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中的疾病敘事
㈠ 小說中的敘事障礙有哪些
陌生化,阻拒性,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可能對你有幫助
㈡ 幾種常見的小說敘事視角
一般來說,用第一人稱「我」來寫的,就是主觀視角,這類視角有代入感,但是局限性較強;以第三人稱「他」來寫的就是客觀視角,又叫全知視角或者叫上帝視角,這類視角作者就是上帝,什麼都知道,較主觀視角而言往往更容易展開故事。
網頁鏈接
㈢ 敘事醫學故事怎麼寫
「敘事醫學」這個名詞誕生於2001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麗塔·卡倫首先提出。麗塔·卡倫本來是一名醫生,同時也是文學愛好者,在修文學專業博士課程時,她突然誕生了一念頭:
醫學和文學淵源深厚,為什麼不能把二者結合呢?醫學,在本質上是敘事的,敘事在醫學知識的傳播上,能夠起到不亞於數字、專業術語所起的作用。醫學有普遍與特例之分,而敘事,就是連通二者的那架橋梁。
而且,語言作為臨床醫學中的重要工具,這早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就被廣泛認可,在古代醫學中,無論古希臘醫學還是我們的中醫,都認為醫學是「融入情感的科學」,有情才有溫度,有溫度才會情暖人心。
敘事,就是回歸醫學本身,以情說話,帶情傾聽,用情看病。由此,敘事醫學應運而生。
敘事醫學是敘事文學與醫學的結合,主要是通過文學敘事來豐富醫學認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義,用敘事能力來實踐醫學的人文關愛,聆聽被科學話語所排斥的病人的聲音。
簡單來說,就是講故事。通過「講故事」把醫者、病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有人會說,醫學和文學,一文一理、一唯心一唯物,還是距離得有點遠啊?其實,醫學天然具有敘事性,可以從五點上體現出來:
醫學中的每個病歷都如同一個故事,具有時間性、獨特性、人物(主客體)、疾病狀態(因果/偶然性)、倫理性…..而這些,也是每部小說、每部電影都擁有的元素。
小時候,我們喜歡聽父母講童話故事,長大後,我們喜歡聽老師講科普歷史,成年後,我們還是喜歡聽新聞、看傳記。因為故事裡不僅有知識,還有情感、味道、歡笑,讓我們感到自己不孤單,而歸屬於「人類」的群體。
所以,在醫學中融入敘事,就避免了冰冷的儀器和數字,在醫者和病人之間劃開的鴻溝。發生在醫院里的故事,無論你想不想,都一定是有情感互動的。而敘事醫學,就是讓醫方不要忘記「人」的屬性,對患者的病情發生、發展和轉歸故事,進行闡述並為之感動
㈣ 現代文學中的宏大敘事是什麼意思
現代文學的宏大敘事其實很好理解,就是一個時代的縱橫,或者幾代人的故事。而這也是非常考驗作者耐性的,所有的功力都要據有獨一無二的觀點與閱歷的同時,最重要的就是耐性了。你可以看看古人的宏大敘事作品,比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這就是非常宏大的敘事作品,紅樓夢講述一代人的興衰。而三國講述的是歷史時斷的起落。
還有陳忠實先生寫的《白鹿原》這是一個與《平凡的世界》類似的書,但書中內容關於人性的滲透更加深入,在所有的宏篇作品中,《白鹿原》是最接近歷史的存在,特別是早年間那種人性的復雜,讓人看了又可憐又可恨。這種筆觸與路遙先生的區別就在於,把人性血淋淋的擺在了讀者面前。
㈤ 什麼是小說的「敘事性」
20世紀90年代,敘事虛構行為否認了虛構的存在。小說被要求還原真實,使小說的真實性制約了敘事性。因此,敘事性被規定了,大意是時間上的組織起來的語言描述,敘事性被強制在了時間序列里。由此可見,敘事性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是理性的產物。敘事性不僅僅是一種組織形式,包含著認知規范和權力指向。
㈥ 小說裡面有很多敘述性的內容好嗎
小說裡面有太多敘述性的東西肯定會影響閱讀體驗的。
我是個普通讀者,從讀者的角度講,肯定是喜歡讀情節性比較強的東西,任何敘述都要有原因,比如一個敘述能渲染氣氛,一個敘述能映襯人物心情等等。無緣無故的平鋪直敘肯定不會特別好看的。
㈦ 小說敘事的特點是什麼
小說是一種散文體的敘事文學樣式。人物,情節和環境三要素構成完整的小說世界。是小說樣式的基本特點。
小說能夠充分表現出豐富多彩色的旨趣、情況、人物性格、生活狀況乃至整個世界的廣大背景。
以下分而論之。
{一}豐富而細致的人物刻畫
小說偏重於客觀生活的描述。小說的特點之一,就是作家能對豐富而統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細致描寫。
小說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在文學作品中,惟獨小說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畫人物。它可以憑借各種藝術手段,從各個角度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行為描寫和環境描寫。
{二}完整而多變的情節鋪敘。
小說更具復雜性、更有連貫性,尤其長篇小說,往往頭緒紛繁,線索眾多,錯綜復雜。
近現代小說,情節不但完整,而且多變,突出表現在打破故事情節的順序結構,摒棄作品敘述人 完整描述故事的單一方法,而通過不同角度,運用各種技巧描寫,體現情節的完整。
甚或當代一些借鑒「意識流」手法創作的小說,表面上時空顛顛倒倒,過去、現在、未來,交雜無序,時代氛圍、人物場所、具體環境,穿插疊映,但根據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向和事件的因果關系,可以發現,情節在變化中仍然是完整一體的。
(三}具體而獨特的環境描寫
小說通常通過典型環境的具體描寫,展開情節,刻畫人物。人物生活的具體環境可以顯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說常常通過展示人物的獨特環境,表現人物的個性和精神面貌。
小說的這三個方面的基本特點,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密切聯系的。
豐富而細致地刻畫人物,必須藉助與情節的充分展開
具體而獨特的環境描寫,則給人物活動、情節鋪敘創造了特定的氛圍。
三者互為作用,構成了小說世界。因此欣賞小說也就應該根據小說的基本特點,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首先把握環境和人物的關系。
2其次把握情節和人物的關系
欣賞小說,讀者很容易被故事情節所牽引,以致忘了人物。其實除了部分推理小說、科幻小說著重於表現情節和事件外,近現代絕大多數小說都以塑造人物為主。
3再次把握人物和人物的關系。
認識各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立場,從而理解事件具有的思想意義和對刻畫人物、推動情節表現作品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
此外,欣賞小說還可以從各種角度品位小說刻畫人物、鋪敘情節和布局結構的各種藝術技巧,諸如肖像勾勒、心理摹繪、細節點睛、對話妙語、伏筆技巧和構思匠心等等,都可以程度不同的收到審美的效果。
㈧ 小說的描寫和敘事知識有哪些
敘述和描寫都是寫人記事的一種基本表現手法。
敘述是作者對人物經歷、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的表述和交待。敘述的手法有順敘、倒敘、插敘。描寫是作者對人物、事件、景物作具體生動的摹寫。從描寫對象上看,有肖像、心理、語言、行動等人物描寫,還有社會、自然等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由於敘述和描寫都是交錯在作品中運用的,都是一種記敘性的陳述,因而閱讀時二者不易分清,具體是敘述還是描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區別。 (1)應用對象的不同。敘述的作用,一般用於對人物身世、地位、經歷等的介紹,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的經過的交待。描寫主要用於對美的風景、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物體的狀態等方面進行刻畫、描摹。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背影》) 在這次參加考試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個二十歲的考生陳伊玲,初試時成績十分優秀,聲樂、視唱、練聲和樂理都列入優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麗,音域寬廣,令人贊嘆。(《第二次考試》) 第一段話是對父親動作的描寫。第二段話是陳伊玲第一次考試經過的概括性交待,是敘述。
(2)形象感不同。描寫,是對人和事物的描摹,重視原來的模樣、狀態、情景,常常要繪聲繪色,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形象感強。敘述只是交待人和事物的經歷,缺乏描寫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形象感。試比較:
風忽然大了,柳條吹動起來。
風忽然大了,那半天沒動的柳條象猛地得到什麼可喜的事,飄灑的搖擺,枝條象長出一截兒來。(《駱駝祥子》)
第一段話只是告訴人們,柳條在風中被吹動,到底怎麼動,末作具體介紹,沒有形象感,是敘述。第二段用了擬人、想像的手法,把柳條的動態再現了出來,給人的形象感非常強,是描寫。
(3)線條粗細不同。描寫是用細致的筆法構圖,用的是細線條,猶如電影的特寫鏡頭。
敘述是用簡練的語言、明快的節奏來概述事情的經過,所交待的人和事是粗線條的。如:
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舉得很慢,象是在舉起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等到舉過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在空中,一動不動了。(《揮手之間》) 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回憶我的母親》)
第一段,對舉手的動作用了形容詞和重疊詞,既寫了所舉帽子的顏色、式樣,又寫了舉帽的速度、力度,用的是細線條,是描寫。第二段對母親辛勤勞動所作的農活的簡單介紹,是粗線條,是敘述,而不是描寫。
(4)是否推動情節的發展。敘述對情節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包括時間、場面等大幅度的推進。長時間、多場面的變化,可用幾句話敘述過去。描寫,只是局部、片斷上的變化,一般不能推進情節,即使有推進,也只是很小的推進。試比較:
普之仁領著我穿看茶花走,指點著告訴我這叫大瑪瑙,那叫雪獅子,這是蝶翅翹,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茶花賦》)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星羅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紅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帶雨,皎皎無瑕。怒放的,嫩蕊艷黃;含苞的,嬌羞欲語。再加上綠蓋疊翠,青盤滾珠,好一幅迷人景色。(《荷葉詠》)
第一段話是寫普之仁領「我」看茶花,轉到寫各種茶花。有「我」所看茶花的場景變化推動情節發展。第二段用描寫,寫荷花是寫同一時間內各種荷花的形貌、狀態等,不能推動情節的發展。
(5)是否使用修辭手法。描寫,要突出描寫對象。用比喻、對偶、擬人、反復、排比等修辭手法較多。敘述,一般不用修辭手法。如下面一段描寫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大家注視著陳伊玲,嫩綠的絨線上衣,咖啡色的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婷婷玉立的小樹。(《第二次考試》)
㈨ 現代敘事作品中情節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現代敘事作品中情節的構成要素是——
(一)事件、人物、場景
1. 事件
事件由所敘述的人物行為及其後果構成,一個事件在敘述中具有相對獨立性,所以一個事件就是一個敘述單位。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個事件,武松打虎也是個事件。在情節中,每個敘述單位都處於一定的關系結構中,承擔著不同的作用。一般來說,與作品中人物行為無關的或非人力所為的情境事態本身都不能算作有意義的敘述單位,只有對人物的行為和命運發生影響的事件才能進入作品當中。事實上,各個敘述單位在情節進展中所起的作用並不相同,據此,法國結構主義敘事學家羅蘭·巴爾特將它們區分為「中心的」和「從屬的」兩類不同的敘述單位。中心事件(或者稱為核心單位)一般處於情節發展的中軸線上,是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的必要環節。如果沒有這樣的中心事件,整個故事情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就會受到損壞,因此它們是不可或缺的。從屬事件(或者稱為輔助單位)一般對故事情節的發展不起推動作用,不是故事情節向前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只對介紹人物、交代場景、塑造形象、渲染氣氛起一定作用,使故事的意義得以顯現和豐富化。
從故事發展線索而言,這些從屬事件即使省略了也不會影響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推進;但從整個敘事而言,它們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這類事件不斷地觸發故事的張力,不斷地提示已經發生的事件同將要發生的事件的關系,從而強化了閱讀中的期待心理,使故事產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如「余華」的小說《西北風呼嘯的中午》里,當來叫門的「大漢」將門踢倒,沖了進來。「大漢」的堅定使「我」疑惑自己「弄錯了」,當「我」重新確認這個房間正是「虹橋新村26號3室」的時候,他堅信「大漢」「弄錯了」,可「大漢」又確認了「我」的名字。這時,一切可以調停誤解的根由都被排除了,兩人的沖突已經無法解決。於是,「大漢」憑著他的力量優勢迫使「我」跟他去見「我」根本不認識的「朋友」。在這一事件中,「我」確認抓虹橋新村26號3室的細節雖然是一個從屬性事件,但它排除了「我」的疑惑,使雙方的對立無法調停,這對後來「大漢」以武力強行「我」去見「朋友」,卻又是密切相關的。同時,門牌號的確認又給讀者提供了多種期待的空間。這說明,一個敘事片段,既有從屬性事件,又有中心事件,二者在整個敘事中各有地位,各有獨特的功能。
很多小說的縮寫本便是保留中心事件,刪除從屬事件,使文學作品變成了故事梗概,這有助於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作品的中心內容,但文學特有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價值也喪失殆盡。
中心事件和從屬事件在故事情節中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缺少了推動情節的中心單位,故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就會被破壞;而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從屬事件,就會影響到故事的生動性、豐富性和深厚的意蘊。當然,從發生的角度來看情節的要素,推動情節發展的敘述單位顯然是更基本的單位。但在具體分析事件時應該注意到,在一個事件中可以同時兼具幾種作用,如《紅樓夢》中黛玉焚稿斷痴情這一事件既推動了情節發展,即結束了寶黛的愛情故事並影響了後來寶玉、寶釵等人的命運,同時又起到了塑造形象的作用,最終完成了黛玉的性格刻畫,並造成了悲劇氣氛的高潮。
2. 人物
結合作品談談人物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
在敘事性作品當中,事件和情節得以發生發展的動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卻存在著很大分歧,這就是情節中心論和人物(性格)中心論的爭論。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指出:在構成悲劇的各種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節,即事件的安排,因為悲劇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動、生活、幸福……他們不是為了表現『性格』而行動,而是在行動的時候附帶表現『性格』」。與此相反,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我國古典小說理論主要是性格中心論。如金聖嘆在評《水滸傳》時說:「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無非為他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毛宗崗評點小說的標准也是性格中心論,例如他對《三國演義》的兩處評語說:「兩人同是豪傑,卻各自一樣性格。」「一人有一人性格,各個不同,寫來真是好看。」他們注重的是人物性格。
一般而言,情節、事件都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因此同情節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人物之所以在敘事作品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從一般意義上說,是因為社會歷史本由人的活動所構成,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在敘事文學中的地位,文學要反映社會生活就不能不寫人。從文學的本質即文學的審美性上說,因為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文學的審美屬性決定了它必須通過對社會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會生活和歷史發展中人類如何通過實踐活動實現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正因為如此,在敘事作品的各種題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畫擺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敘述和場景的描寫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
但是,在有些情節小說中人物不過是為了構造情節而設置的,本身見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實性格特徵來,人物只是情節發展中的行動元。
上述觀點分歧的根源主要是在於敘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雙重性特點:即行動元與角色。所謂「行動元」的作用,是指敘事作品中發出動作的人物推動了整個事件的向前發展。在許多敘事作品中,人物的姓名、身份,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各不相同,但卻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這些人物雖然名字、身份各不相同,其實卻是同一類型的行動元,也就是說,他們行為的目的、價值與基本方式大同小異。比如很多才子佳人小說,盡管人物姓名、身份,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同,卻幾乎都是由非常相似的幾個主要行動元構成:故事中的追求者(才子)、被追求者(佳人)、牽線人(僕婢等)、反對者(有權勢的人物)、競爭者與阻撓人(小人)。
但是,在敘事作品中,人物並非僅僅起「行動元」的作用,他的性格特徵使人物具有了自身的獨立性和審美價值。敘事學中把人物性格的這種獨特的審美性稱為「角色」。成功的「角色」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而且還包含著具有普遍意義的共性,能夠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規律,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典型人物」。
3. 場景
場景就是敘事作品中具體描寫的人物行為與活動的場所。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天上來客,他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當中,同時也生活在具體的生活場景當中。因此,任何一部敘事作品在敘述故事時必須有場景,有了場景,人物才有活動的空間,故事才能得以向前發展。一部作品如果只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沒有場景,那麼,這樣的作品也就失去了深刻的藝術魅力。
場景首先是由情節中的一些成分或因素構成的。但場景不一定非要表現重大的必然性事件,也可以用來寫瑣碎的偶然的事件;也不一定非要在情節發展的關鍵所在演示,也可能出現在很不起眼的地方。《喧嘩與騷動》第一章開頭,一個低智的成年人和服侍他的孩子打高爾夫球,聽到有人喊「開弟」(指球童,在英語里和「凱蒂」同音)他便想起死去的姐姐凱蒂,於是就哼哼起來。黑孩子勒斯特如同往常一樣制止他:「聽聽,你哼哼得多難聽。」「也真有你的,都三十三了,還這副樣子……」小說開頭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場景寫出了人物突出的外部特點,也暗示出他那單純的內心世界並非沒有痛苦,更主要的是引出了小說的核心內容——凱蒂和她的故事。
插曲往往也成為生動有趣的場景。這是指那些穿插於基本情節之中,雖和主線聯系不緊密,但有利於刻畫人物,或者可用來增添具有生活氣息的小故事、小場面等。《三國演義》寫曹操在斜谷殺楊修之後穿插了一段關於曹楊交惡已久的集錦式的往事,其中包括若干小而有趣的場景。如:
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牆圍。改造停當,又請曹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曹操殺楊修的直接理由是他散布自己要退兵的意圖,犯了「亂我軍心」之罪,真正原因是在政治上,因為楊修是曹植一黨,曹丕屢次挑撥致使曹操疏遠曹植,同時產生除去楊修的想法。這里匯集了《世說新語》等筆記、野史的記載,造成一組插曲式場景,繪聲繪色地刻畫了曹操多疑、嫉妒的性格,讀起來頗有興味。至於歷史上的曹操是否果真如此,則另當別論。
有時這類插曲式場景表面上看是閑筆,但卻往往既可生發情趣,又可作為刻畫人物的輔助手段。如《西遊記》寫豬八戒往耳朵眼兒里藏貼己錢之類。
場景還可能表現為倒敘、補敘和插敘的形式。有些本來是後來、甚至將來發生的事情或出現的生活畫面,在作品開始時就加以敘述,這就是倒敘。作為場景,倒敘立刻將讀者帶到特定的情境,使之面對人物的行動,這比巴爾扎克小說開頭常有的那種關於環境和人物的不厭其煩的具體描寫要更吸引人。如「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暗示了他們以後經歷的種種事變和磨難,且有戲劇性的萌芽,因而使人感到新鮮有趣。
這類場景還可能以補敘、插敘等方式,通過敘述者或人物的回憶寫出來。魯迅的小說《祝福》起筆就是幾個倒敘式的場景:
(1)「我」於舊歷年底回到故鄉魯鎮,和四叔——魯四老爺在書房相見。
(2)第二天、第三天「我」去看望親戚本家和朋友,看見人們正在忙著准備「祝福」。
(3)「我」見到四叔後第二天下午,在河邊與主人公祥林嫂不期而遇,以「說不清」三個字敷衍地回答她關於魂靈和地獄有無的問題,然後匆匆逃回四叔家。
(4)第三天傍晚聽到祥林嫂的死訊,「我」獨坐在昏黃的油燈下沉思,祥林嫂「半生事跡的片斷」在頭腦中聯成一片。其中的(3)便是穿插在倒敘中的補敘,而且是敘述者「我」回憶中即心裡的場景。運用這類場景可造成錯落跌宕的敘事結構,避免了呆板、沉悶的平鋪直敘。
(二)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情節由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構成,在某些作品中,還有序幕和尾聲。
開端是情節的起點,也是事件矛盾的起因。在開端部分,一般對主要人物和矛盾的基本性質有一個大體的勾畫或預示。開端往往是情節中的第一個事件。
發展由矛盾沖突的逐步展開和發展構成。在規模較大的敘事作品中,這一部分的容量最大,起伏變化也最多,是敘事作品的主體成分。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在發展部分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現。
高潮所表現的是矛盾沖突達到頂點的情節,是對立雙方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所以人物性格在高潮中得到了充分而鮮明的表現。
結局是矛盾的解決,是人物事件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是一般作品的情節構成。某些作品還有序幕和尾聲。序幕是指對矛盾沖突展開以前的有關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的交代,尾聲則是指結局以後對作品中人物有關情況的介紹。這兩個部分並非所有敘事作品都必須具備的,而且在現代敘事作品中,上述的情節構成的五個部分也不一定都齊全,而且在敘事中還往往會顛倒它們的順序,比如結局放到了前面,以倒序的方式展開情節。
㈩ 現代小說有哪些有趣的敘事結構
現代派作家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往往藉助意象,用象徵、隱喻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其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的「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了心理描寫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