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現代意義的小說
❶ 中國當代最有價值的小說
強烈推薦中國當代最有價值的小說
《芙蓉鎮》
這里有一段你不可不知的歷史。
這段歷史,零零後、九零後、八零後都未曾經歷,甚至七零後也只是在那曲亂世狂音結束之後聽了聽繞梁的余聲。然而這段歷史,本身就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境界。所有的人,都非人;所有的事,都魔幻。
❷ 我想買幾本現代小說,要有意義的!
就我看過的來說
推薦東野奎吾的小說
例如
《分身》《變身》《放學後》等。
❸ 高中生求推薦一些有意義的現代小說
悟空傳。今何在的,很有意義的一本書。
其實不管你看的是什麼,你看的不是書,是你自己,你只是需要一個途徑去幫助你自己,不管內容,你只不過為了一個過程罷了,所以書這種東西,不能說分出個什麼意義來,你看平平淡淡,也許別人就不一定了。
額,好吧我又啰嗦了
❹ 誰一些比較具有現實意義的書籍給我推薦下。謝謝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東方》,《我是太陽》、、、、、、
❺ 當代有意義的給人深刻哲理的小說有哪些!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站在現今社會,會看過去因時代變遷對普通人物生活的影響變化。
看完後,道理慢慢回味中體現,故事性很強。
❻ 誰推薦幾本有品味的好書(現代文學作品)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陳忠實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圍城》 作者:錢鍾書
《湯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根》 作者:亞歷克·黑爾
《生命從明天開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著》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曹禺劇本選》 作者:曹禺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銅城除過河南人之外,從北方黃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區貧困縣漫流來的鄉民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有了煤炭業,這里就成了中國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來無數尋找生活出路的人。在這個口音五花八門的「聯合國」里,由於河南人最多,因此公眾交際語言一般都用河南話。在銅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幾句河南腔,哼幾句嗯嗯啊啊的豫劇。 這城市四周全是山樑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農業人口遠比不上黃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說和擁擠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為事農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這些山山峁峁竟然長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還有一些樹木梢林,顯得比黃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風光。每當入秋之時,有些山上紅葉如火,花團錦簇般奪人眼目…… 山樑土峁間,由於地層深處挖掘過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時有下陷,令人觸目驚心的大裂縫往往撕破了幾架山樑,甚至大冒頂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圍里氏三級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華里處就是黃河,它帶著成千上萬噸泥沙沉重地喘息著淌向東方…… 城市在這條狹長的山溝里只能擺下一條主街。那商店鋪面,樓房街舍,就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街道,沿著鐵路兩側,沿著那條平時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密集如蜂房蟻巢,由南到北鋪排了足有十華里長。 火車站位於城市中心。一幢長方形的候車室塗成黃色,在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裡顯得富麗堂皇。除過南郊軍民兩用的飛機場,火車站不大的廣場也許是市內最為開闊的地方了。 火車從這里向南,穿越綠色的中部平原,五六個小時就可以抵達省城。而向西,向東,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鄰近幾個省份。這個火車站每天上下午分別和省城對開兩趟快慢客車,其餘就全都是運煤車了。 從隴海鐵路岔出來的這條支線,它的最後一節鐵軌並沒有在這個車站終止。這鋼鐵階梯又在這里岔出兩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東西兩面二十多個礦區。 外地人提起銅城,都知道這是個出煤的地方,因此想像這城市大概到處都堆滿了煤。其實,銅城邊上只有一兩個產量很小的煤礦,其餘的大礦都在東西兩面那些山溝里。 當你沿著鐵路支線拐進這些山溝,便會知道那裡有著多麼龐大的世界。這些相距只有十來里路的煤礦,每個礦區都有上萬名工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幾乎都超過了一個山區縣城的規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聳的井架,隆隆的機聲,喧囂的聲浪,簡直使人難以置信這些小小的山溝山灣,怎麼能承載了如此大的負荷?
2.《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一個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展現了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垂涎。作品清新流暢、質朴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盪氣回腸,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一本風靡全亞洲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曾高居日本文學史上的「超級暢銷書」。
這當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樹的代表作。許多人認識這位日本人就是從這本書開始。全書以回憶為線索,表達了青少年面對青春期的孤獨困惑以及面對成長的無奈、無聊。村上通過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無法擺脫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強調了他在以後書中不斷反復強調的主題:生命的悲哀與無力感。
這是一部傷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里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我本人認為,內容錯綜復雜,不仔細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法老號大副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獄友法里亞神甫向他傳授了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本書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章章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故事性很強, 很耐讀!
5.《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這是是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曾連續70周排名暢銷榜,37年銷量達2000萬冊。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歡迎,據小說改編的三部電影有兩部獲奧斯卡獎。《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種根植於美國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悅因素,使讀者近距離觀察到一個令人震顫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階層,獻給讀者一場凶險生活方式的饗宴。 黑幫故事的經典~!
6《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風靡全球、超級暢銷的哲學奇書
全世界最易讀懂的哲學書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
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94年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與"最優秀作品獎"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7.《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8.《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萬曆十五年》由黃仁宇先生於1976年在美國所著,在國內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眾的注意。其實這一年大明王朝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不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瑣細小事,卻如青萍之末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元輔張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將戚繼光也在年底歿了,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了:始建宮室,布教令於部中,禁暴亂,戢盜竊,立法制……然而朝廷卻未予注意;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征英吉利,揭開世界歷史新的一頁……
9.《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的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此書於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達幾十萬冊。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問世。這篇文章真的很好。
10.《圍城》 作者:錢鍾書
《圍城》是中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作者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兩年裡憂世傷生」《圍城·序》,同時又堅韌地「錙銖積累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先後完成了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
就憑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錢鍾書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小說大師級人物。本書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來,有多少人為它哭,為它笑,為它深深長嘆,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沖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著一群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錢鍾書的深入骨髓的洞見,通達超脫的生存智慧足以讓讀者品評再三。。
11.《活著》 作者:余華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 在我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來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分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那句老話: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而活著。
12.《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法國《讀書》雜志在評論《許三觀賣血記》時說道: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朴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余華目前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愛情故事,從文學風格上說,這將是一部與《許三觀賣血記》迥然不同的作品,這部小說將於明年初完成. 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尤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 在這里,作者有時候會無所事事.因為他從一開始就發現虛構的人物同樣有自己的聲音,他認為應該尊重這些聲音,讓它們自己去風中尋找答案.於是,作者不再是一位敘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聽者,一位耐心,仔細,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聽者.他努力這樣去做,在敘述的時候,他試圖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覺得自己應該是一位讀者.事實也是如此,當這本書完成之後,他發現自己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多. 書中的人物經常自己開口說話,有時候會讓作者嚇一跳,當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話在虛構的嘴裡脫口而出時,作者會突然自卑起來,心裡暗想:"我可說不出這樣的話."然而,當他成為一位真正的讀者,當他閱讀別人的作品時,他又時常暗自得意:"我也說過這樣的話." 這似乎就是文學的樂趣,我們需要它的影響,來糾正我們的思想和態度.有趣的是,當眾多偉大的作品影響著一位作者時,他會發現自己虛構的人物也正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著他. 這本書其實是一首很長的民歌,它的節奏是回憶的速度,旋律溫和地跳躍著,休止符被韻腳隱藏了起來.作者在這里虛構的只是兩個人的歷史,而試圖喚起的是更多人的記憶. 馬提亞爾說:"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或者說都是為了再活一次.
13.《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願被命運折磨的人。他深愛過兩個人——父親蒙坦里尼和高潔的女人瓊瑪,但後來的他一生都沒有再給機會讓他們來愛他。他的內
既是慷慨動人的革命書籍,又是高雅純正的文學名著,本書充滿深刻描寫人情人性的藝術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土地最寬的前蘇聯,《牛虻》擁有著無數的、幾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年輕時經歷過幾番刻骨銘心的感情苦難。他曾因無知而鑄成大錯。他最熱愛的姑娘,給予他慘痛的心靈傷害;他尊敬的生父,卻是兇殘的政敵!然而他義無反顧地追真理,拋棄了愛情與生命――為義大利的獨立與自由。牛虻,成為青年人心中「堅強」的化身! 小說圍繞牛虻,戀人瓊瑪以及性格復雜的蒙泰尼里主教展開,線條簡明而又寫得波瀾起伏、驚心動魄,顯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濃厚的藝術功力。
14.《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說」,是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畢生的唯一力作。棄兒希刺克厲夫被「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蕭收養,恩蕭的女兒凱瑟琳與他從小友愛,產生了熾烈的愛情。而莊主的兒子辛德雷卻仇恨他,老恩蕭死後,把他降為奴僕,百般凌辱。凱瑟琳為了得到「畫眉山莊」主人林頓的財產資助希刺克厲夫而嫁給了林頓。希刺克厲夫得知後憤然出走。幾年後,希刺克厲夫致富歸來,使辛德雷傾家盪產,並誘騙林頓之妹與他成婚,恣意虐待。凱瑟琳終因不能同希刺克厲夫結合而凄然病逝。
15.《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該小說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壩地區,當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統治著,麥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塵埃落定》講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這當然是一個很民族化的題材。因為作家的族別,他的生活經歷,這個看似獨特的題材的選擇其實是一種必然,但小說並不囿不於民族題材,小說中涉及到的權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殺、愛情等話題都具有現代意義。這使《塵埃落定》在題材上不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義。《塵埃落定》寫的是歷史,但歷史也是一種現實,而這種現實得到更為充分的表達,它的面貌會更加文闊,更加深遠。同一種空間,也就是具有演繹多種故事的可能。關於這段歷史,阿來說「史是寫出了它的一種狀態,或者說是我對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16.《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1804年,在一個盛大無比的典禮中,拿破崙.波拿巴為自己加冕,成為法國的皇帝。他的法語帶著濃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來好像不大適宜做法國的領導人。可是他卻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 他是一個軍事天才,鐵蹄踏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和埃及……1815年,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在滑鐵盧戰役里使他一敗塗地。拿破崙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個英國的小島上,6年之後與世長辭。 拿破崙還是一位既愛江山,也愛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風流情債無數……他獵取美女芳心的招法,與他天才的軍事才幹一樣出類拔萃……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動、最細膩展示拿破崙軍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17.《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喬戈的哥哥被仇家殺死,從那一刻起,喬戈的生活便離他而去。根據統治阿爾巴尼亞北部高原地區的卡努法典:如果一個人被殺死,他的家人必須為他報仇。喬戈無法擺脫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殺了那個兇手。在被死者家屬追殺之前,他被允許了三十天的休戰協定,於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兩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後便是「黑色」白,亡命的。
與喬戈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是一對新婚夫婦。他們來自都市,對高原文化充滿嚮往。新娘迪安娜對被死亡威脅著的喬戈一見鍾情,與此同時,喬戈也想在四月轉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
當人一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陷入一場追殺或者殺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暫和倉煌。《破碎的四月》以簡潔、詩一般的筆調講述了一個人一個月的故事,卻反映了一個民族幾百年的固擾和悲劇性。....s....r
❼ 有沒有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小說
平凡的世界 路遙著
❽ 有現實意義的的書推薦
去宜搜wap.easou.com查)如果你是少年一定看(麥田裡的守望著)。有意義的書莫過於.名著.紀實.傳記.等分類小說。自己查吧
❾ 求推薦,具有現實意義的短篇小說。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一篇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小說。它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繳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命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巡撫縣令胥吏橫征暴斂的罪惡現實,寄託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
一 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
《促織》揭露社會的黑暗,鋒芒所向,從皇帝直到里胥,譴責了整個統治階級和各級行政官員。《促織》是血淚的控訴,卻編寫成一出悲喜劇,以喜寫悲,叫人開心不起來,反而更讓人覺得沉痛。
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故事不止一個轉折,先是「山窮水盡疑無路」,為促織,成名先是「薄產累盡」,繼而「無所賠償,憂悶欲死」,而後費盡心力,捉不到一頭合適的,以致被打得「兩股間膿血流離」,但求一死了之。
下面的故事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次轉折。成名終於捉到一頭好的,「狀極俊健」,「巨身修尾,青項金翅」。由絕望而大喜過望,「舉家慶賀」。而轉機非常神奇,是一個「能以神卜」的「駝背巫」,用一張畫指點的。成名按圖索「蟲」,雖然很費了一番工夫,可是果真發現了,果真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占卜的情景寫得神秘莫測,彌漫著神奇色彩。香煙繚繞,密室垂簾,巫婆並非裝神弄鬼,竟是「無毫發爽」,非常之靈,可謂神了。這便是「志怪」了。事實上決不可能,而情節的離奇,卻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
不料,接下去,卻又樂極生悲。成名兒子想偷看,不好,出事了,促織「就斃」,成名兒子嚇得跳井自殺。夫妻倆「搶呼欲絕」,「不復聊賴」。這一轉折,大喜變大悲。轉得又完全自然,這樣稀奇的促織讓孩子好奇,是自然的,這樣俊健的促織「躍擲徑出」,也是自然的。一頭促織,竟使兒子嚇得尋死,說到底,全是官府兇殘的緣故。「搶呼欲絕」之聲,就是血淚斑斑的控訴。
下面又出現第三轉,這一轉折,筆法又有變化,不像第二轉那樣陡起陡落,而是慢慢轉折過來,而且轉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後才說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織。作者把這頭促織寫得處處出人意外:一是就在門外鳴叫;二是你捉它,捉不住,你不要它,它偏「躍落襟袖間」;三是粗看太小,不行,細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四是大智若愚,大勇似怯。其實,這頭促織乃成子所化,天下促織當然不在話下,公雞也不在話下。可是作者並不把它寫成「巨身修尾」「狀極俊健」,反而把它寫成又小又蠢,同時暗暗透露它乃神物。這樣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發出種種怪異有趣的情節。成名捕捉的過程一波三折,由「喜而捕之」到「劣之」,最後「喜而收之」。與「蟹殼青」比試,也是一個跌宕的場面。「蟲暴怒」前後,全然兩個局面。起先,一大一小,一動一靜,而促織的主人,一個是一笑再笑,一個是慚怍不已。待到「蟲暴怒」,則天翻地覆,小蟲竟「輕捷善斗」,「直敵領」,大笑者大駭了,慚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勢推進一步,設計蟲雞相鬥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雞取進攻態勢,「徑進以啄」「健進,逐逼之」,而蟲由防禦而至跳上雞冠,力叮不釋,出奇制勝。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駭立愕呼」,到「頓足失色」,到「益驚喜」,這個場面多麼跌宕起伏,曲折動人。
喜劇的結局,蟲,是逐級獻上去,獎,是逐級賞下來,似乎從上到下皆大歡喜。點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織」,真是揮灑出一把辛酸的眼淚。而逐級的賞賜乃至政績的考核,竟然都是因為獻蟲有功,而不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績,朝廷的荒唐無道就顯得可悲可嘆。
二 描寫細膩生動,情態畢現
這篇小說情節豐富多彩,寫了成名一家的悲歡,寫了巫婆的占卜,寫了捉促織,斗促織,寫了雞與蟲相搏,情態無不生動逼真。
作者寫促織的外形,大佛閣的一頭,是「狀極俊健」,「巨身修尾,青項金翅」,「蟹殼青」則「龐然修偉」,寫小蟲,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可見狀物的傳神與精細。動態描寫,則繪聲繪影,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特別是寫小蟲與「蟹殼青」斗:
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
小蟲貌不驚人,一「斗」驚人。兩個「不動」,形若痴呆畏葸,不料這正是一種大將風度。一個「暴」字,動靜陡轉。「遂相騰擊」四字,能表現一個連續的激烈的廝斗過程,能調動你的想像。「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敵領」,那奮勇搏擊之狀如在眼前。小蟲的鳴聲,一說「振奮有聲」,似聽得見叫聲,看得見英姿,似在宣告初戰告捷,似在自我鼓舞鬥志,准備著最後的一搏。而最後的鳴聲,是「翹然矜鳴」,叫聲、形狀、神氣都栩栩如生,「矜」字尤其形神畢現。
心理活動也刻畫得細致入微。成名捕得小蟲,起初惴惴不安,擔心「不中於款」,交不了差。當村中少年持「蟹殼青」強與小蟲搏鬥時,他「自增慚怍」,在少年強求之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搏一笑」。當小蟲角逐得勝,成名這才轉憂為喜,且大喜過望,不料,雞啄小蟲,「成駭立愕呼」,緊急關頭,更是「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當小蟲出奇制勝時,「成益驚喜」。
三 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整個故事情節有三大轉折,中間一個是現實的,前後兩個是虛幻的。前後兩個轉折,求神問卜而得佳蟲和兒子身化促織而輕捷善斗,這兩個神鬼怪異的情節,將人間悲劇幻化成喜劇的形式,不但沒有削弱對封建統治者的譴責力量,相反蘊含著更為深沉的悲哀,這里寄託了作者對成名的同情,對腐朽的封建統治者的譴責。成名的入邑庠,發大財,官員的得獎賞,獲升遷,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偶一歡喜。皇帝正經事不幹,一味玩小蟲,這是何等荒誕。對此,作者譴責和諷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蒲松齡不但對現實生活有精細的觀察,而且想像力特別豐富,特別奇妙。波德萊爾說,想像乃「真實的皇後」。真實加想像,這樣的志怪小說對現實是悲憤的譴責,思想性有深度,這樣的志怪小說其情節有如萬花筒,特別奇妙有趣,值得欣賞。
解題指導
一 本題意在讓學生把握全文故事情節,並注意全文在情節設計上曲折巧妙、出人意料之外的特點。
1.情節發展有三次大的轉折:
第一次:成名不能按時上繳一隻合格的促織,結果接連遭到官府毒打,生不如死。忽然得到神巫的指點,捉到了一隻「狀極俊健」的促織。
第二次:成名的兒子不小心使促織死掉,畏懼之下,他自己也跳井身亡。
第三次:成名的兒子化身為一隻小促織,極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獻上去。小促織逐層進獻,到了皇帝那裡,皇帝非常喜歡它。於是逐層賞賜下去,成名很快富貴起來。
曲折多變的情節發展既引人入勝,又能更充分、深刻地表現統治集團的荒謬、苛酷給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災難。
2.小說如果先交代勇猛善斗的小促織是成名的兒子所化,就有可能減少原文所具有的奇幻色彩,「兩蟲相鬥」「蟲雞相鬥」的場面也會沒有了懸念,失去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 本題意在讓學生體會作者精妙傳神的語言。
1.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
表現了成名乍聞「噩耗」時全身心遭到巨大打擊時的驚怖之情。「如被冰雪」用語非常形象。
2.表現了成名憂懼交加、一籌莫展的絕望心情。「目不交睫」「僵卧」刻畫了他絕望到近於失去知覺的情形。
3.表現了處於極度絕望中的成名,忽然聽到促織的叫聲、看到促織時驚喜莫名、恍惚如在夢中的情形。「宛然」一詞用得非常形象、貼切,它包含有多方面的意味:一則成名因為一夜沒合眼而眼睛發花,看不真切,一則因為他不敢相信促織又活了過來,一則這只促織本身就是「虛」的,其任務只是引起成名的興趣而已。
三 本題意在加深和拓展學生對課文思想意義的理解。
這篇小說結尾處「異史氏」的評論,將悲劇的始作俑者「天子」輕輕一筆帶過,而把責任全推在各級官吏身上,給人避重就輕之感。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並以此為出發點展開討論。
教學建議
《聊齋志異》這部小說的突出特點是,故事情節離奇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畫細膩逼真,語言搖曳多姿。學習這篇小說,建議從分析情節結構開始。弄清「宮中尚促織之戲」與下文的關系,以及圍繞促織所展開的悲歡故事。
有關資料
一 完整的結構
《促織》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情節曲折多變,故事完整。本篇小說從總體看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記敘的。在本文之後又加上「異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評論。《聊齋志異》在小說後面常有作者對所寫的人和事作出的評價,是作品的附帶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禍患起於宮廷,為滿足宮中鬥蟋蟀之樂而「歲征民間」,一頭促織會帶來「輒傾數家之產」的後果。圍繞著徵集促織,充分地表現了官府的貪鄙,「游俠兒」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簡要交代為全文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開端:寫成名因繳不上促織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點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業敗落,「薄產累盡」。面對征促織,他既「不敢斂戶口」,又「無所賠償」,形勢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無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轉側床頭,惟思自盡」。這部分概寫故事發端,點出成名因「征促織」而遭受的苦難,同時表現出他「迂訥」、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發展:寫求卜得蟲為成名一家帶來解脫苦難的希望。
「求神問卜」是在無望中尋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的靈驗,引出成妻問卜,由此推動情節的發展。問卜得圖為再度捕捉促織提供了線索。
成名得畫,按圖苦搜,終獲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責」,解脫苦難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層波瀾趨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寫成名得蟲、失蟲和再得異蟲(成子化蟲)。
「失蟲」是又一新的波瀾。獲蟲的喜悅和對蟲的珍愛,為成子的誤斃促織作了襯筆。「兒懼」,母親的驚恐,說明事關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語,暗扣後文的「得其屍於井」。
從失促織到失愛子是情節的深入發展,加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成子投井自殺的悲劇,其原因不過是斃一蟋蟀,這充分反映了官府貪暴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之深。行文至此,著意寫出成名夫婦的感情變化:由驚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兒」,得屍於井又「化怒為悲,搶呼欲絕」,然後又轉入深深的憂慮(「相對默然,不復聊賴」)。這驚、怒、悲、憂的一系列感情變化,更增強了悲劇氣氛。待發現愛子「氣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慮。「忽聞門外蟲鳴」是情節的又一轉折,出人意外,追尋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寫了小蟋蟀的形狀: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寫了它動作的迅捷、飄忽;又寫了「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對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織的異乎尋常,暗與成子化身促織相呼應。
小說接著細寫小促織斗勝強敵「蟹殼青」與雞口脫險,顯示了小促織的超凡本事,故事達到了高潮。
小說以誇張手法與細節描寫來顯示促織的才能。寫促織的善斗,採用了襯托與對比的手法。「蟹殼青」的斗無不勝、「龐然修偉」,與成名的促織「伏不動,蠢若木雞」形成對比,給人造成一種小蟲怯懦無能的印象,加強了緊張氣氛。然後情況一變,小蟲「暴怒,直奔」,「騰擊」「躍起,張尾伸須,直敵領」這一系列動作展示了小促織的勇敢善斗,少年從「笑」到「駭」的表現又從側面作了渲染。然而在這時,又掀起波瀾:雞的出現和「徑進以啄」,形成極其危急的情勢,而小蟲以其機敏出人意料地將雞制伏,進一步以誇張筆法顯示了促織的神奇本領。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結局:成名因禍得福。
成名獻促織,宮中試斗進一步展示了小蟲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聞樂起舞),成名因得厚賞而巨富。成子復甦之後「自言身化促織」的交代點明了神異促織的來歷,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與神奇色彩,同時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劇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殺後還要魂化促織以供玩賞,方能解脫一家的苦難,這就更加表現出所受迫害之深,對荒淫殘暴的封建統治者是一個有力的抨擊。這一喜劇結尾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評語。
「異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齡對故事所作的評論,這也是筆記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段評論主要有三點:第一,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第三,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在此作者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二 借古諷今的寫法
本文是《聊齋志異》中深刻揭露黑暗現實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織的宮廷嬉戲作為引線,由於宮廷的倡導,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徵收的「定例」。這對百姓是災難,而對封建官僚卻是「媚上取寵」、受賞升遷的好時機。可見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體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處的黑暗現實,但作者對此採取了曲筆,開頭即指明故事發生年代為明代「宣德間」,這樣既可以放開去寫,又可以避開「文網」的迫害,這也是「借古諷今」的一種筆法。
作者通過曲折變化的情節揭露黑暗的社會現實,例如小說的第1段,以極精練的筆觸對封建官僚機構的面貌作了勾勒:「宮中尚促織之戲」這是「禍根」,而縣令、里胥這些下屬和爪牙趁機搜刮,連不務正業的「游俠兒」也來推波助瀾,其結果是善良百姓傾家盪產。這一段是一幅黑暗現實的較完整的畫面。
然後又將這一畫面通過成名一家悲慘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開。成名一家的苦難對整個封建社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劇是深刻的,正是由於成名的質朴、善良而被「報充里正役」,這樣就引來更大的災禍,不僅「薄產累盡」,而且屢受杖責,被逼得「惟思自盡」。費盡苦心得到一頭能夠「塞責」的促織,又被兒子誤斃,以致兒子投井,骨肉分離,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卧歲余,魂化促織,歷經險厄,才從災難中拯救了全家,於是因禍而得福。這種「化魂」的情節,只是寄託美好願望——所謂「天酬長厚者」的藝術虛構,除增強悲劇的深刻性之外,這並不能說明善良的百姓能夠獲得解脫。因此,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本質,鞭撻官僚體制是本文的特點與基調。至於結局部分的「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撫軍亦厚成」等等,這是因為他們「並受促織恩蔭」,並非良心發現。這些官僚的獲賞、受封的代價是人民的血淚與苦難。
三 細膩的心理描寫
這篇小說生動感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故事的開端就寫了官府逼迫之下成名的深刻的心理矛盾,這一方面是苦無生路,憂悶欲死,而另一方面是在痛苦中掙扎,千方百計搜尋,「冀有萬一之得」,正是這種心理矛盾促使他按「神」示的圖去廟宇尋覓促織,在尋求促織中的希冀、急切、驚愕、狂喜等情緒變化無不與他的心理矛盾有直接聯系,情理自然,真實感人。
心理描寫的另一特點,是圍繞著人物的命運來寫其心理變化。成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意外地捕到一隻「巨身修尾,青項金翅」的促織,這時寫了他的喜悅與珍惜,「雖連城拱璧不啻也」一句,道出其珍視的心情。待蟲斃於兒手,兒又不知去向,頓時陷入絕望之中,「如被冰雪。怒索兒」正表現「由喜而怒」的心理變化。「得屍於井」,發現幼子投井自殺,自然地「化怒為悲」,由「搶呼欲絕」的悲慟,繼又轉為無限的悲愁:「……相對默然,不復聊賴。」發現幼子復甦,成名夫婦僅是「心稍慰」,因為繳納不上促織會使家破人亡,因此,成名陷入焦慮,甚至「亦不復以兒為念」。正在這時,又發生了意外情況:「門外蟲鳴……蟲宛然尚在」,絕望中出現了希望。終於得到「意似良」的小促織,這才「轉悲為喜」。在「試斗」時,又發生了「慚——大喜——驚——驚喜」的心情變化。成名的一系列感情變化與其悲歡離合的命運緊相聯系,這就給人以更加真實的感覺,使人物形象也更為豐滿。
❿ 有什麼有價值的現代小說,
我覺的昆侖,和滄海不錯,還有唐家三少寫的也不錯,你有機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