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和當代小說的區別
① 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區別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分為現代文學及當代文學兩個部分,講授一學年。主要使學生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變化、發展過程、規律,了解現當代著名作家、作品,總結他們的經驗教訓,以促使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歷史跨度為1917年至1949年。其基本內容包括文學史和作品兩大部分。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間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各種文學現象的變化和聯系,了解並掌握其間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培養學生以當代的審美標准獨立地閱讀,賞析及評判各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比較准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及藝術性。
中國當代文學它研究當代文學發展史上的文學運動及重要文學現象,分析當代重要作家作品,總結當代文學的發展規律和經驗教訓,促進當代文學的發展,使當代文學能以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樣式豐富世界文學寶庫。
② 世界名著屬於小說還是文學現代小說與當代小說的區別是什麼
文學的范疇很大的,小說、戲劇、詩歌 全都是可以說是文學,文學其實說白了其實就是說寫的很好的有價值的小說、戲劇、詩歌等內容。
你可以設置文學類,然後下面設置小說類,戲劇類等分類。
現代 當代的區別就是時間的不同,當代就是指離我們很近的 那種,現代的就比當代的遠一些 大概是白話文剛興起的時候的
個人見解 望採納
③ 現代小說和當代小說有什麼區別
現代小說一般是近現代的,多是上世紀的。而當代小說就是二十一世紀的,近幾年的。
④ 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劃分界限是什麼具體介紹下
在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有一個問題越來越醒目,即對於「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的劃分概念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學者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時,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現闡明:在中國的通常語境里,1840年以來的歷史被劃分成三大階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現代」,1949年迄今是「當代」。
在國外的非漢語學術界,很難從語義上區別「近代」、「現代」和「當代」。比如日本就把「現代化」稱為「近代化」。在國內,一般情況下,「現代」和「當代」是同義詞,只有專門學習過現代文學史和當代文學史的人才能區別這兩個概念。所以對現代文學的范疇問題發生越來越多的質疑。特別是21世紀的到來,使這個問題更加凸顯。當我們說「現代」的時候,不是指包括說話時的「現在」,而是指半個世紀以前。這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不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個范疇加以清理。
可是,當我們試圖清理「現代文學」這一概念的時候,就會發現問題的復雜性。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現代」這一概念具有多義性。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價值概念。比如現在同是2004年,我們卻可以說歐洲比非洲「現代」,還可以說某件東西很「現代」。因此,對現代文學的理解不僅僅是時段上的差異,而且包括空間上的差異。
⑤ 中國當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區別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⑥ 誰能解釋一下「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定義和區別
近代,從1840到1919
現代,從1919到1949
當代,從1949年至今
這是中國文學的時代劃分
並不是歷史領域的劃分
http://..com/question/942791.html
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有一個問題越來越醒目,即對於「中國現代文學」這一概念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筆者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時,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在中國的通常語境里,1840年以來的歷史被劃分成三大階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現代」,1949年迄今是「當代」。以此為參照,那麼「中國現代文學」就是基本上對應著中國現代史的文學。目前學術界大多採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學/研究框架。通常簡稱為「現代文學三十年」。但是,這樣使用「 現代文學」概念越來越多地遇到各種復雜的問題。在國外的非漢語學術界,很難從語義上區別「近代」、「現代」和「當代」。比如日本就把「現代化」稱為「近代化」。在國內,一般情況下,「現代」和「當代」是同義詞,只有專門學習過現代文學史和當代文學史的人才能區別這兩個概念。所以對現代文學的范疇問題發生越來越多的質疑。特別是21世紀的到來,使這個問題更加凸顯。當我們說「現代」的時候,不是指包括說話時的「現在」,而是指半個世紀以前。這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不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個范疇加以清理。
可是,當我們試圖清理「現代文學」這一概念的時候,就會發現問題的復雜性。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現代」這一概念具有多義性。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價值概念。比如現在同是2004年,我們卻可以說歐洲比非洲「現代」,還可以說某件東西很「現代」。因此,對現代文學的理解不僅僅是時段上的差異,而且包括空間上的差異。
讓我們分別列舉並進行簡評。
從時間上說,首先存在一個「現代文學」的上限與下限的問題。
關於「現代文學」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是1919年,劃分點是「五四」運動。理由是文學與政治應該一致,「五四」運動使整個中國文化得到更新,中國文學的性質當然也發生了質變。這種觀點目前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很少,但是學者以外的很多人都這樣認為,特別是中學語文課本就是這樣教的。筆者給一年級大學生上現代文學課時,第一天問他們現代文學什麼時候開始,他們全部說是1919年。這個觀點思路明確,缺點是過於簡單,因為實際上還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學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種是1917年,劃分點是文學革命,理由是文學的獨立性,強調從文學自身的發展線索來判定時段。目前大學教學體制基本採用這個上限。但是這樣就等於說現代文學只是新文學,它忽略了通俗文學的發展脈絡。
第三種是1911年或1912年,劃分點是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理由是現代文學應該是現代民主國家的文學,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個人的精神空間。這也是把文學與政治相聯系。從通俗文學的發展來看,這個上限倒是一個分界點。但是從文學運動來看,這個年份的意義不是特別突出。
第四種是1898年,劃分點是戊戌變法,理由是思想變革是文學變革的內在動因。北京大學一些學者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實際上就是以1898年為起點。謝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學總系」,挑選十幾個年份進行分寫作,第一本書就是1898年,謝冕先生親自寫的。1898年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從現代教育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開端。
第五種是1840年,劃分點是鴉片戰爭。理由是在古代與現代之間不存在獨立意義的「近代」。這實際是把近代文學合並到現代文學。近代文學是歷來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第六種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文學是從明朝開始的,理由是個性解放、人的覺醒。這一觀點無法在教學上實現,只能當作一種學術參考意見。
關於「現代文學」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種觀點是1949年。這既是正統的,也是大多數人的觀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但近年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從文學自身來看,1949年沒有什麼重大事件。
第二種觀點是1976年「文革」結束,從新時期以來是「當代文學」。這種觀點認為50-70年代的文學基本是解放區文學的延續,應該屬於「現代文學」,文革以後才進入了所謂「翻天覆地」的歷史新階段。
第三種觀點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認為此前的文學是以五四精神為主導的,此後進入了以共產黨思想為核心的當代文學。
最後一種就是主張不分現代與當代,打破下限,籠統稱之為20世紀中國文學。這個主張影響很大,實際上許多學者都進行了跨越「現代」和「當代」的研究。但是這個主張也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認為它忽略了許多應該得到重視的差別。20世紀中國文學實際上的階段性還是不能迴避的。
從空間上講,「現代文學」的所指經歷了范圍上的多次變化。從50年代王瑤先生等開創這門學科始,「現代文學」長期指以無產階級為核心的、團結其他階級參加的新文學。所以各種版本的現代文學史著作中,革命文學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學處於邊緣,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對象。
新時期以後,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邊緣和中心開始對換。經過20年的演變,革命文學已經佔比重很小,所謂「人性論」的和「具有永恆藝術價值」的文學得到重視。但基本框架還是新文學的框架,而且產生不少新的問題。比如忽略了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思想斗爭,忽略了當年大眾的閱讀選擇,變成一種個別專家趣味等等。
關於現代文學應該不應該包括通俗文學,很早就有過不同意見。嚴家炎先生與唐弢先生就曾經爭論過。嚴家炎先生認為應該包括舊文學,包括舊體詩詞。唐弢先生則強調「現代」的價值意義,反對包括舊文學。但隨著學術界對「現代」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應該包括通俗文學。也就是說,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學都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它們是一個整體,而不是簡單的先進戰勝落後的關系。199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了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本書在每個10年都專門設立了通俗文學一章。這表明了一個極大的變化。曠新年先生批評這個框架有不妥之處,但這已經是一個趨勢。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新版現代文學史,也專章講授了通俗文學。
所以,目前關於「現代文學」這個概念,出現了許多課題。一是在中國20世紀產生了各種文學,如何對待。以某一種價值觀念進行取捨後,對不符合自己的標準的文學乾脆不講,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當代文學教師不講文革文學,有的連十七年也不講。「空白處理」恐怕不是歷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學的價值區分。張恨水與魯迅就是不好隨便比較的。要把這些問題研究清楚,我們就要回到文學史中去,仔細考察當時的文學生產、流通和接受的狀況,包括考察出版、報刊、文學教育和各種亞文學的狀況。這樣我們或許會盡快找到妥善處理「現代文學」這個概念的方法。
(發表於韓國漢學國際研討會)
參考資料: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89022366_kongqingdong/54.shtml
⑦ 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
以1949年建國為線劃分
原因:五四文學革命後出現的文學被指稱為新文學,在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建立了一種將政治社會進程與文學進程相聯系,以政治社會進程劃分文學的框架。由此在1919-1949的文學被賦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而1949年建國後的文學根本性質改變,為了加以區分劃分出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
⑧ 現代小說和當代小說的區別
現代小說就是現代人寫的,當代小說就是當代人寫的,具體地說就是當下這一代人寫的小說。
現代小說一般是從五四算起,發行出版的小說,包括當代小說。當代小說屬於現代小說。
⑨ 「當代」和「現代」的區別
「當代」和「現代」的區別:
1、通常意義上所指的當代,是對人類發展歷史時間段的一個定性界定。從全球來看,當代應該是指以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為標志以後的時期延續至今後。
2、現代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歷史學上通常指無產階級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時代,稱「現代」,也就是說赤色革命,用鮮血換回的年代,應該是鮮血和汗水凝結的時代,為「現代」。
(9)現代小說和當代小說的區別擴展閱讀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其當代大體界定時間應該是20世紀40-50年代以後的時期。
1、中國
文學界認為:
現代,指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期。而其後,為當代(1949年10月1日至今)。
2、歐美
歐美所指的時間跨度為:公元1936年—公元1968年
⑩ 現代文學當代文學的區別
區別:時間分期不同、研究內容不同、限定范圍不同、劃分階段不同、代表人物不同
1、時間分期不同
中國現代文學,是指從1919年到1949年期間創作的文學作品;
中國當代文學,是指從1949年至今這個期間創作的文學作品。
2、研究內容不同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文學史和作品兩大部分。主要講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間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各種文學現象的變化和聯系,以及其間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中國當代文學它研究當代文學發展史上的文學運動及重要文學現象,分析當代重要作家作品,總結經驗教訓。
3、限定范圍不同
現代文學是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當代文學是發生在特定的社會主義歷史語境中的文學,它限定在「中國大陸」這一范圍之中。
4、劃分階段不同
中國現代文學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個十年(1917-1927):民主意識、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十年(1927-1937):階級解放意識,左翼革命文學的社會主義意識,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文學意識並存。
第三個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識和人民解放意識,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文學。
中國當代文學劃分的階段為:
第一階段 1949-1978年;
第二階段 1978年-1989年;
第三階段 90年代-新世紀。
5、代表人物不同
中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作家有:
魯迅、沈從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張愛玲、徐志摩、聞一多、丁玲、趙樹理、戴望舒、蕭紅、艾蕪、錢鍾書、艾青、路翎、穆旦等。
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作家有:
巴金、丁玲、臧克家、趙樹理、張天翼、周立波、艾青、楊朔、孫犁、楊沫、周而復等。
(10)現代小說和當代小說的區別擴展閱讀:
文學分類:
不同語言或國家的文學:
亞洲文學:中國文學、馬新文學、日本文學
歐洲文學:英國文學、德國文學、希臘文學、俄羅斯文學
美洲文學:美國文學、拉丁文學
(文學同樣是分民族的)
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指的是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種種歷史、現狀和可能。它致力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並希望相互懷有真誠的尊重和寬容。
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路文學三大類。
按地域分為:外國文學、中國文學等。
按讀者年齡分為:兒童文學、成人文學等。
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分為: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民間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宗教文學等。
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道文學等。
按表達體裁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新韻文、戲劇、歌劇、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和笑話等;其他如史傳、哲理、賦、駢文、小品文、文學批評、有文字劇情架構的電腦游戲(含游戲主機)與動漫等。
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
文學理論
按地域分為西方文學理論與東方文學理論。
文學作品的評論和研究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文學流派、文學思潮和文學社團。
文學研究
按研究方向分為文藝美學、文學藝術、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文學思想史、文學批評、文學史等。
按時間分為現代文學與近代文學。
按單一研究方向分比較文學、舞蹈文學、紅學等。
參考資料:網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