人恩情所左右,下令逼徐階退田,並將徐府成千名家奴遣散一大部分。對徐階的兒子徐潘、徐琨判罪充軍,三兒子徐瑛革職為民。徐階退田是被逼的,他看到海瑞鐵面無私,不退一點不行,就玩了一些花招,把一部分土地改記在兒子名下。海瑞一眼看穿了徐階的伎倆,他在《復徐存齋閣老》一信中說:「近閱退田冊,知盛德出人意表,但所退數不多,再加清理,行之可也。昔人改父之政,七屋之金,須臾而散,公以父改子,無所不可。」信寫得客氣,有寬淆之意,但對其退數不多,卻十分不滿,一針見血地指出「以父改子」的事實,語氣柔中有剛,還是很嚴厲的。他在《復李石麓閣老》的另一封信中還說:「存翁近為群小所苦,產業之多,令人駭異,亦自取也。若不還之過半,民風刁險,可得而止耶。」在海瑞的計劃中,徐階至少必須退田一半。
應天巡撫任內,是海瑞政績最輝煌的時期。但是,好景不長,海瑞正在盡心施展抱負時,和應天十府有關聯的朝野官員卻對海瑞群起而攻之。首起發難的是給事中舒化,以海瑞做事「不達政體」,應召到南京任清閑之職。另外一個給事中戴風翔以海瑞「包庇奸民,魚肉措紳,沽名亂政」,彈劾海瑞。對此,海瑞十分憤慨,他在《被論自陳不職疏》中對戴鳳翔的誣蔑進行逐條反駁。指出:「鳳翔不考其初,據今日論,謂民為虎,鄉官為肉,不知鄉官二十餘年為虎,小民二十餘年為肉,今日鄉官之肉,乃小民原有之肉,先奪之,令還之,原非鄉官之肉,況先奪其十百,今償其一,所償無幾。臣竊恐鳳翔居鄉,亦是此景鄉官也。」反駁嚴詞義正。但是,海瑞還是被罷免應天巡撫之職。應天府百姓聽海瑞被解職都哭泣於道,大家不忍心讓他離去,家家繪制海瑞之像,年年祭之。然而,海瑞畢竟被趕走了,應天十府一切都照舊的軌道復行。這一事實,說明當封建王朝在走下坡路時,盡管海瑞的改革是有利於明王朝長治久安的,但也得不到皇帝的支持,海瑞宏圖不能施展,心灰意亂地回到海南島偽瓊山老家。
晚節不渝 兩袖清風
海瑞被解職回鄉以後,很少和人交往,陪著年過古稀的老母過著清貧的生活。這對於海瑞來說,也是自得其樂。海瑞四歲喪父,靠謝氏撫養成人,他對老母十分孝順。剛到南平任教諭時,就把謝氏接到任上一起生活。據說,在淳安任上,有一天海瑞買了二斤肉,一下子買二斤肉在海瑞的生活中是少有的,人們很奇怪,經一打聽才知道是為母親做生日,此事後來被浙督胡宗憲所知,笑其寒酸,被當笑話傳了出去。但這件小事,正好可以知道海瑞為官清廉,按照舊習,知縣為母親祝壽,正可乘機發一筆大財,而海瑞卻因只買二斤肉而被譏笑傳聞。海瑞在瓊山的全部財產仍然是出仕之前的十幾畝祖業田,在海瑞手裡沒有增加過半畝田地。當時有人告訴海瑞,瓊州府一帶有人借海瑞名義買田放債,海瑞很生氣,他在給瓊州知府的一封信中說:生自為官以來,「俸金所入,僅僅足用,余無分文可債可貸,田業止祖余糧一石二斗,外來增一畝一升,有以二事呼瑞進狀者,皆作偽也。乞台下一查治之,勿少假貸。」
海瑞卸職後不久,老母謝氏就死了,夫人王氏和兒子也都相繼。病故,只有兩個年輕的侍妾陪伴著他生活。在孤寂中,海瑞度過了十六個年頭。由於沒有俸金收入,生活不濟,海瑞經常替人寫應酬文章,諸如《贈史方齋升浙藩大參序》、《贈李太守母七十壽誕序》、《賀屈之禮生子序》等等,不下幾十篇,獲取一點薄酬,以補生計之不足。
自從海瑞退職還鄉以後,雖有朝中官員多次替海瑞說話,薦舉海瑞重新仕職。但是,當時權臣張居正和海瑞有矛盾。海瑞卸職時,張居正從中做了許多手腳,他自然不希望海瑞復職。張居正死後,萬曆十三年(1585年),明神宗朱翊鈞任命海瑞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後來又改南京吏部右侍郎;這時海瑞已經七十二歲了。年紀雖大,但他的剛勁廉潔卻不減當年,
按照明朝體制,南京是陪都,雖然也設五府、六部,但不能決定國家大事,是安排一些政治上失勢的高級官員的地方。但是,海瑞並沒有因為居職清閑,就無所作為。海瑞從瓊州來到南京是一無所有。不少人趁機給他送禮。但海端認為在朝廷做官和在家不一樣,各衙都不應前來送禮,「此酬彼答,殊為虛偽。」並把已經送來的禮物一一送回,同時發出布告,嚴禁向新任官員送禮。就這樣一來就再也沒有人敢來送禮了。與此同時,海瑞還明令禁止在京各衙門向百姓攤派物品。他說,這樣一個南京城,要百姓負責供給朝廷的成百成千官員的物品,百姓不是負擔太重了嗎。因此,他明確規定,除了原先規定必須供應的之外,一分一文也不許多取,否則嚴懲不貸。但是,當時明政府官員已十分腐敗,貪污成風?海瑞認為要禁止貪污,就要實行朱元璋懲辦貪官的嚴刑峻法……這樣,就引起許多朝官的反對。反誣海瑞是以「清平之世,創聞此不祥之語」。提學御史房寰首起上書,彈劾海瑞,說海瑞本「一介寒士」,卻以聖人自許,並責問海瑞要把聖上置於何位。挑撥皇帝和海瑞的關系,好在這一次神宗朱翊鈞還沒有昏頭,他體念到海瑞的忠誠,撫慰挽留,對於海瑞辭職引退的請示沒有批准。
萬曆十五年(1587年)十一月,海瑞在南京病故,死於任上。臨死前三日;兵部送來的薪俸中,多算了七錢銀子,海瑞即刻讓人給退回去了。所言之事,無一語及私。
海瑞身後凄涼,他沒有兒子,喪事全由同僚為之操辦。清理他的全部家產,只有銀子10餘兩。同僚湊錢支付了喪葬費用。僉都御史王用汲吊喪時到他家一看,大為驚嘆。只見他家的床帷,都是用粗製的葛布縫的。箱籠破爛,不知用了多少年了。他感到連窮書生家裡的東西都不如,不由得流下辛酸的眼淚。
海瑞病故的消息發出後,整個南京城都為他悲痛。全市的生意和娛樂活動都自動地停了。當他的靈柩送到江面上時,穿白衣白帽送喪的人群擠滿了長江兩岸,沿江近百里為之哭泣,處處有人酹酒致祭。明神宗朱翊鈞聽到這些事,也很過意不去,下令替海瑞舉行隆重葬禮,追贈海瑞為太子太保,謚忠介。
海瑞的一生,是反對貪官、主張節儉,和豪強地主進行了不屈斗爭的一生。他為官清廉,所在任內,清丈田畝,改革賦稅,興修水利,所有這些,對發展生產是有積極作用的。他的許多事跡,一直到今天還在民間廣泛流傳。他實事求是,敢說真話的精神,為歷代人民所稱頌。
㈨ 有一本小說主人公是明朝的海瑞的兒子叫什麼名
海大人無子,晚年得女,據旁史記載因為這個女孩子吃了別人給的食物,而被海大人打死!
㈩ 海瑞剛正不阿,處處遭人排擠,為什麼敵人卻要舉薦他
這些敵人之所以要舉薦海瑞,讓他陞官,就是為了讓他有機會能夠調到別的地方去做官,這樣他們就可以高枕無憂,繼續做他們的貪官了。在明朝,海瑞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官員,他為官清廉。所以,他的名字才會被流傳下來。在他的為官生涯中,光是皇帝就換了4位。在他為官期間,他幫助了許多蒙受冤屈的人給平了反,也扳倒了許多的貪官。因此,在他為官時,是贏得了無數百姓們的心。
總之,這些敵人之所以要舉薦海瑞,就是希望可以把他送到別的地方去當官,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為所欲為了,就可以繼續當他們的貪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