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古代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擊鼓進軍
① 禰衡擊鼓的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
孔融很深愛他的才華,多次向曹操稱贊他。曹操也想見他,但禰衡一向看不起、厭惡曹操,就自稱狂病,不肯前往,而且對曹操還多有狂言。
曹操因此懷恨,但因為禰衡的才氣和名聲,又不想殺他。曹操聽說禰衡擅長擊鼓,就召他為鼓史,於是就大宴賓客,檢閱鼓史們的鼓曲。各位鼓史經過時都讓脫掉原來的衣服,換上鼓史的專門服裝。
輪到禰衡上場,他正演奏《漁陽》鼓曲,容貌姿態與眾不同,鼓曲聲音節奏悲壯,聽到的人無不感慨。禰衡上場徑直來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斥說「(你這)鼓史為何不換衣服,就膽敢輕率進見嗎?」禰衡說「好!」
於是先脫掉近身的衣服,接著脫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體站在那裡,又慢慢取過鼓史專門的衣服穿上,完了,又去擊鼓之後離開,臉色一點都不慚愧。曹操笑著說:「本想羞辱禰衡,沒想禰衡反而羞辱了我。
二、原文
融既愛衡才,數稱述於曹操。操欲見之,而衡素相輕疾,自稱狂病,不肯往,而數有恣言。操懷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殺之。聞衡善擊鼓,乃召為鼓史,因大會賓客,閱試音節。
諸史過者,皆令脫其故衣,更著岑牟、單絞之服。次至衡,衡方為《漁陽》參撾,蹀而前,容態有異,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
衡進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史何不改裝,而輕敢進乎?」衡曰:「諾。」於是先解衵衣,次釋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單絞而著之,畢,復參撾而去,顏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三、出處
范曄《後漢書》
一、創作背景
范曄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二、作品賞析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三、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縣)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② 古代小說中場景的描寫。
紅樓夢里的節日
拜月
賈母笑道:「此時月已上了,咱們且去上香。」說著, 便帶領眾人齊往園中來。嘉蔭堂前月台上,焚著斗香,秉著 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 晶艷氤氳,不可形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 畢,於是大家皆拜過。
桂花令
賈母便命折一枝桂花來,命一媳婦在屏後擊鼓傳花。若 花到誰手中,飲酒一杯,罰說笑話一個。於是先從賈母起, 次賈赦,一一接過。鼓聲兩轉,恰恰在賈政手中住了……
月下笛聲
……賈母因見月至中天,比先越發精彩可愛,因說: 「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因命人將十番上女孩子傳來。 賈母道:「音樂多了,反失雅緻,只用吹笛的遠遠的吹起來 就夠了。」……這里賈母仍帶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 暖酒來。正說著閑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 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 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聽約 兩盞茶時,方才止住,大家稱贊不已。
凹晶館聯詩
湘雲笑道:「這山上賞月雖好,終不及近水賞月更妙。 你知道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個所在就是凹晶 館。」……二人遂在兩個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見天上一輪皓 月,池中一輪水月,上下爭輝,如置身於晶宮鮫室之內。微 風一過,粼粼然池面皺碧鋪紋,真令人神清氣凈……黛玉因 念道:三五中秋夕……
③ 為什麼進軍時要擊鼓,而退兵時要鳴金
擊鼓和鳴金是古代軍事指揮的號令。擊鼓就是敲戰鼓;「鳴金」就是「鳴鉦」,並非「鳴鑼」《說文解字》「鉦,似鈴,柄中上下通」。《荀子 漢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意擊鼓號令進攻,鳴金號令收兵。
關於「擊鼓鳴金」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供大家參考:
「黃帝在與蚩尤作戰時製造的是革鼓。他從東海流波山上獵獲了一種叫做『夔』的動物,它的形狀像牛,全身青黑色,發出幽幽的光亮,頭上不長角,而且只有一隻腳。這種動物目光如電,叫聲如雷,十分威武雄壯。當時黃帝為它的叫聲所傾倒,就剝下它的皮製成八十面鼓,讓玄女娘娘親自擊鼓,頓時聲似雷霆,直傳出五百里。這就是後世「擊鼓進軍,鳴金收兵」的來歷。
附:
傳說,南方九黎部落的首領蚩尤是個野心家,他有81個銅頭鐵額,熊背虎腰,耳生長毛,硬如劍戟,頭上長角,獸身人言的弟兄,以砂子,石塊為食,力大無比。他們不僅會製造石器、弓箭,還能興風作霧,呼風喚雨,戰鬥力極強,再加上大人國誇父的幫助,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為了統一天下,爭奪權位,他就多次向炎帝、黃帝發動戰爭。由南方進入中原地區驅趕,擄殺炎帝族和黃帝族百姓。開始,蚩尤經常把毫無准備的炎帝、黃帝打得潰不成軍,走投無路,連吃敗仗,節節敗退,後來被趕到河北逐鹿一帶。蚩尤一看炎黃兵馬損失慘重,大為高興,就在泰山建起宮殿,終日尋歡作樂,沉溺在美女歌舞之中。炎黃族雖敗退到逐鹿一帶,但並不甘心,為恢復帝業,炎帝與黃帝聯合起來,招天下英雄豪傑,趕制弓箭,石器,且發明並製造了幾十輛指南車。為壯大軍威,鼓舞鬥志,在天神的幫助下,用東海怪獸『夔』的皮做成一面巨大的鼓,用天上雷獸的腿骨做鼓槌。打仗時,擊鼓助戰。鼓聲一響,似天上雷霆,驚天動地,海傾山搖,激人鬥志,振奮人心,炎帝和黃帝動用了熊、虎等奇禽猛獸,在琢鹿一帶擺開了戰場。
一場惡戰就要開始了。來犯的蚩尤令其牛鬼蛇神,妖魔鬼怪,興風作浪,呼風喚雨。炎帝令其鼓手,擊鼓鳴金。這一來風消雨散,一切化為烏有。蚩尤一見招數失靈,又命山野怪獸狂吼巨嚎。只吼的炎帝的兵馬天旋地轉,頭暈目眩,無力抵抗。蚩尤狂笑不止,自以為得意。炎帝即刻令鼓手再次擊鼓鳴金。
這一來風消雨散,一切化為烏有。蚩尤一見招數失靈,又命山野怪狂吼巨嚎。 只吼的炎帝的兵馬天旋地轉,頭暈目眩,無力抵抗。蚩尤狂笑不止,自以為得意炎帝即刻命令鼓手再次擊鼓鳴金,吹響龍嶺號角,只震的蚩尤81個銅頭鐵額
的弟兄,及牛鬼蛇神,妖魔鬼怪四肢無力,暈到在地,再也爬不起來。蚩尤一看,急忙下令風伯,雨師興風喚雨。頓時,隱天蔽日,大雨傾盆,不大一會兒,地上積水數尺,炎帝的眾兵也隨波淹沒,危在旦夕。幸虧炎帝的女兒是個旱是神,便令女兒做起法來。剎時,雲消雨散,紅日高照,彩虹映天,地上積水全無。蚩尤一看,招招被炎帝識破,氣急敗壞的施起「迷霧陣」。剎時大霧遮天,隱天蔽日,伸掌不見五指,一片漆黑。炎帝部下早把指南車推將出來,
一路驅趕一路拼殺,只殺的蚩尤部下死屍橫野,血流百里,令人恐怖。蚩尤一看,此法又被挫敗,就使出他那騰雲駕霧的招數,飛上天空,想逃之夭夭。那料到,炎帝早以令天上的巨龍在空中候戰。群龍一見,蚩尤騰空駕雲飛上天空,便口噴迷霧,伸出利爪,不大一會兒,將被迷昏的蚩尤部下,全部被擒住,押送到炎帝面前,交旨聽令。炎帝見了這些興妖作怪的奪權狂。恨的咬牙切齒,即刻命部下將這些惡鬼處死。琢鹿一戰,天下太平,炎帝親自作了一部樂曲,讓樂師演奏,歌女演唱,慶賀勝利,好不開心。
④ 我國古代曾使用「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來指揮戰爭,這些信息傳遞所依附的載體是什麼
音波
通過整齊沉重的鼓點來表示沖鋒的意圖以及節奏,通過能夠穿透整個戰場的金屬鑼聲來傳達撤退的命令。
⑤ 古代擊鼓便進軍,曹劌論戰中齊軍擊了三次鼓魯軍才開始擊鼓,齊軍應該早就殺過來了,為什麼不佔上風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當時齊是大國,魯是小國。齊不會先進攻的,三次鼓也並沒有進攻。看左傳就知道古人對禮的執著不亞於今人對金錢的執著,當時即使戰況激烈,遇到對方國君也是要行君臣之禮的(好像有這么一篇來著))
⑥ 古代軍隊真的是「擊鼓而進」,「鳴金收兵」嗎
是的,擊鼓和鳴金是古代軍事指揮號令,所謂擊鼓進軍就是在戰爭開始前敲擊戰鼓,激勵士氣,命令軍隊向前推進;「鳴金收兵」是個成語,意指敲打鉦發出聲音以停止軍隊的前進,結束戰斗。
而且古代在兵法出現前,兩軍對陣只要不是偷襲就特別講究道義,比如戰國時期開站的話必然是一方擊鼓進軍另一方也擊鼓迎戰才會開打,如果另一方不迎戰攻擊的一方就不能先打,就像再而三,三而竭的故事。
⑦ 對於古代的軍隊,為什麼會有「擊鼓而進」,「鳴金收兵」的說法
首先來自《荀子•漢兵》,其中包含「鼓聲響起,金子的聲音沖回去」的說法,這意味著鼓聲命令進攻,金聲命令部隊。這里的「鼓」和「聽起來的金」是前軍事指揮官的命令。鼓是鼓,鼓是牛皮製的,聲音濃密而刺激,「金色」正在演奏「鉦」,鉦是銅制的,形狀像鈴鐺,很窄,嘴巴向上。
「響亮的金子」一詞使許多人感到前軍只有進攻和撤退的兩個跡象,當然,只能完成這種簡單戰術行動的軍隊不是一個組織。
⑧ 在古代戰場上,是一擊鼓,就要進軍的嗎
是的,古代作戰擊鼓進軍,擂第一通鼓時士氣最盛。所以一擊鼓,就要進軍。
曹劌
曹劌,即曹沫,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曹沫,魯國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稱。魯公對他很欣賞,任命他為將軍,同齊國交戰。未料三戰皆敗,魯公心怯,趕緊商議割地求和。但是並未責怪曹沫,仍用他為將。
齊桓公答應和魯在柯地會盟。正當魯公與桓公即將達成屈辱協議之時,曹沫手執匕首沖上前去,劫持了齊桓公。桓公左右恐傷到主公,不敢動作。桓公問:「你想怎樣?」曹沫說:「齊強魯弱,您恃強凌弱太過分了。大王您認為該怎麼辦呢?」桓公被迫答應盡數歸還侵奪魯國的土地。得到承諾後,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辭令如故。桓公惱羞成怒,想毀約食言,被管仲勸止。於是,不費吹灰之力,曹沫三戰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數歸還。
曹沫以其忠誠勇氣和不爛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謂績效顯著。
魯庄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不顧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勸阻,派鮑叔牙率大軍伐魯。此前,齊、魯幾次交戰,魯國都被打敗。聞聽齊大軍壓境,魯庄公和群臣大驚失色,不知所措。這時,一直隱居的曹劌求見庄公,主動提出為抵抗齊軍出謀劃策。
庄公問曹劌:「齊強魯弱,我們能打勝嗎?」曹劌反問:「陛下感到自己為百姓辦了哪些好事,能使百姓和您同心同德去戰勝敵人嗎?」庄公說:「我雖盡責不夠,不過還是時時想到百姓。吃穿不敢獨享,常常分給人們。」曹劌說:「這很好,但只靠施這些小恩小惠,百姓還不會真心實意跟陛下去作戰的。」庄公又說:「我還能時刻想到百姓疾苦,凡重要訴訟案件,都親自考察,不因自己所愛而濫賞,不因自己所惡而加刑,一定按實情作出處理。」曹劌高興地說:「好!真能做到這樣,我們就可以和齊國一決雌雄了。」
庄公進一步問:「我們用什麼方法才能戰勝齊國呢?」曹劌說:「打仗要根據戰場的千變萬化隨機處置,決不能事先憑空決定採用什麼固定的戰法。我願和陛下一同率軍前去作戰,根據實際情況謀劃。」庄公認為曹劌講得有理,遂同曹劌一起帶領大軍迎敵。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擺開了陣勢(參見長勺之戰)。齊主將鮑叔牙因一路進軍順利,有輕敵之心,首先下令擊鼓進軍。齊軍吶喊著向魯軍陣地沖來。庄公見狀,也欲擊鼓迎戰。曹劌連忙制止,並要庄公傳令全軍嚴守陣地,不得亂動和喧嘩,擅自出戰者斬。魯軍紋絲不動,齊軍沖不破陣勢,只好退了回去。鮑叔牙又下令第二次擊鼓進攻,齊軍重振精神,再次向魯軍陣地沖來,魯陣仍巋然不動,齊軍又一次退了回去。鮑叔牙見魯軍兩次不出動,以為是怯陣,下令第三次擊鼓進攻。這時,曹劌果斷地告訴庄公擊鼓沖鋒。隨著鼓聲,魯陣中殺聲驟起,士兵們像猛虎出籠般沖殺過去,其勢如迅雷不及掩耳。齊軍被殺得七零八落,丟盔卸甲,狼狽潰逃。庄公見齊軍敗退,欲下令立即追擊。曹劌忙說:「別急。」他仔細察看了齊軍逃走的車轍,又登上戰車前橫木向齊軍逃跑方向嘹望了一陣,方要庄公下令全力追擊。魯軍追殺了30餘里,斬殺、俘虜了許多齊軍,繳獲輜重無數,全勝而回。
戰後,庄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卻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庄公又問:「為什麼齊軍逃走了,你不讓馬上追趕呢?」曹劌說:「大國之間交鋒,虛虛實實,齊軍雖退,也要特別提防有詐。我察看後擊。」庄公十分佩服,說:「你是真正的軍事家啊!」立即拜曹劌為大夫。
有齊國間諜之嫌,齊國為了讓曹劌在魯國打基礎,大敗是為了掩蓋其真相。
曹劌用心良苦。終於打入了魯軍內部,但時機為成所以假裝大敗,又假猩猩的說「旗靡.輒亂」。
耽誤有效的追擊。
古代為什麼不前進.為什麼沒有大輻度的進步。
就是因為有太多「曹劌」之輩,姦邪之徒。
卻少魯庄公這樣純厚.機智之人。
當今21世紀E時代,堅決不容「曹劌」之流,禍害社會,堅決予以打擊。
因培養新一代「魯庄公」。
⑨ 古代早上時的擊鼓是怎麼回事「五鼓初起,列火滿門,將欲趨朝,軒蓋如市。「形容文武百官上朝的景
五鼓(五更)是我國古代一種夜晚計時制度,每兩個小時為一個鼓次,其中一鼓(更)指晚8:00左右,二鼓為晚10:00,三鼓為晚12:00,四鼓為凌晨2:00
烈火指朱、紫色朝服,軒蓋指車轎儀仗,都是高階官員
⑩ 古代上戰場要擂鼓,收兵時鳴金,這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
古代上戰場要擂鼓收兵時要鳴金是從春秋戰國的時候開始興起的。擊鼓和鳴金都是古代戰場上指揮官的號令。
而鳴金一般來說是用於戰爭中收兵的號令。只要在真正中聽見打鉦發出聲音,軍隊就要立刻停止千金,士兵立即放棄攻打敵軍,時刻聽從指揮官的安排。這種擂鼓鳴金的規矩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的。當時在戰場上一定是兩軍的一方先擊鼓宣戰,然後另一方擊鼓迎戰兩軍之後都敲鼓的時候才會開戰。如果有出現一方敲鼓進軍另一方沒有敲鼓的話就不能進行作戰。如果貿然作戰的話,很有可能會影響士兵的士氣,導致再而三,三而竭事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