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古代禁衛軍圖片
1. 中國古代九大禁衛軍
1、南宋岳家背嵬軍
在南宋中興四將里,岳飛的岳家軍最強大,在岳家軍手下以背嵬軍最為精銳。在岳飛北伐過程中,背嵬軍多次以少勝多,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金軍,8000背嵬騎兵更是大破十餘萬金兵。
2、唐朝玄甲軍
在《資治通鑒》裡面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3、南宋韓家軍
韓家軍是南宋初年由韓世忠領導的抗金軍隊,手下的大將有成閔、解元、王勝、王權、劉寶、岳超等。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
4、明朝鄭家軍
鄭家的軍隊有「怯者不敢獨退,勇者不敢獨進,膽勇成列,心力俱齊」的描述,在與清軍的對陣當中,勝率極高。
5、清末湘軍
曾國藩建立湘軍的時候,正是滿清國運危急存亡的時刻,也是中華民族遭遇大變亂、大災難的時刻。曾國藩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憑著一腔愛國之情,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軍之策、戰陣之法,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6、南朝白袍軍
當年7000白袍軍孤軍深入北魏境內,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從此以後白袍軍成為一個神話,最後因為寡不敵眾,爾朱榮傾全國之兵南下攻打陳慶之,才擊敗陳。
7、三國曹魏虎豹騎
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部隊,《三國演義》里幾乎沒有提及,倒是《三國志》里有所記載。虎豹騎的統領歷來都是曹氏將領,比如曹純、曹休和曹真。
8、大秦虎師
秦軍掃六合而得天下,兵威之猛,世所罕見。秦軍可以說是中國歷代軍隊中最具備國家軍隊性質的常勝軍,與岳家軍等私家軍性質的武裝相比,秦軍無論是誰指揮,都可以打出輝煌的戰績,其軍隊的強大令人瞠目結舌。
9、大周虎賁軍
周朝時期有虎賁軍,據《周禮》記載:「有虎賁氏,掌領虎士八百人,軍旅會同,君宿於外,則守王閑。」也就是說虎賁軍是最早的護衛君主和大臣的軍隊。
2. 中國古代禁衛軍有哪些
商代守護王宮門禁的職責,專設閽人承當。閽人並不由宮正 領導。閽人負責按規定時間開啟和關閉宮門;對出入宮門者進行 盤查,嚴禁將喪服、隨葬用品攜帶人宮,嚴察人宮人員暗穿鎧甲或 身藏傷人器具,對於身穿奇裝異服以及舉止張狂怪異者,予以阻 攔;宮中女性、攜帶公家器物的人、賓客,如果沒有人導領,則阻止 其出入;貴族出入王宮,則為他們開啟大門,辟出道路。
虎責軍早 在周朝創業時期就已建立,作為周武王的親軍,八百虎賁將士在 武王伐紂時是最勇猛的先鋒,牧野之戰大敗敵軍,為周朝滅商立 下了功勛。之後,虎賁軍成為周王室的禁衛軍。
春秋戰國時,也有類似地軍事機構
秦朝就有宮廷禁軍。屬於朝廷直轄的軍隊。
官廷禁軍,即負責宮殿門戶、宮內警衛及國君出入儀仗的軍隊,其成員稱為「郎」或「郎中」,因其輪流執兵器陳列殿下廊廡之中,故名。郎中無定員,秦統一後人數有所增加,例如僅諸生被征為郎者前後即有七百人。郎除了侍從皇帝之外,主要職責是充作宮廷禁軍。秦代郎官有三類:給事禁中者稱「中郎」;給事宮中者稱 「郎中」;給事宮外者稱「外郎」。統稱為「三郎」。
漢朝首開禁軍制 設立南軍 北軍 虎賁軍 羽林軍(後來稱御林軍)期門軍 北軍是漢軍的精銳部隊,長官是中壘校尉(東漢為北軍中候),其下是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北軍士兵又稱屯兵。
南軍為守衛皇宮的部隊,長官為衛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宮掖門司馬七人主管宮門守衛。南軍士兵又稱衛士。
後東漢 三國承之
西晉禁衛軍主要由中、外軍組成,另有所佔比重很小的各地州郡兵。中
軍,指駐扎於京師地區的中央直屬軍隊。西晉中軍分為駐於京師之內的宿衛
軍及駐於城外拱衛京師的牙門軍兩部分①。西晉的中央宿衛軍以六軍為主,即
領軍、護軍、左衛、右衛、驍騎、游擊六將軍所統軍隊。此外,還有左軍、
右軍、前軍、後軍四將軍所領軍隊,謂之四軍;又有屯騎、步兵、越騎、長
水、射聲五校尉所領軍隊,後晉武帝又增置有積弩、積射二將軍所領軍隊,謂之二營。上述諸軍中,左右二衛地位最為
重要,職掌宮廷宿衛,左右二衛將軍,每天要輪流在宮中值宿。其他各軍,
職掌宮門及京城各地的宿衛,西晉時,中央宿衛軍總兵力至少在3 萬以上,戰鬥力極強,是西 晉軍隊的精銳③
牙門軍是指駐扎京城之外的中央直屬軍隊。晉武帝即位前夕,曾「置四
,編為軍、營,平時駐守京城內外,有事出征。駐在城內的中軍為宿衛兵,由左、右二衛負責宮殿宿衛,其他軍、營擔任宮門和京城宿衛。駐在京城外的中軍稱牙門軍,無宿衛任務。中軍力量強大,晉初多達36個軍,總兵力不下10萬人。
南北朝時;北魏為了防禦柔然等北方各族,在北方緣邊設置了許多鎮戍。鎮好似一個邊防軍區,由鎮都大將統領;戍相當於軍分區,由戍主帶兵,;軍府及鎮戍,相當於禁衛軍的外軍。拓跋珪稱帝後,置八部帥,管理平地外圍八面軍政,屬於中軍之一部;京城內還有相當數量的禁軍宿衛、扈從武士。這是內軍 北朝中北齊 前秦 後趙 基本與其相同。
北周後又設有左右驍衛軍
東晉禁軍基本與西晉相同,後又設有建康督府軍 北府軍
南朝承東晉制 均設有中軍外軍和州縣軍,實行府兵制。
隋朝設置十二府以統率禁衛之兵禁衛軍,隋初十二府中,僅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六個府統領府兵宿衛。煬帝時,則由十二衛統府兵宿衛京城;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十二衛所統之兵稱外軍,各有軍號如下:驍騎(屬左右翊衛)、豹騎(屬左右驍衛)、熊渠(屬左右武衛)、羽林(屬左右屯衛)、射聲(屬左右御衛)和■飛(屬左右候衛)。此外,左右翊衛又兼領內軍。內軍指左右翊衛下屬的親、勛、翊三衛。
唐朝設有十二府十六衛,一般指左右衛、左右驍(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除監門衛與千牛衛外,其他十二衛同上都分領諸軍府到長安上番宿衛的府兵。還有元從禁軍和十二道十二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酸泉道為井錐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 折威軍,岐州道為平道軍,分嚇州道為招搖軍,西麟州道為游奕軍,徑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南北衍禁軍(北衍六軍 左右龍武軍 左右神武軍 左右羽林軍 左右英武軍 左右神威軍)南衍禁軍 後又增設
左右英武軍 左右神威軍 左右廂 神策軍
五代的中央禁車,為軍隊主力,包括禁衛六軍與侍衛親軍兩部分,皆由 皂帝直接控制。六軍備分左、右,實為12軍。軍隊名號繁多,如後 梁,六軍有龍虎、羽林、神武、天武、英武天威等l貸上系軍直立駿、 天興、神捷、廣勝等。後唐將禁衛六軍的左右羽林改為左右嚴衛,左 右龍虎、神武改為左右捧聖,納入侍衛親軍系統,最為親要。後又改 嚴衛為寧衛、捧聖為彰聖。後晉則改寧衛、彰聖為奉國、護聖。至後 周,將奉因改名虎捷步軍,護聖改名龍捷馬軍,隸屬侍衛司,與殿前 司之控鶴步軍、鐵騎馬軍共為後周中央禁軍中四大主力。
宋朝禁衛軍一半駐守京城 ,一半駐守各地
主要為
殿前司:(騎軍)
番號 指揮* 人數 駐扎地點
--------------------------------------------------------------------
捧日 約30 15,000 京師
拱聖 22 11,000 京師
驍騎 14 7.000 京師
(*:一指揮合500,設指揮使一名)
殿前司:(步軍)
番號 指揮* 人數 駐扎地點
--------------------------------------------------------------------
天武 23 11,500 京師
神勇 14 7,000 京師
廣勇 43 21,500
龍騎 13 6,500
廣捷 56 28,000
侍衛親軍:(騎軍)
番號 指揮* 人數 駐扎地點
--------------------------------------------------------------------
龍衛 44 22,000 京師駐19,000
廣銳 44 22,000 山西、陝西
雲翼左右廂45 22,500 河北
蕃落 83 41,500 西北
(109) (54,500)
崇捷崇銳 35 17,500 河南
侍衛親軍:(步軍)
番號 指揮* 人數 駐扎地點
--------------------------------------------------------------------
神衛 30 15,000 京師
(並水軍)
虎翼 96 48,000 京師駐45,000
武衛 71 35,500 河北
雄武 35
振武 81
保捷 135 67,500 西北(蘭州2指揮,金城關4指揮)
宣毅 174 87,000
忠節 60 30,000 河南淮南
未標駐地的是到處都有的分散駐扎。
可見當時西北部隊主要是蕃落軍和保捷軍,共計約12萬人。
(熙寧後禁軍共計560,000餘人)
遼朝軍隊大體上包括宮帳軍、大首領部族軍、部族軍、五京鄉丁和屬國軍幾部分。
宮帳軍即遼朝禁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為組建自己的親信衛隊,「以行營為宮,選諸部豪健千人,置腹心部。」述律後亦選蕃漢精兵2萬騎組成屬珊軍。遼太宗時,「益選天下精甲,置諸爪牙為皮室軍。」此後,世代建置宮衛成為定製。凡皇帝去世,原宮衛並不解散,僅轉為普通宮帳軍,扈從後妃宮帳,守衛陵寢。新皇帝則重新組建自己的宮帳軍(稱「御帳親軍」)。由此造成宮帳軍數目不斷增加。據統計,遼朝先後九帝、二後、一個皇太弟和漢族功臣韓德讓,建有12宮1府,兵力總數達到10餘萬人。各宮帳軍內置設契丹行宮都部署司和漢人行宮都部署司,分管宮內的契丹和漢人軍事。遇到戰事,老弱居守,丁壯從征,成為遼朝軍隊的中堅力量。
同樣屬於遼朝禁軍的還有漢人組成的侍衛親軍。他們受設立於五京的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控鶴兵馬都指揮使司等專門機構管轄,主要負責守衛五京和鎮守遼宋邊境的戰略要地。
西夏為了便於對軍隊的管理和調遣,仿照宋朝「廂」、「軍」的設置 禁軍一半分駐各地。以黃河為界,將全國劃分為左、右兩廂,共設立十二個監軍司,各立軍名,規定駐地。其軍名和駐地如下:
左廂:
神勇軍司——駐夏州彌陀洞(今陝西榆林縣東南,一說在明堂川)。
祥佑軍司——駐石州(今陝西米脂西北確切地說早期應在綏州,後期移至石州)。
嘉寧軍司——駐宥州(今陝西靖邊縣東)。
靜塞軍司——駐韋州(即威州,今寧夏同心縣境)。
西壽保泰軍司——駐柔狼山北(在蘭州的東北面,實際應在蘭州南面的定西城)。
右廂:
卓羅和南軍司——駐蘭州黃河北岸喀羅川側。
朝順軍司——駐賀蘭山區克夷門(一說在天都山)。
甘州甘肅軍司——駐甘州(今甘肅張掖市)。
瓜州西平軍司——駐瓜州(今甘肅敦煌)。
黑水鎮燕軍司——駐黑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
白馬強鎮軍司——駐婁博貝(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吉泰蘭,一說在鹽州,即寧夏鹽池縣北)。
黑山威福軍司——駐漢居延故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
每個監軍司都設有都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各一員,由中央任命黨項貴族充任。監軍使之下設有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等官,分別由黨項人或漢人充任。
第三,除健全軍事機構外,還建置了如下兵種:
「鐵鷂子」——又叫「鐵林」,西夏最著名的騎兵。這種騎兵約有3000人,分為十隊,每隊300人,隊有隊長,擔任隊長的「皆一時之悍將」①。這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元昊除了用它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護衛外,還用它來作為沖鋒陷陣的「前軍」。這支騎兵裝備精良,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騎士以索貫穿於馬上,雖死不墜②。
「擒生軍」——一種在戰爭中專門俘掠生口的軍隊,計10萬人。
「衛戍軍」——由黨項貴族子弟中挑選能騎善射者組成的輪番宿衛的軍隊,計5000人為西夏禁衛軍主力。「另選豪族善弓馬5000人,號『御園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每人每月給俸米2石。
金朝禁軍設有宿衛軍 等軍具體不清楚。
元朝禁軍制 為四怯薛輪番入侍宿衛制度。元朝宿衛軍隊一般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到元末曾先後設置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
明朝禁衛軍指駐扎京師以衛京城之軍。明太祖定都南京,集全國衛軍 精銳於京師。遇兵事以京軍為主力,抽調各地衛軍為輔。洪武中有留守等四十八衛。永樂遷都北京後,以京師置於國防前線,成為全國的軍事中心,增 為七十二衛,並定製立京軍三大營,有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永樂八年(1410),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五軍營。除統領在京衛所外,還統領每年從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輪番到京師操練的兵士十六萬人。三千營以邊外降丁組成,分為五司。神機營專用火器。永樂時, 征交阯,得火器法,立營肄習。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的設置同三千營。
清朝初是以八旗中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為禁衛軍 後又改為漢軍八旗蒙古八旗和滿族八旗混編。
再後設置綠營軍 武衛軍(虎神營 虎槍營,神機營,步軍營,火器營,健銳營 武毅營)拱衛京師,統歸九門提督節制。
3. 主角回到古代是禁衛軍的小說
荀灌娘
生於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1至299年)姓荀名灌 是晉荊北軍區司令(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荀崧的女兒。
晉愍帝建興三年(公元315年)杜曾奔襲宛城,將宛城團團圍住。荀崧兵力弱小,仗著城牆勉強支撐,幸虧杜曾的兵力也不多,因此只好採用長期圍困的方法。城中的糧食逐漸不夠了,周圍的軍閥卻沒有一人肯發兵來救。這時荀崧想起他的老部下石覽正在附近的襄城當襄城太守,如果向他求救,也許可以得到救兵。 但是城中兵微將寡,派誰去好呢?正在猶豫之間,灌娘主動請纓。當天夜裡,灌娘率領數十名精兵,突然開城門殺出,片刻之間就突圍而去。一路上且戰且走,終於到了襄城。見到石覽,石覽認為自己的兵力不夠,想要求當時控制豫章(江西南昌)郡的南翼禁衛軍司令(南中郎將)周訪出兵支援。荀灌娘於是有代替父親寫了一封給周訪的求援信,親自送去。周訪見信後派自己的兒子周撫率兵三千,會同石覽一同進擊杜曾。宛城之圍遂解。荀崧乘勢反攻,襲擊杜曾的根據地新野,擊斬杜曾的堂兄杜保。杜曾從此一蹶不振。
毛氏
毛後是前秦高帝苻登之妻。我國古代武藝高強的女英雄實有其人的很少(穆桂英、十三妹都是傳奇人物)。女英雄被俘遇難的更少(荀灌娘、平陽公主都無此悲壯經歷)。被俘遇難的女英雄而又美貌出眾的就更少(凌遲處死的周秀英是員猛將,但未聞美貌)。符合以上條件而又在二十四史中立有專傳的則更是少中之少,也許只有一人,那就是前秦毛皇後。她是個武藝高強的絕代美女,統率大軍上陣殺敵,最後被偷襲受擒,不屈而死。且她名列《晉書·列女傳》,確為真人實事。 苻登是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戰主角秦帝苻堅(氐人)的族孫。苻堅統一中原和華北後率大軍南下攻晉,在淝水被晉軍以少勝多擊敗。此後苻眾叛親離,羌人姚萇叛,擒殺苻堅,自立為帝(後秦),與苻登展開了多年激戰。 毛後是將門之女,其父是前秦鎮守上邽的毛興。毛後皮膚白晢,修長強壯,自幼習武。嫁苻登後被冊立為後。她是一員勇將,尤善騎射。苻姚之戰時她統軍一萬,駐守苻登輜重糧草集中的大界營。姚萇因屢戰不利,派子姚崇率軍繞道偷襲大界營。苻登發覺,引軍邀擊。姚軍在苻登和毛後夾擊下大敗,被俘斬二萬餘人(一說姚崇被毛後射傷左肩)。 苻登有勇少謀,得勝後率大軍不斷進擊,放鬆了警惕。不料姚萇親率鐵騎三萬,再次偷襲大界營。毛後兵少,且在夜間被襲,竟被攻入。毛後率壯士和女侍衛力戰,張弓發箭,射死姚軍無數。但姚軍人多,待她箭射完後將她重重包圍,誓言要將她生擒活捉。毛後左右均被殺死後,她仍拚死格鬥,但終因寡不敵眾,力竭馬蹶被擒(一說是被套索拉下馬活捉)。 姚軍生擒這位英勇美貌的女英雄後欣喜若狂,對她嘲弄凌辱,用繩索重重捆綁,押至姚萇處報功。姚萇見她美貌出眾,大為心動,欲納她為後,她堅決不從,罵道:「吾天子後,豈為賊羌所辱,何不速殺我!」姚萇還不忍用刑。她又仰天大哭,罵道「姚萇無道,前害天子(指苻堅),今辱皇後(就是她),皇天後土,寧不鑒照!」誓死不從。姚萇見她堅貞不屈,知無法使她就範,最後只能將她推出斬首。
4. 近衛軍與禁衛軍的區別
禁衛軍:
janissary:
n. 古時土耳其蘇丹的禁衛軍, 土耳其兵, 親信, 爪牙
或者
lifeguard
近衛軍:
近衛兵:
guardsman
蘇聯近衛軍,一個充滿光榮與榮耀的名字,一面永遠向前的旗幟,一個戰無不勝的英雄群體。
近衛軍泛指軍隊中的精銳之師,最早概念的近衛軍,出現於奴隸社會,主要是指統帥的扈從部隊。十二世紀,義大利將專門護衛國旗的精銳部隊冠以「近衛」稱號,這也是「近衛」稱號的最早由來。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近衛軍」,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講的中國古代的禁衛軍、羽林軍,是一支扈從、保衛的部隊,而非用於野戰的部隊。作為一個事物,近衛軍也有自己的一個發生發展壯大的沿革過程,到了近代,近衛軍就更多是一個榮譽。嚴格意義上講,蘇聯近衛軍並不是真正的「近衛軍」,但他無愧於近衛軍這個光榮的稱號。
蘇聯近衛軍的產生與壯大
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為了鼓舞士氣,蘇聯紅軍開始授予那些戰功卓著的部隊、艦艇、兵團和軍團「近衛」稱號。 這真是一個天才般的舉措。一個個榮譽的授與,使蘇聯的軍隊鬥志高揚,團隊精神更形鞏固,戰鬥力也隨之成倍數增長,為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1941年9月18日,遵照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決定,為表彰全體人員的集體英雄主義、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和高超的軍事技能,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發布第308號命令,將一批立正大功的兵團改名:步兵第100師(師長魯西亞諾夫少將)改稱
近衛步兵第1師(後來改編為近衛機械化第1軍);步兵第l27師(師長阿基緬科上校)改稱
近衛步兵第2師;步兵第153師(師長加根少將)改稱近衛步兵第3師;步兵第161師(師長莫斯克維京上校)改稱近衛步兵第4師。這些兵團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城下同德軍進行了殊死搏鬥,並參加了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在葉利尼亞城下舉行的反突擊。例如,1941年6月26-28日,步兵第100師所屬部隊在明斯克城下戰斗中重創德軍步兵第35師和第25裝甲師,殲滅其一個步兵團和一個裝甲團、一個半摩托車營,擊毀坦克l00餘輛、裝甲車l3輛、反坦克炮23門。該師全體軍人在葉利尼亞城下勇敢堅決地進行戰斗。1941年9月初,該師在第24集團軍突擊集團編成中實施進攻,突破葉利尼亞以北德軍防禦陣地,切斷葉利尼亞-斯摩棱斯克鐵路線,從縱深中包圍了該地的德軍集團。該師堅決果敢的戰斗行動,對粉碎德軍和收復葉利尼亞具有重大意義。
蘇聯近衛軍的隊伍迅速在偉大衛國戰爭中的血與火中成長起來。1941年9月21日,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師(師長利久科夫上校),9月26日,步兵第107師(師長米羅諾夫上校)、第120師(師長彼得羅夫少將)、第64師(師長格里亞茲諾夫上校)均被授予近衛軍稱號,分別改名為近衛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師,近衛步兵第5師、第6師、第7師。1941年11月18日,步兵第319師(師長潘菲洛夫少將)因在莫斯科(沃洛科拉姆斯克)保衛戰中表現無比英勇頑強,改為近衛步兵第8師。1941年11月26日,步兵第78師(師長別洛博羅多夫少將)因在莫斯科城下伊斯特拉方向對德軍作戰中連戰皆捷,被改為近衛步兵第9師。坦克兵成為近衛部隊的有坦克第4旅(旅長卡圖科夫上校)被改名為近衛坦克第1旅(1941年11月11日)。該旅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戰功卓著。10月初,該旅在近衛步兵第1軍編成中作戰,向奧廖爾-圖拉方向挺進,在姆岑斯克地域與德軍突擊的坦克集團遭遇。該旅所屬部隊廣泛設伏,數日之內,遏制德軍兩個裝甲師的多次突擊,並在戰斗中擊毀坦克l33輛。
其後,光榮的近衛軍稱號從單純的陸軍師擴展到各個軍兵種。
騎兵在蘇聯近衛軍的戰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1941年11月26日和12月25日,騎兵第2軍(軍長別洛夫少將)、第3軍(軍長多瓦托爾少將)和騎兵第5軍(軍長克留喬金少將)分別改名為近衛騎兵第l軍、第2軍和第3軍。
炮兵在莫斯科接近地,同德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炮兵第440、471、555、274團,反坦克炮兵第289、296、509、760團,這些部隊因在戰斗中表現出的英雄主義、大無畏精神和高度組織紀律性,而於1942年1月8日亦被授予近衛軍稱號。反坦克炮兵第280團(團長葉夫列緬科少校)是近衛反坦克炮兵第一個團隊。1941年10月,該團配屬步兵第316師,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以南德軍坦克集團進攻方向,組織了堅不可
摧的反坦克地域,並於1941年10月25日的戰斗中,擊毀德軍坦克37輛。
1942年1月8日,摩托車第36團和通信兵第12團被改為近衛團。
1941年12月6日,紅旗殲擊航空兵第29團(團長尤達科夫少校)是近衛航空兵第一個團隊。該團飛行員在戰爭爆發後僅兩個半月時間就擊落敵機47架。同一天,被改稱為近衛航空兵團的還有:殲擊航空兵第526團、第155團和第129團,俯沖轟炸航空兵第31團和強擊航空兵第215團。水魚雷航空兵第1團(多次參加空襲柏林)、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殲擊航空兵第5團、第13團和紅旗北方艦隊混成航空兵第72團,因出色完成各項復雜的戰斗任務,發揚了英雄主義精神,於1942年1月18日均改為近衛團。1942年4月,被授予近衛軍稱號的艦艇有:「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艦長古幸海軍中校),「剛毅」號驅逐艦(艦長列夫琴科海軍大尉),「馬爾季」號布雷艦(艦長梅謝爾斯基海軍上校),「T-205」號掃雷艦(艦長什克列布季延科海軍上尉),「Д-3」號潛艇(艇氏比別耶夫海軍大尉),「M-171」號潛艇(艇長斯塔里科夫海軍大尉),「M-174」號潛艇(艇長葉戈羅夫海軍大尉),「K-22」號潛艇(艇長科捷利尼科夫海軍中校)。1942年6月18日,「紅色克里木」號巡洋艦(艦長祖布科夫海軍上校)改為近衛巡洋艦。
聯近衛軍獨特的榮譽體制
和平時期,前蘇聯對各軍團、兵團、部隊和艦艇不授予近衛軍稱號。但是,為保持戰斗傳統,原各部隊、艦艇、兵團、軍團的近衛軍稱號,在其撤銷時,可轉授給其他軍團、兵團、部隊和艦艇。近衛軍是一個光榮的稱號,有其一整套榮譽授予體制和載體。
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議,凡榮獲近衛軍稱號的部隊和兵團,均授予近衛軍軍旗。近衛集團軍軍旗旗面由紅色絲綢製成,邊緣裝飾以金色流蘇,尺寸為145x115厘米。正面中央刺綉有直徑60厘米的近衛軍徽章圖案,在其上方為俄文「消滅德國侵略者」(Смерть §?§?§T§?§è§ü§ú§T захватчикам)口號,下方是部隊的名
稱。在旗面的三個邊緣處刺綉有金星、鐮刀和斧頭圖案。軍旗的背面,中央為列寧刺綉頭像,其直徑為48x46厘米,上方是「為了我們蘇維埃祖國」 (За на нашу Советскую Родину)標語,下方則是蘇聯的俄文縮寫。軍旗旗桿為木質,長2.5米,直徑4厘米,顏色為深棕色,頂端裝有金屬箍並系有兩條金色飾帶。 其它級別近衛軍部隊的軍旗與近衛集團軍軍旗基本一樣,只是旗面中央的近衛徽章沒有橡葉飾,尺寸也縮小為38x50厘米。
遵照l942年5月2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命令,為蘇軍陸軍近衛部隊和兵團的軍人頒發「近衛軍」胸章,而為海軍近衛軍人頒發系有黑豎條橙黃色波紋綬帶的長方形金屬薄板製成的胸章。同時設近衛軍軍人稱號。根據1942年6月19日海軍人民委員部命令,制定海軍近衛軍軍旗。1942年7月31日頒布實行《蘇聯海軍近衛條例》。近衛軍胸章應佩戴於右胸。
近衛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起了巨大作用。第1、2、3近衛集團軍在會戰中發揚了非凡的英雄主義和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第24、第69、第21、第64、第62、第30和第16集團軍由於在對德軍戰斗中為祖國屢建戰功,並發揚了集體英雄主義精神與高超的軍事技能,均改為近衛部隊,分別命名為第4、第5、第6、第7、第8、第10和第11近衛集團軍。 根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1943年4月16日的指令,沃羅涅日方面軍、西南方面軍、西方方面軍和草原軍區對所屬軍隊中的近衛步兵兵團進行整編,目的在於將其作為最有經驗、戰鬥力最強的兵團加以有效的使用。還有許多坦克軍和機械化軍亦獲得近衛軍稱號。1943年2-3月間,首批成為近衛航空兵師的有:殲擊航空兵第220師(師長烏京上校);強擊航空兵第226師(師長博爾德里欣中校)、第228師(師長科馬羅夫上校)和第243師(師長蘇霍列布里科夫上校);轟炸航空兵第263師(師長多貝什上校)和第272師(師長庫茲涅佐夫上校),以及遠程航空兵第3師(師長尤哈諾夫上校)、第17師(師長洛吉諾夫空軍少將)、第24師(師長沃爾科夫上校)和第222師(帥氏季托夫上校)。紅旗防空航空兵第102師在多次空戰中表現出高超的作戰技能,亦改為近衛航空兵師。
1943年,出現了第一批近衛坦克集團軍:2月22日——近衛坦克第4集團軍(首次組建)和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5月l 4日——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他們在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中不傀是英勇作戰的模範。1944年改為近衛坦克集團軍的還有坦克第l集團軍(4月25日)、坦克第2集團軍(11月20日)、坦克第6集團軍(9月12日)、坦克第4集團軍(1945年3月17日第二次組建)。這些坦克集團軍直到衛國戰爭結束,還保持著自己的番號。
1943一1945年多次進攻戰役中,近衛軍團和兵團通常都在決戰方向作戰。蘇聯最高統帥部所使用的近衛坦克集團軍,對在敵防禦縱深中迅速發展戰役勝利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在1943年4月18日給各方面軍司令員的訓令中要求在進攻中將近衛兵團和軍團務必使用在主要突擊方向突破敵防禦陣地;在防禦中用以實施堅決的反突擊。
蘇聯近衛軍的相關待遇和獎懲
1943年6月1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對近衛軍作了如下補充規定:近衛軍部隊必須是全軍的表率,……如果近衛部隊在戰爭中出現被殲滅而丟失軍旗、貪生怕死和在戰斗中潰逃的情況,其指揮人員將被送交軍事法庭,剝奪該部隊的近衛稱號並進行整編。
近衛軍各兵團和軍團以輝煌勝利標志著自己在1944-1945年進攻戰役的戰斗歷程。近衛軍許多部隊(艦艇)、兵團和軍團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保衛戰,在收復右岸烏克蘭、克里木半島、白俄羅斯以及進攻東普魯士、維斯瓦-奧得河、柏林和殲滅日本關東軍等重大戰役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多次受到最高統帥部通令嘉獎,榮獲政府獎賞,並因攻克軍事重鎮而獲得榮譽稱號。按規定,凡榮獲「近衛軍」稱號的部隊將予以加薪,指揮員增加一半,而士兵則上漲一倍。 到偉大衛國戰爭末期,蘇聯近衛軍已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1945年5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榮獲近衛軍稱號的計有: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6個坦克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40個步兵軍、7個騎兵軍、12個坦克軍、9個機械化軍和14個航空兵軍,217個步兵師、9個空降兵師、17個騎兵師、6個炮兵師、53個航空兵師、6個高射炮兵師、7個火箭炮兵師;13個摩托化步兵團、3個空降兵團、66個坦克團、28個機械化團、3個自行火炮團、64個炮兵團;1個迫擊炮旅、11個殲擊反坦克炮兵旅、40個火箭炮兵旅、6個工程兵旅和1個鐵道兵旅;1個築壘地域;18艘戰斗艦只和許多軍(兵)種部隊。
5. 古代禁衛軍的統領叫什麼嗎
一、南衙軍:
左右衛,軍號為「驍騎」,最初為西漢武帝時將軍號,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就曾任驍騎將軍,西晉時統領禁軍的中衛將軍分成左右兩衛,後世的禁軍精銳和統軍者皆以左右衛稱之,其職責是「宮禁宿衛是統是司,內廂儀仗是臨是職者」。
左右驍衛,軍號「豹騎」,其名源自曹魏時著名的禁衛軍「虎豹騎」,武周時曾改名左右武威衛,職責是「皇城四面、宮城內外諸門置兵,分助其役者」。
左右武衛,軍號「熊渠」,衛名得自曹魏時初設的禁軍-武衛營,當時由大將「虎痴」許褚統領。其軍號源自西晉時左右衛禁軍中之左衛軍號「熊渠虎賁」,「熊渠」為春秋時勇冠三軍、射術絕倫的楚國國君,武周時曾更名為左右鷹揚衛,職責是「正衙朝會,厘鎧旅卒兩廂列仗,唱警應蹕者」。
左右威衛,軍號「羽林」,得名於漢武大帝時首創的禁軍名號,武周時曾更名為左右豹韜衛,職責是「正殿之前,隊立於階,長樂永安,隊列於廡者」。
左右領軍衛,軍號「射聲」,得名於漢武帝時北軍八校尉營中的射聲營,取意為「聞聲而射之」,形容其射箭快速、准確之意,武周時曾更名為左右玉鈐衛(其名得自傳說中姜太公呂望的兵書《玉鈐》),職責是「皇城之四方,宮苑之城門,則職於領軍」。
左右金吾衛,軍號「佽飛」,衛名出自漢武帝改中尉為執金吾,軍號也起源於西漢武官名「佽飛」,屬於少府中之左弋射管轄。「佽飛」又名「佽非」,為春秋時荊國(楚國)的勇士,《呂氏春秋》曾記載其一人力斬三隻蛟龍,武勇絕倫。西晉禁軍左右衛之右衛軍號亦名為「佽飛虎賁」。職責是「京城烽堠之宜,南衙番上之數,則掌於金吾」。
左右監門衛,只掌內府兵而不掌外府兵,職責是「禁衛門籍,器仗出入」。
左右千牛衛(「千牛」為刀名,人君防身之刀,得名自《庖丁解牛》中,庖丁解千牛而刀鋒無損的故事。北魏時,千牛刀是皇帝御用的利器。掌奉御用千牛刀的武士也成為千牛備身),只掌內府兵而不掌外府兵,職責是「仆御兵仗,宿衛弓箭」。
北衙軍:
左右羽林軍(衛)大將軍,左右龍武軍大將軍:掌統北衙禁兵,督攝左右廂飛騎儀仗。大朝會,則周衛階陛。巡幸,則夾馳道為內仗。凡飛騎番上者,配其職。有敕上南衙者,大將軍承墨敕,白移於金吾,引駕仗官與監門奏覆,降墨敕,然後乃得入。
6. 禁衛軍與御林軍有甚區別
禁衛軍:
janissary:
n. 古時土耳其蘇丹的禁衛軍, 土耳其兵, 親信, 爪牙
或者
lifeguard
近衛軍:
近衛兵:
guardsman
蘇聯近衛軍,一個充滿光榮與榮耀的名字,一面永遠向前的旗幟,一個戰無不勝的英雄群體。
近衛軍泛指軍隊中的精銳之師,最早概念的近衛軍,出現於奴隸社會,主要是指統帥的扈從部隊。十二世紀,義大利將專門護衛國旗的精銳部隊冠以「近衛」稱號,這也是「近衛」稱號的最早由來。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近衛軍」,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講的中國古代的禁衛軍、羽林軍,是一支扈從、保衛的部隊,而非用於野戰的部隊。作為一個事物,近衛軍也有自己的一個發生發展壯大的沿革過程,到了近代,近衛軍就更多是一個榮譽。嚴格意義上講,蘇聯近衛軍並不是真正的「近衛軍」,但他無愧於近衛軍這個光榮的稱號。
蘇聯近衛軍的產生與壯大
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為了鼓舞士氣,蘇聯紅軍開始授予那些戰功卓著的部隊、艦艇、兵團和軍團「近衛」稱號。 這真是一個天才般的舉措。一個個榮譽的授與,使蘇聯的軍隊鬥志高揚,團隊精神更形鞏固,戰鬥力也隨之成倍數增長,為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1941年9月18日,遵照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決定,為表彰全體人員的集體英雄主義、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和高超的軍事技能,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發布第308號命令,將一批立正大功的兵團改名:步兵第100師(師長魯西亞諾夫少將)改稱
近衛步兵第1師(後來改編為近衛機械化第1軍);步兵第l27師(師長阿基緬科上校)改稱
近衛步兵第2師;步兵第153師(師長加根少將)改稱近衛步兵第3師;步兵第161師(師長莫斯克維京上校)改稱近衛步兵第4師。這些兵團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城下同德軍進行了殊死搏鬥,並參加了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在葉利尼亞城下舉行的反突擊。例如,1941年6月26-28日,步兵第100師所屬部隊在明斯克城下戰斗中重創德軍步兵第35師和第25裝甲師,殲滅其一個步兵團和一個裝甲團、一個半摩托車營,擊毀坦克l00餘輛、裝甲車l3輛、反坦克炮23門。該師全體軍人在葉利尼亞城下勇敢堅決地進行戰斗。1941年9月初,該師在第24集團軍突擊集團編成中實施進攻,突破葉利尼亞以北德軍防禦陣地,切斷葉利尼亞-斯摩棱斯克鐵路線,從縱深中包圍了該地的德軍集團。該師堅決果敢的戰斗行動,對粉碎德軍和收復葉利尼亞具有重大意義。
蘇聯近衛軍的隊伍迅速在偉大衛國戰爭中的血與火中成長起來。1941年9月21日,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師(師長利久科夫上校),9月26日,步兵第107師(師長米羅諾夫上校)、第120師(師長彼得羅夫少將)、第64師(師長格里亞茲諾夫上校)均被授予近衛軍稱號,分別改名為近衛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師,近衛步兵第5師、第6師、第7師。1941年11月18日,步兵第319師(師長潘菲洛夫少將)因在莫斯科(沃洛科拉姆斯克)保衛戰中表現無比英勇頑強,改為近衛步兵第8師。1941年11月26日,步兵第78師(師長別洛博羅多夫少將)因在莫斯科城下伊斯特拉方向對德軍作戰中連戰皆捷,被改為近衛步兵第9師。坦克兵成為近衛部隊的有坦克第4旅(旅長卡圖科夫上校)被改名為近衛坦克第1旅(1941年11月11日)。該旅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戰功卓著。10月初,該旅在近衛步兵第1軍編成中作戰,向奧廖爾-圖拉方向挺進,在姆岑斯克地域與德軍突擊的坦克集團遭遇。該旅所屬部隊廣泛設伏,數日之內,遏制德軍兩個裝甲師的多次突擊,並在戰斗中擊毀坦克l33輛。
其後,光榮的近衛軍稱號從單純的陸軍師擴展到各個軍兵種。
騎兵在蘇聯近衛軍的戰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1941年11月26日和12月25日,騎兵第2軍(軍長別洛夫少將)、第3軍(軍長多瓦托爾少將)和騎兵第5軍(軍長克留喬金少將)分別改名為近衛騎兵第l軍、第2軍和第3軍。
炮兵在莫斯科接近地,同德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炮兵第440、471、555、274團,反坦克炮兵第289、296、509、760團,這些部隊因在戰斗中表現出的英雄主義、大無畏精神和高度組織紀律性,而於1942年1月8日亦被授予近衛軍稱號。反坦克炮兵第280團(團長葉夫列緬科少校)是近衛反坦克炮兵第一個團隊。1941年10月,該團配屬步兵第316師,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以南德軍坦克集團進攻方向,組織了堅不可
摧的反坦克地域,並於1941年10月25日的戰斗中,擊毀德軍坦克37輛。
1942年1月8日,摩托車第36團和通信兵第12團被改為近衛團。
1941年12月6日,紅旗殲擊航空兵第29團(團長尤達科夫少校)是近衛航空兵第一個團隊。該團飛行員在戰爭爆發後僅兩個半月時間就擊落敵機47架。同一天,被改稱為近衛航空兵團的還有:殲擊航空兵第526團、第155團和第129團,俯沖轟炸航空兵第31團和強擊航空兵第215團。水魚雷航空兵第1團(多次參加空襲柏林)、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殲擊航空兵第5團、第13團和紅旗北方艦隊混成航空兵第72團,因出色完成各項復雜的戰斗任務,發揚了英雄主義精神,於1942年1月18日均改為近衛團。1942年4月,被授予近衛軍稱號的艦艇有:「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艦長古幸海軍中校),「剛毅」號驅逐艦(艦長列夫琴科海軍大尉),「馬爾季」號布雷艦(艦長梅謝爾斯基海軍上校),「T-205」號掃雷艦(艦長什克列布季延科海軍上尉),「Д-3」號潛艇(艇氏比別耶夫海軍大尉),「M-171」號潛艇(艇長斯塔里科夫海軍大尉),「M-174」號潛艇(艇長葉戈羅夫海軍大尉),「K-22」號潛艇(艇長科捷利尼科夫海軍中校)。1942年6月18日,「紅色克里木」號巡洋艦(艦長祖布科夫海軍上校)改為近衛巡洋艦。
聯近衛軍獨特的榮譽體制
和平時期,前蘇聯對各軍團、兵團、部隊和艦艇不授予近衛軍稱號。但是,為保持戰斗傳統,原各部隊、艦艇、兵團、軍團的近衛軍稱號,在其撤銷時,可轉授給其他軍團、兵團、部隊和艦艇。近衛軍是一個光榮的稱號,有其一整套榮譽授予體制和載體。
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議,凡榮獲近衛軍稱號的部隊和兵團,均授予近衛軍軍旗。近衛集團軍軍旗旗面由紅色絲綢製成,邊緣裝飾以金色流蘇,尺寸為145x115厘米。正面中央刺綉有直徑60厘米的近衛軍徽章圖案,在其上方為俄文「消滅德國侵略者」(Смерть §?§?§T§?§è§ü§ú§T захватчикам)口號,下方是部隊的名
稱。在旗面的三個邊緣處刺綉有金星、鐮刀和斧頭圖案。軍旗的背面,中央為列寧刺綉頭像,其直徑為48x46厘米,上方是「為了我們蘇維埃祖國」 (За на нашу Советскую Родину)標語,下方則是蘇聯的俄文縮寫。軍旗旗桿為木質,長2.5米,直徑4厘米,顏色為深棕色,頂端裝有金屬箍並系有兩條金色飾帶。 其它級別近衛軍部隊的軍旗與近衛集團軍軍旗基本一樣,只是旗面中央的近衛徽章沒有橡葉飾,尺寸也縮小為38x50厘米。
遵照l942年5月2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命令,為蘇軍陸軍近衛部隊和兵團的軍人頒發「近衛軍」胸章,而為海軍近衛軍人頒發系有黑豎條橙黃色波紋綬帶的長方形金屬薄板製成的胸章。同時設近衛軍軍人稱號。根據1942年6月19日海軍人民委員部命令,制定海軍近衛軍軍旗。1942年7月31日頒布實行《蘇聯海軍近衛條例》。近衛軍胸章應佩戴於右胸。
近衛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起了巨大作用。第1、2、3近衛集團軍在會戰中發揚了非凡的英雄主義和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第24、第69、第21、第64、第62、第30和第16集團軍由於在對德軍戰斗中為祖國屢建戰功,並發揚了集體英雄主義精神與高超的軍事技能,均改為近衛部隊,分別命名為第4、第5、第6、第7、第8、第10和第11近衛集團軍。 根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1943年4月16日的指令,沃羅涅日方面軍、西南方面軍、西方方面軍和草原軍區對所屬軍隊中的近衛步兵兵團進行整編,目的在於將其作為最有經驗、戰鬥力最強的兵團加以有效的使用。還有許多坦克軍和機械化軍亦獲得近衛軍稱號。1943年2-3月間,首批成為近衛航空兵師的有:殲擊航空兵第220師(師長烏京上校);強擊航空兵第226師(師長博爾德里欣中校)、第228師(師長科馬羅夫上校)和第243師(師長蘇霍列布里科夫上校);轟炸航空兵第263師(師長多貝什上校)和第272師(師長庫茲涅佐夫上校),以及遠程航空兵第3師(師長尤哈諾夫上校)、第17師(師長洛吉諾夫空軍少將)、第24師(師長沃爾科夫上校)和第222師(帥氏季托夫上校)。紅旗防空航空兵第102師在多次空戰中表現出高超的作戰技能,亦改為近衛航空兵師。
1943年,出現了第一批近衛坦克集團軍:2月22日——近衛坦克第4集團軍(首次組建)和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5月l 4日——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他們在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中不傀是英勇作戰的模範。1944年改為近衛坦克集團軍的還有坦克第l集團軍(4月25日)、坦克第2集團軍(11月20日)、坦克第6集團軍(9月12日)、坦克第4集團軍(1945年3月17日第二次組建)。這些坦克集團軍直到衛國戰爭結束,還保持著自己的番號。
1943一1945年多次進攻戰役中,近衛軍團和兵團通常都在決戰方向作戰。蘇聯最高統帥部所使用的近衛坦克集團軍,對在敵防禦縱深中迅速發展戰役勝利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在1943年4月18日給各方面軍司令員的訓令中要求在進攻中將近衛兵團和軍團務必使用在主要突擊方向突破敵防禦陣地;在防禦中用以實施堅決的反突擊。
蘇聯近衛軍的相關待遇和獎懲
1943年6月1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對近衛軍作了如下補充規定:近衛軍部隊必須是全軍的表率,……如果近衛部隊在戰爭中出現被殲滅而丟失軍旗、貪生怕死和在戰斗中潰逃的情況,其指揮人員將被送交軍事法庭,剝奪該部隊的近衛稱號並進行整編。
近衛軍各兵團和軍團以輝煌勝利標志著自己在1944-1945年進攻戰役的戰斗歷程。近衛軍許多部隊(艦艇)、兵團和軍團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保衛戰,在收復右岸烏克蘭、克里木半島、白俄羅斯以及進攻東普魯士、維斯瓦-奧得河、柏林和殲滅日本關東軍等重大戰役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多次受到最高統帥部通令嘉獎,榮獲政府獎賞,並因攻克軍事重鎮而獲得榮譽稱號。按規定,凡榮獲「近衛軍」稱號的部隊將予以加薪,指揮員增加一半,而士兵則上漲一倍。 到偉大衛國戰爭末期,蘇聯近衛軍已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1945年5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榮獲近衛軍稱號的計有: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6個坦克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40個步兵軍、7個騎兵軍、12個坦克軍、9個機械化軍和14個航空兵軍,217個步兵師、9個空降兵師、17個騎兵師、6個炮兵師、53個航空兵師、6個高射炮兵師、7個火箭炮兵師;13個摩托化步兵團、3個空降兵團、66個坦克團、28個機械化團、3個自行火炮團、64個炮兵團;1個迫擊炮旅、11個殲擊反坦克炮兵旅、40個火箭炮兵旅、6個工程兵旅和1個鐵道兵旅;1個築壘地域;18艘戰斗艦只和許多軍(兵)種部隊。
7. 古代皇宮的禁衛軍是怎樣組成的
是從各個地方上的最精銳、精壯的士兵中抽調出來,送往皇宮,再從中挑選相貌、品格、武功最高的人組成禁軍。
每數年挑選一次。
禁衛軍是古代全國士兵中最精銳的士兵。
8. 古代皇宮的禁衛軍是怎樣選出的
禁衛軍是禁軍的俗稱。禁衛軍是皇帝身邊的最高保衛人員,是在皇帝身邊的貼身護衛,是皇帝在受刺殺時的優先警衛人員。禁衛軍通常是精銳中的精銳部隊,是從軍隊中精挑細選出來的。要求政治可靠,軍事技能過硬。
春秋時期諸侯的禁衛軍多由公族或卿大夫子弟組成。他們平時警衛王宮,戰時在王左右,是軍隊中的主力。如晉的"中軍公族"又稱"公卒"。
晉國的公族是由卿大夫子弟構成的。餘子又稱公路。公路與公行是主管戎車的職官,所率戎士應是禁衛晉侯的車兵甲士。
公族與卿大夫子弟稱為"國子"或"貴遊子弟",平日由公族大夫教育培訓。據《周禮》,國子還接受師氏,保氏的教育。師氏教國子以"三德"和"三行",保氏教國子以"六藝"和"六儀"。這在當時是完備的品德、文化和軍事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實踐形式,他們要在師、保統帶下守衛宮廷。經過嚴格的培養訓練之後,諸侯才從他們當中挑選出王宮衛士。
以"旅賁"為代表的禁衛軍雖然是列國軍隊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又是一支特殊的力量,這就是它與一般的"師旅"不同。一般的"師旅",兵員來自國人,平日為農,戰時為軍,是"兵農合一"的。以"旅賁"為代表的禁衛軍則不然,他們來源於國中的"貴遊子弟",是由卿大夫子弟組成的"國子",平時脫離生產勞動,可以世襲父兄爵祿,一旦入選禁衛軍的行列,就成了食祿的職官,位為士,可以繼續升遷為大夫、卿,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所以以"旅賁"為代表的由"國子"組成的諸侯禁衛軍,無疑是一支常設的部隊。但這是一支純粹的貴族軍,類似沙俄時代的士官生,而且人數僅三四千餘。
清代的禁衛軍包括守衛皇宮的侍衛親軍,駐守北京的滿族八旗禁旅,甚至主管京師治安的步軍統領所屬綠營部隊。嚴格意義上的禁衛軍是指清政府在立憲運動風起雲涌的時代背景下,仿照普魯士軍事制度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宮廷衛隊。
禁衛軍的編練倡議於光緒三十三(1907)年三月,始於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成軍於宣統三(1911)年七月。禁衛軍軍官多數來自以滿族為主的新軍第一鎮,兵源也主要是駐京的滿族人,另有蒙古騎兵和來自直隸、山東的農家壯丁。
9. 歷史上那些最彪悍的禁衛軍都有哪些有多彪悍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國家總統和君王在出席一些重大場合,或者是古代的君王,要去民間微服私訪的時候,身邊都有一些貼身保鏢。這些保鏢大多數都是混雜在人群中,穿著打扮都和普通人差不多,根本分辨不出誰是保鏢。但是在古代保鏢還沒有這么的流行,那時候的君王出門後面跟隨著一些禁衛軍。那麼禁衛軍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歷史上最彪悍的禁衛軍是哪個朝代的呢?
雖然古時候和我們今天的禁衛軍有些許不一樣,但是這些禁衛軍的作戰力非常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