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小說重要詞句

古代小說重要詞句

發布時間: 2021-08-12 04:21:11

1. 求古代言情小說經典語句

《蘭陵繚亂》
1、過去的,已經結束,再也,回不去了
失去的,已經消失,再也,找不到了

2、怒,莫大於有所求而求不得
哀,莫大於有所求而不得求

3、一花一世界
一葉滿天堂
一笑傾天下

4、夢想的東西固然令人渴求
但是
那種激盪澎湃的熱情往往在渾濁的俗世中
只是一瞬的華麗
無法生根開花
如果讓那些過於美好的夢想
遮住了雙眼
無法看清渾濁的世事
只會陷入命運的悲劇

5、一念成魔
一念成佛
緣起緣滅
終墮無間

6、不見月光的夜晚
是深重的黑色
既沒有希望
也沒有未來

7、即使無法在陽光下存在
也要在黑暗中綻放

8、所愛的人離開了
也許活下去需要更多的勇氣
代替所愛的人活得快樂
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可是如果重新撕開傷口
讓膿血流出來
疼過之後
新鮮的血肉就會長好的
無論有多痛苦
只要活著雨就會停
就能看到
美麗的天空
-------------恆迦

9、有一種感情
不是一句再見就可以了結的
有一種感情
不是一次決斷就可以毀滅的
-------------宇文邕

10、有些事情
是不論成敗都要去堅持的
有些東西
是不論生死都要去守護的
-------------長恭

11、那些細花飛雨
都化成了記憶里的點點滴滴……
回憶如浮萍飄浮於生命之上
隨時讓人知道夢幻有多麼美麗
現實有多麼悲哀
一眨眼
就是一生
一回首
就是一輩子
--------------高湛

12、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一切東西之所以美麗
是因為在適當的時間
適當的季節
被人適時地欣賞
美麗的東西
可以懷念
但不能執著
美好的東西
就讓它在記憶里駐留在
最美的時刻

13、男人的愛
不是為了所愛的人犧牲自己的生命
而是要和所愛的人一起活下去
---------------恆迦

14、殘酷的形式有很多種
有時候並非生離死別
而是明明很近卻無法挽留
----------------長恭

15、那些流逝的往昔 一抬眼一轉眉 是誰錯過了誰
似水流年 什麼都留不住
留不住
---------------高湛

16、原來有一種喜悅
是融匯了至靈至性的溫柔
如同隆冬凝冰下
涌動的水流渴望尋覓一個望春的泉眼
徹心徹骨
刻苦銘心
原來有一種感動
是不需要言語和淚水的
就像冬去春回
萬物復甦
細雨滋潤心田
滲透到渾身顫抖
熱了四肢百骸卻無從感恩
----------------長恭

17、約定
兩個字
一個詞
不因晨曦的光澤變淺
不因夕陽的殘紅黯淡
不隨日子的飄落消散
在過去與將來之間
約定的定語是
——永遠
欲語還休的冰冷年代
沒有激烈的愛語
月光下
一次攜手
便定下一生的約定
從此便是一生一世
-----------------恆迦

18、人哪
都是脆弱的動物
猶豫的徘徊在愛與恨的邊緣
迷失在彼此的陷阱中
燃燒的火焰最終也會化為灰燼
淪為一粒塵土
埋葬在黑暗的深淵

憤怒 仇恨 焦慮 絕望……

生命
從零開始
於零結束
像一個圓
一個看似空白的圓

在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他瞬間釋然
從此以後
——無憂亦無怖
無愁亦無怒
----------------和士開

19、有一種等待是用來思憶的
那叫做望眼欲穿
有一種悲哀是用來放縱的
那叫做體無完膚
有一種愛情是用來懷念的
那叫做刻苦銘心

茫然中沒有清醒
只有急湧上頭的悲愴
善惡之分
男女之別
在這個世界裡沒有任何意義
此刻我擁有的
只有這顆生生世世輪回不變的心

亂世浮華
沉寂了千年的愛戀
等待著沖破枷鎖……
如果說時代和身份是我們相遇的錯誤
那麼在輪回中
請等待我溫熱的手
這一次
由我來握緊我們這段
……禁錮之戀

20、來世
我只要做一名普通又平凡的男子
伸出這雙手臂擁抱你
而不是擁抱虛空
永生永世
如同月夜裡纏綿於你身畔的明月光
片刻也不會分離
我的長恭
請永遠的記住
這是我對你許下的
……永恆的約定
--------------高湛

21、遺世明月,清輝如水,天地之光華,彷彿只集與他一人。

22、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境花辭樹。

23、走在黑漆漆的長廊上時
她聽見紅葉凋零的聲音
清脆的
很像心臟破碎的聲音
紅葉盛放的奢華
恰似他的容顏
沉醉復沉醉
醒時葉落如潮退
這場紅葉般絢爛的時光
終於走到了盡頭

來生來世
生生世世
永生永世
他和她 再不相見

再不相見

如果是她,一定能夠沖破層層枷鎖與桎梏,在這動盪的時代和變幻的歷史中放出無人可以替代的光芒!那麼,他只要守侯在她的身邊,在光明旁的陰影里。當她跌落的時候,用有力的手臂接住她。當她要飛翔時,先為她廓清一片天空。

24、我只喜歡美麗的東西

但有些最美的東西

就如那璀璨夜空里的一輪明月

可以遙望

卻永遠無法觸碰

更不可能擁有

只能站在可以看得到的地方

沐浴它灑下來的微弱的光芒

--------孝瑜

25、這樣的一雙眼睛,一眼就足以沉溺其中

這剎那的美麗,可以永生永世流轉不忘

2. 寫古代的小說常用的詞語,短語,以及一些常識

官品各個朝代不同的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這里的太師、太傅、太保……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後所贈。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明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清代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回答者:音花名偵探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1-13 12:00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100% (1) 不好
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唐代科舉考試的實質只是上層社會內部的權力再分配,是上層社會中的庶族從豪族手裡分權,遠不是真正的「廣開才路」,在全會社范圍內挑選人才。所謂「為國選才」幾乎只是一句空話。 唐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在社會上層中選拔人才, 中層的都很少,更不用說下層了。
評論者: leo1234 - 童生 一級

--------------------------------------------------------------------------------

亂呀
評論者: joedie4444 - 助理 二級

--------------------------------------------------------------------------------

簡潔些會更好了
評論者: joedie4444 - 魔法學徒 一級

--------------------------------------------------------------------------------

更多>>

其他回答 共 3 條

四書五經
不知道啊,有的人背呀,考一輩子也考不上
普通的?十幾年吧.
科舉害人啊!它是封建統治的工具!!!!1
回答者:himtuipd - 童生 一級 11-13 11:33

--------------------------------------------------------------------------------

科舉簡史

隋朝的科舉情況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後,廣大中小地主的勢力得到加強,要求做官參政的願望也愈加強烈。科舉制度不但能滿足這種願望,而且能更廣泛地發掘、籠絡人才,因此成為政府選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的科舉情況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舉制度開始系統和完善起來。

在政府各級學館學習的生徒和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都可參加科舉,此外還有現任官員參加的科考等。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科,稍後又開設了制舉和武舉。

考中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

宋朝的科舉情況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變化、發展。

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科、制科、詞科、明經、三史、明法、童子、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進士、明經等科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省試、殿試通過以後,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職。

元朝的科舉情況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統治者實行的科舉制度帶有明顯的民族歧視色彩。

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御試(殿試)三級。在鄉試、會試時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數民族只考兩場,而漢人則須考三場。御試時,雖然考生都考策問一道,但前兩種人僅限五百字以上,而漢人必須在千字以上。在考試內容上,漢人的題目也比較難。

明朝的科舉情況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舉考試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考生通過縣試和府試後稱為童生,就可以參加進士科的正式考試,考試中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試是國家科舉正式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院試之後是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鄉試取中的稱舉人,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貢士還要參加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賜進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清朝的科舉情況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舉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試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二甲、三甲的進士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

清朝科舉考試中也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乾隆年間考試內容增加了詩賦,以後院試、鄉試、會試都必須考詩,稱為試帖詩。

3. 古代小說里的唯美句子,請各位有才人士進!

1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才敢與君絕.

2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3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4 唯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5離人愁、傷別離。
碎碎念、深深思。
凋零落、吟空悲。
續繁華、又何處。
6無題
燭殘淚痕弄清影,
落紅飄零燕歸零。
蟾宮素娥若有情,
何須深宮任冷清?
7落花吟
昨夜小雨,落花怡盡,嘆花吟,流水既無情,何須對深情。
舉杯清影,孤淚相思,但只怨,紫燕既無心,何必念歸鶯。
8綄溪沙
雨聲淅淅,古箏凄凄,無顏歡笑為誰衣?
玉樓還在,伊人何在?
只憶當年與爾共,不理今朝淚水眠。
檀煙裊裊,青羽飄飄,繁花似錦春復來。
小園香徑,歸鶯雙宿。
猶記當年桃花容,長恨緣來水自流。
獨酌一杯酒,思愁在心頭、
情緒任飄飛,淚水長更流、
盈袖撥哀思,聽鳳鵷齊鳴、
酒淡人已醉,清夢千里游、
醉弦解鎖眉,月影人深幽。
9雨前觀花
欲行小亭觀蝶衣,
暈苞乍開壓枝低。
馨香引蝶時時戲。
不見雲天已壓低。
10初晴賞荷
細絲降地天初晴,
蓮葉如璧花娉婷。
誰家漁女蓮間戲,
影入誰間驚金鱗。

11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4. 求古代小說中的唯美句子,越多越好

風習裊裊,盈水展千華,飛檐亭角清鈴響。
猶記當初,你回眸莞爾,一笑傾城百日香。

飛花飄絮,霓裳翩翩舞,幾多情愫心飛揚。
廣袖流雲,琴曲指尖凝,清水芙蕖脫塵囂.

紅塵紫陌,縱尋千網路,回首萬年,情衷伊人。
從別以後,幾回夢縹緲,執手若無,淚濺花上。
飛花飄絮,霓裳翩翩舞,幾多情愫心飛揚。
紅燭共誰剪影,交杯盡,纏綿飲,此世此生,但付君心。
誰執筆但記情成卷,只空憶此去經年。
情更濃,緣如風,錦微冷,翠袖凝寒扶病月容中。
長道相依,幾恨別離,錦綉斷相思意,待人相惜。
我獨自站在雲水之涯,眺望我求不得的你啊,掌間盛開了凍傷的優缽羅花。
一生就唱了這么一支歌,褪盡鉛華後等你來和,靜靜地。
看崖下的雲海濤生濤滅,而崖上風聲蕭蕭,梨花依然像那年一樣落下來。
紫帳一指一泣,相離難相忘。
劍冢一式一傷,徒求心無妄。
劍起渺渺峰巒,遙見繁煙紛飛落,百花謝,大夢似長歌。
夢濕空階,頻敲雲子驚殘漏。一杯濁酒,難看紅塵透。
我灑千斛明珠鋪這一路,夢醒時,都歸入塵與土。
秦淮河水涼,石橋墨竹晃,畫眉雨中飛,靜落他窗框。
前生烏衣巷,月潮空城盪,素麵望,北城牆,桂樹已蔓火光。
白鬢皺紋濃,手握竹杖長,雀嘶啼,北風荒,只剩眉線連長。
揮袖撫琴,七弦玲瓏,蘆葦客舟,雨朦朧。
纖指紅塵,醉影笑驚鴻,皓月長歌 把酒臨風,傾杯暢飲,盡長虹。
菱花銅鏡涼,眉添黛料香,魂飛散,只盼望,君健在安康。
與彼共醉兮,桃花飛往兮,偷偷弄墨塗畫你睡臉兮。
夜闌窗外聲,燭影照夢魂,知我懂我只一人。
燈花傷,落地成灰一行行,歸處,青山莽莽雲霧徜徉。
影成雙,可惜兩地各盡觴,獨將此身此心俱埋葬。
桃花笑盡春風,再難覓,何處相守,何來相聚。
丹青卷,鐵扇晝白,望紅塵,韶華如筍,夜色似我。
百千夜盡,誰為我,化青盞一座,誰倚門獨望過千年煙火。
夜星寥落,誰為我,執一息燈火,誰倚門獨候過千年寂寞。
念君化燭,淚盡相思灼,舊時堂燕今朝何漂泊。
回首間,站在橋上抬眼看,只看見,桃花漫天盡飛散。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 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誰,扶我之肩,驅我一世沉寂。誰,喚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轢。
誰,棄我而去,留我一世獨殤;誰,可明我意,使我此生無憾;
誰,可助我臂,縱橫萬載無雙;誰,可傾我心,寸土恰似虛彌;
誰,可葬吾愴,笑天地虛妄,吾心狂。
望著眼前你含笑的容顏,我的淚還是落滿了整個冬天,轉身後,再也找不到丟失的諾言。
紅塵畫卷,畫得是誰的生死之戀?最後卻只能守著那不變的容顏,一守就是一千年。
是誰在你的墓前,葬下了一生的諾言?
看櫻花滿天,悲傷在流轉,卻掩不住斑駁的流年。
誰撫我一絲秀發,誰欠我一生代價?
傾國傾城,而又為誰傾覆了天下?
風沙貫滿早已濕透的雙眼,為何還能看見你的容顏?
誰伴我歸田卸甲,誰陪我相守天涯,誰又負我一生韶華?
是誰在風雨破碎的茫茫人間,找尋前世緊記的容顏?
露恨晨曦花怨秋,醉後,只落一地愁。
君在天南,我在地北。是誰說:月有陰晴圓缺,花有盛放殘飛?
凋殘的是花謝的美,落下的是破碎的淚,難贖的是前世的罪。
為誰傾盡一生,為誰把千年等待刻成一個永恆?
給你傾城的溫柔,戀我半世的流離。
為你輕灑千年血淚,為你袖手天下,遠走高飛。
誰的指間,流轉的是你淡淡的嬌顏?
沒有曾經的花前月下,何來今時的思君天涯?
那三生七世的相許,只為祭奠一次曾經的相遇。
痴守千年,月老紅線誰為我牽?
用我一世凄涼,換你一生歡顏。
曾經的誓言,早已風輕雲淡,誰還在門前掌燈盼我歸還?
醉知酒濃,醒知夢空,原來看殘花凋盡也是一種痛。
千年的等待,卻只換來一句:我的愛早已不在。
一個人的單程旅途,一個人的朝朝暮暮,一個人的韶華傾負。
那一次刻骨銘心的相許,那一刻為誰聲聲催天雨。
燃盡的風華,為誰化作了彼岸花?
明天太陽依舊升起,轉角我們能否相遇?
當淚水化作雨水,那一刻,誰的誓言還能輪回?
妙筆難書一紙愁腸,蒼白的誓言,終究抵不過歲月的遺忘。
歲月落盡了繁華,鮮血染透了戎甲,誰能為你君臨天下?
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烏雲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蝴蝶很美,終究蝴蝶飛不過滄海。
終於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後,不過一場,山河永寂。
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我自是年少,韶華傾負。
長街長,煙花繁,你挑燈回看,
短亭短,紅塵輾,我把蕭再嘆。
終是誰使弦斷,花落肩頭,恍惚迷離
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斜倚雲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
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回甘墮。
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聽弦斷,斷那三千痴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烏雲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蝴蝶很美,終究蝴蝶飛不過滄海。
終於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後,不過一場,山河永寂。
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山河拱手,為君一笑。
幾段唏噓幾世悲歡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經流年夢回曲水邊看煙花綻出月圓。
霧散,夢醒,我終於看見真實,那是千帆過盡的沉寂。
生生的兩端,我們彼此站成了岸。
緣聚緣散緣如水,背負萬丈塵寰,只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看那天地日月,恆靜無言;青山長河,世代綿延;
就像在我心中,你從未離去,也從未改變。
就這樣吧,從此山水不相逢。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須誓言。
今日種種,似水無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心微動奈何情己遠,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也許是前世的姻也許是來生的緣錯在今生相見徒增一段無果的恩怨。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一聚一離別,一喜一傷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夢里尋一夥相識,他一會咱一會那一般相知,吹一會唱一會。
總在不經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綿長。
有一種隱忍其實是蘊藏著的一種力量,有一種靜默其實是驚天的告白。
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舉杯獨醉,飲罷飛雪,茫然又一年歲。
轉身,一縷冷香遠,逝雪深,笑意淺。來世你渡我,可願?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
塵緣從來都如水,罕須淚,何盡一生情?莫多情,情傷己。
誰應了誰的劫誰又變成了誰的執念。
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盛宴之後,淚流滿面。
月淡,風凄,一曲恆古的琵琶,飄酸了今生的眷戀。思念踏夜而來,滴滴流動在月海,紛紛揚揚落滿成空的夜,絲絲聲聲刻留下的印記,碰撞著心底的蠢動,淚水溢滿雙眸,恣意地流下,似弦樂如泣如訴。
飲月千尺,寂夜成相思,難揮情絲一縷。昔日片斷,成一生細讀的憂傷。經事難忘,恆久的思念扯成根根絲線。恨夜難成眠,灑下一地的思念,剪瘦一彎冷月,細數躍然於眼,結縷縷情絲。
今夜;踏碎月光,任往事放飛,灑落在每一根琴弦,觸動聲聲如訴。柔碎懷中的思緒,彌漫在夜色,化作聲聲的低喚,纏綿流連成細瘦得憂傷,藏在夜的一角,跌落滿懷的輕愁,揮灑落寂。
孤星碎,殘夢斷,素衣寒。鏡中顏,月下瘦,隔簾盼,盼來了滿腹的心酸。總想躲開關於你的那些記憶,回歸最終的平靜,讓心淡從容。然,轉首的瞬間,你遺忘了千年的柔情,為我種下了今生刻骨的傷;千盞的醉意,都醉不盡此生萬卷憂愁。卷里卷外,字字刻心,只有一首歌唱著一個不變的故事,淡入心底。
秋水長天,殘陽似血。回首,悲喜無堪一笑,私語里的夢幻,枕邊的輕憐,如畫,似夢。你的婉約,劃過我的眼簾,化成一簾幽夢,灑落在柔進月夜,輕輕惹起千絲萬縷的牽掛;昔日種種的情意綿柔,依然綴落眉央,婉婉輕徊,沁沁微香;溫柔成滿箋的詩句,隨夜盡情地釋放,然,臉上卻留下淺淺淚痕。
醉相忘,何當纏眷;堪憐寂夜,疏影話凄涼。千年緣識,今生情惆;載不動,許多愁,欲語淚先流。在不老的夜裡,串起你溫潤的片言碎語,折疊成唐宋,鋪襯今夜的文字。一種情緣只能遙寄夢里,而我,化成夢里的蝴蝶,在瘦長的月光中等待黎明的瞬刻,共舞。
塵緣飛花,人去樓空,夢里花落為誰痛?顧眸流盼,幾許痴纏。把自己揉入了輪回里,憶起,在曾相逢的夢里;別離,在淚眼迷朦的花落間;心碎,在指尖的蒼白中;淡落,在亘古的殘夢中。在夜鶯凄涼的嘆息里,讓片片細膩的柔情,哽咽失語在暗夜的詩句里。任憑一腔綿婉的相思,飄散在風中;任一泓溫暖的細雨,吻遍朱唇上的幽涼;任清冷的月光,映刻在眸間,悠悠飄香。
更夜,白紗凝霜,夢縈千回,寒霧濃煙里,凋零了滿簾的落花。滿攢的相思,紛飛了憂酸的情話。相聚,別離,恍然一夢。似風,似霜,似夢。滴落在磐石上的一顆淚,衍生了曾經的傷痕。或許,離別只是今生的遠行,而三生三世的溫柔,卻是我今世痴痴眷眷,無悔無怨。
此生,我循著古老的傳說,在時光的隧道里,為你飄灑著枯萎的花瓣。在今生短暫的纏綿里,把最美的回憶,串成悠揚婉轉的旋律,只為祭奠花盛時,最絢麗的相逢。而我,只不過是被遺忘在---亘古的殘夢。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所謂幸福,華麗空虛。

推薦去古風吧之類的貼吧找找,會有很多。

5. 要一些古代言情小說里的刻骨銘心的經典句子,

(1)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2) 從喜生憂患,從喜生怖畏;離喜無憂患,何處有怖畏?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是故莫愛著,愛別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即無羈縛。
(3)人生一夢,白雲蒼狗。錯錯對對,恩恩怨怨,終不過日月無聲、水過無痕。所難棄者,一點痴念而已!
(4)由愛生嗔,由愛生恨,由愛生痴,由愛生念。
(5)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6)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場心傷;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世無奈;在錯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段折磨。
(7)男人喜歡一個女子,和她的身份、地位、權勢、財富沒有任何關系。
(8)近乎半生的守候,結果只是讓她越走越遠。
(9)人生得失看似隨機,其實都是自己一手造成。與其為昨日的因自懲,不如為來日的果修行。(10)很多東西,曾經以為天長地久的東西,原來坍塌只是一瞬間。
(11)人太復雜了,人的慾望太多了。很多時候千金不可換,也許萬金就能換了,甚至也許一千零一金就可以了。
(12)她為他日日做菜時,他從未覺得有何稀罕;她為他嘗盡百苦、希冀著幫他恢復味覺時,他卻從未真正渴望過要去品懂她的菜。當他終於能品嘗出她菜餚的味道,不惜拱手讓河山、千金換一味時,她卻已不再做菜。
(13)曾經以為愛她的人定會把她視作獨一無二的珍寶,不管她在別人眼裡如何,在他眼裡卻一定是聰明、可愛、美麗的,是不可替代的,是千金不可換的。可現在才明白,那不過是少女時最瑰麗的夢。
(14)彎身只是為了抖落雪雨,並非因為對雪雨的畏懼。
(15)原來人生的路,其實很簡單,前後不定才最痛苦,一旦下定決心向前走,那麼即使前方布滿荊棘,也無所畏懼,也依舊可以快樂。

6. 經典的古代小說句子,唯美的那種

我寫的,網上的我就不費力找了。

無題
燭殘淚痕弄清影,
落紅飄零燕歸零。
蟾宮素娥若有情,
何須深宮任冷清?
落花吟
昨夜小雨,落花怡盡,嘆花吟,流水既無情,何須對深情。
舉杯清影,孤淚相思,但只怨,紫燕既無心,何必念歸鶯。
綄溪沙
雨聲淅淅,古箏凄凄,無顏歡笑為誰衣?
玉樓還在,伊人何在?
只憶當年與爾共,不理今朝淚水眠。
檀煙裊裊,青羽飄飄,繁花似錦春復來。
小園香徑,歸鶯雙宿。
猶記當年桃花容,長恨緣來水自流。
獨酌一杯酒,思愁在心頭、
情緒任飄飛,淚水長更流、
盈袖撥哀思,聽鳳鵷齊鳴、
酒淡人已醉,清夢千里游、
醉弦解鎖眉,月影人深幽。
雨前觀花
欲行小亭觀蝶衣,
暈苞乍開壓枝低。
馨香引蝶時時戲。
不見雲天已壓低。
初晴賞荷
細絲降地天初晴,
蓮葉如璧花娉婷。
誰家漁女蓮間戲,
影入誰間驚金鱗。

7. 古代或穿越言情小說經典句子

--美人劫
屋外,飄進幾片晶瑩的雪,范蠡轉身細細帶上房門,不讓寒風灌進屋內。

我只是站在原地,聽著那孤獨的腳步聲,越來越遠。

他曾經說,范府只是一個府邸,而非一個家,當時我曾信誓旦旦,有我的地方,便一定會是家……

當時誓言仍是耳邊,只是人事已非……

「傷你至此,非我所願……」隔著一道厚重的門板,我揚起的唇重重地垮下。

人生若只如初見,猶記當初,西樓月滿,人月兩團圓。曾經鴛鴦兩心知,豈知此生魂夢長,天涯望斷,此生夢魘……青絲易挽緣已斷,結發難結百年恩……

--笑傾三國
當你能夠喊出痛的時候,那痛便不算是痛,有一種痛,能讓你痛得連喊都喊不出聲來;當你能夠哭的時候,那也不算是傷心,有一種傷心,會讓你連哭也哭不出來……

--狩獵美男之古旅
有一種默默的愛,叫放棄,輕輕的嘆息,為了愛而離開;有一種守望的愛,叫思念,恆久的牽掛,為了愛而祝福;有一種寬容的愛,叫忍讓,不做更多奢求,為了愛而分享;有一種絕美的愛,永遠無法表白,用死亡做以終結,而這種愛卻是最刻骨銘心。

8. 贊美古代女子美好品德的四字詞語主要是寫古風小說要用

贊美女人要從外貌、氣質、修養方面贊美

外貌贊美:

閉月羞花 沉魚落雁 傾國傾城 千嬌百媚 明目皓齒 淡掃峨眉

清艷脫俗 香肌玉膚 婉風流轉 美撼凡塵 聘婷秀雅 娥娜翩躚

俏麗多姿 風姿卓越 顧盼流轉 清絲糾纏 舉步輕搖 剪水雙瞳

美艷絕倫 神仙玉骨 如花似玉 一代佳人 一代容華 紅粉佳人

紅粉青娥 天生尤物 天仙化人 姑射神人 絕色美人 月里嫦娥

人面桃花 天生麗質 天香國色 仙資玉質 妍資艷質 夭桃穠李

色艷桃李 華如桃李 桃羞杏讓 如花似月 羞花閉月 花容月貌

芙蓉如面 粉白黛黑 嬌艷驚人 冠覺群芳 桃腮杏臉 櫻桃小口

婀娜多姿 豐姿綽約 娉婷裊娜 國色天姿 傾國傾城 國色天香

婀娜多姿 亭亭玉立 粉面桃花 膚如凝脂 聲若鶯啼 明眸皓齒

花容月貌 風華絕代 楚楚動人 冰清玉潔 楊柳細腰

氣質贊美:

氣質清純 容顏秀美 婉約可人 天生麗質 美麗大方 清秀大方

體態輕盈 氣質高雅 溫柔體貼 知書達禮 儀態萬千 艷冠群芳

楚楚動人 秀外慧中 風情萬種

修養贊美:

知書達理 溫文爾雅 空谷幽蘭 超凡脫俗 蘭心蕙質 秀外慧中

風華絕代 翩若驚鴻 矯若游龍 溫婉嫻淑 通情達理 溫柔體貼

9. 古代小說里比較唯美、經典、哲理的句子

我只是在等這樣一個人。他輕輕握住我的手,看春去秋來,陪我煮酒,陪我煮一鍋紅豆慢慢熬。他看我在清茶騰起氤氳後的面容,我看他被歲月染盡的華發。在千萬年的時間里,不早不晚的剛好被我等到這樣的一個人。這段句子一直很喜歡,只可惜時間太久了,忘了是哪本書里的了。

10. 古代小說里的經典句子。

祈然,你會好好活下去的,對嗎?不,你必須活下去。也許這世上有很多人恨你,質疑你,但卻沒人能否定你的存在!沒有你,就沒有今天的水冰依和步殺!所以,無論將來有多艱苦,多孤單,你一定要好好走下去,就算全天下的人都背棄了你,也請你始終相信著,我和步殺永遠信賴你.最難過的時候,也請你等待,明天會幸福。因為你比任何人,都更應該獲得幸福。
當你想起我,眼淚忍不住要流下來時候,就請抬頭看看這片天空。如果天,依舊是那麼得藍;雲,依舊是那麼得瀟灑,那你就不應該哭,因為我的離去並沒有帶走屬於寧采臣的一片天空。
這一生,我都不會忘記,曾有個男孩承諾一輩子的誓言,伴我走過落英紛飛的季節。
——選自《瀟然夢》

熱點內容
我來此世開神道小說txt全文閱讀 發布:2025-07-13 22:01:56 瀏覽:157
言情小說濕她撥弄花核貼吧 發布:2025-07-13 21:58:27 瀏覽:236
最佳完結小說排行 發布:2025-07-13 21:57:40 瀏覽:817
獨愛你這道風景小說名字 發布:2025-07-13 21:56:21 瀏覽:959
好看的農村爽文小說 發布:2025-07-13 21:56:19 瀏覽:6
脫胎換骨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7-13 21:53:37 瀏覽:16
現代言情用道具的小說 發布:2025-07-13 21:39:51 瀏覽:191
有哪些好看的綜影視小說 發布:2025-07-13 21:37:05 瀏覽:954
小說鄉村艷席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3 21:27:19 瀏覽:472
小說天才小毒妃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3 21:26:32 瀏覽:118