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派小說形式和創作手法

現代派小說形式和創作手法

發布時間: 2021-07-17 15:56:23

『壹』 現代主義創作方法和後現代主義的區別

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區別:
「冰起於水而寒於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現代主義是起源於現代主義內部的一種逆動,是對現代主義純理性的反叛,終日面對冷漠呆板的設計人們已感到厭倦,它表達了人們對於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產品需求的心聲。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風格上更是兩個極端,但在諸多方面互有異同。例如哈桑在《後現代主義轉向》中對二者的部分進行了如下
哲學上:現代主義是以理性主義、現實主義作為哲學基礎,而後現代主義則是以浪漫主義、個人主義為哲學基礎。
思想上:現代主義強調對技術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與邏輯性,後現代主義則推崇高技術,高情感,強調以人為本。
方法上:現代主義遵循物性的絕對作用,標准化,一體化,產業化和高效率、高技術。後現代主義則遵循人性經驗的主導作用,時空的統一性與延續性,歷史的互滲性及個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設計語言上: 現代主義遵循功能決定形式,「少就是多」,「無用的裝飾就是犯罪」 (洛斯語);後現代主義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規則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雙重解碼,強調歷史文脈、意象及隱喻主義和「少令人生厭」(less is bore)。

現代主義
十九世紀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震碎了人類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現代工業的興起,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冷漠,社會變成了人的一種異己力量,作為個體的人感到無比的孤獨。二十世紀初期的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開始用人類發明的槍支彈葯大規模屠殺自己的同類,西方的自由、博愛、人道理想的觀念被戰爭蹂躪得體無完膚,西方文明被拋進了一場深刻的危機之中,現代主義應運而生。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被神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起初出現於二、三十年代,用於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范疇"。後現代主義認為對給定的一個文本、表徵和符號有無限多層面的解釋可能性。這樣,字面意思和傳統解釋就要讓位給作者意圖和讀者反映。

『貳』 「現代派小說」、「先鋒小說」和「新寫實小說」的區別

現代派小說(現代派文學)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先鋒小說:
現代派小說標示出了一種當代小說在探索中的精神氣質的變化。稍後出現的先鋒小說則有著更鮮明的"文體"實驗的指向。馬原、殘雪共同作為先鋒小說的先聲出現。馬原對於敘述的自覺探索,和殘雪的以非現實的意象冷靜的展示"惡"、"暴力"的能力,都作為了先鋒小說的資源。
重視敘述,是先鋒小說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處。他們關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處理這一故事。這開始在馬原那裡就有充足的體現。馬原發表於1984年的《拉薩河的女神》是大陸當代第一部將敘述放置於重要地位的小說。之後的洪峰被認為是馬原的成功的追隨者。1987年間,這種寫作成為一種潮流。代表作家作品迭起。這里我們就不例舉。
將敘事本身作為審美對象,運用虛構、想像等手段,進行敘事方法的實驗。背離傳統小說竭力營造和現實世界對應的"真實"幻象的實現途徑,明確承認小說的虛構性。這無疑極大地拓展了小說的表現力,極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凸現小說的獨特存在。在這種形式革新的基礎上,先鋒小說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義,這也是與傳統背離的,表現在對於性、死亡、暴力等主題的關注。表達了作家們對於歷史、現實、社會、人性等的個性化的體驗。

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最基本的特質是客觀冷靜地寫生存狀態,即追求所謂「原生態」的真實和世俗化的情調。原生態作為新寫實小說的核心特質,成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徑,使作品獲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同;然而也恰恰是這種在真正意義上並不存在的「絕對還原」,這種對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約著新寫實小說美學品位的提高。

『叄』 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有哪些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與流派》
一、概述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異化主題、文藝觀、表現方法。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論主張。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概況。
二、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歌
象徵主義的先驅。前期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張。後期象徵主義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和文藝觀。象徵主義的文藝觀和創作方法。《荒原》的思想內容。
意象派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的作家作品。什麼是意象?
三、未來主義
義大利、俄國、法國未來主義主要作家。義大利正統未來主義的基本主張。
四、表現主義
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徵、文藝觀、主要藝術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徵。
五、意識流小說
何謂意識流?意識流小說的理論基礎。空間時間與心理時間。意識流小說的創作特點。主要作家作品。約克納帕塌法世系。
六、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的主要主張和創作方法。下意識寫作。主要作家作品。
七、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存在主義文學的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藝術特徵。
八、新小說派
主要作家作品。文藝觀與創作方法。
九、荒誕派戲劇
怎樣理解荒誕?發展概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內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內容。
十一、魔幻現實主義
西班牙傳統文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印第安民間文化和東西方古代神話傳說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過程、主要作家作品、藝術特點。《百年孤獨》的思想藝術特點。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

1、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2、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它發展了前期象徵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3、代表作家:法國瓦雷里、德國里爾克、美國龐德、愛爾蘭葉芝和英國T•S•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國詩人瓦雷里:《海濱墓園》(1926),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贊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沉思與新奇、富有象徵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

3、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4、梅特林克: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青鳥》(1908,蒂蒂爾、彌蒂爾、白麗倫),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

1、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2、代表人:美國的龐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隱逸派(象徵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1、創始人:翁加雷蒂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



(二)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20世紀初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文學地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起源於德國,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2、最早出現於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飈》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3、表現主義的特徵: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其詩歌情緒熾烈、雄辯,追求力度,抒情方式誇張,常採用濃縮的詩句。戲劇和小說常採用抽象的象徵手法表現深刻的哲理和主題。

4、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三)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詳細解說: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干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四)超現實主義:

1、20年代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1919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共產黨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反法西斯)、艾呂雅,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

2、他們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在內容上為了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推崇潛意識和夢,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志。他們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來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

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東《娜佳》、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艾呂雅詩歌《和平詠》、《溺水者》、蘇波



(五) 存在主義文學:

1、存在主義濫觴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二戰後達到發展的頂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2、存在主義文學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它是以文學的形式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其特徵是理性多於形象;核心是「存在先於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只有通過自由選擇尋找生存之路。

3、「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與毀滅,以及孤獨、失望、恐懼的思想情緒。

4、藝術上,第一: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運用表現手法,傳統的和現代的並用。

5、存在主義作家主要有法國薩特、法國加繆、波伏瓦、梅勒。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加繆:《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醫生)

2、法國薩特:《惡心》(小說)、《自由之路》(小說)、《牆》(短篇小說集)、《死無葬生之地》(戲劇)、《蒼蠅》(戲劇)、《禁閉》(戲劇,表明「他人就是地獄」)、《必恭必敬的妓女》(戲劇)、《存在與虛無》(哲學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哲學著作)

3、法國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4、梅勒:《一場美國夢》



(六)荒誕派戲劇:

1、荒誕派戲劇是本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

2、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

3、荒誕派戲劇的特徵:荒誕、抽象的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在內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復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達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

4、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獨幕話劇《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品特

2、美國阿爾比

3、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4、法國阿達莫夫

5、法國熱奈

6、法國尤奈斯庫:《禿頭歌女》(1949,史密斯夫婦、馬丁夫婦)、《椅子》(1959)、《犀牛》(1958)
(七)新小說派:
1、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2、他們認為世界是荒誕、虛無地和不真實的,傳統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和欺騙,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和情感為主的時代以及過去。反對傳統小說的傾向性,主張作家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新小說屏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
3、代表人物有羅布—格里耶、薩洛特、布托、西蒙、杜拉斯。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9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八)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由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得嘲諷態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為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藝術特徵:
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於分裂,成為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象徵形式表現撲朔迷離的情節。打破理性化的時間順序,加速節奏的跳躍,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筆法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
具有寓意性。
4、美國海勒,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還有馮納古特、品欽、巴思、巴塞爾姆、法國維昂。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美國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2、馮納古特:代表作《第五號屠場》、《貓的搖籃》(1963,博克儂、麥克凱布)
3、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九)魔幻現實主義:
1、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後成為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流。它的興起被稱為「拉美文學的爆炸」。代表人物有瓜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古巴的卡彭鐵爾、墨西哥的魯爾弗和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
2、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魔幻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藝術上則在現實描繪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現於小說情節中,時序關系常被打亂,敘述富於跳躍性,有時場面帶有象徵色彩,顯示出鮮明的地獄和民族特點。它堪稱是「移植」和「尋根」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既是對現實的深刻開掘,又是對歷史的嚴肅反思;既有對本大陸傳統文化的尋本探源,又有對歐美現代主義的廣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的人是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
3、真正成熟的標志是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
4、本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墨西哥魯爾福:《佩德羅•帕拉莫》(1955)

(十)未來主義:
1、是現代西方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20世紀初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利奈蒂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宣告誕生,次年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認為20世紀的飛速發展,使世界根本改觀,機器與技術、速度與競爭成為時代主要特徵,未來主義應具有現代感覺,歌頌進取性的運動和機器文明,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認為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無法適應當今的時代,提出摒棄全部文化遺產,不滿現存秩序。
2、文學藝術的主題上: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3、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俄國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十一)達達主義:
1、現代西方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於瑞士,1915年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在蘇黎世的咖啡館里以隨手翻到的詞語「達達」命名,即是指純粹出於偶然,沒有任何意義,什麼也不是。
2、對文化傳統、現實生活、藝術規律採取極端反叛的態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悶心理和尋找出路的狀態。
2、代表作家:布雷東、蘇波等。

(十二)「垮掉的一代」:
是二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作家多為男女青年,他們以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著稱。用同性戀、爵士樂、吸毒酗酒等來逃避現實並向體面的社會和美國傳統價值觀念挑戰,提出「沉淪就是解放」和縱欲享樂合法的結論,他們用怪僻的內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態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來對社會進行病態的反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傑克•凱魯阿克:《小城鎮與大都會》
2、金斯堡:《嚎叫》

『肆』 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寫作手法有哪些

現代主義是和後現代主義不止是文學概念

具體到寫作手法

現代主義主要有意識流(心理獨白)情節荒誕化 象徵性隱喻等

後現代主要有反諷(升降格)、戲仿、拼貼、解構等

一樓說的現代主義是中學教科書里現代主義文學的概念,是滯後的 其中的新小說、黑色幽默等流派 其實應歸為後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一樓說的後現代主義,不是文學意義上的後現代,是哲學上的後現代概念

聽我的,不會錯的

『伍』 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方面有什麼基本特徵

我選C,因為D明顯不對,排除。如果是多選題,那麼AB就對,我選ABC,理由如下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
特點
1.矛盾
後一句話推翻前一句,全書的敘述者搖擺於不可調和的慾望之間。貝克特的小說《無法命名者》里的結束語是個絕妙好例:「你必須講下去。我不能講下去,我願意講下去。」美國作家勒那德·米凱爾在一篇短篇小說中講過,「靠虛構或不靠虛構,人都沒法生活。」庫特·馮尼格的《貓的搖籃》里的宗教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令人傷心的是必須粉飾現實,同樣令人傷心的是實在無法粉飾現實。」後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人物在性別上往往是模稜兩可的,例如布力吉德·勃羅菲的作品《在運輸中》的一個敘述者記不清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在約翰·巴思的小說《牧羊郎加爾斯》中的主人公及其所愛者在口答「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時一律說:「又是,又不是。」
2.排列
後現代主義作家有時把幾種可能性組合排列起來,以顯示生活和故事的荒謬。例如貝克特的《華特》里有整整一頁半如下的敘述: 「至於他那兩只腳,有時每隻腳都穿一隻短襪,或者一隻腳穿短襪,另一隻腳穿長襪,或一隻靴子,或一隻鞋,或一隻拖鞋,或一隻短襪和靴子,或一隻短襪和鞋子,或一隻短襪和拖鞋,或一隻長襪和靴子。或一隻長襪和鞋,或一隻長襪和拖鞋。」貝克特的人物力圖把數學的次序強加於經驗上面,因為他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哲學的次序。
3.不連貫性
上述的排列法打斷了行文的連貫性。現代主義作品,如《荒原》是連貫的,只要我們能辨認出它的哲理基礎;而後現代主義文學則懷疑任何一種連貫性。這方面的一個常見的情況是一篇小說以極簡短的互不銜接的章節、片斷來組成,並從編排形式上來強調各個片斷的獨立性。
4.隨意性
後現代主義作品的創作和閱讀成了一種隨隨便便的行為,如約翰遜的活頁小說,任讀者去拼湊閱讀的次序,從哪一頁讀起都可以。
5.比喻的極度引伸
有些後現代主義作家有意識地把比喻引伸成獨立的故事,再也不回到原來的上下文中去了。 作者的意圖是向讀者提供形形色色的繁復材料,使他無從得到綜合的認識,藉以表示現代世界之不可解釋。
6.虛構與事實的結合
洛奇並沒有談及後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關系問題。他所列舉的六種寫作方法上的特點在現代主義作品中也有表現,也許在程度上沒有後現代主義那麼嚴重。他的見解可以看作哈桑的補充。另外,英國諾丁漢大學講師阿蘭·洛德曼在《後現代主義展望》(1981)一文中也認為後現代主義只是現代主義的餘波(中譯文見《外國文藝》 1981年第 6期)。

『陸』 中國當代文學名詞解釋 1、今天派2、古典加民歌3、現代派小說4、新歷史小說

今天派:(格非先生的定義)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

新歷史小說是一種產生於90年代,以新歷史主義為其主要歷史觀的文學形式。在文學創作上,新歷史主義反對文學的純形式分析,強調不能孤立地看待歷史和文學史,不能將一個時代的文學與其政治、經濟、歷史截然分開,而應將文學與非文學加以「綜合研究」,力圖達到「文化政治歷史詩學」的「重寫文學史」目的。相應的,新歷史小說擯棄了革命歷史小說的二元對立模式,注重歷史反思,發掘人性,努力將歷史的真實凸現出來;同時,挖掘傳統歷史文化對現時的影響,整合積極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識,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比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 「革命歷史小說」 和九十年代的正 「歷史小說」 , 新歷史小說在寫作手法上 表現出了與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點, 它的抒寫是反傳統的, 表現在: 民間視角、個人體驗的強調; 邊緣人物、非史資料的撰寫; 敘述空缺和再現原則的瓦解。 同時, 它滲透文中的歷史表現出了虛無、 非理性的特點。

西方現代文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各種反傳統的文學流派統稱。在思想和內容上有強烈的主觀性,傾向於悲觀、虛無的思想,喜歡變現異化的主題。哲理意味濃重,通常以象徵、暗示、寓言式的手段表現。有意追求陌生化或間離化的效果,人物形象普遍為非英雄化、反英雄化,以意識流手段及夢幻的色彩用似是而非的手法來表現其主題。
中國式現代派小說是指1985年前後中國文壇出現的以誇張變形等西方現代派小說手法來關注現代個體人的生活狀況,展示現代人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誕感的小說。

古典加民歌……對不起,我不知道

『柒』 什麼是中國真正的現代派小說

現代派文學
一、有關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知識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課文《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節選)《百年孤獨》(節選)分別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現代派文學的藝術特徵是:①象徵性。現代派作品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②荒誕性。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以戰後的計算機工業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把社會結構改組成一個龐大精密的機器,人成了由機器控制的動物。科學對世界和人的統治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殘酷無情,人再也沒有主體性可言。科學對人的壓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分裂,而「荒誕本質上是一種分裂」,當代人由於科學的異化而產生對世界和人的荒誕體驗。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③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心理描寫的范圍,意識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動,表現那種紛亂飄忽的思緒和感觸,這種思緒和感觸還沒有經過嚴密的整理和組織,常常顯得鬆散零亂,缺乏條理,不合邏輯。④意義的不確定性。由於該時期文學關注的社會准則問題長期陷入混亂,他們感到世界的意識只是部分的、暫時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總會有爭議,這樣的社會已不適宜於明確的定義,因而該時期文學更側重於探究那種混亂的多重復合意義。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常採用事實與虛構交織的拼湊、自相矛盾、不連續性、模糊性等方法來表現這個復雜多變、難於捉摸的世界。
以上為現代派文學的總體特點。具體到每一個流派,又有其自己的特點。(一)表現主義重在表現內在世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其特徵為:①抽象化;②變形;③時空的真幻錯位;④象徵和荒誕的手法;⑤面具的運用;⑥注重聲光效果。其中①~④指小說,⑤⑥指戲劇。表現主義小說的傑出代表是奧地利的卡夫卡。(二)意識流小說是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因人而異,各有側重,但有些藝術特徵是共同的:①「作家退出小說」;②情節淡化;③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④時空交錯和心理時間;⑤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⑥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超出語法常規。代表性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等。(三)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它沒有完整連貫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其明顯特徵是:①荒誕、抽象的主題。「從廣泛的意義上講,荒誕派劇作家的作品與主題,都是人類荒誕處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悶心理」。②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誕派戲劇家認為「荒誕」是世界的本質,「非理性」是戲劇表現的核心內容。因此他們的作品刻意打破傳統的戲劇常規,既無時空觀念,又無戲劇結構的基本格局;既無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又無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壓扁了的可憐蟲。這些人舉止荒誕怪異,語言顛三倒四,思維混亂不堪,毫無理智可言。③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荒誕派戲劇作家提倡「純粹戲劇性」,認為「藝術家通過直喻把握世界」,通過物體把戲劇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讓舞台道具說話,把行動變成視覺形象」,道具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荒誕戲劇的代表作家是薩繆爾·貝克特。(四)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現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用魔幻是工具,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觀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作為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魔幻主義繼承發展了本大陸古印第安各族文化(傳統意識、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習俗)的傳統,極富民族特色。代表作品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二、幾篇作品的思想藝術特色補遺
配合教材的教學參考書對外國現代派文學有關內容進行了分析,但我們認為這些課文多為節選,所以難以集中鮮明地體現這種文學流派的特色和理論觀點;而作為幾種不同流派的代表作,應聯系整部作品來全面地了解其思想藝術特點,使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
(一)卡夫卡這位西方現代主義各文學流派的鼻祖和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在思想上接受了存在主義學說,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權威的不可抗拒,障礙的不可克服,孤獨的不可忍受。其代表性作品《變形記》講述了一個荒誕而辛酸的故事,人變甲蟲固然荒誕,但人在社會中像甲蟲一樣生活,有著類似甲蟲一樣的遭遇,這卻是可能的。作品通過格里高爾·薩姆沙的變形以及變形後的遭遇及悲慘結局,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表現了人的「異化」。在作品中,「甲蟲」這一形象被賦予了雙重的意蘊:①表明著人自身價值的喪失,顯示了人在這個迷誤的世界上的無能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②「甲蟲」只不過作為一個道具出現,作者用它使主人公與其他同類群體相隔離,從而揭示出人在社會中的孤立、悲哀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無法溝通。
化奇異為平凡,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法解釋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環境之中,讓荒謬悖理與合情合理、虛幻與現實這兩類對立的因素組合成為一個整體,展現出一幅神秘、夢魘般的非現實卻又好像是現實中處處可以見到的超現實圖畫,這是卡夫卡小說最根本的藝術特色。善於通過奇妙的構思和多種藝術手法把現實與非現實、合理與悖理、常人與非人並列在一起,把虛妄的荒誕離奇現象與現實的本質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上他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純客觀的敘述方式,構成了別人不能或難以重復、甚至無法模仿的獨特的「卡夫卡式」的藝術風格。
(二)作為荒誕劇的經典,《等待戈多》非常突出地體現了荒誕派戲劇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等待戈多》揭示了「人類在一個荒誕的宇宙中的尷尬處境」。在作品中,我們看到人與外部的客觀世界是處在一種無法感知的隔絕狀態。在第二幕里,那棵枯樹一夜之間長出了四五片綠葉,以至兩個流浪漢無法辨清是否仍在昨天的地點等待戈多。外部環境不但對人呈現出一副冷漠、陌生的面孔,而且也給人帶來了一種壓迫感。因為人對外在客觀世界毫無所知,而客觀世界是荒誕不經的,所以,人常為荒謬的現實所嚇倒。此外,劇中人與人之間那種既無法分開又相互隔膜的關系也體現了一種人生的荒誕;作為全劇中心線索的戈多,也並非是一個什麼具體的人,而也只是一種象徵。再從全劇給人的意象來看,《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也並不是一種什麼具體的等待;「等待」在劇中是一種抽象的形而上的意義,它事實上仍是貝克特對人類生存境況的一種寓意性說明,即:①「等待」是一種緣於痛苦的痛苦。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發生全面異化之後,人的生存境況是相當尷尬和痛苦的。身陷如此境地而又難以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當然便只能是無可奈何地等待,伴隨著這等待的是無盡的孤獨和無聊。②「等待」也就是希望。兩個流浪漢因意識到自身處境的痛苦與不幸而憤憤不平,因此渴望「戈多」盡快到來。「等待」包含著希望,堅持著「等待」,即是說人類對未來總是抱有希望。③「等待」也是抗爭。等待是痛苦,因痛苦而產生希望,希望便能促使人去行動。劇中兩個流浪漢因希望而激起的行動就是等待。在這種等待的堅韌不拔中,無疑匯聚、融涵著一種對痛苦與荒誕現實的反抗,對痛苦與荒誕命運的抗爭。因此,該劇能夠「使現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1969年作者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授獎辭)。
作為一部「反傳統」的戲劇,《等待戈多》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①該劇完全拋開了傳統戲劇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情節和結構。劇中沒有什麼情節,主人公只是重復一些對話和極少的動作;開頭是怎樣,結尾還是怎樣。全劇採用了獨特的循環式的結構方式,幕與幕的內容有大量重復,每一幕的場景和生活片斷也都基本類似。②摒棄正常的語言形式。傳統戲劇一般都非常講究語言要個性化,富有表現力。而在該劇中,人物的語言卻是語無倫次,支離破碎;劇中人與人之間構不成對話,在大段的語言轉換之間,充滿了非邏輯性;劇中人與人的對話中間往往有「長時間的沉默」。③大量運用「怪誕」手法,具有濃重的寓意象徵意味。無論從總體框架還是具體細節來看,該劇都堪稱是一部地道的哲理寓意劇。戈戈和狄狄是人類的象徵,「等待」揭示著人類的生存境況和生存狀態;戈多是希望的象徵;戈戈穿靴子腳疼,象徵著哲學意義上的「生之痛苦」;幸運兒背負著沉甸甸的沙袋前行,象徵著人類旅程的沉重和毫無意義等。
(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問世就驚動了整個西語文壇,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場文學地震」。作品寫了西班牙移民的後代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與馬孔多由開拓到繁榮到再次毀滅的歷史。作者在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儀式上指出這部小說主要是表現「拉丁美洲的孤獨」。作者力圖通過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經歷以及馬孔多由開荒、發展到毀滅,寫出了哥倫比亞及整個拉丁美洲愚昧落後、與世隔絕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歷史,揭露和批判了哥倫比亞國內外反動獨裁政權的殘暴和美國侵略者對拉美民族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預示了拉美人民將告別愚昧、孤獨,走向覺醒與文明。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品,作者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創作原則,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使讀者從這種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畫面中,獲得一種「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藝術感受。其突出藝術特色是:①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相結合。作家把現實與神話、傳說、夢幻雜糅在奇譎多變的情節發展之中,打破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人間與鬼域的界限,置人物於更廣闊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時空的更大容量。這些神話傳說與荒誕不經的描寫是印第安古老文明的真實反映,愚昧落後的馬孔多人是深信不疑的。小說以此寫出了拉丁美洲與世隔絕、愚昧落後的歷史真實。②大量運用象徵、暗示手法。如全村得了健忘症,為了生活,人們不得不在各種物品上貼上標簽。這樣寫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象徵的例子也很多,如帶獵尾巴的孩子象徵著新老殖民主義和獨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會;捲走馬孔多的那場大風暴象徵著不可戰勝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三、關於教學的一點建議
面對20世紀外國現代派文學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們應該讓學生通過這幾篇課文的學習,初步了解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點,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和欣賞變形、誇張、象徵、怪誕、人物意識流和魔幻現實主義等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需說明的是,教學本單元對學生的要求不應過高,沒必要讓學生記住一些現代派文學的概念、理論、術語,而是應該指導他們在反復研讀課本所選作品的同時,認真閱讀《語文讀本》中所選的外國現代派文學作品,以增強感性認識。當然,限於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知識面,對於作品的寫作背景、情節和主題、藝術特色等,教師還應作適當的講解。

還可以參考http://www.living8.net/luwen/61/66/200604012533.html

歐美現代主義文學簡述

簡述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上有以下特點: 1現代派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它的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誕感。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 2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3現代派文學是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 藝術特徵的特點: 1象徵性。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 2荒誕性。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揉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荒誕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 3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 象徵主義: 術語解釋 象徵主義 1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2 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創造**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 3 代表作家:瓦萊里、里爾克、寵德、葉芝和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法國詩人瓦萊里:《海濱墓園》 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 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勃洛克:《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的代表(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 美國的寵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意象派詩歌的特點: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隱逸派(象徵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創始人:翁加雷蒂 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分別於1939年和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二表現主義 術語解釋 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歐美文學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2 表現主義一詞最早於當時巴黎舉辦的一個畫展上的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區別。 3 表現主義的特徵: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 4 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奧地利的卡夫卡 戲劇的代表:美國的奧尼爾 奧尼爾的主要作品: 《瓊斯皇》: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 《毛猿》: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三 意識流小說 術語解釋 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 2 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 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 代表作家是英國的喬伊斯和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伍爾芙:《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普魯斯特: 《追憶逝水年華》:以「我」對往事的追憶為主線,展示了「我」出生於富裕家庭卻精神空虛的庸俗生活。

福克納: 「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四 未來主義: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里內蒂。 文學藝術的主題上:未來主義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等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俄國: 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法國: 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五 超現實主義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艾呂雅

六 達達主義: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

艾略特 第一個創作階段(第一首詩歌到1922年發表《荒原》前): 《一位女士的畫像》、《普魯弗洛克的情歌》 第二創作階段(1922年《荒原》發表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教前,即「荒原」階段): 《荒原》、《空心人》 第三創作階段(即荒原後階段):《四個四重奏》 《荒原》(共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儀》:詩篇一開始便寫西方人雖死猶生的荒蕪景象。 第二章《弈棋》:詩人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慾為主體去展示西方文化墮落的景象。 第三章《火的佈道》(又譯《火誡》):寫男性及其情慾。 第四章《水裡的死亡》:以象徵情慾泛濫與死亡的「水」為主題意象。 第五章《雷霆的話》

簡述《荒原》的思想內容。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是詩人把他對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經過意識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戲劇色彩又富於啟示錄式的內心獨白。 1它以深刻的危機與超越意識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與出路,展示出一個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狀態。在沒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墮落為乾涸碎片,世界之夜已進入夜半,世界之夜彌漫著黑暗。 2 作者把他對現實的思索擴展為對歷史的透視,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與永恆性。詩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詩來震撼荒原人這個上帝缺席的現實,詩人之詩為我們傳來了上帝回返的訊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種雖死猶生的絕望。荒原意識也就是危機意識,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來拯救荒原。

簡述《荒原》的藝術特徵: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作為現代派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其藝術形式與表現特徵有其獨到之處。 1內心獨白的運用。 2廣泛地運用自由聯想。 3把詩中的人物放到戲劇化的場景中。 4詩人通過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無法或者無需表達的思想。 5情感的場面化和具體化,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觀對應物」效果。 6大量運用文學的與歷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題辭和各章標題,或者取自古希臘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者指向文學作品的故事,抱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卡夫卡 (奧地利) 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創作的小說主要有3部分: 一:生前發表過的短篇小說:《判決》、《飢餓藝術家》、《變形記》:主人公格里高爾作品通過格里高爾的變形及變形後的遭遇及悲慘結局,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表現了人的「異化」。 二: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短篇小說:《地洞》整篇小說都是寫一隻人化了的動物的內心感受,它表現了小動物的恐懼心理和生存環境的非理性。 三:生前未發表過的3部長篇小說:(被稱為「孤獨三部曲」) 《美國》:(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小說在形式上受流浪漢小說的影響,用狄更斯的傳統敘述手法,揭示了西方社會的生存狀態。主人公卡爾。 《訴訟》:主人公銀行襄理K 《城堡》:表現了「卡夫卡式」小說的典型特徵。 術語解釋 卡夫卡式: 1 20世紀表現主義作家卡夫卡創造的藝術世界,人們稱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亞化」、「席勒式」,涵蓋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兩個方面,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 2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義學說,反映了世紀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3「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具體表現有:荒誕框架下的細節真實;怪誕;象徵;自傳色彩。

舉例說明「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 簡述《城堡》的寓意。 《城堡》是20世紀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創作的。

1《城堡》從人與人的關系表現人在荒誕世界中的生存狀態。主人公K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象徵,也現代人的命運的象徵,同時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寫照。2「城堡」是權力的象徵,是國家統治機構的縮影,是神秘的異己力量的象徵。老百姓與國家之間,關系疏遠而對立,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龐大的官僚機構與大小官吏的阻撓下,小人物的起碼要求也無法滿足。

喬伊斯 愛爾蘭作家,20世紀現代派文學巨匠和意識流小說大師。 《都柏林人》:第一個短篇小說集 《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一部帶有自傳體性質的中篇小說,是喬伊斯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是他正式運用「意識流」手法創作的第一部小說,被認為是《尤利西斯》的前奏曲。首次採用自由聯想、內心獨白等意識流手法。主人公斯蒂芬 《為芬尼根守靈》: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代表長篇:《尤利西斯》書名是從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來的。被認為是一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精神崩潰的史詩」,是「關於一個社會無可挽回的分崩離拆」。主人公廣告承攬員布魯姆是個平庸的資產階級市儈、斯蒂芬、莫莉三人的巧遇,構成了庸人主義、虛無主義和肉慾主義的三結合,而這種結合正是都柏林社會也是現代西方社會中人格破碎、庸俗猥瑣和精神崩潰的深刻寫照。

簡述《尤利西斯》的藝術特色。 20世紀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創作的《尤利西斯》,被稱為是「意識流」的網路全書,它的發表標志著作者意識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它有如下特徵: 1作者採用荷馬史詩《奧德賽》情節平行的結構,反襯現代西方人的卑微、蒼白、渺小。 2作者拋棄了單向型意識流手法而將其發展為交錯型意識流。作品中三股意識流互相交織,在親情和家庭的焦點上匯合,構成一幅多彩的畫面,折射出都柏林社會的生活場景,表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3內心獨白的系統運用。 4作品還運用平行類比和象徵的手法 他以荷馬史詩《奧德賽》作為本小說總體結構的框架,並且把兩部史詩融為一體;天空中陰雲密布,象徵著人類的種種罪惡。 5喬伊斯還運用了多種語言,還打破傳統的語法和句法的束縛,獨創了一些詞彙。

『捌』 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出現的各種文化潮流的總稱,涉及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學、美學評論,語言學等領域。後現代主義文學主要是指二戰以來對現代主義文學繼承和發展的同時又背離超越的文學現象,七八十年代達到高潮,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流派有:荒誕派戲劇、新小說、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
荒誕派戲劇由英國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斯林的著作《荒誕派戲劇》而得名,基本特徵是:反映當代西方人存在的荒誕性,將深邃的哲理寓於荒誕的形式中。在創作方法上摒棄傳統的戲劇程式,沒有完整的故事和集中的矛盾沖突,人物形象支離破碎,缺乏鮮明的個性,對話也語無倫次,但很重視道具的作用。傑出代表是法國的尤奈斯庫和貝克特。
新小說一是以揭示人的內心奧秘為主的「內心小說」,側重表現人的下意識活動,以薩洛特(《懷疑的時代》)為代表;二是側重於對外部客觀世界的描寫的「客觀小說」,以物為主要描寫對象,以羅格-格里葉(《橡皮》、《窺視者》)為代表。
黑色幽默因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本小說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美國小說中的變種。傑出的代表作家是美國的海勒和馮尼格等。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共同特點
後現代主義文學雖然各具特色,但還是有一些共同特點的。很多人認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不確定性的創作原則(主題、形象、情節和語言都呈現出不確定性)、創作方法的多元性、語言實驗和話語游戲。從20世紀文學發展的軌跡看,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繼承、背離和超越。它們繼承了現代主義文學的批判和創新精神,並進一步將其推向極端。從藝術形式上看,如果說現代主義對文學表現形式的探索還停留在打破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傳統手法並力圖有所創新的階段,那麼後現代主義文學則傾向於放棄藝術形式,甚至從根本上反對藝術形式本身。從思想傾向上看,如果說現代主義文學對西方文化還抱有危機意識和變革意識,對人生的無意義和世界的荒謬性還表現出痛苦和焦慮,,那麼後現代主義作家則換了一幅嘲諷和調侃的面孔,他們相信,與其毫無結果地思考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如對它們投以輕蔑的一笑。

『玖』 現代小說的寫作手法和以前的小說寫作方法有何不同

以前的小說,注重線性描寫,因為他殺了人所以他跑了他被殺了.這是傳統的小說的寫法.現代小說的寫法是:他自己發現自己死了,他竭力回憶,自己是怎麼死的,他發現了個線索然後去尋找,終於找到了自己死去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殺了人,這個時候他被一聲槍響驚醒,發現他在床上.

熱點內容
西門吹雪的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13 23:28:35 瀏覽:649
求女主是考古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3 23:28:35 瀏覽:31
小說諜戰1943完結了嗎 發布:2025-07-13 23:11:46 瀏覽:936
聽書網二戰間諜故事 發布:2025-07-13 23:11:40 瀏覽:539
小說甜寵校園高中 發布:2025-07-13 23:03:20 瀏覽:233
紅色官二代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3 22:58:09 瀏覽:434
女生懸疑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3 22:50:32 瀏覽:282
我來此世開神道小說txt全文閱讀 發布:2025-07-13 22:01:56 瀏覽:157
言情小說濕她撥弄花核貼吧 發布:2025-07-13 21:58:27 瀏覽:236
最佳完結小說排行 發布:2025-07-13 21:57:40 瀏覽: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