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派小說的寓言
A. 米蘭·昆德拉的《笑忘錄》主要講哪樣
《笑忘錄》是米蘭·昆德拉移居法國後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所有作品中獨具風格的一部。小說包含了各種形式的文學體裁——歷史敘述、寓言、隨筆、哲學沉思等扮則,它們與故事情節連接在一起,表現了昆德拉對人類普遍生存困境的關懷,也展現著他獨特的政治和哲學思考。
從《笑忘錄》開始,昆德拉本人常常從作品背後跳出來,以小說人物的身份,發表議論,陷入沉思或進行評說,有意打破小說的連貫性和真實性,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一些嚴肅的思考。這種主觀插入,打斷小說握笑原有的內部敘事,作者另起角度敘述他事,卻導向同一個主題的方式成為日後昆德拉小說特有的風格。
(1)現代派小說的寓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75年,昆德拉離開捷克到法國定居,兩年後完成了這部小說,1978年出了法文版,1985年,昆德拉本人的法語水平足夠好的時候,他自己又用法文重新寫了一遍,然後出版。
作品主題
小說共分七章,廳皮棚第一章和第四章都以《失去的信件》為題,主要討論遺忘和記憶的主題;第二章《母親》在第一章討論的基礎上展示了通常人們對記憶的處理方式;第三章和第六章都以《天使們》為題,探討笑的不同含義以及兩種笑聲——天使的笑聲和魔鬼的笑聲的區別。
第五章《力脫斯特》解釋了誘發人們選擇遺忘或者記憶的一種動因,即力脫斯特;第七章《邊界》是對全書的總結,邊界與遺忘、記憶的命題,天使和魔鬼笑的命題直接相關,從邊界入手探討了對這兩個命題的解決方式。
B. 卡夫卡小說的藝術特色
卡夫卡小說的謎語特徵體現在小說的不確定性特徵上。他的小說往往沒有起始,沒有結尾,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沒有明確的方向。
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題是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和孤獨,但它並非通過傳統的寫實或典型化的手法獲得的,而是突破了表象的或細節的真實,採用鮮明的象徵、淡化的情節和寓言性質的人物,通過象徵、暗示、誇張等手法予以表現。
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語言作「利斧」劈開蒙蔽人們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這冷峻的語言下又跳躍著一顆灼熱的心,於是形成了這外冷內熱悲喜交加的敘事風格。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但至死都無法對他的思考和探索給出令他自己滿意的答案和結論。因此卡夫卡也無法通過他的創作描寫生活的結局,無法給自己的小說一個滿意的結尾。
(2)現代派小說的寓言擴展閱讀
卡夫卡成就
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上,他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作品對以後各種各樣的現代主義流派,都產生過強烈的影響。他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成就不只限於他的文學作品上,他的寫作手法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主要表現在他作品的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C. 什麼是卡夫卡式的寓言
卡夫卡是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重要奠基者,其小說強大的生命力與他獨特的寓言性寫作藝術有關。他的寓言性寫作的形成同判野他生活的時代背銷毀景、家庭環境以及他所接受的猶太文化和當時的思想流派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小說中,他的寓言性特點主要表現在寓言性的人物形象、荒誕化的故事內容和寓言性的小說意象三個方面。他的寓言性掘斗喊寫作對西方文學和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卡夫卡通過寓言性的寫作使得他的小說獨樹一幟,成為當今世界文學寶庫的重要遺產。
D. 二戰後英國現代派文學有哪些優秀的作家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戈爾丁(1911—)在《蠅王》中,女作家艾麗斯·默多克(1919—)在《一個砍掉的頭》(1961)、《黑王子》(1973)中用寓言探討人生的存在,女詩人西特韋爾(1887—1964)在戰後的《詩核手集》中表現了對核戰爭的恐懼。英國現代派文學,突出表現在「憤怒的青年」的創作中,韋思的《每況愈下》(1954)、艾米斯的《幸運兒吉姆》(1954)、布萊思的《向上爬》(1957)、西利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伯吉斯的《帶發條的桔子》(1962)反映了一代青年對社會的不滿與頹廢精神,其中改祥嫌奧斯本(1929—)的《憤怒的回顧》宴嘩(1956)影響了戲劇的新浪潮。自法籍愛爾蘭人貝克特(1906—)的《等待戈多》(英文版,1954)在倫敦上演轟動,1962年英國評論家出一版《荒誕派戲劇》一書,「荒誕派戲劇」在英國也風行開來。其代表作家是品特(1930—),他的《生日晚會》(1958)、《看房者》(1960)等寫下層人失去「自我」的迷惘與恐懼。故他的荒誕戲又名「威脅戲劇」。70年代以後,現代派文學衰落,特雷弗的《代思茅斯的孩子們》、安東尼·鮑威爾的《聽見了秘密的聲音》等又塑造起典型人物和描繪中產階級的現實主義生活畫面來。
E. 新時期小說流派及其特徵
新時期小說現代主義等浪潮沖擊文壇,文學呈扇面展開(1985——1989年)
1、最初的探索——意識流小說
從反思小說探索中派生出來的一種小說現象,主要借鑒的是西方現代小說的技巧,以人物心理活動為體,打破時空限制,以「心理一感覺」模式進行小說敘述。其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布禮》、《蝴蝶》,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誰》,諶容的《人到中年》以及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
現代派小說:1985,當代城市青年……觀念意識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鑒西方現代派小說代表作: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2、喧囂與騷動——新潮小說(現代派小說)
主要指1985年開始出現的以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無主題變奏》為代表的小說現象,還包括陳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個》、陳建功的《籌毛》、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現當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說更多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
新潮小說多以青年為主人公,寫出了當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騷動不安、個人意識的萌動以及因當時社會現實而產生的荒誕意識和反叛情緒。在敘事形式上,新潮小說注重內心體驗,採用反諷語調,部分作品還表現出口語化傾向。
3、形式的追求——先鋒小說
指的是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馬原、洪峰、格非、余華、蘇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頁)。如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虛構》,洪峰的《極地之側》,格非的《迷舟》、《褐色鳥群》,余華的《現實一種》,蘇童的《罌粟之家》等。
先鋒小說總體上以形式和敘事技巧為主要目的,致力於顛覆故事、解構意義的游戲,通過敘述和語言的操作徹底地表達帶有神秘、悲觀和虛無色彩的某種情緒。
尋根文學:1985,反思文學的延續和深化,政治反思後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國民性反思。
4、「根」的追尋——尋根小說尋根小說,至少有兩重追尋。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表現手法,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化之根。阿城的《棋王》、韓少功的《爸爸爸》、王安憶的《小鮑庄》是代表作。
新寫實小說: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後國人生存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主張還原現實生活的原生態。
5、原汁的生態——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指的是以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以後中國人生存狀態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震雲的《塔鋪》、 《新兵連》 、《單位》、《一地雞毛》等是代表作。
開篇之作:池莉《煩惱人生》
代表作:方方《風景》劉震雲《一地雞毛》《單位》
F. 如何認識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荒誕 西方現代派文學
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荒誕。它的哲學思想基礎是過去三十年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以薩特和加繆為代表的一批人所倡導的存在主義。他們認為,人是孤立的,被投入一個陌生的宇宙中,失去了固有的真理、價值和意義。他們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生,是一種痛苦的、荒誕不經的存在。人生一開襪拍廳始就是虛無縹緲的,到結束時依然如故。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不合邏輯道理的極度誇張、變形,採用魔幻和寓言的形式,來表現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認為荒誕就是真實,就是本質,就是現實。於是以虛幻怪異的荒誕方法,將過去、現在與未來、客觀內容與主觀想像混淆在一起,以表現資本世界的荒謬、人生的痛苦以及人性的異化。荒誕文學運動是一場抗議運動,一場不合作運動,而其運動宗旨卻如加繆所說:「荒誕運動,反叛運動,凡此種種,其目的是同情。即是說,歸根到底,是愛。所以,我們在荒誕作品一團漆黑賀賀的世界背後,總能看到一告隱個反抗絕望的英雄,或者一個痛苦掙扎的靈魂。
G. 為什麼說卡夫卡的《變形記》是一則人的計劃的寓言
打錯字了~要考外國文學吧~老師說要從三個方面回答,
一、格里高爾為什麼會變成甲蟲。
二、變形之後精神的痛苦。
三、揭示了人與人之間什麼樣的殘酷、真實、脆弱的關系。
格里高爾的變形本身就是其人格被社會和生活重壓異化的結果:自由意志與嚴酷的現實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背離 ;
身體變成了甲蟲,而意識卻完全是人的,或許更像人;但身體和心靈的自由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通通失去了,徹底的異化之後留下的是徹底的失望 ;
他的變形與死亡拷問了人與人之間脆弱的關系,即便是親人之間,證明了人類生存意義的虛妄。
H. 卡夫卡是什麼梗呢
具體如下:
人們經常歸納總結偉大作家的哲學思想和表現方式,衍生出特定的形容詞來理解他們:例如荷馬式、莎士比亞式、喬伊斯式。而另外兩個形容詞似乎更適用於現代大多數情況,更為黑暗和局促拘束的景象:「歐威爾型」和「卡夫卡」。
翻開英語辭典對「卡夫卡」具體的定義,通常會得到超現實與噩夢般的荒謬、怪奇和超展開的意思。牛津辭典將它解釋為「壓迫或噩夢般的性質」,而韋氏辭典則建議:核帆「如噩夢般的復雜、荒謬,或不合邏輯的性質。」
然而,單用一個形容詞來囊括作家的所有理念,似乎過於草率和困難;而歐威爾型或卡夫卡式等形容詞的真正意義,則完全取決於對原作的理解。
藝術特色:
卡夫卡筆下的白描藝術特徵是運用冷漠、客觀、簡潔並暗含著諷刺意味的語言表現作者的焦灼而憂慮的心靈。這種風格的形成與作者外冷內熱的性格不無關系。有兩個卡夫卡,一個是寫小說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個是寫格言、日記的卡夫卡。
前者把灰暗的現實和夢魔般的主觀意識,孤獨、恐懼、悲苦的情緒表現在創作中;後者將顫祥銳利的斧頭擊碎心中的冰海,向人們傾訴他的心聲和希望,言辭間閃爍著理想的火花。這矛盾對立的兩方面構成了卡夫卡這個復雜的統一體。因而,在敘事藝術上也是矛盾統一的。
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語言作「茄氏搏利斧」劈開蒙蔽人們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這冷峻的語言下又跳躍著一顆灼熱的心,於是形成了這外冷內熱悲喜交加的敘事風格。
I. 中國當代文學現代派小說的定義和簡介
先給您格非先生的定義:
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代表作家和詩人有劉吶歐、穆時英、施蟄存、戴望舒、李金發、卞之琳等等。這些作家的作品或者在小說的形式、節奏、手法上帶有現代主義的特徵,注重捕捉新奇的感覺,以表現作家眼耳感官里的城市風貌;或者受弗洛伊德性心理學的影響,更重於心理分析;或者用朦朧的意象和含蓄的語言來暗示、表現感覺和情調……不過,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原因,它們只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流派而存在,並沒有產生更大的影響。80年代初中國文壇現代派文學創作潮流的興盛繁榮,也不是二、三十年代前後現代派文學思潮的簡單回歸,而是改革開放後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湧入催生的產物。
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最早在詩歌界顯現出來。顧城、北島、舒婷等人的「朦朧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文壇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學潮流,對傳統文學的理念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朦朧詩所強調的「自我」,也使人們開始思考「人」這一命題,文學也由此開始向文學本身回歸。「朦朧詩」雖然不能算作現代主義文學,但是,它的懷疑精神、它的諸多創作手法、它的荒誕意識,卻是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互相呼應的。
當理論界正在掀起介紹西方現代主義理論高潮的時候,小說家們也迫不及待地將這些剛剛被引入的理論運用到創作實踐中。一向被奉為文壇大哥的王蒙,重出江湖後在創作中有意識地突破傳統小說的寫法,大膽地吸收、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一些表現手法。從1978年初到1985年上半年,他先後發表了19部充滿探索精神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夜的眼》、《布禮》、《春之聲》、《風箏飄帶》、《海的夢》、《蝴蝶》等作品,很明顯是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意識流」的影響,在形式上體現出與傳統文學很不一樣的特徵。與此同時,一批像王蒙一樣曾經活躍於50年代文壇的老作家們也紛紛加入了探索的陣營。茹志娟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用電影蒙太奇鏡頭組合的手法,擴大了作品的容量,使作品內容具有立體感,並通過夢幻,突破時空局限,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宗璞的《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作品著力用荒誕的歷史、荒誕的現實、荒誕的環境,乃至荒誕的思想、感情的描摹等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開掘知識分子復雜的精神世界。另外,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諶容的《減去十年》的小說,也都有意無意地借鑒了現代主義小說的寫作技藝。
隨著創作實踐轟轟烈烈的展開,關於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探討與爭鳴,也一發不可收拾。其間涌現出來的代表性文章有: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高行健的《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徐遲的《現代化與現代派》、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等。這些爭鳴探索文章和當時譯介論著一起,匯成一股強有力的理論體系,影響著中國新時期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但是,這一時期作家們的創作,卻為後來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對現代主義具有親和力的讀者群和評論者群體。他們的作品是80年代中國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取得的最初的成果。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最早引發「井噴」的是於1985年先後發表的兩部小說: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的《無主題變奏》。《你別無選擇》用「音樂式」的結構和「黑色幽默」的語言方式,以看似荒誕的情節,展現某音樂學院僵死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們心靈的扼殺;《無主題變奏》則將心理片斷和生活片斷「無主題」地串聯起來,通過一個自動由大學中退學,並安心於做一個「無所事事」的飯店服務員的青年的自述,展現出年輕一代孤獨、迷惘的生存狀態。和王蒙、宗璞等「偽現代派」作品相比,這兩部作品已經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層面,將現代主義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識、文學精神和表現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現代主義的特點。正因為此,批評家們認為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正在步入繁榮期。而《你別無選擇》也被稱為「第一部成功的中國現代派文學作品」,是「一代人 『情緒歷史』的一個濃縮」。
繼劉索拉、徐星之後,馬原、洪峰、格非、殘雪、余華、孫甘露、莫言、蘇童、扎西達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紛紛登上文壇,開始了先鋒文學之舞。中國的先鋒文學先天地帶有現代文學影響的痕跡。如莫言將馬爾克斯和福克納比喻為「兩座灼熱的高爐」,認為他們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余華則對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說也充滿了新小說和羅布-格里耶的痕跡;殘雪的作品,飄盪著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孫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爾赫斯的深刻影響……當然,他們的探索並不是純粹的摹仿,也體現出了很強的個性和本土化的特徵,如馬原、格非等人不同於博爾赫斯對純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戀,帶上了一種傳統東方關注「現象」而不重視 「真」與「幻」的區別的亦真亦幻色彩;孫甘露的詩性探索也立足並著力於對現代漢語詩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在對「形式」的變革上,馬原無疑是敘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拉薩河的女神》,第一次把敘述置於故事之上,把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他在《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大師》、《塗滿古怪圖案的牆壁》等小說中,使用元敘事的手法打破了小說的「似真幻覺」之後,又進一步混淆了現實與虛構的界限,馬原的這引起敘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馬原的敘事圈套」,並以獨特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們所熟悉的現實主義手法所造成的真實幻覺,成為以後的作家的模仿對象和小說實驗的起點。
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說中的世界,都是變形的,她的人物,都帶有某種「神經質」,互相間缺乏溝通、信任,並存在一種「自虐」和「他虐」的心理。她的小說以一種丑惡意象的堆積凸現外在世界對人的壓迫,把一種個人化的感覺上升到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寓言的層次。
格非的小說創作從一開始便致力於敘事迷宮的構建,他以人物內在意識的無序性構築出一團線圈式的迷宮——其中有纏繞、有沖撞、也有意識的彌散與短路。如他的短篇小說《褐色鳥群》,首次運用了「敘述空缺」的手法,敘述了一個似真似幻的故事。它打破了傳統文學對「真實性」的追求,透露出現代人對「存在」的實在本質的懷疑。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但中國先鋒小說的探索並未從此停止,在90年代,仍然有一批作家堅守「先鋒」孤寂的陣地,如韓東、朱文、海男、黑孩等等。他們依然用自己的創作繼續著中國文學的先鋒之舞。
中國先鋒小說的繁榮期雖然短暫,但是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它打破了傳統寫實模式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壟斷地位,終結了一個被政治權威控制著的小說時代,中國的小說創作,從此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另外,先鋒作家們所取得的探索成果,如時空錯位、零度情感敘述、敘事的圈套等等,也被90年代的作家們適當而嫻熟地運用著,中國的文學,因此也被注入了新的因素,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彩的景象。
就我個人看來,給您三句話,希望對您有啟示
一,中國當代文學受外國文學影響深遠,尤其是1978年之後,但是這種影響卻是效仿,直接結果就是「來得快去得快」,譬如先鋒小說,馬爾克斯句式等等。
二,現代派在中國不可能有,這是西方古典哲學終結的表現,而我們是文革個人崇拜與非理性的結束,兩者雖然表象上看都是對於傳統的顛覆,但東方並不等於西方,尤其是在哲學上。
三,現代派小說是否真的構成現代派的特質,仍有待分析。
J. 在文學作品中表現異化問題的天才預言家
卡夫卡。
「在文學悶答胡作品中表現異化問題的天才預言家」主要指的是卡夫卡。卡夫卡作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開山鼻祖,觀察到社會與個體間的異化因素,在作品中用一種隱喻的方式闡釋這個內涵,舉裂由此揭示由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造成的人的螞攔異化和現實中的腐朽現象。
特點說明
卡夫卡的小說不講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和環境描寫的具體性,所有這些特點都是由小說內容的寓意性而來。為了更好地顯示小說的哲理內涵,更深刻地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
人們常常把卡夫卡的作品說成是一個個象徵性的寓言,這說明象徵是卡夫卡使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手法之一。它傳達的意蘊既非不可理喻、晦澀難懂,又非意旨鮮明、一目瞭然,而是給人一種神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