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
Ⅰ 魯迅《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開端,對此你如何理解
《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
在《狂人日記》中魯迅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所想表達的內容發揮的淋漓盡致。它主要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融合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傳》,《狂人日記》就是魯迅最出名的小說了。這篇短短的小說在今天被定為向舊社會、舊禮教挑戰的「戰書」。 這篇小說「吃人普遍」這個「事實」在後邊屢屢出現,構成這篇文章的主題。趙貴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兩個醫生、狼子村的佃戶,甚至自己的親哥哥、親娘也都吃人。最後,連「我」也未必沒有吃過人。整篇文章連接緊密、層層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其中「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吃人」的本質,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小說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嘗」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凄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嘆。
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表現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在這篇白話文小說中,親情、友情全都變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會里,人性與人權化蝶而飛,籠罩著人們的只有、冷漠無情。
魯迅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封建社會的腐朽,表現出鮮明的啟蒙思想特徵。魯迅看透了社會的黑暗,對埋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憤,不滿缺少道德與仁義的社會風氣,把社會中打著仁義道德招牌、實質是一副虛偽的面具、是喪失理智的限制通過一個狂人的日記展現在人們眼前,痛斥了現實社會,體現出魯迅對社會的憤怒、不滿、焦慮以及希望,字里行間透露的林林種種都是魯迅先生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使人深思。魯迅用文字去喚醒當時昏庸的人們,反省自身,值得我們去回味,值得我們去深思。
Ⅱ 魯迅那篇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現代小說的開端。《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 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望採納
Ⅲ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是誰
胡適,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一般被視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魯迅,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的作者。郭沫若,中國早期現代詩的作者。
Ⅳ 魯迅哪篇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史的開篇
小說名為《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賞析
小說通過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將矛頭直接指向保守的傳統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狂人對自我的評價和反思,也是自己對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小說的結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實踐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來,現實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孩子們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
Ⅳ 現代小說的開端
在中國古代,小說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拿不上檯面的「閑書」,只是用於消磨時間。到了現代,通過「林譯小說」,接觸到世界文學,中國的小說面貌也煥然一新。
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是魯迅的《狂人日記》,於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
這篇文章一改「閑書」風貌。作為新小說,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反封建的精神直指人的現代覺醒和國民靈魂改造,不再是毫無意義的閑書。二是具特別的格式,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注重有頭有尾、環環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開情節的結構方式,而以13則「語頗錯雜無倫次」,「間亦略具聯絡者」的不標年月的日記,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因而引人注目。
這篇開山之作,讓中國現代小說從一開始就肩負了沉重的社會使命,與傳統的中國小說完全不同。從此,小說從文學邊緣地位向桐喚中心地位的移動,後來還行成了小說是否需要肩負社會使命的對峙。
此外,新小說的出現,歲碧還離不開一群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讀者的支持,五四」文學革命給小說的現代化帶來契機,新式局雀凱的教育產生了一代青年學生讀者、作者群,這讓現代新小說的革新成為可能。
另外,因上海等東南沿海城市開埠,印刷、報刊業的長足進步,使小說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出版傳播手段,才形成了新的市民讀者群體。而報紙、書局向文學家支付稿酬也自近代小說始,稿費制度遂養成中國第一代以寫作為生的職業小說家。
Ⅵ 中國現代小說發軔於什麼時期
中國現代小說是在激盪的「五四」浪潮中誕生的。
Ⅶ 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及現代小說理論的開創者。
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及現代小說理論的開創者。魯迅文學創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說。他以《吶喊》、《彷徨》顯示了「五四」文學革命的「實績」,開創了現代小說的先河。現代小說在他手裡開創,也在他手裡成熟。他的小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不僅是現代小說的開創者,而且也是現代小說的理論開創者。他的小說理論,來源於他豐厚的文學理論觀念,更得源於他的創作經驗,比那些純粹的小說理論,更具有說服力和指導性。首先,魯迅先生創作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小說」,為中國小說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普通民眾,寫出了"人的覺醒";他用白話創作,用截取生活片斷的方法來顯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種種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晌乎;他吸收和借鑒了現代西方小說的經驗,使敘述方式和敘述角度多樣化;他是中國小說走向現代宴枯悉化的優秀旗手。從中國小說發展史來看,魯迅確是現代小說的開山鼻祖。1918年《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發表於《新青年》,以「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其次,魯迅的小說作品既使人感受到一種沁人心脾、回味無窮的感性美,又揭示著催人奮進、閃爍著時代光輝的理性美。魯迅是第一個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深刻的反映農民問題的偉大作家。當述及1922年至1925年北京文壇成了「寂寞荒涼的古戰場」之後,魯迅又發現其間從四處鄉間跑來北京「僑寓」的一代年輕作者,所寫小說往往「隱現著鄉愁」,魯迅稱之為「鄉土文學」。這一命名也成為經典之論,被後起的研究者所廣為採納。魯迅「命名」不同於生硬地照搬某些洋概念,更不同於簡單的拿文壇的事例去「證實」某種概念的存在,而是把構成文學史現象的最有特徵的表現,上升為一種理論的概述與定位。類似的「命名」在魯迅的其它論述中都有表現,如敗慧論述莽原社為「聊以快意」的一群,狂飆社對惡濁社會的譏刺搏擊以及「虛無的反抗」,「未名社」在將「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等等。魯迅尋找這種種不同創作傾向之間的轉換或對立的關系,實際上這幾個社團又都環環緊扣,此起彼伏地裝點了20年代中期的文壇。 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場上,把中國人的主題—— 連同他們的破衣衫、悲哀的命運和痛苦靈魂帶領了長期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盤踞的文
Ⅷ 為什麼說「《吶喊》·《彷徨》」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是中國小說現代化的卓越開端。
《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1、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自己的轉化、發揮以及個人的獨立創造,以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記》(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等。
2、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例如:《故鄉》里那幅「神奇的圖畫」、祥林嫂最後的「肖像」等。
總上,魯迅的《吶喊》、《彷徨》通過獨特的取材,視角和模式,向人們展示了其「反抗絕望」的魯迅哲學內蘊;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經驗的結果。因此,不愧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